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景物形象(景物描写的角度)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写景角度变化
空间角度(远近、俯仰等)
诗
歌 中 写 景
描写手法角度
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点面结合
角
白描
度
正侧面描写结合
修辞手法角度
描写手法
• 1、动静结合 •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
或动静结合,相辅相成。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是静景,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 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动静融为一 体,构成一幅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正侧面描写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也可以从侧面 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 象空间。
《从军行》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 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 点染一词借用了传统国画的技法名称。国画家作画,往往 用中锋点出景物然后再用侧锋加以层层渲染,使画面显得 更加立体感。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之
写景角度分析
我们平时做古典诗歌鉴赏题时,经常见到这样一类问题: ①诗歌的××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②诗歌的第×句写了什么景物,其描写特点如何? ③本诗写景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 ④诗歌的写景角度是怎样的(或怎样变化的)? ⑤请简要分析XX(给出诗歌当中写景的一联)
多种感官相结合
作者从
等角度表现乍暖还寒的感受,表
现了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心理。
•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翠”是新绿。“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 现一片生机。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晴空万里, 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 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 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一切景语皆情语——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学习重点】 1. 掌握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方法2.积累诗歌相关意象的内涵【学习要点】一、概念解析1.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
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2.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二、基本思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2、描摹诗歌图景;3、剖析作者思想。
读诗文——找意象——析词语——悟情感——赏技巧三、试题类型 1 、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
2 、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
四、例题分析1、诗中赏画:概括意境,描摹图景。
(1 )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这是近年常考的一种题型)①意象与意境: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例如: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题型一:意象类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1、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附:常见意象2、明确意象的作用:①营造氛围。
如《琵琶行&It;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②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
③塑造背景或环境。
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 即是。
高考诗歌鉴赏形象分析之景物形象意象意境调试版
解题思路
1、绘景:描摹诗歌图景。
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和图景 (画面)描绘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 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 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 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 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析境:概括意境特点。
命题形式:诗(词)中 使用了哪些景象?某句某联 描绘了怎样的景象(画面、 意境)?诗(词)的某一景 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意象类解题方法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 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 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宋神宗元丰五年,秦观应礼部试,落 第罢归。赋《画堂春》。②捻(niǎn):持取, 捻弄
描景此图诗描绘【了注怎】样钩的点疏围意氛箔境:?把请帘简子要挂分起析析情。感。
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又
咆哮着远去,在北风的呼啸中不断拍打堤岸, 在暴风雨来临之际,诗人不仅没有关门闭户躲 避,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饱览“千山 急雨来”的壮观。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 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 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 情。
常见意象的情感特征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 高尚。
(2)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3)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 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4)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 是高洁的象征。 (5)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 的感慨。
景物形象
含义: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 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景物 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 事物也是景物形象。它包括景物描写 (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 (农事、战争、狩猎、离别)、色彩描 写。
诗歌鉴赏:考点一赏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意象)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孤舟承载着诗人的所 见所闻,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 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 今夜要在哪里投宿呢?最佳地点当然是张继曾经投宿 过的并留下著名诗篇的枫桥了。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 的《吴郡志》中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 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 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夜宿于此处, 以一抒幽思。 诗人融情于景,全诗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2)意境 意境:意,作者的情感;境,诗中所描绘的图 景。意境指诗歌通过意象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意 境和意象的关系,简单地说,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 象是诗歌艺术的基本单位,而意境则是指全篇作品所营 造的整体艺术境界;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而意境则 是意象叠加、组合之后的升华。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 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是 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 座完整的建筑,意象是构成这建筑的砖石。 由于意境一词较为复杂,故在高考中常用‚氛 围‛(偏重外部环境)、‚心境‛(侧重内心世界)、‚境 界‛(外部与内部的融合)等词语称呼。
鉴赏
前两句写部队凯旋渡过破讷沙的情景。从第三句
始写‚平明日出‛可知,此时黎明尚未到来。军队夜行, 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时而兵戈相拨,偶有铮铮 ‚战初归‛乃正写‚度破讷沙‛之事,‚雁正飞‛则是 其影响所及。先写飞雁,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造成先声 夺人的效果。前两句与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机杼略同,匠心偶合。不过‚月黑雁飞
二、审题答题规范:细辨析、巧回答 ‚细辨析‛指在审题时要仔细辨析意象类试题 与意境类试题。 意象类试题常见提问方式有: ①请找出××(意象)。 ②××(意象)蕴含什么样的情感? ③××意象在诗中有何作用? 意境类试题常见提问方式有: ①请概括诗中描绘的景象(画面)。 ②××(句、联、片、全篇)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 ③该诗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鉴赏
《卜算子•咏梅》)
•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 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 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 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 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 这两者是一致的。
一、常见题型及提问方式
•(1)题型: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这样的氛 围? •(2)题型:把握画面,描摹图景。 •提问方式: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 的画面? •(3)题型:分析景物,概括情感。 •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要求等
形 象
辨析:下列诗句属于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
鉴
赏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
·
借 《雨霖铃》)
景 抒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情 《石灰吟》)
与 托
3、“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
物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言 志
4、“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
啼叫声?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 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悠。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寒塘 赵嘏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 诗歌形象1景物形象
花
梅花
菊花 杨花/柳
絮 野花
落花
兰花
高洁(唐以后) 坚贞不屈,春天的含义
孤傲 离愁别绪,游子思归
不为人知,默默无闻
无私奉献,青春易逝 姿态优美,清高
零落成泥碾作尘,唯有香如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杨花落尽子规啼。 杨柳岸晓风残月。
独怜幽草涧边生。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 南洛阳人。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14
【常见设问2】分析意象作用
返回
(1)全诗重点写了某一意象,在描写上有何特点?
2.[分析意象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返回
江上
董 颖①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②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 ①董颖,大致生活在宋高宗绍兴初前后,一生穷困
潦倒,迫于生计而常年奔走异乡。②摩挲:用手抚摩。
前两句写景寄情,选取意象“一双鸥”有什么作用?(4 分)
参考答案:为首句寂静的秋江点缀了生机,组成一幅动静 相间的江上秋色图;(从营造意境角度分析作用)反衬了诗人的孤 单,使诗人孤寂的心情跃然纸上。(从表情达意角度分析作用)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 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铁骑:金国军队。 河洛:泛指中原。
诗中描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引用原文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
参考答案: ①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芳树”对“春山”,“花”对“鸟”, “自落”对“空啼”。 ②这首诗写了“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 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 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则显 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1、描绘了一幅深夜急切归家图:诗人依杖独行,田野里 的土埂子上鬼火影影绰绰,流萤星星点点,昏暗的月色下, 转过村店,就快到家了,加快脚步,路滑难行,竹篱茅舍 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 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 2、表现出诗人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
是如何写景的
3、景与情的关系
写了什么景
•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 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 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 花。 【注】 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 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1、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夸张,反 复,借代,通感,设问,反问,对偶,对 比等 2、多角度写景 :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虚 实结合,远近高低,光影色彩的渲染等 3、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 言志,象征,以乐景写哀情等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问:简析这首诗是怎样刻画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参考答案:借助想象,运用比喻手法,将水面比作 轻轻磨过的明镜,倒映出池边的房檐和楹柱。以 此表现雨后池面的平静。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 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 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 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词考点梳理:鉴赏古代诗歌形象之景物形象(意象、意境)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之景物形象(意象、意境)考点解读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
诗人在抒发主观情感时,往往借助这些自然景物或人文景物,这些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就成了“意象”,它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而多个意象构成“意境”。
一、意象(景象)(一)意象的含义诗人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采用寄情于物的方式,通过描写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情感投射到客观的物象上,使思想感情——“意”和客观的物象——“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统一,从而构成了“意象”。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既是情的物象化,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拨开意象的“迷雾”,见到思想感情的“天日”。
(二)常见意象的特点和寓意1.松柏——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韧,具有一种凛然正义的品质。
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如李白《赠韦侍御黄裳二首(其一)》:“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2.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
葱茏绿竹代表正直谦虚、坚贞高洁的品格或象征隐士君子。
如苏轼《于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3.柳——“柳”者,“留”也。
柳枝依依,缠绵悱恻,古人常借柳抒发送别怀人的离愁别绪。
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了分别时诗人对友人的眷恋。
又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在杨柳依依的岸边,词人的离别之情油然而生。
4.梅——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是君子。
如宋代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歌颂了梅花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鉴赏诗歌景物描写手法
景物描写手法
时空感官有动静 色彩虚实点修辞 正侧结合在其中
• 1、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 中。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 2、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虚实结合
• 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视听结合、色彩渲染、动静结合
• 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 江雪。
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
景物描写技巧
积累写景手法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比、通感等) 动静(以动衬静、化静为动、动静结合) 虚实(虚写、实写、虚实结合) 色彩 (色彩鲜明、色彩渲染、色彩对比 ) 时空(远近、高低、俯仰、内外、早晚、四季) 感官(嗅觉 、触觉 、 听觉、 味觉、 视觉) 点面结合 正侧面结合( 对比 反衬)
⑤拟人。一个“弄”字,赋予了“江”以人的情态,写出了江流的 生动活泼。
送魏十六还苏州 [唐]皇甫冉
虚实结合 想象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①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到常州来拜访他,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 送他,此诗即写于当时。②毗(pí)陵: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曾改常 州为毗陵郡。
16. ①虚实结合,在雨打梧桐的夜晚想象美丽的 千里稻花。②视听结合,心中千里稻花的画面和 耳畔雨打梧桐的声响。③秀色,照应题目“秋苗 以苏”;佳音,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欢喜。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①“实”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 ②“虚”是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 白云而不见友人; ③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 别友人时的留恋、孤寂和感伤。
作业
衡水金卷(十三)一、《归舟》 八、《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 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诗词中的景物形象
诗词中的景物形象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
格律诗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今天本店铺就与大家分享诗词中的景物形象,仅供大家参考!诗词中的景物形象11山居秋暝王维〔唐代〕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
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2游山西村陆游〔宋代〕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
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
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
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3过故人庄孟浩然〔唐代〕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
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全文十分押韵。
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
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02 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意境意象)
专题02 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考点解读★★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
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
高考中对景物描写的考查一般有两种考查方式:即意象类和意境类。
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它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意象只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单位,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及其交互作用而形成的。
★★技巧点拨★★❖分析景物的特点或者作用1、总说形象:概说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具体分析: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3、形象意义: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意境类题目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描述时一忠实于原诗,二语言力求优美。
②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景物的特点。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怎样“感伤”。
★★经典例题★★一、【201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
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
②孔父即孔子。
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案】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看是鉴赏景象、物象还是人物形象。
本题是鉴赏景物,要找出用到来的意象,想象整个画面,概括出意境特点。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
2012级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学习目标:1、从景与情的角度了解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常见设题角度2、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步骤考点解析鉴赏写景诗应注意的问题:一般来说,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中的景和物,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写景诗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方法指导一、设题角度:意象意境1例题分析(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①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①吴松:即吴淞,江名。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结提问方式:(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或某诗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答题步骤】【2013•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8分)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跟踪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望江怨送别[清]万树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
愁云音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
练习1: 下面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意 象
“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代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
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人的主观情
感。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
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 。意
象是诗人在诗歌中描写的融注了自己思想情感的景 和物。意象是具体的。
明确意象的作用
(1)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 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2)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凡诗歌中描写的景物,一 般都具有抒情作用。 (3)塑造背景或环境。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成意象群,为人物 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 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 (4)营造意境。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 以进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 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如王维的“大 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用雪、 竹、梅、松、鹤、荷、金风玉露等,衬托人物品行的高洁、性 格的坚毅、情感的纯洁等。
参考答案: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 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 清冷孤寂的意境。
练习3 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
•
形象鉴赏
· 景
景象即景物形象,常指借景抒情诗中的 的景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象。景象常常 寄托诗人的情感或者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 法。 •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 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 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 “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意象勾画出杨 柳依依,晓风吹拂,残月微明的情景, 这些最能触动人离愁的意象交融在一 起,构成了凄凉难耐的意境,淋漓尽 致地抒发了作者感伤离别的悲哀。
诗歌常见的意境术语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幽深、 壮阔、 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清新、 朦胧、恬淡 明丽——恢弘、清远、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瑰丽、闲适 清冷——冷森、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凄怆、寂寥 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 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 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 恬淡,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
思,篁是竹林。 2、长啸:长声呼 啸。 • 【韵译】: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 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 却有 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七:“大漠孤烟直,长 雄浑壮阔 河落日圆”表现出 _______的意境
•八.“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 幽清明净 流”构成了_________的意 境。
基本题型是: 1、指认意象; 2、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3、剖析作者思想; 4、欣赏画面美。 鉴赏形象综合题,基本思路是:
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 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 答题步骤为: • 一、诗中描绘了一幅……的画面/描写了……意象。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既忠实于原诗,又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创造。 描述时,语言力求优美。 • 二、这些景象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一般用两个双 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 萧瑟凄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 三、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要答具体,切忌空 洞。
诗歌形象鉴赏之景象物象.
第二首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 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 流泪的内在形象,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在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色 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
(三)组合意象,探究内涵-----分析意象的
•
可供两两组合的词有:
• 宏阔 ——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幽远
• 细腻 ——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静美
• 繁复 ——繁丽、热烈、高亢、繁华、喧闹
• 清冷 ——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荒芜、淳朴、 清丽(清新明丽)、恬淡、凄清冷落、冷森幽僻
2、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三、抒怀类意象(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 1. 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 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寄托他那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 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 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 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 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 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如何鉴赏诗 中的景物形象?
( 一)诗中赏画------看画面形(组成、远近等)
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步骤 一) 。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 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暴风雨将临,诗人却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 “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步骤二) ,进而表达了诗人开阔 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步骤三) 。
鉴赏诗歌景物形象(景物描写的角度)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 人在天涯。
1、分析意象
藤:枯(萎) 树:(衰)老 鸦:(黄)昏 道:古(老) 风:(凄凉)西 马:瘦(弱) 阳:夕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问:全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什么景色?
答案: 全诗运用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结合的手法, 通过描写繁花满枝、粉蝶起舞、黄莺啼叫等景色, 描绘了春暖花开、花香鸟语的美好景象。
(一)意象
意象是指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它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2、概括意象特点
3、体会情感
萧瑟凄凉
抒发了游子 思念家乡之 情。
(二)意境
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生动形象的客观
事物相结合创造出来的艺术境界。 分析意境,包括三方面: 景(描写的意象) 境(营造的境界) 情(抒发的情感) 答题时三者缺一不可。
毛泽东《沁园春 · 长沙》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练习题
山花子· 春恨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寂寞景阳宫外月, 照残红。 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惟有无情双燕子, 舞东风。 问题:词的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什么 意境?
前两句: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 ①词的前两句描写了杨柳、晓雾、杏花、钟声等意象, 营造了一种凄清惨淡的意境。( 刘聪) 步骤不全 ②描写了杨柳、晓雾、杏花、五更钟、景阳宫、月等意 象,营造了孤寂冷清、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作者因 亡国而产生的寂寞、悲伤、哀愁的心情。 (沈孝坤) 没有认真审题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
诗中描写了绿草、芳树、涧水、春山、鸟语等宜人 之景,但诗人着以“自”和“空”,却成了以乐写 哀,以闹写寂,营造出了荒凉、孤寂的意境,烘托 出诗人凄凉的心境,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 啼的愁绪,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柯子· 忆旧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 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 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 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 (5分)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6分)
掌握诗歌景物形象鉴赏题 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1、什么是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 物和人文景物,指的是情中景。
2、常考题型有哪些?
(2010新课标卷)《雨雪曲》江总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2013山东卷)《山寺夜起》江湜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第三种类型: 这首诗歌描写的景物(或景物的特点)有何作用? 这首诗歌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描写某一景物有何好处? 1.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2. 塑造环境或背景的作用。它多表现为通过多个意象组成 群,为人物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 3、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借景抒情、以景衬情//以景结 情,含蓄隽永) 4.衬托人物气节、性格、或品质。(常见于咏物诗) 5.结构上的线索作用。
景物形象
景物类型:
1、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 2、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 3、色彩描写
(1)远近结合。首句是远景,写边塞城镇荒凉萧瑟的气氛: “边城暮雨雁飞低。”黄昏时分,边城阴雨连绵。雁儿在阴沉 沉的暮雨天中低飞。次句是近景,河边芦苇发芽似笋,抽枝吐 叶,争着向上生长。(2)俯仰结合.首句为仰视所见到,次句为 俯视所见,在广阔的空间位置中展现了边城的阴沉;暮雨、芦 笋,上下映照,鲜明地衬托出美好时节里的悲凉景色,(3)对照 (对比)。远景写得阴沉抑郁,近景的色彩鲜明,情调昂扬,富 有朝气,刚好形成强烈的对照。(答出任两点即可得满分)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实用)
(三)景物描写的常用手法:
主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 对偶
主要表达技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白描细描、衬托
诗歌中写景的常见方法
1、运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
Hale Waihona Puke 2、动静结合3、虚实结合
4、白描
5、多种观察角度结合
6、多角度描写
此外:侧面烘托 叠音词的运用
渲染
多种意象组合
方法一:运用修辞
1、先判断采用什么方法;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该方法达到的效果;
3、还应考虑这样写对表达作者的情感起到 什么样的作用。
▪ 例1、(08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 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 么样的感情?
答案: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
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 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一)写景的顺序: 空间角度(远近、高低等)
时间角度
(二)通过不同感官来写景
视觉、听觉、嗅觉、 味觉、 感(触)觉
▪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 赏析。
学生答案展示
1、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水面平的池塘,后两句是 动态描写,东风起,垂杨舞,荷叶万点声,采用 动静结合使荷塘美景赋予了动静变化之美。
2、诗的前两句写雨后池塘水面平静,像新磨的明 镜一样,映照着檐楹,写出了池水平静时的景象; 后两句写忽然刮起了东风,杨柳随风翩翩起舞, 触破了湖面的平静,让湖面泛起万点涟漪,写出 了池水动态的景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 机 霜天竞自由。 勃 勃 , 欣 欣 向 乐观向上的革命豪情 荣 。
分析意境答题步骤《世纪金榜87》
步骤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 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步骤二: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 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 点和情调。 步骤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 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①江南水乡清幽唯美。 小桥、流水、村庄、浮萍、荷花 伟)
(焦玉
②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画面 ,由桥、水、浮萍、藕花构成。 (亓鹏丽) ③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平和的村居图景,有桥、曲水、阁楼、 浮萍,藕花、村庄。 (亓亚楠)
④这首诗描绘了小桥流水通往村庄,岸阁上有绿色的浮萍,家
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挫折,于是绝意仕进; 归而撰著授徒。 (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2)2008年《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 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 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开头两句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细雨 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 的氛围。(时间、地点、季节)
次石湖①书扇韵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去职归隐 石湖,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字尧章,号 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 仕。淳熙十四年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 诗约作于此时。
2、概括意象特点
3、体会情感
萧瑟凄凉
抒发了游子 思念家乡之 情。
(二)意境
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生动形象的客观
事物相结合创造出来的艺术境界。 分析意境,包括三方面: 景(描写的意象) 境(营造的境界) 情(抒发的情感) 答题时三者缺一不可。
毛泽东《沁园春 · 长沙》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高考常见题型
1、诗人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写了景物 的什么特点? 2、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意象?请简要分 析。 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学习重点: 1、景物描写的角度(方法)。 2、分析意象和意境,进而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景物描写的角度(方法): ①时空——远近、俯仰、早晚、四季等 ②感官——嗅觉 、触觉 、 听觉、 味觉、 视觉 ③动静——动态、静态、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 ④虚实——虚写 、实写、 虚实相生、化虚为实 ⑤色彩——色彩鲜明、色彩斑斓、色彩暗淡 ⑥修辞——比喻、拟人 、夸张、对偶 、用典 等
中有多处藕花的令人怡然自得的画面。由桥、曲水、浮萍、石 湖、藕花等景物构成,表达了作者喜欢自然、热爱归隐田园生 活与对仕途的讨厌。(马雪原) 答: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 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 分别写了小桥、流水、村庄、浮萍、荷花、庭院 等景物。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答案表述的具体模式
(1)本诗用…的意象,渲染了的…氛围…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 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常见意境术语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 闲适恬淡、清新自然、和谐静谧、安宁祥和、 繁华热闹、高远辽阔、雄奇壮美、幽僻冷寂、 苍凉悲壮、生机勃勃、瑰丽雄壮、凄寒萧条
词的前两句描写了迷离的杨柳、弥漫的晓雾、零落的 杏花、凄凉的钟声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残败清冷的氛围, 抒发了凄凉惆怅之情。
高考真题
(2012年· 山东卷) 吴松①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①吴松:即吴淞,江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3)2012年《吴松①道中二首(其二)》晁补 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①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分析意象答题步骤: ①找准意象,结合修饰意象的词语加以描述; ②概括意象特点及作用; ③分析揭示意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 人在天涯。
1、分析意象
藤:枯(萎) 树:(衰)老 鸦:(黄)昏 道:古(老) 风:(凄凉)西 马:瘦(弱) 阳:夕
举例说明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问:全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什么景色?
答案: 全诗运用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结合的手法, 通过描写繁花满枝、粉蝶起舞、黄莺啼叫等景色, 描绘了春暖花开、花香鸟语的美好景象。
(一)意象
意象是指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它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 槎横溪、山花随水流出四幅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玡 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琅玡溪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
境内)期间。琅玡溪在滁州琅玡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问: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哪几幅画面?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答案: ① 山中的雪融化溪水涨了 游玩的客人过溪小心地过木桥 小溪中漂着山中花儿向下流 表现作者寄情山水,包裹无望的复但杂情感。(毕临旭) ② 第一幅,空空的山上雪融化了,而溪水开始涨高 第二幅,游客们从简易的木桥上横渡溪流 表现了作者恬静闲适安静的情感 ( 张杰) ③诗描绘了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木桥过溪、溪水源头等 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溪水的喜爱之情。 (刘京)
景物形象的含义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是为了抒发 诗人的思想感情而精心选择的。 这些景物承载着作者的主观感情。
2005—2012山东高考诗歌鉴赏
3年考到的“景物形象”
(1)2006年《晓上空泠峡 》王闿运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闿运(1832—1916),
练习题
山花子· 春恨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寂寞景阳宫外月, 照残红。 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惟有无情双燕子, 舞东风。 问题:词的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什么 意境?
前两句: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 ①词的前两句描写了杨柳、晓雾、杏花、钟声等意象, 营造了一种凄清惨淡的意境。( 刘聪) 步骤不全 ②描写了杨柳、晓雾、杏花、五更钟、景阳宫、月等意 象,营造了孤寂冷清、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作者因 亡国而产生的寂寞、悲伤、哀愁的心情。 (沈孝坤) 没有认真审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