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bb545e816fc700aba68fc7f.png)
【教材分析】
钱塘湖是我国杭州西湖的别名,自古以来钱塘湖就为文人墨客所称颂。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是白居易作于长庆三年(823年)春。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基本信息。
3.品味诗歌中具有艺术张力的字。
4、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教学重点】
1、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准备】ppt课件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描绘西湖的诗文,体会西湖的美。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人教版八年级上《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上《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d4348ed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34.png)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游记诗。
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下几点:一、重视朗读教学。
在朗读过程中,我让学生逐步掌握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同时,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二、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
通过对诗歌中描绘的景物进行想象和联想,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美感。
例如,在描写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的场景时,我让学生想象自己身临其境,感受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力量。
三、注重对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讲解。
在讲解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妙喻和佳句,例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和表达的深刻。
四、注重启发式教学。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达方式等,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
同时,我也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听取他们的想法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还有以下几点需要改进:一、在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时,可以更加注重对诗歌中景物的具体描写和细节的刻画,让学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诗歌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二、在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子时,可以更加注重对诗歌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方式的讲解,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三、在启发式教学方面,可以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达方式等。
总之,《钱塘湖春行》是一首优美的游记诗,通过对西湖早春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朗读教学、想象联想、重点词语讲解以及启发式教学等方面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同时,我也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对细节的刻画、对语言特点的讲解以及对学生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d284b89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31.png)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钱塘湖是我国著名的湖泊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着“钱塘江水煮西湖”的美誉,不仅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还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为了让学生们亲身体验这一美景,我们在春季组织了一次钱塘湖春行教学活动。
在活动中,学生们不仅能欣赏到美丽的风景,还能学到许多知识,增长见识。
但是,通过这次活动,我也反思了一些问题,下面将对我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
首先,我认为我在活动前的准备工作不够充分。
在组织这次钱塘湖春行教学活动之前,我没有详细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也没有进行相关的前期调研工作。
这样,在活动中,有些学生可能对活动内容不感兴趣,或者对活动的意义不够理解。
同时,我在活动安排上也没有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有些学生可能在活动中感到困难或者不适应。
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认为在活动前应该对学生的情况作适当了解,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安排,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活动中获得实际收益。
其次,我在活动中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进行实地考察时,我只是简单地给学生们介绍了一些基本的知识,而没有引导学生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交流。
同时,在活动中,我也没有充分利用学生们身边的资源,如让学生们自己寻找问题、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进行相关的观察和实验。
因此,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让他们能够主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我也应该多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实地考察等,来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另外,我在活动中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估和反馈。
在活动结束后,我没有对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估,也没有及时给学生们提供反馈和指导。
这样,学生们可能无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存在的问题,也无法获得及时的帮助。
因此,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充分发挥评估和反馈的功能,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控和评估,并给予他们及时的反馈和指导,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进步。
总的来说,通过这次钱塘湖春行教学活动的反思,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找到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钱塘湖春行教案及反思
![钱塘湖春行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a5f7a216137ee06eef91832.png)
钱塘湖春行教案及反思(总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钱塘湖春行》教案及反思《钱塘湖春行》教案范例及反思《钱塘湖春行》教案范例一一、教学目的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育: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诵读这首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学过程(一)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介绍。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这两句是近景,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
“初平”写春水漾满湖堤。
“云脚低”写远望白云朵朵,似与湖水相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这两句是近景,写高处,写莺、燕的动态。
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它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初春生机勃然的感觉。
“诗眼”在“早”“新”两个字上:“几处”而不是“处处”,“争暖树”是说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云歌唱,可见是“早莺”。
“谁家”而不是“家家”,“啄春泥”则是刚刚开始筑巢,可见是“新燕”。
这都是早春特有的景象。
诗人以很轻的疑问语气叙述这些景象,不是实问,也不是存疑,而是对早春景色情动于衷的喜悦。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两句也是近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
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
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
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
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这两句略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诗人在这儿完全陶醉了,留连忘返了。
这两句写诗人游春非常尽兴。
小结:这首诗虽是写景,但景中有情,对尽兴游春的喜悦感情表达得淋漓酣畅。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精选15篇)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精选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c4350e5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7d.png)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精选15篇)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篇1“诗不好教。
”这是许多老师曾有的教学困惑。
三年级国学启蒙中的《钱塘湖春行》作者为唐代诗人白居易,是一篇选自《白氏长庆集》的小诗。
我认为在课堂的处理上过重讲解生字词,接着让学生背诵,从而完成教学任务难免有些硬性“填鸭”。
古诗词的学习重点在于赏析,通过短短的诗句,让读者有“穿越”的感觉,能够体会到作者当时所见、所闻和所感。
这首诗的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钱塘湖的春天。
本堂课教学设计思路需要清晰,主次分明,抓住“早春”二字设置“读诗—说诗—改诗—背诗”等系列环节,其中重点突出“说诗”和“改诗”等主体部分,环节设置要做到既有梯度性又有针对性。
“读”是赏析诗歌的基础,同时也是形成感性认识的第一环,本堂课采用自由读和默读等不同形式,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步将学生引进诗歌的殿堂,进入诗歌的语言,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精妙。
“说”与“改”是本堂课的教学亮点。
尤其是“改诗”这一环节,既能够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可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古代诗歌的教学,最高的境界为能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中。
如何引导学生再创一个符合诗意的意境呢?只有在诗歌精练而含蓄的语言上下功夫。
“改中品”这一教学方法正是通过对字词的反复比较、推敲、锤炼让学生体味诗境、诗趣。
“背诗”这一环节能够把前几个环节有机衔接了起来,在书声里,诗情、诗意、诗韵综合感受,是最后一步,也是总结性一步。
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我认为:文本内的作者情感挖掘得不够。
景产生于情,情是作品的灵魂。
以情为桥梁与诗人交流才容易产生共鸣,体会到了情才会更准确地看到诗词的精妙所在。
反思这堂课,有两点明显的不足:1.人文性体现得不足。
整堂课教师都很注重语言的学习,但人文性也多是体现在文本之外的教师言语、行动和表情中,文本内的作者情感挖掘得不多,导致文本语言的学习缺少文本情感的关怀。
2.自主性体现得不够。
小组讨论前,由于教师没能放手让每一位学生充分独立的思考,导致小组活动中少争辩,少合作,结果小组的发言便成了小组代表“个人”即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发言。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范文(2篇)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范文(2篇)](https://img.taocdn.com/s3/m/4a265a77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75.png)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范文这是一首歌咏早春西湖(钱塘湖)的写景诗。
在诗中,诗人像一位高超的摄影师,移步换景将镜头对准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摄制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二句,云水生春意。
在孤山寺到贾公亭之间的这一片湖面上,春水初涨,水面平堤,微波荡漾;空中白云朵朵,因着春天空气的湿润,也低低地浮挂着,远远地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这里面的山、寺、亭、水、堤、云,高低错落,远近配合,构成了一幅平阔旷远的立体湖景图。
三四句,莺燕争春光。
在几处向阳的树枝上,蹦蹦跳跳着早来的黄莺,婉转悠扬地唱着春天的歌儿;在湿润的湖岸边,不知是新到谁家的小燕子,喃喃啾啾地忙着衔泥筑巢。
早莺尚少,只在“几处”;新燕不多,不知“谁家”。
西湖是鸟儿们理想的天堂,它们中的先到者早早地开始雀跃起来了。
诗句在对莺歌燕舞的动态写照中,传达出西湖生动的早春气息。
五六句,花草竞春荣。
放眼望去,形形色色的野花开的开,发的发,摇曳在春风中,渐迷人眼;俯视身下,绿绿茸茸的春草还不够深,骑马走过,刚刚能遮没马蹄——花草都处在竞相荣发滋长之中。
可以想见,过后不久,西湖将开出一个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的绚丽春天。
七八句,诗人赞春情。
诗人骑马扬鞭,指点春色:这绿柳成阴的白沙堤,是我最留连喜爱的地方啊!这是诗人看到面前的美景,内心发出的由衷赞叹。
其实,诗人在这无边的春色中穿行,自己又何尝没有融入其中,成为西湖早春中的一道风景呢!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范文(2)导语:作为一名教师,春季郊游活动是我每年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之一。
今年的春季郊游活动我选择了钱塘湖作为游览地点。
钱塘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中国三大淡水湖之一,也是我省乃至全国的旅游胜地。
通过此次春季郊游活动,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魅力的机会,但同时,也引发了许多值得我反思的问题。
一、教学设计方面在教学设计方面,我设定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包括了湖边的观赏、游湖、观看湖中的鱼儿以及进行湖边的野餐活动。
《钱塘湖春行》语文教学反思
![《钱塘湖春行》语文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d21f32f770bf78a652954df.png)
《钱塘湖春行》语文教学反思《钱塘湖春行》语文教学反思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
本节课我采用了“以学定教,开放生成”的三段式教学,即通过“自学、互动、检测”三个环节,让课堂上原来沉默的大多数不再沉默,让无声的学生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声音。
纵观我的这堂课,值得肯定的地方有:(一)、能以“以学定教、开放生成”的理念贯穿整个课堂。
用问题来引领整个课堂,问题的来源:一是老师在课前根据对教材的理解、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情的分析,自己预设的问题;就本堂课所授,《钱塘湖春行》揭题环节,让学生就题意的理解来质疑,①古诗写了哪些春景?②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此问题是学生在课堂生成的问题,原来预设的是作者游览的路线怎样?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实际学情有一定的差别,于是就在课堂由学生的问题为其最近发展区而展开教学活动。
)二是学生在自学、交流中发现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学的环节,发现他们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最近区域的问题。
比如,在检测学生的预习环节,具体要求是:1、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读准字音,让学生大声朗读,“不求甚解”地读,读通,读好,读到朗朗上口,在读中自悟。
2、小组长检查组内成员的朗读。
要求:字正腔圆,朗朗上口。
发现并指出彼此的优点,如果有不足的地方别忘了给对方委婉地指出来。
在我预设的环节应该是学生一个精彩的展示,给他们以一种示范,一种学习中积极性的调动与肯定。
而在实际检测中,就有同学在朗读中出现一个明显读错的字:贾(把jiǎ读成gǔ)。
这是不可预设的一种问题,也让我们在课堂及时给他们正音并通过诵读进行强化巩固。
3、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以及检测中生成的问题。
在互动环节对问题的解决中,主要是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环节我预设的问题主要是针对诗中的春景: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
而在互动环节就有学生提出“孤山寺”、“贾亭”等地点。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3a435305acfa1c7ab00cc3f.png)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聂盛林通过《钱塘湖春行》的教学,我有如下拙见:反思一(1)注重文言文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多读、精读、美读中对诗意逐步了解,以至熟悉诗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读,进一步品味诗的好词妙句,感受诗中的优美意境,最后达到诗词教学的目的,熟读成诵。
(2)在合作学习中培养探究能力赏析诗中的好词妙句,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词句,在合作小组中讨论探究,交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从而形成合作学习的能力。
(3)多媒体教学手段激趣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音乐,有关的春的图片,有关的课件,让学生有兴趣去学习,使教学的内容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反思二这节课我试图走出诗歌教学的困惑,一改过去诗歌教学中,教师讲解字句的理解,学生阅读背诵的死板教学模式。
大胆把阅读、欣赏、领悟、感受的主动权全部交给学生,教师只略作点拨。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而且课后发现,由于学生透彻地理解了诗歌,背诵起来也很顺利,默写时甚至很少写错别字,而学生笔下的春天也是生机勃勃,诗意盎然。
反思课堂教学的设计,我觉得就是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文本,老师与学生的对话,构建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课堂,搭建起互动的桥梁,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能想能说,会想会说。
反思三这是一首歌咏早春西湖(钱塘湖)的写景诗。
在诗中,诗人像一位高超的摄影师,移步换景将镜头对准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摄制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二句,云水生春意。
在孤山寺到贾公亭之间的这一片湖面上,春水初涨,水面平堤,微波荡漾;空中白云朵朵,因着春天空气的湿润,也低低地浮挂着,远远地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这里面的山、寺、亭、水、堤、云,高低错落,远近配合,构成了一幅平阔旷远的立体湖景图。
三四句,莺燕争春光。
在几处向阳的树枝上,蹦蹦跳跳着早来的黄莺,婉转悠扬地唱着春天的歌儿;在湿润的湖岸边,不知是新到谁家的小燕子,喃喃啾啾地忙着衔泥筑巢。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b4965f0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22.png)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一、诗歌解析《钱塘湖春行》是一首歌咏早春西湖(钱塘湖)的写景诗。
在诗中,诗人像一位高超的摄影师,移步换景将镜头对准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摄制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二句,云水生春意。
在孤山寺到贾公亭之间的这一片湖面上,春水初涨,水面平堤,微波荡漾;空中白云朵朵,因着春天空气的湿润,也低低地浮挂着,远远地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这里面的山、寺、亭、水、堤、云,高低错落,远近配合,构成了一幅平阔旷远的立体湖景图。
三四句,莺燕争春光。
在几处向阳的树枝上,蹦蹦跳跳着早来的黄莺,婉转悠扬地唱着春天的歌儿;在湿润的湖岸边,不知是新到谁家的小燕子,喃喃啾啾地忙着衔泥筑巢。
早莺尚少,只在“几处”;新燕不多,不知“谁家”。
西湖是鸟儿们理想的天堂,它们中的先到者早早地开始雀跃起来了。
诗句在对莺歌燕舞的动态写照中,传达出西湖生动的早春气息。
五六句,花草竞春荣。
放眼望去,形形色色的野花摇曳在春风中,渐迷人眼;俯视身下,绿绿茸茸的春草还不够深,骑马走过,刚刚能遮没马蹄——花草都处在竞相荣发滋长之中。
可以想见,过后不久,西湖将开出一个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的绚丽春天。
七八句,诗人赞春情。
诗人骑马扬鞭,指点春色:这绿柳成阴的白沙堤,是我最留连喜爱的地方啊!这是诗人看到面前的美景,内心发出的由衷赞叹。
二、教学思路上课前,我在多方面了解诗词、作者、背景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案。
又在备课组的六次研讨中精心修改了教案和课件。
首先,我研究了学情,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了七年级一年的磨练,学习习惯已经基本养成,有较好的预习和阅读习惯。
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对古诗词的学习有较大帮助。
可以让学生自学,但是赏析诗歌的能力还不够强。
于是我们设计了预习导案,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提升课堂教学容量。
其次,我们团队研究了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白居易的诗词都比较浅显易懂,理解诗歌意思不难,这首诗抓住早春景物特点写出了早春的那种生机,因此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是重点。
钱塘湖春行反思总结
![钱塘湖春行反思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6f28eefc1c708a1284a44c8.png)
钱塘湖春行反思总结《钱塘湖春行》这首诗写早春的西湖极有特色,读后会同诗人一样,爱上这湖光山色。
今天,为大家带来了钱塘湖春行反思总结,希望大家喜欢!钱塘湖春行反思总结篇1(1)注重文言文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多读、精读、美读中对诗意逐步了解,以至熟悉诗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读,进一步品味诗的好词妙句,感受诗中的优美意境,最后达到诗词教学的目的,熟读成诵。
(2)在合作学习中培养探究能力赏析诗中的好词妙句,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词句,在合作小组中讨论探究,交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从而形成合作学习的能力。
(3)多媒体教学手段激趣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音乐,有关的春的图片,有关的课件,让学生有兴趣去学习,使教学的内容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钱塘湖春行反思总结篇2我在处理本课教材中,始终坚持一个信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新课标中提倡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关系。
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文本,老师与学生这样互动的局面,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文体地位,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见解或教参的解读强加到学生身上,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
在这堂课中,我只有设计两三个大的问题,当问题的设计是贴近学生的,让他们每个人有话可说,注重题目的开放性,答案的多元化,还提倡学生多角度阅读,有创意地阅读。
在这堂课中,我提倡的是返朴归真的阅读文本,从头至尾我没有将个人的阅读体验强加到教学中,生怕这些会左右了学生的思考与体验,于是才有了想象思维的存在。
这正是课标中所提倡的阅读是一个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而没有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解读,真正体现了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
因此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到实施到结束,有着全新理念的引导,教师真正做到了引导,而学生真正体现了其主人的身份。
钱塘湖春行反思总结篇3最初选这首诗来上示范课,我的心里是直打鼓的。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f08a518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b4.png)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及反思《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及反思引言:《钱唐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描写杭州西湖的七律。
下面是小编提供一份《钱唐湖春行》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学习《钱唐湖春行》。
【教材分析】钱塘湖是我国杭州西湖的别名,自古以来钱塘湖就为文人墨客所称颂。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是白居易作于长庆三年(823年)春。
白居易少年时代就对西湖充满了向往之情。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的七月白居易由忠州刺史改任杭州刺史,年底抵达杭州上任。
第二年(823年)春天刚刚来临,大地稍露些许春的气息,早就仰慕杭州美景的白居易迫不及待地来到了西湖边游赏,终于实现少年时的心愿。
漫步西湖堤上,面对早春的西湖景色,白居易不禁为西湖的美景所感染,兴笔而作《钱塘湖春行》这首传颂千古的西湖名诗。
这首诗一方面描绘了西湖美丽春光和勃勃生机,同时还体现出作者对春天的欣悦之情。
【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基本信息。
2.梳理诗歌中,作者所“行”处见到的景致,体会寄寓在意象中的情感。
3.品味诗歌中具有艺术张力的字。
4、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教学重点】1、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准备】ppt课件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描绘西湖的诗文,体会西湖的美。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引入新课1、教师投影西湖春景图,然后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由图片及音乐营造一种浓浓的学习氛围,从而引入课题。
2、简介作者白居易。
3、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二、初读诗,知诗意1、给生字注音:啄、没、堤2、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a、关于朗读的节奏b、细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4、请个别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5、学生解释标题中提示了哪些方面的信息?(地点:钱塘湖、季节:春、事情:出游)6、明确本诗的体裁(七言律诗)7、学生指出诗中难理解的字词:初平、云脚低、暖树、乱花、不足8、诗题说“春行”,说说作者的游踪:孤山寺—贾亭—白沙堤三、再读诗,赏美景1、学生自读后小组讨论:诗中所写的是春天的哪一个阶段,找理由说明:写的是早春,从早莺、新燕、乱花、浅草可以看出。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与总结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与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429f955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c5.png)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与总结钱塘湖是中国著名的湖泊之一。
它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南岸,长约36公里,最宽处约11公里,面积约为580多平方公里。
钱塘湖的美景和历史文化古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也为各类旅游活动提供了绝佳的场所。
本文主要反思和总结以“钱塘湖春行”为主题的教学活动,旨在分享教学经验与体会,教育人们如何更好地利用旅游资源,开展有效有益的学习体验。
一、教学概述“钱塘湖春行”是一项以探究、学习、体验和交流为主旨的教育活动。
在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实地考察、互动交流、合作学习等方式,了解钱塘湖的地理与生态特征,了解周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并结合具体案例和实际操作,加深对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与理解。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感知力、想象力、口头表达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过程1、课前预备在课前,老师先在课堂上给学生普及有关钱塘湖的知识,包括湖泊的基本概念、生态特征、环保意义以及历史文化及旅游资源等方面的介绍。
这为学生后期的实地考察和教学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
2、实地考察钱塘湖方圆三十里,风景秀丽,有的地方甚至可以与西湖媲美。
学生们跟着老师走进钱塘湖风景区,通过走访景区里的各种景点,经历不同的人文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对这里的地理、生态和历史及文化精髓有了新的理解和体验。
比如在湖内的鱼塘,学生们了解了养鱼的过程,掌握了钓鱼的技巧;在博物馆中,学生们了解了钱塘湖的历史文化,而在彩虹桥上感受水霸的历史,感受钱塘湖文化积淀的影响。
3、小组合作备课活动中,老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自行研究各自感兴趣的话题,如“钱塘湖的历史文化遗产”、“钱塘湖和美丽乡村建设”等等,从主题的角度,选择合适的场馆和景点,展开专题研究,为大家送上精彩的答辩。
4、教学成果展示在学生研究完毕后,组织授课阶段,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所研究的内容和发现,让同学们更贴近生活实际,学习到最具实效性的东西。
此外,学生还可以展示他们的科技成果,如图片、视频等,以更加有趣生动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成就。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简短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简短](https://img.taocdn.com/s3/m/ef52cc0bc8d376eeafaa3158.png)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简短这是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简短,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简短第1篇最初选这首诗来上示范课,我的心里是直打鼓的。
古代诗歌怎样教?我想很多一线的老师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困惑。
如果只是从应试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只要求会背会默则已,花不了多少时间。
但是《钱塘湖春行》这样一首经典的七言律诗,如果想让从字词、意蕴、情感等等角度引导学生去细细品悟的话,一节课四十五分钟还远远不够。
如何在四十五分钟内引领学生真正地走入白居易笔下钱塘湖的早春美景,引领学生体味到诗人内心的情愫,这是我在备课中首先考虑的因素。
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确定了以下几个目标:品读诗歌音律之美,品析诗歌的语言之美,品味诗歌的情感之美,并能当堂背诵全诗。
而把品析诗歌的语言之美,品味诗歌的情感之美做为教学的重点来处理。
从上完这堂课之后的反馈来看,我的这个教学目标还是基本完成了。
杨特说过:教师要用睿智的课堂谋略和手段吸引学生,这是引领学亲近诗歌的有效途径。
于是我在课堂几个环节的处理上还是下了一定的功夫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在课堂的导入环节我仅用了一分钟左右的时间有这样的语句“大家一定很好奇今天老师会带给大家一段怎样的语文之旅呢?那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插上想像的翅膀随着老师的声音一起开始我们这短短的四十五分钟的旅程吧。
”简洁明了而富有诗意带学生们进入情境。
而接下来的环节处理上我先是教师自己范读一遍这首诗,但是不读诗题从而让学生去猜想,从而引出诗题。
因为“听”诗,不仅仅是听觉方面的活动,而且是心灵感官的互动。
这个“听”字是想像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还是一个“想诗的过程。
因为大大地调到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好奇心。
于是在大致对钱塘湖及与钱塘湖相关名人名诗做了一个简介之后,在学生没有翻看书本,没有预习的前提下,我用教师范读学生默写的方式来纠正学生易错易混的字。
从而引出学生对诗中关键字词的品析。
应该说这个环节的处理也着一定的新意,由学生提出问题,以学定教,而不是让课堂跟着既定的教案走。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7篇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7篇](https://img.taocdn.com/s3/m/34dca12c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03.png)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7篇《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7篇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1这是一首歌咏早春西湖(钱塘湖)的写景诗。
在诗中,诗人像一位高超的摄影师,移步换景将镜头对准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摄制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二句,云水生春意。
在孤山寺到贾公亭之间的这一片湖面上,春水初涨,水面平堤,微波荡漾;空中白云朵朵,因着春天空气的湿润,也低低地浮挂着,远远地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这里面的山、寺、亭、水、堤、云,高低错落,远近配合,构成了一幅平阔旷远的立体湖景图。
三四句,莺燕争春光。
在几处向阳的树枝上,蹦蹦跳跳着早来的黄莺,婉转悠扬地唱着春天的歌儿;在湿润的湖岸边,不知是新到谁家的小燕子,喃喃啾啾地忙着衔泥筑巢。
早莺尚少,只在“几处”;新燕不多,不知“谁家”。
西湖是鸟儿们理想的天堂,它们中的先到者早早地开始雀跃起来了。
诗句在对莺歌燕舞的动态写照中,传达出西湖生动的早春气息。
五六句,花草竞春荣。
放眼望去,形形色色的野花开的开,发的发,摇曳在春风中,渐迷人眼;俯视身下,绿绿茸茸的春草还不够深,骑马走过,刚刚能遮没马蹄——花草都处在竞相荣发滋长之中。
可以想见,过后不久,西湖将开出一个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的绚丽春天。
七八句,诗人赞春情。
诗人骑马扬鞭,指点春色:这绿柳成阴的白沙堤,是我最留连喜爱的地方啊!这是诗人看到面前的美景,内心发出的由衷赞叹。
其实,诗人在这无边的春色中穿行,自己又何尝没有融入其中,成为西湖早春中的一道风景呢!《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2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能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按照教学设计进行教与学的活动,在师生互动中达成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教给学生,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钱塘湖春行》讲课稿及反思
![《钱塘湖春行》讲课稿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638c275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ca.png)
《钱塘湖春行》讲课稿及反思(2)《钱塘湖春行》讲课稿及反思(3)分析诗歌内容。
在分析诗歌内容时,要注重带动学生积极参与互动,老师仅仅起到引领的作用,要使学生能够自我得出结论,熟悉诗歌描写的具体内容。
(4)能力训练。
学生反复的朗读和老师在讲解过程中不断的强调,才能加深学生对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的把握。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教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7)板书钱塘湖春行白居易首联:交代春行地点及时令早莺争暖树颔联:春行所见(上) 人静景动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颈联:春行所见(下) 景静人动浅草没马蹄尾联:春行所感 (抒情)(8)布置作业。
针对所学内容,布置与能力目标密切相关的作业。
教学程序:导入:现在是冬天,很冷是吧,是不是很想春天赶快来会暖和一点啊?那老师现在就让大家提前感受一下春天的温暖。
(放映幻灯片)。
这些图片是不是很美呀?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春天,那么今天我们就在大诗人白居易的带领下,看看他心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好,那么下面就进入我们今天的课程,《钱塘湖春行》。
内容:破题:钱塘湖春行,重在一个“行”字,作者是在行走中观看的着一些列美丽的风景。
“春”字则交代了出游的季节,这首诗的主要内容由题目就可以一目了然。
一、作者作品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二、合作探究,感知理解。
1、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播放范读音频,要求学生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时间充裕的话,可以放两遍录音,让学生跟读)接下来,请一位同学起来,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其他同学思考下列问题:(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此问题结合板书分析)(2)哪句诗说明诗人已经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2、提示:(1)首联:孤山寺北交代地点,水面初平云脚低交代时间。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3篇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b38ca3f76eeaeaad0f330b4.png)
《钱塘湖春行》教课反省3 篇指引语: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
《钱塘湖春行》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阅读中所见到的西湖初春风光,今日就为大家分享几篇对于《钱塘湖春行》的教课反省。
我在办理本课教材中,一直坚持一个信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新课标中倡导阅读成为思想碰撞和心灵沟通的过程,应当成为对话的关系。
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文本,老师与学生这样互动的场面,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文体地位,教师不要将自己的看法或教参的解读强加到学生身上,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独到的认识、感觉、方法和体验。
在这堂课中,我只有设计两三个大的问题,当问题的设计是切近学生的,让他们每一个人有话可说,着重题目的开放性,答案的多元化,还倡导学生多角度阅读,有创意地阅读。
在这堂课中,我倡导的是返朴归真的阅读文本,重新至尾我没有将个人的阅读体验强加到教课中,惟恐这些会左右了学生的思虑与体验,于是才有了想象思想的存在。
这正是课标中所倡导的阅读是一个建立意义的动向过程,而没有以教师剖析取代学生的解读,真实表现了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养成一个优秀的阅读习惯。
所以我以为这堂课的设计到实行到结束,有着崭新理念的指引,教师真实做到了指引,而学生真实表现了其主人的身份。
这是一首歌唱初春西湖 ( 钱塘湖 ) 的写景诗。
在诗中,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拍照师,移步换景将镜头瞄准最能代表西湖初春美景的事物,摄制成一幅幅美好的画面,一一展此刻我们眼前。
一二句,云水生春意。
在孤山寺到贾公亭之间的这一片湖面上,春水初涨,水面平堤,微波涟漪; 空中白云朵朵,因着春季空气的润湿,也低低地浮挂着,远远地同湖面上的波涛连成一片。
这里面的山、寺、亭、水、堤、云,高低参差,远近配合,组成了一幅平阔旷远的立体湖景图。
三四句,莺燕争春光。
在几处朝阳的树枝上,蹦蹦跳跳着早来的黄莺,委婉婉转地唱着春季的歌儿; 在润湿的湖岸边,不知是新到谁家的小燕子,喃喃啾啾地忙着衔泥筑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3篇
引导语: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
《钱塘湖春行》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今天就为大家分享几篇关于《钱塘湖春行》的教学反思。
篇一:《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
我在处理本课教材中,始终坚持一个信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新课标中提倡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关系。
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文本,老师与学生这样互动的局面,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文体地位,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见解或教参的解读强加到学生身上,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
在这堂课中,我只有设计两三个大的问题,当问题的设计是贴近学生的,让他们每个人有话可说,注重题目的开放性,答案的多元化,还提倡学生多角度阅读,有创意地阅读。
在这堂课中,我提倡的是返朴归真的阅读文本,从头至尾我没有将个人的阅读体验强加到教学中,生怕这些会左右了学生的思考与体验,于是才有了想象思维的存在。
这正是课标中所提倡的阅读是一个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而没有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解读,真正体现了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
因此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到实施到结束,有着全新理念的引导,教师真正做到了引导,
而学生真正体现了其主人的身份。
篇二:《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歌咏早春西湖(钱塘湖)的写景诗。
在诗中,诗人像一位高超的摄影师,移步换景将镜头对准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摄制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二句,云水生春意。
在孤山寺到贾公亭之间的这一片湖面上,春水初涨,水面平堤,微波荡漾;空中白云朵朵,因着春天空气的湿润,也低低地浮挂着,远远地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这里面的山、寺、亭、水、堤、云,高低错落,远近配合,构成了一幅平阔旷远的立体湖景图。
三四句,莺燕争春光。
在几处向阳的树枝上,蹦蹦跳跳着早来的黄莺,婉转悠扬地唱着春天的歌儿;在湿润的湖岸边,不知是新到谁家的小燕子,喃喃啾啾地忙着衔泥筑巢。
早莺尚少,只在“几处”;新燕不多,不知“谁家”。
西湖是鸟儿们理想的天堂,它们中的先到者早早地开始雀跃起来了。
诗句在对莺歌燕舞的动态写照中,传达出西湖生动的早春气息。
五六句,花草竞春荣。
放眼望去,形形色色的野花开的开,发的发,摇曳在春风中,渐迷人眼;俯视身下,绿绿茸茸的春草还不够深,骑马走过,刚刚能遮没马蹄——花草都处在竞相荣发滋长之中。
可以想见,过后不久,西湖将开出一个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的绚丽春天。
七八句,诗人赞春情。
诗人骑马扬鞭,指点春色:这绿柳成阴的白沙堤,是我最留连喜爱的地方啊!这是诗人看到面前的美景,内心
发出的由衷赞叹。
其实,诗人在这无边的春色中穿行,自己又何尝没有融入其中,成为西湖早春中的一道风景呢!
篇三:《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
一、导入。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是我国最着名的`风景区之一。
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
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诗人是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想才看得出来。
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问: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
,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按:这是总问,以下再逐句问。
问:“湖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
)为什么说“云脚低”?(“亏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
)讲:杜甫有句云“日脚下平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有句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状。
脚,有下垂义。
问:“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莺不多;如多,当为“处处”。
)为什么“争暖树”。
(余寒犹在,鸟儿也想晒太阳。
)莺不多,燕子多
不多呢?(“谁家”犹言某家,“衔新泥”者,始筑巢也,可见也不多。
)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莺燕不多,故为早春。
这两句专写鸟儿。
问:第五、六句写了什么?(花草)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
)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暗切题中“行”字)浅草有什么用意?(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题中“行”字。
) 问:最后两句是怎么结住全诗的?(用抒情方式)这两句颇有韵味,能品味出来吗?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在白沙堤的绿杨阴里按辔徐行,可是开头只指出方位,“湖东”,面积太大了,为什么诗人“最爱”呢?到最后才点出白沙堤和它的景物特征,这就耐人寻味了。
)
三、总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行”字写得好,才能见出骑马游春的乐趣。
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
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这样,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