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的方法有许多》心理健康教育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造的方法有许多》心理健康教育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创造的方法有许多》,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情学法指导、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本课题来自叶一舵教授主编的《中学生心理健康》初二年级第七单元《学会创造》,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重在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创造意识,并学会一些基本的创造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进行了想象力与发散思维训练,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课程的设计意图明确指向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发大脑潜能,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时期,对于使学生学会常用的创造方法,进行创造力训练,提高思维的活跃程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会三个方面来阐述,首先是知识目标,其次是能力目标,最后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识目标主要有几个方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人人都有创造力。
•能力目标:学会常用的创造方法,进行创造力训练,提高思维的活跃程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难点:进行创造力训练,学会常用的创造方法。(之所以把它作为教学重难点,主要依据是)
理由: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正是开发大脑潜能,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时期,激发中学生对创造活动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创造活动,挖掘自身潜能,提高创造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创造出好成绩。因此,对于学会常用的创造方法是学生迫切需要也是本节课的重难,为此,我通过实例深入浅出地讲解常用的创造方法,并通过实践演练加强学生应用创造方法的能力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和相关音乐2、调查了解“身边的小发明和小创造”
3、学生每人带3~5种生活废品,如报纸、杂志、旧日历、空罐子、可乐瓶等。(以上是我的教材分析,即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教学准备,接下来我会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来说我的教学方法)
二、说教法:
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多投入到主动学习过程中来,本课着重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的设置,辅以启发引导、讨论分享,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利用,能够学会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说学情与学法指导
初二学生思想活跃,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创造的方法和感受。
因此,本课程将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他们的合作与创新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接下来我重点向老师们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接下来我将这些具体的教学步骤和设计依据进行详尽介绍。
首先:是我精心设计的热身活动:鼓掌运动,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力,以鼓掌的形式,欢迎大家来上心理成长活动课,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第二环节:通过广告语的制作,首先是欣赏独特的广告语,接着让学生做个小小广告人,将广告语与商品进行配对,目的是让学生感悟创造力思维的魅力,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并导入课题。
第三环节:通过小故事大道理:口琴来由,小组讨论口琴的制造原理,以及它属于哪种创造方法,让学生明白创造有方法的。
第四环节:教学重难点即学会常用的创造方法,首先我通过例子深入浅出地讲解五种常用的创造方法:组合、精简、替代、转化、复杂。
其次,在课前调查了解“身边的小发明和小创造”基础上,分享这些小发明,小创造,并说说它们都用了哪些创造方法,使学生明白发明创造是人人都可以去尝试的,同时进一步学习创造的方法。
最后,实践演练,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对生活废品进行再加工,做出新的产品,然后作品展示和创造方法交流。目的是巩固这节课所学的创造方法,同时也能检查本节课学生学习的效果。
(五)总结
1、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课的要点。
2、布置作业:我的感悟与收获?目的: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延时体验,重新梳理一下课堂上所学的课程内容,也能够检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3、最后赠送学生祝福歌曲《When you believe》,只要你相信,你也能创造出奇迹,在良好的氛围下结束本课
(以上就是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谈谈我对心理健康课的看法。目标重在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预防心理问题产生,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发展与心理成长。
1以活动为主,通过活动进行自我探索,获得的是直接经验。
2强调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学生参与程度越高,感受和体验越丰富,效果越明显。3教师不是代替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要帮助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协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自助助人。
说课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