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课件第十四讲态度及其改变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态度及其改变PPT文档32页

社会心理学-态度及其改变PPT文档32页
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社会心理学-态度及其改变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社会心理学:社会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社会心理学:社会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态度的形成 个体的社会态度的获得过程,就是态度的形成。

美国社会⼼理学家G.W.奥尔波特认为,态度形成有 4个条件:①经验的积累和整合。

从各个零散的经验中形成相同类型的特殊反应的整合。

②经验的分化。

开始是笼统的、缺乏特殊的,以后逐渐分化和个别化。

③剧烈的、外伤性经验,甚⾄是仅仅⼀次的经验,就可以形成永久性的态度。

④对社会已有态度的模仿及语⾔的学习。

从发展的⾓度看,D.克雷奇认为影响态度形成有以下因素:①个⼈的需要是否得到满⾜;②对某⼀对象的信息获得的质量以及信息源的性质;③所属群体或参照群体对个体的影响;④个体的⼈格特点。

凯尔曼于1958年提出态度形成的3阶段说:①服从。

或是出于主体的意愿,不知不觉地模仿;或是受到群体规范的压⼒,从⽽产⽣的服从⾏为。

②同化。

态度不再是表⾯的改变,也不是被迫,⽽是⾃愿地接受他⼈的观点、信念、⾏为或新的信息,这⼀阶段已经与所要形成的态度相接近,但没有同⾃⼰全部态度体系相融合。

③内化。

内⼼发⽣了质的变化,新的观点、新的情感和新的意愿已经纳⼊了⾃⼰的价值体系之内,成为⾃⼰态度体系中的⼀部分,⽐较稳固,也不太容易改变。

到了这⼀阶段,态度才真正地形成。

后来,此假说被认为是⽆法得到证实的,凯尔曼也对此做过补充。

态度的变化 ⼴义指由于内部因素或外部因素使某⼀定时期内持续的、稳定的态度发⽣变化;狭义指的是由于社会的影响,特别是由于说服性沟通使以前的态度向相反的⽅向发⽣变化。

态度变化的⽅向按照施加影响的社会或他⼈所期待的⽅向发⽣变化的,称肯定性态度变化;按所作⽤的他⼈的期待及想法作相反⽅向变化的,称否定性态度变化。

社会⼼理学对社会态度形成和变化的研究有以下⼏种主要理论:①认知均衡理论。

出发点是⼈们在⼼理上有维持态度系统平衡⼀致的需要,当⼈们态度系统失去平衡后,总有从不平衡向平衡转化的趋势。

态度系统中诸成分的不⼀致性是促进态度改变的主要因素。

按对⼀致性理解的不同,可分为⼏种解释态度改变的理论模式:F.海德的P-O-X模型,T.M.纽科姆的A-B-X模型,奥斯古德与P.H.坦南鲍姆的和谐理论,L.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等。

心理学——态度的形成和改变PPT课件

心理学——态度的形成和改变PPT课件

1. 预先警告 2. 分心
1. 对原有态度的信奉程度(自我卷入程度) 2. 预防注射 3. 人格因素(自尊,智力,性别)
人们对一致性的偏向程度,可以通过“一致性 偏好量表”的项目来测量。请阅读下面的每道 题目,然后用下列数字表示自己对此的态度。
1=强烈不同意 2=不同意 3=有些不同意 4=有点不同意 5=既不同意,也不反对 6=有点同意 7=有些同意 8=同意 9=强烈同意
基本观点:当个体的信念或态度与其他观 点或自身行为发生矛盾或不相一致时,人 之元素之间的冲突便会导致心理失调,进 而产生紧张、不适等负面情绪体验。随之 而起的一种动力倾向性推动个体进行自我 调整,或改变原有信念、原有态度,或否 定其他观点和行为,以达到或恢复认知上 的相符或一致。
主要有两种学说:平衡理论和认知失调理 论。
态度的形成是一个有理性的、主动决策的 过程。
有两种学说:预期价值理论和认知反应理 论
态度是个人为自己的得失而深谋远虑的结果 预期:人们对某一客体具有特定属性或某一行
为达成特定目标概率的主观判断 价值:人们对客体所具有的属性或行为结果在
多达成多上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的主观判断。 U=E ×V 评述:过于夸大了人的理性,与现实情况多有
实验:木板上拧螺丝钉——20美元 VS 1美元 当以金钱或其他外在诱因激励个体去做其原本就喜
欢做的事情时,个体的内在动机就会因此而受损。 评述:只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 儒家反省法
1. 一般说服模型 2. 可能性模型 3. 启发系统模型 4. 态度改变的协同模型
外部刺激
信息源 传播 情景
目标靶
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喜爱或 厌恶的情感体验
知态



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行为倾 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 ppt课件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  ppt课件
协调的认知数量*认知重要性
ppt课件
14
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
– 改变认知,使之与自己的其他认知 保持一致
– 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知与其他 认知一致
– 增加新的认知,使原有的认知矛盾 得到合理解决
ppt课件
15
*认知失调及其解释
(1)决策后认知失调 决策几乎总会引起失调,因为我们不得
不在几个选择中作出决定 提高我们选择的对象的评价,或降低对
ppt课件
29
(二)角色扮演法 (三)团体影响法 (四)活动参与法
ppt课件
30
七、偏见
什么是偏见? 偏见是怎样产生的? 如何能够减少偏见?
ppt课件
31
1 什么是偏见
偏见是对某一个体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 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偏见的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
– 刻板化——是把同一个特征归属于群体的每 一个人,而不管群体成员中的实际差异。
行为是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表现出来的, 受到情境中的压力,或者考虑到行为的 结果对自身不利,可能会改变行为的方 向,表现出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
ppt课件
6
三、态度的形成过程
1 模仿与服从:态度形成始于两种方式,一 为自愿的不知不觉的模仿,另一是屈服于 外界压力的服从。服从是人们为了获得物 质与精神报酬和避免惩罚表现出的相符行 为。
ppt课件
8
四、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 社会环境影响 主要通过社会规范、准则的要求
和约束,各种思想观念的宣传和教 育,风俗习惯的潜移默化和文化的 熏陶等方式进行。
– 这种影响具有选择性、持久性、多元 性、宏观性
ppt课件
9
2 家庭的影响
– 家庭的教育和抚养方式具有决 定性的作用。

态度及其改变 ppt课件

态度及其改变  ppt课件

ppt课件
19
预言自我实现
股市传出消息:明天某只股票将会暴跌。持有
这只股票的股民们相信了这个预言,就会纷纷 抛售股票,造成该股暴跌,预言自我应验
ppt课件
20
(3)认知失调理论
态度中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一般是协调
一致的。人们总是寻求态度之间、态度与行为 的一致性,当出现不一致时,个体会采取措施, 回归到平衡状态 费斯廷格认为,当认知元素之间协调一致时, 会保持这种协调状态,觉得心安理得,不去改 变态度。而认知元素之间相互矛盾,处于不和 谐状态,个体会感到焦虑、紧张和不安,称之 为认知失调 采取措施包括:改变行为;改变态度;寻找合 适理由(合理化)
年在耶鲁大学做了大量的关于沟通和态度改变 的研究,提出了劝说情境的模式 任何态度改变都是个人的原有态度与外部存在 差异造成的,差异会产生压力、冲突、不协调、 不平衡、不一致等 为缩小差异,减 少压力,个体采取的方式包括: 第一、接受外来影响,改变自己原有态度;第 二、否定或抵制外部影响,维持原有态度
我发现他 也有优点
我不得不 去讨好他
认知协调状态
ppt课件 24
解决认知失调的方式
我很讨厌 他 个人发展 取决于他 我不得不 去讨好他
增加新的认知 元素
我很讨厌 他
我不得不 去讨好他
讨好不喜 欢的人也 很正常啊
ppt课件
重新评价某一 种认知元素的 重要性
25
(4)平衡理论
1958年,心理学家海德(Heider)提出有关人
或被动 传播对象反应:信息本身说服力、问题排列顺 序
ppt课件
17
(2)预言实现理论
罗森塔尔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1966、1968)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ppt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ppt
三、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学习目标:
➢ 掌握态度的构成成分 ➢ 了解态度的特征 ➢ 讨论态度改变的策略 ➢ 阐述霍夫兰的说服模式的主要内容
▪ 罗曼•V•皮尔
▪ 在美国最畅销书排行 榜上整整待了十年时 间
▪ 著作在全世界的总销 量累计超过2亿册
▪ 把心理学和《圣经》 结合在一起
▪ 人生态度 ▪ 工作态度 ▪ 生活态度 ▪ 服务态度 ▪ 学习态度
3. 态度是学习的结果
态度的构成
举例:校园禁烟
▪ 支持者:
➢ 吸烟危害健康、浪费金 钱;
➢ 不喜欢吸烟,也不喜欢 别人吸烟;
➢ 支持禁烟运动。
▪ 不支持者:
➢ 吸烟是个人自由,吸烟 有一定的好处;
➢ 喜欢吸烟,还喜欢与大 家一起分享;
➢ 不支持禁烟。
态度的构成
态度的特征
1.各成分间的一致性 ➢ 态度的三个组成成 分倾向于一致。这 意味着某个成分的 认知成分 变化将导致其他成 (信念) 分的相应变化。
霍夫兰、可靠性)
受欢迎性
(外表、可爱、相似)
说服信息 与原态度间的差距 信息的呈现方式
新颖与重复
被说服者 人格 心情
免疫情况 卷入程度
态度改变
情境因素 预先警告 分散注意
活动: 角色扮演
➢ 肺病患者 ➢ 护士 ➢ 医生 ➢ 家属
小结
➢ 态度的构成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成分; ➢ 态度的特征:各成分间的一致性、中心性和强度; ➢ 态度改变的策略包括:情感技术(恐惧唤起、好心情
Motivation is to maximize rewards and minimize punishments
▪ 认知功能( Knowledge )

社会心理学社会态度及其改变课件

社会心理学社会态度及其改变课件

环境压力 社会舆论、风气和时尚 个体的角色身份参与 团体及特定情境场合的要求
PPT学习交流
27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四、合理行动理论
对行为X的 后果的信念
对行为X的 规范性信念
对行为X的
PPT学习交流
30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二、偏见的构成要素
情感成分:偏见 认知成分:负面的刻板印象 行为成分:歧视
PPT学习交流
31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显扬亲名 •思慕亲情 •娱亲以道 •使亲无忧 •随侍在侧
•奉养双亲 •爱护自己 •为亲留后 •葬之以礼 •祀亲以礼
PPT学习交流
16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孝道的来源
•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 严父。……父子之道,天性也。”(孔子《孝经·圣 治章》)
四、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
我是反对暴力
态度一旦形成,可以以两 种形式存在:
的吧?
外显态度:有意识,报告 法
内隐态度:无意识,实验 测量
PPT学习交流
8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态度和态度改变

态度和态度改变

态度和态度改变态度不是先天生成的,是人在后天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

人在对他人和各种事物认知的基础上产生一定的态度,态度会影响人的交往。

人的各种选择,决定人的生活方式、学习和工作方式以及一切社会行为。

在社会生活中,利用信息传播方式来改变人们态度的现象比比皆是。

无论是大街上处处可见的商业广告牌,家里的电视、报刊,还是在学校、企事业单位举办的演讲、报告会,无非都在通过传播一定的信息,来达到说服人们、使人们维持或改变某种态度的目的。

态度对于社会生活的重大作用,使它很早就成为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早期的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甚至认为社会心理学就是关于“态度的科学研究”。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随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拓宽和深化。

态度及其转变的研究仍占有重要的地位。

(翻页)一、态度的实质(一)态度和态度的要素态度一词在英语中最早指身体姿势、姿态,后来演变为专指心理状态的术语,特指主体对一个特定客体的行为反应准备。

对态度的定义,有多种说法,其中G w奥尔波特(G w AllPORT)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与神经的准备状态,它由经验予以体制化,并对个人心理的所有反应过程起指示性的或动力性的影响作用。

GW奥尔波特的定义被社会心理学家誉为态度的古典定义。

我们根据态度的基本特征,把它阐释为:态度是个体或群体对人对事物所持有的评价性系统和心理反应倾向.态度所具有的评价系统和心理反应倾向表现在每个人对待任何事物都会做出肯定或否定、赞成或反对的评价,同时还表现出一种心理倾向性;在人际接触中,人们同样彼此能够觉察到对方的接纳与拒绝、热情与冷漠的心理反应倾向。

所以说,态度既具有评价体系,又是一种倾向性的心理准备状态。

态度的社会心理学定义态度是社会心理学中定义最多的一个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

但是有代表性的概念包括以下三种:奥尔波特(G. Allport 1935)受行为主义影响,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境的反应。

社会学第十四讲 态度及其改变

社会学第十四讲 态度及其改变

他认为:“实体的情况下,如果三种关系在各方面都是 肯定的,或者两种是否定的,一种是肯定的,则呈现出 平衡状态”,而其他所有结构则是不平衡的。而所谓平 衡状态就是一致性。平衡论的价值在于以简单的术语和 图形描述了一种抗拒态度和改变态度的模式。平衡状态 因稳定而抗拒改变;不平衡状态因不稳定而易于向平衡 状态转变,并可以用不同方式进行。传播学者的任务是 在各种方式中选择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但是,平衡 论却没有能够提出人应该怎样行动才能解决非平衡性。
态度与工作效率
在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中,人际关系学根据20 世纪30 年代前后的霍桑实验, 提出高度的工作满意感(有良好的态度)必然导致高的工作效率,但后来的研 究发现,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许多对工作持消极态度,感到不满意的人,工作效率也可能很高,相反对工 作比较满意的人也可能工作效率很不高。这是为什么呢? 学者罗伊菲尔德提出两点原因:
这一理论的基本关系包括协调、不协调和不相关三种, 其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认知或心理因素。当 因素A 在某种心理意义上含有另一个因素B 时,形成协 调关系;如果因素A 同因素B 处于矛盾状态时,就形成 失调关系;如果两种因素之间不存在任何联系,就形成 了不相关关系。为了解决这种认知不和谐关系,费斯廷 格认为,当这种不和谐的认知达到一定强度时,个体就 会感到困扰,并设法扩大同行为相协调的认知部分,以 减轻因不和谐所造成的困扰。 例如,当我吸烟和吸烟危害我的健康发生冲突时,人会 不由自主地驱使自己去减少这种矛盾,力求恢复或保持 认知因素之间的相对平衡和一致性。通常采取以下几种 途径:(1)改变或否定两个认知因素中的一个。(2) 对两个认知因素重新评价,减弱其中一个或同时改变两 者的重要性或强度。

(1)对一般人来说,工作效率并不是其主要目标,工作效率只是他借以达到其 他目标(如维持生活、尊重、自我实现等)的手段。 (2)人的需要多种多样。当个体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目标便会转移到社会 性需要上,如获得同事的好感,希望自己不离群等。当个人的工作效率过高 地超过同伴,可能被别人指责为“出风头”而遭到排斥。故而,如果个体对 工作满意且不愿意离开群体,他就会有降低工作效率以与大家保持一致的可 能性。反之,那些对工作不满的职工,或为生活的需要,或为不让他人小看 自己,也有提高工作效率的可能性。因此态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是比较 复杂的,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态度及态度改变理论-PPT课件

态度及态度改变理论-PPT课件

在第三种情况下,P要达到平衡的解决办法为:

由此可见,不平衡状态会导致认知结构中的各种变化,所 以,态度可以凭借这种不平衡的关系而形成和改变。
(2)认知失调理论
第二 态度的形成
1957年,费斯廷格《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基于这样一种观点:人类有机 体试图在其意见、态度、知识和价值观之间建立 内在的和谐和一致性。即个人的认知存在着一种 协调的内驱力。” 理论假设:

A)不相关:一个认知要素与另一个之间没有逻辑关系 或者说彼此毫不相干。 B)不协调:指两个认知要素的逻辑不相符。 C)协调:指两个认知要素在逻辑上彼此相符,一个要 素是另一个要素的结果。
费斯廷格主要考察了后两种关系,尤其是失调关系。他提 出:两个认知要素之间的不协调或协调的程度是由这两个要 素的重要性决定的。但是,不协调的程度不可能无止境地增 大,因为不协调一经产生,就会受到相反方向的阻力。

由一次的情感反应的经验构成的稳定的态度 在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判断产生的稳定的态度
2、理智性态度

3、动作定向性态度

对一个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客体产生的自然反应
前三者力量相当的情况下产生的态度 由于自身利益受到侵害而产生的态度
4、均衡的态度

5、自我防御的态度

第一 态度概述
四、态度的功能
1、态度决定着人对外界影响的判断和选择
第二 态度的形成
逻辑上的不相容
认知成份与文化模式不协调 某个认知成份与某一更广泛的概念系 统不协调 与过去经验不协调
不协调的原因
失调量的测定
第二 态度的形成
两个认知要素之间的失调量是认知要素 对个体重要性的函数; 两个认知要素组合体之间的失调总量是 这两个不协调的组合体之间的所有相关 的关系的加权比例的函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岁的人更容易改变态度。
2、积极参加活动 ▪ 引导人们参加实践活动有助于改变其原来的态度。对于
▪ 他认为:“实体的情况下,如果三种关系在各方面都是 肯定的,或者两种是否定的,一种是肯定的,则呈现出 平衡状态”,而其他所有结构则是不平衡的。而所谓平 衡状态就是一致性。平衡论的价值在于以简单的术语和 图形描述了一种抗拒态度和改变态度的模式。平衡状态 因稳定而抗拒改变;不平衡状态因不稳定而易于向平衡 状态转变,并可以用不同方式进行。传播学者的任务是 在各种方式中选择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但是,平衡 论却没有能够提出人应该怎样行动才能解决非平衡性。
▪ 被试者尽量将读过的内容完整地写出来,结果发现,第 一组学生的成绩明显优于第二组。
▪ 这说明,与既存态度相吻合的资料,容易被吸收、同化、 记忆。而与个体的态度、信念
▪ 相违背的材料,则被阻止和歪曲,态度具有过滤的作用。
态度与行为方式
▪ 态度作为行为的心理准备状态,会支配人们按什么方式对特定事物采 取什么行为。
诱因论
▪ 把态度的形成看成是权衡各种可能情况的 趋近和退避而后采取最好抉择的过程。比 如一个学生既想参加社交活动,又害怕影 响学习。当发生冲突时,这些诱因的相对 强度决定她最终的态度。
认知相符论
▪ 人的信念或态度如果与其它观点、自身行为发生 矛盾,就会有一种动力倾向性推动其进行自我调 整(或改变原信念、原态度,或否定其他观点和 行为),以达到或恢复认知上的相符合一致。
态度的功能
1、态度与社会性判断 ▪ 心理学家拉姆波特等曾经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做过一个著
名的实验,对象是加拿大英裔和法裔的大学生,实验开始 时告诉学生,这次实验的目的是想了解大家只凭声音判断 说话者的个性特征的准确性。因此,请大家务必特别注意 倾听说话人的声音与语调,而后让他们听一段录音带,录 音带上录有10 个人朗读同一篇文章的声音,其中5 个人 用英语,5 个人用法语。而实际上只有5 个人朗读,每个 人用两种语言,但学生不知道真相。当时加拿大英裔人的 社会背景优于法裔人,大学生们对英裔加拿大人的态度也 优于对法裔加拿大人的态度,实验的结果显示出两种有趣 的现象:
▪ (一)海德(Heider)的平衡论(balance theory)
▪ 海德认为,我们的认知对象包括世上的各种人、 事物和概念,这些对象有的各自分离,有的则连 成一体被我们认知。海德将连成一体的两对象间 的关系成为单元关系,个体对单元两个对象的态 度通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个方向的。
▪ 海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人与社会因素相互作用中实 现动态平衡的过程。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建立的关 系是通过某些事(X)形成的。比如甲(P)喜欢音乐 X),乙(O)也喜爱音乐(X),于是甲对乙就会产生 好感、积极的情感评价,并有可能相互建立友好关系。 这里就存在p-o-x 封闭的三角关系模式。
▪ 然后利用休息时间告诉基督教徒的被试,“根据某一报告,基督教徒 对于痛苦的忍耐力不如犹太教徒强”,而对犹太教徒的被试则说: “根据某一报告,犹太教徒的耐痛力不如基督教徒。”这样安排后, 再做第二次测定,发现两组被试的耐痛水准都明显地提高了,而休息 时间没有告以任何消息的受试者,两次所测结果没有什么差别。
▪ 对态度对象的行为+正向强化或惩罚—— 对态度对象的 正面或负面的态度
▪ 态度的形成需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顺从(compliance):指在社会影响下,个人仅仅在外显
行为上表现与别人一致,这里还谈不上有多少深刻的认 知或情绪成分。 2、认同(identification):指由于喜欢某人、某群体或某件 事,乐于与其保持一致或采取其相同的表现。这种态度 带有较多的情绪成分。 3、内化(internalization):即把情感认同的东西跟自己已有 的信念、价值观联系起来,给于理智上的辨认,做出是 非判断。它已成为人格的一部分,不容易改变。 ▪ 利用 “服从、同化、内化”态度改变的阶段理论 对严重 危害社会的行为(如吸毒)可依法采取强制手段,促进 其态度的改变。例如,在戒毒所,其戒毒是被迫服从, 而非心甘情愿(“服从”);一段时间后他自觉自愿地 服从帮助,并和其他戒毒伙伴快乐相处(“同化”); 再以后,他从内心深处接受“吸毒有害”的信念,彻底 改变态度,成为改变行为的内在动力(“内化”)。
▪ 这一实验证明,成员对自己所属团体(宗教)的态度,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很大,由于个体对团体的忠诚,提高了他们为团体的利益而克服肉体 痛苦的忍耐力量。由此可见,态度能够影响人的行为方式。
态度与工作效率
▪ 在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中,人际关系学根据20 世纪30 年代前后的霍桑实验, 提出高度的工作满意感(有良好的态度)必然导致高的工作效率,但后来的研 究发现,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 许多对工作持消极态度,感到不满意的人,工作效率也可能很高,相反对工 作比较满意的人也可能工作效率很不高。这是为什么呢?
▪ 学者罗伊菲尔德提出两点原因: (1)对一般人来说,工作效率并不是其主要目标,工作效率只是他借以达到其
他目标(如维持生活、尊重、自我实现等)的手段。 (2)人的需要多种多样。当个体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目标便会转移到社会
▪ 心理学家拉姆波特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测定宗教对大学生的耐痛力 是否有影响。测定的仪器是一个稍加改造的量血压计,即在空气袋前 端安置一个尖硬的橡皮突起,将空气袋绑在受试者上腕,逐渐增加气 压,橡皮突起便刺人被试者手腕中,从而产生痛觉。气压愈大,刺入 愈深,则愈痛。实验目的在于测定不同条件(态度)下个体耐痛力的变化。 试验对象经过特别的选拔,即其中一半为基督徒,一半为犹太教徒, 但被试者本身不知道这种安排。第一次测完之后,告诉被试者,为了 确定对大家的耐痛力的可信度,休息一会儿将做第二次测定。
▪ 这一理论的基本关系包括协调、不协调和不相关三种, 其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认知或心理因素。当 因素A 在某种心理意义上含有另一个因素B 时,形成协 调关系;如果因素A 同因素B 处于矛盾状态时,就形成 失调关系;如果两种因素之间不存在任何联系,就形成 了不相关关系。为了解决这种认知不和谐关系,费斯廷 格认为,当这种不和谐的认知达到一定强度时,个体就 会感到困扰,并设法扩大同行为相协调的认知部分,以 减轻因不和谐所造成的困扰。
态度与学习效率
▪ 当学习的材料与个体的态度不一致时,态度是否会成为 学习的障碍?
▪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琼斯曾就此问题做过一个实验,被试 为美国南部白人大学生,他们被
▪ 分为两组。第一组平时的态度是反对种族歧视,反对黑 人白人分校。第二组为种族歧视者,
▪ 赞成黑人白人分校。实验中让被试者分别朗读一篇反对 黑人白人分校为主题的文章,然后让
(1)同一个人,当他用英语朗读时,比用法语朗 读获得较好的评价。他用英语朗读时,
▪ 被判断为个子高、风度好,较聪明、可靠、亲切、 有抱负,而用法语时,则被认为有幽默感。
(2)法裔学生比英裔学生更高估用英语朗读的对 象。
(3)这一实验清楚地说明,一般人容易根据现成 的态度去判断他人,态度的差别影响了大学生作 出正确的社会性判断。态度就像一个筛选器,对 外界的刺激先进行筛选,从而影响了一个人的判 断和选择。同时团体中少数成员,为了提高自己 的地位与价值,消除内心的不安感,也往往采纳 多数人共有的态度,例如有些黑人以采取与白人 相同、蔑视黑人的态度来提高自己的地位。
第十三讲 态度及其改变
态度的概念
▪ 所谓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 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 部心理倾向。
1、内在的心理倾向。 2、总有一定的对象。 3、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和感情色彩。 4、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态度的成分
1、认知:你对对象的想法和信念 2、感情:你对对象的情绪反应 3、行为意向:你对对象采取的行动或可观察的行为。
费斯廷格(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 (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 人的认知是由许多认知元素构成的。认知元素之 间存在着三种关系,即协调关系、不相关联关系 和不协调关系。当个体发觉自己持有两个或两个 以上相互矛盾的认知因素时,便出现了不协调状 态。
▪ 认知的不协调程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认知对 于个人的重要性,如果有关认知同本人关系不大, 就不会产生多大的不协调;二是有关认知在某一 问题的不协调关系中所占的比例。
(三)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几个原则: 1、一般态度预示一般行为(但涉及到具体的事物时例外) 2、特殊态度预示特殊行为 3、态度测量与行为之间间隔越小,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有更
多的一致性。
态度形成及改变的理论
一、学习论 ▪ 态度大致同其他习惯一样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人
通过联想(包括强化和模仿)获得有关信息和情 感的过程加上评价组成的。—— 霍夫兰等 ▪ 态度的形成是一个中性概念与一个带有社会积极 或消极含义的概念重复匹配的结果。—— 斯塔茨 夫妇 ▪ 例如,经典条件作用 ▪ 刺激1(樟脑丸)+ 刺激2(到奶奶家)—— 愉快 的感觉 ▪ 刺激1 (樟脑丸)—— 愉快的感觉 ▪ 又如,操作性条件作用
▪ 在态度的三个因素中,认知因素是基础。比如一枚完整 的恐龙蛋化石,对于一个专业的考古学者来说,它可能 被认为是无价之宝,从而对其抱有强烈的态度;但对于 一般人来说就认为知识一块没有什么价值的石头。情感 因素对态度有调节作用。我们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 其实就是情感调节认知的力争。因为,在他或她的眼里, 他或她是世界上最魅力的。正因为态度包含有情感成分, 所以,改变情感要比改变认知难得多。
态度与行为一致与不一致的原因
▪ 关键在于态度只是决定行为的一种倾向性,即一种心理 上的可能性,而非必然性。
▪ B=f(P • E)P 是个性因素,E 是情境因素,一个人在某 一情境中的行为,同时取决于个人内心的心理因素和外 在的环境因素。正是这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才使行为 和态度有时会呈现一致,有时又会不一致。
▪ 例如,当我吸烟和吸烟危害我的健康发生冲突时,人会 不由自主地驱使自己去减少这种矛盾,力求恢复或保持 认知因素之间的相对平衡和一致性。通常采取以下几种 途径:(1)改变或否定两个认知因素中的一个。(2) 对两个认知因素重新评价,减弱其中一个或同时改变两 者的重要性或强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