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第十二章 细菌生理

合集下载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案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案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案第一章:病原生物学概述1.1 病原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1.2 病原生物的分类和特点1.3 病原生物与宿主的关系1.4 病原生物的传播途径和控制策略第二章:细菌2.1 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点2.2 细菌的分类和命名2.3 细菌的感染机制和致病因素2.4 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第三章:病毒3.1 病毒的基本结构和特点3.2 病毒的分类和命名3.3 病毒的感染机制和致病因素3.4 病毒感染的诊断和治疗第四章:真菌4.1 真菌的基本结构和特点4.2 真菌的分类和命名4.3 真菌的感染机制和致病因素4.4 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第五章:寄生虫5.1 寄生虫的基本结构和特点5.2 寄生虫的分类和命名5.3 寄生虫的感染机制和致病因素5.4 寄生虫感染的诊断和治疗第六章:免疫学基本概念6.1 免疫学的定义和重要性6.2 免疫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6.3 抗原和抗体的概念及相互作用6.4 免疫应答的类型和调节机制第七章:细胞免疫7.1 细胞免疫的基本原理7.2 T细胞的分化和功能7.3 细胞毒性T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的作用7.4 细胞免疫在疾病中的作用和应用第八章:体液免疫8.1 体液免疫的基本原理8.2 B细胞的分化和功能8.3 抗体的产生和多样性8.4 体液免疫在疾病中的作用和应用第九章:免疫缺陷性疾病9.1 免疫缺陷性疾病的基本概念9.2 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的类型9.3 免疫缺陷性疾病的原因和临床表现9.4 免疫缺陷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第十章:疫苗和免疫预防10.1 疫苗的基本概念和种类10.2 疫苗的免疫机制和效果评价10.3 疫苗的发展和使用10.4 疫苗安全和疫苗可预防的疾病第十一章:实验室诊断与应用11.1 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基本设备和操作11.2 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的实验室诊断方法11.3 免疫学实验室检测技术11.4 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在疾病诊断和控制中的作用第十二章:抗感染药物及其应用12.1 抗感染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12.2 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的特点和应用12.3 抗感染药物的耐药性和防治策略12.4 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和药物管理第十三章:传染病流行学13.1 传染病的概念和基本特征13.2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流行病学参数13.3 传染病流行的预测和控制策略13.4 传染病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第十四章:生物安全和生物防护14.1 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和级别14.2 生物防护措施和设备14.3 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应对14.4 生物恐怖主义和生物武器的控制第十五章: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前沿进展15.1 病原生物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方法15.2 免疫学研究的新发现和理论发展15.3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在临床应用中的新进展15.4 未来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发展的趋势和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病原生物学的定义、分类、特点以及与宿主关系。

细菌的生理-医学微生物学课件

细菌的生理-医学微生物学课件
细菌细胞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开 始分裂,个体数目增加
繁殖(multiplication)
细菌的生理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概念 二、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
二、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
1. 营养物质(nutrients) 水 碳源:自养菌(autotroph) 异养菌(heterotroph) 氮源 无机盐:嗜盐菌(halophile)
二、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
三、繁殖方式湿疹偏方与速度
四、细菌的人工培养
五、细菌合成代谢产物
六、细菌分解代谢产物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概念
细菌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后, 1、分解代谢: 获得ATP、辅酶和 原料; 2、合成代谢: 合成菌体组分。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概念
菌体重量增加和体积长大
生长(growth)
方式:二分裂法 (binary fission) 速度:细菌分裂数量
倍增所需的时间称为代时
(generation time)。大多数
细菌20~30min繁殖一代。
三、繁殖方式与速度
为什么细菌群体并不能庞大 到难以想象的程度,湿疹偏方即不
可能始终保持如此高速的生长繁
殖呢?
三、繁殖方式与速度
营养物质的不断消耗和代谢毒物的积累,致使细 菌的繁殖数与死亡数几乎相等,趋于平衡,活菌 数保持相对不变,
细菌开始释放出
一些次级代谢产物,如外毒素、抗生素等,芽胞 开始形成。
稳定期
对数生长期
衰退期
细菌繁殖速度 菌数以几何级数增长,形态染色及 越来越慢,死 生理活动都比较典型,对外界环境 亡数越来越多, 的影响较为敏感,一些抗菌药物在 死菌超过活菌 迟缓期 这一时期的杀菌效果较好。 适应新环境,为增殖作准备。 数。细菌裂解 后释放出内毒 细菌的生长曲线 素。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标准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标准

课程类型:医学基础课适用专业:临床专科授课教研室:微免教研室学时:60课时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一)课程性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医学临床专业的主要基础课,是整合的学科课程。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免疫应答的规律和效应、以及有关基本的发生机理、诊断与防治的科学。

医学免疫学是当今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免疫学几乎涉及基础学科和临床医学各学科。

免疫学揭示了许多原因不明疾病的发病机制,同时也为临床疾病的诊断、特异性治疗及特异性预防提供了有力的措施。

病原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性生物的生物学性状、遗传与变异、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诊断和防治原则的一门自然科学。

病原生物学是为学习医学后续课如病理性、药理学、传染病学、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等打基础的。

同时临床技能操作也离不开病原生物学的基本知识。

(二)课程基本理念我们对本课程的教学理念是使学生毕业后能真正走向社会,能把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学到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应用于临床实践,以学有所用。

要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社会,并能更好地服务于病人,要从多方面培养,包括对知识的自主学习、各种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培养等。

(三)课程设计思路根据临床专业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高职高专学生的情志为基础,充分考虑学生未来工作岗位需要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兼顾前期和后续课程的需要,有针对性的组织教材,主要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配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等)。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实施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

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本课程在设计过程中,根据专业培养计划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用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等熟悉或掌握对常见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方法,并能应用于临床实践,成为有用人才、适用人才。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

第一章免疫学绪论1.免疫学概述免疫是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识别“自我”与“非己”,以及通过排斥“非己”而保护“自我”的过程。

免疫的三个功能:防御、自稳、监视免疫类型:固有性免疫又称天然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特点:先天具有、无特异性、无免疫记忆适应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特点:后天获得、有特异性、有免疫记忆2.免疫器官与组织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骨髓功能:1)骨髓是成人各类血细胞(包括免疫细胞)的发源地2)骨髓是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3)骨髓是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场所胸腺功能:1)胸腺是T淋巴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主要器官2)胸腺是自身免疫耐受和维持的重要器官3)免疫调节作用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功能:1)执行黏膜局部免疫功能2)分泌SIgA第二章抗原1.抗原的概念和性能抗原(Ag)是指能与T/B细胞的抗原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使其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免疫应答产物(效应淋巴细胞/抗体),并能与之特异性的结合的物质。

抗原有两个性能,即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抗原性)。

免疫原性指抗原特异性激活免疫细胞,使之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产物的性能。

免疫反应性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半抗原:即不完全抗原,无免疫原性,只有抗原性的物质。

抗原表位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其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AD)。

抗原通过表位与T/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激活淋巴细胞,引起免疫应答,抗原也借抗原表位与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

表位的化学组成和空间构型决定抗原的特异性。

不同抗原具有相同的或相似的表位,这些抗原可互称为共同抗原。

2.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1)异物性2)理化性质(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结构)3)分子构象及易接近性4)遗传因素5)年龄、性别及健康状态3.抗原的分类异嗜性抗原是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种属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知识重点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知识重点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第一章医学免疫学免疫: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感染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免疫的基本功能:1、免疫防御2、免疫自稳3、免疫监视微生物方法学和医学微生物学奠基人——科赫第二章免疫系统免疫细胞: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

免疫器官分类:1、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产生、分化和成熟的部位。

2、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免疫细胞定居、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中枢免疫器官分类:1、骨髓(造血器官,也是各种免疫细胞的发源地)2、胸腺3、法氏囊外周免疫分类:1、淋巴结:分布全身的豆形淋巴器官2、脾脏(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3、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骨髓的功能:1、造血(所有血细胞的发源地)2、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再次体液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主要场所胸腺的功能:1、是T淋巴细胞(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 )分化成熟的场所;2、免疫调节功能:分泌胸腺激素和细胞因子;3、形成血-胸腺屏障:阻止血液中大分子进入胸腺。

淋巴结的功能:1、成熟免疫细胞居住的场所2、发生免疫应答(IR)场所3、过滤淋巴液捕获抗原4、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脾的功能:1、免疫细胞居住地2、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3、合成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细胞因子4、过滤血液捕获抗原5、存储红细胞的血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的功能:1、形成生理屏障2、参与局部免疫应答3、参与口服抗原介导的免疫耐受T、B细胞在免疫应答中起核心作用。

免疫细胞分类:1、干细胞2、淋巴细胞3、单核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的分类:1、T淋巴细胞2、B淋巴细胞3、NK细胞第三章抗原抗原(Ag):指一类能刺激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表位或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结构或基团。

抗原的特性:1、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2、免疫反应性(抗原性):即抗原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学时数:38-42其中:实践学时:4学分数:2.5适用专业:1.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研究基础免疫学、抗原性异物的性状、机体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免疫反应机理及常见免疫性疾病和病原生物(微生物与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室检查及特异性防治的一门学科,属医学基础课。

课程内容包括免疫学基础、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三部分。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及寄生虫病的病原性、发病机理、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作出解释,加深对病原生物与人体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建立无菌概念,了解机体的免疫现象与免疫性疾病。

本课程以化学、生物学、正常人体学为基础,又为学习病理学、药理学、基础护理学及传染病学、预防医学等临床学科奠定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髙职护理专业,总学时为:38-42学时,其中实验4学时。

2.课程基本要求通过本学课学习,要求学生能:1)应用免疫学基础理论知识,阐述其在维持人体与环境平衡关系中所起的作用,解释临床常见免疫现象及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以超敏反应性疾病为主)。

2)掌握常见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传播途径,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原则。

3)掌握无菌概念,应用微生物理论与技术进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预防感染及标本采送。

4)将免疫学在疾病诊断和防治上的理论与技术用于临床实践。

3.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绪论[掌握] 免疫的基本概念[熟悉] 免疫的功能[了解] 医学免疫学的进展教学内容:1)免疫的基本概念和功能2)医学免疫学的发展与现状第一篇医学免疫学基础第一章抗原教学目标:[掌握] 抗原、半抗原及抗原决定簇概念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熟悉] 抗原特性抗原特异性与交叉反应[了解] 抗原的分类教学内容:1)抗原的概念与分类2)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3)抗原的特异性4)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第二章免疫球蛋白与抗体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熟悉] 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功能区[了解] 免疫球蛋白水解片断教学内容:1)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2)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3)抗体的生物学作用4)人工制备抗体的类型第三章补体系统[掌握] 补体概念补体系统组成和命名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熟悉] 补体的活化[了解] 补体成份的理化特性教学内容:1)概述2)补体系统的激活调节3)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第四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教学目标:[熟悉] MHC的分布、功能[了解] HLA与医学的关系教学内容: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2)MHC编码的分子3)HLA与医学第五章免疫系统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免疫细胞的种类、作用免疫细胞、细胞因子的概念[熟悉] 免疫细胞的受体细胞因子主要的生物学的作用教学内容:1)免疫器官2)免疫细胞3)细胞因子第六章免疫应答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应答的概念免疫应答场所、过程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和意义体液免疫生物学效应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熟悉] 免疫应答类型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1)概述2)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3)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第七章抗感染免疫教学目标:[掌握] 抗感染免疫类型[熟悉] 非特异性免疫组成抗感染免疫意义教学内容:1)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2)特异性抗感染免疫第八章超敏反应教学目标:[掌握] 超敏反应概念Ⅰ型超敏反应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熟悉] Ⅱ型超敏反应Ⅲ型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教学内容:1)Ⅰ型超敏反应2)Ⅱ型超敏反应3)Ⅲ型超敏反应4)Ⅳ型超敏反应5)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第九章免疫学的应用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学诊断的检测原理常见的抗原抗体反应种类[熟悉] 免疫学预防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了解] 免疫学治疗教学内容:1)免疫学防治2)免疫学诊断第二篇病原微生物学绪论教学目标:[掌握] 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及与人类的关系[了解] 微生物的发展教学内容:医学微生物学概述第十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教学目标[掌握]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胞壁的化学结构、功能与意义 G+菌与G-菌细胞壁的区别质粒的概念芽胞的医学意义 G染色的结果及意义[熟悉]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意义[了解] G染色的步骤教学内容:1)细菌的大小和形态2)细菌的结构3)细菌的形态检查法第十一章细菌的生长繁殖及代谢教学目标[掌握] 细菌生长繁殖条件细菌在培养基中生长情况[熟悉] 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与速度细菌代谢产物及实际意义[了解] 细菌的生长曲线细菌的培养教学内容:1)细菌的生长繁殖2)细菌的人工培养第十二章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教学目标[掌握] 消毒灭菌的基本概念物理消毒灭菌原理和常用方法[熟悉] 正常菌群和菌群失调的概念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常用消毒剂的种类和应用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了解] 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常用消毒剂的杀菌机制教学内容:1)细菌的分布2)消毒灭菌第十三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教学目标[熟悉] 细菌的变异现象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应用教学内容:1)细菌的变异现象2)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第十四章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教学目标[掌握] 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内、外毒素的区别医院感染的概念[熟悉] 细菌侵入途径、医院感染的特点和传播途径感染的种类和类型[了解] 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体教学内容:1)细菌的致病性2)感染的来源与类型3)医院感染第十五章化脓性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化脓性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金葡菌、乙链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熟悉] 肺炎双球菌、淋球菌和绿脓杆菌的致病性淋球菌的防治原则[了解] 化脓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葡萄球菌属2)链球菌属3)奈瑟菌属4)铜绿假单胞菌5)化脓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十六章呼吸道感染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结核杆菌的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OT试验的原理、方法、结果和临床意义及用途[熟悉] 结核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其他各菌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分枝杆菌属2)白喉棒状杆菌3)百日咳鲍特菌4)流感嗜血杆菌5)嗜肺军团菌6)呼吸道感染细菌的微生物检查及防治原则第十七章消化道感染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志贺菌、沙门菌和霍乱弧菌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 [熟悉] 消化道感染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大肠杆菌所致疾病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消化道感染细菌的防治原则[了解] 大肠杆菌的卫生学检查意义教学内容:1)埃希菌属2)志贺菌属3)沙门菌属4)弧菌属5)幽门螺杆菌6)其他消化道感染的细菌7)消化道感染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十八章厌氧性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破伤风杆菌的致病条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与防治原则 [熟悉] 无芽胞厌氧菌的感染特征、所致疾病[了解] 无芽胞厌氧菌种类、分布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厌氧芽胞梭菌2)无芽胞厌氧菌3)厌氧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章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教学目标[熟悉] 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的概念和所致疾病[了解] 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1)支原体2)立克次体3)衣原体4)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一章螺旋体教学目标[熟悉] 梅毒螺旋体的传播方式、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了解] 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梅毒螺旋体第二十二章真菌教学目标[掌握] 真菌的概念、培养特性和抵抗力、致病性[熟悉] 常见病原性真菌所致疾病[了解] 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1)概述2)常见病原性真菌3)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三章病毒的基本性状教学目标[掌握] 病毒的基本性状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和作用[熟悉] 病毒增殖[了解]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教学内容:1)病毒形态与结构2)病毒的增殖3)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第二十四章病毒的致病性教学目标[掌握] 病毒持续感染的类型病毒的致病机制[熟悉] 抗病毒免疫[了解] 病毒的感染途径教学内容:1)病毒的感染2)病毒的致病机制第二十五章病毒感染的检查与防治原则教学目标:[熟悉] 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病毒感染的防治[了解] 病毒分离培养教学内容:1)病毒感染的检查2)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第二十六章呼吸道感染病毒[掌握] 流感病毒的抗原型别与变异、流行的关系[熟悉] 呼吸道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了解] 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教学内容:1)流行性感冒病毒2)麻疹病毒3)腮腺炎病毒4)风疹病毒5)冠状病毒6)呼吸道病毒的防治原则第二十七章肠道感染病毒教学目标:[熟悉] 肠道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了解] 肠道病毒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1)脊髓灰质炎病毒2)其他肠道病毒3)肠道病毒的防治原则第二八九章肝炎病毒教学目标:[掌握] 甲型、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途径、致病特点和免疫性及防治原则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构造和免疫学检测的关系[熟悉] 甲型和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了解] 各型肝炎病毒的特点比较教学内容:1)甲型肝炎病毒2)乙型肝炎病毒3)丙型肝炎病毒4)其他肝炎病毒5)肝炎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九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教学目标:[掌握]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方式、致病性和防治原则[了解]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第三十章虫媒病毒教学目标:[熟悉] 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染源、中间宿主、传染方式、所致疾病和免疫性[了解] 乙型脑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第二十一章其他病毒教学目标:[掌握] 狂犬病病毒致病性和防治原则[熟悉] 单纯疱疹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传染方式、致病特点[了解]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1)单纯疱疹病毒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3)狂犬病病毒第三篇人体寄生虫学第三十二章概述教学目标:[掌握] 寄生虫的组成寄生、寄生虫、宿主、中间宿主、终宿主、保虫宿主、感染阶段和生活史的概念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原则[熟悉] 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病的实验诊断[了解] 寄生生活对寄生虫形态、生理特征的影响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教学内容:1)寄生现象、寄生虫、宿主及生活史2)寄生生活对寄生虫形态、生理特征的影响3)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4)寄生虫的实验诊断5)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原则第三十三章医学蠕虫教学目标:[掌握] 蠕虫形态和所致疾病[熟悉] 蠕虫生活史和防治[了解] 蠕虫的实验诊断和流行因素教学内容:1)线虫:蛔虫钩虫蛲虫丝虫2)吸虫:血吸虫肝吸虫肺吸虫姜片虫3)绦虫:猪肉绦虫牛内绦虫第三十四章医学原虫教学目标:[熟悉] 原虫特征阴道滴虫的致病性、标本采集、流行因素及防治间日疟原虫、刚地弓形虫和卡氏肺孢子虫的致病性[了解] 间日疟的实验诊断教学内容:1)阴道毛滴虫2)疟原虫3)刚地弓形虫4)卡氏肺孢子虫第三十五章医学节肢动物学教学目标:[熟悉] 医学上常见的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了解] 节肢动物的主要形态特征、分类、发育与变态教学内容:1)节肢动物的主要形态特征及分类2)节肢动物的发育与变态3)医学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4)医学上常见的节肢动物4.学时分配:5、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查课,考试形式以闭卷为宜。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点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点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点第一章微生物基本概念、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第一节微生物基本概念微生物是一类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无法被肉眼直接观察,需要使用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至数万倍才能看到。

微生物的种类包括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真菌和病毒。

根据细胞结构和繁殖方式的不同,微生物可以分为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非细胞型微生物。

第二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形态有球形、杆状和螺旋形,测量单位为微米。

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包括质粒、核糖体和胞质颗粒)和核质。

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不同,革兰阳性菌的肽聚糖层较多,磷壁酸有,无外膜,较为坚韧,对青霉素敏感;而革兰阴性菌的肽聚糖层较少,磷壁酸无,有外膜,较为疏松,对青霉素不敏感。

细菌还有一些特殊结构,如鞭毛、菌毛、荚膜和芽孢等。

第二章细菌生理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pH值和气体环境。

细菌的生长繁殖方式为无性二分裂,大多数细菌20-30分钟分裂一次,而结核分枝杆菌则需要18-24小时分裂一次。

在培养基中,细菌会出现生长现象,如对营养物质的利用和生长速度的变化。

本文介绍了细菌培养基和细菌产物的概念及其意义,以及细菌分布与消毒灭菌相关的知识点。

细菌培养基分为液体、半固体和固体三种。

不同类型的细菌在不同的培养基上会呈现出不同的生长形态。

细菌产物包括热原质、抗生素、毒素、侵袭性酶、色素、维生素和细菌素等。

这些产物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正常菌群是指人体表面和腔道中存在的微生物群,对人体无害且有益。

条件致病菌在特定条件下会引起疾病,而菌群失调则是指正常菌群中微生物数目和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改变。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是导致菌群失调的常见原因。

生态制剂可以用于菌群失调症的治疗。

消毒和灭菌是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其中灭菌可以杀死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

无菌操作是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物体中的操作方式。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案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案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案第一章:病原生物学概述1.1 病原生物学的定义1.2 病原生物学的分支1.3 病原生物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1.4 病原生物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微生物的基本特征2.1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2.2 微生物的基本结构和代谢方式2.3 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2.4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三章:病毒学基础3.1 病毒的定义和特征3.2 病毒的分类和命名3.3 病毒的生命周期和感染机制3.4 病毒性疾病的特点和防治方法第四章:细菌学基础4.1 细菌的定义和特征4.2 细菌的分类和命名4.3 细菌的生长和繁殖4.4 细菌的感染机制和防治方法第五章:真菌学基础5.1 真菌的定义和特征5.2 真菌的分类和命名5.3 真菌的生长和繁殖5.4 真菌性疾病的特点和防治方法第六章:寄生虫学基础6.1 寄生虫的定义和特征6.2 寄生虫的分类和命名6.3 寄生虫的生活周期和感染阶段6.4 寄生虫的感染机制和防治方法第七章:立克次体学基础7.1 立克次体的定义和特征7.2 立克次体的分类和命名7.3 立克次体的生长和繁殖7.4 立克次体性疾病的特点和防治方法第八章:病原生物检测技术8.1 病原生物检测的重要性和方法8.2 微生物分离和纯化的技术8.3 病原生物的鉴定和分析方法8.4 现代病原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第九章:免疫学基础9.1 免疫学的定义和特征9.2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9.3 免疫应答的类型和机制9.4 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的概念第十章:感染与免疫疾病10.1 感染与免疫疾病的关系10.2 传染病的分类和流行特征10.3 免疫缺陷性疾病的特点和防治10.4 免疫相关性疾病的特点和防治第十一章:疫苗与免疫预防11.1 疫苗的定义和种类11.2 疫苗的制作和应用11.3 免疫接种的原则和程序11.4 疫苗的不良反应和预防策略第十二章:抗菌药物与应用12.1 抗菌药物的种类和作用机制12.2 抗菌药物的药效学与药代动力学12.3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与抗药性12.4 抗菌药物的副作用和替代疗法第十三章:传染病流行病学13.1 传染病的传播模式和流行趋势13.2 流行病学调查和数据分析方法13.3 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策略13.4 传染病疫情监测和预警系统第十四章:实验室生物安全14.1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概念和重要性14.2 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和规范14.3 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和操作技术14.4 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应对第十五章:病原生物学与临床15.1 病原生物学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15.2 病原生物学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15.3 病原生物学与生物医学研究的前沿15.4 未来病原生物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微生物的基本特征、生长和繁殖方式。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知识点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知识点

病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知识点 病原微⽣物学与免疫学是⼀门医学基础课程,内容⾮常重要。

下⾯店铺给你分享病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础知识点,欢迎阅读。

病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知识点(⼀)细菌⽣理 【知识点】 1.细菌⽣长繁殖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温度(37℃)、pH值(7.2-7.6)、⽓体(专性需氧菌、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微需氧菌) 2.细菌⽣长繁殖的⽅式:⽆性⼆分裂 3.细菌繁殖的速度:⼤多数20-30min分裂⼀次,结核分枝杆菌18-24h分裂⼀次。

4.细菌在培养基中的⽣长现象: 1)液体培养基(形成菌膜——专性需氧菌;沉淀⽣长——链球菌;均匀浑浊⽣长——兼性厌氧菌); 2)半固体培养基(沿穿刺线⽣长——⽆鞭⽑,云雾状⽣长——有鞭⽑); 3)固体培养基(菌落:在固体培养基表⾯,单个细菌经过⼀段时间的增殖形成的⾁眼可见的细菌集落,菌苔——多个菌落融合成⽚为菌苔)。

5.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1)热原质:注⼊⼈体或动物体后可引起发热的物质;⼤多数是⾰兰阴性菌合成,其化学成分为⾰兰阴性菌的胞壁成分——脂多糖;耐热,⾼压蒸汽灭菌⽆法将其破坏;液体中的热原质可⽤吸附剂或特殊的⽯棉滤⽹除去,玻璃器⽫上的热原质可经250℃、30min⼲考法破坏。

2)抗⽣素:⼤多数由放线菌、真菌合成,可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物的物质,可⽤于感染性疾病或肿瘤的治疗。

3)毒素与侵袭性酶。

4)⾊素5)维⽣素6)细菌素 病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知识点(⼆)细菌分布与消毒灭菌 【知识点】 1.正常菌群的概念:在⼈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由不同种类微⽣物构成的微⽣物群,正常情况下对⼈体⽆害⽽且有利,称之为正常菌群。

2.正常菌群的⽣理意义:拮抗作⽤、营养作⽤、免疫作⽤、抗衰⽼等 3.条件致病菌:在特定条件下,例如寄居部位改变、机体免疫⼒降低、菌群失调,正常菌群中的某些微⽣物也可引起疾病,称之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

4.菌群失调:正常菌群中各种微⽣物的数⽬和⽐例发⽣较⼤幅度的改变时,称为菌群失调。

护理专科《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

护理专科《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及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授课对象为护理专业的学生。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主要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性状、感染与免疫的机理、微生物学检查与特异防治的一门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学习本专业其他基础课和临床医学,特别是传染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奠定基础。

本课程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方面培养学生。

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无菌观念和预防观念;使学生能够对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对临床有关疾病的发病、传播、特异性防治及常见微生物与免疫现象做出解释。

掌握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应用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防治感染性疾病和免疫相关性疾病打下基础。

病原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以及对病原微生物所致疾病进行微生物学诊断和防治的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对学习临床医学、临床护理、口腔医学、医学检验、助产及医学影像等专业有重要的意义。

为学习护理相关课程以及提高综合职业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前后续课程的安排该课程的开设以所学的《高中生物》为基础,为后续进一步学习《病理学》、《药理学》等相关专业课程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以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为基础,以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和特异性防治为导向、以护理技能的培养为核心,以护理岗位需求为前提,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科学严谨态度。

(二)具体目标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一)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微生物的概念与分类;现代免疫的概念、免疫的基本功能;掌握人体寄生虫的概念分类;宿主、生活史、感染阶段等概念;2.熟悉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器官的组成与功能;3.了解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发展简史。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学大纲(总1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性质:必修课学分:5学分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70学时。

其中课堂讲授55学时,实验教学15学时。

授课对象:护理学专业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本课程为面向中医院校各主要医学专业和部分涉医专业的基础课程。

本课程帮助学生较全面的学习、掌握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两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免疫学涉及的所有基本概念与免疫系统最基本的构成;重点掌握病原生物(微生物、寄生虫)及病原生物学涉及的所有基本概念以及各类病原生物的共同致病特性与危害方式。

大纲内容:一、前言【课程目的】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属于基础医学课程中的骨干课程。

其中免疫学是关于生物界如何界定“我”与“非我”,这一生存的最基本问题的科学;病原生物学则是有关人类生物性疾病起因研究的科学。

这两门科学系统的解释了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可能机理与规律。

通过这两门学科的学习可以为所有临床及临床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最基础的疾病学知识,并熟悉与了解这两门学科在现代临床医学的诊断与治疗基础中的作用与意义。

【教学要求】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重点掌握好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两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于免疫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免疫学涉及的所有基本概念;掌握免疫系统最基本的构成,包括主要的免疫分子(结构与生物学作用)、免疫细胞(类型与生物学功能);掌握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熟悉临床常见的免疫性疾病的病理机制;了解免疫学理论与免疫学技术的应用。

对于病原生物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病原生物(微生物、寄生虫)的基本概念;掌握病原生物学涉及的所有基本概念;掌握各类病原生物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形态、结构、遗传变异等);掌握各类病原生物的共同致病特性与危害方式;熟悉临床常见病原生物的致病性特点(传播途径、临床表现);熟悉病原生物的一般检测与防治规律;了解病原生物的分类学知识及发现规律。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教案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教案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教案第一章:病原生物学的概念和重要性1.1 病原生物学的定义1.2 病原生物学的重要性1.3 病原生物学的分支和领域1.4 病原生物学的应用和研究方法第二章: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1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2.2 细菌的代谢和生长2.3 细菌的分类和命名2.4 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制第三章:病毒的基本特征和分类3.1 病毒的形态和结构3.2 病毒的代谢和复制3.3 病毒的分类和命名3.4 病毒的感染和致病机制第四章:真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4.1 真菌的形态和结构4.2 真菌的代谢和生长4.3 真菌的分类和命名4.4 真菌的感染和致病机制第五章:寄生虫的基本特征和分类5.1 寄生虫的形态和结构5.2 寄生虫的代谢和生长5.3 寄生虫的分类和命名5.4 寄生虫的感染和致病机制第六章: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免疫系统6.1 免疫学的定义和重要性6.2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6.3 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6.4 免疫应答的类型和阶段第七章:特异性免疫应答和抗体7.1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原理和过程7.2 B细胞和T细胞的作用与分化7.3 抗体的结构特点和功能7.4 免疫记忆和免疫耐受第八章:感染过程和免疫预防8.1 感染过程的阶段和特征8.2 免疫预防的策略和方法8.3 疫苗接种和免疫接种8.4 免疫干预和免疫调节第九章:病原生物学的诊断和治疗9.1 病原生物学的实验室诊断方法9.2 病原生物学的临床诊断和治疗9.3 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的使用9.4 抗真菌药物和抗寄生虫药物的应用第十章: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实际应用10.1 传染病流行和公共卫生10.2 病原生物学的生物安全和生物防护10.3 免疫学在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10.4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趋势和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病原生物学的定义和重要性难点解析:病原生物学的定义容易与其他生物学分支混淆,理解其重要性需要对公共卫生和疾病传播有一定的了解。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后章节答案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后章节答案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后章节答案第一篇医学免疫学第一章医学免疫学绪论一、名词解释1、免疫是机体在识别和清除抗原过程中所发挥的各种生物学效应的总和,以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平衡。

二、填空题1、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2、肿瘤三、选择题1 、C2 、A3 、C4 、B5 、C6 、A四、问答题1、答:(1)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2)免疫的基本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和免疫监视。

第二章免疫系统一、名词解释1、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构成,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及免疫功能的一个重要系统。

二、填空题1、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2、胸腺、骨髓、脾脏、淋巴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三、选择题1、B2、C 3 、D 4 、A四、问答题1、答:免疫器官主要由淋巴器官及淋巴组织组成。

根据功能差异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胸腺、骨髓,它们是免疫细胞产生、增殖、分化和成熟的场所。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及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它们是T、B 淋巴细胞定居进一步成熟和接受抗原刺激并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的部位第三章抗原一、名词解释1、抗原是指能与T 细胞抗原受体及B 细胞抗原受体结合,促使T、B 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致敏淋巴细胞和/或抗体,并与特异性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2、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称为表位,又称抗原决定基或抗原决定簇。

二、填空题1、免疫反应性、免疫原性2、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三、选择题1、B2、E3、D4、B5、E四、问答题1、答:(1)抗原的特异性表现在免疫原性及免疫反应性两方面。

即某一抗原只能刺激机体产生针对自己的免疫效应物质;也只能与针对自己的免疫效应物质结合,发生免疫应答。

(2)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抗原表面的抗原决定基。

抗原决定基对抗原特异性的影响是与其组成的化学物质的性质、数量、空间排列及构型存在的差异有关。

《病原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课后答案

《病原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课后答案

《病原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课后答案第一章病原生物学绪论一、名词解释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症状、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机理、特异性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措施,以控制甚至消灭此类疾病为的目的的一门科学二、填空题1.细菌学、病毒学和其他微生物三大部分2.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放线菌共六类微生物。

3.活细胞,非细胞型微生物。

三、选择题1.E2.C3.C4.E5.E第二章细菌概述一、名词解释1. 质粒: 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结构为双链闭合环状DNA,带有遗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

可使细菌获得某些特定性状,如耐药、毒力等。

2.正常菌群:正常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都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对人类无害,成为正常菌群.3.无菌操作:采取物理或化学的消毒和灭菌方法,控制环境、用具,使之处于无菌状态,即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操作。

4.败血症:细菌由炎症局部进入血液,并在血液中大量繁殖,产毒素引起全身性亚种的中毒症状,称为败血症。

5.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二、填空题1.7.2-7.6,37℃2.急性期恢复期4倍或4倍以上3.103kpa 121.3℃15~20min4.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培养应用高渗培养基5.抗毒素血清丙种球蛋白三、选择题1.A2.E3.B4.A5.E6.E7.A8.C9.C 10.E四、简答题1.试比较G+菌与G-菌细胞壁结构异同?细胞壁结构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肽聚糖组成由聚糖、侧链、交联桥由聚糖、侧链构成疏松二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维平面网络结构肽聚糖厚度20-80nm 10-15nm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仅1-2层医院感染:肺炎、胸腹腔炎症泌尿系感染切口感染5.试分析菌群失调发生的原因,怎么预防菌群失调症。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

1.补体C系统是具有多种调控机制的蛋白质酶促反应系统,广泛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2.补体的组成:补体固有成分、补体受体、补体调节蛋白3.补体来源:肝细胞、巨噬细胞4.补体极不稳定,应保存在-20℃或冷冻干燥保存;5.补体系统的激活:经典途径、凝集素途径、旁路途径经典途径1激活物与激活条件激活物: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IC条件:每一个C1q分子必须同时与IC中两个以上Ig分子的补体结合位点结合后才能活化,单个IgM即可激活2活化过程:识别阶段C1识别IC进而活化的过程活化阶段形成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阶段3膜攻击阶段:膜攻击复合物MAC在细胞膜上形成亲水性通道,能使可溶性小分子、离子和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膜,导致胞内渗透压降低,细胞膨胀而被溶解;6.补体的生物学作用(1)补体介导的溶细胞作用(2)调理作用(3)清除免疫复合物的作用(4)炎症介质作用(5)免疫调节作用第三节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1.同一种属的不同个体进行组织移植时会发生排斥反应,编码此类抗原的基因群称为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2.人类的有关抗原在白细胞发现,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编码这些抗原的基因群称为HLA复合体;人类MHC分子一般指经典HLA基因编码产物,简称HLA分子提呈抗原肽;Ⅰ结构:肽结合区信息传递、Ig样区、跨膜区、胞浆区分布:各种有核细胞、血小板及网织红细胞表面,成熟红细胞和滋养层细胞表面不表达;抗原肽与Ⅰ类分子的结合有一定的选择性,但并不像抗原抗体那样高度结合,只要多肽2~3个关键的氨基酸能恰当地连接而沟槽内相应位置,多肽即可与之结合;4.HLAⅡ类分子的分布:主要表达于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和活化的T细胞表面;5.MHC分子的免疫学功能(1)参与抗原的加工与提呈(2)参与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3)制约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TCR识别APC上抗原肽的同时还必须识别与抗原肽结合成复合物的自身MHC分子,此现象为MHC限制性(4)参与T细胞分化成熟(5)参与调控自然杀伤细胞第四节其他免疫因子一、细胞因子细胞因子CK是指多种细胞受免疫原、丝裂原等刺激后合成分泌的,通过与细胞表面相应的受体结合而发挥多种生物效应的一类小分子蛋白质,是机体内细胞间信号传递的重要介质;(一)细胞因子的分类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最先发现的CK、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TNF、集落刺激因子CSF能刺激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生长因子GF、趋化因子家族(二)CK的共同特性绝多数CK是低分子量的蛋白或糖蛋白;1.作用方式:自分泌、旁分泌、内分泌2.生物学效应的重复性:1重叠性几种不同的CK可作用于同一靶细胞2高效性和多效性3拮抗性和协同性4网络性(三)CK的生物学作用1.刺激造血并参与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分化2.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3.参与炎症反应二、白细胞分化抗原免疫应答有赖于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细胞膜分子则是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免疫细胞表面的白细胞分化抗原与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及功能密切相关;(一)白细胞分化抗原与CD分子的概念1.白细胞分化抗原HLDA:是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为不同谱系以及分化的不同阶段和活化的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表面标记;2.CD:位于细胞膜表面一类分化抗原的总称;(二)CD分子的免疫学功能1.参与抗原加工与提呈目前已知的参与抗原加工与提呈的CD分子主要是CD1分子,其处理抗原的方式与MHCⅡ类分子相似2.参与免疫细胞的抗原识别与活化1参与T细胞的抗原识别与活化:CD3、CD4、CD8、CD28CD4----与MHCⅡ分子结合CD28----与配体CD80和CD86结合,提供T细胞协同刺激信号CD80/86----CD28 的配体2参与B细胞的抗原识别与活化:CD40---与CD40L结合3.参与免疫效应细胞凋亡相关的分子:CD95第五章免疫细胞第一节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发育一、髓系免疫细胞单核/巨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树突状细胞(1)单核/巨核细胞{不仅参与固有免疫,也参与适应性免疫}的免疫学功能:吞噬杀伤病原体;清除损伤、衰老细胞和肿瘤细胞;抗原提呈;免疫调节(2)DC主要功能是高效摄取、加工和提呈抗原,启动适应性免疫,是机体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DC是专职性APC中唯一能直接激活初始T细胞的APC;DC免疫学功能:抗原提呈与免疫激活作用;参与中枢神经和外周免疫耐受的诱导和维持;(3)NK细胞:主要通过其细胞毒作用及分泌细胞因子发挥作用;抗感染作用;抗肿瘤作用NK细胞通过多种途径杀伤肿瘤细胞,无需抗原预先刺激,是机体抗肿瘤的第一线细胞(4)肥大细胞可引起炎症反应,参与抗感染免疫和Ⅰ型超敏反应;备注:抗原提呈细胞APC是指能够摄取、加工抗原,并将抗原肽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专职性APC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通过MHCⅡ类分子结合抗原肽并提呈给CD4+T细胞,进一步促进其活化;表达MHCⅠ类分子的细胞均能将内源性蛋白抗原异常加工为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提呈给CD8+T细胞而被其识别和杀伤;二、淋巴系免疫细胞淋巴样干细胞来自于骨髓多能干细胞HSC,由淋巴样干细胞分化的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NK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一)T细胞来源于骨髓,在胸腺中发育成熟1.T细胞抗原受体TCR的发育-----与β链的基因重排密切相关2.T细胞发育的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阳性选择----使T细胞获得了抗原识别的MHC限制阴性选择----使T细胞获得了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经过胸腺内的发育和选择后,成熟T细胞的特征为:表达功能性TCR;CD4或CD8单阳性细胞;获得抗原识别的MHC限制性;获得自身的耐受性;成熟的T细胞离开胸腺,进入外周免疫器官;(二)B细胞来源于骨髓,在骨髓成熟3.B细胞发育的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阴性选择-----在中枢免疫器官完成并获得中枢免疫耐受阳性选择---在外周免疫器官生发中心完成,获得抗体亲和力的成熟(三)NK细胞的分化和发育三、谱系交叉的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DC是免疫细胞中唯一部分来自于髓样干细胞,部分来源于淋巴样干细胞的免疫细胞;第二节适应性免疫细胞一、T细胞T细胞表面具有TCR-CD3复合体、CD4/CD8分子、共刺激因子即细胞因子受体等多种特征性表面膜分子;一T细胞的表面分子T细胞表面分子是T细胞识别抗原,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以及接受信号刺激并产生应答的物质基础,也是鉴别和分离T细胞的重要依据;复合体 TCR特异性识别抗原产生的信号借助CD3分子转导进入细胞内;TCR不能直接识别蛋白质抗原表位,仅能识别APC或靶细胞表面与MHC分子结合的抗原肽pMHC,这也是T细胞与B细胞识别抗原的不同之处;CD3表达于所有成熟T细胞表面,CD3具有稳定TCR结构和传递抗原识别信号的作用,但并不参与抗原识别过程;2.共受体 CD4和CD8都是TCR的共受体,但分别表达在不同的T细胞亚群上;CD4和CD8分子可增强T细胞与APC或靶细胞之间的作用,CD4也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gp120的受体;3.共刺激因子 T细胞的活化需要双信号刺激,不仅需要由TCR-CD3复合体分子提供的起始信号第一信号,还必须有共刺激信号第二信号如:CD28、CD154CD40LCD40配体4.负调节分子5. 细胞受体因子6.丝裂原结合分子二T细胞亚群与功能细胞根据功能不同分为:辅助性T细胞Th----多为CD4+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CTL----膜分子多为CD8+,分泌穿孔素及颗粒酶,分泌肿瘤坏死因子调解性T细胞Treg-----膜分子多为CD4+二、B细胞一B细胞的表面分子不能传递抗原刺激信号到细胞内,可直接识别具有天然构象的抗原分子;CD79a/b 与BCR结合,为B细胞提供第一活化信号2.共受体 CD19、CD21和CD81CD21是EB病毒的受体,可显着增强BCR识别抗原的信号传导,促进B细胞的活化;3.共刺激分子 B细胞表面的共刺激分子为T、B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主要包括:1CD40:其配体为表达于活化T细胞表面的CD154CD40L2CD80/CD86:高表达于活化的B细胞表面,是T细胞CD28和CD152的配体,CD80/CD86与CD28相互作用,为T细胞的活化提供第二信号;CD80/CD86与CD152相互作用,则可抑制T细胞的活化;细胞的功能根据B细胞是否表达CD5分子,分为B1CD5+细胞和B2细胞功能:产生抗体----B2细胞主要识别蛋白质抗原,是参与B细胞介导的的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细胞;提呈抗原----B2细胞是专职性APC,具有抗原提呈功能分泌细胞因子第六章免疫应答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系统对危险信号刺激所形成的一种反应过程;1.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识别对象、识别受体、效应方式一、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细胞对抗原的识别阶段T细胞抗原受体只能识别抗原提呈细胞加工处理后的抗原肽-MHC复合物pMHC1抗原的加工提呈:外源性抗原加工处理--MHC II类分子途径内源性抗原加工处理--MHC I类分子途径2抗原识别: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本质是对pMHC的识别,T细胞的TCR识别APC提呈的抗原肽时,必须同时与识别抗原肽形成复合物的MHC分子,即T细胞的双识别,称为MHC限制;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1T细胞的活化CD8+T细胞、CD4+T细胞的活化:初始CD4+T、CD8+T细胞细胞的活化必须由DC为其提呈抗原;需要双信号.B7/CD28提供第二信号3.抗原清除阶段2种形式,CD4+细胞介导的效应和CD8+细胞介导的效应1CD4+细胞介导的效应:Th1细胞的效应---介导细胞免疫效应Th2细胞的效应---表达CD40L2CD8+细胞介导的效应:CTL能特异性杀伤靶细胞,一个CTL可循环往复、连续、高效地杀伤靶细胞;三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1.初次应答抗体的主要类型------IgM2.再次应答抗体的主要类型------IgG第七章免疫损伤与疾病第一节超敏反应1.定义:以往称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再次或持续接触相同抗原所致的生理功能紊乱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免疫应答;2.分类: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其中Ⅰ~Ⅲ型超敏反应均由抗体介导,Ⅳ型超敏反应由效应T细胞介导;一、Ⅰ型超敏反应主要由特异性IgE介导,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特征:发生快;生理功能紊乱,一般可逆;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一参与成分1.变应原:吸入性变应原花粉、尘螨、动物皮毛食入性变应原动物蛋白药物性变应原青霉素、磺胺、普鲁卡因和有机碘,属于小分子半抗原,进入机体后与某些蛋白质结合长成完全抗原成变应原2.IgE 正常人血清IgE含量极低,过敏时异常增高;3.主要细胞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4.细胞因子 IL-4和IL-3诱导B细胞发生抗体类别转换产生IgE,IL-4刺激肥大细胞的增殖二发生机制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致敏阶段、发敏阶段和效应阶段1.致敏阶段变应原进入机体后,选择性诱导特异性B细胞产生IgE;IgE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εRⅠ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这种状态可维持数月或数年,如长期不接触变应原,致敏状态可逐渐消失;2.发敏阶段单个IgE结合FcεRⅠ是不能激活细胞的,当相同的变应原再次进入致敏机体,同时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IgE结合,使FcεRⅠ发生交联,方能启动激活信号,诱导已致敏的靶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3.效应阶段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与相应的靶细胞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细胞内的生物活性介质有两类:1 预先存在的介质及其作用:①组胺可使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刺激平滑肌收缩,促进黏膜腺体分泌增强;②类胰蛋白酶可刺激邻近的肥大细胞释放介质,起到放大炎性效应的的作用;2 新合成的介质:白三烯、前列腺素D2、细胞因子根据效应发生的时相不同,Ⅰ型超敏反应可分为两种类型:速发相反应于再次接触变应原十几分钟内发作、且迅速消退的反应主要由组胺、前列腺素等引起;迟发相反应于再次接触变应原4~6小时后发作并持续24小时以上;主要表现为由粒细胞、Th2细胞引起的炎症反应,可致组织损伤三临床常见疾病1.全身过敏性反应是最严重的一种过敏反应,于再次接触变应原后数秒至数分钟内发生,以药物及血清过敏性休克最常见;1药物过敏性休克:以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最为常见;2血清过敏性休克:临床上应用动物免疫血清如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进行紧急治疗时,某些患者由于曾经注射过相同的血清制剂已被致敏,而发生过敏性休克,严重可致死亡;2.局部过敏性反应(1)呼吸道超敏反应:主要引起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2)消化道超敏反应:主要引起过敏性肠胃炎,同时可伴有皮肤超敏反应;(3)皮肤超敏反应:主要表现为荨麻疹、湿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二、Ⅱ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是由IgG或IgM类抗体直接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超敏反应;一发生机制1.激活补体抗体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产生攻膜复合物,导致靶细胞溶解;2.调理吞噬作用二临床常见疾病1.输血反应2.新生儿溶血症3.免疫血细胞减少症4.肺出血-肾炎综合征5.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三、Ⅲ型超敏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是指抗原抗体复合物未被及时清理,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等参与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一)参与成分可溶性抗原,IgG或IgM类抗体,补体、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血小板;(二)发生机制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是Ⅲ型超敏反应发生的基础;(三)临床常见疾病1.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Arthus反应家兔皮下注射马血清和类Arthus反应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局部反复注射胰岛素;2.全身免疫复合物病(1)血清病:初次接受大剂量抗毒素血清注射;(2)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3)类分湿关节炎(4)系统性红斑狼疮四、Ⅳ型超敏发应是指致敏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引起的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主要特点:发生缓慢,一般于再次接触抗原24-72小时后发生;抗体与补体不参与反应;效应T细胞和吞噬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引起的组织损伤;(一)参与的主要成分1.抗原主要是胞内寄生微生物和接触性抗原;2.免疫细胞主要是CD4+Th1细胞、CD8+CTL细胞、巨噬细胞(二)发生机制抗原刺激使T细胞活化分化为效应T细胞致敏T细胞(三)临床常见疾病1.感染性超敏反应2.接触性皮炎第八章免疫学应用1.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主要与离子强度、PH值和温度有关;实验中常用%NaCl 作为稀释液,最适PH值在6-8之间,最适温度37℃;2.抗原抗体反应的检测方法(1)凝集反应(2)沉淀反应(3)免疫标记技术:酶免疫测定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法---是目前检测抗体最常用的方法---用已知抗原包被固相载体,洗涤后加入待检血清一抗标本,充分反应洗涤后再加酶标记得二抗进行反应,之后再次洗涤并加底物观察显色反应;(4)蛋白质芯片技术3.免疫细胞的分离与鉴定:依据不同细胞特有的表面标志对免疫细胞进行鉴定与计数;如绵羊红细胞表面有人类T细胞CD2的配体,故可应用T细胞周围黏附绵羊红细胞形成“花环”E花环实验检测人T细胞;第十章医学病毒1.病原生物:引起其他生物感染的生物称为病原生物;2.病毒是一类具有独特生物学性状的非细胞型生物;主要特征有:①个体微小,大小用纳米表示最大为痘病毒,能通过滤菌器②结构简单,无完整的细胞结构,一种病毒只含一类核酸③寄生的专一性,严格细胞内寄生,对抗生素不敏感④以复制方式进行增殖3.病毒的形态完整的成熟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是病毒在细胞外的结构形式,具有感染性;4.病毒的结构病毒体的基本结构分为核心和衣壳,由衣壳包裹核心组成核衣壳,有的核衣壳外面还有一层包膜,由包膜的病毒称为包膜病毒,无包膜的病毒称为裸病毒;1核心:主要成分是核酸,是决定病毒遗传、变异、复制和感染的物质基础;2衣壳:包绕在核心外的蛋白质外壳;衣壳的主要功能:①保护病毒核酸②参与感染过程③具有免疫原性3包膜:一些种类的病毒在成熟过程中穿过宿主细胞膜或其他膜结构时,以出芽方式向细胞外释放时获得的;病毒薄包膜的蛋白质几乎都是由病毒基因进行编码,而脂类和多糖成分则源于宿主细胞;包膜表面的不同形态称为包膜子粒或刺突;包膜的主要功能:①保护病毒②参与病毒感染和释放③具有免疫原性5.病毒的增殖病毒的增殖是从病毒进入宿主细胞至释放子代病毒的连续过程,又称为病毒的复制;病毒的复制周期:吸附--病毒需要先吸附于宿主细胞才能启动病毒增殖的自我复制过程;主要通过病毒包膜或衣壳表面的病毒吸附蛋白VAP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不可逆的相结合来完成;穿入---病毒体吸附于宿主细胞后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脱壳---病毒穿入宿主细胞后脱去蛋白质外壳,将核酸游离释放的过程;生物合成---基因组的复制与基因表达装配----将生物合成的蛋白质和核酸及其已形成的构件,组装成子代病毒颗粒的过程;成熟与释放----装配完成的病毒发育成具有感染性的病毒体的阶段;6.病毒的异常增殖与干扰现象(1)病毒的异常增殖:①顿挫感染---病毒进入非容许细胞,因宿主细胞缺乏病毒复制所需要的酶等必需条件,不能复制出完整的病毒体②缺陷病毒---不能完成复制周期的病毒,需要与其他病毒共同感染细胞,在其辅助病毒提供有关组分后才能增殖出完整病毒;(2)干扰现象当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长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复制增殖的现象;6.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病毒的感染:病毒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细胞中增殖的过程;1垂直传播母体的病毒经过胎盘-胎儿、产道-新生儿和母亲-婴儿哺乳途径,由亲代传播给子代;以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风疹病毒多见; 2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也包括从动物到动物再到人的传播;7.病毒感染的类型(1)隐性感染: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感染;(2)显性感染:根据出现早晚和持续时间长短分为:1急性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甲型肝炎2持续性病毒感染:慢性感染---病毒持续存在于血液中并不断排出---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EB病毒潜伏性病毒---病毒不复制也不出现临床症状,以常规方法检测不出有感染活性的病毒---水痘-带状孢疹病毒慢发性病毒---病毒感染后有很长的潜伏期,经数年或几十年后,此时集体无症状也分离不出病毒---HIV8.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病毒的致病作用是指病毒侵入机体后,从进入宿主细胞并在细胞中增殖复制,并扩散到多数易感细胞,最终导致宿主组织器官的损伤和功能障碍;(1)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1)杀细胞效应:指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成熟后,短时间内一次释放大量子代病毒,造成宿主细胞被破坏、死亡;主要为无包膜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具有杀细胞效应的病毒一般引起急性感染;2)稳定状态感染:某些有包膜的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后以出芽方式释放子代病毒,其过程缓慢、病变相对较轻,细胞在短时间内不会溶解和死亡;包括细胞融合和细胞表面出现新的抗原;3)包涵体的形成: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在普通显微镜下可见胞浆或胞核内出现斑块结构,称为包涵体;包涵体本质:病毒颗粒聚集体,病毒增殖留下的痕迹,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反应产物;包涵体的检测可作为病毒感染的辅助诊断,如狂犬病病毒; 4)细胞凋亡:由细胞基因控制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如HIV感染T细胞;5)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某些DNA病毒或逆转录病毒及基因组结合至宿主细胞染色体中称为整合;(2)病毒感染的免疫损伤一般主要由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所致,少部由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1)抗体介导的免疫损伤:Ⅱ型超敏反应---细胞表面的抗原病毒与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在补体参与下引起的细胞破坏;Ⅲ型超敏反应---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某些器官组织的膜表面;2)T细胞介导的免疫损伤3)致炎性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损伤(3)病毒对免疫系统的损伤(4)病毒的免疫逃逸9.抗病毒免疫(1)固有免疫:干扰素IFN、NK细胞可直接破坏病毒感染的靶细胞(2)适应性免疫:T细胞介导的免疫:CTL分泌穿孔素和CD4+Th1细胞B细胞介导的免疫:主要针对细胞外的游离病毒,中和抗体可阻止病毒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能够稳定病毒使其不能正常脱壳,还可与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被巨噬细胞清除,以及通过激活补体使病毒裂解;抗体与病毒感染细胞表面抗原结合,介导NK细胞、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ADCC作用及免疫调理作用而杀伤受感染细胞,发挥抗病毒作用;10.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目前对病毒感染尚无特效药物,因此病毒感染的防治主要以预防为主;人工免疫是通过给人群接种疫苗人工主动免疫和输注免疫效应物人工被动免疫而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的方法;第十一章常见致病病毒第一节呼吸道病毒1.概念:是指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在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引起呼吸道局部感染或呼吸道以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常见的病毒包括: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冠状病毒科SARS病毒2.正粘病毒概念:是指对黏液蛋白有特殊亲和性、有包膜、有分节段RNA基因组的病毒、3.生物学形状:球形,病毒体由核心、基质蛋白和脂质包膜构成;(1)核心由分节段的RNA组成;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有8个RNA节段,每个RNA节段编码不同的蛋白质;第1-3片段编码RNA多聚酶,第4片段编码血凝素HA,第5片段编码核蛋白NP,第6片段编码神经氨酸酶NA,第7片段编码M1和M2两个基质蛋白;RNA分节段的特点使病毒易发生变异;病毒RNA均由螺旋对称排列的NP盘旋包绕,称为核糖核蛋白RNP,即核衣壳;(2)基质蛋白和脂质包膜包裹在RNP及RNA多聚酶的外面;根据NP和MP的抗原性不同,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病毒根据表面HA和NA抗原性的不同分为若干亚型,迄今发现HA有16种抗原,NA有9中抗原,目前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亚型主要有H1、H2、H3和N1、N2等抗原构成的亚型;4.抵抗力:流感病毒抵抗力较弱,对干燥、日光、紫外线以及乙醚、甲醛、过氧化氢等化合物敏感,不耐热,56℃,30分钟即被灭活;5.治疗措施: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托纳米韦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有效;。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第十二章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第十二章
第三节 百日咳鲍特菌
一、生物学特性
(三)抵抗力 百日咳鲍特菌抵抗力弱,对干燥和一般消毒剂敏感,56℃加热30分 钟、日光照射1小时可致其死亡,干燥尘埃中. 能存活3天;对多种抗生素 如氨苄西林、氯霉素、红霉素敏感,但对青霉素不敏感。
第三节 百日咳鲍特菌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百日咳鲍特菌与致病有关的物质有荚膜、菌毛及多种毒素。荚膜有抗 吞噬作用,菌毛有助于细菌黏附定植。百日咳鲍特菌毒素主要包括:① 百日咳外毒素:是百日咳的主要致病因子,可引起纤毛上皮细胞的炎症和 坏死。② 腺苷酸环化酶毒素:能使巨噬细胞内的cAMP增加,抑制巨噬细 胞功能,抑制白细胞的趋化、吞噬及杀伤功能。③ 血凝素:有凝集红细 胞的能力,并与黏附上皮细胞有关。
本章小结
白喉杆菌的致病物质主要是白喉外毒素,白喉患者及带菌 者是重要的传染源。用百白破三联疫苗进行人工自动免疫是控 制白喉流行的关键;白喉患者应及时隔离和治疗,尽早使用白 喉抗毒素和抗生素治疗。
一、生物学特性
嗜肺军团菌为两端钝圆小杆菌,有显著多形性,无芽胞,有菌毛和
单端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一般染色法难于着色,常用镀银染色或
Giemsa染色。
.
第五节 嗜肺军团菌
一、生物学特性
本菌为专性需氧菌,营养要求高,在普通培养基或血平板上均不生 长,可在含有磷酸铁和L-半胱氨酸的F-G琼脂培养基或缓冲的活性炭酵 母提出物(BCYE)琼脂培养基上生长。.
第一节 白喉棒状杆菌
三、微生物学检查 (二)分离培养
将标本接种于吕氏血清斜面上,观察菌落特征,涂片染色镜检。必要时用 生化反应和毒力试验进一步鉴定。
第一节 白喉棒状杆菌
四、防治原则 (一)特异性预防
白喉的特异性预防是控制白喉流行的关键。 目前,我国应用百白破三联疫苗进行人工自动免疫。出生后3个月接种,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色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色素(脂溶性) 铜绿假单胞菌——-绿色色素(水溶性) 可用于细菌鉴别
4.抗生素:多粘菌素、杆菌肽。
5.细菌素:只能杀伤有亲缘关系的细菌, 如大肠菌素。无治疗意义,有助于细菌 分型。
6.维生素:某些肠道菌合成,如B族维生素、 VK。
以下为:护理学的概念及范畴
学习目标
生成红色化合物(VP试验阳性)
(44))吲吲哚哚试试验验
培养基内蛋白 质中的色氨酸 某些细菌具有色氨酸酶 分解
吲哚(靛基质)无色气体 加入吲哚试剂
形成玫瑰红色吲哚
(5)硫化氢试验
培养基中的含硫氨基酸 某些细菌能分解
产生硫化氢(H2S)无色气体, 遇铅或亚铁离子
形成黑色的硫化铅或硫化铁
(6)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健康:1948年WHO提出:健康不但是没有疾病或缺 陷,而且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好适应状态
护理:1955年美国的莉迪亚.海尔(L.Hall)提出责任制 护理的概念;护理学家提出了以系统论为基础的护 理程序,为护理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护理是一种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包括照顾病人的 一切,增进其智力、精神、身体的健康”。
护理的概念及定义是随着护理专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而发展的,它根据当时的社会需求及环境变化而不断 发展及演变。
护理概念的演变过程
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以疾病为中心 第二阶段——以病人为中心 第三阶段——以人的健康为中心
护理概念的三个发展阶段
以疾病为中心 以病人为中心 以人的健康为中心
背景
“没有疾病就 是健康”
二、细菌繁殖的方式与速度
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 二分裂繁殖;繁殖速度一般20~30分钟一代 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
迟缓期 对数期 稳定期 衰退期
第二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一 培养基
按用途分:
基础培养基 营养培养基 鉴别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
厌氧培养基
按物理性状分:液体 固体 半固体
二、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思考:
1.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有哪些? 2.培养基有哪些种类?分别有什么用途? 3.细菌生长过程中能产生哪些具有医学意
义的代谢产物?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1.营养物质:
水:70-90% 无机盐: 碳源 氮源 生长因子:维生素、嘌呤、 嘧啶、
氨基酸
2. 酸碱度(PH): 3. 温度: 4. 气体环境:氧气、二氧化碳
1.分解代谢产物 (1) 糖发酵试验(单糖发酵试验)
(2) 甲基红试验
丙酮酸 大肠杆菌 分解
产生其他酸类
使培养基PH低于4.5 加入甲基红指示剂数滴
显红色为甲基红试验阳性 显桔黄色为甲基红试验阴性
(3) VP试验
葡萄糖 某些细菌分解
丙酮酸 脱羧缩合
乙酰甲基甲醇 硷性环境中氧化
二 乙 酰 培养基中精氨酸所含胍基
特点
的职业
②逐步形成了护理 ②对所有人、生命周期的所
②规范的护理常
学的知识体系;
有阶段的护理
规和技术操作 ③应用护理程序解 ③工作场所从医院扩展到社
决病人的健康问
区、学校、老人院、临终
题,满足病人的
关怀医院
健康需要。
④工作方法仍以护理程序为
• 场所局限在医院 主
弱点
见病不见人
• 对象局限于病人
以疾病为中心的阶段(1860年--20世纪40年代)
液体: 浑浊状 链状 膜状 固体 : 形成菌落 (菌苔) 半固体: 呈云雾状
固体培养基中生长情况
分离培养:
将标本或培养物划线接种 在固体培养基的表面,因划 线的分散作用,使许多原混 杂的细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
上散开。
菌落(colony):
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 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半固体培养基中生长情况
健康-----无病 疾病原因-----细菌或外伤引起的损伤和功能异常 护理-----协助医生诊疗,消除身体的疾患,恢复正常
的功能 护士-----医生的助手 护理方法---执行医嘱、护理常规及技术操作 护理教育—文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不突出护
理内容 南丁革尔的定义——通过改变环境,使病人处于最
以健康为中心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护理概念
✓1966年,韩德森( Virginia henderson)提出:护理是帮助健康人 或病人进行保持健康或恢复健康(或在 临死前得到按;宁)的活动,直到病人 或健康人能独立照顾自己。
✓1970年,罗杰斯(Rogers)提出“护 理是协助人们达到其最佳的健康潜能状 态,护理的服务对象是所有的人,只要 有人的场所就有护理服务”
掌握护理学的四个基本概念含义; 掌握护理专业的特征、护理专业的工作范畴; 掌握护士的角色特征; 熟悉护理概念的演变; 了解专业护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护理的概念
护理(nursing)一词来源于拉丁文”Nutricius”,原 义为哺育小儿,包含保护、养育、供给营养、照顾等 这种照顾方式后来扩展为对老人和服务对象1.说出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繁殖方式和
速度。 2.列出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在医学上的
重要意义。 3.简述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人工
培养细菌的意义。 4.简述常用培养基种类,细菌分解代谢产
物及其检查法
【预习案例】
案例12-1:患者5岁,女孩,因高热,意识模糊 而入院,查体发现病儿面色苍白,昏迷,时有 惊厥,两瞳孔不等大,呼吸微弱,粪检有脓细 胞4个,白细胞数16×109/L,脑脊液正常。常 规粪便培养发现有革兰阴性杆菌,在普通琼脂 平板上形成中等大小、半透明、光滑菌落。肠 道选择培养基上形成无色半透明菌落,无动力。 生化反应: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 糖,不产生H2S,不分解尿素,经鉴定为痢疾 志贺菌引起的中毒性痢疾。
1. 热原质
➢ 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内引起发热反 应的物质。大多数是G-菌的脂多糖。
➢ 热原质耐高温,高压蒸汽灭菌不能破坏 (121℃,20 min),250℃ 高温干烤 才能破坏。
2.毒素和侵袭性酶
内毒素 G-菌的脂多糖 G+菌和少数G-菌产生的蛋白质
侵袭性酶 损伤机体组织,促进细菌侵袭和扩散, 如卵磷脂酶 (产气荚膜梭菌 )、透 明质酸酶(链球菌)。
佳状态,待其自然康复。
以疾病为中心的阶段(1860年--20世纪40年代)
特点: ✓医护分工合作 ✓形成规范的常规和技术 ✓忽视人的整体性 ✓护理研究领域局限、束缚了发展
以病人为中心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70年代)
医学模式:1977年美国医学家恩格尔(G.L.Engel) 提出“生物---生理---社会”这一新的医学模式。
产气杆菌在仅含枸橼酸盐作为唯一碳源的 培养基上生长,分解枸橼酸盐生成碳酸 盐,使培养基变为碱性,为试验阳性。
IMViC试验
➢ I:吲哚试验 ➢ M:甲基红试验 ➢ Vi:VP试验 ➢ C:枸橼酸盐利用
实验,常用于鉴 定肠道杆菌,如 大肠埃希菌+ + -,产气杆菌- - + +。
二、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医学上 的意义
60年代,约翰森(Dorothy Johnson)认为护理是: 某些人在某种应激或压力下,不能达到自己的需要, 护士给他提供技术需求,解除其应激,以恢复原有 的内在平衡。
以健康为中心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护理专业---从附属于医疗的技术性职业 转为较独立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专业
1978年WHO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卫 生保健”成为护理专业发展的指导方向。
以健康为中心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特点: 1、不再是从属于医疗的技术性职业 2、护理方法是以系统论为基础的护理程序,
护士要具有“诊断” 和“处理”的能力。 3、护理是以整体人的健康为中心; 4、护理任务已超出了原有的对病人的护理,
服务范围扩展到 从健康到疾病的全过程的护 理;护理对象从个体到群体;场地从医院到 家庭、社区。 5、现代护理学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自然科
有鞭毛细菌: 扩散生长,周围浑浊
无鞭毛细菌: 沿穿刺线生长,周围透明
三、人工培养细菌的意义
➢ 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 ➢ 细菌学的研究 ➢ 生物制品的制备 ➢ 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第三节 细菌的代谢产物及意义
一、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和生化反应
生化反应:主要用于革兰阴性细菌的鉴别 糖发酵试验: V-P试验: 甲基红试验: 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吲哚试验: 硫化氢试验: 尿素酶试验:
以病人为中心的阶段(20世纪40年代—70年代)
1943年,奥立维尔(Sister Olivia)认为:护理是一 种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包括照顾病人的一切,增进 其智力、精神、身体的健康。
1957年,克瑞特(Francis Reiter Kreuter)提出: 护理是对病人加以保护、教导以满足病人不能自我 照顾的基本需要,使病人得到舒适。
护理教育---充实人文科学知识。
以病人为中心的阶段(20世纪40年代—70年代)
特点:
✓医护关系—合作伙伴 ✓护患关系---病人参与全面了解病人整体情况 ✓护理方式---护理是以患病的人为中心,应用
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整体护理 ✓管理概念---从强调整齐划一发展到制度措施
从病人出发 ✓工作地点---在医院内,局限于健康恢复方面
新的医学模式—— 生理、心理、社 会医学模式的产生
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 新月异以及疾病谱的变化: 1977年WHO提出“2000年人 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

工作
协助医生诊断 应用护理程序,实 以“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
内容
和治疗疾病
施整体护理
健”的为工作目标
①成为一门专门 ①强调是一门专业 ①综合性的应用学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