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苏轼咏月诗文》记承天寺夜游 北师大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8苏轼咏月诗文教案北师大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8苏轼咏月诗文教案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7901fe7fccbff121dc368307.png)
8 苏轼咏月诗文【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对作品的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反复朗读和背诵诗文,理解诗文中所蕴含的不同情感。
3.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重点:诗文的内容及其表达的不同情感。
难点:知人论世,理解作者的心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苏轼曾评论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篇字唯其少、意唯其多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背景介绍1.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材料,明确苏轼写作此文时的背景。
2.教师介绍:《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当时,苏轼罹文字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忧郁。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1.正音(板书)遂寝荇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文章的意思。
〔学情预测〕本文仅84字,在注释的帮助下,学生基本能理解文章的大意。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统一指导。
3.教师明确: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四、再读课文,揣摩文意,精读把握。
1.学生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仔细研读课文,揣摩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深意。
〔学情预测〕本文辞约义丰,字字都有其深意,学生可能只能了解大致的情节,而对情节背后如何用字措辞不能很好地把握。
九年级语文《咏月诗三首》《苏轼咏月诗文》北师大版知识精讲
![九年级语文《咏月诗三首》《苏轼咏月诗文》北师大版知识精讲](https://img.taocdn.com/s3/m/f8065f7c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ea.png)
九年级语文《咏月诗三首》《苏轼咏月诗文》北师大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咏月诗三首》《苏轼咏月诗文》二. 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 生字丹阙.què鄜.fū独酌.zhuó邈.云汉miǎo闺.中guī云鬟.huán 遂.至suì未寝.qǐn藻荇.xìng柏.影bǎi婵.娟chán宫阙.què绮.户qǐ琼.楼qióng2. 词语将:偕,和。
相期:相约。
三人:指作者自己、明月、身影。
无情:忘情,尽情。
相期:指相约。
邈:遥远。
云汉:天河,此处指天上。
鄜州:地名,今某某富县。
云鬟:妇女的鬓发。
清辉:指月光。
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
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欣然:高兴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遂.至承天寺:于是。
怀民亦未寝.:睡觉。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
盖.竹柏影也:发语词,原来是。
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
琼楼玉宇:美玉建筑的楼宇,指月中宫殿。
不胜:不堪承受。
弄:赏玩。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共:共赏。
婵娟:美丽的月光。
3. 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某某省某某附近)。
少居蜀中,读书学道。
至天宝初,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不久便被谗出京,漫游各地。
客死当涂令李阳冰所。
唐朝另一诗人白居易诗“但是诗人最薄命,就中沦落莫如君”,正是他寂寞悲凉身世的写照。
但他以富于浪漫主义的诗歌反映现实,描画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千古的伟大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某某巩县(今某某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定居某某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8苏轼咏月诗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北师大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8苏轼咏月诗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d7e421faad51f01dc281f1a3.png)
1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圆缺,此事古难全。
你能根据以上的提示猜出他是谁吗?
中学PPT课件 2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苏轼(1037—1101)
东坡居士 子瞻 北宋 字____,号________,
中学PPT课件 11
翻译下列句子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 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 人罢了。
中学PPT课件 12
理解内容:
• 1、简叙作 者的写作思 路。(作者 夜游承天寺 的行踪)
中学PPT课件 13
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
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 绘景→抒怀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 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中学PPT课件
10
翻译下列句子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月色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 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 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中学PPT课件
17
3、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中学PPT课件
比喻
18
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竹柏影
中学PPT课件
皎洁、 空灵、 清丽、 淡雅
19
讨论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苏轼咏月诗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 北师大版.pptx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苏轼咏月诗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 北师大版.pptx](https://img.taocdn.com/s3/m/7ce28f28aef8941ea66e05b0.png)
庭下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7
4、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眼中的美景又透露 了他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澄澈、宁静、心无杂念
5、如何理解文中的“闲人”?
闲人
清闲的人 有闲情雅致的人
6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能够的思想情感?
赏月的欣喜、被贬的落寞、善于排遣的豁达、乐观,种 种微妙复杂的情感尽在其中。
4
背景资料: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 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 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 上还加了“本州安置”的字样,不得签 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 放、闲置差不多,此事使苏轼深感无用 武之地,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如《赤 壁赋》、《后赤壁赋》等,大多表现了 他失意而又旷达的矛盾心情。《记承天 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 中些的。
遂欣盖但至然竹少承起柏天闲行影寺人也寻如张吾怀两民人者耳
6
品析美文:
1、作者为什么想起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 很美,想去赏月)
2、为何独找张怀民?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108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贬黃州)
3、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品析两组表达效果 不同的句子)
8
感悟苏轼:
贬官杭州 我本无家跟难安 故乡无比好湖山
贬官黄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 妇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做岭南人
你认识到了怎样的苏轼?
9
愿我们的心灵永远 澄澈明净! 愿我们的人生更加 豁达从容!
10
1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举杯邀明月, 对饮成三人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甘肃省酒泉市瓜州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8《苏轼咏月诗文》第一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甘肃省酒泉市瓜州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8《苏轼咏月诗文》第一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19394b6549649b6649d74777.png)
课题苏轼咏月诗文两首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重点: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难点:培养学生乐观旷达的人生观、健全的人格以及笑对人生的积极心态。
教法选择诵读、自主合作探究课型新授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时数第 1课时备课总数第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
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指导学生先学四、学生先学,教师巡视:1.了解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苏轼是著名的诗人,他同宋代的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又是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的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苏轼还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2.背景介绍。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当时,苏轼罹文字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忧郁。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强调学习的重、难点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明确学习内容。
组织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点评。
教师做以介绍并强调重点学生倾听思考看幻灯片,明确学习任务。
看幻灯片,掌握先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学生依据练习册中对作者的介绍以及收集到的资料掌握作者知识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材料,明确苏轼写作此文时的背景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首先,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文章读一遍。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领悟感情再读一遍。
苏轼咏月诗文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苏轼咏月诗文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00c703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9a.png)
苏轼咏月诗文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轼咏月诗文》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导语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
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二、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三、翻译理解1、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欣然:高兴地遂:于是盖:原来是相与:一起但:只是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四、赏析思考问题: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
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
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北师大版语文九下第课《苏轼咏月诗文》ppt课件
![北师大版语文九下第课《苏轼咏月诗文》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41cccbe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76.png)
这首词借对赤壁月夜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和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同时, 通过对明月的描绘,也表现出诗人旷达的人生态度。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这首词以梦为引子,通过对梦中与妻子相会的情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深深思念 之情。其中,“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一句,以明月衬托出诗人的孤寂和哀 思,令人动容。
苏轼文学成就及影响
苏轼在诗、词、散文等 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 之一。
他的文学作品以豪放、 奔放、清新、自然著称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苏轼的文学思想强调“ 文以载道”,注重文学 的社会功能和审美价值 。
他的文学创作对于推动 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创新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02
无为而治
苏轼在诗词中提倡顺应自 然、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 ,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 ”的思想精髓。
超脱物欲
苏轼在诗词中表达了对物 质利益的超脱和对精神自 由的追求,体现了道家“ 超脱物欲”的人生境界。
苏轼诗词中人文精神内涵
人文关怀
苏轼在诗词中关注人的命运、情 感和内心世界,体现了深厚的人
文关怀精神。
审美追求
苏轼独特审美视角与情感表达
独特审美视角
苏轼以豪放的笔触、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调来描绘月景和抒发情感。他不受 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打破常规,以独特的审美视角来观察自然和人生。
情感表达
苏轼在词中表达了多种情感。既有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有对人生的感慨和思 考。他的情感表达真挚而深刻,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同时,他的情感 表达也体现了他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03
艺术手法与风格特点
苏轼诗词中常见艺术手法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8 苏轼咏月诗文课文解析 北师大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8 苏轼咏月诗文课文解析 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acd94119011ca300a7c39058.png)
《苏轼咏月诗文》课文解析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的年号。
当时作者谪居黄州已经四年。
户:单扇的门,这里指堂屋的门。
欣然:愉快地,高兴地。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遂:于是,就。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城南。
寻:寻找。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
交横:交叉错杂。
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连词,只是、不过。
闲人:这里指不热衷于名利,能够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吾:我们。
耳:语气词,而已、罢了。
】(①作者为什么寻张怀民一起赏月?)【分析】“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描写月光的澄澈,是从实感而来,令人宛然如见。
水调歌头中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年中秋夜,(我)欢快畅饮到天亮,(不由)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思念。
】【旦:天亮,早晨。
子由:即苏轼的弟弟苏辙。
】【分析】词前小序,叙述自己作词的原因,领起下文。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8课《苏轼咏月诗文》《记承天寺夜游》学案3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8课《苏轼咏月诗文》《记承天寺夜游》学案3](https://img.taocdn.com/s3/m/8a546f90b0717fd5360cdcd9.png)
《记承天寺夜游》学案学习要点:1、掌握课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及意义。
2、理解课文中重点语句的翻译及句型特点。
3、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4、链接中考,分析本课在中考的题型特点。
学习过程:一、积累字词(注意用法)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相与步于中庭()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念无与为乐者()5、相与步于中庭()6、但少闲人()二、课文知识(信手拈来)1、《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字(),号(),北宋()家,()家。
他和父亲()、弟弟()同列与“唐宋八大家” ,被后人合称为()。
2、字词解释:(一)、念无与为乐者()(二)、遂至承天寺()(三)、怀民亦未寝()3、句子翻译(重点词语)(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三、理解填空(注意语言)(1)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苦闷心情。
(2)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3)本文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四、体会情感(结合议论)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真题回放:(2009.山东泰安中考试题)(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粗体字。
(4分)(1)陶后鲜有闻()(2)濯清涟而不妖()(3)亭亭净植()(4)相与步于中庭()2、翻译下列句子。
(4分)(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024记承天寺夜游北师大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2024记承天寺夜游北师大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8006483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5e.png)
2024记承天寺夜游北师大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读并背诵课文《记承天寺夜游》。
1.2理解文章的寓意,把握文章的主题。
1.3学习苏轼的写作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分析,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2.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的韵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赞美。
3.2培养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文章的寓意。
1.2学习苏轼的写作风格。
2.教学难点2.1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
2.2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苏轼及其作品。
2.引导学生关注题目,引发兴趣。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阅读效果。
三、课文解析1.分析文章结构,讲解各段落的含义。
2.着重讲解文章的寓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苏轼的写作风格。
二、课文鉴赏1.分析苏轼的写作风格,如:清新脱俗、寓意深刻等。
2.让学生举例说明苏轼的写作特点。
三、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
2.教师点评,给予指导。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学会珍惜时光。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情感表达。
二、课文情感分析1.分析苏轼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
2.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珍惜时光的作文。
2.教师批改,给予反馈。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审美价值。
二、课文审美分析1.分析文章中的美景、美情、美意。
2.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审美体验。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文章的审美价值的认识。
四、课后拓展1.让学生收集苏轼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分享。
记承天寺夜游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8ae0d9482fb4daa48d4bcf.png)
记承天寺夜游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创作的一篇古文。
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起于当起,止于当止,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以下是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概要!《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目标:1. 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 在读中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3. 学习在遭遇人生困境时仍能保持的豁达的心态。
教学重点:简洁朴素的语言中会深蕴的意味。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查阅资料,了解苏轼生平及《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27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是我们更为熟悉宋代的宋代文学家。
二.走近苏轼:介绍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才华横溢的苏轼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对这篇文章予以了极高的评价,不过,对于这个评价我们不少同学在初读课文时是持有具体内容的,甚至有同学写为说是因为这文章是苏轼写成的,有明星效应了才被评为“精品”的。
是这样的吗?就让我们精读这篇文章,看看它是否在我心中“精品”二字吧!三、一读课文,知内容: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并注意正音及停顿。
2、学生齐读,其要求字正腔圆地读。
3、谈所得:文章所讲了一件什么事?《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指南一、字句解释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关键字:欣然:高兴的样子。
然:……的样子。
起:起身。
行:走。
句译:月光照进屋子,我便高兴地起身走出去。
2.念无与乐者。
关键字:念:想到。
乐:游乐,享受快乐。
者:……的人。
句译:料到没有可以和我共同游乐(享受快乐)的人。
3.相与步于中庭。
关键字:相与:共同,一起。
步:行走,这里可以译为“散步”。
句译:我和怀民一起一齐在庭院中玩耍。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关键字:如:像。
空明:清澈透明。
明:明亮,引申为透明。
交横:交错纵横。
盖:连词,承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这里可译为“原来是”。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苏轼咏月诗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北师大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苏轼咏月诗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6650ca4b783e0912a2162aad.png)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疏通文句,熟读成诵2、在读的过程中赏析文章,欣赏文中月景,理解作者特殊心境。
[重点难点]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课型] 朗读、讨论、赏析[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走近苏轼宋代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你们可曾读过他的诗文?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曾诵读过他的一首诗,叫《浣溪沙》。
哪位同学还能背诵?(指名背诵这首诗)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他的命运却不好。
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境可想而知。
但他善于自我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
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澈透明,如诗如画。
诗人陶醉于迷人的月色中,随缘自适,自我排遣,自豪地说“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出示课题)二、走进课文,与苏轼同游承天寺1、叩开生字之门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正音正字,顺畅诵读。
教师范读,学生试读,学生齐读。
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2、叩开词句之门结合注释,教师点拨,翻译全文。
补充解释:欣然:高兴地念:想、思考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遂:于是空明:清澈透明交横:交叉错杂盖:原来是相与:共同、一起但:连词,只是,不过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诵读课文三、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苏轼谈心引导学生欣赏作者笔下如诗如画的月色,并抓住结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苏轼谈心,探索他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8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8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c02b3bf852458fb760b56c2.png)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歌的意境。
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著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难点:1、熟读成诵。
2、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歌的意境。
3、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著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选自北师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8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叩问月亮”,所选课文是与月有关的古诗词文言文。
本单元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古诗词、文言文精美的语言和丰富的内涵,并积累一些常用的名篇佳句。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一篇颂月佳作,此篇短文记的是元丰六年十月,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
全文仅80余字,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同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文章风格清丽、冷峻,而又不乏洒脱。
既表达了作者赏月时的闲适心情,也从字里行间透出他当时贬官黄州的失意和幽怨,同时也透出一种参禅向佛的宁静心怀。
文章起笔交代夜游承天寺的缘由,中间写所见美景,结尾抒发内心感慨。
教法、学法本课教学我采用诵读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在读中品、品中悟。
通过老师范读、学生试读、学生诵读,在读中让学生去品味诗词语言的精妙,在品中让学生去感悟文章的内涵及意境,体会作者写该文时的心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月”,引出话题“月是一种心情,月是一种情调。
月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苏轼在月下是一种什么心情。
二、作者简介并介绍写作背景1、让学生自由说出收集的有关作者的相关知识。
2、出示幻灯片,强调重点知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品味景物的画面美
月光如积水空明—— 月光皎洁清澈
竹柏影子 在月光中像水中藻荇一样清晰可见
达标测评
1.苏轼,字 子瞻 ,号 东坡居士 。北宋著名的文学 家、 书画 家、是 豪放 词派的代表人物。苏轼是 唐宋八大 家 之一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
了《范滂传》,很感慨范滂为国家不惜牺 牲自己的生命。当时苏轼就在身边,十岁 的他便对母亲说:“将来长大我也做一个 像范滂一样的人,母亲大人你会同意么?” 可见,苏轼从小便“奋厉有当世志”。
有如此志向的苏轼,真的愿意做一个闲人么?
苏轼的“闲人”是一种豁达的自嘲, 在这份自嘲里其实是一种怀才不遇的
悲伤。
苏轼在黄州被监控的生活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 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 露了对新政的不满。所以在神 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 一关就是4个月。由于宋朝有 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才免于一 死,但被贬“无为与”黄写州出了团苏练轼孤。独的心境
苏轼的政治抱负
在苏轼十岁的时候,有一天他的母亲读
pāng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我国北宋著名的文 学家,四川眉山人, “唐宋八 大家” 之一。
一 读准字音
jiě
解衣欲睡
lè suì
无与为乐
者 遂至承天寺
qǐn
怀民亦未寝 荇bǎi 交
zǎo xìng
藻、
横
shǎo
héng
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
本课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苏东坡传》和余秋雨的《苏东坡 突围》。
苏轼
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 愿我们的人生永远豁达从容!
苏轼在黄州的贫困生活
苏轼初到黄州的时候,连住所 都没有,他只能住进寺庙,和僧众 一起吃饭。他的老友马正卿向郡里 请求将黄州城东一处山坡上约十亩 的田地交给苏轼耕种,以维持家用。 就这样,一代才子苏轼被迫成为了 “苏农轼夫的”“。乐”是一种面对困难的乐观心境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见户中月色、欣然起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乃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哈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我会翻译
1、欲:将要,想要 解衣欲睡
2、户: 门 月色入户
3、遂: 于是,就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பைடு நூலகம்
4、盖: 原来 盖竹柏影也
5、耳: 罢了 如吾两人者耳
二、细品作者微妙心境
(用原文回答)
时 间
原
游因 地 点
伙 伴
景 物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月色入户 承天寺
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xìng)交横
•
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但少闲人如事两人者耳:
只• 是,清闲的人 • • •
盖• 竹柏影也:原来
3• .翻译下列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像水一样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 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作业:
• 必做:背熟并默写这篇短文。 • 选做:推荐课后阅读,林语堂的
(héng),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关键词
欣然 无与
闲人
表达的心境
三、品味景物的画面美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此处景物描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同学们你们能找出其中的本体和喻体吗?
三、品味景物的画面美
本喻 体体 月水 光 竹藻
想一柏 影想:荇月光与竹柏影谁才是 这处景物描写真正的主角呢?
2、体会本文中苏轼的复杂心境。(重 点)
3、借助比喻赏析所表达的画面美感。 (难点)
请同学们按照以下停顿朗读课文:
元丰六年/ 十月十二日/ 夜,解衣 / 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 起行。念/ 无与为乐者, 遂至/ 承天寺/ 寻/张怀 民。怀民/ 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 庭下/ 如/ 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 横,盖/ 竹柏影也。何夜/ 无月,何 处/ 无竹柏, 但/ 少闲人/ 如吾两人 者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