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全部知识点(填空版)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一必修二地理必考知识点

高一必修二地理必考知识点

高一必修二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

在高中地理教育中,必修二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高一必修二地理考试中必考的知识点:1. 自然地理环境(a) 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上各种气象活动的发生场所,包括对流圈、平流圈和臭氧层等。

(b) 水圈:水圈是地球上水分的循环系统,包括蒸发、降水和河流等。

(c) 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的生存空间,包括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等。

2.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a) 气候:气候是指地球上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对人类的农业、交通、建筑和生活方式等有重要影响。

(b) 地形: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和地势高低,对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和农业发展等有重要影响。

(c) 土壤:土壤是地球表面由岩石风化形成的肥沃层,对农业生产和生物多样性有重要影响。

3. 人口与城市化(a) 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是指人口数量的变化,受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徙等因素的影响。

(b)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包括城市规模和城市化率等指标。

4. 经济地理(a) 经济活动:经济活动是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进行的各种劳动和生产活动,包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

(b) 区域发展差异:区域发展差异是指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受地理条件、资源分布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5.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a) 能源资源:能源资源是指人类利用的能源,包括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

(b) 水资源:水资源是指地球上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受水循环和水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c)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地退化等。

以上是高一必修二地理必考的知识点,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内容,你将对地理学科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希望这些知识点对你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通过学习地理知识,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是地理学习中的重要一部分,以下是本册的知识点概述: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球体,其周长约为40075公里。

它的形状和大小对于进行地理研究和制作地图至关重要。

2. 地球的运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地球有两种基本运动:自转和公转。

自转使得地球产生了昼夜交替,而公转则导致了季节变化。

3. 地球的经纬度经度是指从地球表面通过北极点的线路到达地球表面上某一点的长度,而纬度则是从南北两极到达地球表面上某一点的长度。

4. 地球的地理格局地球被划分为七大洲和五大洋,地球上形成了多种地理环境和地理现象。

地球的各个区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二、宇宙中的地球1. 太阳系的结构和特点太阳系由太阳、八大行星以及一些卫星、小行星等组成,其中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

2.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它位于距离太阳约1.5亿千米的轨道上。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对于地球上的生命和地理现象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地球的内部圈层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最外层的薄壳,地幔在地壳之下,地核则位于地幔之下。

2. 地球内部圈层的运动地球内部的圈层运动主要包括地壳的运动和地幔对流。

地壳的运动导致了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而地幔的对流则影响着地球的地理形态。

四、板块构造与地理环境1. 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表面的地壳是由几个相对独立的地质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的对流作用下不断移动。

2. 地球地壳运动的地质灾害地质板块的运动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地壳变形等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对人类的生活和地理环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水资源的利用与水问题1. 水的分布和利用地球上的水资源非常宝贵,它广泛分布在地表水、地下水和冰雪等形式中。

人类需要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人口的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和共同决定2、回顾历史,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最根本原因是3、世界人口增长的最快速时期是4、目前各大洲人口数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5、目前各大洲人口增长速度由快到慢的顺序是6、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7、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速的主要原因是8、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9、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这会带来什么问题10、自然增长率=11、人口增长模式的三类型(按发展顺序)12、原始型的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传统型的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现代型的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13、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阶段14、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和15、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和16、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17、二战后,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由人口迁入地变为人口迁出地18、我国人口迁移,80年代中期以前的特点,方向;80年代中期以后的方向,原因。

19、新中国成立后,始终是人口迁出地的省份20、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2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22、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是主要因素23、我国古代出现三次人口南迁,主要原因与有关24、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可以用表示,重要指标是25、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比的是,与环境人口容量成反比的是26、“木桶效应”揭示,决定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数量是最的资源27、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叫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1、城市形态的形成与相关。

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带答案常考点

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带答案常考点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带答案常考点综合题1、(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为了缓解气候危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必须减少。

碳排放交易就是把碳排放作为-种商品来进行买卖。

通常政府对能耗企业碳排放历史进行调查。

然后为该企业设定在未来某个时段内可以排放的配额。

如果企业甲在该时间区段的排放高于配额。

则需要到市场上速进行购买。

或者通过技术改造减少碳排放。

而排放就低于配额的企业,则可在市场上出售剩余配额,获得经济报酬。

(1)简述政府实施碳排放交易政策的目的。

(2)制定和实施碳排放交易政策中。

实施难度很大,推测可能存在哪些方面的原因?2、【环境保护】2021年10月,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批国家公园。

这5个国家公园,面积达23万平方千米,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中国国家公园是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域或海域。

国家公园属于全囯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禁止开发区域,纳入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管控范围,实行最严格的保护。

分析我国设立国家公园的重要意义。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绿潮,是沿海地区常见的一种海洋生态灾害,浒苔是引发绿潮的重要藻类。

近十几年来浒苔在南黄海连年暴发,对山东、江苏沿岸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

材料二苏北沿海为淤泥质海岸,滩涂广布,近十几年紫菜养殖规模迅速扩张,产量占全国90%以上,秋冬季开展紫菜筏架养殖,春季紫菜收获后筏架仍留在滩涂上(如图2)。

研究发现,苏北沿海浅滩是浒苔形成、暴发的源地。

材料三图1为2016-2018年监测的南黄海浒苔5月至7月时空分布及迁移路径图,图2为紫菜养殖景观图。

2018年6月初检测到零星浒苔,至6月24日大规模暴发,7月因打捞和自然死亡,浒苔分布范围开始减小。

(1)指出苏北沿海浒苔暴发源地的营养物质来源。

(2)推测6月苏北浅滩浒苔零星形成至暴发期间前后的天气特点。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全册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全册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1、自然增长率(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二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工人口总数多:人口自然增长率指人口增长快慢。

人口增长数量与人口基数密切相关。

)2 、世界人口增长世界人口发展历史的总趋势是人口不断增长。

工业革命之前一一比较缓慢的工业革命之后一段时间一一增长快速目前一一趋于平缓3 、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①特征: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②原因:自然灾害、战争、生产力低下、医疗条件卫生等。

③分布::工业革命之前现在少数落后封闭群体中。

过渡模式①特征: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②原因:工业生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医疗水平提高等。

③分布:18世纪末的或19世纪初的发达国家,目前广大的发展中国家。

“三低”模式①特征: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②原因:生产力高度发达,人口素质高,子女孕育成本高,福利制度完善等。

③分布:发达国家以及个别发展中国家。

4、人口问题、人口的迁移概念: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多以行政区边界判定移动范围),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定居地改变)。

地区人口增长=自然增长+机械增长(迁移人口)(1)国际人口迁移①旧大陆—新大陆②“第二次世界大战”③人口贩卖(2)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城乡间的人口迁移)①古代:战争、行政力量、自然条件②新中国成立20世纪80年代中期:边疆建设、户籍制度等③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政策、经济因素、向发达地区。

(3)影响人口迁移因素①生态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②社会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

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③社会文化因素(宗教)④社会政治因素(战争、政策)⑤其他因素(4)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缓解当地人地矛盾等。

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

影响迁出地经济发展。

最新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53523

最新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53523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1人口的数量变化2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3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4[记忆]5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6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7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8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9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10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11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12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 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13 提高人口素质14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 15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16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17点死亡率高高低低自然增长率极低较低高低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生产力水平−−−→−不断增长分布热带原始森林等地区的落后民族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亚、非、拉等洲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瑞典等)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18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19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20212223242526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27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28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高二地理必修二复习知识点归纳

高二地理必修二复习知识点归纳

高二地理必修二复习知识点归纳【导语】高中地理的知识点较广泛,需要识记的内容较多,汇总起来更容易记住。

作者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二地理必修二复习知识点归纳》,期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1.高二地理必修二复习知识点归纳篇一工业地域的形成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便宜劳动力;资源和能源散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着落本钱,提高利润)①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换和技术协作;②着落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③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节省生产建设投资;④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1)工业分散的原因: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

(2)工业分散的条件:①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方便、快捷、便宜;②现代化的通讯技术和手段——世界的“同时性”。

2.高二地理必修二复习知识点归纳篇二混合农业(1)主要是畜生和谷物的混合农业。

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散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休耕和轮作、(有利于复原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有效公道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是放牧的闲时。

③对市场的适应性强:灵活的生产挑选,根据市场肯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3.高二地理必修二复习知识点归纳篇三一、太阳辐射与地球1、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2、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情势向宇宙空间开释的能量3、太阳辐射能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4、太阳辐射波长范畴是0.15-4微米,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50%的能量集中于可见光。

5、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生物生长离不开太阳坚持地表温度,增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太阳辐射本身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能源为生产生活提供煤、石油等能源二、太阳活动与地球1、太阳外部结构的分层由里到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2、太阳活动:黑子(温度比其他区域低)、耀斑、日珥和太阳风(光球层、周期11年)(色球层)(日冕层)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影响气候;扰动电离层,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讯遭到影响乃至中断;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两极地区产生美丽的极光。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1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①原始型:高高低(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

②传统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2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的环境增加了压力,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3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①资源状况。

②生产力水平。

③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1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记忆]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过渡模式)“三低”模式特点出生率高高高低死亡率高高低低自然增长率极低较低高低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生产力水平−−−→−不断增长分布热带原始森林等地区的落后民族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亚、非、拉等洲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瑞典等)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知识点总结
思路分析:分布特点→分布原因
1.世界人口分布有何特点?
答:很不均匀。

一些地区人口稠密,一些地区人口稀疏。

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纬度低平地区。

2.形成这种分布格局的原因是什么?
答:自然因素(海陆分布、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资源)和人文因素(经济、政治、军事、历史、文化、宗教)
(1)人口稠密的主要原因
①自然条件优越:地形平坦开阔,气候温和湿润,水资源充足。

②社会经济条件:历史较悠久,对外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高。

(2)人口稀少的主要原因
①自然条件恶劣:山区面积广大,气候湿热(干旱、寒冷等),水源短缺。

②社会经济条件:开发晚,对外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低。

知识点总结:
一、世界人口分布
(1)纬度分布: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北纬10°~50°地带最为集中。

(2)海陆分布: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

(3)垂直分布: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二、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
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

三、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
2.人文因素。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与环境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与环境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与环境知识点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与环境知识1知识要点:1、人口再生产定义:人口的世代更替过程(包括人口出生和死亡两个环节)2、人口再生产类型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如不考虑人口迁移过程,这三个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应为: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类型有:原始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很低)传统型(出生率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过渡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很低)难点解析:出生率降低原因:文明程度、人口素质提高死亡率降低原因:生产力发展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由于人口的素质受生产力的制约,所以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受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影响,所以说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当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现代型后,由于人口逐年减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所以最后会出现人口的老龄化现象,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已经出现这种现象,而且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时代更替速度减慢。

3、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发达国家:现代型 (德国、匈牙利人口出现负增长)发展中国家:过渡型 (部分国家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我国已是现代型)全世界:过渡型 (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多)难点解析:人口老龄化会引发的问题: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例题分析:中、印、美、日四国人口现状相比较( )A. 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B. 美国的人口密度最低C. 日本的城市人口比重最低D. 印度老龄人口比重最高解析:印度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日本是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定高于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印度;人口老龄化是人口逐年减少造成的,发达国家的程度应该高于发展中国家。

选择B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与环境知识2知识要点:1、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①.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②.机械增长(与人口的迁移有关)难点解析一:考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的影响越小,全球而言,则不必考虑人口迁移2、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影响)难点解析二:生育率(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人数的比)和出生率(出生人数与人口总数的比)的关系生育率高,出生率也高,生育率是衡量出生率的一个基础(生育率和出生率呈正相关)①生育率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宗教)起主要影响作用,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小②死亡率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都有很大制约作用难点解析三:其中,环境污染对死亡率的影响是人类对环境先起破坏作用,环境再反过来影响人类的具体表现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具体表现:①过度索取资源,造成资源、环境压力(人口增多,资源需求加大,利用程度扩展)②过度排放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包括生产排污和生活排污)例题分析:判断对错①人口数量增长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唯一决定性因素答:错误,造成环境污染的有两方面的原因,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素质,因此人口数量只是原因之一②死亡率高的地方,生育率往往也高答:正确,死亡率高,往往说明生产力水平、文明程度都较低,在此情况下,生育率会偏高。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10 年来人口增长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中国水平较低增长缓慢人口基数大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人口增长人口问题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019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知识体系与知识点考点汇总

(2019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知识体系与知识点考点汇总

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知识体系与知识点考点汇总答案①地域性②季节性③平原④林业⑤热量⑥水源⑦类型和规模⑧快捷⑨科技⑩稳定⑪供不应求⑫保鲜、冷藏⑬水源⑭市场⑮充足⑯劳动力⑰市场⑱很高⑲市场⑳动力○21廉价劳动力○22科技发达○23消费市场○24提高○25交通运输条件○26空间分离○27规模○28便利○29交通区域认知——产业活动的区域差异一、农业生产的区域差异1.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和亚洲季风水田农业2.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和西欧乳畜业3.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和珠江三角洲混合农业墨累—达令盆地珠江三角洲区位优势地形平坦开阔;气候温暖,光热充足;灌溉条件好;土壤肥沃;地广人稀;交通便利;市场广阔;机械化水平高,科技水平高地势低平,多低洼地;水热充足,雨热同期;河网密布,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劳动力充足;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经营模式小麦—牧羊基塘农业(蔗基鱼塘、果基鱼塘、桑基鱼塘、花基鱼塘)优点良性农业生态系统,市场适应性强,合理利用时间安排农业生产4.我国主要农业区【迁移应用1】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和气候变化带来越来越大的地区差异,形成多样化的食物需求和多种生产模式。

从种子需求的角度中国大致呈现出三大农业模式,其典型区域如图所示。

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A.北方为产业农业模式,南方为传统农业模式B.产业农业模式分布于地广人稀的北部、西部C.传统农业模式分布在云、贵、川、湘等省区D.新兴农业模式集中于大城市周边和沿海地区(2)我国产业农业模式下的主要农产品有()A.大豆、玉米、水稻、小麦B.茶叶、花卉、蔬菜、水果C.牛羊肉、青稞、油菜D.冬小麦、水稻、甘蔗(3)三大农业模式的划分依据之一是作物品种和产量。

图中间接反映出我国粮食增长中心北移的现状,其形成原因主要有()①南方人口增长快,人均粮食生产减少②南方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快,耕地减少③北方迁入人口多,农业劳动力增加④北方耕地广大,机械化程度高,粮食单产提高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1)D(2)A(3)C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北方地区多为产业农业模式,南方有传统农业模式和新兴农业模式,A项错误;我国北方地区的华北地区有产业农业模式,但是人口密集,B项错误;传统农业模式主要分布在云、贵、川、桂等省区,湘为新兴农业模式,C项错误;新兴农业模式集中于大城市周边和沿海地区,D项正确。

【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全册 知识点

【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全册 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知识点汇总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的分布1.分布总特征:人口分布很不均匀。

2.具体表现(1)全球分布: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10°N~50°N地带最为集中。

(2)距离海洋远近: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

(3)海拔分布: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注意:热带地区人口多分布在高山、高原地区。

例如:巴西高原和东非高原的人口密度大于亚马孙平原和刚果盆地的人口密度。

(4)世界人口稠密区,稀疏区(落实到图上)稠密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稀疏区:高纬度地区(严寒)、高山高原地区(高寒缺氧)、热带雨林地区(湿热)、干旱地区(5)各大洲和地区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

(6)各国人口分布也不平衡,截至2018年年底,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1)气候: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

(2)地形:人口分布多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区。

原因: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

(3)水源①河流、湖泊沿岸人口较为密集。

原因:供水方便、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具有交通、水产养殖的优势,利于生产和生活,人口较为密集。

②在干旱地区,有水灌溉的地方(绿洲)往往成为人口聚居地。

原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水源,有交通线经过,交通便利。

2.人文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人口稠密,如我国东部、美国东北部和欧洲西部等地区。

(2)历史因素: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如东亚、南亚的人口稠密区。

(3)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对人口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例:常年战乱的中东地区,人口大量外迁。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可以通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得出自然增长率。

某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受到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风俗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

原始社会的人口模式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

奴隶、封建和资本主义初期的传统型人口模式也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过渡型的人口模式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而20世纪中期到现在的现代型人口模式则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也呈现出类似的模式。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但是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包括土地、水、森林、矿产资源等。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包括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以及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因素。

人口容量具有临界性、相对性和警戒性三个特点。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判断可以通过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以及长期性来确定。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此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都会产生影响。

对于迁出地来说,人口密度减少,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也会减轻,但同时也会出现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失。

对于迁入地来说,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但同时也会导致人口密度增加和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因素。

其中,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城市化、区域开发和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一、人口的变化1.人口增长:全球人口从1830年约10亿到20世纪60年代不足30亿,到21世纪初的60多亿,再到2020年的75亿,总体呈增长趋势。

2.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因素、战争、宗教、社会变革、自然环境变化、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等。

现代社会的人口迁移主要体现为:城市化的推进,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人口迁徙。

3.人口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等,人口密度与人口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

二、城市与城市化1.城市的形成:因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聚集而形成和分散形态的城市。

2.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其中工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3.城市化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社会秩序混乱等)和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严重、热岛效应等)。

三、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1.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农业地域分异的结果。

由于地球各地区在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就会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

2.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特点不同,如季风水田农业具有分散性、商品率低等特点;大牧场放牧业具有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等特点;乳畜业具有季节性强的特点等。

四、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由于工业联系和集聚的效应,同一地域的工业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规模化效应,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这也使得工业地域的形成成为必然。

2.工业分散和工业的地域联系: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许多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采取了分散生产的策略,形成了跨国公司等组织形式。

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不同地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交流和合作。

五、区域可持续发展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通过采取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风沙治理等措施,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带答案知识点总结归纳

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带答案知识点总结归纳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带答案知识点总结归纳综合题1、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夏季葡萄收获后,若直接在太阳下暴晒,制成的葡萄干易腐烂、发酸、变色。

我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在四壁有孔洞的荫房内酿制出的葡萄干糖分保留多、不发酸、色泽碧绿,状如珍珠,其“无核绿葡萄干”享誉世界。

材料二初酿出来的葡萄酒口味生涩,需贮藏(要求温度维持在12—15℃,相对湿度70%左右)一段时间待其自然老熟后,才会芬芳浓郁、口味醇厚。

渤海湾沿岸地区是我国最大的葡萄酒生产地,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2。

材料三下图为我国葡萄集中产地分布图。

(1)试分析吐鲁番地区所产葡萄多用于制葡萄干而较少用于酿酒的原因。

(2)简述吐鲁番地区葡萄干品质好的原因。

(3)地中海沿岸葡萄产区的果农常在葡萄园的地表铺放鹅卵石,而吐鲁番地区的果农却是在葡萄园地面铺盖秸秆,试分析这两种做法作用的异同。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姜是根茎类植物,原产东南亚地区,喜荫蔽环境,耐寒和抗旱能力较弱;适宜生长在温度25-28℃,深厚疏松的沙质土壤地区。

一般春季种植,秋冬收获。

山东莱芜是中国生姜之乡,姜农多采用“双膜一同”种植模式(普通地膜+棚式遮阳网+后期棚膜)(右图),在6月份根据生长情况和环境情况抽除地膜。

左图为山东莱芜的位置示意图。

(1)分析莱芜成为中国生姜之乡的有利自然条件。

(2)说出“双膜一网”种植模式的作用。

(3)简述姜弄抽除地膜的原因。

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小龙虾属于淡水经济虾类,其食性杂、喜温避光、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其摄食范围包括水草、藻类、水生昆虫、动物尸体等,近年来,小龙虾在我国已经成为重要经济养殖品种。

小龙虾从日本传入中国江浙地区。

淮扬菜发源于扬州、淮安,菜系以本味本色为上乘:川菜以麻辣为鲜明特色。

江浙地区最早兴起麻辣小龙虾热。

麻辣小龙虾肉味鲜美、物美价廉,迅速向西传至四川乃至全国。

下图分别为近年来我国养殖小龙虾的主要省份分布图和湖北潜江利用稻田养殖小龙虾的示意图。

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必考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必考知识点归纳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必考知识点归纳综合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火焰山,位于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中部,是天山山脉分支之一。

火焰山夏季烈日照耀,高温干燥,致使“飞鸟千里不敢来”。

火焰山因夏日极高的温度和独特的地形受到了很多游客和地质工作者的青睐。

(1)分析火焰山夏季太阳辐射强,温度高的原因。

(2)列举火焰山可以利用充足的太阳能资源发展的产业。

(3)指出游客去火焰山旅游的注意事项。

答案:(1)吐鲁番盆地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夏季火焰山日照时间长,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温度高;盆地地形,热量不容易散失;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

(2)建设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集热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集成灶。

(3)注意防晒,准备遮阳伞、墨镜;该地风沙大,注意防风沙;昼夜温差大,夜晚注意保暖;白天温度高,准备充足的水和防中暑的药品。

解析:本题以火焰山夏季酷热高温为材料,涉及太阳辐射、太阳能、旅游业区位条件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1)根据所学知识,太阳辐射对地球产生巨大影响,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

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该盆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距海远,降水少,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夏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温度高;同时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该盆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四周高中间低的盆地地形,热量不容易散失等。

(2)根据所学知识,本题主要应着眼于太阳能的利用,如何将太阳能变为热能、电能,将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

故可以开发的产业可以有:利用本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建设太阳能发电站;还可以利用太阳能资源带动光能产业发展,比如太阳能集热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集成灶等。

(3)根据所学知识,本题主要从气候、地形、昼夜温差等角度进行全面作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与环境1(1)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__死亡率_决定。

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为一条“__J_____”形曲线(2) 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分别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_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_,_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_。

欧洲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属于___低低低(现代型)_,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属于_高低高(过渡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由传统型到现代型的过渡_,但我国、印度、古巴等属于_现代型__。

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是_死亡率_的下降开始的。

目前世界人口自然增长最快的大洲是___非洲_,人口增长过快带来_生态环境压力大_、就业困难、交通堵塞、饥饿贫困___等问题。

解决人口过快增长的措施有_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_、 _提高人口素质___等。

目前世界上人口出现负增长的有意大利,__德国_、__俄罗斯__,_日本_等。

这些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有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__ ,解决措施__鼓励生育、接纳移民、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等。

(3)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社会福利、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但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2(1)人口变动的两个方面,一是人口的自然增长,二是_机械增长_,即迁入人口的增加值。

人口迁移按照其迁移范围可分为_国际人口迁移_,__国内人口迁移__,从四川到广东属于_国内人口迁移_,从北京到纽约是_国际人口_迁移。

人口迁移按照其方向可分为从农村到农村,_农村到城市_,_城市到农村_,_城市到城市__等。

其中_农村到城市_是现代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主要迁移方向。

(2)我国人口迁移(新中国成立以后)80年代中期以前特点__规模较小,频率较低、流动数量较少_,流向_辽宁、山东、上海、四川等省市迁到其他省市(此空了解即可)__,原因__计划经济、户籍管理制度___。

80年代中期以后,人口流动的特点_自发迁移为主,规模、频率、流动数量逐年增加_,流向_农村到城市、内地向沿海__原因_改革开放、户籍政策变化__,迁移主要目的务工、_经商、求学___。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生态因素_,_经济因素__,_政治因素__,_社会文化因素_等,其中三峡工程移民是__经济_因素,巴尔干人口迁移是_政治(战争)_因素,我国现代人口迁移是_经济_因素。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李(E.S.Lee)提出来系统的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_”,其中推力是__消极__因素,拉力是_积极___因素(积极,消极)补充:影响人口迁移的四大因素:(1)自然生态因素: 气候、资源(土壤、水、矿产等)、环境、灾害等。

(2)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交通通信的发展减少了妨碍人口迁移的各种困难。

经济因素是现代社会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3)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政治变革等。

(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4)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3环境人口容量-----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_。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人口的文化和消费水平_,其中最主要(首要)的因素是_资源___,它们跟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是__正相关__、__正相关__、__正相关__、__负相关__。

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_环境人口容量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所能容纳的最适宜人口数量_人口容量的特征①临界性;②相对性;③警戒性。

4地域文化与人口(了解)1、外国文化与人口2、中国文化与人口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1、城市的区位因素: 自然地理区位:(1)地形因素:世界上的城市大多位于_平原____(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2)气候因素:世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__温带(中纬度)__地带;(3)河流因素:河运的起点或终点,两条河流的汇合处,入海口宜布局城市。

社会经济区位:(1)自然资源:是新兴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2)交通:不同的交通运输时代,城市产生的区位不同;城市分布的趋向是向交通方便的位置集中;(3)政治,军事,宗教;(4)旅游,科技等。

分析西安城市形成的因素1)地形平坦(位于渭河平原 ),2)气候温暖湿润(暖温带半湿润)_,3)河流提供便利的水源__,4)交通_便利(丝绸之路起点、陇海兰新线经过)_,5)历史文化悠久,建都时间长。

2、城市中的一般功能区工业区__、_商业区_ 、___住宅区__,土地利用方式最广泛的功能区是住宅区_,一般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

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寸土地用于那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影响地租的因素主要有_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 ____交通的通达度____。

西方城市空间结构学说把城市按照其结构(城市内部形态)可分为_同心圆模式_,扇形模式_,_多核心模式_。

从城市空间形态来看(城市外部形态),重庆市是_组团状__模式,成都是_团块状__,沈阳市是_放射状__。

我国古代的都城如西安,北京等是团块状_城市形态类型。

4、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__________________,另外还有一些重要的标志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_,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一、三产业转移_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是_起步晚_,__水平低 ,目前速度快_,__城市发展不合理(如拉美的“虚假城市化”、亚洲的“滞后城市化”)。

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是_起步早_,__水平高 ,目前速度缓慢_,__出现“逆城市化”。

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有_交通拥挤__,__住房紧张___,_就业困难__,_环境污染_,_社会秩序混乱等。

解决办法有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③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城市管理;④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城市职能;⑤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扩大绿化面积。

第三章 产业活动1、农业区位因素:(2)农业技术因素(___劳动力__、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等);(3)农业社会经济因素①__市场__(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②_交通运输__③国家政策例:①古巴大规模种植甘蔗。

(_热量__)②吐鲁番盆地生产长绒棉和葡萄。

(光照)③天山地区的冬夏牧场。

(地形)④横断山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随海拔高度而变化。

(地形)⑤杂交水稻使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

(培育良种)⑥以色列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生机勃勃。

(节水技术)⑦产自阿根廷的牛肉,出现在欧洲人的餐桌上。

(冷藏保鲜技术)⑧产自荷兰的鲜花,装扮着日本的高级酒店。

(运输条件)⑨上海郊区的乳牛场,饲养着来自丹麦的奶牛。

(饲养技术)⑩产自我国华南的热带水果,大规模进入北方市场。

(___交通__)2,农业地域类型(1)澳大利亚 _混合_农业:分布区_西南部__和_东南部_,东南部被称为墨累达令_ 盆地。

该国是世界小麦_市场供应国,_畜产品__主要产地,世界最大的_羊毛__生产国出口国。

我国在_珠江三角洲_也有这种农业,主要是种植_桑树、甘蔗、花卉、果树等___,养_鱼、鸭____等结合。

(2)季风水田农业:该种植业作物主要是 __水稻__,是一种_劳动力__ 密集型农业,主要分布区 _亚洲的季风区__,区位优势:气候(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劳动力(丰富),经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饮食习惯(喜食稻米);特点:人均耕地少水稻单产高,水利工程量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商品率低;为什么亚洲水稻商品率低?(人口稠密,喜食稻米的饮食习惯)(3)商品谷物农业:农作物以小麦__和_玉米__为主。

世界分布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这些国家一般是_家庭农场__经营。

我国分布区__西北地区__、_东北地区___,农场一般是国有企业_经营。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商品谷物_生产国,主要分布在中部大平原_。

区位优势:气候温和湿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_交通便利、地广人稀、先进的科技、发达的工业_;特点_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__为什么商品谷物农业商品率高?地广人稀、生产效率高、交通便利。

(4)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家),气候要求(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特点:生产规模__大_、专业化程度 __高_、商品率高。

阿根廷 _潘帕斯__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形成条件(优良草场(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为发展大牧场放牧业所做的一些措施:发展交通(贯通铁路、海上冷冻船),种植饲料,科技应用(培育良种、打击机井)。

(5)乳畜业:分布地区,随着城市发展而面向 _市场__的商品化、集约化农业。

生产对象:___奶牛___ ,产品:_牛奶及其乳制品___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因素:①__饲料_:多汁牧草形成因素 _气候温和湿润______、 _水源充足、土壤肥沃__,② _市场:乳畜品需求大的原因 _西欧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食物结构中乳畜产品比重大。

3,(1)下列各种工业据主导因素不同将序号填入相应的导向型工业:A家具制造 B啤酒 C制糖业 D罐头加工 E冶金业 F电子装配厂 G电子厂H集成电路 I服装工业 J印刷品原料导向型_C、D_ 、市场导向型 __A、 B、 J__、动力导向型 __E_、劳动力导向型 __F、I_ 、技术导向型 ___G、 H_。

(2)鞍钢区位选择考虑的主导因素 __原料(铁矿石)_ 、___能源(煤)_,宝钢考虑的主导因素 __交通___ 、 ___市场____ 。

这种变化说明由于_技术____ 和 _交通___ 发展,一些原料导向型的工业降低了对____原料__依赖程度。

(3)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的选择:对有大气污染工业进行布局时,当地的盛行风向判断要准确,如伦敦盛行西风(西南风)、北京(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孟买(冬季东北风夏季西南风),季风方向也不同,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布局在_盛行风的下风向__或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___;对环境十分敏感的高技术产业、食品工业要求环境质量比较高,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应是优质的环境。

对水源有污染的企业要布局在_河流下游___,如印染厂,另外,化工厂既有大气污染又有水污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