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送别诗新解及试题训练

合集下载

高考真题送别诗

高考真题送别诗

历年高考真题送别诗专题1、(07江苏)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11分)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5分)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离别时的凄凉伤感之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

作者借景抒情,先写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而情感蕴含其中,真是含蓄不露,富有余韵;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题型分析】这是道题考查鉴赏艺术手法和评价作者在诗歌中的观点态度。

【答题技巧】看关键词句。

关键词句能够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能为答题提供参考。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台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意思是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

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渡险恶得多。

明确了这一点,诗歌的主旨就明确。

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6分)答:下阙表达了这样两层新意:一是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千件万般,不止是只有生离死别,还有国家大事;二是作者以江头风波险恶突显人间行路之难,世事之险。

【诗意】这是一首送人离别之作,但其中颇有世路艰难之感,反映了作者当时已历经仕途挫折,心中深有感慨。

词的大意为: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

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高考语文 送别诗新解及试题训练

高考语文 送别诗新解及试题训练

送别诗新解及试题训练学过的送别诗举隅: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李白《赠汪伦》、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柳永《雨霖铃》等体验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5分)(2007年高考湖南卷)示长安君王安石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

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

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答案]:颔联:“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

“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

“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

“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颈联:“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

“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

“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2007江苏)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光》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答案:(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

送别诗鉴赏指导与高考真题训练

送别诗鉴赏指导与高考真题训练

送别诗鉴赏指导与高考真题训练一、体验真题1、(07江苏)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11分)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5分)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离别时的凄凉伤感之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

作者借景抒情,先写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而情感蕴含其中,真是含蓄不露,富有余韵;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题型分析】这道题考查鉴赏艺术手法和评价作者在诗歌中的观点态度。

【答题技巧】看关键词句。

关键词句能够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能为答题提供参考。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台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意思是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

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渡险恶得多。

明确了这一点,诗歌的主旨就明确。

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6分)答:下阙表达了这样两层新意:一是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千件万般,不止是只有生离死别,还有国家大事;二是作者以江头风波险恶突显人间行路之难,世事之险。

【诗意】这是一首送人离别之作,但其中颇有世路艰难之感,反映了作者当时已历经仕途挫折,心中深有感慨。

词的大意为: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

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送别诗试题及答案

送别诗试题及答案

送别诗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李白的《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的下一句是“不及汪伦送我情”。

2.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出自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3.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达的深厚友情。

二、选择题1. 下列哪首诗不是送别诗?A. 李白的《送友人》B. 杜甫的《春望》C. 王维的《送别》D. 高适的《别董大》答案:B2.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出自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苏轼答案:A三、简答题1. 请简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王勃如何表达对友人的深情厚谊?答案: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通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表达了即使与友人相隔遥远,但只要心中有彼此,就仿佛近在咫尺,体现了深厚的友情。

2. 李白在《赠汪伦》中是如何描绘与汪伦的深厚友谊的?答案:李白在《赠汪伦》中通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以潭水的深度比喻汪伦对他的深情,表达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

四、赏析题1. 阅读杜甫的《春夜喜雨》,请赏析诗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意境。

答案:这句诗描绘了春雨适时而降的景象,诗人通过“好雨知时节”表达了对春雨的赞美,而“当春乃发生”则强调了春雨在春天的重要性,体现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 请赏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情感表达。

答案:这句诗通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即将远行的不舍之情,而“西出阳关无故人”则描绘了友人即将踏上的孤独旅程,传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对友情的珍视。

【诗歌鉴赏】?高考送别诗专题训练

【诗歌鉴赏】?高考送别诗专题训练

【诗歌鉴赏】高考送别诗专题训练【思路指津】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2. 常见意象:时间(傍晚、月夜)地点(长亭、渡口、古道、南浦等)物象(瘦马、芳草、晚风、柳树、笛声、远山、浊酒等)3.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4.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5.常用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衬托、虚实结合送别诗鉴赏要点1.送别诗名目的,本诗作者是写给谁的,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要结合题目注释弄明白分别的原因。

2.明意象。

作者用什么承载情感。

结合习题弄明白阅读重点,阅读时间地点意象,抓住烘托渲染气氛的意象,搞懂能表达离别的传统意象。

3.明手法。

对比反衬,比喻拟人,虚实结合。

抓准手法,弄清手法的艺术效果很重要【鹊桥仙】和范先之送祐之弟归浮梁①辛弃疾小窗风雨,从今便忆,中夜笑谈清软。

啼鸦衰柳自无聊,更管②得、离人肠断。

诗书事业,青毡③犹在,头上貂蝉④会见。

莫贪风月卧江湖,道日近、长安路远。

【注】①范先之,作者门人。

祐之,作者族弟。

②更管:哪管。

③青毡:指家传旧物,也喻指高贵世家。

④貂蝉:即貂蝉冠,指高官。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啼鸦衰柳”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渲染悲凉气氛,为下面写“离人肠断”作了铺垫。

B.作者怪罪鸦和柳不管离人之愁,这样的表达无理而妙,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C.“莫贪”一句叮嘱族弟不要贪于玩乐而虚掷光阴,文字里面满是兄长的殷切关爱。

D.下阕借典故表达劝勉之意,扭转了上阕的消沉忧伤,使全词呈现慷慨高昂的情调。

2.这首词上阕“小窗风雨,从今便忆,中夜笑谈清软”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都写到了什么场景?描写时各是如何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的?请简要分析。

(6分)1.D2.(第一问)都写到了亲人夜晚交谈甚欢的场景。

(2分)(第二问)①辛词由眼前实景转入回忆兄弟两人夜半笑谈的场景,由实入虚。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理解《送别》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理解《送别》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理解《送别》含答案(2022·新高考全国Ⅱ·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别李白[唐代]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2.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的离情。

②以景结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B.“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结合“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分析,只是说即将去的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友人到了一定会很喜欢,没有选项中意思。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分析写作技巧的能力。

“飒飒芦花复益愁”意思是说在这芦花被风吹动的飒飒声中我更觉忧愁,写秋天送别友人,本就依依不舍,兼之萧瑟凄凉的景象,心情愈加惆怅哀愁。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渲染悲伤的气氛,一派衰败的景象中,诗人因离别而伤感的情绪浓重,可见友情之深厚,难舍难分。

结尾“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写远眺友人的船帆已经看不见了,只有日暮下的长江独自流淌,以景结情,委婉含蓄,诗人远望友人离去,直至船帆消逝于视线,可见遥望时间之长久,以杳无踪影的船帆和一去不复返的长江水作结,景象中融入了诗人万般情结,与友人分别后的孤独寂聊凄冷的心境让读者能够以形象的画面中身临其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极具感染力。

高考古诗阅读题-解答送别诗阅读题

高考古诗阅读题-解答送别诗阅读题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古时交通不便,亲人朋友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唐代以写送别诗著名的代表诗人有李白、王维、王昌龄等。

一、知识梳理1.送别诗标题常含“送”、“别”或“送别”等字词。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陈子昂《春夜别友人》、韩琮的《暮春浐水送别》(2006年湖北卷)。

2.杨柳、长亭、南浦、美酒等是表达离情别绪的主要意象。

“柳”与“留”谐音,因此古人有折柳留客、折柳相送的风习,杨柳依依之态又和人们依恋之情和谐交融在一起,《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最早以杨柳表达惜别之情的诗句;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都是以柳色烘托离愁的名句。

长亭是路旁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之所,是陆上送别之地。

南浦是水边送别之所,如白居易《南浦别》中“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古人离别时往往设酒饯别,因此酒又成了送别诗中常见意象,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外,春草、流水也是送子别诗中常见意象。

诗人常以连绵不断、远接天涯的春草和流水来比喻无穷无尽离愁,如李煜《清平乐》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欧阳修《踏莎行》中“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3.送别诗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有五种:(1)表达对亲友的依恋不舍,如杜牧《赠别(其二)》中“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诗人眼中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主人公黯然销魂的离别而伤心,移情于物,表现了不忍分离的笃挚情感;(2)寄托对友人诚挚的关怀、安慰和祝愿,如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在慰藉朋友的朴质话语中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之感;(3)抒发与亲友别离后的孤寂惆怅之情,如严维《丹阳送韦参军》(2006年湖北卷)中“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在天涯一望中寄寓了孤寂空虚之感和无限思念之情。

2022年新高考卷2诗歌《送别》全面解读

2022年新高考卷2诗歌《送别》全面解读
• 诗歌结尾不是直接抒发作者的不舍之情,而是通 过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 为结尾,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 浓重。
2022•全国乙卷:反套路、反押题命题趋势
•4.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 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 内容简要分析。
反套路题阅读对策
歌。
四、主观题
• 14.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 分析。
• ①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 离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 舍的离情。
• ②以景结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 的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 愁别绪的浓重。
【解析】
• 根据诗句“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意思是“金秋八月送你离去,在这芦花被风吹动 的飒飒声中我更觉忧愁”,可知,作者把与友人 分别的依依不舍的离情寄托在飒飒作响的芦花中。
5.全诗译文
• 寻阳五溪的溪水,逆流而上一直流入巫江。 • 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你到了那里一定
会很喜欢。
• 金秋八月送你离去,在这芦花被风吹动的飒飒声 中我更觉忧愁。
• 远眺你的船帆已经看不见了,只有日暮下的长江 独自流淌。
6.整体欣赏
• 全诗由乐景写悲情,表达了对好友的离去的祝 福与不舍,到最后离去时的孤独落寞。此诗首联上 句用五言入景说明了送别之地,而此和我们平时 见的诗歌载体有些不同,为五字,而后面却符合 七言律诗的基本特点,其实这首诗歌确实是七言 律诗,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 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三、选择题
•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赠别诗(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赠别诗(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赠别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答元明黔南赠别①黄庭坚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②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急雪脊令③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注]①元明:黄大临,黄庭坚长兄,字元明。

绍圣二年(1095)黄庭坚被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

黄大临万里相送,二人分别时,黄庭坚作此赠别诗。

②朝云:化用楚襄王梦见神女的故事。

③脊令:鸟名,即鹡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开篇正面描写离别场景,在离家万里的边远之地,兄弟相对,忘记了谪居异乡,暂寓逆旅,但自然界动物的哀啼悲鸣,陡然使他从离别忘情中清醒,掀起感情的波澜。

B.颔联诗人借典故抒发了自己抱负落空的苦闷,转而寄希望于将来在某个雨夜能兄弟相伴,晤言一室之内,畅谈人生理想。

“对榻凉”中的“凉”字,暗示了兄弟难再见的悲凉。

C.颈联触景生情,“急雪”与“惊风”凸显眼前的风雪交加之景,使诗人感叹自己境遇的险恶、兄弟的离散。

“脊令并影”既是手足情深的写照,又反衬出兄弟离散的哀伤。

D.这首诗表现出黄庭坚在化用典故上的深厚功力,经过他的锻炼熔铸,显得浑成无迹。

由于善用典故,大大丰富了诗句的内涵,触发了层层的联想,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2.试分析尾联与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插遍茱萸少一人”的异同之处。

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柳宗元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故道①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②。

【注】①伏波:指西汉伏波将军路博德。

汉武帝时,南越相吕嘉反,武帝派路博德前往征讨。

又东汉马援也称伏波将军,他去交趾也经过湖南衡阳一带。

伏波故道:伏波将军昔日曾经走过的道路,此处喻指柳宗元与刘禹锡南行赴任所经的道路。

②濯缨:洗濯冠缨。

《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句。

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送别诗情感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送别诗情感

诗歌专题训练----送别诗情感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唐·贾至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送沈子归江东唐·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1、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抒发的情感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旅中送迁客吴融天南不可去,君去吊灵均。

落日青山路,秋风白发人。

言危无继者,道在有明神。

满目尽胡越,平生何处陈。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端卢纶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①故关:故乡。

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3、结合全诗,分析尾联中的“泪”包含了哪些情感?四、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4、两首诗中都写到“日暮”时的情景,但蕴含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送太守王秉①辛弃疾酒罢且勿起,重挽使君须②。

一身都是和气,别去意何如?我辈情钟休问,父老田头说尹,泪落独怜渠。

秋水见毛发,千尺定无鱼。

望清阙,左黄阁③,右紫枢④。

东风桃李陌上,下马拜除书。

屈指吾生余几,多病妨人痛饮,此事正愁余。

江湖有归雁,能寄草堂无?【注】①本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时,为送别被贬为泾原路(今宁夏一带)都监的信州(今江西上饶)太守王秉所作。

②挽须:出自苏轼赠王庆源诗“时有野人来挽须”,称赞王庆源不摆做官的威仪。

③黄阁:中书门下省。

④紫枢:枢密院,宋代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分掌军令与政令。

5、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高考诗歌专题复习:送别诗常见意象,情感,表达技巧梳理+练习(附答案)

高考诗歌专题复习:送别诗常见意象,情感,表达技巧梳理+练习(附答案)

高考诗歌专题复习:送别诗常见意象,情感,表达技巧梳理+练习(附答案)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仕途奔走,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别亲人、恋人、友人......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险,通讯落后,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正如江淹《别赋》所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践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离别诗。

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

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维,王昌龄等。

李白提到姓名的赠别诗就有400多首。

什么是送别诗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传统诗歌。

送别诗中诗人状态是面临别离,或别友人,或被友人送别,或与家人恋人分别等。

主要内容是长亭古道、江边渡头、举酒击节、折柳相赠等。

送别诗常见的几大意象:长亭古道这类驿站旁的送别场景;水,比如江边渡头,古人长途时没有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有的是水陆的船舟等,或者依靠步行;酒,古人一般设酒宴饯别;柳,与“留”谐音,通过折柳相赠,表达对友人、亲人、爱人依依不舍之情;月,送别之后往往睹月思人。

长亭、南浦、柳、芳草、酒、月等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往往被作家们交织在同一首作品中,共同负起烘托、渲染或写照、象征离愁别恨的使命。

送别诗中的感情类别: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2.体贴入微的宽慰,如杜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4.前途艰险的担忧,如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5.坦诚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6.积极奋发的勤勉,如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如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类1:送别诗】专题精讲精练附详析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类1:送别诗】专题精讲精练附详析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类】精讲精练专题一、送别诗送别诗是抒发分别之情的诗歌。

诗歌所表达的是送别时的离情别绪。

正如江淹《别赋》所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对与好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

所以,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能够说是诗歌中重要题材之一。

在阅读和赏识这种诗词,要注意离其他场所、时间、人物以及抒怀视角。

能够说,这是阅读与赏识送别诗的重点。

一、送别类型1、谢别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这样的送别,从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同时也写出两人之间不拘踪迹的友谊。

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恋别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芜之地的友人深深的迷恋和惦念。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壮别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难过之情,但因友人要去的地方是繁荣的京城,因此更多的是对友人的敬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寒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暗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繁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分别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国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诗人一改过去送别诗黯然销魂的感慨情调,风格高昂,气象壮阔,雄浑豪放。

把分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了豪放的歌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含解析)赠友送别题材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含解析)赠友送别题材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赠友送别题材1.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郑山人所居唐·刘长卿一径人寻谷口村,春山犬吠武陵源。

青苔满地无行处,深映桃花独闭门。

送陈靖中舍①归武陵宋·王安石知君欲上武陵溪,水自东流人自西。

到日桃花应已谢,想君应不为花迷。

注释:①陈靖,北宋时期人,做孝感令时,因公事忤逆了郡太守,遂弃官,最后以太子中舍的身份致仕。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诗中“春山犬吠武陵源”一句以声衬静,以犬吠反衬春天山林的安静,写出了郑山人所居环境的幽静安谧。

B.刘诗中“无行”和“独闭”照应,写出郑山人所居地人迹罕至,表现郑山人享受高逸出世的生活。

C.刘诗全诗用白描手法描绘景物并抒发情感,语言自然清新,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让人回味无穷。

D.王诗中“水自东流人自西”一句暗喻时光、精力的匆匆流逝,也暗示友人逆势而行,自有追求。

(2)请结合诗句,分析《送陈靖中舍归武陵》一诗在表现手法上主要有何特点。

(3)两首诗同为送别诗,都写到了“武陵”和“桃花”,请分析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张五归山王维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

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

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

当亦谢官去,岂今心事违。

【注】张五即张諲,排行第五,故称张五,曾同王维一起同朝为官,二人交情很深。

此时张諲因受到权臣杨国忠的排斥而归山隐居。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两个“送”字和一个“尽”字,既交代写作缘由,又表达了内心沉重。

B.颈联借用谢安“隐居东山”典故,希望友人打扫柴门,暗含诗人归隐之意。

C.尾联卒章显志,实写毅然辞官的经过,表达了自己不愿做违心事的决心。

D.全诗文字朴实自然,用笔委婉曲折,写出诗人无限的惆怅和无限的失落。

3.请简要概括作者“惆怅”的原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①苏轼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赠别系列古诗阅读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赠别系列古诗阅读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赠别系列古诗阅读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郑户曹①苏轼游遍钱塘湖上山,归来文字带芳鲜。

羸僮瘦马从吾饮,陋巷何人似子贤。

公业②有田常乏客,广文③好客竟无毡。

东归不趁花时节,开尽春风谁与妍?【注】①郑户曹:郑僅,时赴任北京大名府。

②公业:东汉郑太的字。

《后汉书》记载他“阴交结豪杰。

家富余财,有田四百顷,而食物常不足,名闻山东。

”③广文:郑虔,在广文馆中任博士而被当时人称为“郑广文”,他“在官贫约,甚而淡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游遍钱塘湖上山”点出送别地点,“归来文字带芳鲜”则暗示出钱塘湖景色优美。

B.中间两联主要评价友人。

说的虽是友人,却也体现出诗人的利义观和为人处世的道德观。

C.尾联劝朋友趁春天一路赏景赴任,“赏景”此点与首联关联。

全诗前后照应,浑然一体。

D.此诗跳出一般送别诗的离别悲伤情调,对友人的离别赴任由衷地表达出喜悦与祝福之情。

2.全诗多处用典,请结合诗句分别说明这些典故的作用。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李八秘书赴杜相公①幕杜甫青帘白舫益州来,巫峡秋涛天地回。

石出倒听枫叶下,橹摇背指菊花开。

贪趋相府今晨发,恐失佳期后命催。

南极一星朝北斗,五云多处是三台②。

【注】①杜相公,指杜鸿渐,时以平章事兼山、剑副元帅,辟李秘书入府为僚。

此诗是杜甫晚年在夔州送李秘书时所作。

②五云,指京师瑞气,古人认为,太平之时,云则五色而为庆。

三台,星宿名,这里是以星宿比喻杜相公。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的意境宏阔,以深秋的巫峡、浩瀚江水为背景,为李秘书乘着官船的到来蓄势。

B.颔联“倒听”“背指”构建出上下两层、前后两际的立体空间,行舟画面如在眼前。

C.颈联“趋”字,写出李秘书上任的急切,“恐”字则表达对误了约期会受罚的担心。

D.尾联上句“南极”对“北斗”,与“屈心而抑志兮”手法相似,都形成了句中对偶。

送别题材诗歌鉴赏习题含答案

送别题材诗歌鉴赏习题含答案

送别诗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这首词上下两片采用了不同的手法,上片偏于客观景物的渲染,下片着重主观心理的描绘,从整体上来说,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又融成一片。

B.“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更”字加强了连续不断的以至无穷无尽的印象,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

C.唐朝时开始在路旁设置亭舍,负责给驿传信使提供馆舍、给养等服务。

后来也成为人们郊游驻足和分别相送之地。

经文人的诗词吟咏,长亭逐渐演变成送别地的代名词,长短交错又表示道路崎岖。

D.此词写的是深秋暮色之景,全词都浸染在一种愁情离绪之中。

情景交织,句与句之间紧密相扣,各句间含义也相互交织,创造了一个浑然天成的意境。

此词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7分)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3~5题。

一剪梅【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3.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A.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接下两句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B.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C.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与丈夫分居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

D.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是没有办法可以消除的。

送别诗 练习题 答案

送别诗  练习题  答案

送别诗练习答案1.(1)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2)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

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

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2.(1)前两句写眼前的实景,后两句写分别后想像的虚景。

(未点明是分别后的想象之景,不得分)。

(2)《送魏二》一诗表现了作者离别时的惆怅哀婉之情;《别董大》中的离别之情则于慰藉中寄希望,带有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3.(1)这两句写景,增添苍茫萧瑟之意,渲染离别时悲凉、暗淡的气氛,凸显自己的孤独。

(2)写得好。

“冰心”“玉壶”都是纯净无暇,用它们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冰清玉洁的操守和志节。

诗人以此告慰亲友,更表达了他对亲友的深情。

4.(1)就要分别了,主人与归客开怀畅饮,期盼着别后再相逢。

表现出思念友人的情感。

(2)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

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

殊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古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

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

5.(1)这两首诗均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李诗以眼前所见之景间接抒情,孟诗除了借想象间接抒情外,还有直接抒情。

(2)结合诗的意境,言之成理即可。

6.(1)第一首用“谁见泣离群”直接抒情,表达离愁;第二首用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手法委婉(间接)地表达离情。

(2)同意。

作者感到此夜江山寒,一个“寒”字极写出友人离去后心情的沉重与冷寂。

7.(1)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

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

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在高中课文中经常提及“子规”这个意象。

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帝啼鹃”(《窦娥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别诗新解及试题训练学过的送别诗举隅: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李白《赠汪伦》、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柳永《雨霖铃》等体验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5分)(2007年高考湖南卷)示长安君王安石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

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

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答案]:颔联:“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

“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

“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

“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颈联:“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

“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

“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2007江苏)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光》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答案:(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

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险恶得多。

常见意象: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送别诗中也有一些常用的意象:(一)习俗类意象:1、柳(折柳送别)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

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2、酒(饮酒饯别)“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

”(辛弃疾《满江红》)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所以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浓浓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

(二)时间意象:3、日暮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夕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

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

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4、月亮月亮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

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5、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

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

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

(三)空间意象:6、长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7、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

在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较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8、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9、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10、劳劳亭,离建康古城大约十五里此外,“寒蝉”、“阳关”、“古道”、“西风”、“春草”、“眼泪”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风格类型: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柳永的《雨霖铃》等。

但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一洗送别的伤感之情、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则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我们还要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

如生活在初、盛唐的诗人,他们多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

因此他们的送别诗大多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很少伤感情调。

抒情方式: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

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1、直接抒情好友分别,离情别绪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所以,在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高适的《别董大》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而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

再如李白的《赠汪伦》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厚,深及千尺,借助潭水直抒胸臆,则更是把浓重的离愁别绪直吐出来而不假任何掩饰。

当然,直抒胸臆是一种坦诚,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的体现,但是,深挚的情感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不愿去仰声长呼,而是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间接抒情这一法宝。

2、间接抒情,又有多种形式。

①以喻显情,如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②借酒抒情,“人兮千里外,兴在一杯中”“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将与友人的情谊表现得淋漓尽致,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凄暗孤寂,许浑“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中的惆怅空虚,岑参“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东湖”中的豪放明快,可见,一个酒字,牵出多少悠悠情思。

③借物抒情,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

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

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

④借景抒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的确,景物在诗人的眼中是会变的,它会因诗人的情绪的不同而不同。

所以,在送别诗中,诗人们在送别时的眼前的景物也都往往附上了浓重的情感的色彩。

这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这一点在送别诗中也有深刻的体现,是送别诗一个相当显著的特点。

⑤除了以上四种抒情方式以外,还有两种方式需要注意:⑥以乐景衬哀情,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

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

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⑦想象(虚拟),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象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

内容及主题倾向: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柳永《雨霖铃》、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等。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的。

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坦陈心志的告白,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第三,重在劝勉、安慰的。

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句重在对友人的劝勉)第四,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

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

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常见方法和技巧⒈融情于景:诗人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的美感景象。

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着力描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交织在一起,形成离别时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抒写惜别哀伤之情。

⒉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

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

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

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 那彻夜流溢的烛泪,都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