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之语言赏析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语言赏析1
真题回顾——体味重要词语、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表达效果。

1、结合上下文,体味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4分)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作答。

(4分)
3、请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对第④段中划线的句子作简要赏析。

(4分)
4、文中有两处关于雪的环境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分)
5、批注,是精读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即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等方面给文章加上评语。

请你从划线的A、B、C三处中任选一处,自选角度作批注。

(3分)
(一)修辞
1、几种修辞方法的分析表述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表达了XX的情感。

排比:写出了XX ,抒发了XX ,增强语言气势。

对比、反复:突出了(强调了)XX(的情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 XX。

反问:表达了XX(的情感),加强语气。

2、例题讲解
分析文中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3分)
每当清晨阳光洒满村庄,可爱的鸡、鸭、鹅、狗蜂拥而出,鸡们寻找自己的玩伴或飞上草垛引吭高歌,狗们追逐友伴或吠天叫日,鸭与鹅们纷纷迈着骄傲的步伐向池湾奔去。

——《老村与老屋》
3、总结:常见答题模式——修辞及效果+对象及特点+情感等
4、练习
分析文中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B的表达效果。

②每次回到生养自己的村庄,都有一种莫名的酸楚和愧疚涌上心头。

B原来记忆中的村庄和老屋渐渐被新房代替,剩下的也多颓败与凋零,一如秋后的残荷与落叶,在风中悲壮地摇曳。

——《老村与老屋》
老村与老屋
①每个从山村走向都市的人,大概都有一个如梦如幻的村庄记忆,也有一个关于“老屋”的深深的情结因为它们不仅仅包裹着我们的童年、少年甚至青年时光,还成为我们这些远走天涯的游子生命的根系。

②每次回到生养自己的村庄,都有一种莫名的酸楚和愧疚涌上心头。

原来记忆中的村庄和老屋渐渐被新房代替,剩下的也多颓败与凋零,一如秋后的残荷与
落叶,在风中悲壮地摇曳我已找不到自己的根脉,也挽不住逝去的岁月!上小学时必经的一条转弯抹角的胡同虽在,但已面目全非,颓败、肮脏一览无余,永远失去了原来的严整、净洁、古朴和神秘,现在连一个神奇的故事也隐藏不住了。

③还有童年的井、童年的河、童年的树、童年的鹅、童年的麦田和童年的菜园,现在都已失去了踪影。

记得村边曾有一个大河湾,这是全村的鸭与鹅的天堂,每当清晨阳光洒满村庄,可爱的鸡、鸭、鹅、狗蜂拥而出,鸡们寻找自己的玩伴或飞上草垛引吭高歌,狗们追逐友伴或吠天叫日,鸭与鹅们纷纷迈着骄傲的步伐向池湾奔去。

鸭子左右摇晃,步态憨厚拙笨,常因急切弄翻了自己;而鹅们则大为不同,它们头颈高昂、步履轻盈、声音清扬,是动物中的君子,真有气宇轩昂、国色天香和超凡脱俗之姿,令人叹为观止!如今村庄中的河湾枯了,鸭与鹅也看不到了,只剩下了日夜的鸡犬不宁。

④我家的老屋早已拆除,并盖上了新房,现在再也找不到原来的形象。

由于缺乏先见之明,当时就连一张照片也没能留下,这令我一直耿耿于怀,因为老屋寄托着我的童年、少年、青年生活,也包裹着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以及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岁月,我唯恐一不小心将这些记忆丢失,以后就再也找不回老屋了。

我曾想自己为“老屋”画一幅画,但因画技不佳迟迟没有动笔;我曾寄望于儿子,让他好好学画,将来有一天让他将我的记忆画下来,但那又是遥遥无期和不能指望的事情,因为儿子画技再高,他能画出我记忆中的海水情深吗?于是,我决定用文章将老屋描绘出来,哪怕是一个简单的轮廓也好!
⑤母亲曾告诉我们兄弟姐妹:“以后你们可别忘了小舅,是他一砖一瓦一单一木用小驴驮料,帮咱家盖起南屋的”母亲和小舅早已离世,但母亲的话、小舅的身影却活在我的心中1979年至1982年高考这四年,假期期间我一个人曾住过这个南屋当时整个房间虽杂乱无章,但我用白纸将土炕上的破席糊好,坐在一只盛草的高大的竹笼之上,伏在一张大高桌上,面对南窗复习课程,虽然诵书的声音有几分悲情,但南来的风与窗外菜园里散发的清香沁人心脾!在三次高考名落孙山后,第四年我终于成功了这个南屋所给予我的不仅是宁静的时空,还有忍受孤独和寂寞的心性与决心,更有南来的和煦之风与花之芬芳!
⑥至今,我手中没有一个老村与老屋的物件,所有的只是发黄的记忆!而且,近些年老村、老家的老旧之物越来越少,这是令人懊丧之事!好在心灵的底片上,许多记忆犹新,仿佛雨过天晴菜园里沾满露水的花朵,我要早些用笔将它们留住,尤其是那些感动过我、对我的成长和心灵有益的人与事!
⑦随着时光的流逝,老村和老屋像凋零的花瓣一样纷纷飘落,而我却像清明时节忆起已故的亲人般将它想起,并给予它热烈而平淡、激动而冷静、亲近而遥远的祭奠,用我这个远方游子的一片素心和一夜清梦。

(二)关键词
修饰语——形容词、副词等,动词,叠词,成语……
1、例题讲解
例1: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答:“偷偷地”和“钻”形象地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破土而出的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课堂练习
应聘
李桂芳
母亲陪着儿子来人才市场应聘。

看那儿人山人海的,母亲就有了许多焦虑。

无论如何她得帮儿子找到工作。

儿子大学毕业后,已经在家待了半年。

他的同学陆陆续续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可儿子老是不慌不忙的,说工作迟早会有的。

为这,母亲真有些生气了,所以今天非得亲自陪着儿子来应聘不可。

终于看中了一份待遇不错的推销工作,儿子的条件也挺适合的。

母亲便努力地挤进密密匝匝的人群里去,好不容易帮儿子要到了一张应聘报名表。

儿子接过表格,三两下就填完了。

母亲接过一看,字迹很是潦草,就生气地说,你怎么这样,不能把字写好点儿吗?儿子不耐烦地说,我就那水平。

母亲无奈地再次挤到了前台,又要了一张表格。

看看拥挤的人流,害怕挤出去难以再挤进来交表,便靠着工作台,拿笔填起来。

母亲的字写得很漂亮,她的书法作品曾在中学时得过奖。

一个工作人员见她正专心地填表,凑过来,看了看说,不是你应聘吧?母亲被身后的人流推得歪来倒去的,好不容易站稳了,连忙说,不是的,我是给我儿子填的。

那人说,你儿子本人呢?母亲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他力气小,挤不进来。

工作人员看了母亲写的字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嘛。

母亲赶紧说,我儿子写得还要好呢。

因为表格交在前面,不多时就叫到了儿子的名字,母亲赶紧大着嗓门儿朝后面叫儿子的名字。

儿子好半天才挤到前面,边挤边抱怨说,让你别忙,你忙什么呀?母亲朝他使使眼色,把他拉到工作人员面前。

儿子被叫到另外一间小屋进行面试,母亲赶忙跟了进去。

工作人员问儿子,你为什么要来应聘这份工作?刚才还和母亲顶嘴的儿子,此时突然紧张起来,好半天才挤出一句话说,我需要找份工作。

母亲赶忙帮他圆场说,我儿子从小就伶牙俐齿的,这会儿是紧张了点儿。

他适合做这个推销工作的。

你别看这孩子长得瘦,很能吃苦的。

小时候吧,家里的一切家务活儿他都承包了,街坊四邻一个劲儿夸他能干呢。

工作人员又问了一个问题,你觉得做推销工作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儿子想了半天,大冷的天,额上冷汗直冒,半天才张嘴说,我觉得只要能吃苦就行。

母亲嗔怪地看了儿子一眼,连忙接过他的话头说,这孩子,刚才在路上还给我说得头头是道呢,这会儿就忘了?母亲对工作人员说,搞推销,一直是我儿子的梦想,所以,一直以来他都有意识地在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他平时就跟我说,推销人员应该有以下素质:一是有一副好口才,能为产品做详细生动的口头广告;二是有吃苦精神,能走街串巷,不怕麻烦地上门服务;三是有良好的交际能力,能和各色各样的人打交道,广泛地推销产品……母亲一口气说了十点,毫不停歇,好多竟是工作人员从没听过的有价值的新观点。

听完母亲的介绍,在场的人都面露微笑。

母亲一看他们的微笑,心里就跟喝了蜜似的甜。

她知道儿子的工作终于有希望了,于是欢天喜地地领着儿子回家等候通知。

三天后,母亲终于等来了那家公司的电话,她非常高兴,儿子也十分兴奋。

然而,听过电话,母亲却呆了……
(选自《中国小小说精选》,有删改)结合上下文,体味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儿子好半天才挤到前面,边挤边抱怨
..说……
(2)
(2)母亲嗔怪
..地看了儿子一眼,连忙接过他的话头……
3、总结:常见答题模式:
关键词及效果 + 对象及特点 + 情感、心理等
(什么词?什么意?“准确地”/“形象地”)
(三)描写
1、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特征。

(2)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人物思想产生和导致事件结局的社会根源,揭示(深化)主题。

(3)推动情节发展。

(4)烘托(渲染、营造)氛围。

(5)烘托人物心情,展示(突出)人物性格,预示人物命运等。

2、例题讲解
雪地烤红薯
①男人缩在高中校园门口,守着一个烤红薯的老式铁炉。

他不断地把烤熟的红薯挑出来,把没烤的红薯放进去,十几个红薯,让他手忙脚乱。

第一次做这种营生,男人的心里有点慌。

②(A)天空平飘着雪花,男人的头顶和肩膀上落着薄薄一层雪。

正是放学的时候,走读的学生赶着回家,住校的学生赶着回宿舍,所有人都在雪中匆匆而过。

男人把一个烤得最成功的红薯托在手里,嘴张着,却并不吆喝。

③有人停下来,看他的红薯。

他立刻打起精神,从旁边操起小秤。

他挑了两个最大的红薯放进秤盘,拉起提绳。

“啪”的一声,两个红薯紧跟着掉在雪地上。

男人急忙再从烤炉里取出两个红薯,那个学生却早已经走远了。

④整个下午他都没有卖掉一个烤红薯,这让他很伤心。

现在,除了他,谁还把烤红薯当成好东西?儿子考上重点高中的那一天,闹着要去吃洋快餐。

儿子点了一份薯条,端上来的东西又黄又瘦,蜷缩扭曲着,他不知为何物。

尝一个,才知不过是炸过的土豆条罢了。

他说:“这能比得上烤红薯?”儿子边笑边喝着可乐。

可乐他也尝了尝,不好喝,麻舌头。

他想,烤红薯多好啊,剥了皮,又香又甜,含在嘴里,不用嚼,直接化成蜜淌下去,如果再配一大碗玉米糁子和一碟腌萝卜条,那滋味,真是给个皇帝也不换啊!
⑤他重新把小秤放到身边,扭过头,眼睛盯住校门。

这时,有几个学生说笑打闹着,走了出来。

男人眼睛一亮,清清嗓子,喊了起来:“卖烤红薯啰!”嗓音很小,又哑又沙,像被砂纸打磨过。

声音吸引了这几个学生的目光,然而他们
只是投来极为漠然的一瞥,又转过脸继续说笑。

⑥于是,男人又提高嗓门吆喝:“烤红薯白送啰!”这时,一个长脖子少年停下来,并转身朝男人走来。

边上的平头少年拽了拽他的胳膊,可是没能将他拉住。

长脖子少年走到男人面前,问道:“烤红薯白送?”
⑦男人憨笑着挑出四个红薯,边挑边问长脖子少年:“你们宿舍几个人?”长脖子少年说:“四个。

”男人接着问:“那个和你一起走的留平头的也是?”长脖子少年说:“不错。

”男人说:“那就给你们多带几个吧!”于是又挑了四个。

他把八个烤红薯分装进两个袋子,递给长脖子少年。

⑧天渐渐黑下来。

(B)男人看了看天空,雪越下越大,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

男人仍然没有卖掉一个烤红薯。

他推起三轮车,慢慢往回走。

他在一个街角停下来,就着昏黄的路灯,从炉里掏出一个焦糊的烤红薯。

他仔细地剥掉皮,慢慢地吃起来。

他不声不响地吃掉一个,又掏出第二个。

他一口气吃掉八个烤红薯,那是烤炉里剩下的全部烤红薯。

吃到最后,他不再剥皮,将烤红薯从烤炉里取出来,直接塞进嘴巴。

男人想,自己的嘴唇肯定被烫出了水泡,因为现在,那里钻心地痛……
⑨长脖子少年回到宿舍,将两袋烤红薯随手放在床头柜上。

谁对烤红薯都没有兴趣,即使是白送,他们也不想吃上一口。

终于,快熄灯的时候,留平头的少年打开了一个袋子,取出一个烤红薯,托在手里,细细端详。

长脖子少年提醒他说:“都烤糊了。

”平头少年低头不理他,闭起眼睛嗅那个烤红薯。

电灯恰在这时熄灭,平头少年在黑暗来临的瞬间,将那个已经冰凉的烤红薯凑近嘴巴,狠狠地咬了一口。

他没有剥皮,感觉到了红薯的微涩与甘甜。

⑩长脖子少年突然说:“你和卖烤红薯的那个人长得很像。


⑾黑暗里,平头少年偷偷流下了一滴眼泪。

17.根据文中男人的行为,完成下面的填空。

(2分)
手忙脚乱()红薯→打起精神称红薯→高声吆喝()红薯→不声不响吃红薯18.文中的男人对儿子(平头少年)的父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4分)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第④段儿子“边笑边喝着可乐”中“笑”字,反映了儿子对烤红薯的不屑一顾。

B.第⑤段男人“眼睛盯住校门”中“盯”字,表现他盼着有人来买红薯,更盼见到儿子。

C.第⑥段平头少年“拽了拽”长脖子少年的胳膊,是不想让长脖子少年走近男人。

D.第⑦段男人说“那就给你们多带几个吧”,可见男人对这些孩子关爱有加,很大方。

20.文中有两处关于雪的环境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分)
(A)天空飘着雪花,男人的头顶和肩膀上落着薄薄一层雪。

(B)男人看了看天空,雪越下越大,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

21.第⑨段“他没有剥皮,感觉到了烤红薯的微涩与甘甜”中的“微涩”和“甘甜”意蕴丰富,请揣摩并写出平头少年的内心活动。

(3分)
平头少年想:
1、人物描写: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2、例题讲解:
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答:这几句话运用外貌描写,生动地刻画出孔已己穷困潦倒的形象,暗示了他的生活遭遇,表现作者对他的同情。

4、总结:答题格式:描写手法+作用+内容+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