中学语文优秀教案
中学语文教案优秀8篇
![中学语文教案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22187279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be.png)
中学语文教案优秀8篇初中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描绘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春天的各种景色及特点,把握作者情感。
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情味,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领会作者细心观察、生动描写的抒情方式,学习抓住事物,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写景状物。
教学难点:提高朗读领悟能力,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音乐美、语言美、图画美、情感美。
教具准备:学生预习生字词,查找作者背景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聆听春天多媒体课件展示冬春对比动态画面,以《蓝色多瑙河》作为背景音乐。
提问:听完有什么感受?让学生了解经典名曲中所表达的,人们在饱受了寒冷的严冬之后,对春天的到来充满了期盼和喜悦。
同学们能大声说出关于“春”的名句吗?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这些都是古人对春天的描写的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天的赞美的散文。
(二)师生诵读,感知春天聆听录音,感受春色之美。
解决字词,交流背景。
(1)在预习基础上排除生字词,学生竞读。
再次感受文章语言美和情感美。
(2)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朱自清的资料,师生相互补充。
强调基本常识。
点拨:补充朱自清其他代表作及写作风格。
理清思路,总观春天。
带着以下问题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文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春”?点拨:文章围绕“春”字,分别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三)合作探究,剖析春天(小组讨论)提问:盼春、绘春、赞春重点描绘了春天哪些美丽的景色?点拨:春草、春花、春雨、春风、迎春五幅美丽的画图。
生齐读春草图,思考:(1)说说哪些词语或句子写得好?可不可以替换?为什么?(2)作者从哪些角度,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3)从字里行间流露出什么情感(4)如何使文章的语言生动优美?点拨:分析出“偷偷”、“钻”写出了小草在春的催发下,不声不响地生长以及顽强的生命力。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6842630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6e.png)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优秀5篇)部编版初一语文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案设计。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二、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三、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
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四、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
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
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
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二)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
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
第四遍,学生齐读。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藐(miao)、项为之强、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
(三)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五)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中学语文教案电子版(通用8篇)
![中学语文教案电子版(通用8篇)](https://img.taocdn.com/s3/m/fafbe027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64.png)
中学语文教案电子版(通用8篇)中学语文教案电子版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小女孩勤劳、诚实、淳朴的美德,并受到感染。
3、画出文中描写小女孩儿神态、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并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人物性格特点上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小女孩勤劳、诚实、淳朴的美德,并受到感染。
2、画出文中描写小女孩儿神态、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并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人物性格特点上的作用。
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1、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想一想*讲了一件什么事?2、检查字词吆喝狗吠鲫鱼拨浪鼓千丝万缕青山绿水(1)读轻声,注意区分“拨”“拔”这组形近字。
(2)能再说出含有“千”和“万”的词语吗?(3)青山绿水这是什么样的画面,想想怎么读?这样的描写环境的词语还能说出来吗3、抓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三、读课文,分段读课文,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小女孩为“我”送鱼的经过?试着给课文分段。
四、读课文,初步了解小女孩的品行1、让我们走进姐弟俩,读课文,想想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我们要想深入了解一个人,要抓住人物的什么?就用这个方法我们进一步了解小女孩。
五、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第二段1、默读画出描写小女孩外貌、言行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受。
六、全班交流1、当小女孩发现钱给错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同桌分角色读出小女孩的心情。
2、从中你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孩子?让我们再来感受小女孩的诚实。
师生分角色读课文。
3、出示小黑板(句子):我看着她沾着泥点的手,撩起橘红色衣襟,取出腰间的一个布包打开它,又分拣布包中的大小纸票,心里有些过意不去.(1)读这句话与书中有什么不同吗?(2)你觉得的哪句话好,为什么?出示:我看着她沾着泥点的手,撩起橘红色衣襟,取出(紧紧埋在)腰间的一个布包,(十分复杂)地打开它,又(十分复杂)地分拣布包中的大小纸票,心里有些过意不去.(1)括号中的这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什么?(2)小女孩的家境不富裕,而且很在乎钱,如果换别人看到多给了钱也许会怎么做?(3)小女孩是个怎样的孩子?带着你对她的赞叹再读这句话。
中学语文教案
![中学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8b441e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57.png)
中学语文教案中学语文教案篇1一、导入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她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一次是化学、一次是物理,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科学研究。
有一次一位记者惊讶发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一块价值极高的奖牌尽然在她的一个小孩手中当作玩具玩耍,记者不仅问其缘由,她却不以为然的答道:“我是要让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其实就跟玩具一样,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
”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居里夫人(玛丽居里)。
二、听写8、9课字词1鞭策2报酬3奢望4蹂躏5懊恼6泯灭7猝然长逝8问心无愧9获益匪浅10多愁善感三、自学课文(一)学生默读、思考,试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坚韧不拔树立信心问心无愧尽己所能执着勤奋集中目标探讨真理献身科学生活简单保持安宁不图财富追求自由克制自己热爱生活沉醉科学(二)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板书:思想理念:探讨真理、不图财富、献身科学、沉醉科学环境需求:生活简单、保持安宁、追求自由工作态度:集中目标、树立信心、坚韧不拔尽己所能、执着勤奋、问心无愧(三)学生提问。
1、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因为求学时虽然很孤独,她和她的丈夫却能有时间、有精力在一起从事科学研究,并最终发现了镭。
这说明了她对科学的渴求,对科学研究的热忱。
2、怎样理解:“我们唯一的希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研环境的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环境,自由的精神。
3、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因为科学本身具有伟大的美,魅力无穷,这种美,这种魅力,有如神话故事一般,在这样美妙的科学世界面前,科学家就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的.小孩子一样。
这反映作者在科学研究中如痴如醉的心态。
4、“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这种力量是一种复合的因素——完成的决心: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对真理的渴求:研究,就是对真理的探讨;科学魅力的吸引:这种魅力,就是使我能够终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原因;崇高的使命感:科学事业是造福人类的事业。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9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9篇)](https://img.taocdn.com/s3/m/b2124513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ae.png)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9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铁二中属于重点中学,学生的素质相对较好,预习作业会完成的比较顺畅,他们能够查阅大量资料解决一些相关问题,能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能够配合老师积极发言,但发言的内容有不定性。
【教育目标】1、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感情、语气,提高对文言文的朗读、理解、赏析能力。
2、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
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刚才在课下就有几个同学聊方仲永的故事,甚至还聊到了现代版的方仲永,看来大家不但熟悉了课文,而且还查阅了不少资料,也挺有自己看法的。
那我们就来展示一下预习的成果吧。
(学生用幻灯展示预习查资料的成果,但注意其表述,要有具体的要求)(出示幻灯一)王安石,文学家和政治家,文章写得十分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二十岁中进士,曾积极推行变法,后新法被废,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三、朗读课文(给予必要的指导,如字音、停顿、节奏、感情等)1、易读错的字。
2、停顿节奏。
(举学生疑惑的典型例句)3、感情语气。
归纳朗读应该注意的点,要求同学们根据这些点,在下面各自朗读一遍,然后集体颂读。
(出示幻灯三)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找准停顿拿准语调读出语气四、积累实词同学们分组讨论,目的是解决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字词句等问题,疏通文意,准备复述。
对分析实词的方法进行如下归纳:(出示幻灯四)实词分析注意:词性改变看语境一词多义要比较五、复述分析(评析复述的过程,即分析教材的过程,即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的过程)1、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大家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2、由一个天才沦为一个庸才不能说不是一个悲剧,那么,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3、请同学们用两个句子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⑴本文叙述了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故事,告诉人们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
中小学语文教案(优秀8篇)
![中小学语文教案(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f320d63b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4c.png)
中小学语文教案(优秀8篇)中小学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10个生字,认读6个字。
2、体会有问号的句子的语气,并读一读。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开展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懂得做事要全面调查。
教学重点:1、会有问号的句子的语气,并读一读。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3、开展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难点:开展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书写10个生字,含一个多音字。
2、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问号的作用。
教学重点:生字的书写:貌丑凶范教学难点:生字的记忆和书写。
教学过程:一、讲故事,激趣导入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猫头鹰能当劳动模范吗?(生齐读课题)读完课题,你们发现了什么?课题就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你能给它加上一个合适的标点吗?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读出疑问句的语气。
猫头鹰为什么不能当劳动模范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
二、初读感知1、自由读课文,一定要把字音读准。
(1)自己读。
(2)画出生字。
(3)标出自然段。
回到课文。
2、我请同学们来读,谁愿意读?你自己选一个自然段读。
提要求:请同学们认真听,听一听他们谁的字音读得准,想一想这个故事主要说的谁?3、解词:师:刚才读书的时候,老师发现一个词语特别难理解,都把我给难住了,你么愿意帮帮我吗?课件:耻笑中的“笑”在课文中指什么?下面那个意思更准确?(1)露出愉快的表情,发出欢喜的声音。
(2)怕人家看不起。
(3)大笑。
4、刚才我们读课文时,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谁还记得是什么问题?(课文主要写了谁?)(1)学生答课件出示凤凰、乌鸦、麻雀、猫头鹰图(2)这里还有几个词语,读一读。
课件:推荐劳动模范调查(3)能不能用上这七个词语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猫头鹰能当劳动模范吗5、你们有自己的看法吗?(学生自由畅谈)6、老师给大家几种选择,请你们举手选出你们的看法。
初中语文得奖优秀教案
![初中语文得奖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9fc449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a6.png)
教案名称:《背影》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父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
2. 提问:你们知道“背影”是什么意思吗?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
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了解作者是如何安排材料的。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如悬念的设置、情感的渲染等。
四、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2. 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背影”、“父爱如山”等。
3. 讲解文章的表达技巧,如描写、抒情、对比等。
五、情感体验(5分钟)1. 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亲情故事,感受父爱的伟大。
2. 讨论如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父爱的伟大和感恩情怀。
2.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父爱的作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朱自清的《背影》,让学生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合作探讨,让学生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在情感体验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了自己的亲情故事,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
总之,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中学语文教案 中学语文教案模板电子版(优秀8篇)
![中学语文教案 中学语文教案模板电子版(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b1dcb515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65.png)
中学语文教案中学语文教案模板电子版(优秀8篇)中学语文备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个人使用批注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拍手游戏2、用左、右的知识介绍同学3、板书课题:左右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建立左右标准1、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分清楚左右的呢?2、找一找:在我们的身体上还有像左手和右手这样的好朋友吗?3、听口令,做动作4、摆文具:(1)摆一摆:同桌合作摆学具?(2)数一数:从左边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边数橡皮是第几个?指出:同一块橡皮,按左右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就不同(3)说一说: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呢?(4)想怎么摆就怎么摆,再说一说?(二)体验左右的相对性1、听音乐,编动作:(播放音乐)学生自己根据歌词编动作2、分四人小组,前后同学面对面的跳一次3、讨论:刚才在跳舞时,你发现什么和左右有关的问题啦?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5、小结:面对面地站着,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
6、观察讲台上的粉笔盒和数学书。
问:谁左谁右?如果站在老师这个角度看,会是谁在左边,谁在右边呢?三、应用拓展1、评一评,谁的行为好?(1)看录像(两组学生上下楼,左边的学生上下楼时拥挤、无次序,右边的学生都是靠自己的右边走的,并且排着整齐的队伍。
)(2)师:他们谁的行为好?好在什么地方?(3)学生汇报(4)大家都认为右边同学的行为好,那他们是靠自己的哪边走的呢?(指名两组同学上台表演)(5)师:平时我们上下楼时也要像这些同学一样靠自己的右边走、有次序的走。
2、师:除了上、下楼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要用到左右的知识?3、出示教科书P6的“生活中的数学”图,教师进行简单的介绍。
四、总结。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中学语文教案篇二教材分析:《羚羊木雕》所写的家庭故事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这一家庭纠纷矛盾重重,悬念跌宕,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中小学语文名师教案优秀范文5篇
![中小学语文名师教案优秀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5317ff4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db.png)
中小学语文名师教案优秀范文5篇中学校语文名师教案篇1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目标:1.正确书写9个生字。
2.了解课文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说清:鞋子为什么跑到树上的缘由及要点。
领悟“依偎”这一词语的意思。
3.能够恰当地想象后来发生的事情。
过程与方法:引导同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受到爱惜动物的教育。
教学设计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老师板书课题,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二、自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争取读正确、流利。
2.检查读文状况。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同学把握住以下内容要点:①我发觉雏鸟藏进鞋子,看到树上的鸟在叫,明白它是从树上掉下来的。
②我发觉雏鸟望着树上的鸟妈妈叫,就托起它爬上树。
③我发觉鸟窝很高,爬不上去只好放弃。
④我发觉雏鸟把我的鞋子当成了它的家,就把雏鸟装进鞋子,并把鞋子放到树杈上。
⑤我发觉鸟妈妈不敢靠近鞋子,就走到远处观看。
⑥我看到鸟妈妈和雏鸟依偎在一起,才放心了。
三、细读课文,沟通评议。
1.自学思索:①一只鞋子为什么会跑到树杈上呢?请读一读棵文,说说自己的看法。
②“我”在睡梦中惊醒,发觉鞋窝里有一只雏鸟,“我”是怎么想的?怎样做的?后来“我”又发觉了什么?做了什么?2.在理解课文时,要抓住一些词语进行探究。
如:“依偎”一词写出了鸟妈妈和雏鸟安详幸福的挨在一起的样子,在谈论课文内容时,就要引导同学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引导他们想象“依偎”是怎样一种情景。
3.提出问题,组织同学争论沟通:“我”发觉雏鸟的境况而自觉自愿地救助它,并没有写想些什么,这反映了“我”儿时的天真、朴实以及爱惜鸟类的习性。
4.关于“以后会发生的事情”,建议给同学以下提示:①“我”回到家,爸爸妈妈会怎样看待这件事?②小伴侣们知道这件事情后,会有什么谈论?③别人看到树杈上有一个鞋子,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呢?四、联系生活实际,叙述身边的故事。
依据课文内容,启发同学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叙述发生在身边的趣事。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上册教案(优秀14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上册教案(优秀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4c7cc720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ee.png)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上册教案(优秀14篇)语文版九年级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家作品,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2.理解诗歌意象,领悟诗歌主旨。
3.学习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通过探究,理解诗歌意象,领悟诗歌主旨。
3.通过点拨,学习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与背诵;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意象,领悟诗歌主旨。
【教学方法】1.诵读法。
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法。
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点拨法。
如学习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勋章。
三、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9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9篇)](https://img.taocdn.com/s3/m/386e7d3d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c5.png)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9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动人的一曲,因为他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
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层层推进,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乡关之思、故国之恋。
全诗构思精巧,复沓手法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2、通过比较赏析,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象美。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鉴赏能力,激发学生表达情感的欲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把握诗中的四种意象。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一、听一听: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间多媒体播放音乐)导语: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音乐中听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呢?(乡愁)是的,游子思乡、故土难忘,这是人类的普遍情感。
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与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台湾人民对大陆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对两岸和平的渴望日趋强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乡愁》。
(板书课题、作者,多媒体显示全诗)二、读一读:感受诗味,体会诗的情感美。
⒈ 教师示范朗读。
(多媒体配乐)⒈ 学生自由朗读,师指导、解疑。
⒈ 学生试读课文。
⒈师生点评指导。
板书:母子别新婚别生死别故园别⒈ 把握诗歌主题。
⒈设疑:大家读过不少抒写乡愁的诗,与一般乡愁诗相比,这首诗在情感上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从哪儿可以看出?这一处该怎样读?⒈补充资料图片,进一步体会两岸同胞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⒈深情齐读诗歌。
三。
议一议:比较鉴赏,体会诗的意象美。
1、出示改诗,引导学生比较、品评。
(多媒体显示)设疑:⒈乡愁是一种大家都可能曾经体验过可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
中学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中学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85f81e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88.png)
中学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学目标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2 教学内容文章内容概述。
重点词汇和短语。
问题讨论和思考。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2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深层含义和隐喻。
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据。
将文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老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3 分析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老师引导讨论,提供指导和建议。
3.4 应用与拓展学生小组活动,将文章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标准阅读理解能力。
分析能力和观点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
4.2 评价方法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学生小组活动和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课文《最苦与最乐》。
相关阅读材料。
5.2 教学工具PPT幻灯片。
白板和markers。
投影仪。
中学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阐述文章背景、主题及深层含义。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鼓励表达个人观点。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6.2 教学技巧利用问题引导思考,激发学生兴趣。
鼓励学生提问,提高课堂互动性。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章主题。
第七章:课堂活动设计7.1 活动一:对比分析让学生对比文章中描述的“最苦”与“最乐”的情景。
分析两种情景背后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观。
7.2 活动二:角色扮演分组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
鼓励学生从角色的角度出发,体会角色的心情与抉择。
中学语文优秀教案(15篇)
![中学语文优秀教案(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09ed764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b5.png)
中学语文优秀教案(15篇)中学语文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设计说明1、教材分析:《我了解的老舍先生》是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老舍文化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介绍了老舍先生的一桩桩生活小事,使我们走进了他的生活,从而了解了老舍先生的情趣及为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富有生活情趣、自然、文雅的人民艺术家。
2、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过老舍先生坚强善良的《我的母亲》,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济南的冬天》富有社会洞察力的《祥子买车》,以及富有情趣的《养花》合《母鸡》之后,非常好奇老舍先生到底在生活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此刻再来学习本课就会激发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对老舍先生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让学生与老舍先生的距离拉近了。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中写了老舍先生的那些事,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及为人。
2、以课文为依托,结合本单元课文以及课外资料,进行口语交际,在交流中加深对老舍先生的了解,提高综合语文素质3、积累语感,提高语言文字的概括、理解总结、表达能力,以及阅读长篇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课前充分预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更加喜爱这位“人民艺术家”,激起阅读老舍先生文章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中写了老舍先生的那些事,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及为人。
二、教学准备:1、查找有关老舍的资料,阅读更多老舍的文章2、布置好预习作业:A、理清文章脉络,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B、搜集名人对老舍的评价以及相关故事资料三、教学步骤一、回忆引入师:同学们,本单元为我们只介绍了一位作家,他的名字就是——老舍。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都学习了老舍先生的哪几篇文章?生:《我的母亲》、《济南的冬天》、《祥子买车》、《养花》和《母鸡》。
师:我相信这些文章肯定给你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印象,谁愿意谈一谈哪篇文章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说说理由。
中学语文教案精选5篇
![中学语文教案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2b2e24b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9a.png)
中学语文教案精选5篇中学语文教案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1、熟练认写"瀑布""迸溅"等十个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通过朗读,把握紫藤萝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3、学习紫藤萝和作者身上乐观、顽强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受紫藤萝蓬勃、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情境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图片提问学生导入:同学们,看一下这几张紫藤萝的瀑布,你们从中看到些什么,又想到些什么呢?你说看到了淡紫色的紫藤萝很茂盛,一簇紧挨着一簇,你说这一串一串的紫藤萝就像垂下来的幕布一样。
嗯,同学们描述得很准确,也很有想象力,是啊,这一串串紫藤萝就像流动的瀑布一样,所以作家宗璞才把它称作是"紫藤萝瀑布",同学们想不想跟随老师一起去看看她笔下的紫藤萝又是什么样子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全文,圈点勾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与同桌分工合作,解决,稍后全班进行分享交流。
明确:"挑逗"一词中的"挑"读tiǎo,意为"逗引""招惹",读tiǎo的还有"挑衅""挑眉""高挑"。
仙露琼浆:又称玉露琼浆、琼浆玉液,意为用美玉制成的浆液,中国古代神话中认为饮了它可以成仙,比喻美酒或甘美的浆汁。
另外注意"浆"的字形和读音,读jiāng,注意与"桨"(jiǎng)的区分。
2、读完全文,用自己的话来说一下,你喜不喜欢作者笔下的紫藤萝,它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师生问答/自由发言)明确:茂盛、淡紫色、淡淡的芳香。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1、请同学自由分享自己喜欢的描写紫藤萝的句子(2-3句为代表),谈感受,教师适时进行引导、总结。
初一语文优秀教案上册案例五篇
![初一语文优秀教案上册案例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e1d7be8e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b7.png)
初一语文优秀教案上册案例五篇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1《黄河颂》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不忘过去,努力进取,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1.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激发民族自豪感和中华民族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
2.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诗人写作此诗的意图。
教学难点:把握诗文的基调,加强对诗歌的朗读,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时数:1课时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
黄河惊涛澎湃,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
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
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二.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1.作者简介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XX省光化县人。
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1936年抵达XX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1935年XX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创作背景《黄河颂》是抗日战争时期, 交响乐《黄河大合唱》中一首独唱歌曲的歌辞, 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希望在抗日战争时期, 激发起人民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誓死保卫家园的民族意识. 虽然其创作年代已与我们相去甚远, 但那奔放,豪迈,铿锵有力的诗句和强烈的情感, 至今读起来仍然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唤起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自豪感.三.解题:本文题目是《黄河颂》,哪个字最关键?(抓住“颂”字)四.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
杜郎口中学语文教案示例
![杜郎口中学语文教案示例](https://img.taocdn.com/s3/m/446aeb8e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9f.png)
杜郎口中学语文教案示例一、第一章:诗歌鉴赏【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3. 欣赏并评价诗歌的美感。
【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诗歌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讲解:讲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举例分析。
3. 练习:让学生分析一首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并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第二章:散文阅读【教学目标】1. 理解散文的主题和结构。
2. 分析散文中的描写手法。
3. 欣赏并评价散文的美感。
【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散文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讲解:讲解散文的主题和结构,举例分析。
3. 练习:让学生分析一篇文章的主题和结构,并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散文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散文的主题和结构。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第三章:小说欣赏【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
2. 分析小说中的对话和心理描写。
3. 欣赏并评价小说的艺术特色。
【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小说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讲解:讲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举例分析。
3. 练习:让学生分析一部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并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小说的情节和人物。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第四章:作文写作【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
2. 教授作文的基本技巧和步骤。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作文的重要性及其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
2. 讲解:讲解作文的基本技巧和步骤,举例分析。
3. 练习:让学生进行作文练习,并进行小组互评。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文的基本技巧和步骤。
初一语文《社戏》教案【优秀7篇】
![初一语文《社戏》教案【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7422d4dd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a3.png)
初一语文《社戏》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初一语文《社戏》教案【优秀7篇】,希望能够赐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篇一:初一语文《社戏》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习分析小说的一般方法,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感悟课文所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现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和怀念社戏的关系。
难点: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三、本课创新设计的"设想及理论依据《社戏》是鲁迅小说中的美文,又是一篇四千余字的长文。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特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育学生具有感受、理解、观赏和评价的实力”。
本课旨在简化头绪,长文短教,摆正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摒弃繁琐的分析、提问和板书,优化课堂结构,还给学生阅读时间,借助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阅读爱好,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阅读,使每一个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提高课堂学习效益,受到美的熏陶,驾驭阅读小说的方法。
四、课前打算多媒体课件(包括《童年》MTV、轻缓的乐曲、越剧片段、江南水乡月夜画面、江浙一带月夜航船、看戏画面等)五、课堂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导入多媒体播放《童年》MTV师:一首轻松活泼的歌曲,把我们带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童年有许多美妙的回忆,透过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领会到鲁迅童年的生活,今日我们再学习一篇他写的小说《社戏》,小说写的人与事不肯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从中看出鲁迅对童年美妙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中学语文课教案模板5篇
![中学语文课教案模板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490021a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b9.png)
中学语文课教案模板5篇中学语文课教案模板5篇学习语文我们必须灵活运用,语文的学习我们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的应用。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中学语文课教案模板,希望大家喜欢!中学语文课教案模板(篇1)教学目的:学习本文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体会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教学设想:本课时教案设计力求探索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启学生的思维。
本堂课带给大家两个观念,一是方法点拨比知识教育更重要,二是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
引导大家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开启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一、创设课堂教学环境:由杜牧《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激趣导入。
荔枝是这样鲜美,很遗憾,今天我们不能品尝,可我们可以通过白居易为我们留下的《荔枝图序》来感受这人间美味。
二、出示板书:三、荔枝外壳有瘤状突起,果肉色白多汁,味甜美。
(摘自《学生辞海》)四、板书课题:《荔枝图序》白居易看见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研究:(1)序;(2)白居易;(3)教师讲述:顾况与白居易的故事。
(4)老师为什么知道得这么多呢?其实并不是老师记忆力强,老师只不过善于查资料。
资料的利用身边的资料:课本、字典、课外书等;向同学借资料;查图书馆资料;五、指导读课文: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的要求是:读通、读懂、读好。
六、学生读课文,抽学生点评。
教师指导读课文的要求:咬准字音。
七、指导学生读懂课文:(1)结合课文下注释读,不懂的字问同学,还不懂的划下来师生共同讨论。
(2)弄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3)师生共同讨论:还有不懂的地方吗?赶快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
(4)大家都读懂了课文,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荔枝?(5)学生点评。
八、讨论为什么他给大家介绍得这样清楚呢?为什么他介绍得这样形象呢?学生讨论教师板书:按顺序;讲方法.九、设疑:大家反复读读,动动脑筋,有问题吗?十、同学们都喜欢吃水果,你给大家介绍一种你喜爱的水果吧。
江苏省中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获奖《牺牲》教案
![江苏省中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获奖《牺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1e14d29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62.png)
江苏省中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获奖《牺牲》教案教学目标:通过研究文学作品《牺牲》,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水平,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教学内容:1. 了解《牺牲》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
2. 分析小说中的角色形象、情节和主题。
3. 阅读与理解小说的文本,掌握常用的文学修辞手法。
4. 分析小说的结构和写作技巧,探索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问题启发学生的兴趣,引入《牺牲》的话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牺牲》的作者、出版时间和相关背景,让学生对该作品有个整体的了解。
3. 阅读与讨论:分段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并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参与讨论。
4. 角色分析:帮助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主要角色形象、性格特点和与故事发展的关系。
5. 情节剖析: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情节安排和发展过程,理解故事的结构。
6. 主题探索:让学生思考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并提供相关的文本证据支持他们的观点。
7. 修辞手法研究:介绍常见的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等,并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找到并分析这些手法的运用。
8. 写作体验:鼓励学生通过写作的方式表达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检查学生对于小说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是否能够通过作业体现出来。
3. 个人表现:根据学生的写作表达和课堂表现,评估他们对《牺牲》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与改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牺牲》。
优秀试讲中学语文教案模板
![优秀试讲中学语文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2d441d88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4f.png)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背诵重要段落;掌握文言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朗读体会、写作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荷塘美景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 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2. 分析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荷塘月色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荷塘月色的美景。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荷塘月色美吗?为什么?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句子。
2. 学生自选小组,互相讨论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总结文章主旨。
2. 小组讨论,分析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四、朗读体会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调、语速、停顿等。
2. 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提高朗读水平。
五、写作实践1. 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荷塘月色”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学生自主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六、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手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
七、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背诵重要段落。
2. 预习下一课《背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朗读体会,写作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2. 适当增加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加强写作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优秀教案
【篇一:语文教学设计参赛优秀模板(含高中和初中)】
语文教学设计优秀模版(含高中和初中)
初中篇
【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
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
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
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
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
2.文本简析: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
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
并且,初
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
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以上几点主要是从
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3分钟)
(一)课前预习
1.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
记号。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奇文探究共赏析(22分钟)
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并且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
(一)研读入境品语言
展示例句,让学生运用联想法,替换法,咀嚼品味作者细腻而准确
的写作手法。
(二)赏读入心悟情思
让学生“读其所喜,品其所爱”,重视诵读能力,并提倡“不动笔墨不
读书”的习惯,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这
也是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
学生边读边评边议,根据学生的回答,
教师指导学生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朗读,并作好评价的引导。
(三)涵咏入理勇质疑
这个环节安排在这里是为了给学生讨论交流提供一个缓冲的空间,
让学生质疑,这个疑问可以是预习课文时留下的,也可以是在讨论
交流中产生的。
产生的疑问可由学生互相解答,然后再由教师进行
补充。
四、万水千山总是情(8分钟)
(一)拓展迁移
欣赏一段视频,走出语文的范本,走向课改中倡导的“大语文”境界。
(二)课堂总结
打破按部就班的教师总结,改由学生总结。
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
果的检验,而且这种生成性的信息反馈更加准确有效,可以使得教
师对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和完善。
(三)作业布置
【篇二:初中语文优秀教案锦集】
8年级《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3、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2、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1.把握作品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
2、正确认识和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前准备:收集课文相关材料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情景设计法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
2、掌握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3、流畅的朗读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一、导入: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
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
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遐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
1、关于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称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
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2、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
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
?记?是?诗?的序言,
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
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
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
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3、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
涂炭。
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
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
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
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产生的。
三、预习
四,读课文,疏通文意
1、第一段翻译,重点字词的归纳。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
为生。
注意太原是年号,该句交代了时间,主人公,以及他的职业。
)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
远近。
缘:沿着。
之: 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
岸数量很繁多。
注意:百步其实是一个大致的数量词,表示估计而已。
)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而
美丽,花儿纷纷都落下来。
古今异义:鲜美:鲜艳美丽。
今:味道好。
杂:别的;缤纷:繁多的样子。
)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
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甚:很;异:感到奇怪;之:语气助词;复:继续;前:向前;欲:想要;穷:形容词-动词走完;其:指示代词,这,那)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
座山。
尽:到头)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仿佛:隐隐约约。
)
便舍船,从口入。
(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
省略句。
舍:
舍弃)
初极狭,才通人。
(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省略句。
才:仅仅)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
之类。
属:类。
)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阡陌:田间的小路。
交通:交错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
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其:这,那。
悉:都)
2、字词翻译:
缘:沿着。
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
复:继续。
欲:想要。
尽:到头。
仿佛:隐隐约约。
才:仅仅。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田间的小路。
黄发:指老人。
3、古今词义。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义:指男方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今义;不管(连词)关联词语)
【篇三:中学语文优秀教案《我的第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