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失业理论与现代失业理论的区别
现代经济学十大主流理论及基本观点
现代经济学十大主流理论及基本观点经济学派,是为研究经济学的方便对具有相似学术主张和政策主张的一系列经济学说和经济学家进行的归总。
主流经济学是指一定时期和地理范围内,在各种相互竞争的经济学说中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的某种理论或学说。
其主导地位或者表现为它在经济学术界得到大多数经济学家认可和赞同,或者是作为官方做出经济决策和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石,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目前最为活跃的经济学派是新自由主义学派和凯恩斯学派,二者对政府干预的看法截然相反。
而国内比较流行的奥地利学派,并不处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位置。
当前,现代经济学的十大主流学派如下:一、新古典综合派(美国凯恩斯主义)1.理论背景新古典综合派是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由对立转向共存和相互融合形成的学派。
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是萨缪尔森,在其著作《经济学》中把自己的理论体系命名为“新古典综合”,意在把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理论综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和马歇尔微观经济学之大成的理论体系。
2.基本观点(1)“混合经济”的理论模型:“混合经济”在实质上就是国家干预的、以私人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的特点就是以市场经济为主,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2)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综合派通过建立宏观生产函数,指出可以通过调整资本数量和资本产出比率,使经济实现稳定增长。
(3)经济周期理论: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周期理论是“乘数-加速数”理论模型。
该模型是新古典综合派用动态过程分析方法建立起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型。
⑷通货膨胀和失业理论:新古典综合派为了解释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的经济现象,将菲利普斯曲线纳入其基本理论框架中。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通胀与失业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二、新剑桥学派(英国凯恩斯主义)1.理论背景新剑桥学派是当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帕西内蒂、约翰·伊特维尔等人。
第四章失业
一、最低工资法
——令人失望的结果,往往是善良的愿望造成的。 令人失望的结果,往往是善良的愿望造成的。
W/P 在实际工资刚性的条件下, 在实际工资刚性的条件下,劳 动力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出现障碍, 动力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出现障碍, 当劳动的供给量大于需求量, 当劳动的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实际 (W/P)1 工资率高于市场均衡的工资率, 工资率高于市场均衡的工资率,于 是失业就会产生。 是失业就会产生。最低工资法是导 (W/P)0 致实际工资刚性的原因之一。 致实际工资刚性的原因之一。 最低工资法的本意是为保护低收 入者的利益, 入者的利益,结果却使他们陷入了 更加不幸的境地。 更加不幸的境地。最低工资法对青 年的失业影响最大。 年的失业影响最大。国外实证研究 表明,最低工资水平提高10% 10%, 表明,最低工资水平提高10%,青年 0 的就业人数就降低1% 3%。 1%— 的就业人数就降低1%—3%。 负所得税或许是更经济, 负所得税或许是更经济,效果也 更好的帮助穷人的方法。 更好的帮助穷人的方法。 失业 S
三、贝弗里奇曲线
——考察岗位空缺与失业之间的关系 考察岗位空缺与失业之间的关系
curve描述的是岗 Beveridge curve描述的是岗 V 位空缺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此消 彼长的关系。 彼长的关系。 假定劳动力市场当前处于AA曲 线的M点,则失业率为UB,岗位 其中, 空缺率为VB。其中,OU0等于VB, 表示摩擦失业或结构失业, 表示摩擦失业或结构失业,而 VB 则表示其他类型的失业, U0UB则表示其他类型的失业, 如周期性失业。 如周期性失业。 0 图中的AA AA曲线称为贝弗里奇曲 图中的AA曲线称为贝弗里奇曲 在古典经济中, 线。在古典经济中,劳动力市 场的均衡应该始终处于45 45° 场的均衡应该始终处于45°线 和贝弗里奇曲线的交点。 和贝弗里奇曲线的交点。
失业理论
第四,相对过剩人口有流动的形式、潜在的形式、停滞的形式,而长期失业者往 往与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有密切关系。处于长期失业的劳动力“不断地从大工 业和农业的过剩者那里得到补充,特别是从那些由于手工业生产被工场手工业生产打 垮,或者工场手工业生产被机器生产打垮而没落的工业部门那里得到补充”。 第五,马克思深刻地分析了技术进步形成机器排挤工人及其补偿的问题。他认为 资本家为了追求最大利润而使用机器,主要是为了节约劳动成本,获得最大的资本增 值。“通过机器进行的资本的自行增值,同生存条件被机器破坏的工人的人数成正 比。” 特别是由于被机器排挤的工人,如果还受本身的技能制约,则社会总体的失 业率还进一步地升高。同时马克思并不同意“排挤工人的机器,会同时游离出相应地 资本,从而可以如数雇用被排挤的工人”的观点,并认为,可变资本减少,社会对生 活资料的需求下降,长期下去会形成生产生活资料的工人失业。这样“机器不仅在采 用它的生产部门,而且还在没有采用它的生产部门把工人抛向街头”。 第六,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工对扩大就业或减少失业有重要作用,因为分工能增加 生产力。“机器生产同工场手工业相比使社会分工获得无比广阔的发展,因为它使它 占领的行业的生产力得到无比巨大的增加”。但分工既有正面效应的作用,又有负面 效应的作用。例如,正面效应表现在“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又使所使用的工人人数的 增加成为技术上的必要。现在,单个资本家所必须使用的最低限额的工人人数,要由 现有的分工来规定。另一方面要得到进一步分工的利益,就必须进一步增加工人,而 且只能按倍数增加”。而负面效应表现在它可以使工人长期处于技能单一,不能充分 发挥才能,最后导致能力弱化,失业后难以再就业的境况。“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 动的变换,职能的变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另一方面,大工业在它的资本主义形式 上再生产出旧的分工及其固定的专业”。这里,马克思揭示了不稳定的工作与失业后 不易再就业的矛盾。
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的两个重要派别,它们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和理论框架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假设。
本文将对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进行比较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两个经济学派别的核心思想和贡献。
古典经济学是经济学的早期学派,由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创立。
古典经济学强调市场机制的自由运作和供求关系的决定性作用。
根据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市场是自我调节的,通过价格机制和竞争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他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
然而,古典经济学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古典经济学没有考虑到市场失灵的可能性,也没有深入研究市场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等问题。
此外,古典经济学对劳动价值论的过度依赖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发展起来,试图弥补古典经济学的不足。
新古典经济学强调个体决策和行为的理性性,以及市场的完全竞争模型。
新古典经济学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使用边际分析等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
尼古拉斯·凯恩斯是新古典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他的消费者理论和生产者理论对后来的经济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古典经济学相比,新古典经济学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的完备性和个体行为的理性性。
新古典经济学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工具,如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等,这些工具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更为精确和细致的分析框架。
新古典经济学还引入了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的概念,使经济学家能够更好地理解个体的决策和行为。
然而,新古典经济学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对于市场失灵和不完全竞争等问题,新古典经济学的解释并不充分。
此外,新古典经济学忽视了分配问题和公平正义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其理论模型与现实情况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
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两个重要的学派,它们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和理论框架存在一定的差异。
现当代失业理论及失业治理政策概述
表现为发达的工业与原始的技术并 存,少数发
达的现代部门与庞大的传统部门并 存的状况。
3. 农村劳动力转移:在这个二元结构中,农村大量沉淀劳动力需要大规 模转移出来,但这部分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可能接近于零,为了保持工 业部门的高效运转,工业部门不得不排斥农村过剩劳动力。 4. 解决失业问题的关键:加速现代部门的资本积累,从而提高该部 门中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使其可以不断吸收传统部门中流离出来的劳动 力,最终消除二元结构现象。 5. 评析:强调了发展中国家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的结构差异,比较 接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对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有着较大的 参考意义和启迪作用。 但只单纯强调城市工业部门的扩张,忽视农业自身的发 展。另外,在资本积累中对技术进步因素没有充分考虑, 而是假定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与资本的比例始终不变。 实际上,这种情况在发展中国家中并不多见。
及 失现 业当 治代 理失 政业 策理 概论 述
引子
就业是民生之本。西方经济学通常将经济发展、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并称为一个国家宏观调控的四大目 标。失业与就业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失业问题与一国 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密切相关,各国政府普遍把 控制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作为努力追求的政策目标。 失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20世纪90年代 以来,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着失业的威胁。失业及其治理问题 一直是政府部门及学术界相当重视的问题,在西方市场经济 国家中政府与学术界早就作出了深刻的思考和极大的努力。 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市场经济的逐渐建立, 随着失业问题的日益严峻,失业及其治理问题成 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政府必须解决的难题,也成 为学术界的热门课题。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第十八章
AD
AD1 AD2 )450
说明投资需求不足
0 N2
消费、投资需求的不足 →→总需求不足 →→周期性失业
Y2
失 业
Y1
Y
N1
N
Y=f(N,K)
一寸光阴一寸金
温州大学商学院 韩纪江
西方经济学· 宏观· 第18章 6
3.失业的供求分析
(1)失业解释:出清、竞争性劳动 力市场。
W
D
S
劳动供求曲线的均衡点在E
一寸光阴一寸金
温州大学商学院 韩纪江
西方经济学· 宏观· 第18章 15
五、通货膨胀的成因
1.货币供给的过度
货币数量论的观点: 每次通货膨胀都有货币供给的迅速增长。“过多
的钞票追逐过少的商品”。
MV=PY(费雪交易方程式) 即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总支出)=物价水平*实际收入(总收
入)
对上式取自然对数:lnM+lnV=lnP+lnY 关于时间t求微分:dM/M+dV/V=dp/P+dY/Y 进一步变形:dP/P = dM/M-dY/Y +dV/V 即:通胀率=货币增长率-产出增长率+流通速度变化率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P AS P1 P0 AD1 AD0 y
P
AS2 AS1
P2
P1
AD
y
一寸光阴一寸金
温州大学商学院 韩纪江
西方经济学· 宏观· 第18章 21
4.结构性通货膨胀
结构性通货膨胀: 经济结构不平衡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主要有供求结构、产业结构、生产率结构、开放结构
的不平衡。
在没有需求拉动和供给推动的情况下,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造
西方经济学对失业的解释
西方经济学对失业的解释
西方经济学家对失业的原因做出了不同的解释。
主要有:(1)古典经济学失业理论以“萨伊定律”为核心,认为供给能够创造需求,不会出现生产过剩,且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是理性的,都会尽力扩大生产、销售,这样社会的生产、销售就能达到最高水平,从而实现充分就业。
(2)凯恩斯提出了“非自愿失业”理论,认为有效需求是由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构成的,它是决定社会总就业量的关键性因素。
当“有效需求”不足时充分就业就无法实现。
凯恩斯提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性偏好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使得经济中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从而导致非自愿失业。
(3)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以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为前提,通过论证工资和价格黏性进而解释非自愿失业存在的原因,认为工资在短期内具有黏性,失业率并不会随劳动需求的变动做出充分调整。
对存在工资黏性的解释主要有劳动工资合同论、隐含合同论、“局内人-局外人”理论和效率工资理论。
(4)现代货币主义的失业理论可以简单归结为“自然失业率”假说,其否认菲利普斯曲线,认为,如果政府用增加货币量来刺激就业,而雇员没有预见到实际收入下降时,就愿
意增加劳动供给。
但从长期看,不仅失业没有减少反而物价会持续上涨。
马克思失业理论与西方主流失业理论:当代中国失业问题…
马克思失业理论与西方主流失业理论:当代中国失业问题导言失业问题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特别是在经济发展不稳定和全球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
随着经济的快速变革和劳动力市场的调整,失业率逐渐上升,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失业理论和西方主流失业理论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当代中国面临的失业问题。
马克思失业理论马克思失业理论主要集中在他的《资本论》中,他认为失业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必然结果。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会通过削减成本来增加自己的收益。
这通常包括减少劳动力成本,即通过裁员和压缩工资来降低生产成本。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的这种行为会导致工人群体中的失业人数逐渐增加。
他将这种失业称为“结构性失业”,并将其视为资本主义不稳定性和剥削性的体现。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资本家的追求利润的行为使得剩余价值被私人垄断,这使得经济的不平等现象日益加剧,进一步加剧失业问题。
西方主流失业理论与马克思失业理论不同,西方主流失业理论主要关注市场机制和个体的行为,强调市场的灵活性和劳动力市场的自由调整能力。
根据西方主流观点,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具有高效性,可通过动态的供需关系自动适应经济的变化。
西方主流失业理论将失业分为三种类型: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个体由于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而暂时失业的情况。
结构性失业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导致的就业机会减少。
周期性失业则是由经济周期引起的就业波动。
西方主流失业理论强调市场的自我平衡能力,认为失业率的增加是市场自我调整的结果,并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弹性来实现自我修复。
他们认为,失业率上升会导致工资的下降,从而吸引更多的雇主雇佣劳动力,最终将失业率恢复到正常水平。
当代中国的失业问题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全球化的影响下,面临着严峻的失业问题。
尽管中国政府一直努力推动就业和社会稳定,但失业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宏观失业理论的动态学——新古典主义与凯恩斯主义失业理论模型的重构与比较
宏观失业理论的动态学——新古典主义与凯恩斯主义失业理论模型的重构与比较作者:黎贵才, 卢荻, LI Gui-cai, Dic Lo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刊名:教学与研究英文刊名:TEACHING AND RESEARCH年,卷(期):2008,(2)被引用次数:0次1.卡莱茨基的有效需求理论与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分析方法上的最大区别在于,卡莱茨基认为投资决定储蓄,并等于储蓄,由此决定的实际产出低于充分就业时的产出,表现出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则认为投资小于储蓄,出现总支出小于总产出,从而出现有效需求不足.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两个模型的主要区别在于储蓄的概念不同,而卡莱茨基模型中的产出实际为凯恩斯模型中的有效需求2.当劳动的跨期替代弹性为1时,外来冲击不会引起劳动供给的变化.但当劳动的跨期替代弹性不为1时,外来冲击对劳动供给也有影响,而且弹性越大,劳动供给对外来冲击的反应越敏感.这里为了简化讨论,对劳动供给的变动情况不作讨论3.这个生产函数两边同除以AL,结合a=AL/M,v=AL/K,可得a=vα.前文假定a为常数,意味着v也为常数,从而工资率ω及劳动需求的增长率也为常数,这与新古典增长理论是一致的4.从生产函数倒求出劳动需求[L=F-1(y),y为产出,F为生产函数]在经济学上是较为通用的方法,如L.R.Klein(1947)[8]等模型.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方法与新古典的分析方法是不一致的.新古典经济学是从供给角度分析经济增长,因此,尽管在它的框架下考虑了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作用,但它的模型在稳态情况下,技术的进步不能影响劳动需求(实际是劳动供给)的增长率,劳动需求的增长率一般作为模型的外生变量来讨论.这是因为新古典的这种供给分析方法仅考虑了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对增长的贡献,而没有从需求角度考虑增长对市场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变动的影响,即对要素需求结构的影响,从而忽视了增长对劳动就业的反作用wrence R.Klein Theories of Effective Demand and Employment 1947(02)6.Marglin,Stephen A Growth,Distribution,and Prices 19747.Sen,Amartya K Neo-Classical and Neo-Keynesian Theories of Distribution 19638.Solow,R.M Another Possible Source of Wage Stickiness 1979(12)9.Kaleeki;Michal A Macrodynamic Theory of Bussiness Cycles 1935(03)10.Kydland,F.E;Prescott,E.C Time to Build and Aggregate Fluctuation 1982(11)11.Lucas,R.E.Jr Some International Evidence on Output-Inflation Cycle 1973(11)12.Amitava Krishna Dutt Growth,Distribution,and Uneven Development 19901.期刊论文方福前.孙永君.FANG Fu-qian.SUN Yong-jun总需求和总供给冲击对我国失业和产出动态关系的影响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12)在我国的失业产出关系中,短期内,总供给冲击是产出波动的主要来源,总需求冲击则是失业波动的主要来源,总需求冲击和总供给冲击共同破坏了产出失业之间反向变化关系,但是总需求冲击的破坏作用更多一些.在长期,总需求冲击对产出没有影响,总供给冲击对产出有显著的正的影响,总需求冲击在长期对失业没有影响,但总供给冲击在长期会对失业产生不利影响,即正的供给冲击的累积影响所带来的产出增加在长期使我国的失业率上升.2.期刊论文田益祥SPA的失业统计决策及动态分析研究-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5(2)在讨论失业统计指标的基础上,利用SPA(集对分析)的不确定性理论,给出了失业不确定统计指标,并利用F集中的隶属度进行决策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失业的不确定性动态指标及其稳定分析.3.期刊论文杨文忠失业动态重点监测任务紧迫-中国劳动保障2008(11)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制度失业动态重点监测制度(下称"失业动态监测制度")是指通过对部分重点城市企业因关闭或停业整顿、企业外迁、破产重整、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等造成从业人员减少情况进行监测,及时掌握经济波动期内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岗位流失情况,为采取预防和调控失业措施提供可靠依据.4.期刊论文王丹.谭晓东.曾朝霞.洪燕.Carlo Bagliani.Michel Joyeux.Philippe Hartemann我国不同城市失业人群的行为调查-数理医药学杂志2002,15(5)对584名失业者采用了动态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家庭基本情况、医疗费报销及医疗行为.调查结果提示,应该建立一个面向全体居民的医疗保险体系,并给予低收入阶层的人群更多的优惠政策.5.期刊论文郑安.宁佐俊.ZHENG An.NING Zuo-jun从当前就业形势看中国通货膨胀政策的选择-统计与信息论坛2007,22(4)近年来,中国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就业压力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同时,自从2006年底,物价悄然上涨,出现了通货膨胀的苗头.以动态最优化的方法解出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的关系,再用计算机模拟了不同参数值时通货膨胀政策对降低周期性失业率的效果并不明显,得出结论:应该更加关注降低自然失业率,这是通货膨胀政策所解决不了的.6.期刊论文动态与信息-中国农业会计2001(5)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文件保护国有农场土地合法权益《意见》明确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从有利于国有农场和农村经济发展出发,本着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原则,依照国家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原国家土地管理局1995年发布的《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把握政策界限,妥善解决土地权属争议,依法、公平、公正、合理地确认国有农场土地使用权。
失业理论及其对我国解决失业问题的应用分析
失业理论及其对我国解决失业问题的应用分析Ξ高煦照(中共新乡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河南新乡,453000)摘 要:失业是困扰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经济社会问题,实现充分就业是一个国家实行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
国外经济学家长期关注失业问题,各派学者深入探讨了产生失业的原因,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失业理论和就业政策。
文章在概述有关失业理论的基础上,对解决我国的失业问题作应用分析。
关键词:失业;失业理论;就业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334(2009)03-0075-03 失业是困扰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经济社会问题,实现充分就业是一个国家实行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人口大国,本身就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国的失业人口与日俱增,就业矛盾更加突出。
正由于此,中共十六大报告把“增加就业”作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同时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
从现实的角度看,解决就业压力问题事关我国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
因此,解决失业问题就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失业理论概述西方学者关于失业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
而西方失业理论的真正开始和形成却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时期。
目前,西方很多经济学派已经形成了自己相对完善、自成体系的失业理论。
各主要学派失业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如下。
(一)凯恩斯以前的传统失业理论。
在凯恩斯以前的传统经济学家看来,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如果工资可以随劳动力供求变化而自由涨落,那么通过市场价格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可使一切可供使用的劳动力资源都被用于生产,实现充分就业。
也就是说,工人只要愿意按现行工资率受雇于雇主,都会有工作可做,不会存在“非自愿性”的真正的失业。
新凯恩斯主义对失业原因的解释
新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生的一种宏观经济学理论,其对失业原因的解释与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有所不同。
在新凯恩斯主义的视角下,失业并不仅仅是因为市场供求关系失衡所致,而是受到市场机制、价格调整和宏观经济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新凯恩斯主义对失业原因的解释。
一、价格粘性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上存在着价格粘性现象,即价格在短期内无法完全调整到市场均衡的水平,导致市场供求关系失衡。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市场上会出现失业现象。
由于劳动力市场上工资的调整不是即时的,企业在面临外部冲击或需求下降时,会选择裁员来适应市场变化,而不是通过工资的下降来恢复市场均衡。
二、需求不足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需求不足导致了失业问题的存在。
在宏观经济政策不当或者货币政策松紧不当的情况下,会导致总需求不足,从而影响了劳动市场的就业。
当总需求不足时,企业会减少生产,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从而造成失业问题。
三、资本市场缺陷新凯恩斯主义认为,资本市场的缺陷也是导致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资本市场的不完全信息和不对称信息会导致企业难以进行有效的投资决策,从而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另外,由于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和周期性,也会对失业问题产生影响。
四、名义工资刚性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名义工资的刚性也是导致失业问题的原因之一。
在面临外部冲击或者宏观经济政策变化时,由于工资的调整不是即时的,会导致企业难以进行生产成本的调整,从而选择通过裁员来应对市场变化。
这种情况下,名义工资刚性会导致了劳动市场的失业问题。
总结来看,新凯恩斯主义相对于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来说,对失业原因的解释更加全面和细致。
在新凯恩斯主义的视角下,失业不再仅仅是因为市场供求关系失衡所致,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失业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分析,能够更好地制定出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从而缓解失业问题,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新凯恩斯主义对失业原因的解释进一步扩展和深入理解新凯恩斯主义对失业原因的解释所涉及的概念和理论,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经济学派对宏观经济政策和劳动市场的影响。
失业理论述评
线 。新古典综合派很快将菲利普斯 曲线以一 种修改 了的形式
纳入 到 自己的理论 体系之 中 , 由失业率和货 币工 资增 长率 之 间的负相关关 系推演 出失业率 和通货膨 胀率之 间的负相关 关 系。新 古典综合 派据此认为 , 政府可 以有意识 地采 用宏 观 经济 政策 来调节经 济的运行 , 其处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 率 使
( 即周期性失业或 需求 不足失业 ) 所产生 的原 因. 提出 了政府
干 预 经 济 、增 加 有 效 需 求 以 消 除 周期 性 失 业 的政 策 主张 , 在
行所无法避免 的 , 整个社会 来说 , 就 其依 然处 于充分就业 状 态。古典经济学关 于市场机 制的完全性假 定是 不正确 的, 现 实生 活中的价格变量也 不是 毫无阻碍地 自由涨落的 , 其经济
的失业现象 , 即所谓“ 自愿失业 ” 非 。季 节性失业是一种暂行性的解雇 , 属于等待性失业 , 有时候也被认 为是一种摩擦性失业 。
・
4 ・ 5
晋阳学刊 20 09年第 5 期
・
经 济学研 究・
的某一组合状态 , 在经济衰退 、 失业率较高的情况下 , 以采 可
取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 , 在提 高通货膨胀率 的情况下抑制
问题提 供 了有 益 的启 示和 指 导。 关键 词 : 业 ; 期 性失 业 ; 失 周 自然 失业 ; 隐性 失 业 中 图分 类 号 :9 32 C1 . 古 典 经 济 学 失 业理 论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0 28 ( 0 9 0 — 0 5 0 1 0 — 9 7 20 ) 5 04 — 5
古 典 经 济 学 的 一 些 理 论 和观 点 相互 融 合 , 而形 成 了所 谓 的 进
宏观经济学第十三章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
2、通货膨胀的经济影响
(1)对收入与产出的影响
不利于依靠固定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 如领取救济金、退休金、依靠转移支付和福利支出的人最 显著。 依靠工资生活的长期被雇佣者,工资变化缓慢。
对于储蓄者不利。
各种形式的储蓄、存款的实际价值下降。 有闲置现金的人损失最大。
依靠变动收入的人 收益。 其货币收入与通货
第十三章 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 周期
一、失业 二、通货膨胀 三、经济周期
一、失业概述
1.失业
处于法定劳动年龄阶段、具有劳动能力且有工 作意愿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岗位的经济现象。
衡量失业的最终的 经济指标:
失业的分类: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 和周期性失业(P15)
二、失业的经济学解释
1.古典失业: 认为不存在失业,如果存在只是摩擦性和自愿失业。
P3 P2
P1
只要通货膨胀一发生,成 本推动和需求拉动就同时 发挥作用。
AS
AD y
通货膨胀螺旋
(二)通货膨胀的后果
1、通货膨胀的社会成本 (1)“鞋底成本” 高的通货膨胀率会导致公众对存款信心的下降,比起储 蓄人们也许更加愿意将货币置换成其他商品,比如房产 或者黄金,以避免实际购买力的降低。 这样的话,银行所持有的货币减少,银行持有的货币量 直接影响着银行的利润,所以银行会提高利率来吸引储 蓄。 这种因为通货膨胀造成的货币持有量下降而带来的不方 便用术语说就叫做“鞋底成本”,这个词源于因为常常 去银行所造成的鞋底的磨损。
二、通货膨胀的成因
1.货币供给的过度
货币数量论的观点: 每次通货膨胀都有货币供给 的迅速增长。
MV=PY(费雪交易方程式) 即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总支出)=物价水 平*交易量
马克思失业理论与西方主流失业理论:当代中国失业问题…
马克思失业理论与西方主流失业理论:当代中国失业问题前言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前行,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发展所必须关注的问题。
在当代中国,失业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情况的限制,中国的失业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失业问题有很大的不同。
那么,马克思失业理论和西方主流失业理论如何解释当代中国的失业问题呢?马克思失业理论马克思的失业理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学中的重要学说之一。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一种固有矛盾,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力的发展是无限的。
而生产关系则受到了私有制的限制。
资本家为了实现自身利益,会尽可能地削减劳动力成本。
但由于消费者需求不断增长,生产力却无法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导致失业率的上升。
此外,马克思还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一种“经济危机”的结构。
经济危机会导致失业率上升。
这是因为经济危机会使得资本家减少投资,从而导致就业机会的减少。
然而,对于当代中国而言,马克思的失业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失业问题。
在中国,由于国家的政策限制和劳动力市场的壁垒,劳动力的迁移和就业机会的获取是有限的。
因此,在当代中国,马克思的失业理论需与西方主流失业理论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解释失业问题。
西方主流失业理论西方主流失业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在市场经济中,失业是由于市场机制的失灵所导致。
根据供需关系,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会有波动。
当需求不足时,就会出现失业。
这种形式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
在西方,繁荣的市场经济催生了强大的企业和创新型产业。
这些产业不仅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还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也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来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就业。
例如,税收优惠、教育补贴、职业培训等等。
但如前所述,中国的失业问题不同于西方。
中国由于历史原因和政策限制,劳动力市场的规模和弹性都有限制,这导致失业率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不太明显。
因此,在考虑中国失业问题时,我们需要形成自己的思考框架。
失业理论综述
2.1.1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失业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失业理论是从资本主义失业问题的根源追求价值增值出发,以劳动力商品学说和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一种理论。
马克思认为,追求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事业产生的根源。
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取途径主要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资本家为追求相对剩余价值,必定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装备水平,从而出现资本排挤劳动力的现象。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完成与以前等量工作所需的劳动力就减少,就形成剩余劳动力。
资本家为节约劳动成本,追求最大利润,获得最大资本增值,他们改进技术装备水平,用机器来代替劳动力,出现机器排挤劳动力。
马克思认为资本结构的便或是失业人口产生的直接原因。
资本积累的扩大,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即不拜年资本增加,可变资本相对减少,劳动力无法满足资本的需求,就会出现失业。
因为这种失业是由于资本追求甚于价值而产生的,所以又叫相对过剩人口。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到:“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值的平均需求,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691】。
马克思认为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特有产物,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对过剩人口的主要表现形式:(1)流动的过剩人口,主要是指城市中临时失业的劳动力。
由于有的企业和部门因劳动生产率提高,或采用新技术,或资本化,或生产萎缩,需要解雇一批劳动力,与此同时,另一些企业和部门因扩大生产需要吸收劳动力。
这种流动过剩人口还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关,当经济危机爆发,失业人口增加,经济复苏时,失业人口减少。
(2)潜在的过剩人口,主要是指农业过剩人口。
随着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机器的大量使用,对农业劳动力需求绝对减少。
与城市劳动者不同的是,农业劳动者还占有一部分土地,但这份土地并不会为其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
马克思失业理论与西方经济学失业理论的比较研究
马克思失业理论与西方经济学失业理论的比较研究【摘要】马克思失业理论与古典经济学中的失业思想、凯恩斯学派的失业理论和新古典学派的失业就业理论尽管存在差别,但也存在相当程度的一致性。
正是二者的一致性与差异,为失业理论进行新的综合分析提供了基础与前提。
【关键词】失业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西方经济学失业理论一、马克思失业理论与西方经济学失业理论的一致性分析(一)在对非自愿失业的解释上两者存在相似之处。
效率工资理论中提到,工资水平的提高,会增加工人的离职的机会成本,有利于企业生产的连续性,工资水平的提高,工人会减少或者避免怠工偷懒行为,吸引熟练技术工人,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厂商的利润,而平均工资的上升,导致出现非自愿失业。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非自愿失业的存在是因为厂商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实现所引起的。
而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则认为,资本家对利润最大化的追逐,是资本家贪婪的本性所决定的,这种本性促使着资本不断积累,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结果造成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出现。
非自愿失业的劳动者,对于资本家来说,是过剩的,这与相对过剩人口的含义是类似的。
(二)两者都认为失业存在对资本家有利。
失业的存在,在西方经济学家看来,一方面会造成劳动力的供应远远大于劳动力的需求,这样就促使,在职工人为了避免失业,不得不接受资本家的剥削,同时提高工作效率,为资本家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丰富,加剧了外部竞争程度,造成“粥少僧多”的局面,使得雇佣方处于优势地位,可以降低用工成本,从而得到更多的利润。
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认为,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来说是必要的和有利的。
这种必要性和有利性首先体现在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以促进资本积累。
二、马克思失业理论与西方经济学失业理论的差异性分析(一)马克思失业理论与西方经济学失业理论的微观差异性分析。
1.马克思失业理论与古典学派的失业理论差异性分析马克思失业理论与古典学派的失业理论的根本的分歧在,古典经济学失业理论认为,只要工资具有伸缩性,失业并不具有必然性,否认失业或者短期失业是资本主义的常态。
本章主要讨论古典学派的失业理论
实际工资无法自由调整到市场出清的水平造成了劳动力的供给大于需求。
第二节 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自然失业率是在一个给定的一般均衡的经济结构中,不断重复出现的具有收敛点的失业率。
一、基本概念 第三节 实际工资刚性
我们还发现,宏观 和失业保障制度会对摩擦性失业产业影响。
职业搜寻理论是如何解释摩擦性失业的? 产生摩擦性失业的原因是寻找工作需要成本。
E
为了把握一个国家的总体失业情况,我们需要区分短期失业和长期失业。
我们从理论上分别对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作了分析。
经济学家还用效率工资来解释实V际m工资刚性,这一理论认为企业为了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会自动把工资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一、失业的类型 失业又可以分成两大类:古典失
业和凯恩斯失业。 古典失业是与古典学派理论相联
系的。
2021/8/17
2
二、自然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是在一个给定的一般均衡的 经济结构中,不断重复出现的具有收敛 点的失业率。也就是说无论经济如何波 动,自然失业率一般被认为是社会难以 清除的。这种失业率的存在和大小与劳 动力市场结构、信息完备程度、劳动力 转移成本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与市场经 济运行本身无关。
自然失业率的提高可以用妇女劳动参与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来解释,也可以用加滞理论加以分析,即实际失业率的上升会再
三、贝弗里奇曲线 生出新的失业,使自然失业率上升。
第一节 失业的类型和自然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是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的失业情况。
自然失业率是在一个给定的一般均衡的经济结构中,不断重复出现的具有收敛点的失业率。
第四章 失 业
本章主要讨论古典学派的失业理论。 第一节首先分析失业的类型并介绍自然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失业理论与现代失业理论的区别
——关于劳动力吉芬商品的通俗讲义
我对“劳动力商品是典型的吉芬商品”这个命题的数学证明是无懈可击的,论证过程也是非常简洁的,没有用到高深的数学。
但是,对于这样的创新命题,连左派网友也是半信半疑,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两点:第一,受传统理论的误导和熏染太深,短时间无法改变固有观念,其二就是我们从微观直觉出发认识问题,忽视了总量问题。
因此,我认为有必要进一步进行更加通俗的讲解。
首先,我们必须深入研究资本家富人的消费规律。
资本家富人尽管人数较少,但他们手中掌握着大量的资源,机器、厂房、技术、资金等,都掌握在他们手里,我们大多数人就是在这少数人的统治之下,我们大多数人的生存方式是以自己拥有的劳动力来换取对资本家资本的使用。
因此,深入研究少数资本家富人的消费规律,可以指导我们换取尽可能多的资本。
资本家富人也是普通人,无论他们如何穷奢侈蘼滥,但他们的消费规律仍然遵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这就是说,他们的吃、住、行、用、玩、乐,凡是能在市场上用钱能买到的东西,他们必定会有满足的时候。
中国有个刘姓的富人,别人建议他1天花1万元,他去实践了,结果只在第一天花出去了七千元,以后就再也花不动了。
资本家富人的物质需求满足了、饱和了,但他们对金钱的需求始终无法满足。
因此,对于酒足饭饱的资本家来说,他们追求的只有金钱。
资本家的对物质欲望是可以满足的,而对金钱的欲望是无法满足的。
其次,我们再来研究资本家雇用工人的规律,也就是就业的规律。
就业规律,要区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古典的失业理论,也就是主流经济学的失业理论,另一种是现代的失业理论,这是我提出的失业理论。
主流的失业理论认为,雇佣工人的边际产出是递减的,当工人的边际产出小于工人的工资时,资本家就会停止雇佣工人,其余未被雇佣的人就处于失业状态。
比方说,地主有100亩地,如果雇佣10个人就可以把地耕种得很好,再增加雇佣1个人,要多管一个人的饭,但土地的产出并不会明显增加,于是,地主就不会雇佣这个人。
再比方说,一个人操作一架缝纫机,如果工人的数量多于缝纫机的数量,就不会增加产出。
以上这种失业理论隐含着一个假设,就是资本家(或地主)对粮食、衣服等实物商品的欲望是无穷大,或者至少他们仍然处于非常饥饿的状态,他们生产的目的是以获取最多的实物商品为目的的。
这种假设在以前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是符合事实的,不会出现问题。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的诞生,生产力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资本家获得实物商品已经足够多了,其边际效用几乎递减到零了!于是,他们生产的目的已经转移到对金钱的追求上来了,这时,就会出现现代失业。
再说上面这个土地的例子,地主有100亩土地,雇佣了10个人,打了10000斤粮食,地主用3000斤养活雇工,自己还剩余7000斤。
我们的问题是,如果地主吃不了7000斤粮食,只能吃4900斤,那么,他就只需要雇佣7个雇工(每个雇工可以给他带来700斤粮食的利润)。
这样多出来的3个人就会处于失业状态,这就是现代失业,是生产过剩下的失业。
很显然,在这种失业状态下,土地的生产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劳动力也没有完全就业,出现了资本和劳动双重过剩的情形。
在这种失业状态下,劳动力就表现为典型的吉芬商品特性。
在前面的例子中,我们假定雇工的工资是300斤粮食,每个人为地主生产700斤粮食的利润。
如果我们把雇工的工资提高到400斤,他们每人为资本家生产的利润减少到600斤,那么,地主就要雇佣8.17(4900/600)个人,总的粮食产量也提高了,由原来的7000斤提高到8167斤。
最后,我们谈谈如何解决这种失业。
办法有两个。
第一个办法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充分认识现代失业的特点,认识到劳动力商品的吉芬特性,提高劳动者工资。
第二个办法就是按人头平均发钱,让资本家和地主用剩余生产力去换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