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合集下载

1《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2017/2/18
37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 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 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
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
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2017/2/18
38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承认物质形态是高低之分,当然也承认运
动形式有高低之分,不同的运动形式不仅物质主体不同, 而且其基本矛盾不同,认为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
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包含低级运动形式。
2017/2/18
35
不同的运动形式有着不同的运动主体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浩瀚的大海
原始的部落
坚韧的意志
2、哲学
哲学也是世界观,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作为一种世界观,哲学不同于自发的世界观。它是在 自发的世界观的基础上,通过归类、整理、加工使之系统 化,通过概念、范畴以及范畴之间关系的逻辑设定而建立 的一种世界观。 作为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又不同于宗教。
上最重要又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整个哲学史其实只在这
个问题周围绕圈子‛。但并没有明确这一问题就是哲学的 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论哲学基本问题 “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
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 恩格斯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 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根据 对这一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两个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这一方 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 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 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PPT优质课件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PPT优质课件
.
(二)物质的存在形式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社会运动
退
生物运动
化 方 向
化学运动
物理运动
进 化 方 向
. 机械运动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恩格斯:“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固 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涵盖了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 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裂两者之间的关系,分别犯形而上学 和唯心主义的错误。
.
6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
论哲 化学 的是 世系 界统 观化
和 理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 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
.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
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何者为第一性、何 者为第二性的问题 。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 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 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马克思
.
•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其一,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 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其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 象的钥匙(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形成了社会生活 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讨论:哲学中的物质范畴和物理学中的物质概念?如何正确理解物质范畴?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

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和运动的关系: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01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01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物质=具体实物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形成)
牛顿 化学原子论
道尔顿

物质结构图



……
物质=原子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物、物质 无非是各种物的 总和,而这个概 念就是从这一总 和中抽象出来 的„„。”
——恩格斯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 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 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 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 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 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 的。 ‛ 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主张社会 存在决定 社会意识 主张社会 意识决定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 和社会意 识的关系 问题 Nhomakorabea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回答世界 是怎样存 在的问题
辩证法
联系、发展、 矛盾的观点 孤立、静止、 否认矛盾的观点
形而上学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 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达到唯 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 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 过去 现在 将来 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特点是三维性。任何物质只能按照 长、宽、高这三个方向延伸。
时间
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点是一维性、不可逆性。
空间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2)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的关系
自 在 世 界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 唯心主义流派(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依赖人的意 识存在,自我意识、个人心灵是世界的本原。主观 唯心主义极端化成为唯我论、利己主义、主观主义。 Eg.英国贝克莱的主体的感觉“存在就是被感知”,黑 格尔主体的思维,叔本华主体的意志,视为本原性的 存在。中国明代王守仁“心外无物”。 •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先于并独 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 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把人的观念实体化、 精神绝对化、偶像化、神化,客观唯心主义极端化 则通向宿命论、蒙昧主义、精英论、神秘主义创世 论和宗教信仰主义。 Eg.中世纪神学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1.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 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理 论形态的世界观就是哲学。 世界观人人都有,往往是自发的、零散而 不系统的,世界观影响哲学。
• 方法论,就是关于方法的理论,是人们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 论体系。 • 方法论最基本的原则:从根本上说,方法 就是对客观规律的自觉运用。按照认识的 规律来认识客观世界,按照客观世界固有 的规律来改造世界。按照这种最一般的规 律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就是方法 论。
• 世界两大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 • 人类两大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生存 生产活动 世界的本质 发展 人 世界 事物之间的联系 衣食住行 认识 人的地位作用 物质资料
3.哲学基本派别 3.1唯物主义及其发展 •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 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经历了三个基 本发展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人类自古以来都执着于认识 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甚至宇宙的本原,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者就是凭借直观感觉的天才,在说明世界 本原上,他们执着于将世界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 物质形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PPT课件
家。
1814年—1819年间,他在理
智的孤独中完成了代表作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这部作品受到了印度哲学的
影响,被认为是将东方和西
方思想融合的首部作品,但
发表后无人问津。叔本华这
么说他的这本书:如果不是我
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 凭这部作品他获得了柏林大学编外教
个时代配不上我。
授的资格,在这里的一件著名的事情
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
一) 三大规律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黑格尔在《逻辑 学》中阐述出来的,恩格斯将它从《逻 辑学》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从而使辩证 法的规律变得清晰。
1、对立统一规律

例:
楚人有鬻盾和矛者,誉之 曰:“吾盾之坚,物莫 能陷也”。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 陷也”。或曰:“以子 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 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不可同世而立。
恩格斯曾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
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 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 是一幅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用无穷无尽 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
——联系的普遍性
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可能 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 龙卷风。
——洛伦兹(美国气象学家)
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 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 蝴蝶效应是指,是指在一个动 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 力系统中,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 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 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 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 条件的微小变动,通过长期连锁反 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 应后会引起结果的具大偏差。 系统的极大变化。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列宁
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是否认矛盾
在形而上学者看来,事物及 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是孤 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 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 不变的研究对象。他们在绝对不 相容的对立中思维;他们的说法 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 此以外,都是鬼话。”
——《反杜林论》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 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 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 西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 新,是因为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 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相互依存
磁铁有南北两极,总 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 即使将它切断、打碎, 它仍然是南北两极同时 存在。
相互贯通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 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 和,前后相随。”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知其雄,守其雌。” “知其白,守其黑。” “知其荣,守其辱。”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三)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世界的过程性 就是“现实的诸环
节的全部综合的 展开
原因和结果
• 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的现 象
• 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 现象
• 因果关系是包括时间先后 顺序在内的一种现象必然 引起另一种现象的普遍联 系
现象与本质
•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构成要素的
杨朱:“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 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021版)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021版)

客观唯心主义:黑格尔和朱子
绝对精神是客观独立存在的某种 宇宙精神
关于世界的本原,除了“是什么” 之外,还有“有几个”的问题:
根据有几个,可以分为: 一元论; 二元论; 多元论。


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物质或精神。

一元论
唯物主义
一元论
唯心主义
一元论

世界有两个互相平行、各

自独立的本原:物质和精神。
1987年的时候,有个英国 小孩给马来西亚领导人写 了封信,大意是我今年只 有10岁,希望长大后有机 会研究热带雨林和动物。 但是你们每年都在乱砍滥 伐,如果继续这样,那等 不到我长大森林和动物都 将消失,仅仅为了获得百 万镑或更多的收入,你们 做为大人觉得这样对吗? 我觉得这是羞耻的。
马来西亚首相回信,直接怼: 大概意思就是在背后指点你写这封信的大人不羞 耻吗? 说我们这里穷,砍一棵树就有十个人的工作机会 ,这十个人有班上又可以养活自己和妻儿,我们 针对伐木业收40%的税,这些税又被拿来修路造学 校盖医院,我国几十万穷人因此受益。你算老几 ,凭什么觉得你未来的研究机会比他们现在的生 计更重要? 树木对现在的我国一点不重要,真有
并进一步认识事物。
3、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时间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 或长或短的过程。
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 个先后顺序关系。
时间是一维的,不可逆。
古人云: “机不可 失,时不再来”,“一寸 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 光阴”,“年年岁岁花相 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都是时间一维性的生动写 照。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37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 没有的。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思维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原子、离子、原子团 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人 人的大脑
8
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能否正确 反映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在认识论上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 别。
9
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 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凡以知, 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 之性也。
荀 子
10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 栩栩然蝴蝶也,不 知周也。俄然觉, 则遽遽然周也。不 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 矣。此之谓物化。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 及其发展规律
1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 • 1、 哲学与世界观
2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这是从哲学的研究对象角度下的定义,在
理解这个定义时,必须首先弄懂什么是世界观, 什么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是什么关 系。
3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了 世界观,它是一定的世界观在人们活动中的 落实。二者关系用图示意如下:
1、时间的涵义 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征:一维性。
古人云:“时乎时乎不再 来”,“机不可失,时不再 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 金难买寸光阴”,这些都是时 间一维性的生动写照。
58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事物的普遍联系1﹑联系的涵义:联系是个普遍性极大的哲学范畴,它概括了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是一切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联系的特点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是指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联系的特点:联系的多样性是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联系方式是极其复杂的和多种多样的。

主要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二)事物的永恒发展1、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含义及实质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前进性的运动。

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上升性的运动。

发展具有方向性。

发展的实质是新陈代谢即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是要看它是否与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相符合不能以出现时间的先后为依据,不能以形式、现象是否新奇为标准,不能以暂时的力量强弱为依据,不能以发展的快慢为依据。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是由事物发展的辨证本性和新旧事物的本质特征决定的。

由于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代表了社会前进的方向,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腐朽的东西,批判继承了旧事物中一切积极的、合理的因素,所以,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2、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过程就是指事物自身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

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规律即------------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对立统一规律---------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方向作为宇宙的根本------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规律,是辩证法------提供根本方法论矛盾分析法核心和实质(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马克思原理》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原理》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思维与存在 的对立)是哲 学的起点,这 个起点构成哲 学的全部意义。
黑 格尔
费 尔 巴 哈
神是否创造世界,即 神对世界的关系如何,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关于 精神对感性、一般或抽 象对实在、类对个体的 关系如何的问题……这 个问题是属于人类认识 和哲学上最重要又最困 难的问题之一,整个哲 学史其实只在这个问题 周围绕圈子。
人类意识与动物心理的区别
理 性 VS 本 语 能
创造性 VS 模仿性
言 VS 非语言
社会性 VS 群体性
结论: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劳动使意识的主体—人成为社会的人
◆劳动使意识的工具—语言得以产生和
发展(狼孩、猪孩、鸡人)
◆劳动使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不断完

(3)意识的本质
物 质 原 子 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 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子,把原子的 某些物理属性(如质量不变性、广延性、 不可入性和不可分性)当成一切物质的 共同属性。
=
培根
洛克
爱尔维修
拉美特里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质原 的子原 特构子 性成是 。,世 原界 子的 的本 特原 性, 就物 是质 物由
人的意识4
动物的感 觉、心理3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1
水滴石穿
岩石风化现象
桂林象鼻山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2
指生物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作用的应 答能力。
闻歌起舞现象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2
葵花向日
动物的感觉、心理3(视频大猩猩)
狗追来,人吓跑
人捡石,狗吓跑
人类无意识的机械节律活动
非生物反应特性
机 械 反 应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思维能否认识或反应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_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_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
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 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 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 本方法
主观唯心主义
慧能
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客观唯心主义
朱熹
黑格尔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
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 论。
凡以知,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之性也。
休谟
康德
荀 子
哲学基本问题小结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思 维 和 存 在 的 关 系 问 题
思维和存在 何者第一性
唯物主义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 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含义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 你的盾,如何?
我的盾没有利器能穿过它!
我的矛无坚不摧!
!?
理解矛盾的含义,首先要把逻辑 矛盾和辩证矛盾严格区别开来。
2、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相互联系之中(事物之间的联系)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整个世界的联系)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1)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2)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3)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4)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 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 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精选全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精选全文
矛盾的性质不同,其斗争形式也不同,有两种 基本形式,即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43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 发展中的作用
26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丰富而多样 三种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基础、主导 处理社会关系实践 科学实验
27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37
2、事物的永恒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现实意义: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总趋势,把握我国正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
38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世界的联系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三大规律都是从不同侧面揭示世界怎样联系 和发展的 对立统一规律—世界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世界发展的阶段性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世界发展的趋势
21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标 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 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 运动的特殊状态。
15
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论、唯心论、辩证法、形而上学相互交织, 形成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主义辩证法 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辩证法 唯心主义形而上学
16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 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 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1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1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古希腊朴素唯物论
泰勒士: “水”是万物的始基
古希腊朴素唯物论
阿那克西曼德:万物的始基是 “无限者”
古希腊朴素唯物论
阿那克西米尼:万物的始基是“空气”
古希腊朴素唯物论
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原
一、人类对世界本原的探索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 “阴阳说”和“八卦说”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我们面对的世界,生机勃勃,奥妙无穷。人 类对世界的不懈探索已经历了漫长过程。世界 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生活 在世界中的人们不能不回答的问题,也是学习 马克思主义必须首先搞清的问题。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 的问题、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
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
“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 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 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 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即思维能否 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五行”说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 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 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
“五行”说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生水,水生木”,“水胜火,火 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 。





阴阳、八卦说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 于是有地震” —— 伯阳父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
中子星、黑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广泛联系和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整体见解和根本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依据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系统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想和存在,终究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四周世界的认识关于这个世界自己的关系是如何的?思想可否定识或反响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门派: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

可知论和不行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心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靠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独一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久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虑和理解而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来源是物质,不单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拥有物质性,世界的真切一致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来源,物质,运动,时间,空间拥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靠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限制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经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经过必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获得实践的成功和成功,就一定正确认识客观本质的发展规律,依据客观规律做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

因此世界的物质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全部从本质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一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自然观 是唯物主义的,但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唯心主义,成为半截子的唯 物主义。
洛克
斯宾若莎
培根 四假象说、科学归纳 法、朴素唯物主义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物质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认为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 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 所反映。
你的购买行为与你的消费历史、在线习惯、支付方式以及社会 交往人群相关。数据能从这些因素中预测出消费者的行为。
你的身体健康状况与生命选择和环境有关,因此数据能通过小 区以及家庭规模等信息来预测你的健康状态。
·你对工作的满意程度与你的工资水平、表现评定以及升职情况 相关,而数据则能反映这些现实。
·经济行为与人类情感相关,因此正如下文所述,数据也将反映 这种关系。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 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 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唯物主义一元论 唯心主义一元论
二元论
多元论
物质
精神 物质 精神 物质 精神 客观知识世界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创始人为唐玄奘法师及弟子窥基(632~682)。经古印度传到中国。其学说 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建立了阿赖耶识,在唯识家看来,无量的世界似乎是一块,实际上各是各的, 这就是唯识的道理,一句话,就是"心外无境",即通常说的"万法唯识"。此宗条理谨严,分析 周密,非常接近科学,但法相词汇很多,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代表作有《俱舍论》(小乘法相 的总结)和《瑜伽师地论》(大乘法相的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
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
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 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
物质世界
自然界
人类社会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 的人是出事实践活动的人, 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人的实践活动。
战场厮杀
学术争鸣
市场竞争
批评与自我批评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 关系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区别。
•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又相互联结。 • △同一之中有斗争,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世界的普遍 联系
1、联系的涵义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 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 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具有普遍性 ❖联系具有多样性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 1、运动、变化、发展的区别
• 运动: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它主要标志事物变动不居的动态过程, 说明事物不会永远固定在一点上。
矛盾的基本属性
1、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 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 为对立面之间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性质 和趋势。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互为条件; 矛盾双 方相互贯通、相互 转化。
2、矛盾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
立面之间互相排斥的属性,体现为
对立双方互相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 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 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 已” 。
——马克思
马克思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 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 本质或本原。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本 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 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 它的物质性。
原 子
原子图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实物、物质无非是各 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 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 出来的”。 ——恩格斯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 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 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 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 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
物质唯一特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
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 的组成部分;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 性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 展的基础。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
1、实践概念
定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 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
• 例:人连一次都不能跨过一条河流
• 形而上学不变论: • 夸大相对静止而否定绝对运动。
• 例:静者恒静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静止是运动的量度, ➢不了解静止,就无法了解运动。
➢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 质的多样性。
➢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 识和利用事物。
2、时间和空间 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2、意识及其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无生命物质 的反应特性
低等生物的 刺激感应性
人的意识
动物的感 觉、心理
(2)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A)劳动使意识的主体 —人成为社会的人
(B)劳动使意识的工具 —语言得以产生和发展
(C)劳动使意识的物质器官 —人脑不断完善
(3)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水利枢纽
哲学是方法论的理 论体系
• (1)方法论:关于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一般方法的理论。
• (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包 含和体现世界观。
•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的统一。
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 的
•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 什么样的方法论;
• 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 的世界观。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
客观唯心主义
理在事先
“绝对观念” 是世界的主宰
朱熹
黑格尔
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回答的是思 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能否发生关 系,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世界是 否可知的问题?
由此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思维

存在
内容目录回顾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全部哲学,
特别是近代哲学
的重大的基本问
题,是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问题。

—— 恩格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问题
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 1 、这是任何哲学派别都必 须回答而不能回避的问题。
• 2 、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 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 题的 前提和基础。
• 3、这是社会实践的基本问 题。
古希腊时期哲学家的观点:
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
泰勒斯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无限”是 世界的本原;
阿那克西米尼认为“空气”是世界的 本原;
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 原;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 本原。
德谟克利特
下一页
赫拉克利特
中国古代哲学家的观点:
西周时已形成的“五行学 说”,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 为“金、木、水、火、土”五 种元素;到后来宋明时期张载等 哲学家提出的“元气学说”, 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元 气”,认为万物“气聚则生, 气散则死”。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是: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指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是:缺乏科学 根据,只是根据生活经验所作出的朴素的直观猜测, 这种猜测混淆了物质和物质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质原
的 特 性 。
子 构 成 , 原 子 的 特 性 就 是 物
原 子 是 世 界 的 本 原 , 物 质 由
哲学基本问题理 论思索
—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
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一切活动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
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这都涉及到客观和主观、物质和精 神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是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 题,也是人们现实生活所面对的基 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具体内容
•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 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世界观 2、哲学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辩证法、 形而上学
(二)、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二)、 物质的客观实
在性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
世界观的一块基石。从古到
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
理解,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
把握,经历了一个从素朴到
• 变化:指运动的一般内容,即运动的多 样性。主要指事物内部和外部联系的演 变。
• 发展:指前进的变化或进化,特别是指 人类所处的现实世界中从低级到高级、 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的上升运 动。
事物的发展是一 个过程
过程就是指事物自身发生、发
展和灭亡的历史。
“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 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 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 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 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 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 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 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 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 究会实现。 ——恩格斯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 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 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 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它是贯穿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是 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与形而 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的焦点; ❖它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方 法。
3、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时空的绝对性也就是时空的客观实在性。列宁说:“唯物主义既然 承认客观实在即运动着的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也就必 然要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而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 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为 此就必须批判时空观上的唯心主义。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 认识过程。
1、物质观的历史发展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构成实物的具体形态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实物的微观结构单元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各种实物的抽象反映
这里所说的古代是指人类认识史上的古代,它包括奴 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类在这个历史阶段形成了朴素的唯 物主义物质观。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人物和观点。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时间的含义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 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现实空间具有三维性特性。 认识时空的这些特性,对人类的生活具有重大的意义。
2、物质运动和时空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认为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是不可分离的,首先, 物质运动是时空的实在内容。离开特定的物质运动过程,时间就是 一个无法存在、不可想象的东西,(如年、月、日等);离开运动 着的物质,空间就成了空无一物、不可想象的虚空。 其次,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的过程必须有时间 性,即过程持续的长短和过程发生的先后;运动着的物质必须有空间 性,即存在着体积的大小和坐标的方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