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革开放30年看企业财务会计的改革与发展及未来展望
改革开放三十年财政改革体会总结与展望
改革开放三十年财政改革体会总结与展望财政三十年改革开放三十年财政改革经验总结与展望肖鹏(中央财经大学,北京100081)内容提要: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和预算管理改革为主线,回顾了30年来我国在上述两大领域的重大改革措施,总结归纳了我国30年财政改革取得成功五大经验:改革与政府职能转换同步进行,坚持走渐进式改革道路,改革中强化政府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财政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金融,投资体制改革协调推进,预算管理内部的改革也需要坚持同步推进.结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提出了未来一定时期内我国在财政体制,预算管理制度领域的进一步改革思路与措施.关键词:财政体制改革经验回顾展望1978年l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决定从1979年起,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此,在中国这个古老的文明国度里,一场令世界瞩目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30年发展中财政体制几经变革,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并符合公共财政运行规律的财政管理体制,基本规范了政府间财政关系和财政资金管理.30年改革成就有目共睹,本文通过对中国30年来财政体制改革历程的回顾,总结改革得失,并对新时期的财政管理和体制改革进行前瞻性描述.一,三十年来中国财政改革的总体回顾(一)三十年中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政府财政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一项基本制度,其核心是明确各级政府间职责划分和财力分配.适应经济体制转轨的需要,财政体制于1980年,1985年和1994年进行三次重大调整.①①李燕:《政府预算理论与实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第75—77页.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从1980年起,国家下放财权,在预算管理体制上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办法,俗称”分灶吃饭”体制.其基本内容是:按经济管理体制规定的隶属关系,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的收支范围,收人实行分类分成,分为中央固定收入,地方固定收入,固定比例分成收入和调剂收入.中央和地方的支出范围按企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划分;地方的预算支出首先用地方的固定收人和固定比例分成收人抵补,有余者上缴中央,不足者从调剂收人中解决,并确定相应的调剂分成比例.若三项收入仍不足以平衡地方预算支出的,由中央按差额给予定额补助.中央与地方对收入的各项分成比例或补助定额确定后,原则上五年不变,地方在划定的收支范围内自求平衡.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体制.经过1983年,1984年两步”利改税”改革后,税收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因此,中央决定从1985年起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预算管理体制,其主要内容包括:按税种将收入分为中央固定收人,地方固定收人,中央和地方共享收人.按隶属关系划分中央财政支出和地方财政支出,对不宜实行包干的专项支出,由中央专22地方财政研究/第l2期项拨款安排.按基数核定的地方预算收支,凡是固定收入大于支出的,定额上解中央,固定收入小于支出的,从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中确定一个分成比例留给地方,地方固定收人和中央地方共享收入全留地方仍不足以抵补其支出的,由中央定额补助.收入分配办法确定以后,一定五年不变,地方多收多支,少收少支,自求平衡.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放权让利为特征的财政”分灶吃饭”体制推行到1993年时,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已经下降至不足30%的水平,严重弱化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加之原有体制中”基数比例法”并非处理政府间财力分配的规范做法,于是借鉴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在1994年启动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法规的形式明确中央与地方事权的划分,中央与地方收人划分,同时9i,5t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筹集收入;明确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税收返还数额和过渡时期的转移支付办法.(二)1998年以来构建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财政支出管理改革1994年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确立了中央与地方之间规范的事权与财力划分关系,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强财政支出监管,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框架体系提上改革日程.年开始推行部门预算改革.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一个部门没有一个完整的预算,而是各部门的经费按功能分成若干类,同时编制多个预算分别向财政业务部门申报.由于经费管理渠道的分散,各类经费预算编报程序和编报途径各有不同,不可避免出现预算编报的时间不统一和编制内容, 形式不规范的问题,在资金使用上也无法统筹安排.实行部门预算改革后,将一个部门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按照统一的编报内容和形式在一本预算中完整地反映出来,增强了预算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自2000年财政年度开始,财政部开始推行中央部门预算改革,由基层预算单位编制,逐级上报,审核,汇总,经财政部门审核,经政府同意后提交立法机关,涵盖部门各项收支的综合财政预算.年”收支两条线”改革的进一步深化.2001年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意见的通知》, 以综合预算编制为出发点,以预算外资金管理为重财政三十年点,以强调收支脱钩为中心,以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为保障,提出进一步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的步骤与相关措施.以这个文件为指导,2002年财政部进步加大和深化了”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对中央部门区分不同情况,分别采取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或实行收支脱钩管理等办法.年国库管理制度的配套改革.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是一项涉及整个财政管理的基础性改革, 贯穿于预算管理改革的全过程.2001年2月28日, 国务院第95次总理办公会议原则同意了财政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报送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确立了我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改革的内容,配套措施及实施步骤. 改革方案明确提出,我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 年政府采购制度的全面实施.2003年1月1日,政府采购法正式实施,我国政府采购制度进人了全面推行阶段.政府采购制度实施以来,对于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保护政府采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廉政建设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二,中国财政改革与发展三十年的基本改革开放以来财政体制,税收制度,预算管理的频繁变动,是与国家整体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治形势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财权在”放”与”收”,”集中”与”分散”之间屡经周折,税收制度适应宏观调控需要不断完善,预算管理适应财政资金规模增长不断规范,以上三大领域改革均反映了对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框架的探索与努力. (一)财政职能的转变必须与政府职责的转换同步进行在财政体制改革中,必须明确划分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处理好财政职能转变与政府职责转换的协调性问题.改革开放初期的财政包干制,事先确定中央和地方各自的预算收支范围,以及地方预算收支包干基数,地方依照基数收支包干,在划定的范围内,自求平衡.政府职能未能突破计划经济的框架,各级政府的事权,财权划分含混不清.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改变了传统放权让利的改革思路,在地方财政研究/第l2期23财政三十年#l静|琳1¨拍|*j∞初步划分中央与地方各自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人.尽管为了使改革顺利推进,不得不保持了地方的既得利益格局,在存量上依然存在包干制的痕迹,但在增量的安排上,则倾向于向新的体制过渡,这标志着财政体制改革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二)财政体制改革必须与现实国情结合,走渐进式改革道路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改革只能走渐进式的道路,以照顾各方面的利益,减少改革的阻力与成本.在改革的探索期,放权让利的改革思路有利于冲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带给企业,农村,农民和地方政府的重重束缚,逐渐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塑造多元利益主体,增强微观经济主体和国民经济的活力.尤其是在改革初期,这对于打开改革的突破口至关重要.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后,则必须按照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的内涵要求,明确政府放权让利的界限和度,走渐进式改革道路. (三)改革过程中必须强化政府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市场经济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时,要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活动范围以弥补市场失效为界限.事实证明,符合这一要求,即可收到政策功能与机制作用双向协调,共同促进,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但对于一个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加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改革过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是一个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在改革尚未创造出新增利益之前,改革的成本只能由财政来负担.另外,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也是需要加强财政宏观调控的重要原因.无论从改革,还是从发展,稳定的角度看,加强以强大的财政实力为后盾的国家宏观调控,是保证改革成功的重要举措.(四)财政体制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金融,投资体制改革协调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财政单兵推进的改革,需要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投资体制等领域改革的协调推进.进一步删顷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分配关系时,必须以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步推进为前提,构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国有企业经营实体.以放权让利为特征的财政体制改革并非否定财政的调控地位,强化金融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财政职能的不健全和宏观调控的功能”缺位”,不仅极大地限制了财政政策的选择空间,同时又反过来对银行信用造成了一定的依赖,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五)财政支出管理改革也需要坚持同步推进原则财政支出管理领域的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制度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是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预算支出管理的重要环节,为提高改革效果,也需要坚持同步推进的原则.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贯穿预算编制到资金支付的全过程,政府采购预算的细化编制是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的前提,政府采购资金实行直接拨付是推行政府采购的制度保障, 同时,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是一项涉及整个财政管理的基础性改革,贯穿于财政预算执行的全过程. 因此,为提高财政支出改革的综合效益,相关支出领域的改革必须坚持同步推进,协调配套的原则. 三,中国未来财政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一)推动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进一步完善政府问财政关系改革不单纯是财政管理体制的自我完善,还受制于行政管理体制等相关领域改革以及诸多国情因素,因此,理顺政府间财政关系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1.明确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并以法律形式加以确定.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方案中,原则性地划分了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范围,但在体制运行过程中,中央政府又通过一系列行政性法规对中央与省级政府间的事权和支出范围做了较为频繁的调整.在调整过程中,中央政府一直处于绝对主导的地位,而下级政府则比较被动.调整的结果则是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层层下移和财权财力的层层上移.这种频繁的,极不规则的变动,导致了地方政府的无所适从,也助长了地方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规范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看,中央(联邦)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责任都是首先以宪法或财政基本法的形式予以明确规定的,并与事权的大小相对应确定各级政府的财权和财力.2.推动省以下财政体制的改革.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主要解决中央与省级政府之间财权划分的问题,而对于省以下各级政府之间财力划分的比例,规范等问题,却远未涉及.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省级政府多模仿中央与省级政府的财权划分比例, 24地方财政研究/第12期财政三十年处理省级政府与地市级政府的财力划分.而中国长期以来的官场政治”潜规则”,也使得下级政府在与上一级政府在财力划分比例,税种归属等问题上,根本不可能有与上级政府讨价还价的余地,被动的接受上级政府的财力分配.建议财政部总结归纳各地省以下财政体制框架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制定出一个相对统一的省以下的财政体制改革思路与方案,供各地参考使用,具体做法则由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实施细则.改革的内容应包括省以下各级政府的事权划分,财力分配,税种分配,转移支付的办法等内容.3.适当下放财权,形成政府间税权,费权和债权的合理配置.从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而言,地方政府是优于中央政府的.地方政府在社会经济事务中,特别是在向当地居民提供所需要的公共服务中,日益扮演着一个中央政府无法取代的重要角色,客观上要求赋予其在自行组织收入方面的灵活I生.税收,收费,举债作为政府取得收入的三种主要来源,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没有开征新税种的权力和举债的权力,此两项权力全部由中央政府享有.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缺乏必要的税收立法权是造成各地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可考虑赋予地方一定的税收立法权,允许有条件的省级政府可以发行一定规模的地方债,使地方政府得举债行为合法化.4.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规范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对于均衡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性,实现区域间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要建立起规范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必须从目标,机制,实施方法等方面来加以明确.进一步明确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导向,规范转移支付方式,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办法.(二)完善预算管理领域改革,推动预算法治化改革1.尝试编制中长期预算,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中长期预算框架的基本功能在于建立中期财政约束基准,具体包括了两年或两年以上的开支需求的预算决策.打破预算编制以一年为期限的局限,为政府全面掌握财政未来的走势提供了初步资料, 为财政政策的连续I生和稳定性提供保证.结合我国国情,在现有条件下,可以考虑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国家经济政策及发展目标,财政收支状况及发展趋势,分别政策性因素,经济性因素和管理性因素,对以后年度的收支预算进行分类分析预测,先试编两到三年的中长期部门预算框架,待时机进一步成熟后,再逐步延伸预测的前瞻陛.2.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推进部门支出绩效考评工作.随着效率观念的深人人心,公众也开始用效益的眼光来看待政府部门的活动,不仅关注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数量,而且关注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这就要求在今后的财政工作中更多的关注公共资源使用的影响和效果,在加强投人控制的同时,不断探索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新途径.3.继续推进预算管理的各项基础性工作.在进一步完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推动我国的政府会计体系改革.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可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思路,立足于中国国情,建立全面,完整,准确地反映政府财政财务状况,资金运行情况的政府会计管理体系,为财政管理和宏观经济调控服务.4.修订预算法,强化政府预算的法治化功能.政府预算作为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其法治化程度的高低也反映了公共财政法治化,市场经济法治化程度的高低.在预算法修订中,强化预算范围的完整性,将预算外资金纳人到预算内管理,加强对年度预算超收资金的监督使用,试行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扩大部门预算绩效考评的范围,强化”无预算就没有财政活动”的理念.参考文献:[1]马海涛,肖鹏.中国财税体制改革30年经验回顾与展望.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2).[2]杨志勇.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理论的回顾与展望.财经问题研究,2006(6).[3]贾康,白景明.中国地方财政体制安排的基本思路.财政研究,2003(8).[4]胡书东.经济发展中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5]姚洋,杨雷.制度供给失衡和中国财政分权的后果.战略与管理,2003(2).(6]吕炜.关于渐进改革进程中财政体制演进原理的思考. 管理世界.2003(10).(7]叶翠青.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回顾及未来趋势分析.经济研究参考,2003(73).【责任编辑寇明风】地方财政研究/第12期25。
三十年风雨路程_太原市自来水公司改革开放30年来的会计管理回顾与展望
企业推介 QI YEI TUI JIE
工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 导诚实守信、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树 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创造了有利 前提。也为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创造出良好 的环境氛围。
(2)企业控制活动方面的建设。 在对企业活动过程的控制中,公司治理 采用了不同的手段和措施。运用了不相容职务 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 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和 绩效考评控制。 公司领导从高层到中层,各自有不同的 管理领域,穿插于公司整个业务流程当中,形 成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 制。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 在公司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及部门标准 中,规定了公司的授权范围、程序等,公司的 各级部门,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 任。 对于重大业务或投资活动,公司实行集 体决策审批,并报上级主管部门或国有资产管 理部门审批、备案。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 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 对外投资严格遵守《内部财务管理办 法》中规定的原则。 公司对会计系统的控制,更是历任经理 常抓不懈的内容。公司财务资产处直接在公司 经理的领导下,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 制度,依法对公司资本和财务会计工作履行管 理职能。公司财务资产处有处长一名、处长助 理两名。设有出纳、会计、审核等岗位,严格 执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明确会计凭证、会计 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保证会计资 料真实完整。 会计系统控制在公司整体治理系统中, 是唯一贯穿整个公司业务流程的体系,从材料 的购进、生产过程的各种发生、管理部门的支 出、销售收入的实现、直到资产的报废退出生 产领域等。 从公司陆续出台的各种制度、管理办法 中可以看到对业务流程的控制建设以及对会计 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视。 除《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外,公司财务 处还根据自身业务及国家要求制定了《成本费 用核算与管理办法》、《发票管理办法》、
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回顾与思考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国家的经济发展大背景下,我国的会计工作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触及到了会计行业的方方面面,本文对这一段时间内的改革发展进程作简单的探讨,现代会计改革的重心就是企业会计改革,对企业会计改革的研究,就可以深入了解我国会计改革的主要发展脉络。
一、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历程从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随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我国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企业会计改革热潮,为中国的会计发展史写下了华美的篇章。
在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许许多多重大的会计改革事件值得我们去回顾,这些事件是我国企业会计改革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两则两制”、《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是这些改革事件当中称的上标志性改革的措施。
在“两则两制”之前,也出台过很多企业会计改革措施方案,但是,这些措施的不够系统,条例零散,并且实用的范围不广,但这些改革都是一些初步尝试,为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企业会计准则》打下基础。
1993年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是我国会计发展过程当中的又一个新篇章,它的颁布意味着中国有了自己的会计准则,为以后制定具体准则和会计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中所提出的会计要素的计量、报表体系、要素定义及其报表体系等,使中国企业会计真正有了可以依靠的正式的技术标准。
为规范各行业的会计核算,在2001年我国颁布《企业会计制度》。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我国提出了一套全新的会计标准,这套标准就是在2006年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它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表接轨,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提供了方便,标志着我国的企业会计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标准体系,企业会计体系已经成熟。
2006年准则是我国会计改革过程中的最关键的一页,与以前的会计改革相比,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其一,它是一个完整的和系统性的会计准则体系。
改革开放30年的会计改革与发展
1985年分布会计法
1992年南巡讲话,十四大提 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 标
1993年第一次修订会计法
一系列会计造假案件的出现 1999年第二次修订会计法
对外开放的深入
2000年国务院发布企业财务
会计报告条例,修改资产负
债定义
24
中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实 现实质性趋同
社会背景
改革内容
1996年“琼民源”事件 1997年发布关联方准则
9
30年会计改革的主要成就
重建会计的组织管理机构
1949年,财政部设立会计制度处,以后改为会 计制度司
1967年7月1日,财政部实行军管,会计司撤销 1979年1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又恢复
了停顿了11年的会计制度司 1985年3月,上海市财政局设立会计事务管理
处 各区县相应设立会计管理机构
13
上海会计人员(2008年6月3日)
学历 初中及以下 高中 中专 大专 本科 硕士 博士 小计
人数 33385 58781 156341 167638 56668 2929 75 475817
百分比
7.01%
12.35%
32.85%
35.23%
11.90%
0.61%
0.01%
100%
14
上海会计人员(2008年6月3日)
2001年加入WTO,2001年 中国承诺最迟到2006年底,
IASC改组为IASB
开放我国会计市场
安然等一系列会计丑闻
美国出台SOX法案
加入WTO时的承诺到期, EU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 2006年发布新会计准则 位,贸易摩擦频繁
23
中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实 现实质性趋同
中国的会计改革与未来发展探析
中国的会计改革与未来发展探析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会计制度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
会计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高金融透明度和治理水平,维护投资者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以及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国会计改革的历程和现状入手,探讨中国会计改革的成就和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一定的展望。
一、中国会计改革的历程中国的会计改革可以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
那个时候,中国的会计制度还是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统一的核算体系。
1985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标志着中国企业会计制度的开始,该制度主要包括确定企业核算对象、资产负债表目录和计量、收付账户、成本核算、会计报表和会计核算程序等方面的内容。
这一制度的出台,为企业会计制度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1992年,中国颁发了《企业会计增值税暂行办法》,将增值税纳入企业会计核算范围。
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企业会计制度的完善,为后续的会计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1993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的试行办法,企业会计准则是企业会计制度的核心内容,包括了会计确认、计量、披露的基本原则及其具体应用规则。
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企业会计制度已经向国际接轨,并有了明确的法律制度保障。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会计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中国陆续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修订)》、《企业会计制度(2006年修订)》、《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等一系列法规,不断完善和规范中国的会计制度体系。
从改革的历程来看,中国的会计制度已经基本上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制度上保障了企业会计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会计改革在实践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会计信息质量不高。
由于会计制度和会计信息披露标准的不断完善,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在一些中小企业和新兴行业,会计信息披露仍然存在着瑕疵,质量不高的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回顾与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回顾与评价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以推动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不断完善和规范会计制度,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对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历程进行回顾,评价相关改革的成效,并探讨改革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改革开放前的会计制度现状改革开放前,我国的会计制度相对简单,规范程度不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首先,会计准则不统一,各行各业间的会计核算方法差异较大,导致财务报表难以比较和分析。
其次,财务信息披露不透明,公司的财务状况和业务运营情况无法准确反映,给投资者和经济管理者带来了风险和不确定性。
此外,信息技术水平相对滞后,会计信息系统不够先进,影响了会计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效率。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会计制度改革历程2.1 建立现代会计制度的初步尝试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开始探索建立现代会计制度的道路。
1978年,国务院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暂行条例》,该条例初步规范了企业的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为改革开放初期企业经济活动的透明度提供了基础。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颁布和实施为了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正式颁布实施。
该法规定了我国的会计基本准则和会计核算范围,明确了会计师的从业资格要求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审计要求,为推进会计制度的规范化和规范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2.3 会计准则的制定与改革为了实现与国际接轨,我国积极参与会计国际化进程,制定了一系列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近的国内会计准则。
2006年,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一号——整体框架》,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4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会计信息化进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加快了会计信息化的进程。
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输效率,提升了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三、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成效评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浅谈我国财务会计工作的革新与发展
浅谈我国财务会计工作的革新与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财务会计工作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财务会计工作的革新与发展已经成为财务人员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我国财务会计工作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初期。
当时,财务系统只能留下简单的账目,只能追溯到政府领导层。
1960年代至1980年代初期,财务工作开始逐步实现独立。
198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财务会计工作也迎来了大的变革。
随着各个行业的发展和推广,财务会计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同时,财务会计工作的内容、管理方式和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更新。
1.电子化财务会计电子化财务会计是当前财务会计工作最大的革新之一。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财务会计工作电子化的标准不断提高。
有些大型企业已经实现了全球一体化的财务会计体系,比如华为、阿里巴巴等大型企业。
电子化财务会计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能够准确、及时地收集数据,同时降低成本,使企业货币管理更加顺畅。
2.会计核算方法的变化会计核算方法的变化是财务会计工作的重要变革之一。
以前的会计核算方法只考虑企业的金融成本,无法反映企业的质量和效益。
现在,会计核算方法越来越多地考虑企业的社会和环境成本,改变了企业以往的计算方法。
这种核算方法逐渐占据市场,促使企业在进行财务会计核算时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
我的预测是,财务会计工作将进一步实现数字、自动化和网络化。
电子化的财务会计将成为现实,数字化的财务会计将成为常态。
通过数字化会计核算方法来推动财务会计工作的改进和完善。
同时,财务会计工作将不断扩大国际化和多元化发展的世界格局。
企业对财务会计人员的要求也将更加全面和深入。
财务会计工作将更加融入全球经济和市场中。
四、财务会计工作革新的局限性财务会计工作革新必须遵循全面、有计划的发展,不断推进创新和协同。
但是,财务会计工作的革新不能出现偏颇,否则会影响企业的整体效益。
现实中,有些企业在财务会计工作中投资过多,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改革开放以来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张玥婷二十世纪已经过去,崭新的二十一世纪已经来临。
处于世纪之交的今天,对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会计改革情况进行研究和探讨,总结经验教训,对于进一步深化我国会计改革,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制度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回顾三十年来会计制度改革的历程,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基本上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制度体系,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协凋。
笔者认为,三十年来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有如下重要特点:1.适应经济体制的改革而推行企业会计制度改革会计无论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其存在与发展必须与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相适应。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我国分步骤地推行改革措施,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现经济体制的根本改造。
这一时期也是我国会计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时期。
我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对会计制度也进行了相应改革,实现了会计制度的根本改造。
会计制度的改革,既适应和满足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在经济工作中贯彻实施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新的八字方针,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与此相适应,通过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全面修订,便被林彪、“四人帮”破坏的会计规章得以恢复,便会计工作秩序走上正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调整、整顿。
在会计制度的修订中,我们不是简单地恢复原来被破坏的会计制度,而是根据国民经济调整、整顿、提高的要求,从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出发,对会计制度进行修订的,即在会计制度的恢复中实现重建,在恢复重建中实施会计制度的改革。
如在修订会计制度时,将会计核算的科学性作为一项原则提出来,要求会计制度的制定既要满足企业加强会计核算和强化生产经营管理的要求,也要满足国家对企业实施计划管理的要求。
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以后,我国制定实施了《折旧条例》、《成本管理条例》、《成本核算办法》等,以规范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行为、成本管理和核算行为。
我国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回顾与前瞻
改革开放后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历程
1978年至1992年:初步改革阶 段,恢复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制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2001年至2012年:国际趋同阶 段,会计准则逐步与国际财务报 告准则趋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和风险管理。
添加标题
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质与道德水 平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措施, 需要从教育、培训、监管等多方 面入手。
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前瞻与展望
04
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趋势与影响
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背景和原因 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和成果 会计准则国际化对企业和资本市场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的推进与发展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与透明度的措施
完善会计准则和制度
加强内部控制和审计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和职业 道德
强化外部监管和信息披露 要求
完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内部审计和监督。 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提高风险预警和应对能力。 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建立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信息披露机制,加强外部监督和评估。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人才匮乏, 缺乏专业化的管理团队
会计人员职业素质与道德问题
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参差不齐,部 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影 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准确性。
会计人员职业素质与道德问题已 经成为当前财务会计制度存在的 主要问题之一,亟待解决。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部分会计人员存在道德问题,如 舞弊、造假等行为,严重损害了 会计行业的公信力。
05.
财务会计制度 改革的政策建 议与措施
试论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企业会计规范的发展
试论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企业会计规范的发展摘要: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文章分析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企业会计规范建设的实践证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与企业会计规范建设相伴相随、相互促进。
我国要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必须从根本上完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会计规范体系的构建;在经济全球化发展态势趋动之下以及为配合经济改革开放方针的实行,要求中国的会计规范建设必须逐步实现向国际会计惯例靠拢,解决中国会计与国际会计的协调问题。
关键词:市场经济企业会计规范国际化一、引言按照新制度经济学派重要代表人物诺斯的解释,“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1]。
会计规范,是关于会计行为标准的一系列制度性安排。
会计规范体系作为一种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准则,无论是会计法律,还是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其本质都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一种规则①。
因此,它必然要受到经济发展、经济体制变迁、企业制度演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推动。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会计规范体系进行的大踏步改革,正是其具体体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引下,①会计规范是我国会计界广泛使用的一个专用名词,它应该是我国会计法律规范体系的简称,具体包括: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会计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性会计法规和规章。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使会计改革逐渐摆脱了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指引会计改革朝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发展。
三十年来,中国会计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会计规范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会计改革进程的缩影。
文章分析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企业会计规范建设的实践证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与企业会计规范建设相伴相随、相互促进。
我国要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必须从根本上完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会计规范体系的构建;在经济全球化发展态势趋动之下以及为配合经济改革开放方针的实行,要求中国的会计规范建设必须逐步实现向国际会计惯例靠拢,解决中国会计与国际会计的协调问题。
中国的会计改革:现状和前景展望
中国的会计改革:现状和前景展望中国的会计改革:现状和前景展望2023年,中国的会计改革正迎来一个新的阶段。
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我国的会计制度就经历了数次大的变革,其目的是为了适应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改革对于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现状1.新会计准则的实施2019年1月1日,中国新会计准则财会【2018】7号文正式实施,对中国的企业财务报告和会计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以价值为中心,规定了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减值计量和租赁会计等方面的具体细则。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不仅为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同时也为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支持。
2.财税分离改革的推进为了解决财税不分问题,中央政府多次提出财税分离的改革方案。
财税分离的改革方案,旨在推进全国一体化的财政管理体制建设,通过拓宽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增加地方政府的自主权,从而增强地方政府的参与度和责任感。
这一改革方案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完善中国的财政管理体制,同时也为中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提供了更为安全和稳定的保障。
3.电子票据的推广应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票据的推广应用日趋增多。
电子票据的应用,为企业的会计核算带来了显著的变革,可以有效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减轻企业记账难度。
尽管电子票据的推广应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但是可以预见,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电子票据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将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前景1.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公开系统财务信息公开是现代会计制度建设的重要方向,对提高会计监管水平、保护投资者权益、推进中国的合规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未来中国需要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公开制度,包括财务报告、审计报告、财务分析、投资者关系管理等多个方面。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财务信息公开制度的管理和监管,确保信息公开的有效性和透明度。
浅析改革开放后企业会计改革
浅析改革开放后企业会计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企业会计改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是推动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金钥匙”。
本文将从改革背景、改革概况、改革成效三个方面来浅析企业会计改革的历程。
一、改革背景1978年,我国启动了改革开放,以加强对外开放为主要手段,着力引进了一批先进技术和管理制度。
同时,也暴露出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的弊端,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财务有诸多问题,如‘一切从企业财务出发’的管理模式、重视财务补贴而忽视盈利的经营方式、不规范的会计程序等,已经严重阻碍了企业发展。
因此,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改革,成为了当时的重要任务。
二、改革概况1.制度创新为了适应市场化改革大趋势,我国先后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1987年)、《企业会计制度》(1993年)、《企业会计核算准则》(2000年)、《企业会计制度改革实施细则》等文件,重点推行财务与税务核算“两条线”,注重会计核算的企业常年性、连续性和实时性。
同时,还对会计卡片的编制、会计账簿的设置、内部核算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了会计制度改革的目标。
2.运用新技术企业会计制度改革也加速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如采用计算机核算和信息化管理技术,提高了财务数据处理的速度和精度,使会计管理更易于操作与控制。
同时,通过应用新技术,也确保了会计报表的实时性和准确度,为企业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3.会计人员的培训与完善企业会计改革执行过程的复杂性,也需要会计人员具备新的理念、知识和技能。
国家加大了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和进修,对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进行育成。
同时,也形成了新的劳动标准和职业规范,对有经验的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薪酬待遇进行了优化,吸引了更多优秀的人才走向会计行业。
三、改革成效1.促进了企业监管企业会计制度改革明确了会计报表相关标准,这样在经营过程中,针对错报、漏报、虚报的情况企业可以进行有效的监管,对于企业防止涉税违法行为具有关键意义。
中国的会计改革与未来发展探析
中国的会计改革与未来发展探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程度的提高,财务会计已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促进了中国企业财务监管水平的提高和财务透明度的加强。
随着全球财务体系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国的会计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和完善。
一、中国会计改革历程中国的会计改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初步目的是明确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和财务报告要求。
1991年,中国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财务报告条例》,标志着中国企业会计从计算财务报表转向企业财务管理。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遵循国际公认的会计准则体系,使中国的财务制度更加透明、标准化和规范化。
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会计准则》,而非财务部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财务会计制度》,废止了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财务报告条例。
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此法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的会计法规体系,规范了会计从业人员的行为和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程序,从根本上提高了会计质量和信息披露透明度。
中国的会计改革在不断深化和完善中,尤其是在国际财务会计准则的逐步引入和应用下,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已逐渐与国际接轨。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更新和发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重视信息披露透明度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制度完善,中国政府更加注重企业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会计报告的信息披露越来越严格,不仅包括企业财务报告和经营状况报告,还包括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和可持续性报告等方面。
这些报告对于企业业务的决策和管理至关重要,也是提高企业形象、加强企业对外沟通的重要途径。
2.严格执行会计规范为了确保企业会计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中国会计规范要求企业依照目前统一的会计规则进行财务会计及报告。
对于违反会计规范的企业,积极执法的力度也愈发强化,以实现保护投资人利益的目的。
3.加强信息技术建设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企业会计工作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趋势与前景展望
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趋势与前景展望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层出不穷,这对会计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加快会计制度改革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未来,在会计制度改革的道路上,我国将面临哪些趋势,又有哪些前景需要我们探讨。
一、趋势展望1.加强相关制度和政策完善统一会计制度是建立健全的金融制度体系的重要基础。
加强相关制度和政策的完善是改革的重要环节。
由于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会计制度存在差异,进一步完善统一会计制度、加强财务会计制度的完善、完善信息披露规范化程序是关键。
2.优化、整合会计职业教育的体系行业相关的从业者和高等学校相互合作,可为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储备。
加强行业内职业资格认证与教育体系建设,是促进会计职业人才发展与提升的关键。
3.会计信息化深度发展会计信息化是提升会计质量和效率、降低会计成本的必由之路。
促进会计信息化深度发展,不断优化会计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全面数据化进程,都是会计制度改革的关键。
4.逐步完善监管机制会计过程中的诚信与责任明确比较重要,而逐步完善监管机制也是改革的重要环节。
强化市场约束,鼓励社会舆论监督,提高会计诚信度等都是有效的监管措施,也是标志性的趋势。
二、前景展望1.提高会计专业化水平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对专业化、高素质的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
企业会计人才的素质的提升,是处理千变万化的财务会计问题的有效途径,也体现了会计专业的职业化进程和企业经济运营的需求。
2.优化会计制度,提高市场有效性优化会计制度,完善行业标准和信息趋向规范并简单化,提供更为明晰的财务会计标准,将有助于推动市场有效性的提升。
3.加强行业协作,促进行业自律加强行业协作,通过规范化的行业做法和自主的诚信行为,提升会计行业整体形象和地位是一个趋势。
只有行业协作和自律,才能更好地寻求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缩小城乡间财务会计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均衡性会计是一个覆盖面广泛的行业,但是,随着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愈发显著,财务会计发展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区域差异。
扩大开放背景下会计工作的变革与总结
扩大开放背景下会计工作的变革与总结随着中国不断扩大开放的步伐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工作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
本文将从扩大开放背景下会计工作的变革、总结及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会计工作的现状与前景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扩大开放背景下会计工作的变革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国内外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越来越频繁,这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扩大开放的背景下,会计工作发生了如下几方面的变革。
1. 会计准则的改革随着国际间的合作交流增多,我国会计准则也逐渐接轨国际会计准则,如《企业会计准则》修订为《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等。
这使得我国的会计工作更具国际化和规范化,提高了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2. 信息技术的应用扩大开放使得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更加广泛。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为会计师提供了更高效、准确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手段。
同时,信息技术也加强了企业与会计师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提升了会计师的专业能力和服务质量。
3. 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随着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和与国际企业的交流合作增多,对具备国际视野和专业技能的会计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会计师需要具备跨文化沟通、国际经验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以适应国际化的会计工作环境。
二、会计工作的总结在扩大开放的背景下,会计工作经历了较大的变革,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以下是对会计工作的总结。
1. 提高财务报告的可信度随着会计准则的改革和规范化程度的提高,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大幅提升。
这有助于企业间的信任建立,促进了合作交流的顺利进行。
2. 加强风险识别和预警扩大开放使得企业面临更多的风险和挑战,会计工作在风险识别和预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会计师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应对潜在的风险。
3. 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扩大开放带来了更多的外资和技术引进,加速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会计工作在吸引外资和资源配置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浅谈我国财务会计工作的革新与发展
浅谈我国财务会计工作的革新与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我国的财务会计工作也在不断地革新与发展中。
财务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效益和国家经济的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财务会计工作的革新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财务会计的革新在制度层面的逐渐完善。
我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财务会计制度逐渐与国际接轨。
我国连续进行了多轮的企业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准则的修订,使得我国的会计制度逐渐与国际接轨,提高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还逐步建立了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会计制度,采取更加科学的会计政策,加强财务透明度和规范程度。
我国财务会计工作在技术层面的迅速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财务会计工作迎来了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
财务软件的不断完善,使得财务会计处理工作更加高效和准确。
我国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普遍实现了电子化,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远程会计处理和财务报表的查询。
数据挖掘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使得财务会计工作在数据处理和风险控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我国财务会计工作在职业素质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不断提升。
过去,我国的财务会计从业人员多为文凭上岗,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
随着社会对财务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国相关部门加大对财务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引导和鼓励财务人员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些高校也开设了财务会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招生,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素养的财务会计人才。
我国财务会计工作在革新与发展中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在这一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会计处理的复杂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依然存在,给财务会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财务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不够高,很多人缺乏长期培训和职业素养,使得会计工作的专业性和准确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我国的财务会计工作虽然逐渐与国际接轨,但在国际会计规范和标准的应用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适应之处。
方案-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会计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会计制度的完善与发展'\r\n 二十世纪已经过去,处于世纪之交的今天,对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改革情况进行研究和探讨,教训,对于进一步深化我国会计改革,完善与市场体制相适应的会计制度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二十多年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基本评论:本人认为,二十多年的会计制度改革基本上可以划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自我国进入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到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布;第二阶段为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布到二十世纪末。
在第一阶段,我国首先按照经济体制的要求,对“大革命”期间遭受严重破坏的会计制度,进行了恢复和重建;在重建过程中,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了修订与完善,基本建立了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
在这一时期,对于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会计制度也进行了一定的积极探索,为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制度的全面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在第二阶段,我国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以及13个行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实施等,使我国初步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进一步完善。
回顾三十年来会计制度改革的历程,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基本上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制度体系,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协凋。
三十年来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有如下重要特点:一是适应经济体制的改革而推行企业会计制度改革。
会计无论作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其存在与必须与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相适应。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在经济中贯彻实施“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新的八字方针,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与此相适应,通过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全面修订,使被林彪、“四人帮”破坏的会计规章得以恢复,使会计工作秩序走上正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调整、整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改革开放30年看企业财务会计的改革与发展及未来展望
作者:郑建涛
来源:《活力》2009年第16期
一、企业财务会计的改革与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国的会计改革与发展紧密结合经济体制的转换稳步向前推进,实现了突破性转变和跨越式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应社会发展,独具中国特色的核算、管理模式。
回顾它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种模式: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严格的会计核算模式。
上世纪50、60年代到80年代初,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的会计核算受政府政策、经济制度的制约,有较严格的条条框框限制,基本上没有自我发挥的可能性。
企业的资金管理制度严格遵循专款专用原则,严禁不同类型的资金互相占用,生产资金和建设资金分别筹划、运用和管理;国家投资按“固定资金”、“流动资金”两项分列,分别代表国家对企业在固定资产及流动资产上的投资;企业与国家的利益分配,实行利润留成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地方、企业按比例分成的办法;成本计算采用将管理和摊销费用列入产品成本中的完全成本法核算,按计划数与实际数对比以达到对企业进行考核;按历史成本的原则核算;以上这些政策和核算办法,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时期为促进国家经济和企业的后续发展积累了一定的资金。
会计核算在计划经济这个大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了一整套严格、规范、单一的模式,在特定时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二)过渡时期的会计核算模式。
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随着1992年“两则”、“两制”的发布,完成了我国会计模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
从政府政策看,摆脱传统理论条条框框的束缚,利用一切手段发展经济,从经济制度看,在所有制方面的限制进一步放宽,允许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甚至部分外国企业同时存在,同时,允许对国有企业的资产采用租赁、承包、拍卖、破产等形式来促进国有资本的流动,不同所有制之间的互相参股和投资也被开禁。
这一阶段的会计核算采用了工业先进国家一直使用的“资产=负债+权益”的平衡公式,而抛弃了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采用的“资金来源=资金占用”的平衡公式;精简了原来的报表体系,重新恢复了“资产负债表”的称谓,并以在工业国家通用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财务状况变动表(现金流量表)为主要报表体系;贯彻谨慎性会计原则,允许采用加速折旧、计提坏账准备、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等会计核算方法,进行了逐步与国际接轨的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尝试,建立了企业资本金制度和资本保全制度;恢复了建国初期的制造成本法,取代了完全成本法,调整了企业成本费用开支的范围。
会计核算技术由手工会计向电算化会计过渡,改变了传统会计核算的手段、方式、方法,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减轻了会计工作量,使会计人员从大量烦琐的会计核算为主转入会计管理为主成为可能。
在过渡阶段,大部分国有企业通过全面清产核资、对计划经济时期因体制问题形成的不良资产进行了剥离,通过股份制改制,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甩掉包袱,轻装上阵,提高企业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能力。
部分企业在这一阶段进行股份制改制,完成了国有股退出,体制的变更积极促进新准则、新制度在公司制企业的全面实施,我们的会计核算和管理也在变革中重新定位、发展,全面提升会计核算和管理的整体水平,随之形成了初具公司制模型、适应市场经济的会计核算模式,会计的管理职能在企业变革的关键时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引起了企业的全面关注。
(三)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核算模式。
步入新世纪,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会计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国会计改革在强调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十分重视与国际惯例接轨,特别是2007年新准则的下发与实施,从内容上看已经与国际会计惯例非常接近。
引入利得和损失、资产组及资产组组合、公允价值的概念,对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业务的核算更符合商业实质,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更符合配比原则,重新规范了成本法与权益法的适用范围,规范了职工薪酬所涵盖的内容,要求投资性房地产须单独列报,规定了未来弃置费用的会计处理,明确计提的固定资产减、无形资产、商誉等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政府补助全面采用收益法进行会计处理,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等等,在许多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关规定全面趋同。
但是,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制度,在内容和具体条款等方面与国际会计惯例尚有不少差距,如我国现已颁布的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只涉及16项内容,在会计准则的具体条款上限制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多数无形资产在财务会计中无法反映,坏账准备金计提方式单一、计提比例偏低等。
二、企业会计未来发展趋势
21世纪我国会计将朝着与国际惯例接轨、会计信息化建设、开放会计市场、开辟新的领域、信息披露规范化、会计报告多样化、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进行会计理论创新等方向发展。
其中尤为突出的特征是会计信息化建设, 我们所处的时代已步入知识经济、信息社会,信息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的出现对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必须适应新的环境和条件变化的需要,才能更好地满足新时期经济管理和决策对会计工作的需要,会计也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和作用,这就必然要求会计应积极改革现有的核算技术,加快信息化建设。
会计是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为经济管理和决策服务的,会计发展的历史规律告诉我们:每当人类历史发生一场社会政治经济大革命的时候,必然引发会计领域的深刻革命,展望未来,为更好适应新的环境变化的需要,我国会计还应在诸如网络会计、绿色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社会责任会计、实证会计、会计法学、决策会计、比较会计、行为会计等方面加强研究,积极探索适应我国特色的会计领域,更好地发挥会计在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对于我国会计改革和会计行业的发展来讲,挑战与机遇并存,但从长远看,发展机遇大于挑战。
我们有持续、稳定增长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环境,有20多年的会计改革和10余年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会计标准、审计准则制定经验,也完全有理由相信,通过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强化会计监管以及全国广大会计审计人员的共同努力,我国会计业能够经受得住考验,能够抓住
加入WTO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使我国会计审计工作和管理水平更上一个台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编辑/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