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形成的基础理论
中医伤科
![中医伤科](https://img.taocdn.com/s3/m/60ea4e4acc17552707220861.png)
第一章中医伤科发展简史中医伤科学是一门研究骨与关节及其周围组织损伤与疾病的学科。
一、中医伤科的起源(远古~1.8万年前)原始人摸索简易的理伤按摩手法,用树叶、草茎及矿石粉等裹敷伤口,这便是外治法的起源。
新石器时代外科手术器械—砭镰已产生。
二、中医伤科的萌芽(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一)夏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夏代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用以治病的针是石针、骨针。
在夏代已有了人工酿酒。
酒可以通血脉、行药势,也可以止痛、消毒,这对治疗创伤疾病很有意义。
(二)商代(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066年)砭石被金属的刀针所代替,成为骨伤疾患的手术工具。
伤科疾病有疾手、疾肘、疾胫、疾止、疾骨记载。
(三)西周、春秋时期(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476年)出现医政的设制和医疗的分科。
且将医师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
疡医就是外伤科医师。
三、伤科基础理论形成(公元前476年~公元220年)战国、秦汉时代,伤科基础理论亦初步形成。
《五十二病方》记载了金伤、刃伤、外伤出血等多种外伤疾病,其中水银膏治疗外伤感染,是世界上应用水银于外伤科的最早记载。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体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基础理论,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
《神农本草经》载有中药365种,其中应用于伤科的药物约100种。
华佗他发明了麻沸散,施行于剖腹术、刮骨术,创立了五禽戏运用于伤科疾病之康复。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巨著,书中记载的攻下逐瘀方药,如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桃仁承气汤、大黄蛰虫丸和下瘀血汤等,至今仍被伤科医家所推崇。
四中医伤科学诊疗技术的进步(公元220~960年)葛洪《肘后救卒方》最早记载了下颌关节脱臼手法整复方法,并首先记载用竹片夹板固定骨折。
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对创口感染、骨关节化脓性疾病采用外消、内托、排脓、生肌、灭瘢等治法;运用虫类活血药治疗金疡;提出骨肿瘤的诊断和预后;记述了“阴疽”(似髋关节结核)、“筋疽”(似脊柱结核)的症候。
13第十三章 创伤(外科学第七版)
![13第十三章 创伤(外科学第七版)](https://img.taocdn.com/s3/m/0eb7576ab84ae45c3b358ca3.png)
第十三章创伤创伤是指机械性致伤因素作用于人体所造成的组织结构完整性的破坏或功能障碍。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少疾病已逐步得到有效控制,但创伤却有增无减,而且已成为继心脏疾病、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疾病之后的第四位死亡原因。
所以,创伤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医务人员更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本章将简要介绍有关创伤的基础知识,重点是创伤的共性规律和救治原则,至于各部位创伤的诊断和治疗可参见相关章节。
此外,战伤是一种特殊的创伤,属于创伤的范畴。
战伤虽有其自身特点,但在许多方面与创伤都有共性或相似性,故在此也作一扼要介绍。
第一节创伤概论一、概念和分类创伤的分类是为了尽快对伤员作出正确的诊断,以便使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提高救治工作的有效性和时效性,同时也有利于日后的资料分析和经验总结,使创伤基础理论研究和救治水平不断提高和发展。
分类方法较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按致伤因素分类可分为烧伤、冷伤、挤压伤、刃器伤、火器伤、冲击伤、毒剂伤、核放射伤及多种因素所致的复合伤(combined injuries)等。
2.按受伤部位分类一般分为颅脑伤、颌面部伤、颈部伤、胸(背)部伤、腹(腰)部伤、骨盆伤、脊柱脊髓伤、四肢伤和多发伤等。
诊治时需进一步明确受伤的组织和器官,如软组织损伤、骨折、脱位或内脏破裂等。
3.按伤后皮肤完整性分类皮肤保持完整无开放性伤口者称闭合伤(closed injury),如挫伤(contusion)、挤压伤(crush injury)、扭伤(sprain)、震荡伤(concussion)、关节脱位和半脱位、闭合性骨折和闭合性内脏伤等。
有皮肤破损者称开放伤(opened injury),如擦伤(abrasion)、撕裂伤(laceration)、切割伤、砍伤和刺伤等。
在开放伤中,又可根据伤道类型再分为贯通伤(既有入口又有出口者)、盲管伤(只有入口没有出口者)、切线伤(致伤物沿体表切线方向擦过所致的构槽状损伤)、反跳伤(入口和出口在同一点)。
伤口基础理论之处理原则
![伤口基础理论之处理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f059c1be561252d381eb6e81.png)
伤口基础理论之处理 原则
伤口基础理论之处理原则
伤口的分类
按时间分 (1)急性伤口:突然形成且
愈合较快的伤口。如:择 期手术切口,Ⅱ度烧伤伤 口,浅层皮肤伤,皮肤急 性放射性Ⅰ度损伤,Ⅱ度 压疮等创面
(2)慢性伤口:各种原因所 致的皮肤组织受伤后不能 按照正常周期进行愈合的 伤口,如溃疡性伤口,慢 性放射性Ⅱ度Ⅲ度损伤, 深度烧伤或烫伤,外伤所 引起的肉芽创面等
伤口治疗的总原则
伤口的良好修复依赖于合理的伤口处 理,目的是尽可能在短时间内闭合 伤口,完成再上皮化。
清除刺激原 清除坏死组织 预防和控制感染 保护伤口以及周围组织 为伤口愈合提供一个润湿的环
境 控制流出的液体和气体 使病人感到舒适
伤口基础理论之处理 原则
伤口基础理论之处理原则
慢性伤口处理中的常见问题
伤口基础理论之处理 原则
伤口基础理论之处理原则
其它伤口分类
1:根据受伤累计的深度分为部分皮层损伤伤口和全层伤口 2:根据受伤原因可分为机械性或创伤性伤口,热损伤和化学
性损伤伤口,溃疡性伤口,放射性损伤伤口 3:根据颜色可分为红色,黄色,黑色和混合伤口
伤口基础理论之处理 原则
伤口基础理论之处理原则
伤口基础理论及处理原则
伤口基础理论之处理 原则
伤口基础理论之处理原则
皮肤,人体最大的器官
面积 1.5 -2 m2 厚度 0.1 - 10 cm 重量 10-20 kg
伤口基础理论之处理 原则
1 cm2 皮肤成分: 600万个细胞 上千个感觉器 200 个疼痛感受器 400 cm 神经纤维 100 cm 血管 100 个汗腺 15 个皮脂腺
感染 气味
•浸渍 •漏液 •去痂
伤口湿性愈合理论
![伤口湿性愈合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ccafa08804d2b160a4ec03f.png)
贵州省骨科医院
伤口及伤口愈合的基本概念
皮肤是人体最大器官,覆盖了人体的整个体 表,其面积约2平方米,重量约4.5~5kg。 伤口或称皮肤组织损伤是临床护士最常遇到 的问题,伤口护理(包括压疮护理)始终是护 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预防和处理 伤口的结果常常作为衡量护理质量的一个重 要指标。
环境异物,如灰尘 敷料纤维或手术缝线 局部感染体征 创面周围皮肤状况
36
创面的解剖部位
伤口渗出液 (Exudate)
量 - 少量(5ml/24小時)
中量(5-10ml/24小時) 多量(>10ml/24小時) - 衡量敷料的干、湿作记录 顏色 - 清澈, 粉紅水样, 黃脓, 黄绿脓, 褐色
颜色:清澈;血水样;黄脓;绿黄脓;褐色;______ 气味:无味;有异味;有臭味 伤口周围皮肤情况:红斑;苍白;浸渍;色素沉着;水肿;坏死;_____ 疼痛:局部 / 全身;长时间存在;偶尔;换药时;没有 伤口愈合阶段:肉芽生长阶段;上皮生长阶段 曾给予的处理: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伤口愈合的因素: 全身性:
湿润环境愈合理论的临床应用
20世纪90年代初,Turner报告持续的湿润治疗 使病人伤口面积缩小明显加快,大量肉芽组织形 成并可见上皮快速再生。Knighton也发现应用 封闭敷料密闭伤口后,伤口基底床保持湿润状态 且形成低氧环境,在此综合作用下刺激毛细血管 生长和再生,成为肉芽生长的基础。1992年, Wheeland的研究也表明湿润环境下不结痂,而 结痂会阻碍表皮细胞迁移,因为细胞的迁移主要 从创缘开始,而结痂迫使
伤口护理
干性坏疽
有腐肉的伤口
肉芽形成 上皮生长
疤痕形成原理
![疤痕形成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6216f334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d9.png)
疤痕形成原理
疤痕是皮肤在受伤或手术后形成的结缔组织修复过程中的一种结果。
疤痕的形成原理主要包括血小板聚集、炎症反应、纤维母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合成。
当皮肤受到损伤时,血小板会聚集到伤口处,释放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促进炎
症反应的发生。
炎症反应引起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并吸引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进入伤口区域,释放出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进一步刺激纤维母细胞的增殖和合成。
纤维母细胞是疤痕形成的主要细胞类型。
它们由伤口周围的成纤维细胞和间充质细胞转化而来。
在伤口愈合的过程中,纤维母细胞会迁移到伤口处,并合成胶原蛋白和弹力纤维等细胞外基质成分。
胶原蛋白的数量和排列方式与正常皮肤有所不同,导致疤痕形成。
细胞外基质在疤痕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除了纤维母细胞合成的胶原蛋白外,还有其他成分如弹力纤维、玻璃样物质等。
这些成分的正常合成和重构会影响疤痕的形态。
此外,细胞外基质中的生长因子、细胞黏附分子和蛋白酶等也参与调控疤痕的形成过程。
总的来说,疤痕的形成是一系列复杂的细胞与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果。
疤痕的理化特性与正常皮肤不同,这也是为什么它们在颜色、弹性和外观上与周围正常皮肤区域有所区别的原因。
伤口愈合的生物学过程
![伤口愈合的生物学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3adb0f38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ba.png)
伤口愈合的生物学过程伤口愈合的生物学过程伤口愈合是指组织对创伤的反应和修复过程。
现代研究表明,伤口愈合是一个复杂但有序进行的生物学过程,了解其过程和机理有助于护士决定如何处理伤口和选择最佳的伤口护理方法。
从理论上说,伤口愈合可分为3个阶段:炎症期或称渗出期;纤维组织增生期(简称增生期);瘢痕形成修复期(简称修复期)。
临床实践中又分别简称未清创期、肉芽期和上皮形成期。
一、炎症期/渗出期(清创期)此期从手术瞬间开始,在生理条件下持续3~6天。
早在1975年Benson就提出了“炎症开始于受伤后持续到6天”的观点。
经大量研究证实,此阶段的生理过程为:血清蛋白质和凝血因子渗透伤口---纤维蛋白凝块稳定伤口---中性粒细胞清洁伤口----巨噬细胞引入伤口,吞噬伤口内的组织细胞碎片,消化、中和、吞噬损伤因子,以免对伤口造成进一步的损伤。
由于炎性反应、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因此此期内可见大量的血浆渗出液由伤口渗出,渗出液富含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各种血浆蛋白,故渗出期内病人可出现反应性低蛋白血症,主要是血清白蛋白和总蛋白进行性下降。
(一)止血过程止血是伤口修复的首要步骤,其过程为:受损的组织细胞释放血管活性物质使局部血管收缩,同时血小板凝集,激活凝血系统,纤维蛋白原形成不溶性纤维蛋白网,产生血凝块,封闭破损的血管并保护伤口,防止进一步的细菌污染和体液丢失。
(二)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复杂的机体防御反应,其目的是去除有害物质或使其失活,清除坏死组织并为随后的增生过程创造良好的条件。
炎症反应存在于任何伤口愈合的过程中,有4个典型的症状:红、肿、热、痛。
1.炎性发红、发热:损伤初始,收缩的小动脉在组胺、5-羟色胺、激肽等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下扩张,伤口血液灌注增加,局部新陈代谢加强,使有害物质得以清除,临床表现为局部发红和发热。
2.炎性渗出:血管扩张的同时还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液增多。
第一阶段的渗出发生在伤后10min;第二阶段的渗出发生在伤后1~2h后,3~5天达到渗出高峰,临床表现为肿胀;5天后开始回吸收。
(优质医学)伤口基础理论知识
![(优质医学)伤口基础理论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0cb80ac1f524ccbff0218402.png)
• 生物活性物质丢失,愈合速度缓慢 • 患者疼痛 • 敷料与创面粘连,
更换敷料时再次性机械损伤
•
30
传统伤口治疗——干性愈合环境
•
31
•
32
伤口愈合概念-湿性愈合
1962年Winter在《Nature》杂志上发表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他发现皮肤表面的水疱如果不予刺破而保持完整时,将避免结痂的形 成,且能促进上皮表层细胞的移动,从而利于伤口的愈合。水胶体敷 料正如水疱的完整表面,其能吸收伤口渗出液而形成柔软且潮湿的凝 胶,故能加速伤口的愈合;
1963年Hinman博士首次在人体伤口处理中得出同样的结论。
•
33
伤口愈合概念-湿性愈合
1981年,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外科系的 Knighton,Silver,Hunt等3人首次发现伤口的含氧量与血管增生 的关系,在无大气氧存在下的血管增生速度为大气氧存在时的6 倍,新血管的增生随伤口大气氧含量的降低而增加
•
16
康惠尔山
渗出液
黑色期 黄色期
红色期
伤口分期
粉色期
•
17
局部性评估
创面的类型以及其所处的愈合阶段 创面的大小、深度以及组织丢失量的估计 创面局部临床表现
湿润或者干燥脱水 坏死组织量与肉芽组织的生长情况 渗出物的特点与多少 局部温度 异物
环境异物,如灰尘 敷料纤维或手术缝线 局部感染体征 创面的解剖部位
T = Tissue management 软组织的处理(清创) I = Infection or inflammation control 控制感染或炎症 M = Moisture Balance 湿润平衡 E = Edge of Wound 伤口边缘
伤口愈合的生物学过程完整版
![伤口愈合的生物学过程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8d28d058376baf1ffd4fad41.png)
伤口愈合的生物学过程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伤口愈合的生物学过程伤口愈合是指组织对创伤的反应和修复过程。
现代研究表明,伤口愈合是一个复杂但有序进行的生物学过程,了解其过程和机理有助于护士决定如何处理伤口和选择最佳的伤口护理方法。
从理论上说,伤口愈合可分为3个阶段:炎症期或称渗出期;纤维组织增生期(简称增生期);瘢痕形成修复期(简称修复期)。
临床实践中又分别简称未清创期、肉芽期和上皮形成期。
一、炎症期/渗出期(清创期)此期从手术瞬间开始,在生理条件下持续3~6天。
早在1975年Benson就提出了“炎症开始于受伤后持续到6天”的观点。
经大量研究证实,此阶段的生理过程为:血清蛋白质和凝血因子渗透伤口---纤维蛋白凝块稳定伤口---中性粒细胞清洁伤口----巨噬细胞引入伤口,吞噬伤口内的组织细胞碎片,消化、中和、吞噬损伤因子,以免对伤口造成进一步的损伤。
由于炎性反应、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因此此期内可见大量的血浆渗出液由伤口渗出,渗出液富含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各种血浆蛋白,故渗出期内病人可出现反应性低蛋白血症,主要是血清白蛋白和总蛋白进行性下降。
(一)止血过程止血是伤口修复的首要步骤,其过程为:受损的组织细胞释放血管活性物质使局部血管收缩,同时血小板凝集,激活凝血系统,纤维蛋白原形成不溶性纤维蛋白网,产生血凝块,封闭破损的血管并保护伤口,防止进一步的细菌污染和体液丢失。
(二)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复杂的机体防御反应,其目的是去除有害物质或使其失活,清除坏死组织并为随后的增生过程创造良好的条件。
炎症反应存在于任何伤口愈合的过程中,有4个典型的症状:红、肿、热、痛。
1.炎性发红、发热:损伤初始,收缩的小动脉在组胺、5-羟色胺、激肽等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下扩张,伤口血液灌注增加,局部新陈代谢加强,使有害物质得以清除,临床表现为局部发红和发热。
伤口基础理论知识课件
![伤口基础理论知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d8a1c85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d9.png)
本课程将介绍伤口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伤口的概述,处理流程,感染处理, 愈合原理和注意事项。
伤口的概述
1 什么是伤口?
伤口是破坏了皮肤和组织完整性的局部损伤。
2 伤口的分类Biblioteka 伤口可分为割伤、刺伤、烧伤、撕裂伤等不同类型。
3 伤口的原因
伤口的主要原因包括事故、手术和其他创伤。
伤口处理流程
1
伤口清洗
用清洁的生理盐水或消毒液彻底清洗伤口,去除污物和细菌。
2
伤口止血
使用压迫止血或止血带等方法控制出血。
3
伤口缝合
根据伤口的深度和位置,采用合适的缝合技术进行伤口闭合。
4
伤口包扎
覆盖伤口以保护伤口,促进愈合和减少感染的风险。
5
伤口观察
定期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及时处理并记录任何异常。
伤口感染
伤口感染的原因
伤口感染常由细菌侵入进入 伤口引起。
伤口感染的症状
疼痛、红肿、渗液、发热和 恶臭等。
伤口感染的处理方法
清创、抗生素使用、伤口引 流和敷料更换。
伤口愈合
伤口愈合的原理
伤口愈合是机体的生理反应, 包括凝血、炎症、增生和重建。
伤口愈合的时间
伤口的愈合时间因个体差异和 伤口严重程度而异。
伤口愈合的方式
伤口愈合可为一期愈合或二期 愈合,根据伤口大小和清洁度 确定。
伤口处理的注意事项
伤口处理的卫生要求 伤口处理的器材准备和使用 伤口处理的操作规范
总结
1 伤口处理的重要性
正确的伤口处理可以预防感染并促进伤口愈合。
2 伤口处理的正确性
3 伤口处理的进一步学习和实践
根据科学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伤口处理。
伤口基础理论之处理原则.
![伤口基础理论之处理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440d729002d276a200292e4a.png)
Inspiring Confidence
现代伤口渗液处理基础理论
Winter教授的实验 (1962)
在猪皮肤上制造表浅伤口 一侧伤口暴露于空气呈干性环境
另一侧用薄膜敷料覆盖保持湿性环境 湿性环境下的伤口愈合速度明显 加快.
film
本发现引出
湿性愈合理论
Winter GD. Formation of scab and rate of epithelialization of superficial wounds in the skin of domestic pig. Nature Inspiring Confidence 193:293-294,1962
湿性愈合理论的优点
1)有利于坏死组织的溶解 2)维持创面局部微循环的低氧状态 3)有利于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移行 4)保留渗出液内的生长因子并促进其释放 5)保持创面温度接近或恒定在人体常温:37摄氏度 6)保持伤口局部湿润,不会形成干痂,避免再次机械性损伤 7)避免神经末梢暴露于空气中,减少疼痛 8)降低感染几率(厌氧菌除外)
Inspiring Confidence
创面的湿度与温度
1962年Winter博士在动物(猪)实验中证实了创面 在湿性环境下愈合速度要比干性环境快一倍。 随后Hinman(1963)博士在人体创面上也得到了同 样的结果。从而产生一种全新的愈合理论以及由此 而产生的新的创面护理用敷料 ----- 湿性愈合理论 和闭合性敷料。
自溶痂清创
• 湿性环境 • 人体自体溶解酶 - 胰肽酶 - 胶原酶
© Mölnlycke Health Care Limited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For internal use only
伤口基础知识、湿性愈合理论及伤口的评估与治疗
![伤口基础知识、湿性愈合理论及伤口的评估与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5dbe4780998fcc22bdd10d03.png)
6
伤口的分类
• 以愈合时间分
• 以受伤原因分
• 以生理结构分
• 以愈合类型分
• 以愈合过程分
• 以颜色分
19/11/2019
Coloplast Academy----Wound Management
7
伤口分类1——以愈合时间分
急性伤口 手术后切口 烧伤 供皮区 皮肤擦伤
慢性伤口 压疮 下肢血管性(动脉/静脉/混合性)溃 疡 糖尿病足溃疡 其他难以愈合的伤口
19/11/2019
Coloplast Academy----Wound Management
皮肤的结构
3
• 表皮层 • 真皮层 • 皮下脂肪层 • 下层为筋膜、
肌肉组织及 骨头
19/11/2019
Coloplast Academy----Wound Management
4
皮肤的功能
• 感觉功能 • 保护功能 • 体温调节的功能 • 交流 • 代谢 • 分泌、排泄和吸收
• 类固醇药物:稳定溶酶体膜,阻止蛋白水解酶及其它 促炎症反应物质释放,抑制伤口愈合的炎症期。使血 液中锌含量减少,使伤口愈合每一过程都受阻
• 抗炎药物:超剂量时可能抑制愈合过程的炎症期
19/11/2019
Coloplast Academy----Wound Management
34
全身因素7——放射治疗
炎症期
修复期 (增生期)
15
成熟期
伤口收缩与止血 肉芽组织形成 上皮化
清除坏死组织
毛细血管逐渐减少 新生纤维组织转型
19/11/2019
Coloplast Academy----Wound Management
伤口基础知识、湿性愈合理论及伤口的评估与治疗
![伤口基础知识、湿性愈合理论及伤口的评估与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7be731f9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37.png)
皮肤的功能
感觉功能 保护功能 体温调节的功能 交流 代谢 分泌、排泄和吸收
伤口的定义
正常皮肤组织在外界致伤因子的作用下所致的损害,皮肤完整性遭到破坏,伴有一定量正常组织的丢失;同时,皮肤的正常功能受损。
伤口的分类
以愈合时间分 以受伤原因分 以生理结构分 以愈合类型分 以愈合过程分 以颜色分
局部因素5——活动
邻近关节的伤口如果过早活动,会加重炎症渗出引起肿胀,而影响供血;而且极易损伤新生的肉芽组织,不利于股神经、血管、肌腱的修复。 压力、摩擦力或拉力会造成表面皮肤和深部血管及肌肉的受损 新生肉芽组织非常脆弱,牵拉易致损伤出血,影响纤维母细胞分化和瘢痕组织形成
局部因素6——血流量和氧张力
伤口分类3——以皮肤生理结构分
部分皮肤缺损的伤口(Partial thickness wound): 全层皮肤缺损的伤口(Full thickness wound):
伤口分类4——以愈合类型分
部分皮肤缺损的伤口(Partial thickness wound): 全层皮肤缺损的伤口(Full thickness wound):
局部因素3——微生物污染
伤口的菌落数>105/cm3 白细胞不能抑制大量细菌活动 感染伤口 局部红、肿、热、痛和脓性分泌物或渗出物 主要原因:胶原代谢紊乱,胶原溶解多于沉积 细菌和炎症细胞增加了氧和其它养料消耗
局部因素4——异物
异物包括: 细菌 坏死组织细胞碎片、痂皮 外科缝线 外界颗粒性物质如灰尘、毛发或者其他物体 伤口敷料残留物,如纱布纤维 血肿、残留血块 都是培养细菌的温床 影响伤口的收缩过程 结痂时,干燥的环境使表皮细胞的移行减慢
伤口基础知识、湿性愈合理论及评估与治疗原则
了解皮肤
创面愈合的基本理论
![创面愈合的基本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a6dc2dd763231126fdb117d.png)
第二章创面愈合的基本理论一、创面修复的概念创面是机体正常皮肤组织在外界致伤因子如外科手术、外力、热、电流、化学物质、低温,以及机体内在因素如局部血液供应障碍等作用下所发生的皮肤损害,常伴有皮肤完整性的破坏以及一定量正常组织的丢失,同时皮肤的正常功能受损。
根据创面的愈合时间,分为急性创面和慢性创面。
有关急性/慢性创面的定义尚未有统一的标准。
一般认为急性创面指自创面形成2个星期内的所有创面。
之后,由于某些不利的影响因素如感染、异物等导致创面愈合过程受阻,愈合过程部分或完全停止,使创面愈合时间超过2个星期,这时的创面称为慢性创面。
由此可见,所有慢性创面都是由急性创面发展而来。
常见的急性创面有:手术切口(surgical incision)、皮肤擦伤(abrasion),烧伤(burn)、供皮区(donor site),常见的慢性创面有:压疮(pressure sore)、下肢血管性(动脉性/静脉性)溃疡~(leg ulcer)、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以及其他难愈合创面。
创面一旦形成,机体就会迅速做出反应后动愈合过程进行修复。
然而不同的创面具有不同的特点,其愈合过程也有差异,这就导致了创面愈合的不同方式。
根据创面损伤的深度,可将创面分为三种:①I类创面——表皮性损伤,损伤仅限于皮肤的表皮层,表现为表皮剥脱。
当创面较小时,其愈合是通过基底细胞的分裂、增生和分化后向上移行而实现的;如创面较大,则愈合是从创周健存的基底细胞开始分裂、增殖来启动愈合过程的。
通常于伤后2~4日即可完全恢复其原有的结构和功能,故这类创面的愈合也相应地简单。
②Ⅱ类创面——真皮性损伤,损伤较深,达真皮层甚至皮下组织。
③Ⅲ类创面——全层性损伤,损伤深达筋膜、肌腱或肌层,常伴随着血管、神经甚至骨骼的断裂。
二、创面治疗的过去和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部长期与自然环境做艰苦斗争的历史,在各种生活、生产实践中,人们随时有可能发生创伤。
伤口护理发展史
![伤口护理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479a77fe0242a8956bece4ba.png)
伤口护理——“生物材料”时 代
1962年 ,Winter.R博士提出了以保持创 面“无菌、湿润、封闭”的全新湿法疗 法理论,突破了李斯特时代的理论局限。
伤口护理——“生物材料”时 代
随着这种理念的发展以及材料科学的不 断进步,敷料的材质也发生了根本的变 化,各种具有保湿功能的大分子物质在 伤口护理领域展现出了很强大的生命力。 这一理论的诞生,代表着生物材料与全 新伤口护理理念时代的开始
使用: 此之后的一百年,以干燥、透气为主要 护理原则的材料不断出现,许多使用更 加方便、性能更加出色的棉质敷料在世 界范围内得到了普及。至此以棉纱布制 品为代表的“干燥透气”理论成为当时 的主流
伤口护理——“棉纱布”时代
问题: 棉纱布敷料粘连创面组织所带来的换药 痛苦、二次创伤以及对于溃疡等难愈性 创面治疗上的不足之处也逐渐在临床的 实践过程中越来越明显,都促使着人们 不断地追求着新材料的研发
伤口护理——“棉纱布”时代
发明: 1867年,约瑟夫•李斯特吸取了路易•巴 斯德相关理论,将无菌术的概念引用到 了手术切口以及相关创面的护理之上, 他发明了棉纱布敷料对术后切口尽心覆 盖以阻隔空气中细菌对创面的侵袭,获 得了很好的疗效并很快在西方的医学界 得到了应用
伤口护理——“棉纱布”时代
现代伤口护理理念—仿生理念
湿法疗法经过了几代人的研究与发展, 以“湿法疗法”理念为基础的各种伤口 护理材料层出不穷,其卓越的临床效果 与详实的实验数据也逐渐得到了众多医 护人员的接受和患者的广泛认同。 美国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在最新公布 的《创面医疗用品行业指南》中将“湿 法疗法”确定为对创面护理的标准疗法。
伤口护理——“生物材料”时 代
伤口愈合的基本过程
![伤口愈合的基本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a459f14e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77.png)
伤口愈合的基本过程
伤口愈合是人体自愈系统的重要组成,它涉及一系列生物学过程。
下面是伤口愈合的基本过程:
1.止血阶段
当身体受到损伤时,血液会迅速流到受损部位并形成凝块,这一过程被称为止血。
它主要由血小板和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参与。
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尽可能地减少血液流失,为后续的修复过程创造条件。
2.炎症反应
止血阶段完成后,身体会启动炎症反应。
白细胞会渗入受损区域,清除死亡的细胞和细菌。
同时,炎症反应还会引发周围的血管扩张,让更多的血液和营养物质流向受损部位。
3.肉芽组织生成
在炎症反应逐渐消退后,身体会开始生成肉芽组织。
肉芽组织是由新生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形成的,它为伤口提供了一个支架,帮助修复损伤。
成纤维细胞会分泌大量的胶原蛋白,使得新生成的肉芽组织更加坚固。
4.细胞增殖和分化
在肉芽组织生成的同时,身体也会启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过程。
新的细胞会不断生长并替换受损的细胞,使得伤口逐渐愈合。
这个过程中,不同类型的细胞会按照特定的程序进行增殖和分化,最终形成新的组织。
5.疤痕形成
在伤口完全愈合后,疤痕形成是最后一个阶段。
疤痕的主要功能是填补和加固受损的组织,使其更加坚固。
然而,由于疤痕组织的结构与正常组织不同,所
以它们在外观上可能存在差异。
总之,伤口愈合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涉及多个生物学环节。
了解这个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如何促进伤口愈合,以及如何预防和处理愈合过程中的问题。
愈伤组织名词解释
![愈伤组织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c5c83be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4e.png)
愈伤组织名词解释
愈伤组织是指在机体受到损伤后,通过细胞增殖、移动和分化等生物学过程,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类似结构和功能的组织。
它是机体修复和恢复功能的基础,在创伤、手术和疾病愈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愈伤组织的形成始于损伤刺激,伤口的边缘细胞受到刺激会发生增殖,同时释放各种生长因子,诱导周围细胞也进行增殖。
这些增殖的细胞会逐渐填补伤口的缺损部分,形成一层新的细胞覆盖物。
同时,愈伤组织细胞也会分泌胶原蛋白和纤维素等基质成分,使其逐渐凝聚、重塑。
在这个过程中,愈伤组织起到支持和保护伤口,维持伤口的结构完整性。
愈伤组织中的细胞类型主要有炎症细胞、纤维母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等。
炎症细胞是伤口愈合的第一步,它们能清除伤口中的细菌和坏死组织,促进伤口的清洁和净化。
纤维母细胞是愈伤组织的主要成分,它们能合成胶原纤维和基质分子,使伤口逐渐结缔组织化。
平滑肌细胞则是愈伤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负责收缩和修复伤口,使伤口更好地恢复功能。
愈伤组织的形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伤口的大小和深度会影响愈伤组织的形成速度和规模。
同时,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也会对愈伤组织的形成产生影响。
例如,缺血、感染和营养不良等因素都会延缓愈伤组织的形成,甚至导致伤口难以愈合。
总之,愈伤组织是一种重要的组织类型,它在损伤愈合和组织
修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了解愈伤组织的形成过程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伤口愈合原理,并且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伤口缝合原理
![伤口缝合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256dea49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e9.png)
伤口缝合原理伤口缝合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一种操作,它是指通过将伤口边缘的组织结合在一起,促进伤口愈合,防止感染和出血。
伤口缝合原理是基于人体自身的愈合能力和外部辅助的手术技术,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伤口缝合的原理。
首先,伤口缝合的原理是基于人体的愈合过程。
当人体组织受到损伤时,机体会启动愈合机制,包括炎症反应、再生修复和重建阶段。
在伤口愈合的初期,炎症反应会引起局部的红肿、疼痛和渗出,这是机体清除病原体和坏死组织的过程。
随后,再生修复阶段开始,新生的血管和纤维组织填充伤口,形成初步的愈合组织。
最后,重建阶段是伤口愈合的最后阶段,新生的组织逐渐重建并形成成熟的瘢痕组织。
因此,伤口缝合的原理是利用人体自身的愈合过程,加速伤口的愈合和恢复。
其次,伤口缝合的原理还包括外部辅助的手术技术。
在手术中,医生会根据伤口的大小、深度和位置选择合适的缝合材料和方法。
常见的缝合材料包括缝合线和缝合针,它们可以通过手术工具将伤口边缘的组织结合在一起。
此外,医生还会根据伤口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缝合方法,如简单缝合、连续缝合、间断缝合等。
这些手术技术可以有效地将伤口边缘的组织对齐,促进愈合,并减少伤口留下的瘢痕。
总的来说,伤口缝合的原理是基于人体自身的愈合能力和外部辅助的手术技术。
通过促进伤口愈合,防止感染和出血,伤口缝合可以帮助患者更快地康复。
因此,在进行伤口缝合时,医生需要根据伤口的特点和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缝合材料和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之,伤口缝合原理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它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技术。
只有在严格遵循伤口缝合原理的基础上,才能保证伤口的有效愈合和患者的安全。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增加大家对伤口缝合原理的了解,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口愈合可分为三个阶段:炎症期或渗出期(或称清创期)、纤维组织
增生期、瘢痕形成修复期(简称修复期)。
2021/3/11
13
第一阶段:炎症期或渗出期(或称清创期)
此阶段的生理过程为:血清蛋白质和凝血因子渗透伤口,纤维蛋白凝块稳定伤 口,中性粒细胞清洁伤口,巨噬细胞引入伤口,吞噬伤口内的组织细胞碎片 ,消化、中和、吞噬损伤因子,以免对伤口造成进一步损伤。由于炎性反应 、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通盘生增加,可见大量的血浆渗出液由伤口渗出。
①伤口收缩:此过程开始于伤后2周,无论伤口面积大小,持续以每天6~7mm的 速度收缩变小。
4)皮肤产生的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越来越少,血管也缺乏弹性,皮脂腺和汗腺 分泌减少,皮下组织减少,增加损伤的风险。
2021/3/11
7
二、伤口的分类
2021/3/11
8
伤口分为哪几类
(1)按愈合时间的长短分类: ①急性伤口:指自2个月内能自行愈合的伤口。常见的急性伤口有手术切口、皮
肤擦伤、烧伤烫伤伤口、供皮区创面等。 ②慢性伤口:由于某些不利的影响因素(如感染、异物等)导致伤口愈合过程
比例。
2021/3/11
红色伤口
黄色伤口
黑色伤口
10
混合伤口
伤口分为哪几类
(三)、按损伤时间及细菌污染分类: ①清洁伤口:用“Ⅰ类”表示,指无菌切口。 ②清洁-污染伤口:用“Ⅱ类”表示,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切口。如胆囊手
术切口。 ③污染伤口:用“Ⅲ类”表示,指邻近感染区域组织直接暴露于感染区的切口。
伤口形成的基本理论
主讲人:安峰锐
2021/3/11
1
主要内容
一、皮肤的结构与功能 二、伤口的分类 三、伤口愈合过程及影响因素 四、伤口湿性愈合理论 五、伤口与营养 六、伤口感染
2021/3/11
2
一、皮肤的结构与功能
2021/3/11
3
皮肤的结构有哪些?
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组成。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 经,还有皮肤附属器,包括以脂腺、汗腺、毛发和指(趾)甲组织。皮 肤的厚度与年龄、部位有关、不包括皮下组织,厚为0.5mm~4mm。皮肤 的颜色与种族、年龄、性别以及外界环境等有密切关系。即使同一人体 的皮肤,在不同部位颜色深浅也不同。
2021/3/11
6
老年人皮肤特点
1)40~60岁皮肤开始出现皱纹,开始皮肤老化。细胞生长和分裂缓慢,皮肤不 再28天自我更新,而是40~60天更新。
2)黑色素产生能力上升,对紫外线更加敏感,皮肤老化最明显的原因主要是皮 肤经常暴露在紫外线下。
3)皮肝丧失了保湿能力,变薄、变干、导致皮肤缺乏张力和弹性。皮肤屏障功 能减退。
天。 B:新生血管的作用:新生血管是保证伤口充分的血氧供应和营养的基础,没有
血管的新生和重建,就不可能有肉芽的生长,伤口也就不能愈合。 C:护理中的注意事项:临床护理中应保护新生的血管不受外加因素的损伤。 ②肉芽组织形成:新生肉芽填补开始于伤后第4天。
2021/3/11
15
第三阶段:修复期
伤口修复开始于伤后2~3,可持续2年左右。伤口中的特殊细胞作用于肌弹性纤 维使之收缩,从创缘内部拉紧伤口边缘使伤口缩小,肉芽组织所含血管和水 分减少,逐渐变硬形成瘢痕,瘢痕持续修复、变软、变平和强度增加,上皮 从创缘开始,通过有丝分裂和细胞移行形成新生上皮细胞覆盖伤口,标志着 伤口愈合过程完成。
2)皮肤含有丰富的神经纤维网及多种神经末梢,是人体主要的感觉器官之一。
3)皮肤在体温调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既可作为外界温度变化的感受器, 又可作为调节体温的效应器。
4)皮肤的皮脂腺会分泌皮脂至皮肤表面,它和水分共同形成薄膜覆盖在皮肤 表面,对机体有重要保护功能。
5)人体皮肤具有吸收外界物质的能力,称为经皮吸收、渗透或透入。
2021/3/11
14
第二阶段:增生期
此期开始于创伤后的第1周内,持续2~3周。些期的特征为噬血管形成和肉芽形 成并开始上皮化。新生血管是血管化噬肉芽组织生长的基础。肉芽组织的组 成部分包括组织连接细胞、小血管和胶原。
①新生血管和血管化: A:血管的新生和重建:些过程又称毛细血管重建过程,完成整个过程需要1~4
如:阑尾穿孔后行阑尾切除术的手术切口、肠切除吻合术的手术切口。 ④感染伤口:微生物生长在伤口上伴有组织反应,组织反应依赖于机体对侵入的
微生物的抵抗。如手术时发现有脓性液体及坏死组织溢出的伤口。
2021/3/11
11
三、伤口愈合过程及影响因素
2021/3/11
12
伤口愈合:指由于致伤因子的作用造成组织损伤后,局部组织通过再生增殖
受阻,愈合过程部分或完全停止,使伤口愈合时间超过8周,这时的伤口就 成了慢性伤口。即一个伤口在8周内还没有愈合的趋势出现,应称为慢性伤 口。常见的慢性伤口有压疮、静脉性溃疡、糖尿病性溃疡及其他难愈合的创 面。
2021/3/11
急性伤口
急性伤口
慢性伤口
9
慢性伤口
伤口分为哪几类
(二)、按伤口内组织颜色分类: ①红色伤口:伤口内有健康的肉芽组织;常见于干净或正在愈合中的伤口。 ②黄色伤口:伤口内有腐肉、渗出液或感染,伤口暂无愈合倾向。 ③黑色伤口:伤口内有坏死组织,软或硬的结痂,伤口无愈合倾向。 ④混合伤口:伤口内有不同颜色的组织,常以百分比来描述各颜色组织所占的
6)皮肤具有多种物质代谢的功能。
7)皮肤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具有防御功能、自稳功能和免疫监视功能, 构成皮肤免疫系统。
2021/3/11
5
随着年龄改变皮肤结构发生的变化
1)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皮与真皮交界处的突起变平,基底膜变薄,由于强 度降低,损伤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2)真皮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薄,前臂和腿部等部位变薄的程度可达20%。 3)皮下组织减少。 4)细胞生成减少。 5)毛细血管血流减缓,致使老年人皮肤损伤和愈合延缓的风险增大。2021/3/114皮肤的生理功能
皮肤具有保护、感觉、调节体温、分泌排泄、吸收、代谢、免疫调节等生理 功能。
1)人体皮肤覆盖于身体表面,构成保护机体的第一道防线,可抵御外界环境 中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和致病微生物等有害因素的损伤,又能防止体内 水分、营养物质和电解质的丧失,维持机体的稳定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