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疾病的经过和转归(精)
病理生理学试题集[1]
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熟悉:病理生理学学科性质。
病理生理学的任务与教学内容。
2.了解:病理生理学发展史。
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1.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及学科性质(重点讲授)2.病理生理学发展史。
(一般讲授)3.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内容。
(重点讲授)重点和难点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教学内容。
一、名词解释1.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2.Basic pathological process3.综合征(syndrome)4.动物模型(animal model)5.实验病理学(experimental pathology)二、填空题1.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和的学科。
2.病理生理学主要是从和的角度来提示疾病本质的学科。
3.病理生理学是一门与基础医学中多学科的学科。
4.病理生理学的沟通基础医学与的学科。
5.病理生理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和。
6.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临床观察和。
7.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是__。
8.病理生理学动物实验的基本手段是在动物身上____的模型,对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及规律进行研究。
三、选择题1.病理生理学主要教学任务是讲授A.疾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B.动物身上复制的人类疾病过程C.临床诊断治疗的理论基础D.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E.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及其机理解释2.不同疾病过程中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性改变称为A.病理状态B.病理过程C.病理反应D.病理表现3.病理生理学的学科前身是A.器官病理学B.细胞病理学C.实验病理学D.疾病病理学E.医学生理学4.病理生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出现在A.19世纪前叶B.19世纪中中叶C.19世纪后叶D.20世纪前叶E.20世纪中叶5.最早成立病理生理学教研室的国家是A.中国B.德国C.东欧D.美国E.俄国6.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A.诊断疾病B.研究疾病的表现C.提示疾病的机制与规律D.研究疾病的转归E.探索治疗疾病的手段7.病理生理学是A.以动物疾病模型阐述人类疾病规律的学科B.主要从功能代谢角度揭示疾病本质的学科C.从形态角度解释病理过程的学科D.解释临床症状体征的桥梁学科E.多种学科综合解释疾病规律的边缘学科8.病理生理学大量研究成果主要来自A.流行病学调查 B.动物实验研究 C.临床观察病人D.推理判断E.临床实验研究9.下列哪项不属于基本病理过程A.心力衰竭B.休克C.缺氧D.发热E.代谢性酸中毒10.各系统病理生理学主要讲述的是A.每一种疾病所涉及的病理生理学问题B.机体重要系统在不同疾病中出现的常见的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C.各系统的不同疾病所共有的致病因素D.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病理变化E.各系统的每一种疾病所特有的病理生理变化A.病理过程B.病理反应C.疾病D.病理状态E.病理反射1.休克是一种2.疤痕是一种3.冠心病是一种A.病理过程B.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C.疾病概论D.病理生理学的任务E.病理生理学的内容4.研究疾病的普遍规律性的问题属于5.研究许多疾病共同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属于6.研究主要系统的某些疾病中出现的共同病理变化属于7.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属于A.疾病中具有普遍规律性问题B.多种疾病中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病理性变化C.某种疾病的临床表现D.重要系统的不同疾病中出现的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E.疾病的治疗方法8.基本病理过程主要论述9.疾病概论主要论述10.各系统病理生理学主要论述A.大叶性肺炎B.发热C.心力衰竭D.损伤与抗损伤规律E.冠心病11.疾病概论论述内容有12.基本病理过程论述内容有13.各系统病理生理学论述内容有A.动物实验 C.两者均有B.临床研究 D.两者均无1.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成果来自2.分子生物的研究成果来自A.结果可以较快用于临床B.可以人为控制实验条件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3.动物实验4.临床观察A.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B.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5.疾病概论主要研究的是6.基本病理过程主要研究的是A.弥散性血管内凝血B.肾功能衰竭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7.基本病理过程包括8.系统病理生理学包括1.病理生理学教学主要包括A总论——疾病的普遍规律D各种疾病的病理生理B基本病理过程E各种症状和体征的机制C 各系统、器官的共同病理过程2.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A动物实验B尸体解剖C临床观察E细胞分子病理学研究D流行病学研究3.从学科地位而言,病理生理学是A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B与自然辩证法密切相关的社会学科C与动物实验密切相关的实验学科D与基础医学中多种学科密切交叉的综合性边缘学科E从形态角度揭示疾病本质的学科4.下列哪项中不属于病理生理学的研究范畴A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B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发生机制C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一般规律D疾病的诊断和鉴别E疾病的治疗方法5.病理生理学研究的范畴包括A.病理过程B.疾病概论C.各系统病理生理学D.各个疾病的病理生理学E.临床研究6.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包括A.研究疾病的发和的原因和条件B.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C.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变化及其机制D.研究疾病归规律E.研究疾病的治疗方法7.病理过程的特点包括:A.不同疾病中可存在共同的病理过程B.只代表疾病发展过程的最后阶段C.病理过程中都有成套的、共同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的变化D.一种病理过程中能由一种特定的原因引起8.病理生理学是A.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的学科B.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探讨疾病本质的学科C.研究疾病防治的学科D.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桥梁的学科E.基础医学中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9.病理生理学的内容包括A.疾病概论B.基本病理过程C.各系统病理生理学D.各个疾病的病理生理学E.病理生理学总论10.病理生理学是沟通下列哪些学科与其他医学基础学科的桥梁课?A.药理学B.外科学C.儿科学D.内科学E.病理学四、问答题1.病理生理学总论的研究范畴是什么?2.什么是病理生理学各论?3.为什么说病理生理学的发展是医学发展的必然产物?4.试以炎症为例,说明何谓基本病理过程。
动物医学基础(病理学)兽医学 精品资料
梗死。 (一)充血: 器官和组织内含血量增多,
称为充血。充血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 充血两种。
1、动脉性充血:指组织或器官内的血管 含动脉血量增多。
(1)充血的原因及类型:神经性充血、 侧枝性充血、贫血后充血
(2)充血的病理变化: 充血器官组织色 泽鲜红,温度增高,机能加强和体积稍 肿大。
清理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溶解吸收和分 离排出。
⑵再生:是机体细胞或部分组织死亡消失 以后,由其残留部分生长出新的组织、细 胞,以恢复原来的组织结构和机能。
⑶机化:这种由结缔组织来包围或取代病 理产物及异物的过程,称为机化。
⑷创伤愈合:机体的器官、组织受机械力 的作用而引起的损伤,叫做创伤。由损伤 周围的组织进行修复的过程,叫做创伤愈 合。
物。
一、疾病学 3、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任何疾病的发生,都不是由单一原因所引起,而是外因和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炎症过程通常可分三期。
1、实质细胞变性:变性严重时,往往伴有部分细胞的死亡。
(一)疾病概念:疾病是机体与外界致病因 2、白细胞趋化因子 引起白细胞游出血管外的炎症介质,又可称为白细胞游走因子。
败血症: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突破要体的防御机构,进入血循,并在血液中大量地持久地存在和散布到各器官组织内, 血液品质
受到严重破坏,甚至血液渗透到组织之间,各组织器官出现广泛性的炎症,使机体处于严重中毒状态 。
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 心性水肿、肾性水肿、营养性水肿炎性和中毒性水肿。
5、淋巴回流受阻:淋巴管栓塞、肿瘤压迫或炎症等引起。
绪言
动物医学:是研究动物疾病发生和发展 规律,以及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综 合科学。
病理学
⑴濒死期
⑵临床死亡期
⑶生物学死亡期
二、转归
病理学
3、脑死亡(brain death):是指全脑功能不 可逆的永久性停止 。
⑴脑死亡的主要指征:①自主呼吸停止,是脑 死亡的首要指征;②不可逆性深昏迷;③瞳孔 放大或固定;④脑干反射消失;⑤脑电波消失; ⑥脑血管灌流停止。。
⑵判断脑死亡的意义:有的病人大脑皮层功能 已不可逆转,仅在人工呼吸和人工起搏的情况 下,仍可处于皮层下生存状态即植物人 (vegetative state)。
常见类型
细
脂
玻
粘
病
胞
肪
璃
液
理
水
变
样
样
性
肿
性
变
变
钙
性
性
化
1.细胞水肿 (cellur swelling)
病理学
细胞水肿或称水样变性,是细胞轻度损伤,好发于肝、 心、肾等实质细胞。
(1)发生机制:细胞水肿的主要原因是缺氧、感染和中 毒。其发生机制是:缺氧时线粒体受损伤,使ATP生成 减少,细胞膜Na+-K+泵功能障碍,导致胞浆内Na+、水 增多。
1)好发部位:脑组织 (脑软化),阿米巴痢疾,化 脓等。
2)肉眼:坏死灶呈成混浊液体状 ,颜色依部位原因
不同而不同。
3)镜下:坏死组织迅速发生分解、液化成混浊液体状
,可见多少不等的炎细胞浸润。
病理学
3.特殊类型的坏死 —干酪样坏死(caseous necrosis)
1)常见原因:结核病,结核型麻风。
形态学表现:
萎
肥
缩
大
增
兽医学概论重点归纳完整
1.疾病:动物机体在外部环境的致病因素作用下产生的一种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并表现机体生命活动障碍,对畜禽造成生产能力下降,经济价值降低。
2.疾病的经过和转归:潜伏期 ;从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开始,到最初症状出现为止前驱期:从机体出现疾病最初症状开始,到出现主要症状为止的阶段明显期:继前驱期之后,到疾病出现全部的典型症状的阶段转归期:指疾病的结束阶段3.血液循环障碍:分为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局部血液循环全身性指休克和心脏功能不全局部包括充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4.充血:器官或局部组织的血液含量增多。
分为静脉性充血和动脉型充血动脉性: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临床上称潮红)静脉性: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5.出血: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之外6.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相互黏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7.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并阻塞血管腔的过程8.栓子:阻塞血管腔的这种异常物质9.梗死:由于动脉血液阻断,局部组织缺血而引起的坏死10.变性:由于物质代谢障碍引起,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过多的现象11.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或戏班的死亡12.坏死的分类:凝固性、液化性、坏疽13.炎症:动物对致炎因素及其损伤所产生的具有防御意义的应答反应14.发热:恒温动物在致热源的刺激下,所产生的一种体温调节中枢技能紊乱,以体温升高为主的全身适应性反应热型:稽留热:体温升高到一定程度后,可以持续数天,而没昼夜体温摆动幅度不超过 1℃,如:大叶性肺炎、猪瘟弛张热:体温升高持续时间教程,昼夜体温摆动幅度不超过1℃,而且低点没有达到正常水平,例如:卡他性肺炎、化脓性肺炎、败血症间歇热:发热期和无热期有规律的相互交替,高热期和无热期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主要见于血液原虫病回归热:与间歇热相似,不同的是两个发热期之间有一个较长的间歇期。
1章-疾病概论
第19页,共35页。
3、解毒功能障碍:肝脏为机体主要解毒器官,各
种有毒物质经胃肠吸收后,首先通过血液运送到肝脏,
在肝细胞内通过氧化、还原、脱氨基及形成硫酸酯或葡萄
糖醛酸酯等方式进行分解、转化成为无毒物质排出体外。如 肝组织破坏或肝脏功能障碍,其解毒功能障碍,就会引起中 毒的发生。
第28页,共35页。
(三)直接作用于组织(组织机理):有些致病因 素,可直接作用于组织或器官,引起相应组织器官的损
伤。例如:机械力的作用,引起组织的外伤,高温引起 的组织烧伤或烫伤,低温引起组织冻伤,强酸、强碱对 组织的腐蚀等,都是由于致病因素直接作用于组织的 结果。
第29页,共35页。
二、致病因素在体内的蔓延途径
机能代谢障碍。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疾病的方式有两 种。
第26页,共35页。
1、神经反射作用:即致病因素作用于内外感受器,
通过神经反射,引起相应的病理反应。例如食入变质 食品可引起呕吐和腹泻,这就是由于变质食品刺激胃肠
粘膜上的神经感受器,而通过神经反射所引起的。
2、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致病因素通过血液或淋 巴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使其调节机能发生改变,从而 引起相应的病理反应,例如中枢神经损伤(脑、脊髓外伤)
三、疾病过程的损伤与抗损伤反应
损伤与抗损伤反应是疾病过程中的一对矛盾斗争 过程。在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机体各种损伤性
变化的同时,也激发起机体各种抗损伤性反应(如防御、 代偿、适应、修复),这就是疾病过程的损伤与抗损 伤反应。这对矛盾斗争贯串于疾病的始终,疾病的发 展与转归,取决于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如果机体抗损 伤能力占优势,疾病就好转,如果致病因素的损伤作 用占优势,疾病就加重。
《兽医学》题库(完整版)
《兽医学》题库(完整版)病理学基础病理学――研究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从而探讨患病动物的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分为:病理生理学和病理解剖学。
第一节疾病的概论一.疾病学疾病学――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
1.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构成了疾病。
2.致病因素足够强大时,基本上不构成疾病。
3.致病因素非常弱小而机体的抵抗力足够强大时也不构成疾病。
(二)疾病分类系统:八大系统疾病(消化、呼吸、泌尿、运动、心血管、神经、生殖、内分泌)。
原因:传染病、寄生虫病、普通病。
经过:最急性、急性、亚急性、慢性。
治疗:内科病(以药物治疗为主)、外科病(以手术治疗为主)。
(三)疾病的经过与转归潜伏期(隐蔽期):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到最初症状出现的时期。
前驱期:从出现最初症状开始,到主要症状出现为止,即非典型症状出现的时期。
明显期:典型症状出现的时期。
转归期:疾病经过明显期后走向结束的时期。
分为完全痊愈、不完全痊愈、死亡三种结局。
1.何为病理性死亡和生理性死亡?病理性死亡是指由于疾病的自然发展、恶化而引起的死亡,简称为病死。
病理性死亡是指由于疾病的自然发展、恶化而引起的死亡,简称为病死。
2.何为临床死亡(相对死亡)和生物学死亡(真正死亡)?临床死亡是指心跳和呼吸停止。
一般在心跳停止5~8分钟内,称临床死亡期,这是从外表看,人体生命活动已经消失,但组织内微弱的代谢过程仍在进行;脑中枢功能活动不正常,但是尚未进入不可逆转的状态。
是死亡过程中的最后阶段。
此时,自大脑皮质开始整个神经系统以及其它各器官系统的新陈代谢相继停止,整个机体出现不可逆变化,已不能复活,但个别组织在一定时间内仍可有极微的代谢活动。
二.病因学(一)外因1.生物性因素(1)微生物:通过释放外毒素、内毒素、溶血素、杀白细胞素、溶纤维蛋白素和蛋白分解酶等造成病理性损伤。
寄生虫:通过掠夺营养、机械性阻塞、产生毒素和破坏组织等造成损害。
病理学基础
第一节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一、致热原 能引起机体发热的各种发热刺激物
致热原
外致热原 发热激活物
内致热原
内生致热原
发热激活物 (Pyrogenic activator)
凡能激活体内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 热原,进而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外致热原
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志贺氏菌等胞壁
1.细菌及其毒素:
脑死亡
脑死亡的概念
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
脑死亡的判断标准
1. 不可逆的昏迷和大脑无反应 2. 呼吸停止,进行人工呼吸仍无自主呼吸 3. 脑神经反射消失 4. 瞳孔散大或固定 5. 脑电波消失 6. 脑循环完全停止
发热
(Fever)
(Set point)
发热的概念:
由于机体受发热激活物作用,使体温调节 中枢的调定点上移,引起体温升高,导致机体 一系列机能代谢改变的病理过程。
作用于同一受体②,刺激前单部核,巨噬引细细胞起胞活热等化合敏,成促神、进经分B泌细元细胞放胞增电因殖和频分率泌下抗体降。,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
受体分布于脑内 下丘脑内侧
一、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一)组织机制 直接作用
(二)神经机制 1. 通过神经反射 2.作用于神经系统
(三)体液机制 1.内分泌活动的改变 2.体液质和量的改变
(四)分子机制
1.酶活性的改变 2.核酸结构的改变
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一般规律
(一)疾病过程中损害与抗损害的斗争 (二)疾病过程中的阶段性及因果转化规律 (三)疾病过程中局部与整体的辨证关系
疾病的转归
一、康复
(一)康复的种类
(二)康复的途径
1.完全康复(痊愈) 1.机体防御机能增强
天津农学院专升本动物医学专业课考试《基础兽医学》考试大纲
天津农学院动物医学专业高职升本科专业基础课考试大纲天津农学院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学院二〇一五年十一月十九日动物病理学部分动物医学是研究动物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的综合学科。
其基础理论包括动物解剖学、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和临床诊断学。
在众多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中今年以动物病理学、药理学和临床诊断学为重点。
第一章动物病理学基础病理学是研究患病动物机体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从而探讨动物的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也就是研究动物疾病发生、发展、经过和转归的一般规律性的科学。
病理学包括动物病理生理学和病理解剖学两部分。
病理生理学着重研究疾病过程中机体所发生的机能和代谢方面的变化,病理解剖学着重研究疾病过程中形态结构方面的变化。
二者是研究患病动物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例如:当动物机体生理机能发生障碍时,必然要引起它的器官,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变化,随之可能导致整个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障碍而发生疾病。
本章着重应掌握病理学总论中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下面的三部分内容:1.疾病学、病因学和发病学等。
2.基本病理过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组织损伤、适应与修复、炎症、肿瘤等。
3.常见症状病理学:包括发热、贫血、黄疸、水肿、脱水、酸碱中毒、缺氧、休克、败血症、应激等。
附:动物尸体剖检技术。
第一节疾病概念一、疾病学(一)疾病概念(二)疾病的分类:1.按疾病发病原因可分为:传染病、寄生虫病、普通病2.按疾病的经过,即根据疾病过程的缓急和时间长短,一般可分为急性病、亚急性病和慢性病。
3.按患病器官系统分类:可将疾病分为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病、运动器官系统病等。
另外也可按治疗方法进行分类,例如:以手术治疗方法为主的称外科病、以药物治疗方法为主称为内科病等。
(三)疾病的经过与转归1.一般可把病程分为相互联系,界线不十分明确的四个阶段:(1)潜伏期(2)前驱期(3)症状明显期(4)转归期二、病因学(一)病因概念(二)病因学分类疾病的原因可分为外因和内因、诱因三大类:1.疾病发生外因:(1)机械性致病因素(2)物理性致病因素(3)化学性致病因素(4)生物性致病因素(5)营养性致病因素2.疾病发生的内因(1)机体一般特性(2)防御结构:包括浅部屏障和深部屏障(3)机体的免疫性:免疫可分为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种。
疾病的转归的名词解释
疾病的转归的名词解释疾病转归是指疾病发生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最终向治愈、好转或恶化方向发展的过程。
在医学领域中,了解和判断疾病转归对于诊断、治疗和预后的评估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疾病的转归进行详细解释,包括不同类型的转归以及影响转归的因素。
首先,疾病的转归可以分为三类:治愈、好转和恶化。
治愈是指疾病发病后,经过一系列的治疗措施后,患者症状完全消失,生理功能恢复正常,不再需要任何治疗或持续专门的护理。
好转是指疾病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症状和病情有所改善,但没有完全恢复到健康状态。
患者可能需要继续治疗或采取一些自我管理措施来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恶化是指疾病的症状和病情逐渐加重或恶化,患者的生理功能受到更大程度的损害。
恶化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或病理改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造成严重影响。
其次,疾病转归的好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疾病本身的特点和严重程度。
一些严重疾病,如癌症或重大脑血管事件,疾病转归通常较差,而一些轻微的感染性疾病则往往有较好的转归。
此外,疾病的复杂性和持续性也会对转归产生影响。
其次是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免疫功能、遗传背景以及心理状态都会对疾病的转归产生影响。
身体健康的人通常有更好的转归,而患有其他慢性疾病或免疫系统受损的人则可能有更差的转归。
再次是接受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改善疾病转归的重要因素。
合理的治疗方案、药物的选择与使用,以及有效的手术和物理治疗措施都能够提高疾病的转归。
此外,个体的生活方式和环境也会对疾病转归产生影响。
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健康的饮食、适度的锻炼和充足的休息,都能提高疾病的转归。
环境因素,如污染物暴露、生活和工作条件等,也可能影响疾病的转归。
最后,疾病转归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都具有重要影响。
疾病的转归决定了患者病后的生活状况和功能能力。
如果疾病能够得到治愈或好转,患者可以恢复到原先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相反,如果疾病的转归是恶化的,患者可能需要长期接受治疗和护理,生活质量和功能能力都会受到严重限制。
疾病概论—疾病的经过与转归(病理学课件)
❖ 现代标志: 脑死亡(brain death)
全脑功能不可逆性的永久性停止。
特别是大脑两半球和脑干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7
脑死亡的判断依据
• 自主呼吸停止 • 不可逆昏迷 • 脑干神经反射消失 • 瞳孔散大或固定 • 脑电波消失 • 脑血流循环完全停止
脑死亡成为判断死亡的一个重要标准。
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但并不意味各器官组织同时均死亡。 脑死亡:指脑干或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 地、不可逆性地丧失功能。无自主呼吸。 植物人:脑干功能是正常的,昏迷只是由于大脑 皮层受到严重损害或处于突然抑制状态,病人可 以有自主呼吸、心跳和脑干反应。
1、完全康复(complete rehabilitation) 又称痊愈,致病因素已经消失或不再起作用,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
变化完全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
如:感冒等急性传染性疾病的转归
3
2、不完全康复(incomplete rehabilitation)
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得到了控制,主要症状已经消失, 但体内仍存在着某些病理变化,只是通过代偿反应维持着 相对正常的生命活动。 如:风心病的转归、器官切除后或截肢后的状态
据。
脑死亡
植物状态
定义 自主呼吸
意识
脑干反射 恢复的可能
全脑功能丧 无 无
丧失 无
脑的认知功能丧失 有
有睡眠—醒觉周期,但无 意识 有 有
凤凰卫视主持人刘海若 美国女植物人特里·夏沃
以脑死亡做为死亡标志的意义 (1)有利于准确判断死亡时间; (2)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节约医药资源; (3)为器官移植创造了良好的时机和合法的依
4
二、死 亡(death)
中医理论之疾病转归
疾病转归疾病转归,是指疾病经过一定时间或若干阶段发展变化以后的状态和结局。
疾病转归,是指疾病经过一定时间或若干阶段发展变化以后的状态和结局。
一般而言,疾病发展的趋势和转归,主要取决于邪正双方的消长盛衰变化,其转归的结局有痊愈、死亡、缠绵、后遗等几种。
1.痊愈痊愈即病愈,是指机体通过防御抗争和自我修复,以及在正确有效的医护措施支持下,祛除了病邪,消解了病理损害及症状,使形质复归于正常,精气血津液的化生重趋平和,又达到新的阴阳协调平衡的状态。
因此,痊愈是疾病转归的最佳结局,也是疾病最常见的一种转归。
痊愈包括临床治愈、病理治愈和自愈三种类型。
临床治愈,是指临床症状或体征的消失或基本消失。
如经过治疗,症状和体征消失,各种客观指标处于正常或基本正常范围之内,病人体力逐渐恢复,各种生理功能趋向正常,即进入临床治愈阶段。
病理治愈,是指经过治疗后病理损伤全部消除,机体的功能得以全部恢复,或称生理性治愈。
此时除致病原因及其所引起的病理状态完全被消除外,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也完全恢复,且劳动力恢复正常。
自愈,是指有些疾病,不经治疗而痊愈。
疾病痊愈或因邪微病轻,正气易于驱邪外出;或因正气比较充盛,抗邪有力;有的是得到及时而正确的治疗,使邪去正安。
总之,疾病能否痊愈与痊愈的快慢,就医家而言,及时、正确、有效的诊断治疗,并积极调动患者自身的一切有利因素,给予全方位的摄养和祛病指导十分重要;就患者来说,其正气的强弱,心理状态的优劣,以及能否积极配合治疗等,至为关键。
2.死亡死亡,是指机体阴阳离绝,以致机体生命活动和物质生化永久性终止的病理结局。
是疾病转归最坏的一种结局。
死亡依据其性质,可分为生理死亡、病理死亡和意外死亡。
生理死亡,又称自然死亡,系指享尽天年,因生理性衰老,无疾而终。
意外死亡,是由于各种意外损伤,包括跌打、金刃、枪弹、车祸、自缢、溺水、电击、中毒等所致的意外死亡。
病理死亡,是指因各种疾病伤损,造成精气竭绝,阴阳离决,因病死亡。
中医基础理论:邪正盛衰与疾病的发展趋向和转归
中医基础理论:邪正盛衰与疾病的发展趋向和转归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邪正斗争,从而使邪正双方的力量不断产生消长盛衰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于疾病的转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疾病的早期和中期,邪气较盛而正气未衰,双方力量对比势均力敌,故正邪斗争相持不下,且由于斗争比较激烈,其病理反应也比较明显。
通过这一阶段的斗争,邪正双方必然会出现消长盛衰的变化,这种消长盛衰变化,可导致如下之疾病转归。
正胜则邪退正气战胜邪气,或邪气被驱除,这是在邪正斗争消长盛衰的发展过程中,疾病向好转或痊愈方面发展的一种转归,也是在许多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结局。
这是由于患者正气比较充盛,抗御病邪的能力较强,或因及时地得到正确的治疗,或二者兼而有之,则邪气难以进一步发展,进而使病邪对机体的损考试,大网站收集害作用终止或消失,则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的病理损害逐渐得到修复,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耗伤亦逐渐得到恢复,则机体的阴阳两个方面在新的基础上又获得了新的相对平衡,疾病即告痊愈。
邪去而正虚邪气被驱除,病邪对机体的损害作用已经消失,但疾病中正气被耗伤而见虚弱,有待恢复,这亦是多种慢性病常见的一种转归。
此多由于邪气亢盛,病势较剧,正气在疾病过程中受到较大的耗伤,或因治疗措施过于猛烈,诸如大汗、大吐、大下之类,邪气虽在强烈的攻击下被驱除,但正气亦随之大伤。
亦有因正气素虚,又患疾病,而病后虚弱更甚者。
邪去正虚,多见于重病的恢复期。
正虚而邪恋疾病后期,正气已虚,但邪气去而未尽,正气又一时无力驱邪外出,因而病势缠绵,经久而不能彻底痊愈。
这是某些急性热病迁延不愈,或慢性病常见的一种转归。
此种情况的形成,多由于素体正气不太亢盛,疾病中虽奋起抗邪,并已驱除病邪之大半,然已精疲力竭,无力逐尽外邪;或因治疗不彻底,未能达到驱邪务尽之目的;或因病邪性质粘滞附着,而致病情缠绵难愈所致。
邪盛则正衰邪气亢盛,正气衰退,是在疾病发展,邪正消长盛衰的斗争过程中,病势趋向恶化,甚至考试大网,站收集向死亡方面发展的一种转归。
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疾病的经过分期
一、潜伏期:病因侵入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的阶段
二、前驱期:症状开始出现到发生典型症状前的阶段
三、临床症状明显期:出现典型的特征性临床表现的阶段
四、转归期:疾病过程的终结阶段:康复死亡
(一)康复
1、完全康复(痊愈)
2、不完全康复
(二)死亡:机体作为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1、原因:生理性死亡、病理性死亡
2、过程:
(1)濒死期:脑干以上中枢神经处于深度抑制状态(2)临床死亡期:心跳、呼吸停止和各种反射消失(3)生物学死亡期:机体各器官代谢活动相继停止3、脑死亡:全脑功能不可逆永久性停止
(1)脑死亡的主要指征:
1)自主呼吸停止----首要指征
2)不可逆性深昏迷和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性
3)瞳孔放大或固定
4)脑干反射消失
5)脑电波消失
6)脑血管灌流停止
植物状态:脑认知功能和意识丧失,但有睡眠-觉醒周期,有自主呼吸,有脑干反射。
(2)判断脑死亡的意义
1)脑死亡的确定,意味着法律上具备死亡的合法依据
2)脑死亡者脑以外器官可以成为器官移植材料。
疾病的传变与转归
疾病的传变与转归
疾病的传变与转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传播途径:疾病的传播途径有多种,主要包括空气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垂直传播等。
根据不同的传播途径,可以采取不同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如加强通风、饮食卫生、个人卫生等。
2. 潜伏期:疾病从暴露到发病之间存在一定的潜伏期,这个时间因病种的不同而异。
在潜伏期内,病原体仍可以传播,但患者还没有出现症状,因此需要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隔离措施。
3. 病程:疾病的病程表现为病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通过对病情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发展方向等,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4. 转归:疾病的转归表现为患者病情的好转或恶化。
对于一些可急可缓的疾病,如肺炎、高血压等,当患者的病情仍未稳定时,应继续监测病情,根据病情的转归调整治疗方案,尽可能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总之,严格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对潜伏期的监测、对病情的观察和分析、以及科学的治疗方案都是保证疾病传变与转归顺利的重要措施。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疾病的转归
一、转归的概念疾病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大多数疾病发生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终将结束,这就是疾病的转归。
疾病的转归,是指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即疾病的结局。
一般而言,疾病的转归,可分为痊愈、死亡、缠绵、后遗等。
正胜邪退,疾病向愈:正胜邪退是在邪正消长盛衰发展过程中,疾病向好转和痊愈方面转归的一种结局,也是在许多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转归。
由于患者的正气比较充盛,抗御邪气的能力较强,或因及时地得到正确的治疗,邪气难以进一步发展,进而使病邪对机体的作用减轻或消失,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的病理性损害逐渐得到修复,精、气、血、津液等的耗伤也逐渐得到恢复,机体的阴阳在新的基础上获得了新的相对平衡,疾病即告痊愈。
例如,由六淫所致的外感疾病,邪气从皮毛或口鼻侵人人体。
若机体正气不虚,抗御病邪的能力较强,则不仅能延缓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使病变局限在肌表和经络,而且可在机体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下,驱邪外出,一经发汗解表,则邪去而营卫和调,疾病痊愈。
邪胜正衰,疾病恶化:邪胜正衰,是在邪正消长盛衰的发展过程中,疾病向恶化甚至死亡方面转归的一种结局。
由于机体的正气虚弱,或由于邪气炽盛,机体抗御病邪的能力日趋低下,邪气的致病作用进一步发展,机体受到的病理性损害日趋严重,则病情因而趋向恶化:若正气衰竭,邪气独盛,气血、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衰惫,阴阳离决,则机体的生命活动亦告终止而死亡。
例如,在外感疾病过程中,“亡阴”、“亡阳”等证候的出现,即是正不敌邪,邪胜正衰的典型表现。
此外,在邪正消长盛衰的过程中,若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势均力敌,出现邪正相持或正虚邪恋,邪去正气不复等情况,则常常是许多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或留下某些后遗症,或慢性病持久不愈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转归的形式疾病的转归是邪正交争趋势及其盛衰的表现:在疾病过程中,正气与邪气不断地进行着斗争.产生邪正盛衰的病理变化。
种病理变化不仅关系到虚实证候,而且直接影响到疾病的转归:在一般情况下,正胜邪退,则疾病趋向于好转而痊愈;邪胜正衰,则疾病趋向恶化甚至死亡。
3疾病的经过和转归(精)
疾病的经过和转归疾病从发生至结束的整个过程称为疾病的经过。
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损伤和抗损伤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使疾病出现不同的阶段性。
由生物性致病因素引起的传染病,其病程经过的阶段性表现更为明显,通常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临床明显期和转归期四个发展阶段。
一、潜伏期从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开始,到机体出现最初的临床症状之前的阶段称为潜伏期。
传染病由于病原微生物的特性不同,机体所处的环境及本身的情况不同,潜伏期的长短不一。
例如猪瘟一般为7—10d;猪丹毒是3~5d。
潜伏期的长短与机体特性和致病因素毒力强弱有关。
一般地讲,致病因素毒力强、机体抵抗力弱时,潜伏期短,反之则长。
有的疾病的潜伏期与致病因素的作用部位有关。
如狂犬病时,病毒入侵部位与中枢越近,潜伏期越短。
在潜伏期,机体动员一切防御力量与侵入机体的致病因素做斗争。
如果机体的防御力量能战胜致病因素,则机体可不发病。
反之,则疾病继续发展而进入下一期。
二、前驱期从疾病出现最初症状开始,到疾病的主要症状出现之前的阶段称前驱期。
在这一阶段中,机体的机能活动及反应性均有所改变,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如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呼吸及脉搏的变化、体温升高等。
三、临床明显期疾病的特征性症状表现出来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患病动物抗损伤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同时机体的病理性损伤变化更加明显,患病动物呈现出疾病的特征性症状。
因此,研究此期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对疾病的正确诊断和合理治疗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转归期疾病的结束阶段。
疾病的转归可分为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和死亡三种情况。
1、完全康复完全康复是指机体完全恢复了健康,通常称为痊愈。
此时,致病因素的作用停止,临床症状消失,机体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损伤完全恢复正常,机体内部各器官之间及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得到恢复,其生产性能也恢复正常。
2、不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是指致病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已经停止,疾病的主要症状已经消失,但是机体的功能、代谢障碍和形态结构的损伤未完全恢复,机体在一定程度上处于病理状态,往往遗留下某些持久性的不再变化的损伤残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疾病的经过和转归
疾病从发生至结束的整个过程称为疾病的经过。
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损伤和抗损伤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使疾病出现不同的阶段性。
由生物性致病因素引起的传染病,其病程经过的阶段性表现更为明显,通常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临床明显期和转归期四个发展阶段。
一、潜伏期
从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开始,到机体出现最初的临床症状之前的阶段称为潜伏期。
传染病由于病原微生物的特性不同,机体所处的环境及本身的情况不同,潜伏期的长短不一。
例如猪瘟一般为7—10d;猪丹毒是3~5d。
潜伏期的长短与机体特性和致病因素毒力强弱有关。
一般地讲,致病因素毒力强、机体抵抗力弱时,潜伏期短,反之则长。
有的疾病的潜伏期与致病因素的作用部位有关。
如狂犬病时,病毒入侵部位与中枢越近,潜伏期越短。
在潜伏期,机体动员一切防御力量与侵入机体的致病因素做斗争。
如果机体的防御力量能战胜致病因素,则机体可不发病。
反之,则疾病继续发展而进入下一期。
二、前驱期
从疾病出现最初症状开始,到疾病的主要症状出现之前的阶段称前驱期。
在这一阶段中,机体的机能活动及反应性均有所改变,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如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呼吸及脉搏的变化、体温升高等。
三、临床明显期
疾病的特征性症状表现出来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患病动物抗损伤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同时机体的病理性损伤变化更加明显,患病动物呈现出疾病的特征性症状。
因此,研究此期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对疾病的正确诊断和合理治疗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转归期
疾病的结束阶段。
疾病的转归可分为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和死亡三种情况。
1、完全康复
完全康复是指机体完全恢复了健康,通常称为痊愈。
此时,致病因素的作用停止,临
床症状消失,机体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损伤完全恢复正常,机体内部各器官之间及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得到恢复,其生产性能也恢复正常。
2、不完全康复
不完全康复是指致病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已经停止,疾病的主要症状已经消失,但是机体的功能、代谢障碍和形态结构的损伤未完全恢复,机体在一定程度上处于病理状态,往往遗留下某些持久性的不再变化的损伤残迹。
此时机体借助于代偿作用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例如心内膜炎后所形成的心瓣膜闭锁不全。
3、死亡
死亡是指生命活动的终止,完整机体的解体。
死亡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生理性死亡是由于机体各器官的自然老化所致,又称为老死(衰老死亡)。
但实际上生理性死亡是很少见的,绝大多数属于病理性死亡。
死亡也有一个发展过程,通常分为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及生物学死亡期。
(1)濒死期在此期间机体各系统功能发生严重的障碍,脑干以上的中枢神经处于深度的抑制状态,表现为反应迟钝、感觉消失、心跳微弱、呼吸时断时续或出现周期性呼吸、括约肌松弛、粪尿失禁等。
(2)临床死亡期此期的主要标志为心跳和呼吸完全停止,各种反射消失,延髓处于深度的抑制状态,但各组织仍然进行着微弱的代谢过程。
濒死期和临床死亡期,因机体重要器官的代谢过程尚未停止,此时若采取急救措施,机体有复活的可能,因此又称为死亡的可逆时期。
(3)生物学死亡期是死亡的不可逆阶段,此时从大脑皮质开始到整个神经系统以及其他各器官系统的新陈代谢相继停止,并出现不可逆的变化,整个机体已没有复活的可能。
现代医学提出脑死亡的概念,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包括大脑皮层和脑干)的永久性丧失。
脑死亡是整体死亡的判定标志,是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其判定标准为:①不可逆性昏迷和大脑无反应性;②自主呼吸停止;③瞳孔散大或固定;④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等均消失);⑤脑电波消失;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脑血管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