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理实验教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期物理实验教学计划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期物理实验教学计划

-年下学期八年级物理实验教学计划郝凡茂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通过观察和实验可协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为更加好地实施实验教学,现做计划以下:一、指导思想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通过观察和实验能够协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实验的教学,同时也要重视学生课堂探究小实验的设计和教学二、实验目的1.培养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掌握科学的实验办法。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

5。

培养学生的互相交流和语言体现能力三、实验重点:本学期实验教学的重点是加强分组实验。

四、实验难点:1.将探究办法和创新精神用于教学中。

2.发明条件进行分组实验。

四、实验方法:1、树立对的的态度搞好实验教学工作。

初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做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

另外通过实验教学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必要手段。

因此,教师一定要树立对的的态度,克服畏难情绪,主动主动地搞好实验教学工作。

2、坚持备课制度,做好实验的多种准备工作。

物理实验不同于其它知识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实验的条件发生了变化就有可能出现不同的结论,甚至是相悖的成果。

因此,教师一定要提前操作每一种实验,理解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真正授学时,能较好地控制实验的条件,避免不对的的现象发生。

3、加强实验中仪器的管理。

首先教师在实验前或实验的过程中,要向学生交待清晰仪器的使用规则,避免了由于不对的的操作而损坏仪器。

另外,也规定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不能粗心大意,特别是对玻璃器皿,交流电源的使用更要分外小心避免事故的发生。

五、根据学校实验室实际状况,本学期实验安排以下:。

2024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教案

2024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教案

2024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实验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2.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定律的应用。

难点: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三、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激光笔、玻璃砖、白纸、直尺、量角器。

2.教学资源:PPT、实验操作视频。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光的折射现象,如水池底变浅、筷子插入水中变弯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的原因。

(二)理论讲解1.教师讲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引导学生了解折射定律。

2.学生通过PPT学习折射定律的内容,教师解释折射定律的公式和意义。

(三)实验操作1.实验一:验证光的折射现象a.教师演示实验,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线斜射入玻璃砖,观察光线在玻璃砖内的传播方向。

b.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数据。

2.实验二:探究折射定律a.教师演示实验,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线以不同角度斜射入玻璃砖,观察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b.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绘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图像。

c.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图像,得出折射定律。

1.学生分享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五)课后作业1.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结果和讨论。

2.学生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光的折射现象,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实验操作机会,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重难点补充:1.光的折射现象:在讲解这一部分时,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难点在于让学生掌握折射定律,并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折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

2024年八年级物理实验精彩教案人教版

2024年八年级物理实验精彩教案人教版

2024年八年级物理实验精彩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实验一:测量物体的质量2.实验二:测量物体的长度3.实验三:探究光的传播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2.难点: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行一场物理实验的盛宴,让我们一起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

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请大家谈谈对物理实验的认识。

(二)实验一:测量物体的质量1.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及步骤(1)目的:学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2)原理:利用天平的等臂原理,通过比较物体与砝码的质量,得出物体的质量。

(3)步骤:①检查天平是否平衡;②调整天平平衡;③放置物体和砝码;④读取物体质量。

2.学生分组实验(1)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

(2)学生认真观察,记录实验数据。

(1)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2)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三)实验二:测量物体的长度1.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及步骤(1)目的: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原理:利用刻度尺的刻度,读取物体的长度。

(3)步骤:①检查刻度尺是否完好;②确定测量起点和终点;③读取物体长度。

2.学生分组实验(1)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

(2)学生认真观察,记录实验数据。

(1)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2)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四)实验三:探究光的传播现象1.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及步骤(1)目的:观察光的传播现象,探究光的传播规律。

(2)原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步骤:①准备实验器材;②搭建实验装置;③观察光的传播现象;④记录实验数据。

2.学生分组实验(1)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

(2)学生认真观察,记录实验数据。

(1)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2024年完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理实验精彩教案

2024年完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理实验精彩教案

2024年完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理实验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材,具体涉及第十一章《电磁现象》的第一节“磁场与磁感线”及第二节“电流的磁场”。

详细内容包括磁场的定义、性质、磁感线的特点;电流产生磁场的实验观察,以及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磁场的概念,理解磁感线的分布特点及其在电磁现象中的作用。

2. 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够观察电流产生磁场的现象,理解电磁感应的基本过程。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磁场与磁感线的理解;电流产生磁场的实验观察。

难点:磁感线分布的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磁铁、电流表、导线、电池、指南针、实验用电磁铁等。

学具:每组一套上述实验器材,画图工具(直尺、圆规、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展示磁铁吸引铁钉,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分组讨论,学生分享对磁场的初步理解。

2. 理论讲解(15分钟)讲解磁场的定义、性质及磁感线的基本概念。

示范绘制磁感线,解释磁感线分布规律。

3. 实验演示与观察(25分钟)演示电流通过导线时指南针偏转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电流的磁场。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观察结果。

4.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具体例题,解释电磁感应现象,指导学生理解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定律。

5. 随堂练习(15分钟)发放练习题,学生现场解答,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板书分两部分:1. 磁场与磁感线:定义、性质、磁感线特点。

2. 电流的磁场:实验现象、电磁感应原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一个条形磁铁的磁感线分布图。

解释为什么电流可以通过导线产生磁场。

描述电磁感应现象的原理。

2. 答案磁感线由磁铁的N极指向S极,外部由S极指向N极。

电流的流动产生磁场,根据安培右手螺旋法则。

电磁感应是指闭合回路中的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现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理实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理实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理实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的实验部分,实验内容为“探究小车滑行的距离与用力推力的关系”。

实验原理依据牛顿第二定律,通过改变小车受到的推力,观察小车滑行的距离,从而探究推力与滑行距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距离,能够正确读取数据。

2. 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内容,了解推力与滑行距离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实验操作步骤的掌握,推力与滑行距离关系的分析。

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推力与滑行距离关系的推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车、刻度尺、推力计、木板、毛巾、砂纸等。

学具:实验记录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解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板运动、自行车刹车等,引导学生关注物体滑行距离与推力的关系。

2.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小车在不同的推力作用下滑行的距离,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数据。

3.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改变推力,观察并记录小车滑行的距离。

4. 数据分析:学生将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推力与滑行距离之间的关系。

6. 练习应用:学生运用所学的规律,解答相关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推力与滑行距离的关系推力 | 滑行距离|F1 | s1F2 | s2F3 | s3|七、作业设计1. 请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推力与滑行距离的图像。

2. 结合实验数据和图像,分析推力与滑行距离的关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够正确读取数据,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分析。

但在实验数据的处理和推理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在小车滑行过程中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推力与滑行距离的关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如何设计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重点和难点解析实验数据的处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教案5篇

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教案5篇

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教案5篇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2,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能力目标:1,观察和实验能力: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2,应用能力:解决实验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思考实际现象中的问题.情感目标:1,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设备,培养爱护公共财务的品德.2,良好的实验习惯.3,记录数据要如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教材分析学生要先观察所使用的刻度尺,清楚其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应当让学生养成好的测量习惯,使用测量仪器前应当观察清楚.教材对减小误差没有做过多的要求,没有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所以在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时,只注意要在记录结果时,估计一位,并注明单位.测量细铜丝时,要强调紧密缠绕,测量的长度值除以圈数,就是细铜丝的直径.测量硬币的直径时,要求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主要使学生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并强调实验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教法建议本节为学生第一次动手实验的课程,应当遵守实验室的规则,做实验一般应注意的问题,养成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记录结果时,应当尊重实际,不能随便改动数据,对于结果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教学设计示例第二节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课题】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重点难点分析】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新课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也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教案篇2一、指导思想以新课标为指导,切实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中就要关注每个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的教学,不要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搞好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

2024年完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理实验教案

2024年完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理实验教案

2024年完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理实验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独立完成简单实验操作。

2. 培养学生认识误差与有效数字的概念,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实验设计、数据分析、误差与有效数字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如天平、刻度尺、计时器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实验报告纸、铅笔、直尺、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简单的物理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理论知识讲解(15分钟)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一个简单的实验为例,讲解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过程。

4. 随堂练习(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 学生实验操作(3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要求,独立或合作完成实验,记录数据。

6. 数据分析(15分钟)7.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2. 误差与有效数字3. 实验设计及数据分析七、作业设计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次实验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家庭小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验设计2. 数据分析3. 误差与有效数字的理解一、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物理实验的核心,合理的实验设计能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1. 明确实验目的:在实验设计之初,要明确实验的目的,确保实验内容与教学目标相符。

2. 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如比较法、归纳法、演绎法等。

3. 确定实验变量:在实验过程中,要明确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确保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4. 制定实验步骤:详细规划实验步骤,包括实验前的准备、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和实验结束后的整理。

二、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物理实验的重要环节,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案人教版通用

2024年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案人教版通用

2024年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案人教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二章《力和运动》的第5节“牛顿第一定律”。

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惯性的概念,实验探究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了解惯性的概念,能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惯性的概念。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实验探究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车、斜面、毛巾、砝码、尺子、秒表。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演示:教师展示小车在水平面、斜面、毛巾上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观察不同表面的运动状态。

2. 例题讲解(10分钟)分析:根据演示,引导学生讨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惯性的概念。

3. 实验探究(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表面的物体运动情况,探究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完成教材第39页练习题1、2、3。

六、板书设计1. 牛顿第一定律2. 惯性3. 实验现象及结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为什么我们在车上可以站立不稳?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是什么?2. 答案:因为人具有惯性,当车突然加速或减速时,人的脚与车之间的摩擦力不足以抵抗这种变化,所以人会站立不稳。

惯性与质量成正比,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程度,实验操作是否规范。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更多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分组操作的规范性和观察的准确性。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 (2023新教材)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 (2023新教材)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2023新教材)第一单元:力和压强教学目标- 了解力的概念,并能区分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 掌握力的三要素:方向、大小和作用点。

- 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

- 了解压强的概念,并能计算压强的大小。

- 学会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体的压强。

教学内容- 力的概念及分类- 接触力和非接触力的区别- 力的三要素:方向、大小和作用点- 力的合成和分解- 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不同物体的压强实验探究教学步骤1. 引入力的概念- 通过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和效果。

2. 分类讨论力的接触性质- 引导学生区分接触力和非接触力,并列举相关例子。

3. 讨论力的三要素- 介绍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的概念,以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引入力的合成和分解- 通过图示和实例讲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

5. 引入压强- 通过实例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压强的概念。

6. 计算压强的方法- 介绍计算压强的公式和单位,并通过练巩固学生的计算能力。

7. 进行不同物体的压强实验-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比较不同物体的压强。

8. 总结和提问- 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针对难点进行提问。

教学资源- PowerPoint演示文稿- 实验器材:压力传感器、物体、平台等- 板书书写工具教学评估- 学生课堂参与情况观察- 练题和问题解答情况评估- 实验结果和报告分析扩展阅读- 《物理教学参考书》- 《八年级物理课本》。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优质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优质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磁场》展开,具体涉及章节为12.1节《磁体与磁场》。

详细内容包括:磁体的性质与分类、磁场的概念、磁场方向的规定、磁感线的理解以及磁场对磁体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磁体的基本性质和分类,掌握磁场的概念,了解磁场方向的规定,认识磁感线,理解磁场对磁体的作用。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磁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磁场方向的规定,磁感线的理解。

教学重点:磁体的性质与分类,磁场对磁体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磁铁、铁钉、细线、指南针、磁场模型。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磁铁、铁钉、细线、指南针。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磁铁吸引铁钉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磁铁的性质。

2. 新课导入:讲解磁体的性质与分类,引导学生学习磁场的相关知识。

3. 例题讲解:讲解磁场方向的规定,通过实际操作展示磁感线的分布。

5.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磁铁与指南针的相互作用,加深对磁场概念的理解。

7. 知识巩固:进行课堂问答,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磁体的性质与分类2. 磁场方向的规定3. 磁感线的理解4. 磁场对磁体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简述磁体的性质与分类。

(2)磁场方向的规定是什么?(3)磁感线是什么?它是如何表示磁场的?(4)举例说明磁场对磁体的作用。

2. 答案:见教材12.1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对磁体与磁场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但在磁场方向的规定和磁感线的理解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需要在课后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磁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磁悬浮列车、磁性材料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完整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完整版】

学校:年级:姓名:第七章力单元计划教学目标: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4、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5、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6、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7、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了解重力的重要性。

知道重力的方向,会用重垂线法检查桌面是否水平、立面是否竖直。

8、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理解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记住g=9.8N/Kg,并知道其含义。

9、能用公式G = mg计算有关的问题。

知道重心的概念,知道重心的位置会影响物体的稳定性。

●教学重难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课时安排:第一节力:两课时第二节弹力:两课时第三节重力:两课时第一节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之间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教学准备:演示:两个蹄形磁铁和两个小车、一个蹄形磁铁、大头针、两根弹簧、篮球、小钢球、微小形变演示仪。

学生:30把刻度尺【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投影“神州五号”发射时的照片,提出问题:“神州五号”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

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

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教案(演示实验)

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教案(演示实验)

7-1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演示实验11.实验设计目的:探究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2.实验设计思路:以学生生活常见的例子演示。

1将手放在小车的一侧,用力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小车由静止变运动演示实验:(分析视频中力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现象)提问: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结合视频,说出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含几种情况。

运动状态改变包括:速度大小改变;运动方向改变;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同时改变。

8-1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演示实验1.实验设计目的: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实验设计思路:以小车为例,尽量减小小车受到的阻力,观察小车运动的情况。

3.相同条件(1)相同小车;(2)小车在水平面开始运动的速度相同。

让同一小车在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自由滑下。

4.不同条件表面材料不同,即阻力不同5.实验器材小车、木板、棉布、斜面、刻度尺实验装置:6.记录表格7.实验分析现象: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________。

说明:小车受阻力越小,速度改变得越________。

8.科学推理现象: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________。

说明:小车受阻力越小,速度变化越________。

推理: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时,速度将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9-2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演示实验3液体压强的大小不易直接观察,那么怎么办呢?实验器材:压强计、水、盐水、大烧杯、刻度尺科学方法:转换法压强计就是将液体压强的大小转换为U形管两边液面出现的高度差。

实验步骤:(1)把探头放进盛水的容器中,看看液体内部是否存在压强。

保持探头在水中的深度不变,改变探头的方向,看看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各方向的压强是否相等;(2)增大探头在水中的深度,看看液体内部的压强和深度有什么关系;(3)换用盐水,看看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内部的压强是否与密度有关实验结论:(1)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3)同种液体,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4)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课程教案【7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课程教案【7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课程教案【7篇】八年级物理课程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1.“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是本节的重点,g值恒定是有条件。

2.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是本节难点。

【教学媒体和资源】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教学方法】本节课源于生活,不仅对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使学生感知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采用自主探究、引导发现、阅读指导、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分组讨论,自己总结,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这样使我们的`物理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和活动过程】一、观察动画,引入新课利用课本54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

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一)、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组内讨论)(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组长代表发言谈本组的猜想。

2、让学生四人一组设计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的实验。

教师巡视,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对有问题的小组及时给予帮助。

做出图像,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G与m关系,一名学生板演公式并了解g的单位和物理意义。

(出示例题)两名学生板演。

(三)、重力的方向。

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

2024年初中物理实验课标准教案

2024年初中物理实验课标准教案

2024年初中物理实验课标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电与磁》中的第三节“电流的效应”。

具体内容包括: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和磁效应,着重探讨电流的热效应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和磁效应的基本概念,了解电流的热效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研究电流的效应,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电流热效应的计算。

教学重点:电流热效应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导线、电源、热风枪、电热水壶等。

2. 学具:每组一套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导线、电源。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通过展示电热水壶加热水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电流是如何产生热量的。

2. 实践操作:(1)让学生观察电热水壶加热水时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变化。

(2)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电路,测量电流通过电阻器产生的热量。

3. 例题讲解:讲解电流热效应的计算方法,并给出实际例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与电流热效应相关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大电流的效应热效应化学效应磁效应2. 小电流热效应的计算公式:Q=I²Rt示例:电热水壶加热水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电流热效应、化学效应和磁效应的概念。

电流为2A,电阻为10Ω,通电时间为5s时,产生的热量是多少?电热水壶加热水时,消耗的电能为多少?2. 答案:(1)电流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会发热。

电流化学效应:电流通过液体时,液体会发生化学变化。

电流磁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周围会产生磁场。

(2)Q=I²RtQ=(2A)²×10Ω×5s=200J电热水壶加热水时,消耗的电能需要根据实际电压和电流计算。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设计全套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设计全套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设计全套第一节:力的概念和力的平衡教学目标:1.了解力的概念,能够解释力的作用;2.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力的平衡和不平衡;3.能够应用力的平衡的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强调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2.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并能够应用力的平衡原理。

教学难点:1.学生能否区分力的平衡和不平衡;2.学生能否应用力的平衡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1.PowerPoint演示文稿;2.实验器材:小木块、弹簧秤。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展示图片:一辆汽车在直线上平稳行驶;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汽车能够稳定地行驶?什么是力?力对物体有什么作用?概念讲解(10分钟)1.呈现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变化其状态或形状的原因。

”2.解释力的作用:力可以使物体移动、改变速度、改变形状等。

3.强调力的单位:牛顿(N),并给出力的单位换算关系。

动手操作(15分钟)1.将一个小木块放在桌上,要求学生用手指轻轻推动块体;2.观察小木块在推动过程中的状态,并引导学生思考:块体是平衡状态还是不平衡状态?为什么?3.给每一组分发弹簧秤,并要求学生使用弹簧秤测量小木块受到的拉力;4.让学生在实验报告中记录拉力的数值,并用推测原理解释小木块处于平衡状态的原因。

锚定知识点(10分钟)1.叫几位学生上来进行展示,让他们用自己话语解释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2.引导学生总结力的平衡和不平衡的特点,并列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解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小结(5分钟)1.要求学生完成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或疑惑;2.解答学生的问题,并鼓励他们参与讨论。

第二节: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目标:1.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2.能够应用力的合成和分解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强调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2.确保学生能够应用力的合成和分解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1.学生能否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2.学生能否应用力的合成和分解原理解决问题。

(完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理实验教案

(完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理实验教案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学目标1.知道弹力及弹力产生条件。

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并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重点难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木块、长木板、头发丝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1.说说弹簧测力计在使用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2.你能不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一根头发能承受的拉力?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实验目的】学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长木板、头发丝【实验步骤】1、观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最大刻度),认清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

检查弹簧测力计不受力时,指针时否指在零刻度处。

2、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指到1N、5N、10N等处,感受一下1N、5N、10N 的力有多大。

3、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挂一个质量已知(约1kg)的物体,读出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察4、在水平放置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匀速前进,读出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5、在倾斜放置的长木块上,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沿木板匀速上升,读出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6、把一根头发拴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用手拉头发,逐渐加大拉力,读出头发被拉断时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实验记录】【评估与交流】能否用弹力橡皮筋制作测力计?为什么?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教学难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是有大小的,这里有两个金属球,一个大一个小,我们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把这两个金属球放在手心感觉一下。

【师】这两个金属球哪个质量大?【生】大金属球.探究重力和它的质量是什么关系?【提出问题】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猜想或假设】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1、照图23-1那样,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八年级人教版物物理下册教案 第一节 力共(3)份

八年级人教版物物理下册教案 第一节 力共(3)份

八年级人教版物物理下册教案第一节力(1)份第1课时力及力的作用效果知识与技能1.认识生活中各种与力相关的现象。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感知力的大小。

3.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实验现象或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感受力的特点,从而认识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学现象,自己设计实验,掌握转换法(微小力使物体形变的放大方法)的应用,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情趣。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1.认识力的概念,分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对力产生的效果会进行判断。

教具准备两个蹄形磁铁和两个小车、大头针、两根弹簧、篮球、小钢球、刻度尺、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投影“神舟十一号”发射时的照片,提出问题: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遨游太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

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

老师提问:“力”这个字大家太熟悉了,同学们知道有关“力”字的词语有哪些呢?学生回答:力量、力气、能力、理解力、战斗力、“给力”、力不从心、力所能及、身体力行、身强力壮、力争上游、四肢无力……在同学们说出的这么多的“力”中,力的含义各不相同。

在物理学中,“力”又是什么呢?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与生活中所说的很多“力”有很大的区别。

那么,在物理学中,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力是什么1.展示并罗列现象。

用多媒体课件上的图片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

学生思考问题:在力的现象中,会涉及几个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物体间是否必须相互接触?(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左手拍右手(学生实验),人推车……(学生举例)小结:在这些力现象中,都涉及两个物体。

完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理实验教案

完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理实验教案

完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理实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九章《电》第三节:电流的效应;2. 第九章《电》第四节:电路的组成与原理;3. 第十章《磁》第一节:磁现象及其应用;4. 第十章《磁》第二节:电磁感应。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流的效应,理解电路的组成与原理;2. 使学生了解磁现象及其应用,理解电磁感应现象;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路的组成与原理,电磁感应现象;2. 教学重点:电流的效应,磁现象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导线、电池、磁铁、指南针、电动机、发电机等;2.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包括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导线、电池、磁铁、指南针、电动机、发电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电流表、电压表等实验器材,引导学生思考电流、电压与电路的关系;2. 例题讲解:(1)讲解电流的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电流产生的现象;(2)讲解电路的组成与原理,引导学生动手搭建电路,观察电流的变化;(3)讲解磁现象及其应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磁铁的性质;(4)讲解电磁感应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感应电流的产生。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置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内容;4. 学生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六、板书设计1.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案2. 内容:(1)电流的效应;(2)电路的组成与原理;(3)磁现象及其应用;(4)电磁感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电流的效应,列举生活中的实例;(2)简述电路的组成与原理,画出简单的电路图;(3)简述磁现象及其应用,举例说明;(4)解释电磁感应现象,列举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小制作、小发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4年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案人教版通用

2024年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案人教版通用

2024年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案人教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涉及第十一章《简单电路》的内容,具体包括:电路的组成、电路的状态、电路图的绘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及电流、电压规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电路的基本组成,能够识别并绘制简单的电路图。

2. 让学生掌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规律,能够运用这些规律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路的组成、电路图的绘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规律。

难点:电路图的绘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源、导线、灯泡、开关、电流表、电压表、电路板。

2. 学具:画图工具、尺子、圆规、电流表、电压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一个简单的电路(灯泡、开关、电源),引导学生观察电路的组成,思考电路如何工作。

2. 理论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电路的组成、电路图的绘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及电流、电压规律。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具体例题,让学生掌握电路图绘制和串联并联电路的分析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5. 实验操作(3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规律。

六、板书设计1. 电路的组成2. 电路图的绘制3.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4.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规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绘制一个包含电源、开关、灯泡的电路图。

(2)分析下列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规律。

2. 答案:(1)电路图见附件。

(2)串联电路电流规律:I=I1=I2;并联电路电流规律:I=I1+I2。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电路的组成和串联并联电路的规律掌握较好,但在电路图的绘制上仍有一定难度,需要加强练习。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案(全本共20个)[1]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案(全本共20个)[1]

实验一研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一、学习目标:1、学会使用天平丈量物体的质量。

2、学习办理实验数据,从而得出实验结论的方式方法二、教课要点:天平的使用。

三、教课难点:办理实验数据四、教课方法。

导学法五、教具:天平、砝码、铝块、铁块、木块、刻度尺。

六、教课过程设计:【实验目的】1.学会使用天平丈量物体的质量。

2.学习办理实验数据,从而得出实验结论的方式方法。

【实验预习】1.在物理学中,叫做质量,往常用字母表示。

2.质量的基本单位是,用符号表示。

表示质量的单位还有(符号:、(符号)、(符号)等。

3.1kg=g,1mg=g=kg,1t=kg4.察看天平,熟习天平的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1)察看你所使用的天平:最大称量值是g,最小砝码的质量是g,可称准至g(2)天平的结构:在下边的图框里填写天平的结构名称。

(3)天平的使用方法:【实验用品】天平、砝码、铝块、铁块、木块、刻度尺。

(共14组)【提出问题】同一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它们之间是如何的关系呢?【作出假定】同一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实验方案】用形状规则(长方体)的铝块、铁块、木块做实验,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再用直尺测出它们的边长后计算出它们的体积。

【实验结果】[数据办理]以体积为横坐标,以质量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结起来。

【实验结论】同一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实验作业】如何测出一个大头针的质量?说出你的丈量方法,并实质丈量一下。

【教课反省】:实验二丈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一、学习目标:1、经过实验进一步稳固物质密度的看法。

2、学会用量筒丈量液体体积和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二、教课要点:测物质密度。

三、教课难点:密度的单位换算。

四、教课方法。

导学法五、教具:天平、砝码、石块、量筒、细线、烧杯。

六、教课过程设计:【实验目的】1.经过实验进一步稳固物质密度的看法。

2.学会用量筒丈量液体体积和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

【实验预习】1.关于同一种物质,其质量跟体积成(正/反)比,其比值是(必定/不必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学目标1.知道弹力及弹力产生条件。

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并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重点难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木块、长木板、头发丝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1.说说弹簧测力计在使用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2.你能不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一根头发能承受的拉力?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实验目的】学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长木板、头发丝【实验步骤】1、观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最大刻度),认清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

检查弹簧测力计不受力时,指针时否指在零刻度处。

2、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指到1N、5N、10N等处,感受一下1N、5N、10N 的力有多大。

3、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挂一个质量已知(约1kg)的物体,读出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察4、在水平放置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匀速前进,读出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5、在倾斜放置的长木块上,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沿木板匀速上升,读出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6、把一根头发拴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用手拉头发,逐渐加大拉力,读出头发被拉断时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实验记录】【评估与交流】能否用弹力橡皮筋制作测力计?为什么?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教学难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是有大小的,这里有两个金属球,一个大一个小,我们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把这两个金属球放在手心感觉一下。

【师】这两个金属球哪个质量大?【生】大金属球.探究重力和它的质量是什么关系?【提出问题】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猜想或假设】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1、照图23-1那样,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2、在图23-2中,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描点。

连接这些点,你发现它们落在一条什么样的曲线或直线上?你认为重力与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G/NO图23-2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像所需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坐标纸【分析和论证】1、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2、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大约是9.8N/kg。

如果用g表示这个比值,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G=mg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教学重点: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设计探究实验。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推桌子前进时很费力,为什么?(二)新课学习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提出问题】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如何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猜想或假设】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设计实验】1、取一方木块及长方形的长木板、毛巾、玻璃板,用弹簧称拉着方木块在三种表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拉力的大小即为摩擦力的大小,并比较摩擦力的大小。

2、把木块放在木板上,加上砝码,再拉着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拉力的大小即为摩擦力的大小,并与第一次实验比较。

3、把木块侧放在木板上,再拉着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拉力的大小即为摩擦力的大小,并与第一次实验比较。

所需器材:弹簧测力计、长方体方木块、长木板、毛巾、玻璃板、砝码、细线【进行实验】1、分别测出木块在长木板、毛巾、玻璃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摩擦力大小,将结果记入表格。

2、在木块上另上砝码后,再测出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摩擦力大小,将结果记入表格。

3、把木块侧放在木板上,再测出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摩擦力大小,并将结果记入表格。

【分析和论证】1、分析比较实验1、2、3可得:。

2、分析比较实验1、4可得:。

3、分析比较实验1、5可得:。

4、归纳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有关,与无关。

【评估与交流】1、在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时必须注意什么?当速度不一样时摩擦力大小有没有变化?2、如何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目标:1.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的计算。

3.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杠杆。

教学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难点:杠杆示意图中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

教学准备:(教师)铁架台、杠杆、钩码、大剪刀、钳子、大镊子、羊角锤、起子、钉有钉子的木板、未启封的饮料;(学生)铁架台、杠杆、钩码(50g,8个)、弹簧测力计(5N 量程)。

教学过程:展示图片:一个人正在用一个巨大的杠杆撬动地球。

图1提问:这幅图的内容是什么?能联想到什么?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

显示了科学家基于科学理论的宏大气魄,也使我们接触到杠杆这个词。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提出问题】1、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2、杠杆的平衡条件有哪些应用?【猜想或假设】1、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设计实验】1、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在杠杆两端挂钩码使杠杆平衡,钩码的重即为动力、阻力大小,挂钩码处到支点的杠杆长即为力臂的大小。

然后计算动力×动力臂及阻力×阻力臂的大小,并比较两者乘积的大小,归纳得出结论。

2、(1)用弹簧秤作为动力作用的物体,在挂钩码的同侧提起杠杆,使杠杆平衡,读出动力和阻力的大小以及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短。

然后比较动力×动力臂及阻力×阻力臂的大小。

(2)用弹簧秤拉着杠杆加速转动,读出动力和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的大小,计算并比较动力×动力臂与阻力×阻力臂的大小。

所需器材:杠杆和支架、弹簧测力计、钩码、尺、线【进行实验】1、把杠杆的中点挂在支架上,首先调节杠杆的平衡螺母,使杠杆不挂钩码时在水平位置平衡。

2、照图25-1那样,在杠杆的左右两端分别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

3、根据钩码的质量计算出重力大小即为动力和阻力大小,再读出力臂的长,把数据记入下表。

次数动力(N)动力臂(cm)动力×动力臂阻力(N)阻力臂(cm)阻力×阻力臂12344、如图25-2所示,在a、b、c三点用弹簧秤竖直向上提杠杆,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读出力及力臂的大小,并填入下表。

以及动力臂与阻力臂的长短,然后比较动力×动力臂及阻力×阻力臂的大小。

【分析和论证】1、通过测量数据得: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当动力×动力臂大于阻力×阻力臂时,杠杆将沿。

【评估与交流】1、你的测量结果能准确说明“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吗?实验中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2、通过实验及数据分析,当“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当“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时,杠杆将如何转动?生活中平衡杠杆有哪些?3、观察生活中的杠杆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杠杆的分类:(1)省力杠杆:动力臂比阻力臂长,费距离。

(2)费力杠杆:动力臂比阻力臂短,省距离。

(3)天平杠杆:动力臂与阻力臂相等,既不省力又不费距离。

浮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教学目标: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3.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4.初步探究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重点:1.通过大量经验事实,认识浮力的存在;2.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决定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运用实验和分析的方法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木块、铁块、弹簧测力计、水槽、烧杯、乒乓球、饮料瓶(去底)、立方体液体压力显示装置、烧杯、水、酒精、浓盐水、细线、圆柱体(上标有等距离的格)、空饮料罐、水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展示教学图片展示木筏、帆船、轮船、航空母舰、鸭子、救生圈、热气球、飞艇、潜水艇等图片。

探究浮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提出问题】1、同样大小的石块和木块,投入水中,石块下沉,木块上浮,哪个受到的浮力大?铁块投入水中会下沉,而铁做成船之后,却能浮在水面上,为什么?2、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猜想或假设】1、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2、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质的体积有关。

3、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质浸入的深度有关。

4、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有关,也就是与V排和ρ液有关。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1、选择体积相同的实心铁块和铝块,比较铁块和铝块浸没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来验证猜想1是否正确。

实验步骤:(1)(2)(3)……2、取一些橡皮泥,先揉成团,测出其浸入水中的浮力,然后展开做成盒形,测出其所受的浮力并把两次测得的浮力大小与橡皮泥的重量相比较,验证猜想2是否正确。

实验步骤:(1)(2)(3)……3、取一铁块测出其浸入水中不同深度所受的浮力并比较浮力的大小,验证猜想3是否正确。

实验步骤:(1)(2)(3)……4、测出浸没入水中的石块所受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有什么关系。

实验步骤:(1)(2)(3)……5、测出浮在水面上的木块所受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的关系。

实验步骤:(1)(2)(3)……以上4、5实验验证猜想4是否正确。

所需器材:弹簧测力计、大烧杯、接水小桶、自来水、盐水、体积相同的实心铁块和铝块、金属牙膏皮(或橡皮泥)、细线【分析和论证】由以上实验得出的结论是:1、2、3、4、【评估与交流】1、由实验得出的结论能普遍适用吗?如何评估实验的准确性?2、做以上实验要注意什么?只在水中做行吗?3、你在实验中遇到什么困难?如何减少实验误差?4、阿基米德定律适用于气体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的计算吗?表达式如何?【探究拓展】1、弹簧秤法测浮力大小——适用于ρ物>ρ液(1)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为G1(2)测出物体在水中的重为G2F浮= G1-G22、平衡力法——适用于ρ物≤ρ液(1)当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液体中时,受重力和浮力作用。

(2)因为物体静止所受的重力和浮力是一对平衡力,则有F浮= G物3、压力差法F浮= F向上- F向下形状规则的正方体物块浸入密度为ρ的液体中,如图26-1所示。

上表面距液面为h,正方体边长为l。

上表面所受压强:P=ρgh上表面所受压力:F=PS=ρghl2下表面所受压强:P’=ρg(h+l)下表面所受压力:F’= P’S=ρg(h+l)l2F浮= F’- F =ρg(h+l)l2-ρghl2=ρgl3又因为V排= l3,所以F浮=ρgl3=ρgV排即为阿基米德原理求出的浮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