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上《家住平原》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 家住平原教案-word文档资料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 家住平原教案-word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fa586466c175f0e7cd1377a.png)
第三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第一课时]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目标]1. 能根据资料、图片及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分析出水稻生产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
2.通过水稻生产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的分析,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3.积极参与,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分析比较、联系实际的方法。
热爱稻作文化,形成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坚持和谐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水稻生产区人们的稻作生产和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水稻生产区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第三单元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真谛。
本地属长江三角洲,今天,我们讨论一下本地这方水土是如何养育我们的?家住平原地区的人们是怎样生产和生活的?二、从生活中学1.说一说:(1)本地的自然条件以及适合哪种农作物生长?学生回答:土壤肥沃的平原、高温多雨的气候、水网密布的灌溉条件。
特别适合水稻的生长。
(2)请同学描述一下稻田景观(略)教师:我们以大米为主食是因为本地适合水稻生产。
大米主要产自平原地区。
展示图1——水稻种植2.想一想:(1)大家知道大米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吗?展示图2——水稻请出生农村的同学边讲解边表演水稻的生产过程。
水稻生产在水田中进行,具体步骤是:1)播种育秧(先平整好一块田,在上面播种,等秧苗长到一定高度时再移植到另外的田中)2)插秧(插秧前,土地要平整、灌水)3)田间管理(为了保证秧苗的生长,还需除杂草、除虫、施肥)4)收割(把成熟的稻杆割下)5)丰收(脱粒晒干)教师对学生的讲解和表演进行点评及补充:现在有的地方采用直播法,减少了育秧这个环节。
请同学们再观看一下水稻的生产流程, 加深理解。
展示图3—1 播种育秧图3—2插秧图3—3 田间管理图3—4 收割图 3—5 丰收(2)水稻生产需要很多环节,而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
3.1.1家住平原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3.1.1家住平原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d9ce39c7c1c708a1284a44bd.png)
第1课 国土与人民班级 姓名 一、【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地图,知道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
2.知道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位置,形成省级行政单位分布的空间概念。
二、【重点难点】重点: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难点:形成省级行政单位分布的空间概念。
三、【课前预习导学】1.浙江省行政中心是哪个城市?你知道这一城市曾经是哪一朝代的都城?当时称什么?2.说说下列图片各属于哪些省份?想像一下,它们各象什么?四、【课堂导学】 第二节 行政区划(一)中国的三级行政区划1.三级划分的原因:2.中国的三级行政区划:第一级: (包括 、 、 ) 第二级: (市) 第三级: (镇)3.省的由来:“省”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正式出现在 。
奠定今天省一级行政区划格局是在 朝。
(二)34个省级行政区名称1.省级行政单位的划分:中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
包括: 个省、 个自治区、 个直辖市、 个特别行政区。
※什么叫“一国两制”?哪些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2.34个行政区的具体位置(观察课本P6页图5-6)⑴东北地区3个:(简称) 、 、 ,(全称)黑 、吉 、辽 。
⑵华北地区5个:(简称) 、 、 、 、 ,(全称)河 、河 、北京、天津、山 。
⑶晋陕蒙地区3个:(简称) 、 、 ,(全称)山 、陕 、 蒙古。
⑷长江中下游地区7个:(简称) 、 、 、 、 、 、 ,(全称)湖 (行政中心 )、湖 (行政中心 )、江 (行政中心 )、江 (行政中心 )、浙江(行政中心 )、安徽、上海。
⑸东南沿海地区6个:(简称) 、 、 、 、 、 ,(全称) 、 、 、 、 。
授课时间 课 时⑹西南地区5个:(简称) 、 、 、 、 ,(全称)四川(行政中心 )、重庆、 、 、云南(行政中心 )。
⑺西北地区3个:(简称) 、 、 ,(全称)新疆(行政中心 )、甘肃(行政中心 ),宁夏(行政中心 )。
⑻青藏地区2个:(简称) 、 ,(全称)西藏(行政中心 )、青海。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案——家住平原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案——家住平原](https://img.taocdn.com/s3/m/b988a997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1f.png)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案——家住平原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原地貌及其特点;2.了解家住平原对人们的生活和发展的影响;3.掌握描述家住平原地区的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4.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二、教学重点1.平原地貌及其特点;2.家住平原对人们的生活和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家住平原对人们的生活和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图片和地图等素材;2.实物样本:可准备一些与平原相关的实物,如农作物、平原地形模型等;3.板书工具:白板、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地理课程中学过的地貌类型;2.提问:你了解什么是平原?请描述一下平原的特点。
步骤二:讲授(15分钟)1.展示课件中的平原地貌图片,让学生观察,描述所见;2.解释平原地貌的概念:平原是地球表面相对平坦的地貌单位,地势平坦、土层厚,适合农业发展;3.介绍平原的特点: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等。
步骤三:分组讨论(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2-3人;2.分发材料,让学生阅读相关资料,讨论家住平原对人们的生活和发展有哪些影响;3.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其他小组分享。
步骤四:课堂呈现(15分钟)1.邀请学生上台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2.全班讨论、补充和总结家住平原对人们的生活和发展的影响;3.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主要内容。
步骤五:拓展应用(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描述一下自己所在城市的地理特点和家住平原对当地的影响;2.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上台进行汇报;3.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进一步讨论平原地形对当地发展的意义。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2.引导学生回顾学习收获,并提出问题;3.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地域特点,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六、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课后整理所学知识,形成学习笔记;2.要求学生在笔记中重点记录家住平原对人们生活和发展的影响;3.鼓励学生在家中或社区附近观察并记录平原地貌的特点,并制作一份观察报告。
《家住平原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家住平原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63b19a10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b9.png)
《家住平原》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了解小说《家住平原》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理解小说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主题思想。
3.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4.探讨小说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
二、导学内容1.《家住平原》简介2.作者简介3.小说主要内容概述4.文化内涵和主题思想5.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分析6.当代社会启示和价值探讨三、导学步骤和方法1.小组强化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每个小组负责研读一部分内容,然后在集体讨论中交流讨论心得。
2.讲解与引导:教师依据《家住平原》相关资料,对小说内容、背景、主题等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阅读与思考:学生阅读相关文本,通过思考和笔记整理,提炼出重要观点和见解。
4.分组研讨:学生按照不同的主题或角度分组研讨,讨论对小说中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的理解和解读。
5.写作与总结:学生根据听课、研讨、阅读的内容,撰写分析文章,总结收获和思考。
四、导学评价1.参与程度: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组研讨,提出见解和分析,展示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
2.表达能力:学生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分析,语言表达流畅,条理清晰。
3.独立思考: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分析文本内容,提出深刻见解和观点,展示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文书写作:学生撰写文章清晰准确,条理清晰,论据充分,语言得体,表达观点明确。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家住平原》的作者、背景和文学风格。
2. 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3. 掌握小说中重要人物形象和其所代表的意义。
4.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思想和价值观。
5. 讨论小说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你对《家住平原》这部小说有什么了解?你猜测这部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你认为这部小说对你的启示是什么?第二步:了解作者1. 请同学们阅读关于《家住平原》作者茅盾的简介,并回答以下问题:- 茅盾是哪个时期的作家?- 他的作品主要反映了哪些社会问题?- 他的文学风格有何特点?2. 请同学们查找有关茅盾的更多信息,了解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案——家住平原_七年级地理教案_模板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案——家住平原_七年级地理教案_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9c1307dcbceb19e8b9f6ba1a.png)
关于森林的利用和保护,课文讲解森林的破坏主要是人类的滥砍滥伐,尤其是热带雨林减少的速度很快,并通过漫画,描述森林资源的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影响;通过“想一想”提出森林利用的三种方法,通过“读一读”,提出如何保护森林资源及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四、关于教材中插图、图册的使用。
例:图是地理的重要语言,使学生获得读、用、析图的方法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本节课中,打算着重指导学生。。。
五、关于本课板书的设计和结构。
例,这节课的板书,打算设计成“纲要信号”的形式,其好处是。。。
特别提示:
1.在第二部分中,有些觉得有必要单独立出来讲的,可以再分几点。
二、新授。
1、天圆地方。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生活的空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投影:天圆地方〕
2、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一只漂浮在大海中的巨大海龟。
〔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隔断了古印度同亚洲其它地区的陆上联系,孟加拉湾、印度洋、阿拉伯海三面环绕,使古印度人无法理会海外的世界。〕
3、有趣的地理现象:
〔1〕在海边看到有帆船的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7、地球的大小:〔投影:地球的大小〕
引导学生读出相关数据:
R=6371km〔记忆:在祖国风景秀丽的庐山上吃鱼的感觉一定是很美妙的〕。
C=40000km〔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
S=5.1亿平方km
三、小结:
1、人类为探索地球的形状进行了不懈地努力。
2、地球是一个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的大球体,其5.1亿平方千米的表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教案一】第三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
![【教案一】第三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https://img.taocdn.com/s3/m/c8988be2a8114431b80dd888.png)
2、观察书P71图4—4《美国地形图》、分析美国中部地区的海陆位置,得出美国中部地区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原因(重点)海陆位置、纬度位置(从地形、地势、气候、农田类型、人口、科技发展等多角度思考)
自然环境对生产的影响
3、合作探究:美国中部平原与湄公河平原相比较在生产方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美国中部平原因为降水少,农田类型为旱地,加上地广人稀(劳动力少)所以用机械化生产,而且主要种植的是小麦、玉米、大豆等旱地作物;湄公河平原由于位于季风区,降水多,农田主要以水田为主,加上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所以以人工劳作为主,而且主要种植的是水稻。
3、考察活动之二——生活情况(难点) 请你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想象生活在当地的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说出理由(可以从衣、食、住、行、习俗等方面介绍)
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4、课堂小结 (参考幻灯板书设计)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5、知识拓展 温州地区的生活是否同样带有稻作文化的深刻烙印呢? ①以大米为主食 ②稻杆也作燃料③划龙舟,期盼丰收④敬畏神灵,丰收后要感谢上苍 ⑤屋顶以坡形为主……
自然环境对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影响及科技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4、生产的特点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难点) 交往、食、住、行
生产与生活的关系
5、课堂小结 由于美国中部大平原的自然环境和人口分布的特点,当地的农业生产大量使用机械,形成了用机械种庄稼的特点。而机械化生产的效率很高,粮食丰收,除了自己消费之外,还有大量剩余,于是就大量销售,形成了商品性的农业特色。而粮食大量外运和人们出行,都必需依靠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网。这种高度机械化的商品性农业还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
加深了认识“事物之间总是存在着联系,相互影响”的道理
初中家住平原教案
![初中家住平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3bd261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60.png)
初中家住平原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平原地区的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植被等。
2.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地理意识。
3.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平原地区的地理特征。
2. 家乡的风土人情。
教学难点:1. 平原地区地形、气候、植被等特点的讲解。
2. 学生对家乡的深入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有关平原地区的图片、资料等。
2. 学生准备自己家乡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平原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平原地区的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图片和资料,介绍家乡的地理特征。
二、探究平原地区的地理特征(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平原地区的地形、气候、植被等特点。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平原地区的地理特征。
三、深入了解家乡(15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的家乡,深入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
2. 学生分享自己的了解,让大家了解家乡的文化特色。
四、思考与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变化和发展。
2. 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家乡的地理特征和文化特色。
2.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平原地区的地理特征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家乡的深入了解程度。
3. 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平原地区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平原地区的特点。
同时,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资料,深入了解家乡的地理特征和文化特色。
在思考与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平原地区的地理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自己的家乡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第一课《家住平原》名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第一课《家住平原》名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dfc4f3f07f1922791788e80c.png)
第一课家住平原教学设计课程标准2-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7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教学要求1.利用各种地图和图表,获取有用信息,分析说明一个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
2.通过案例学习,了解平原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3.对比湄南河平原和美国大平原,说明它们在景观、生产和生活方面的不同之处,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4.通过对两个案例的剖析,理解因地制宜的观点,认识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结构分析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各具特色,这是因为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无论人们生活在哪里,都在积极地利用各种自然环境,创造着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自然环境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础,区域生活大都刻上了这个地区自然环境的烙印。
所以,从自然与人文关系的角度分析区域特色,是本课教学的主线。
课文中的两个案例同为平原地区,但由于气候、环境、人口等其他方面的差异,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区域特色。
稻作文化的印记──重点讲述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
水稻适宜在高温多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因此热带和亚热带的冲积平原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分布区。
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生产具有典型性。
水稻生产是当地人民的生活核心,由此产生了当地特色鲜明的“稻作文化”。
课文从物质、社会、精神三个层面展示了稻作文化的内容。
用机器种庄稼──重点讲述以大机器为核心的农庄文化与生活。
面积广大和机械化作业是大农场经营的两大特点。
美国大平原的农业生产能够很好地诠释这种特点。
地域广大和平坦是基础,生产工具和运输方式的现代化是条件,而人的生活方式的形成是适应这种农业生产方式的结果。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案家住平原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案家住平原](https://img.taocdn.com/s3/m/72221392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75.png)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案家住平原
第一课家住平原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①通过认识丰富多样的区域生活,初步学会分析泰国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大平原位置、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人们生产生活及文化之间的关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和可连续进展。
②初步把握了解一个地区自然和社会生活特点的方法,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不同区域的人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特色。
学会尊重、明白得异乡人们的文化。
③进一步锤炼和提高利用《世界地势图》,学会从具体的情境中猎取、分析信息,并会运用多种方式展世界要紧平原的景观、生产和生活。
情感态度目标
①通过认识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大平原位置、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人们生产生活及文化之间的关系,逐步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究意识,强化“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观。
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等活动,进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③学生学会明白得、尊生并观赏各个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风俗适应。
教学重点
人们生产生活、居民特色、精神生活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比泰国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大平原生产生活、居民特色、精神生活等差异的要紧缘故。
教学预备
多媒体教室,自制课件。
人教版七上历史与社会3-1《家住平原》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七上历史与社会3-1《家住平原》第一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629d459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19.png)
人教版七上历史与社会3-1《家住平原》第一课时教案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人教版七上历史与社会3-1《家住平原》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一班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10日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时空观念: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理解平原地区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征,建立起对平原地区发展的时空观念。
2. 史料实证: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文和观看相关资料,掌握平原地区的发展历程,形成对平原地区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3. 历史解释:学生能够对平原地区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现象进行解释,从而提高历史解释能力。
4. 地方认同: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增强对自己家乡平原地区的认同感,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5. 批判性思维:学生能够在分析平原地区的发展过程中,运用批判性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6. 沟通与协作:在课堂上,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沟通与协作能力。
7. 创新与实践: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出改进家乡的建议,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 重点:- 平原地区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征。
- 平原地区的发展历程。
- 家乡平原地区的认同感。
2. 难点:- 理解平原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
- 分析平原地区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现象。
3. 解决办法:- 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展示平原地区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征,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 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原地区的发展历程,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
- 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平原地区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现象。
-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鼓励学生提出改进家乡的建议,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1. 软硬件资源:教室、投影仪、计算机、白板、教学挂图、教材。
2. 课程平台:人教版七上历史与社会3-1《家住平原》。
3. 信息化资源:相关平原地区的图片、视频、文献资料。
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1课家住平原
![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1课家住平原](https://img.taocdn.com/s3/m/bc6c8e33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f3.png)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平原地区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平原地区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3.小组合作学习: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这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存在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过多: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教学内容较多,导致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深入。我需要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理解和消化知识点。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平原地区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平原地区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平原地区的未来发展或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教学工具,以便教师能够顺利进行教学演示和讲解。
6.学习任务单:为学生准备学习任务单,上面包含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让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学习要求,并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7.学生反馈表:准备学生反馈表,以便在课堂上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意见,及时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引入多媒体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使用了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这些资源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3.1.0第1课家住平原word教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3.1.0第1课家住平原word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04924728ea81c759f57817.png)
家住平原-稻作文化的印记(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黄布袋,包银珠,秋天一道满地铺。
打一农作物。
谜底:稻谷。
师:稻谷有“亚洲的粮食”之称,说明水稻主要在亚洲种植。
同学们有没有听过“泰国香米”呢?泰国香米就产至于被称为“泰国谷仓”的湄公河平原。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以湄公河平原为例,共同探讨一下水稻生产需要怎样的自然环境,以及稻作生产会对当地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新课教学)教师: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湄公河平原的位置。
PPT显示:《湄公河平原的位置》学生:在图上指出,明确大概的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教师:为什么湄公河平原会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水稻产区?(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思考水稻生产需要怎样的自然环境?)教师:结合水稻生产所需的条件思考湄公河平原的水稻生产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在小组内探究,讨论,发言(从气候、纬度、水文、地形、土壤等不同角度)。
教师结合幻灯片点拨、启发,总结:得天独厚的水稻种植环境。
拓展思考:根据水稻生产所需的自然条件来分析,你认为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比较适合种植水稻?PPT显示:世界地图。
学生:从纬度、气候、土壤等方面,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使学生明确:世界水稻的主要产区集中在亚洲东南部,这里的水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
其中又以中国最多。
水稻作物有十分悠久的栽培历史,同学们知道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是哪个吗,是泰国吗?(中国)承转:在了解了水稻生产对自然条件的要求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水稻生产的流程。
请熟悉水稻种植的学生讲一讲水稻种植的流程。
(学生自由回答)结合学生得回答开展活动:找一找,辨一辨,水稻生产流程PPT显示图片:播种、育秧图插秧图田间管理的图片收割图丰收图(晒谷)。
教师:观察水稻生产流程五副图,你有何感想?学生自由回答。
(从学生回答中引入)我们看到每个环节都要投入大量的劳动。
而在生产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这些劳动重要靠什么来完成呢?(人力劳动)教师:总结:由此可以看出,水稻生产是怎样的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的以人工劳作为主的传统农业)。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案——家住平原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案——家住平原](https://img.taocdn.com/s3/m/f1292d1c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e3.png)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案——家住平原课题:家住平原课型:历史与社会年级:初一教学目标:1. 了解平原地区的地理特点和自然资源。
2. 了解平原地区的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情况。
3. 掌握通过地理环境介绍社会发展的方法。
4.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社会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平原地区的地理特点和自然资源。
2. 平原地区的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情况。
教学重点:1. 了解平原地区的地理特点和自然资源。
2. 了解平原地区的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情况。
教学难点:1. 掌握通过地理环境介绍社会发展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社会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课件和图片资料。
2. 教材:《历史与社会》教材。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向学生提问:“你知道什么是平原地区吗?能举几个例子吗?”让学生介绍一下他们所了解的平原地区。
Step 2:讲解地理特点和自然资源(15分钟)通过图片和课件,向学生展示平原地区的地理特点和自然资源,例如平坦的土地、丰富的水资源、肥沃的土壤等。
让学生了解平原地区的一些特点。
Step 3:讲解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15分钟)通过图片和课件,向学生展示平原地区的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情况,例如农业生产、工业发展、城市建设等。
让学生了解平原地区的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情况。
Step 4:讨论案例(10分钟)选择一个平原地区的城市,让学生就该城市的地理特点、自然资源、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情况展开讨论,并提出一些问题。
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地理观察和社会思维能力。
Step 5:总结和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提醒学生今后在学习地理和社会课程时要注重观察和思考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平原地区,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该地区的地理特点、自然资源、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情况,并写一篇短文进行介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地理特点和自然资源,讲解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社会思维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 家住平原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 家住平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9e2acc8453610661fd9f4a2.png)
第三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第一课时]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目标]1. 能根据资料、图片及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分析出水稻生产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根本特征。
2.通过水稻生产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的分析 ,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3.积极参与 ,学会与人合作 ,学会分析比拟、联系实际的方法。
热爱稻作文化 ,形成因地制宜的开展观 ,坚持和谐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水稻生产区人们的稻作生产和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水稻生产区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 ,通过第三单元的学习 ,我们了解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真谛。
本地属长江三角洲 ,今天 ,我们讨论一下本地这方水土是如何养育我们的?家住平原地区的人们是怎样生产和生活的?二、从生活中学1.说一说:〔1〕本地的自然条件以及适合哪种农作物生长?学生答复:土壤肥沃的平原、高温多雨的气候、水网密布的灌溉条件。
特别适合水稻的生长。
〔2〕请同学描述一下稻田景观〔略〕教师:我们以大米为主食是因为本地适合水稻生产。
大米主要产自平原地区。
展示图1——水稻种植2.想一想:〔1〕大家知道大米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吗?展示图2——水稻请出生农村的同学边讲解边表演水稻的生产过程。
水稻生产在水田中进行 ,具体步骤是:1〕播种育秧〔先平整好一块田 ,在上面播种 ,等秧苗长到一定高度时再移植到另外的田中〕2〕插秧〔插秧前 ,土地要平整、灌水〕3〕田间管理〔为了保证秧苗的生长 ,还需除杂草、除虫、施肥〕4〕收割〔把成熟的稻杆割下〕5〕丰收〔脱粒晒干〕教师对学生的讲解和表演进行点评及补充:现在有的地方采用直播法 ,减少了育秧这个环节。
请同学们再观看一下水稻的生产流程, 加深理解。
展示图3—1 播种育秧图3—2插秧图3—3 田间管理图3—4 收割图 3—5 丰收〔2〕水稻生产需要很多环节 ,而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df95d21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16.png)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我将使用以下教学媒体和资源:
- 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平原地区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相关知识。
-视频:播放与平原地区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深入了解相关知识。
-在线工具:利用在线地图和学术资源,让学生更加方便地获取和学习平原地区的相关知识。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一班的学生,他们已经完成了六年的小学教育,对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从整体上看,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存在以下特点:
1.知识方面: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平原地区的地理、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但认知程度不够深入。他们对平原地区的自然环境、农业生产、人口分布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此外,学生对于平原地区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传承的认识较为模糊,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拓展。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家住平原》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家住平原》重点,强调《家住平原》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家住平原》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我将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平原地区的历史人物或文化代表,通过表演和讲述,深入理解他们的生活和文化。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平原地区的地理实验,如模拟农业生产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
-游戏:设计相关的地理和文化知识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巩固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家住平原》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家住平原》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6a97028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e5.png)
七年级历史上册《家住平原》教案设计一、课程标准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6运用各种资料,描述世界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二、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存在的内在联系,掌握梳理知识的复习方法。
2、通过对比湄南河平原和美国大平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掌握区域间对比的复习方法。
3、运用所学的复习方法,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4、通过例题的讲解,掌握做题的基本方法。
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通过分析湄南河平原和美国大平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存在的内在联系,掌握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
2.难点:运用所学的复习方法,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四、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有没有玩过大家来找茬的游戏呢?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来玩一玩这个有趣的游戏。
一、【复习方法介绍】【游戏一】大家来找茬时间:5分钟形式:4人小组合作找茬要求:从给出材料中找出表述有误的地方并加以改正。
看谁找的最快、最多、做全面湄南河平原湄南河平原,位于东南亚山东半岛的泰国境内,濒临波斯湾,经纬度位置大概在南纬14度~17度,西经99度~103度之间。
湄南河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网密布,均为旱地。
湄南河平原主要的农作物是小麦、玉米和大豆。
因为这里的人口较为稠密,同时人力资源充足,所以湄南河平原的农业生产方式大多采用大规模的机械化耕种。
由于当地潮湿的自然环境,房屋的建设均为平房和低矮的楼房。
当地人民崇尚“谷神”“稻母”等神灵,人们团结互助,邻里关系融洽。
师:同学们。
你们都找到了哪些茬呀?生(预设):山东半岛-->中南半岛;南纬-->北纬;西经-->东经;温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旱地-->水田;小麦、玉米和大豆-->水稻;大规模的机械化耕种-->人工耕种;平房和低矮的楼房-->高脚屋。
家住平原教案
![家住平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7389cf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88.png)
家住平原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家住平原的特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环境意识以及生活技能。
二、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多媒体设备。
2.图片、地图等教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家住平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地理意识。
老师向学生提问:“你们家住在哪里?”“你家周围的地势如何?”学生回答后让他们尝试回答以下问题:“家住平原的特点有哪些?”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了解家住平原的特点(15分钟)通过课件播放或老师的讲解,学生了解家住平原的定义和特点:家住平原的地势低洼,土地平坦,适宜农业发展;水源丰富,地域开阔,交通便利。
3. 家住平原的利与弊(15分钟)老师通过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家住平原的利与弊。
利:适宜农业生产,粮食丰富,经济发达;弊:易遭受洪涝灾害,环境压力大。
4. 家住平原的环境保护(15分钟)通过课件播放或老师的讲解,学生了解家住平原的环境保护措施:保护水资源,加强土地保护,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推动农业现代化。
同时,学生也可以自己提出其他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5. 案例分析(15分钟)老师通过讲解一个真实的家住平原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农村平原地区的生活情况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拓展学生视野(15分钟)通过展示家住山地、盆地、丘陵等地形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形的特点,并让学生思考家住这些地形会有怎样的利弊。
7. 小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
四、板书设计:家住平原的特点1. 地势:低洼、平坦2. 地理:适宜农业发展、水源丰富、交通便利3. 利:粮食丰富、经济发达4. 弊:易遭受洪涝灾害、环境压力大5. 环境保护:保护水资源、加强土地保护、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五、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了多种教学方式,如图片展示、案例分析等,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家住平原的特点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家住平原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家住平原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e9892838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55.png)
《家住平原》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进修《家住平原》,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和魅力,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 帮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和词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思考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进修:《家住平原》原文阅读、理解和分析,重点解读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2. 古代汉语进修:进修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和词汇,掌握古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3. 作文写作:根据《家住平原》的故事情节和主题,进行作文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审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介绍《家住平原》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训练: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和理解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中的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
3. 语法讲解:针对古代汉语的特点,进行相关语法和词汇的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作文指导:根据《家住平原》的主题和情节,组织学生进行作文写作,注重情感表达和文学感悟。
5. 总结反思:对学生的进修情况进行总结和评判,鼓励学生表达对《家住平原》的感悟和理解。
四、作业安排1. 阅读任务: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家住平原》全文,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撰写读后感或读书笔记。
2. 语法练习:安置古代汉语的语法和词汇练习题,稳固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作文要求:要求学生根据《家住平原》的故事情节或主题,写一篇感想或议论文,展示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 教室表现:评选出在教室上积极参与讨论、发言和表达的学生,鼓励他们继续尽力进修,提高综合素质。
五、评判标准1. 阅读理解:学生对《家住平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包括对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的把握。
2. 语言表达:学生古代汉语的语法和词汇运用能力,包括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3. 思维能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包括对情感表达和文学审美的体验和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上《家住平原》教案一、教学设计思想1、教材分析《稻作文化的印记》重点介绍了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
水稻适宜在高温多雨、土壤便利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因此热带和来热带的总和平原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分布区。
水稻的种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无论是生产过程还是修建家田设施,都需要大量的劳动田径赛样一方面促进了当地人口的增长,同时也使人口密度不断上升,给农业生产,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压力。
为了满足对粮食的需求,人们不断地兴修水利,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并祈求神灵的保佑,形成了物质、社会、精神三个层面的稻作文化印记。
这实际上体现了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因此,通过本课教学,应使学生明确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自然环境是人们和生活的基础,但同时人们又都在因地制宜地利用各种自然环境创造着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2、课程标准能根据资料、地图和图片描述,获取有用的信息,分析出湄南河平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认识。
通过对水稻生产情况和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建立事物相互联系的观点。
能运用所学方法,剖析教师提供的或自己搜集的新案例,确产因地制宜、合理发展的观点。
2、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以及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湄南河平原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键之处:从自然与人文关系的角度分析平原地区的生活特色。
3、教学方法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类型。
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应对学生的状况有所了解。
考虑到有些地区的学生对裟的生产及所需条件可能不是十分清楚,为此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从而更好地把一个真实、全面、生动、具体的事例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来弥补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生少联系不够的缺陷,同时也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方法选用上,用自然导入法来联系实际,激发兴趣,还应把讲述法、问答法、谈论法等结合起来,交替使用,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还可穿插模拟游戏的方法。
4、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西双版纳竹楼、黄土高原的窑洞、东北的木屋、的四合院、蒙古包、江南的瓦房等民居图片,湄南河平原的位置图,有关农民播种、育秧、插秧、田间管理、收割所付出劳动的录像片段,“粮食丰收”的录像片段,湄南河风光图片,泰国“春耕礼”的录像片学生准备;课前去了解水稻生产的过程和条件,了解湄南河平原自然环境。
教学活动程序设计意图创设情景通过播放我国民居图片,让学生分析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不同的民居特色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再现社会情景,巧妙地将社会需要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调动其学习热情,使用权其积极参与1、提出设问:我国水稻的主要生产区集中在哪里?全世界水稻的主要生产区促成学生思考师生共同探究学习新知集中在哪里?水稻生产需要有什么样的良好条件2、展示湄南河平原的位置图,提问:水稻生产需有臬的良好条件?放手自学,让学生自主探索,从而获得新知。
3、教师自制表格;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的了联系。
让学生通过分析,并填表,把握其对应的联系。
巧用手段,直攻难点,使学生掌握技能,发挥学生主支学习的作用。
4、播放“农民在田野里劳动”录像及观看课本中的《水稻生产图》。
说明从口分布与人力劳作的关系。
学生演示插秧,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
5、展示湄南河风光图片,反映丰收后带来的喜悦。
小组讨论民居特色,学生回答相关问题,了解生活情况。
6、播放“春耕礼”录像片段。
让学生畅谈感想。
7、布置课外调查活动内容。
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
8、“稻作文化的印记”中,给你最大的印记是什么?讨论思考后,结合实际,畅所欲言,从众多的内容中达到共识。
9、你心中的稻作生产走的是什么路子?启发学生发散性、开放性的思维,为下一节课铺垫。
展望未来。
从思想情感上来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学习。
知识网络构建主要通过列表的形式,把“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有机地进行讲解。
用这种列表的形式,既从物质生活方面,也从精神生活方面,古分乘法明了地把握一个重要的观点:人的生活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不同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学法指导1、通过让学生分析独特的自然环境给社会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充分说明人们适应环境,利用环境协调发展,因地制宜的重要性,从而进行人地辩证关系观点的教育,使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
比较即对比事物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通过比较不同地理环境中的民居生活以及都在平原条件下各地不同的民居生活,有助于准确认识事物,理解问题,也有且于运用已有知识去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学能力。
三、学与教的过程叙述: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无论是在我国的南方和北方、还是身居祖国或漂泊异乡,不同地区之间、不同的环境下,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有一些明显的差异,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实际上,所有这些都是人们在积极地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创造着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来贪图区域生活的特色,感受各地人民的情感,从而拓展我们生活的视野。
世界上有许多从口都居住在平原地区。
平原地势平坦或起伏较小,主要公布在江河的中下游,大都由河流总和而成。
平原的自然景观各有相同:有的一马平川,有的水网密布,有的覆盖着茂密的森林。
那么,在不同的平原上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呢?展示:西双版纳竹楼、东北的木屋、的四合院、江南的瓦房、湄南河民居等民居图片。
问:大家说一说这些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哪些地方的民居情况?叙述:这些民居特色无不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来领略一下居住在湄南河平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叙述:在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上,有许多由河流总和而成的的平原,泰国境内的湄南河平原就是其中之一。
在这里,有着传统的裟种植业,它是世界上重要的水稻生产区之一。
问:我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是什么?在我国,这种作物主要集中在什么地区?问:那么,世界上的水稻主要生产区集中在哪里?总结:全世界水稻的主要生产区集中在亚洲东南部,这里的水稻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其中又以为最多。
水稻作物的着十分悠久的栽培历史,早在7000多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的先民,就已开始种植水稻。
悠久的栽培历史发展过程中,也积淀了浓厚的稻作文化。
那么在亚洲东南部中南半岛上泰国境内的湄南河平原,人们的水稻生产情况怎样呢?展示:湄南河平原的集团图。
问:水稻生产需要有哪些条件?板书:水稻生产条件学生从需要有充足的水,深厚而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光照等方面分析,老师加以总结。
问: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分析这里生产水稻符合哪些良好的条件?从需要有平原---提供广阔的肥沃的田地,有河流---提供充足的水分,气候---夏季风会带来丰沛的降水,位置---低纬度有充足的光照和温度等方面加以分析。
承转:正是这样良好的有利条件。
使水稻成为这里的主要家作物,同时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水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板书)”。
问:观察课本中的《水稻生产图》,谈一谈水稻生产需要经过哪些环节?播放:有关农民播种,育秧、田间管理、收割所付出的劳动的录像片段。
问:我们看到水稻生产的第一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而在生产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这些劳动主要靠什么来完成呢?问:人们最为忙碌的,也是最需要较多劳动力的是在什么时候?总结:由此,我们说,稻作农业与人力需求有一定的关系,在湄南河平原上分布的密集人口,体现了这一点。
播放:“湄南河风光”录像片段。
问:大家结合课本中《湄南河的民居》图,进行相互讨论,来分析它的民居有什么特色。
把湄南河平原的民居与西双版纳的竹楼进行对比----既类似又不同,它是环绕大片稻田或河流而居,且材料以木为主。
总结:水稻生长离不开足够的水分,纵横的水渠和众多的河流构成的密集水网,是水稻生产区的一大特色。
这也使民居围绕这一特色来设计建筑。
播放:春耕礼录像。
总结: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以获得好收成,是水稻生产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问:每年的播种、插秧、收割季节最需要的是什么?有的家庭中劳动力少怎么办呢?村里要承担大量灌溉和水利工和等公共设施修建、维护,靠什么去完成?总结:由此可见,稻作生产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农业。
而且,在水稻生长产过程中,人们形成一种团结互助、关爱弱者、共渡难关的良好精神面貌。
湄南河平原稻作主产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生活人工劳作从口分布密集粮食丰收满足需要,增加收,提高生活水平充足的水分民居绕稻田或河流空架设帮助和协作劳动精神生活:崇尚神灵、团结互助、关爱弱者当地的农业生产,裨上是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
实际上,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在我国的主要水稻生产区,人们的生活与水稻生产也有密切的关系。
问:同学们,学习完本课之后,你认为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除此之外,你们对湄南河平原的水稻产还有什么意见?说说这种农业生产有哪些不足?四、问题研讨这一部分学习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如何根据学生实际,帮助引导和分析好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并要很自然地与当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结合起来,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使之成为学生个人的学习要求和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初步学会理解、尊重并欣赏一个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
应该注意的是,教师不能牵强附会地把某个地区的情况强加于另一个地区,还要让学生认识到随着朝代的发展,一个区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面不是一成不变的。
本课应引导学生从物质、社会、精神三层面上来理解稻作文化的印记,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