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血液循环》教学设计.docx

合集下载

第二节《血液循环》教案(北师大版初一下)

第二节《血液循环》教案(北师大版初一下)

第二节《血液循环》教案(北师大版初一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3)讲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与意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小组内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设计思路〗1.情形切入:血液循环的发觉使学生领会到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是艰巨曲折的,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生命隐秘的欲望。

2.活动:观看小鱼尾鳍的血液流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对血液流淌产生感性认识。

3.演示实验:通过改进,进一步直观反映人体内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变化。

4.自我介绍和游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是邯郸市一所热门学校,学校教学设备较先进,每个教室都配有一台电脑和一台实物投影仪。

学生素养相对较高,学习热情高,探究能力强。

〖教学设计〗情形切入:Flash动画。

一个人安静状态时心脏每分钟跳动70次左右,1小时由心脏泵出的血液达245千克,24小时由心脏泵出的血液可达58??8吨。

质疑:如此大的血量是从哪儿来的呢?生1:来自食物、饮水。

生2:静脉中所储存的。

生3:这不可能,因为一个人每天的食物全然没有这么多,体重也不可能这么重。

师:16世纪,英国大夫哈维在否定了许多假设之后,大胆提出了一个设想:血液可能是在体内循环的。

这与当时流行的言论格格不入,因此便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他被认为是疯子,他开的私人诊所也由门庭假设市而变得冷冷清清。

哈维最后在贫困和孤独中去世。

后来的事实证明,哈维的理论与现代的研究完全吻合。

那么血液在体内是如何循环的呢?活动:观看小鱼尾鳍的血液流淌。

教师提示:血液实际流淌方向与显微镜下观看到的情形一致吗?生:正好相反。

因为显微镜下观看到的像是倒像。

学生开始活动,按课本提示进行,5分钟后大屏幕展现:动画〝三种血管的血液流淌情形〞。

咨询题:你在显微镜下看到了哪种血管,是如何样区分的?学生小组讨论:血流速度快,逐步分支的血管是动脉;血流速度慢,逐步汇合的血管是动脉;血流速度最慢,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是毛细血管。

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九章《9.2.3 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九章《9.2.3 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九章《9.2.3 血液循环》教学设计能循环流动,在于有心脏和血管的结构,这节课内容再次让我明白了,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课堂反馈通过课后练习题1某人感冒,患肺炎,经医生诊断后在他的手背上注射青霉素。

你认为青霉素经过怎样的路径到达肺部去抵抗病菌完成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1通过这道练习题,既将本节课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了,同时检测了学生对于血液循环途径和意义这个重要概念掌握和应用的情况。

课堂拓展自主阅读,学习血压、脉搏阅读教材,学习血压、脉搏等概念完成课后练习题27.板书设计8.教学反思与改进本节课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建构重要概念:一是从形象感知实事实知识入手到概括出抽象概念,帮助学生认识概念。

二是通过“以画促学”建构生物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一)从形象感知事实知识到概括抽象出概念,帮助学生认识概念。

通过“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和“画心脏结构图”的活动,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学生直接感知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激发学生思考血液怎样在血管和心脏之间循环流动的?帮助学生认识血液循环途径的概念。

(二)“以画促学”建构生物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本节课主要围绕“血液在心脏与血管之间怎样循环流动”这个问题,小组讨论,学生互动,通过画图、比图、写图、思图四个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分析、建立“血液循环途径及意义”这个重要概念。

整个教学设计从学生学出发,通过建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概念。

由于我过高的估计了有些学生对心脏结构的理解,所以在绘制血液循环图时多用了一些教学时间,在课堂小结,回顾知识建构框架图的时候显得时间有点仓促,在以后的教学中之后注意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设计。

9.2血液循环第1课时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9.2血液循环第1课时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实践活动: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血液成分的变化,加深对血液循环过程的理解。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教学评价:
(1)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了解学生对血液循环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给予反馈。
(2)课后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血液循环知识的掌握。
9.2血液循环第1课时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心脏的结构与功能,掌握心脏各腔的名称和血液循环的途径。
2.理解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掌握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主要功能。
3.掌握肺循环和体循环的概念,了解它们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4.能够运用血液循环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运动后心跳加快、面色红润等。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开始本节课的教学之前,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对心脏的了解。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心脏的结构和功能。随后,提出问题:“心脏是如何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血液循环。
接着,展示血液循环图,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血液循环分为哪两部分?这两部分有什么作用?这样,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血液循环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兴趣。
3.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心脏模型,引导学生回顾心脏的结构,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讲解血液循环过程:结合血液循环图,详细讲解肺循环和体循环的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
(3)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在生物体中的作用,以及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功能。
(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血液循环的奥秘。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血液循环》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血液循环》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血液循环“血液循环”这部分内容历来是人体结构与功能教学中的重点,运用传统的讲授式结合谈话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虽然能够达到条理分明、清晰流畅的效果,教学过程中也有学生的参与和思考,但大部分学生仍以被动接受为主,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

针对这一问题,我对本节的教学方法做了一些调整。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设计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血液、心脏和血管的相关知识,知道心脏是输送血液的泵,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的知识目标有三个:一是两条循环途径及其相互关系;二是血液在循环中的变化即循环的意义;三是动脉与动脉血、静脉与静脉血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是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讨论,学习运用原有知识自主地获取新知识。

情感目标有两点,一是在合作学习中获得民主生活的体验;二是通过血液循环的发现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介根据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在授课过程中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组织教学。

血液循环是一个动态过程,将这一过程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不仅便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更有利于在抽象与形象、静止与动态之间建立思维通道,发展认知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依据实际条件,在有多媒体设备的班级选用电脑课件,其他班级选用动态投影。

三、教学程序设计四、教学收获和体会1. 改变教学模式,能为更多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

每个学生在其自身发展的方向和程度上都存在着差别,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考虑到他们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发展程度,使教学内容和形式多样化,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采用传统的讲授结合谈话的方法组织教学,以全班为操作对象,个体间差异大,理解能力强、接受得快的学生处处抢先,大多数学生得不到独立思考和自我实现的机会,一些基础薄弱、接受得慢的学生甚至直接放弃了这种机会。

本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难易程度,分别采取了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以及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评议三种形式,主要以小组为操作对象,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留下主动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共5课时)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共5课时)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2)新知传授:利用血液循环图示,讲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过程,让学生跟随教师模拟血液循环过程。
(3)巩固练习:设计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血液循环过程。
第三课时:血液成分的变化
(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关注血液成分的变化。
(2)新知传授:讲解血液成分的变化规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出示一颗心脏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人体哪个器官吗?它有什么作用?”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是心脏,它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今天我们将学习关于血液循环的知识。
3.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与血液循环相关的图片,如血管、红细胞等,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3)实验探究: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血红蛋白在不同氧气浓度下的颜色变化。
第四课时:血红蛋白的特性
(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前三节课的内容。
(2)新知传授:讲解血红蛋白的特性,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3)巩固练习:设计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血红蛋白的特性。
第五课时:总结与拓展
(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本章节所学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保护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性。
3.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善于倾听他人意见。
4.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让他们珍惜生命,关爱身体健康。
二、教学内容与环节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心脏是பைடு நூலகம்何工作的吗?血液循环对我们有什么作用?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9第2节血液循环word教案(2)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9第2节血液循环word教案(2)

第2节血液循环一、教学目标:1、观察血管,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观察心脏,辩论心脏结构,说明心脏与功能适应的结构特点。

3、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认同体育运动有利于心脏的健康。

4、描述血液循环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与意义。

二、教学重点: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2、心脏的结构与功能;3、血液循环的途径及意义;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教学难点: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2、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3、心动同期与心脏功能的关系;4、体循环、肺循环的气体交换;5、血压、脉搏的形成;6、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三、课时:3课时四、教学模式:观摩式、启发式。

五、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血液,了解到人体的营养物质通过血液运输到身体的各个器官。

人体的血液就像公路上行走的交通工具,血管是一条条公路,而这些血管有什么类型,又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节血液循环。

请同学们先用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的内容。

板书:第2节血液循环(一)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1、动脉:管壁原,弹性大,血流快。

2、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血流慢。

3、毛细血管: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红细胞单行通过。

(学生阅读后,先让一些学生进行回答血管的类型,分布的位置,教师总结)教师强调:1、血管的类型,颁布的位置。

2、各血管的血流速度。

3、毛细血管适于进行物质交换的特点。

板书:(二)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1、结构:有4个腔,上下相通,左右不能。

2、功能: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

(用多媒体展出心脏结构模式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然后回答,教师最后总结)教师强调:1、心脏有四个腔,这四个腔的名称和特点。

2、左心室在这四个腔中,室壁最后,这与它的功能有关。

板书:3、生理(1)心率:成年人安静状态下平均值为75/min(2)心输出量:是衡量心脏工作能力的一项指标(3)心动周期:所经历的时间是由心率判定的(教师通过在课室上的讲解,使学生明白心率的测算方法,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应强调体育运动有利于心脏的健康。

七年级生物下册4.9.2血液循环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4.9.2血液循环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血液循环知识的应用。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知识点。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2.例题2:请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答案:心脏的结构包括: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左心房接收来自肺部的富氧血液,左心室将富氧血液泵送到全身。右心房接收来自全身的缺氧血液,右心室将缺氧血液泵送到肺部。心脏的功能:泵送血液,使血液在体内循环流动。
3.例题3:请说明血液在心脏内的流动方向。
答案:血液在心脏内的流动方向为:血液从左心房流入左心室,然后泵送到全身;血液从右心房流入右心室,然后泵送到肺部。
4.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鼓励他们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分享观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同时,通过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科学的魅力,提高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4.9.2血液循环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9.2血液循环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9.2 血液循环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4.9.2 血液循环”是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本章主要介绍血液循环的途径、原理及其重要性。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掌握血液循环的基本知识,了解心脏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理解血液循环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为符合教学实际,课程设计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知识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通过学习血液循环,学生将建立正确的生命观念,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则,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极探索生命现象的兴趣和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五、教学实施过程
“五、教学实施过程”
六、知识点梳理
“六、知识点梳理”
七、内容逻辑关系
“七、内容逻辑关系”
八、教学Hale Waihona Puke 思与改进“八、教学反思与改进”

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共5课时)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共5课时)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二、学情分析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的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有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血液循环这一章节的内容充满好奇,但可能对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此外,学生对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的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导。
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共5课时)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心脏的结构与功能,掌握心脏各腔室的名称及血液循环的途径。
2.掌握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理解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
3.了解心脏跳动的基本原理,掌握心率、心律等概念。
4.能够运用生物绘图工具,绘制心脏结构图和血液循环途径图。
5.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展示血液循环过程的相关图片和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6.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提问、思考,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7.对于教学重难点,采用分层教学策略,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重点知识。
8.课后布置实践性作业,如让学生绘制心脏结构图、血液循环途径图等,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强调血液循环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心血管健康。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讨论主题,如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等。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共同探讨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
3.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答学生的疑问。
(二)教学设想
1.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如心脏模型、血液循环动画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过程。

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教案第2节《血液循环》教案1

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教案第2节《血液循环》教案1

第2节血液循环【教学目标】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5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6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第。

【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猪心脏、水蚤、鲫鱼【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一)复习提问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观察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

(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B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B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B 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三)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内的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动脉是离心血管,静脉是回心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之间的血管,它有很多特点有助于血液和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血液循环(北师大版)的教学设计

血液循环(北师大版)的教学设计

血液循环(北师大版)的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宜采用的措施(1)生物学是实验科学,须强调动手实验,如解剖心脏,让学生从中“发现”心脏的结构及其特点。

(2)加强实践活动,如请医务人员指导学生听心音、切脉、量血压。

(3)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血液循环”课件演示。

(4)小组讨论,如心率、心输出量、心动周期、血压等,可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5)以简驾繁。

本节内容丰富,图象复杂,交叉知识面广,可用格式图与表格简化,便于掌握。

2 教学目标3 教学设计思路3.1 课上结合血液循环的多媒体课件,从感性认识入手,识记血液循环途径先安排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在观看多媒体课件时,应采用分步观察,先观看体循环,再观看肺循环,为了使观看针对性强,教师指导学生观看时,可列出观察提纲: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大致路径?2)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发生变化的地点?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发生了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使观察明确具体,并且每观察一步都及时进行反馈,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2 分析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在分析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时,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血红蛋白、动脉血的特点、呼吸作用氧化分解有机物的实质来分析,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可让学生自己分析,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及语言表达能力。

分析完后,教师在板书概念图中,把流动脉血的结构用红粉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动脉和肺循环中的静脉),流静脉血的结构用蓝色粉笔来表示?。

这样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动脉血管里不一定流动脉血,静脉血管不一定流静脉血。

3.3 最后教师用多媒体放映图解使学生获得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它们的起止点都是心脏,二者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来自心脏。

4 教学过程4.1 第一课时血管利用课件,演示血管的图像,让学生仔细观察。

教师指导学生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4.9.2血液循环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9.2血液循环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专注听讲,对血液循环的路线和意义进行思考。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并在模拟活动中扮演心脏的角色。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疑问,并与组员讨论血液循环的复杂性。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
-实践活动法:通过模拟活动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血液循环的过程。
2.教学难点:
-血液循环路线的复杂性: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具体路线,以及血液在其中的流动方向。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心脏的四个腔室及其功能的复杂性可能对学生构成挑战。
-血液循环的意义深度理解: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血液循环对于全身器官和组织的影响,以及血液循环异常时的生理反应。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4章第9节“血液循环”的教材。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血液循环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线以及心脏在其中的作用。血液循环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它不仅为身体提供氧气和营养,还能帮助清除废物。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掌握其路线和意义,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提出以下改进措施和建议:
1.在讲解血液循环的路线和意义时,更多地结合实际的案例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2.增加课堂互动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提供更多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来加深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4.在课后,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学习,提供相关的资源和指导,帮助他们拓宽知识视野。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提交至平台,供教师参考。

4.9.2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9.2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5.能够运用血液循环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如运动后心跳加快、皮肤发热等。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
1.通过观察心脏模型、血液循环图等教具,培养学生直观感知和空间想象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操作,如制作血管模型、观察血液分层现象等,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观察能力;
3.教师选取部分练习题进行讲解,分析学生答题情况,指出易错点,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总结血液循环的途径、心脏结构和功能、血管种类和功能等关键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强调血液循环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生命科学的兴趣。
8.课后巩固,提高效果:布置具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如绘制血液循环图、撰写实验报告等,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如:“同学们,你们在剧烈运动后有没有感觉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其实与我们的血液循环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引起学生对血液循环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血液循环现象,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绘制一张血液循环图,标注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线,以及心脏四个腔室、血管种类和功能。
2.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一篇关于血液循环与健康的科普文章,内容需包括血液循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何保持血液循环畅通等,字数不少于500字。

9.2血液循环(第3课时)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9.2血液循环(第3课时)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强调血液循环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3.课后作业布置:
-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1.基础知识巩固: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覆盖本节课心脏结构、血液循环途径、血液成分变化等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2.实践应用题:
-设计一道实践应用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并记录自己在安静状态下和运动后的心率变化,分析心跳加快的原因,并写出不少于200字的感想。
3.探究性问题:
-针对血液循环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如心脏瓣膜的作用、血液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交换等,提出一个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
4.小组合作任务:
9.2血液循环(第3课时)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心脏各腔的名称和血液循环的途径。
2.理解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掌握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功能。
3.了解心脏跳动的过程,掌握心率、心律的概念,能测量和描述自己的心率。
4.能够运用血液循环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如运动后心跳加快、皮肤出血等。
-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先讲解心脏各腔的结构和功能,再介绍血液循环途径,最后分析血液成分的变化。
3.小组合作,促进交流: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展示,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实践活动,增强体验:
-设计实验活动,如测量心率、观察血液样本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血液循环知识。
5.案例分析,提升应用能力:
注意事项:
-作业布置要注重层次性和针对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北师大初中生物七下《9第2节 血液循环》word教案 (5)

北师大初中生物七下《9第2节 血液循环》word教案 (5)

《血液循环》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2、能力方面:(1)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2)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教学重点(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教学难点(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猪心脏水蚤鲫鱼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课时安排 4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一)复习提问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二)新课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观察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

(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B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B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B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9.2血液循环第2课时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9.2血液循环第2课时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3.写一篇关于心脏健康的小短文,内容包括心脏的结构、功能,以及如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来保护心脏健康,预防心脏疾病。
4.选择一种心脏疾病,通过查阅资料或网络搜索,了解该疾病的成因、症状和治疗方法,撰写一份简短的科普文章。
5.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如果心脏的瓣膜功能出现问题,会对血液循环产生怎样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同学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提高他们对血液循环系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学习,制作一份血液循环图解,清晰地展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并用不同颜色标注出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的氧合和脱氧变化。
2.家庭实践作业:与家人一起测量脉搏,记录不同时间点的脉搏次数,并分析可能影响脉搏次数的因素。将测量结果和自己的分析写在一篇小报告中。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
-讲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
-介绍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如心房、心室、瓣膜等。
-通过血液循环图解,解释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的流向和变化。
2.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演示、图解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过程。
-结合心脏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心脏结构。
3.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血液循环途径、心脏结构和功能。
4.课堂实践: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心脏模型,测量脉搏,巩固所学知识。
5.小组讨论:针对课堂实践中的发现,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血液循环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8.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实践活动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4.了解心脏疾病对血液循环的影响,提高关爱健康、预防疾病的意识。

9.2.3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9.2.3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 调查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对血液循环的影响,如吸烟、酗酒等,并撰写调查报告。
- 了解运动对血液循环的积极影响,制定一份促进血液循环的健康运动计划。
- 探究不同年龄、性别和职业对血液循环的影响,分析其原因,并撰写分析报告。
七、作业布置与反馈
1. 作业布置
- 完成课后练习册中关于血液循环的练习题,特别是涉及到血液循环路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题目。
- 对于预习作业,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以便在下一节课中解答。
反馈建议:
- 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和辅导。
- 对于个别学生的错误,提供个性化反馈,帮助学生明确错误原因,并指导如何改正。
- 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展现创新思维,如设计独特的血液循环模型或提出新颖的健康建议。
- 定期组织作业展评,让学生相互学习,从同伴的作业中获取灵感和提高自身能力。
强调血液循环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血液循环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血液循环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六、拓展与延伸
1. 拓展阅读材料
- 《血液循环与人体健康》科普文章,了解血液循环与疾病的关系。
- 《心脏结构与功能》科普书籍,深入探讨心脏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 《血管的类型和功能》科普资料,介绍不同类型的血管及其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科普文章,解析血液中各种成分的作用及其在维持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2. 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 研究心脏疾病对血液循环的影响,了解常见心脏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 探索血管疾病,如动脉硬化、高血压等,对血液循环的影响,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血液循环的特性和重要性。

北师大初中生物七下《血液循环》word教案 (3)

北师大初中生物七下《血液循环》word教案 (3)

血液循环 (第1课时 )?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 ,能够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 ,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
2.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 ,参与实验探究活动 ,能够说明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说出心脏的位置、心输出量的概念 .
【教学重点】
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
【教学难点】
(解|剖)观察哺乳动物心脏观察其心脏结构 .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哺乳动物的新鲜心脏、水藻、显微镜、培养皿、棉花或纱布、盛有清水的烧杯、绷带、酒精、消毒纱布、创可贴、绷带、三角巾、滴管、载玻片、投影仪;制作PPT课件、视频、图片 .
2.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 ,准备带秒表的手表 .
【教学内容】
【板书设计】
第2节血液循环
一、血管
1.血管: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 .
二、心脏
1.心脏的结构心房左心房
右心房相通
心室左心室相通
右心室
2.血液流动方向:静脉心室动脉
是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
、心输出量、心动周期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血液循环
教案背景
面向对象:初二学生
课题: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5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6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运动与健康的关系,加强体育锻炼,强身健体。

重点难点
1.重点
(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
(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第。

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猪心脏水蚤鲫鱼
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
观察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

(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
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
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
(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B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B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B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内的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动脉是离心血管,静脉是回心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之间的血管,它有很多特点有助于血液和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课堂练习
第2课时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用多媒体课件讲述世界上第一张心电图的故事:
今天课堂讨论的主题就是心脏。

人只要活着,心脏就在不断地跳动。

将你的右手按住胸部的左侧,感觉一下心脏的搏动。

一般来说,一旦心脏停止跳动,就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结束了。

那么,心脏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它又是怎样工作的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心脏的结构
实验观察心脏
交流五分钟后,每组选派代表发言
多媒体展示心脏的结构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出:
(1)心脏壁主要由心肌构成,心肌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

当它收缩时,血液被压出心脏,舒张时,血液流回心脏。

就这样,心脏昼夜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里循环流动。

(2)心脏有四个腔:上面有左心房和右心房;下面有左心室和右心室。

由于输送血液距离长短不同,心脏四个腔的壁厚薄出现不同;心室的壁比心房的厚,左心室的壁比右心室的更厚些。

(3)只有同侧的心房与心室相通。

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

可见,心室与动脉相连通;心房与静脉相连通。

(1)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都有能开、闭的瓣膜。

2.心脏的功能
讨论心脏与结构相对应的功能是什么?
小结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讨论水蚤心脏搏动有什么特点?
明确(1)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做心率,(2)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平均心率为75次一分种。

(3)心脏每次收缩时由心室向动脉输出的血量叫做每搏输出量,心脏每分钟输
出的血量叫做每分输出量,又称为心输出量。

(4)心输出量的多少,是衡量心脏工作能力的一项指标。

多媒体展示心脏工作具体过程
小结(1)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为一个心动周期,具体过程是两个心房先收缩,此时两个心室舒张,接着心室收缩,心房舒张,然后心房心室同时舒张。

(2)一个心动周期所经历的时间是由心率决定的。

(三)课堂练习
第3课时血液循环途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心脏的左右两部分是完全分开的,但这两部分又是协同工作的,那么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两部分泵出的血液有没有内在联系?不难看出,人们对血液循环的认识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道路,是许多科学家前赴后继共同努力的结果。

那么,血液循环的过程到底如何呢?
(一)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活动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活动
讨论(1)如何根据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和血管的特点,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管?(2)红细胞是怎样在毛细管中运行的?
小结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1.血液循环途径
多媒体展示血液循环模式图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出血液循环途径:。

(二)课堂练习
第4课时血压与脉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几种测量血压与脉搏的方法、不同的人的不同血压与脉搏的数值。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血压
自主探究学生自学教材第44页的内容,并相互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1)血压的计量单位是什么?
(2)什么是收缩压?
(3)医生测量血压后如何表示血压值的?
(4)健康成年人收缩压、舒张压的正常值各是多少?(5)何为高血压?何为低血压?小结(1)我们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

(2)收缩压和舒张压:
(3)血压的表示方式:
(4)血压的正常值及意义:
(5)血压异常:
2.脉搏
心脏收缩,左心室射入主动脉,主动脉壁先向外扩张,然后回缩,这种一张一缩的搏动,像波浪一样沿动脉壁向远处传播,这就形成脉搏。

老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不同的运动量对脉搏的影响相同吗?
然后让学生做假设设计实验。

(三)课堂练习
学以致用
有位同学在运动中右手手指受伤,伤口红肿。

为了消炎,医生在他左手臂注射了青霉素,这些药品是如何运输到伤口的?说出药物运输途径。

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的难度不大,但需要老师课前准备好需要的材料,课件和实验器材。

其次,激发学生热情,让学生亲自动手和探索也是课堂的重要环节。

只有学生参与进去,才能巩固多学知识。

课后的学以致用也有此异曲同工之效。

若老师在课后能多听取学生对课堂的建议,也许能更好地改进教学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