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泗阳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阶段性考试卷

合集下载

2020-2021学年江苏省泗阳实验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

2020-2021学年江苏省泗阳实验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

2020-2021学年江苏省泗阳实验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六朝志人的小说非常简单,同志怪的差不多,这有宋刘义庆做的《世说新语》可以做代表。

如:“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

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

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卷上《德行篇》)这就是所谓晋人的风度。

以我们现在的眼光看去,阮光禄烧车是觉得有些奇怪的,但在晋人却并不以为奇怪,因为那时看重的是奇特的举动和玄妙的清谈。

这种清谈,本从汉代清议而来。

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一开始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的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

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却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的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以看做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世说》之前还有《语林》、《郭子》,不过现在都没有了。

而《世说》乃是纂辑自后汉至东晋的旧文而成的。

后来有刘孝标给《世说》作注,注中所引的古书多至四百余种,而今又很少传下来;所以后人对于《世说》看得更贵重,到现在还很通行。

此外还有一种魏邯郸淳做的《笑林》也比《世说》早。

它的文章比《世说》质朴些,现在也没有了,不过在唐宋人的类书上所引的遗文中还可以看见一点,内容不外俳谐之谈。

《笑林》、《世说》两种书到后来都没有什么发达,因为只有模仿,没有发展。

如社会上最通行的《笑林广记》,当然是《笑林》的支派,但是《笑林》所说的多是知识上的滑稽;而到了《笑林广记》,则落于形体上的滑稽,专以鄙言就形体上谑人,涉于轻薄,所以滑稽的趣味就降低多了。

至于《世说》,后来模仿的更多,从刘孝标的《续世说》一直到清代王晫所做的《今世说》,现在易宗夔所做的《新世说》等,都是仿《世说》的书。

2020年江苏省泗阳实验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年江苏省泗阳实验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年江苏省泗阳实验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一场史无前例、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的进行,英雄之举层出不穷、蔚然成风,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大仁大爱,亦使一种大无畏的勇敢的道德传统在中华大地上再显峥嵘。

无疑,勇德是人类的共同道德。

早在西方古老的《荷马史诗》中,美德就开始与勇敢须臾不可分离,但论及人类勇德建设,中华民族的贡献尤值一提。

中华民族不仅将勇德视为“三达德”之一,而且很早就开始了对其进行理论.上的阐释。

如孔子提出“见义不为,无勇也”的命题。

该命题开始把勇与仁义、道义联系在一起,意味着勇业已正式跻入中国道德伦理的领域,并使所谓“见义勇为”成为千古传颂的优良品德。

孟子对勇的思考可视为是孔子勇的思想的深化和继续。

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认真讨论了勇的性质、勇的根本及勇的途径,而他的“浩然之气”学说的推出则为所谓“勇气”概念奠定了坚实基础。

宋以后,有王阳明对勇的“敢直其身,敢行其意”的力行力为的力倡,有颜元对宋明“重文轻武”的唇舌之儒、文墨之儒的力辟,还有戴震对“益之以勇,盖德之所以成也”这一勇的“道德执行力”的力肯。

以儒学为传统的中华民族从未停下对勇和勇德追求、探索的步履。

那么,对于中国古人来说,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勇呢?其一,心性之勇。

国人论勇,多从心论。

“古文勇从心”的“恿”字,就是其明证。

这种与勇相连的心,既非西方式的理智之心,又非佛教式的虚灵明觉之心,而为中国式心性论的以“生”训心之心、从心从生之心。

作为一种生命哲学的概念,它意味着心以其“生生不已”的潜在的可能性为内涵。

也正是基于心的这种可能性,才彰显了心不受制于现实规定性的“形上超越性”,才使心成为中国哲学“形上超越性”的真正体现。

同时,一旦我们肯定了心的“形上超越性”,我们实际上也就肯定了真正的勇。

勇一如心,同样具有“形上超越性”。

正是从勇的“形上超越性”出发,主张“见义勇为”的孔子提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020届江苏省宿迁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

2020届江苏省宿迁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

2020届江苏省宿迁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发愤著书张大可司马迁受腐刑在天汉三年十二月,出狱大约在天汉四年二、三月。

这年司马迁四十九岁,出狱后被用为中书令。

中书令本由宦官充任,而司马迁因受腐刑得此官,他认为是人生极大的耻辱。

他在《报任安书》中凄怆满怀地诉说他的痛苦,司马迁一气排列了十种耻辱,这都是人世间的极大不幸,而“最下腐刑极矣”。

它使司马迁陷入了欲生不得欲死不能的痛苦境地,“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在这种心境下,给予司马迁以生的力量,唯有那无声的立言事业还未完成。

司马迁身受腐刑,体味三重,人主的喜怒无常,便意味着人臣的祸福莫测。

专制主义的荼毒,擦亮了司马迁的眼睛,使他看清了“明主”这一绝对君权的残忍本质,深深认识到过去“以求亲媚于主上”是“大谬不然”,于是一反常态,表现了对国事、世事的冷漠。

太始四年(前93),司马迁已五十三岁,任中书令已五年,他除了埋头撰述《史记》外,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

这时,司马迁的好友益州刺史任安,心中沉不住气了,他觉得要给司马迁以鼓励,给他写了一封信,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

任安的信,好似一石击起千层浪,它把司马迁积滞在心中的郁闷引发出来,爆发在回信《报任安书》中。

在这封信中,司马迁把他对世情的感慨,对人生的悲愤,对专制君王的认识,对理想事业的追求,尽情地倾吐出来,如泣如诉,慷慨悲凉,理正而辞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两千多年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既然宫刑是人生最大耻辱,为了人的气节尊严,就应早早自裁结束耻辱;但为了实现著述理想,立名后世,必须坚强地活下去;可是活下去,又遭世俗非议,等于继续受辱,即“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这种既觉得应该死而又不能去死的思想纽结,折磨得司马迁神不守舍,多次想到去自杀。

最后司马迁抉择了隐忍立名的自新之路。

2020届江苏省沭阳县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2020届江苏省沭阳县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2020届高三年级第二次学情调测语文Ⅰ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3分)C2.(3分)B3.(3分)D(①重阳节;②端午节;③乞巧〈七夕〉节;④元宵〈上元〉节。

)4.(3分)A二、文言文阅读(20分)5.(3分)B(赚:欺骗)6.(3分)C(错在“以赞扬他为官清正”)7.⑴(5分)“不是这样的,按常理吊唁应穿素服,您这趟来(安徽)是一件喜庆的事,所以(我)不穿素服而穿红色的官服。

”大太监(或:邢隆)(愤怒的)神情稍稍缓和。

评分建议:每小句1分;若整句译文不顺畅,在照常赋分基础上,扣1分。

⑵(5分)您不要轻易谈论进入安徽,徽人很不安分,在您近旁一心想要冒犯您的人很多。

我替您多预备些精壮的士兵,来保护您的出行。

评分建议:每小句1分;若整句译文不顺畅,在照常赋分基础上,扣1分。

8.(4分)解困敢作敢当(或:当仁不让),遇事从容不迫(或:胸有成竹/举重若轻/智勇兼备),应对辩才无碍。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三点全答对,4分。

)【参考译文】山阴王谑庵先生,名思任,字季重。

先生做县令,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轻视上级官吏,仕途困顿,三次做官,三次都被罢免。

做官五十年间,大半时光在山林居住,纵情于山水,并且在闲暇的时日闭门读书。

自庚戌年游览天台、雁荡山后,眼界非凡,于是写下《游唤》。

读过此文的人评价他笔锋犀利,气势很盛,眼光独到,文辞尖锐,任意描摹,尽情刻画,文名(因此)勃兴。

王谑庵先生,聪明冠绝当世,说话灵活巧妙,和别人诙谐逗趣,开口便说,没有丝毫的顾忌畏惧。

有人责备先生戏谑,他的门客陆德先慨叹说:“您就不要责备先生戏谑了。

先生为官管理政务,揭发坏人坏事,以及评论文章、写诗,无不是用戏谑的方式行事。

先前在当涂,凭借着一番话就解决了两郡(当涂、徽州)的危难,这不可说不是先生戏谑的功劳。

中书程守训上奏请求开矿,与大太监邢隆一同离开京师,想要先从当涂开采,为难了先生。

程守训在瓜洲逗留,却骗大太监邢隆先到(当涂),并且强制地方官员行下官礼。

2020年江苏泗阳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年江苏泗阳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年江苏泗阳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蚕儿陈忠实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

他很年轻,穿一身列宁式制服,胸前两排大纽扣,站在讲台上,笑着给我们介绍自己:“我姓蒋……”说着,他转过身,从粉笔盒儿里捏起一节粉笔,在木头黑板上,端端正正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

”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

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有一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了一抱最鲜最嫩的桑叶,扔给风葫芦,就往下溜,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半天爬不起来,嘴里咸膩腻的,一摸,擦出血了,烧疼烧疼的。

我俩站在教室门口。

“脸上怎么弄破了?”他走到我跟前。

他牵着我的胳膊朝他住的小房子走去。

这回该吃一顿教鞭了!走进小房子,他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撕下一块,缠在一根火柴棒上,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就往我的脸上涂抹。

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

他那按着我的头顶的手使我想到母亲按抚我的头脸的感觉。

“怎么弄破的?”他问。

“上树……摘桑叶。

”我怯生生地回答。

“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

“喂蚕儿。

”我也不怕了。

“噢!”他高兴了,“你们养蚕干什么?”“给墨盒儿做垫子。

”我说的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后晌,他领着我们满山满沟跑,采摘桑叶。

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初夏的傍晚,落日的余晖里,霞光把小河的清水染得一片红。

蒋老师领着我们,脱了衣服,跳进水里打泼剌,和我们打水仗。

我们联合起来,从他的前后左右朝他泼水。

他举起双手,闭着眼睛,脸上流下一股股水来,佯装着求饶的声调,投降了……这天早晨,我和风葫芦抱着桑叶,刚走进老师的房子,就愣住了。

江苏省宿迁市2020届高三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加精)

江苏省宿迁市2020届高三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加精)

宿迁市市2020届高三年级模拟考试语 文 试 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诗,表达着语言的最高理想和生命的最 ▲ 区域。

青春就是读诗的旺季,这时的你,内心清澈、葱茏、 ▲ ,没有磐重的世故、杂芜的沉积和理性的禁忌,你的精神体质与诗歌的灵魂是吻合的,美能够轻易地诱惑你、俘虏你,你会 ▲ 地跟她走。

A.单纯 轻快 心甘情愿B.纯粹 轻快 坚定不移C.纯粹 轻盈 心甘情愿D.单纯 轻盈 坚定不移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3分) A.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

B.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C.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D.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文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A.我们相识几十年,你现在退休要回家乡养老了,“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咱们干了这一杯离别酒!B.“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微风像孩子的手,拂醒一夜沉睡的人们;嗅着窗外桂花香气,倾听着鸟语,感到一天的心情都是愉悦的。

C.常常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如果我们丧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是战胜敌人,加恢复土地,再加扩大土地,这是赚钱生意。

D.“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谁都逃脱不了天道的惩罚,从出生就无限接近死亡,这是一条永远改变不了的规律。

4.下列诗句不是..描写我国传统元宵节的一项是(3分)A.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B.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C.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D.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清秋的月亮,从东边的篱笆上升起来,在弧形的天顶上踽踽独步,遥望大地,到晨晓,月色也是微淡的了。

彼时,▲,▲。

▲。

▲。

▲,隐没在西天尽头的朝云里。

①鹅在河岸上吃草,伸头一啄,露水簌簌而下②露水濡湿了瓦檐和瓦檐下的蛛网③它自己,微淡微淡的影子④月亮的那一点黄,那一点红,都化作露水洒给了大地万物⑤也濡湿篱笆上朝颜花的叶和花蕾A.①④②⑤③B.②⑤①④③C.①⑤②③④D.②⑤④①③二、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2020届江苏省宿迁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届江苏省宿迁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届江苏省宿迁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堂·诗魂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

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

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

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

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

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

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

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

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

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

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2020届江苏省宿迁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届江苏省宿迁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届江苏省宿迁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天张抗抗①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②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烦恼着。

烦恼的起因似乎是一些闲言碎语。

当事情渐渐平息下来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

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③不久,我出差去某地,恰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

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乘坐下一班火车拂袖而去。

④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

火车意外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

当我走出车站时,发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

雪来得很猛,雪烟横飞,急速而强劲。

四周的街道和房屋笼罩在一片暗淡迷茫的雪色中。

我按着地址打听路线,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

我有些发懵,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⑤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动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

密集的雪沫子刮得我睁不开眼。

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

我只是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

没有伞,头巾早已湿了,肩上的背包也渐渐沉重,额头上被热气融化的雪水,顺着面颊流淌下来……⑥那条胡同怎么还没有出现呢?街上几乎已没有行人,就连可以问路的人也没有。

我在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自己一定是迷路了。

我饥饿、疲惫、寒冷、烦躁,心中被积淤已久的怒气鼓胀得几乎快要炸裂。

⑦就在这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上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泄出一线微弱的灯光。

我涨红着愤怒而疲倦的脸,敲响了那家人的房门。

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

她正在和面做饭,于是将两只手甩了甩,又合拢着搓了又搓,才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

她眯着眼将那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

2020届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致远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0届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致远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致远中学2020届高三毕业班下学期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时间:150分钟满分:16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文学之于现实社会,从来都不是▲的点缀,单就中华民族的国民性格和文化心理的养成来说,文学正是因为有了梁启超所言的“熏浸刺提”之功,才能在道德伦理上教化众生,在世情百态里▲人心。

从这个角度看,不论是创作还是评论,抑或是作品传播与读者接受等等,文学都能以其特有的力量▲地塑造我们的生活。

A.温文尔雅熏染耳濡目染B.附庸风雅熏陶耳濡目染C.附庸风雅熏陶潜移默化D.温文尔雅熏染潜移默化1.C(附庸风雅:指某些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或从事有关的文化活动,以示自己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与后面“点缀”一词呼应;温文尔雅:指气质彬彬有礼,行为典雅端正。

熏染:熏陶与沾染,“熏染”多用来指受到某种不好的影响;熏陶:喻指人的思想行为因长期接触某些事物而受到好的影响。

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变化;耳濡目染: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潜移默化”的主体大多是物或事,而“耳濡目染”的主体大多是人)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

换一种情感就是换一种意象,换一种意象就是换一种境界。

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

所以诗是作不尽的。

有人说, , ,。

, 。

生命像柏格森所说的,时时在变化中即时时在创造中。

说诗已经作穷了,就不啻说生命已到了末日。

①也不知生命为何物②诗是没有未来的了③诗是生命的表现④风花雪月等都已经被前人说滥了⑤这般人不但不知诗为何物⑥所有的诗都被前人作尽了A.④⑥②⑤①③ B.③②④⑤⑥①C.③④⑥⑤①② D.④⑤①③②⑥2.A (④⑥都是对诗的悲观论断,语意上⑥比④深,②在④⑥的基础上更进一层,按照语意的由浅入深,正确的排序应是④⑥②。

2020年江苏省泗阳实验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年江苏省泗阳实验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年江苏省泗阳实验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玉米侯发山早起四五点,天空的脸还没洗干净,老贵就已经挑着一担水到了地头。

他不敢歇息,提溜着水桶进到田里。

玉米已经有五六片叶子了,他看了看,都比昨天多了一片,昨天是四片的,今天五片,昨天五片的,今天六片……他把水瓢对准玉米的根部,缓慢地浇着——如果浇得快了,水流就会把玉米根部那儿的土浇跑了;如果浇得过猛,容易把土溅起来糊涂到玉米的叶子上。

水遇到土壤,转瞬即逝,还是留下了湿漉漉的蛛丝马迹。

水流的“滋滋”的声音,在老贵听起来,是那么的美妙,那么的入耳……水塘距离玉米地不远,老贵差不多挑了三四十担水,等到7584棵玉米全部浇完,日头刚好爬到东山嘴那儿了。

老贵一屁股蹲到地头,手掌胡乱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掏出旱烟袋,挖了一锅烟,点上火,很享受地滋溜起来。

给玉米浇水,就得趁日头睡觉那会儿,要不,日头晒着,再去浇水,玉米会受不了。

五年前当地政府分地的时候,老贵抢先要了这块地。

这里是中越边境,当年的战争曾遗留了大量的地雷,部队排除雷后再把土地交给政府。

其实不用抢,这年头根本没人愿意种地。

政府把其他几块没有人要的地都种上了树。

这块地有九分六厘,老贵用脚步文量了无数次。

他接管后,有人劝他种果树,他说还是庄稼顺手,他种了一辈子的庄稼,有经验;有人让他种药材,说药材值钱,他说一个人花不了多少钱,要那也没有用。

有了这块地,老贵就把原先的责任田转让给了邻居。

他说土理到脖子那儿了,顾不了那么多。

也是,老伴病逝多年,他今年58,人生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这块地到手后,老贵拿上头深耕了一遍,捡出里面的石头什么的,然后施一遍农家肥,当年就种上了玉米。

有了水分的滋润,玉米苗在日头的照射下,尽情地舒展着身子,茁壮,精神。

看着一棵棵玉米苗,老贵的脸上溢满了笑容,那眼神,那表情,好像那些玉米苗都是他的孩子。

日头越升越高了,空气中有着明显的燥热。

【精准解析】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致远中学2020届高三考前模拟(三)语文试题

【精准解析】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致远中学2020届高三考前模拟(三)语文试题

2020届高三语文阶段测试试卷三语文I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文物的聚散回归,与国家治乱兴衰,紧紧中华儿女心弦。

回望2019年,回归文物数量之多、等级之高、意义之重大,留下了的一笔,也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流失文物的“回家”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每一件流失文物回归的背后,几乎都有着波澜曲折的故事。

A.息息相关牵动淋漓尽致B.息息相关牵动浓墨重彩C.休戚相关牵挂淋漓尽致D.休戚相关牵挂浓墨重彩【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理解词语要理解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辨析常见的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联系生活和自己的积累,推想句子中有关生词和新生词语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

正确理解与运用常见成语则需要了解成语的基本含义和所携带的故事意义,辨析常见成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辨析常用成语的感情色彩等。

第一处,“息息相关”形容关系密切,“休戚相关”形容彼此间祸福相连,强调人与人之间。

联系上文是文物的聚散回归,与国家治乱兴衰关系密切,故选“息息相关”。

第二处,“牵动”是触动,“牵挂”是挂念。

联系下文是触动中华儿女心弦,故选“牵动”。

第三处,“浓墨重彩”是绘画或描述笔墨多,“淋漓尽致”是形容文章、谈话透彻充分。

句中是形容“一笔”,笔是用来绘画或描述的,故选“浓墨重彩”。

故选B。

【点睛】词语(熟语)辨析题可以从词义辨析和语境辨析。

词义辨析需要注意望文生义、误用褒贬、搭配不当、谦敬错位。

语境辨析要注意用错对象、重复累赘、自相矛盾、不合习惯,需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综合判断。

2.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人类发展的实践理性表明,知识成果只有“善”用才具有力量,才具有道德价值。

所以学者要关注学术结果的“善”,关注学术结果的道德价值,不能只满足于知识的客观性、真理性。

2019-2020学年江苏省泗阳实验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江苏省泗阳实验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江苏省泗阳实验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麦季袁省梅吃晚饭时,爸说:“我腰疼得不行,你替我看场去吧。

”我不吭声,自顾耷着眉眼吃饭。

爸又说:“半大小子了,该替换替换我了,看人家大斌子,接上他老子的力了,不上学,一天能挣好几个工。

”我还是没说话,可我听出了我爸话里的黯然、无奈、恨铁不成钢的味道。

后来,只要一想起我爸,我总是会想到多年前他对我无奈的样子,穿越时光的尘埃,扑面而来,让我莫名地心疼。

大斌子,那时也是十七八岁的年龄,长得却壮实,一副大人的模样。

吃了晚饭,我去喊了大斌子,捏了手电筒,去麦场。

生产队的麦场在村子的西边,旁边就是麦地,一片连着一片,朦胧的夜色里,空旷、饱满。

风从树上掠过,簌簌响。

小虫子在土里,唧唧叫。

经了一天的日晒,麦秸垛和麦地散发着一种好闻的气味,热烈、干燥,青草和新麦的香很浓了,让人感到莫名的欢腾。

马灯下,大斌子掏摸出一把旱烟和几张窄的纸条,说“吃烟”就把一根粗大的烟卷塞到了我手里。

现在想起,我的抽烟是从那晚开始的。

月亮出来了,我看见大斌子学着大人的样子,猛地吸一下,忽地吐出一团白的烟雾,很享受的样子。

我只一口,就“咔咔”地咳嗽了半天。

大斌子就笑,笑得肆意、畅快。

突然,我们听见麦地里传来剪麦穗的声音,“嚓嚓”“嚓嚓”,迅疾、慌乱。

我一下就慌了,脖子木头般僵硬得不能动。

大斌子不叫我发出声响,倏地摁亮手电。

一束光在晦明的月色下,虚弱、模糊,却照亮了那人。

竟是老王头。

月亮银白水样明,老王头讪讪地,手遮着眼睛,说:“没动麦捆子,就捡点麦穗。

”大斌子仰头看看天,哈哈大笑:“是捡麦穗的好时候,不热。

”我劝大斌子放过老王头,别让队长来了看见。

大斌子不理我,踢着老王头脚边的布袋子:“眼神挺好啊,捡得不少嘛。

”我知道,大斌子恨老王头。

老王头是我们的老师,他不止一次地批评过大斌子,还揍过大斌子。

2020届江苏泗阳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届江苏泗阳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届江苏泗阳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书法,自东汉时期跨入自觉的艺术时代以后,便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一门极为普及的、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

于是,关于书法的论著也日趋丰富。

可以说。

在中国古代,有关各类艺术形式的论著中,书法论著是最为丰富的。

在众多的论著中,有关书法活动中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论述也多有出现,涉及的问题也颇多,诸如书法创作的一般心态、想象与书法、动机与书法、灵感与书法、情绪与书法、个性与书法、品德与书法等方面,古人都有独到之思想。

在古人看来,书法创作一般包括两种心态;一种是虚静态,另一种是炽情态。

虚静创作是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居敬持志、人书相对的创作心态。

东汉的蔡邑在《笔论》中最早提出:“夫书,先默坐静思。

”东晋的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中也说:“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唐代的虞世南在《笔髓论》中也说:“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

”明代的宋曹在《书法约言》中亦说:“志专神应、心平手随。

”这种剔除杂念、超越俗事的思想与刘蒜《文心雕龙》中的“虚静观”是一致的。

与此相对,炽情态是情燃如炽、激情奔放、欲罢不能、一吐为快的创作心态。

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写道:“昔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

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

”怀素在《自序帖》中也说;“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

忽然叫绝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

”苏轼在《送参寥师》中也说:“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

”这是一种酒神式的浪漫主义的创作心态。

古人论述情绪与书法创作的关系涉及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古人认为,书写内容对书写时的情绪状态有影响,所谓写“悲”则悲、写“忧”则忧。

其次,古人认为,不同情绪状态下,其书法风格亦有相应的变化。

再次,古人认为,书法创作可以排除消极情绪,达到心理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阶段性考试卷第Ⅰ卷(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A、躯壳./弹壳.字帖./妥帖.殷.勤/殷.红生活奢靡./望风披靡.B、正.月/正.常症.结/病症.强.求/牵强.爱憎.分明/憎.恨不已C、勾.当/勾.搭剽.悍/剽.窃劲.敌/干劲.剔.除糟粕/玲珑剔.透D、宾.客/鬓.发虔.诚/潜.力粘.贴/粘.连无法逾.越/予.人口实2.下列各组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自从落进了陷阱,他的书店就风光不在,以至一蹶不振。

B.我多想驾着银鹰,翱翔蓝天,实现我的夙愿,可惜天不遂人愿,至今我仍是地勤人员一个。

C.据说那天他还亲手浇了花,为鸟添了食,然后安详的坐在靠椅里午睡,直到家人发现时他已过逝了。

D.只有竹子那样的虚心,牛皮筋那样的坚忍,烈火那样的热情,才能产生出真正不朽的艺术。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去广西红水河两岸的瑶族人家做客,首先要喝“进门酒”,如果客人无酒量,可浅尝辄止....,表示谢意。

B.我还要借这个机会感谢很多在媒体工作的朋友,他们为我的小说做了很多宣传,他们的推波助澜....使更多的人了解了我的小说。

C.这部号称投资上亿的影片,尽管故事情节和演员的表演都很难让人满意,但瑕不掩瑜....,它的布景和服装仍深受观众好评。

D.我国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百万移民也是世界工程移民史上绝无仅有....的伟大壮举。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增设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是今年两岸经贸论坛后,大陆方面出台促进两岸交流、惠及台湾同胞的十五项政策措施之一。

B.全球有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一百七十多个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或类似组织,为维护海峡两岸关系的稳定,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统一方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C.针对“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海外华侨华人和两岸同胞在全球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独”促统活动,先后在世界各地举办了多次反“独”促统大会和大型论坛,有力地竭制了“台独”势力分裂国家的图谋。

D.面对林鹃这个28岁的濒临崩溃、多次想到轻生的追星人,到底该怎样去看待她?应该怎样去帮助她?有人认为,应对林鹃的追星遭遇及其父亲为此而卖肾的举动表示同情,全社会应该合力去帮助她实现梦想。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现在,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们发现了一种方法,通过使用电场作用以一种径直的、连续的、可操控的方式来制造纳米纤维。

这种方法使得生产出新型的、特殊的纳米纤维材料成为可能,这些材料可被用于创伤敷料、滤筛以及生物支架。

静电纺丝技术早在1934年就被申请了专利,当时科学家们就已经学会了如何通过一个注射器使混有溶剂的聚合物喷射出连续的细丝束,并喷射到准备好的电场中。

随着溶剂的蒸发,电场中的电力开始拉伸聚合物,渐渐把聚合物拉成长长的鞭状细丝纤维,由于电场的作用,使得这些纤维在充满电的屏幕上以相隔10_-30厘米的距离缠结。

中国厦门大学机电工程系教授孙道恒(音)加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者研究项目的林教授的实验室已经有两年时间了,2020年他刚来的时候就开始寻找合适的研究项目。

孙教授和伯克利分校机械工程学的林教授共同想到了静电纺丝技术,于是他们合作试着使用静电纺织工艺制造出有序排列的纤维。

在他们的创新过程中,他们用一种径直的、可操控的方式制造出了直径在50--500纳米的纤维,这些纤维被放在了一个搜集盘子中。

谈到关于缩短注射器和搜集点之间的距离时,研究小组给这一新的工艺命名为“近场静电纺丝技术”。

林教授说:“传统的静电纺织技术是一种随意,紊乱的工艺。

我们的突破在于我们能十分精确地控制纳米纤维的定位和沉淀。

”孙教授和林教授的方法同传统的静电纺织技术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不同:第一,取代传统的将聚合物溶剂通过注射器喷射纤维细丝进入电场的方法,他们使用了一种细尖的钨电极,就像钢笔蘸墨水一样蘸取溶剂。

然后将电极置于搜集盘上方,对电极加电压,由此产生电场并将聚合物滴到电极的尖端开始静电纺丝的过程。

这一方法使得研究小组在聚合物离开电极时能够缩小其丝束最初的直径,这一直径要比用传统的注射器产生的纤维直径要小的多。

第二,研究人员削减了聚合物在电场中通过的距离,将原来10—30厘米的距离减少到了1.5—3毫米之间。

这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利用在静电纺丝过程开始后聚合物简短的稳定瞬间。

就好比喷气发动机在燃料耗尽之间维持的最后一丝正常喷束,之后产生的喷气就会显得杂乱无章。

产生的纤维在进入电场后只能维持很短时间的笔直状态。

在孙和林教授的近场技术中,在纤维出现紊乱前就把其捕获了。

第三,缩短的距离还意味着可以将所需的电压从30000伏特降低到600伏特。

因为电场中的电压强度是由其中分割的距离决定的,距离越短就越能够使用更少的电压维持相同强度的电场。

最后,与传统的使用固定的屏幕获取纤维的方式不同,孙和林教授使用可调整位置和速度的盘子来接产生的纤维束。

这使得研究人员能像缝纫机针线随机设计图案一样将纤维捕获到盘子中。

5.下列关于“近场静电纺丝技术”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近场静电纺丝技术的命名主要是考虑到这种技术缩短了传统静电纺丝技术的注射器和搜集点之间的距离。

B.这种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十分精确地控制纳米纤维的定位和沉淀。

C.这种技术不再使用注射器,而是采用一种细尖的钨电极;不再采用注射器喷射纤维细丝进入电场,而是对蘸取了纤维丝的电极加电压而产生电场开始静电纺丝的。

D.这种技术缩短聚合物在电场中通过的距离,有利于利用静电纺丝过程开始后聚合物简短的稳定瞬间,并且利用可调整位置和速度的盘子来接产生的纤维束,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操控,制造出高质量的纳米纤维。

6.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对于孙教授和林教授而言,他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制造出有序排列的纳米纤维。

B.他们使用这种新方法生产出的纳米纤维将被运用于创伤敷料、滤筛以及生物支架。

C.和近场静电纺丝技术相比,传统的静电纺丝技术是随意、紊乱的工艺。

D.放在可调整位置和速度的盘子上的钨电极之所以是极细尖的,是因为这样才能产生极细的纤维束。

7.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A.传统的静电纺丝技术由于聚合物在电场中通过的距离过大,因而产生纤维显得紊乱不堪。

B.传统的静电纺丝技术由于采用了注射器喷射纤维细丝的方法,产生的纤维直径要比近场静电纺丝技术的大得多,并且无法精确地控制纤维的直径。

C.传统的静电纺丝技术所需要的电压要30000伏,这是因为这种方法聚合物在电场中通过的距离较大的缘故。

D.传统的静电纺丝技术无法径直的、可操控地生产出令人满意的纳米纤维。

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张昭,字潜夫。

自言汉常山王耳之后,世居濮州范县。

祖楚平,寿张令。

楚平生直,即昭父也。

初,楚平赴调长安,值巢寇乱,不知所终。

直幼避地河朔,既寇,以父失所在,时盗贼蜂起,道路榛梗,乃自秦抵蜀,徒行丐食,求父所在,积十年不能得。

乃发哀行服,躬耕海滨。

青州王师范开学馆,延置儒士,再以书币招直,署宾职。

师范降梁,直脱难北归,以《周易》、《春秋》教授,学者自远而至,时号逍遥先生。

昭始十岁,能诵古乐府、咏史诗百余篇;未冠,遍读《九经》,尽通其义。

处侪类中,缓步阔视,以为马、郑不己若也。

后至赞皇,遇程生者,专史学,以为专究经旨,不通今古,率多拘滞,繁而寡要;若极谈王霸,经纬治乱,非史不可。

因出班、范《汉书》十余义商榷,乃授昭《荀纪》、《国志》等,后又尽得十三史,五七年间,能驰骋上下数千百年事。

又注《十代兴亡论》。

处乱世,躬耕负米以养亲。

后唐庄宗入魏,河朔游士,多自效军门,昭因至魏,携文数十轴谒兴唐尹张宪。

宪家富文籍,每与昭燕语,讲论经史要事,恨相见之晚,即署府推官。

同光初,奏授真秩,加监察御史里行。

宪为北京留守,昭亦从至晋阳。

庄宗及难,闻邺中兵士推戴明宗,宪部将符彦超合戍将应之。

昭谓宪日:“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日:“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

苟靦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昭曰:“此古人之志也,公能行之,死且不朽矣。

”相泣而去,宪遂死之,时论重昭能成宪之节。

时有害昭者,昭日:“明诚所至,期不再生,主辱臣亡,死而无悔。

”众执以送彦超,彦超曰:“推官正人,无得害之。

”……长兴二年,丁内艰,赙绢布五十匹,米麦五十石。

昭性至孝,明宗闻其居丧哀毁,复赐以钱币。

服除,改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充史馆修撰。

上言乞复本朝故主,置观察使察民疾苦,御史弹事,谏官月给谏纸。

并从之。

又奏请劝农耕及置常平仓等数事。

……宋初,拜吏部尚书。

乾德元年郊祀,昭为卤簿使,奏复宫阙、庙门、郊坛夜警晨严之制。

礼毕,进封郑国公,与翰林承旨陶谷同掌选。

谷尝诬奏事,引昭为证,昭免冠抗论。

太祖不说,遂三拜章告老,以本官致仕,改封陈国公。

开宝五年,卒,年七十九。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二》)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率多拘滞,繁而寡要.要:要领B.多自效.军门效:献,尽力C.又奏请劝.农耕及置常平仓等数事劝:勉励D.以本官致仕..致仕:登上仕途9.文中“恨相见之晚”中的“之”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B.窃怜爱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C.夫晋,何厌之.有?D.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昭的父亲在动乱的年代,共计十年,千里寻父,历尽艰辛,终究没有能够找到父亲,于是为父亲办丧事。

王师范邀请儒生,连续几次用书籍和钱财来请张昭的父亲,他才去了。

B.张昭年少时就才华横溢,鹤立鸡群。

后来更遇名师,得到程生的指点,于是学问得到极大的提高。

C.张宪也是一位饱学之士,对张昭有知遇之恩。

后来张宪部下联合戍将准备兵变,张昭试探张宪的打算,他对张宪能成古人之义表示赞同。

D.宋朝初年,张昭官拜吏部尚书,又进封郑国公。

因为同僚陶谷胡乱奏事,并且强拉着他作证,他坚持原则,结果太祖很不高兴。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四.(23分)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①祖楚平,寿张令。

楚平生直,即昭父也。

译:▲②相泣而去,宪遂死之,时论重昭能成宪之节。

译:▲③上言乞复本朝故事,置观察使察民疾苦,御史弹事译:▲12.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第二句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2分)▲▲(2)“春江正渺茫”与“征帆何处泊”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3)诗的前三句和第四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有何联系?(4分)▲▲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的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