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合集下载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7.1.3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教学内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生物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三节,内容共分两个大块(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件)。

两栖动物在八年级上学期已经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而且两栖动物是学生生活当中比较熟悉的动物,所以本节课内容对学生而言更容易接受,但需要与此前学习了的昆虫的生殖和发育适当区别。

二、教学目标【生命观念】:通过了解青蛙求偶过程中各种行为,确定两栖动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通过分析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培养生物适应环境的观点。

【科学思维】:通过资料的阅读和分析,培养比较、归纳、总结和概括能力。

【科学探究】:尝试收集生活当中环境变化影响生物生存的实例。

【态度责任】:认同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两栖动物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难点】:两栖动物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四、教学方法谈话法、自主学习法、资料分析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两栖动物视频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检测】1、家蚕的发育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个时期,属于_______发育。

2、家蚕的幼虫有退皮现象,所退掉的皮叫做_______。

3、吐丝是在家蚕的_______时期进行,作茧自缚是_______时期。

4、蝗虫的发育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个时期,它的发育属于____发育。

5、消灭蝗虫的最佳时期是_______,危害最严重的是_______。

4分钟限时检测。

巩固上节课内容。

6、蝗虫的若虫与成虫相比,个体小,_______器官没有发育成熟,仅有翅芽。

【复习导入】1、你还记得两栖动物的概念吗?2、你还能举出几种不同类型的两栖动物吗?【过渡】每当夏季夜晚,乡间的田野里就会响起阵阵蛙鸣声,此时此地,青蛙聚集,你们知道这是清完在干什么吗?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并一一回答。

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课型:新授时间:2010年12月24日【学习目标】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通过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通过调查家乡两栖动物生活环境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

【学习重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学习难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学习资源】多媒体【学习过程】一、揭示学习目标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三节,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达到以下学习目标: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进行预习活动自学教材P12—15,完成下列填空:1、两栖动物除青蛙外,还有__蟾蜍____、__大鲵___和__蝾螈___等。

2、能鸣叫的是雄蛙,口角有一对鸣鼓。

3、雌雄蛙有抱对现象。

然后雌蛙将卵产在水中,雄蛙将精子也产在水中,在水完成受精作用。

4、青蛙的发育过程:受精卵→___蝌蚪___→幼蛙→__成蛙__,这样的发育也是_变态_发育。

5、两栖动物分布较小,种类较少的重要原因是: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__水___中进行。

三、开展学习指导1、师生共同完成预习学习任务。

2、认识两栖动物:青蛙(有保护色),蟾蜍(有益,因慢爬、丑陋而被贬义),大鲵(娃娃鱼,最大,有尾,二级保护),蝾螈(艳丽,警戒色)3、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观看视频探究一:(1)雄蛙鸣叫的意义是什么?求偶(2)雌雄蛙抱对对生殖有什么意义?排出生殖细胞提高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受精率(3)青蛙的受精发育过程在什么环境中进行?水(4)青蛙的个体发育经历了几个时期?(1)生殖过程:求偶(鸣叫)→抱对→排出生殖细胞→受精(水中)小结:有性生殖,体外受精(2)发育过程:受精卵(水中)→蝌蚪(水生,鳃呼吸。

外鳃→内鳃→后肢→前肢)→→幼蛙(水陆,肺、皮肤呼吸)→成蛙(水陆,肺、皮肤呼吸,无尾) 小结:变态发育探究二:请同学们从外部形态、头部、躯干部、四肢、尾等方面比较早期蝌蚪和青蛙。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示范教案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示范教案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示范教案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示范教案
前言
两栖动物包括蛙类、蝾螈、鳗鲡等,常见于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中。

本教案旨在介绍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帮助学生对这一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

研究目标
1. 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系统结构以及不同物种的特点;
2. 掌握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和繁殖行为;
3. 了解两栖动物的发育阶段和不同物种的特点。

教学内容
生殖系统结构
两栖动物的雌性生殖系统主要由卵巢、输卵管、子宫和组成;而雄性生殖系统包括、精索、前列腺和等器官。

生殖方式和繁殖行为
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有性生殖,另一种是
无性生殖。

在有性生殖中,雄性会将注入雌性体内,受精卵会在内
形成;而在无性生殖中,生殖个体会直接产生下一代。

两栖动物的繁殖行为包括求偶、交配、产卵等过程。

在求偶时,两栖动物会通过特殊的动作或鸣叫声来吸引异性;交配期间,雄性
会跳跃或张开腮帮以展示自己的特点。

发育阶段
两栖动物的发育阶段包括卵、蝌蚪和成蟾蜍/蝾螈等几个阶段。

对不同物种而言,这些阶段所需的时间和明显特点也不一样。

教学方法
通过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形式,展示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让学生更加形象地了解这些过程。

同时,还可以组织实地观察
和实验等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两栖动物的特点。

结束语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希望能够对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起到帮助作用。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小制作
四连体折纸青蛙
小制作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目标与方法学习目标: 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了解两栖动物发育中形态结构和生理变化特点,掌握变态发到陆生的过渡。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5 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 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 认识到环境的改变 对生物生殖有一定的影响。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 课前准备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复习提问 教学内容 复习昆虫的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的异同。 搜集有关青蛙的资料 导入新课 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都是两栖动物,它们的 生殖和发育具有许多共同的特点。 青蛙和生殖和发育 出示课件 1. 青蛙的叫有何意义? 2. 雌蛙和雄蛙都能鸣叫 吗? 3. 雌雄蛙抱对有何意义? 4 比较早期蝌蚪与成蛙形态上的不同点 自学、小组讨 论,全班交流 观察讨论 学生活动 课前演练
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引导学生进行资料 分析 有人认为导两栖动物分布范围较小、种类较少的重要 原因之一是: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 进行,幼体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生活。你认为这种 说法对吗? 得出结论 环境的变迁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都会产生影响。 所以我们更应该保护环境。 练习巩固 习题 回答问题 自学书本 利用 资料证明自己 观点。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生活习性。

2. 掌握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2. 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3. 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4. 两栖动物的生态环境5. 保护两栖动物的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

2. 教学难点:两栖动物发育过程中的变态现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2. 利用多媒体展示两栖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发育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4. 结合实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两栖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两栖动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讲解两栖动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分类地位。

3. 介绍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讲解两栖动物的生殖特点,如雌雄异体、体外受精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讲解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讲解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孵化、变态等阶段,重点解析变态现象。

5. 分析两栖动物的生态环境分析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如水域和陆地,以及它们对生态环境的需求。

6. 总结保护两栖动物的意义强调保护两栖动物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7.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8. 课后作业9.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10. 评价与反馈对学生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学生提供反馈。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寻找两栖动物的栖息地,观察两栖动物的生活习性。

2. 实验活动:设置一个模拟两栖动物发育环境的实验装置,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

初中生物八下《1.3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两篇(附导学案)

初中生物八下《1.3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两篇(附导学案)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2)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2、能力目标: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教学难点】: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青蛙发育的过程录像片或标本,其他两栖动物的图片或录像带。

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教学方案一】:1、从宋朝诗人赵师秀的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导入课题,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咏诗时的心情,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2、播放录像青蛙的发育过程或观看实物标本,在学生观看录像片的过程中应使学生明确以下问题:(1)认识蛙生殖和发育的环境特点。

(2)蛙的鸣叫,雌雄抱对等繁殖行动对种群繁衍的意义。

(3)通过观察,能够描述蛙卵的受精方式和环境条件。

(4)比较蝌蚪与幼蛙在形态结构上的特点。

(5)分析蝌蚪有哪些形态结构特点适合于水中生活。

(6)两栖动物为什么不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7)正确理解两栖动物的概念,了解其他两栖动物。

3、实验设计:某同学想观察从蛙卵到成蛙的详细过程,他在老师的带领下采集了一些蛙卵,放在鱼缸中培养,他应当提供怎样的环境条件?4、资料分析:通过分析P14的资料,分小组讨论(1)环境的变化对两动物的繁衍有什么影响?(2)某些地区出现畸形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3)从上述事实你受到哪些启示?归纳出两栖动物的生殖与环境的关系。

5、学生展示调查实践活动,了解家乡的生态环境对两栖动物生殖的影响【教学方案二】、提出问题:P15练习第3题导出两栖动物概念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观看录像,回答问题)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学生大组交流调查实践活动)资料分析:P14—15(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分析蝌蚪与鱼的相似之处,认识两栖动物生殖发育过程受到水的束缚;比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之处,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优秀教学案例方案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优秀教学案例方案
4.紧密联系生活,注重实践应用
本案例将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通过分析两栖动物生存环境的需求,以及面临的主要威胁,使学生认识到保护两栖动物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5.反思与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本案例注重反思与评价环节。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同时,开展互评活动,学习他人的优点,取长补短。教师给予及时反馈,针对性指导,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组合作是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部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针对两栖动物保护问题,各小组可以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并进行比较、分析和优化。这样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提高自身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撰写一篇关于两栖动物保护的短文,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3.搜集有关两栖动物保护的实际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五、案例亮点
1.情境教学,激发兴趣
本教学案例通过情境创设,将学生带入一个充满神秘与趣味的两栖动物世界。运用故事、实物展示、多媒体视频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针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青蛙的发育过程中会出现变态现象?”“两栖动物的生存环境面临哪些威胁?”等。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思考力和分析能力。
(三)小组合作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课题: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全过程,了解环境与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先让学生自学青蛙的生殖和发育,再通过观看青蛙发育浸制标本,逐步展开,以此为基础来完成本节的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资料分析,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与环境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让学生养成热爱科学的习惯,养成探究的习惯。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一条为保护、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制定本法。

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义务,对侵占或者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行为有权检举和控告。

第八条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捕猎或者破坏。

第三十一条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水环境,并有权对污染损害水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

第三十条禁止向水体排放、倾倒放射性固体废物或者含有高放射性和中放射性物质的废水。

第九十条违反本法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教学重点: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全过程,了解环境与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基本过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蝌蚪与青蛙形态结构、生活环境等特征对照表”、青蛙发育浸制标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等。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授课班级:八年级普通班授课日期:2013年3月11日教学过程:1.导入先让学生简要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示范教案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示范教案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整体设计教材分析本节主要以青蛙为例讲述了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具体描述、分析了青蛙的鸣叫、雌雄抱对、产卵、体外受精和蝌蚪的发育过程等现象,并且讲述了环境变迁对两栖动物的影响。

两栖动物是生物进化链条上承上启下不可或缺的一环,其生殖和发育有其独特性,本节教材中的资料也提出了很有意义的探究问题。

本课的导入部分,可以设计多种形式:利用古诗句、利用“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两栖动物的生活等等,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是通过学习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进而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基本过程。

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录像或动画片,结合学生饲养蝌蚪过程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明确以下问题:1.从提高体外受精率,适于蛙个体发育的角度,来认识蛙生殖和发育的环境特点,蛙的繁殖行为——如鸣叫、雌雄蛙抱对对种群繁衍的意义。

2.通过观察,能够描述蛙卵受精的方式和环境条件,蝌蚪与幼蛙在形态结构上的特点,分析蝌蚪的形态结构特点适合于水中生活的意义,从而理解蛙的生殖发育为什么离不开水?为什么两栖动物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3.从两栖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和脊椎动物演变过程,来正确理解两栖动物的概念。

两栖动物包含有两层含义,一是从脊椎动物的演变历史来看,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

二是从两栖动物的个体发育来看,它们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则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生活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青蛙、蟾蜍和大鲵等动物具有以上特点,因而被称为两栖动物。

以免学生误认为两栖动物就是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的动物,将水栖爬行动物、水栖哺乳动物与两栖动物相混淆。

初中学生已初步具有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可以针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主题,作自主探究。

可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或调查活动等来获得有关两栖动物的生殖与环境关系的知识。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

2.掌握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及其功能。

二、教学内容:1.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a.回答问题:两栖动物有哪些常见的生殖方式?b.示范:以蛙类为例,介绍其繁殖的常见方式。

2.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a.展示:呈现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结构图片。

b.解析:分析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及其功能。

3.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a.描述:用适当的语言描述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包括卵的形成和卵裂变。

b.比较:比较两栖动物和其他动物的发育过程的异同。

三、教学过程:1.前期准备:准备图片、图表、模型等教具,以便于学生的观察和理解。

2.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复习前面学过的关于两栖动物的基本知识,如分类、特征等。

3.正文:a.生殖方式的介绍:教师提问:两栖动物有哪些常见的生殖方式?学生回答:自交、异交、孤雌生殖等。

教师示范:以蛙类为例,介绍其繁殖的常见方式,如产卵、受精和孵化等。

b.生殖器官的分析:教师展示:展示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结构图片。

教师解析:分析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如雄性的睾丸、输精管、尿道和交配器官,雌性的卵巢、输卵管和产卵器官等,并解释其功能。

c.发育过程的描述:教师描述:用适当的语言描述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如卵的形成和卵裂变。

教师比较:比较两栖动物和其他动物的发育过程的异同,如卵裂变的形式、卵内营养物质的储存情况等。

4.小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进行概括和总结。

5.拓展活动:组织学生阅读相关的生物课外读物,扩展对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了解。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思维导图、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教学评价,检查学生对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理解程度,并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反馈。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培养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

难点: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三、教学准备教师收集有关青蛙生殖和发育的视频、图片等。

四、相关资源《【知识解析】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视频资源,《【活动设计】比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卡片资源,《【生物世界】蝌蚪用鳃呼吸》知识卡片资源,《【生物世界】两栖类的生殖趣闻》视频资源,常见的两栖类动物、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系列图片资源。

五、教学过程【课堂引入】我们都学习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请同学描述一下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小蝌蚪游呀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后腿。

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宽嘴巴。

你们到那边去找吧!”小蝌蚪游呀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

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叫着:“妈妈,妈妈!”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

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你们到那边去找吧!”小蝌蚪游呀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

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小蝌蚪游过去,叫着:“妈妈,妈妈!”青蛙妈妈低头一看,笑着说:“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它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他们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

思考:小蝌蚪为什么总也找不到妈妈?小蝌蚪是怎样发育成青蛙的呢?今天我们就以青蛙为例来学习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新知讲解】(一)青蛙的生殖和发育“清明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教案

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教案

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教案教案名称: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教学目标:1.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特征和繁殖方式。

2.掌握两栖动物不同的发育方式,并了解其优劣之处。

3.理解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适应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两栖动物的生殖特征和繁殖方式。

2.两栖动物的不同发育方式及优劣。

3.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适应环境。

教学过程:一、引入(10分钟)1.利用幻灯片展示不同种类的两栖动物图片,引起学生对两栖动物的兴趣。

2.引起学生思考:两栖动物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生殖和发育特征?二、学习与讨论(20分钟)1.分组讨论并汇报:请学生分组,讨论两栖动物的生殖特征和繁殖方式,并汇报给全班。

2.教师介绍两栖动物的生殖特征和繁殖方式。

a.生殖特征:两栖动物具有两个不同的生殖器官:精巢和卵巢。

雄性通过排泄孔排除精子,雌性通过排泄孔排出卵子。

b.繁殖方式:-外产卵:两栖动物将卵产在水中或潮湿的地面上,然后由雄性进行受精。

卵经过一段时间的孵化后,孵化出幼仔。

这种方式适用于淡水和陆地两栖动物。

-内产卵:两栖动物将未受精的卵排到水中,然后由雄性在卵上进行受精。

受精完成后,雌性将卵重新吞入体内进行孵化。

这种方式适用于部分蛙类和蝾螈类的两栖动物。

三、实验操作(30分钟)1.实验需求:蝌蚪培育槽、蝌蚪卵或幼蝌蚪、水、灯光。

2.实验步骤:a.将蝌蚪卵或幼蝌蚪放入培育槽中,加入适量的水。

b.提供合适的灯光,以提供充足的光照条件。

c.按照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培育蝌蚪。

d.学生观察蝌蚪的发育过程,并记录观察结果。

四、总结与评价(20分钟)1.教师总结两栖动物的不同发育方式及其优劣。

2.学生讨论并总结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适应环境。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两栖动物需要不同的繁殖方式和发育方式?五、拓展练习(20分钟)1.利用测验或练习册进行相应的评估练习,并进行讲解与讨论。

2.提供两栖动物繁殖和发育的实例,要求学生分析为什么它们选择特定的繁殖方式和发育方式。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八下生物教案)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八下生物教案)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八下生物教案)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材分析:从学生生活实际动身,通过观看、分析和讨论,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进程的特点,进而明确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彼此关系。

学情分析:学生对两栖动物比较熟悉,但对什么是两栖动物?其生殖和发育进程有什么特点?与环境有关吗?等问题还比较模糊。

因此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动身,通过直观教学增强感性熟悉,通过观看、分析和讨论,使学生便于明白得、把握。

教学目标:一、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进程及特点。

二、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彼此关系。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观看试探----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教学进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青蛙的生殖和发育水中受精,水中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专门大的不同,为变态发育。

卵----蝌蚪----青蛙蝌蚪:像一条小鱼,用鳃呼吸。

青蛙: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环境阻碍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青蛙的生殖发育离不开水;可都必需生活在水中。

两栖动物可能是由于累进化来的。

激情、质疑激发爱好表述交流补充说明认真观看表述交流补充说明得出结论论述观点说明道理表述交流补充说明得出结论进一步明确巩固新知创设情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水池处处蛙”。

让学生结合生活体会,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导入新。

媒体播放:青蛙生殖发育的进程。

引导学生认真观看青蛙生殖发育进程的特点。

问题:一、青蛙都能鸣叫吗?二、雌雄蛙的抱对对生殖有什么意义?3、青蛙的受精发育进程在什么环境中进行?4、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无不同?质疑:青蛙、扬子鳄、龟都是两栖动物么?点拨指导得出结论质疑: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有关吗?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说明说明知识回忆感悟与收成达标检测:瞭望角进一步探讨布置作业跋文:本节不仅要明确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进程,要联系以前学习的内容,进一步了解变态的含义(成体的形态结构与幼体明显不同),两栖动物的含义(成体生活在陆地上,幼体生活在水中),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的明显区别是,两栖动物到了繁衍的季节要回到水中,二爬行动物却是到陆地上产卵。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教案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教案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本节是初中生物人教版教材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中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第三节。

两栖动物是生物进化链条上承上启下不可或缺的一环,其生殖和发育有其独特性,这就使其成为教材中“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2.说出蛙在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的变化(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

2.难点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和结构上的不同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六个单元的学习,已经对植物和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且已初步具有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可以针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主题,作阅读探究。

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在科学探究中发展了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样就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调查探究。

三、设计思路3、教学方法:课堂小组汇报,教师即时评价。

教学准备:制作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

4、学法指导:探究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提高效率。

四、教学过程【合作探究】与全班同学互动,互评互解,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评价。

应用1:蝌蚪早期的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是什么?应用2:青蛙为什么必须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请全班同学阅读教材,提出问题—青蛙鸣叫的意义?抱对的意义?即而得出青蛙的受精方式为体外受精这一重要的知识点。

通过图片归纳青蛙的生殖过程:鸣叫-抱对-排精卵-受精;通过图片介绍青蛙的发育过程:孵化蛙卵、蝌蚪的发育过程。

了解蝌蚪和青蛙在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和生活环境上的差异?得出青蛙的发育属于变态发育。

师生合作,从两个层面阐述同一知识点,相互补充。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之得到知识与情感的双益。

【深入探究】即时评价展示搜集到的各种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资料自主开发课程资源:请大家来判断这些生物哪些属于两栖类,以此检验其它小组同学对其讲解内容的接受情况。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教学案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教学案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学习目标: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2.比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之处,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3.通过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4.培养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重点: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学习难点:1.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2.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学习过程:导入:第一环节:自学质疑:自学课本P12——P151、要求:(1)请同学们依据下面自学提纲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勾画主要知识点。

并用红笔标注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新的疑问记录在下面相应处;(2)你是最棒的,相信你会做的更好!2、自学提纲:(1)雌蛙和雄蛙都能鸣叫吗?诗人在什么环境中能听到的蛙鸣?青蛙的鸣叫有什么意义?(2)雌雄蛙的抱对对生殖有什么意义?(3)青蛙的受精过程在什么环境中进行?青蛙的受精卵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意义?(4)尝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青蛙的生殖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归纳出青蛙的生殖特点。

(5)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并归纳出两栖动物的发育经历了哪几个时期?(6)比较幼体蝌蚪与成蛙的主要区别。

比较蝌蚪成蛙呼吸器官尾巴四肢生活环境(7)举例说明还有哪些动物与青蛙的生殖发育方式相似?青蛙的发育过程与家蚕有什么异同?并归纳总结出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

青蛙、扬子鳄、龟都是两栖动物吗?你认为两栖动物的确切含义是什么?(8)蝌蚪是由一个受精卵细胞逐渐发育出来的。

蝌蚪不仅外形像鱼,而且内部结构及生活习性也与鱼相似:从这些事实中,你能推测出什么?(9)P14-15资料分析中的讨论问题。

并思考我们应该从那些方面着手保护两栖动物?3、您新的疑问是:第二环节:合作释疑:(1)各小组同学自学中不理解的知识,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相互讨论、交流,解决疑难;发挥合作精神,统一好“问题”的答案(2)相信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互帮互学尽可能把所要学习的知识搞明白,并构建知识网络(3)仍然解决不了的疑问,做好标记,连同讨论成果一起准备展示到黑板上;(4)组长掌控好,保证高效、全员参与,人人有事做。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一章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一章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一章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一章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课前检测:1.昆虫的生殖方式属于,发育是2.有些昆虫如蚕的发育经过……四个时期,这种发育过程被称为发育。

3.蝗虫的发育过程经过…… 三个时期,属于变态发育。

4、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中,用呼吸;成体生活在,也可以生活在水中,用呼吸,兼用辅助呼吸。

两栖动物常见的有青蛙、蟾蜍、大鲵和蝾螈。

教学目标: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重点难点:一、青蛙的生殖和发育1、生殖:有性生殖雄蛙有鸣囊,有婚垫,雄蛙的鸣叫是为了吸引异性,雌雄蛙抱对使受精更加容易。

2、发育:变态发育青蛙为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受精卵在水中发育成蝌蚪,蝌蚪外形和内部结构都很想鱼,用鳃呼吸,所以青蛙为变态发育。

卵蝌蚪幼蛙成蛙生活在水中生活在陆地上注:蛙卵团状,蟾蜍卵带状。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1、资料分析:距今大概的.年数两栖动物发展状况环境条件3.45亿~2.25亿年种类繁多,是两栖动物发展的繁盛时期。

气候温暖潮湿,水域密布,食物丰富。

2.25亿年至今两栖动物走向衰退,种类减少,分布范围小。

部分地区出现了干旱和沙漠,气候干燥。

上表说明,两栖动物由繁盛到衰弱,与环境的变迁有关。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而成体需要在潮湿的陆地上生活,随着气候向干燥方向的变化,使得池塘、河流、湖泊等水域环境缩减,这直接影响了两栖动物的分布范围。

2、畸形蛙:畸形蛙可能是由于水环境污染而造成的,这种水中有影响蛙正常发育的物质3、如果采集一些蛙卵放到鱼缸中培养,应当为蛙卵的发育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条件?答:①蛙卵发育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充足的氧气等条件,所以,培育蛙卵的水环境应是水质清澈,向阳温暖,水中最好放一些水草。

②蛙卵发育成蝌蚪后,应用一些碎饭粒或碎菠菜饲喂蝌蚪。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以及环境变迁对青蛙生殖发育的影响。

重点要掌握的是青蛙的生殖过程中的体外受精和变态发育过程.并且要意识到保护环境,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板书设计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两栖动物
二、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鸣叫:鸣囊一一雄性;作用一一招引雌蛙
2.生殖J■有性生殖
T体外受精:受精过程在水中进行
3.发育卵]受精卵一小蝌蚪一小蝌蚪一青蛙(有尾、头,无四肢)(有尾、头,有四肢)精子」
三、两栖动物生殖发育与环境
四、保护青蛙,爱护环境
教后感。

《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教案

《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教案

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是初中生物人教版教材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中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第三节。

生物通过生殖来维持种族的延续,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又是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生殖和发育,本节教材包括两栖动物的生殖和两栖动物的发育两部分类容,教材以蛙为例,描述了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全过程及特点。

二、学情分析●知识方面:学生通过前六个单元的学习,已经对生物圈中各类群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且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技能方面:学生已初步具有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可以针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主题,作阅读探究。

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在科学探究中发展了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样就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调查探究。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能力目标:学会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养成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

2、教学难点: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内部结构等的不同点。

五、教学准备教师:本课有关课件、挂图;资料:导学案。

学生:预习课本P14至P17页,收集两栖动物的图片和与两栖动物相关的知识。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2、蛙的发育特点:变态发育三、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九、教学反思1、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如两栖动物的生殖就大胆放手,适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收获成功的喜悦;在两栖动物的发育这一板块类容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师生交流互动的教学形式,先由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将所列问题逐一解决,通过讨论交流不能明确的,提出来,然后通过师生交流互动解决并进一步概括总结,这样培养了学生阅读、观察、分析、比较、归纳能力,发展了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以及交流表达能力等;对于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这个类容则采用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中汇报展示的方式进行,这样可以达到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陈述:受精卵在水中形成后紧接着就是发育的过程了。
提问:(1)从录像中我们看到水中的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了什么?
(2)小蝌蚪的形态特征是什么?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生活习性是什么?
(3)小蝌蚪慢慢地长出了什么?小蝌蚪的尾巴慢慢地发生了什么变化?
(4)最后小蝌蚪变成了什么?
(5)青蛙生活在哪里呢?
(6)与上节课的家蚕作比较,从蝌蚪到青蛙的发育过程变化大么?
2.描述:
青蛙会“呱、呱、呱”地叫。
青蛙既会跳跃又会游泳,蛙泳就是模仿青蛙游泳的姿势而得名的。
青蛙的皮肤是绿色的,而且还粘粘的、滑滑的。
青蛙还会生小蝌蚪。
回答:想知道。
3.陈述:下面我们先来看一段青蛙生殖和发育过程的录像。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并思考。教师播放教案录像。
3.学生认真观看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的录像。
(2)录像中这些动物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点?
(3)它们为什么被称作两栖动物?
3.学生回忆录像内容并回答:
(1)在录像中出现的有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2)它们生活的环境一般都很潮湿并且有水。
(3)因为他们既能在陆地上生活,也能在水中生活。
(板书: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两栖动物)
4.教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教案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看教案录像和讨论使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
通过观察、分析使学生知道青蛙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并进行体外受精。
通过观看教案录像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理解体外受精的过程和意义。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对比,仗学生认识到环境变迁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的影响。
教案流程
教案设计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通过放映教案录像短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导入新课。
1.观看教案录像,产生兴趣,进入课堂情境。
2.放映青蛙的呜叫、生殖发育过程的教案录像,教师讲解青蛙的呜叫和生殖发育过程,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
2.观看录像后,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3.展示幻灯片资料,讲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
4.学生回忆、思考,然后提出问题:
录像中青蛙产出的卵都在水中,而青蛙也能在陆地上生活,那为什么青蛙不在陆地上产卵呢?
此问题如果学生没有发现和提出,教师可以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关注青蛙的产卵问题,从而发现这个问题并提出来。
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陈述: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诗吧:“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诗中描述的是有蛙的叫声,农民就有播种的希望,有蛙声就有收获的喜悦和欢乐!蛙的叫声原来是如此的美好,那我们现在就来学习有关青蛙的知识。
资料2说明了气候、水域和食物的变化影响了两栖动物的生存。
资料3说明水中的物质变化会引起青蛙的变异。
2提问: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才能上陆地生活,这是导致两栖动物分布范围小、种类少的重要原因么?还有其他原因么?
2.回答:是一方面原因。同时还有许多的原因会导致两栖动物分布范围小、种类少,例如全球气候的变化,水资源的缺乏与污染,植被状况的变迁等 等。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培养学生善于联想、想象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起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良好道德意识。
培养学生关注并关爱我们人类自身生活环境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
青蛙的鸣叫,以及鸣叫的意义。
青蛙的生殖方式和体外受精的过程、意义。
青蛙的发育过程,以及发育过程中青蛙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变化。
陈述: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那么你们在观看录像的时候还发现了什么问题,而老师又没有提出来,你们可以提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
这个问题提的很好,说明大家观察得都很仔细。答案老师先不告诉你们,因为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以后,我相信你们自己就会找到答案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难点
雄性青蛙的鸣囊及其作用。
雄性青蛙鸣叫的意义。
体外受精的过程及意义
教案准备
教师准备:
准备关于两栖动物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的录像带。
准备青蛙生殖和发育过程的录像带。
准备青蛙捕食田间害虫的图片、资料和统计数字等;
准备人类捕食青蛙的图片、资料等。
准备一些畸形青蛙的图片。
学生准备:
复习前两节所学的内容并预习新课。
环境的变化对我们人类造成了如此大的影响,那么环境的变迁对两牺动物的生殖发育有没有影响呢,
教师在陈述问题的过程中放映一些相关的环境问题图片。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4页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1.学生观看幻灯图片的同时认真听教师的陈述并思考。
回答:有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上的资料并总结:
资料1说明水源影响丁青蛙的生殖发育。
4.录像放映完毕后教师提出问题:
(1)录像的一开始就是一只大青蛙在呱呱地鸣叫,请问在青蛙鸣叫的时候伴随着什么动作的发生?
陈述:对,在青蛙鸣叫的时候,青蛙的口两侧有两个“大泡”鼓起来又瘪下去,那两个“大泡’叫做鸣囊,是青蛙用于发声的器官。
(2)大家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青蛙都能鸣叫呢?
(3)清大家结合前边的录像想一想青蛙鸣叫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课题: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以青蛙为例讲述子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具体描述、分析了青蛙的鸣叫、雌雄抱对,产卵,体外受精和蝌蚪的发育过程等现象,并且讲述了环境变迁对两栖动物的影响。本节教材中的资料也提出了很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本节内容位于教材的第十二页至十五页。
6.回答:
(1)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了小蝌蚪。
(2)小蝌蚪有头、尾,没有四肢;他们都生活在水中,以游泳的方式生活。
(3)小蝌蚪慢慢地长出了四肢,尾巴渐渐的在发育过程中消失。
(4)最后小蝌蚪就变成了青蛙。
(5)青蛙既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中生活。
(6)从蝌蚪到青蛙的发育过程变化很大,开始是有头有尾无四肢的小蝌蚪,然后变成有头有尾有四肢的小蝌蚪,最后变成了有头无尾有四肢的青蛙。
(4)青蛙在生殖过程中进行体外受 精。请同学思考为什么是体外受精 呢?
5.回忆录像内齐并回答问题!
回答:
(1)雌蛙向水中排出了卵细胞,雄蛙向水中排了精子。
(2)卵细胞与精于在水中结合成了受精卵。
(3)青蛙是有性生殖,因为雌雄蛙有抱对现象,卵细胞与精子结合成了受精卵。
(4)因为雄蛙将精子排在水中而不是排在雌蛙体内,雌蛙也将卵细胞排在水中,精卵的结合在水中进行而不是在雌蛙体内进行.所以是体外受精。
5.陈述:录像中显示青蛙到了繁殖的季节,雄蛙不停的铭叫从而引来了雌蛙,然后雄蛙会与雌蛙紧紧地抱在一起,这叫做抱对。接着就会发生生殖作用。
提问:(1)在录像中的雌蛙和雄蛙分别排出了什么?又排在了什么地方?
(2)卵细胞与精于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3)卵细胞与精子结合形成了受精 卵,它已经是一个新个体了,意味着生殖作用的完成,那么青蛙是以何种方式生殖的呢?为什么?
陈述:青蛙不但会捕食一些昆虫,更重要的是它会在田间捕食害虫,保护庄稼。
1.回答:青蛙吃蚊子、果蝇等。
2.提问:(1)同学们,你们觉得青蛙对我们人类有益吗?我们称呼它为“庄稼卫士”好吗?
(2)请问你们吃过青蛙肉吗?现在你们觉得吃青蛙对吗?
(3)那以后你们会怎么做呢?
(4)你们不去吃青蛙肉了,很好,但是还有很多的人在捕食青蛙,怎么办?
1.引起兴趣并急于回答。
回答:喜欢看;喜欢;想看。
2.陈述: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动物世界的录像,是关于两栖动物的。下面就请同学们认真地观看、记住要仔细地看,看完了还要回答问题哦。
(教师播放录像)
2.学生认真观看教案录像,并思考录像中所播放的内容。
3.录像放映结束后教师提出问题:
(1)在刚才的录像中大家看到了哪些动物?
1.听教师的陈述,并对教师的描述产生兴趣.急于想学习后面的知识。
(板书:二、青蛙
的生殖和发育)
2要求学生根据现有的记忆和见闻描述一下青蛙的特征。
陈述;青蛙呱0K地叫声,草绿色的皮肤,轻盈的跳跃.都是我们所熟悉的,而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对我们来说却很陌生,大家想不想知道青蛙是怎样产出小蝌蚪的,而小蝌蚪又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两栖动物
二、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鸣叫:鸣囊——雄性;作用——招引雌蛙
2.生殖 有性生殖
体外受精:受精过程在水中进行
3.发育 卵 受精卵→小蝌蚪→小蝌蚪→青蛙(有尾、头,无四肢)(有尾、头,有四肢)
精子
三、两栖动物生殖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与环境
四、保护青蛙,爱护环境
教后感
3.阅读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4.通过列举图片和资料,对学生进行情感道德教育。
4.通过观看图片、资料,了解青蛙对人类的益处,并树立起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案过程
教师修改意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课
1.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看电视吗?那你们喜欢看动物世界栏日吗?那现在想不想就看动物世界呢?
3.提问:环境的变化影响着整个生物圈,我们如何才能在这个生物圈内更好地生存呢?
3回答:我们必须从现在起爱护环境,保护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情感道德教育
(板书:四、保护青蛙爱护环
境)
1.提问:请问同学们知道青蛙主要以什么为食吗?
教师向学生们展示青蛙在田间捕食害虫的幻灯片或青蛙捕食的文字资料。
而且小蝌蚪是在水中游泳生活,变成青蛙后就可以水陆两地生活了,运动方式是既会游泳又会跳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