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江大上半年 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doc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提前考试大作业学习中心:(江苏宜兴)宜兴市总工会职工学校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目:1、阐述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2、联系实际分析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专业:工程监理批次、层次:201103 业余高起专学生姓名:陆伟良学号:911313859 身份证号码:320223************ 提交时间:2011-11-18阐述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维护资本家少数人根本利益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
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自其诞生以业,始终担负着两层职能:一是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阶级的利益,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二是维护全民族的共同利益,为满足全体国民的需要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这两种职能在不同性质的国家以及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早期资本主义国家无论从表面上还是从实际上都表现了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剥削和镇压。
它全力维护资本家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对随意延长工作日给予政府的充分支持;它通过立法等形式,强迫工人阶级做资产阶级顺从的雇佣劳动者,对产实施极为残酷的阶级压迫;它不惜运种杀人武器和一切国家暴力机器,无情镇压工人阶级等广大劳动阶级对资本的反抗,充当资产阶级的打手。
但是,“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职能时才能维持下去。
每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工人队级国家在继续强化它的镇压职能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采取一些缓各阶级矛盾、弱化社会对抗、关心公众生活等方面的措施,从过去“刽子手”的单面孔,变为“刽子手”加“牧师”的双面孔。
应该承认,资本主义国家在过去几十年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新政策,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社会确实产生过巨大的作用,保证了它长时间的稳定和发展。
但是,所有这一切,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统治工具的实质,资产阶级国家仍然是一个“总资本家”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所推行的公共职能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都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危机特权的“保命”措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
1.马克思是如何分析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的?答:商品交换内在矛盾的发展导致了货币的出现,而货币在一定条件下则转变成资本。
资本最初是以货币形式出现的,但是货币不是资本。
商品流通公式:商品—货币—商品(W —G—W),其中,货币是单纯作为流通媒介存在的;资本流通公式:货币—商品—货币(G —W—G’),其中,资本家买进商品的目的是为了重新获得货币。
这两种流通,都是买和卖两个阶段的统一,每一阶段都有商品和货币的交换,但形式和目的上的区别是明显的。
从形式上看,商品流通是先卖后买,处在公式两端的两种商品的价值量是相等的,货币存在的目的是满足不同生产者之间交换使用价值,商品流通的使命在于使不同的商品完成交换。
而资本流通在形式上市先卖后买,目的是要得到增值的价值。
当资本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货币就转化为资本了。
公式中的G’=G+△G,△G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马克思把它称为剩余价值。
在资本流通中,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发生了价值增值,这时资本已经不是普通的货币,而是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的存在形式。
所以,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G—W—G’这个公式反映了所以资本最一般的运动形式,对一切形式的资本都适用。
而且,这一公式体现了资本的本质属性——增值性。
因此,马克思称其为资本总公式。
资本总公式表明,资本在运动、流通中发生了价值的增值,但从形式上看,其与价值规律是相矛盾的。
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而交换的结果只会使价值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
如此,资本流通中产生的价值增值就同价值规律的要求不相符。
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在资本总公式中,剩余价值表现为流通的结果。
但是剩余价值是不可能从流通中产生的。
在商品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同样,价值增值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可见,商品生产者在流通领域之外,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接触,也不能使价值增值。
因此,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它必须以流通过程为媒介。
江苏大学马原试题及答案
江苏大学马原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统一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统一D. 唯物主义和机械论的统一答案:A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包括:A. 毛泽东思想B. 邓小平理论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 科学发展观E.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答案:ABCDE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A.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B.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C.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D. 以上都是答案:D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客观实在性B. 运动性C. 多样性D. 可分性答案:A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A.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 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并存C. 集体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为补充D. 混合所有制经济答案:A6.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体现了:A. 唯物主义历史观B. 唯心主义历史观C. 辩证法D. 形而上学答案:A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A.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B. 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C. 公有制为主体D. 以上都是答案:D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指的是:A. 个人自由B. 政治自由C. 经济自由D. 社会自由答案:A9.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 阶级斗争B. 社会基本矛盾C. 科学技术D. 人的主观能动性答案:B1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A.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B.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C. 人民日益增长的民主法治需要同不完善的政治体制之间的矛盾D. 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平正义需要同不完善的法律体系之间的矛盾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包括以下哪些内容:A. 毛泽东思想B. 邓小平理论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 科学发展观E.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答案:ABCDE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包括:A. 社会公正B. 法治公正C. 经济公正D. 政治公正答案:ABCD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A.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 坚持改革开放D.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答案:ABC4.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这表现在:A. 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B. 社会意识有时超前于社会存在C.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答案:ABCD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包括:A. 公有制为主体B.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D. 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
江南大学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及答案
江南大学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及答案————————————————————————————————作者:————————————————————————————————日期:一、大作业题目(内容):1、试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原理;并谈谈你对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理解和认识。
答: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谈谈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
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
普遍和特殊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
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
一方面,中国的情况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所以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
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
1、如何理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影响?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世界观建立于一个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和精神的科学的、系统的、丰富的认识基础上,它包括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世界观不仅仅是认识问题,而且还包括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行动。
例如,共产主义世界观就不仅仅包括对共产主义的认识和知识,而且包括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和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精神和积极地行动。
作为一个人来说,世界观又总是和他的理想、信念有机联系起来的,世界观总是处于最高层次,对理想和信念起支配作用和导向作用;同时世界观也是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它是人的行为的最高调节器,制约着人的整个心理面貌,直接影响人的个性品质。
可以讲,世界观决定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观的制约。
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对于人生观的发展,如果我们以人生观的形成作为心理发展成熟的主要标志的话,那么,现当代大学生的大学时代正是人生观形成并稳定发展的关键时期。
大学生随着生活经验的增加,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在心理发展水平上已基本达到要求,逐步形成了对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评价较为稳定的看法。
并且,他们对人的本质、作用、人生道路和人生哲学等问题,已经自觉从理论上通过论证去寻求答案,而不满足于人生问题的一般描述和泛泛之谈。
他们能对已经学得的人生价值判断进行重新审视,以便形成经过自己探求、具有自身特性的人生价值观,并使之系统化和体系化。
价值观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价值观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
价值观的作用大致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人们行为的动机受价值观的支配和制约,价值观对动机模式有重要影响,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其动机模式不同,产生的行为也不相同,动机的目的方向受价值观的支配,只有那些经过价值判断被认为是可取的,才能转换为行为的动机,并以此为目标引导人们的行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大作业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提前考试大作业学习中心:(江苏无锡)无锡市现代远程教育中心(长安中学)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目:1、阐述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2、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批次、层次:201009、业余专升本学生姓名:李晓岚学号:910930992 身份证号码:320283************ 提交时间:2011年5月11日1、阐述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通过课程学习我们知道,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它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物品的功能,是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一种自然属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一种物品往往具有多种多样的自然属性,不单单只是满足人们的一种需要。
如果一个物品没有使用价值,那就不会有人需要,那它就不能成为商品,因此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
由此可知,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还具有交换价值,它能够用于交换其它的商品,并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
我们能够让不同的商品相互比较,并按需要进行交换,是因为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中,都凝结了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的价值,指的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
而交换价值是由价值决定的。
商品的二因素,从表面上看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本质上,则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没有价值的物品有使用价值,但这只是普通的使用物品,而不是商品。
另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考试大作业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考试大作业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大作业题目(内容):1、马克思是如何分析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的?答:1、资本最初是以货币形式出现的,但是货币不是资本,从作为交易中介的商品流通公式和作为资本的流通公式中可以看出二者运动过程中的明显区别的。
商品流通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
公式中,货币单纯作为流通媒介存在的。
资本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G-W-G′).公式在,资本家买进商品的目的是为了重新获得货币。
2、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货币不是生来就是资本,当它能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
3、流通中的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之所以能产生,是因为资本家在流通中买到一种特殊商品劳动力,劳动力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创造超过自身价值以上部分的价值。
4、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还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
5、同其他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也是在消费过程中实现的,劳动力使用价值的消费过程,就是劳动过程本身。
但不同的是,其他商品一旦实现了其使用价值,它所包含的价值就会随之而消失。
如面包,满足了人的充饥需要,实现了它的使用价值之后,其价值也就没了。
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则不一样,它具有创造商品、创造价值的能力。
它不仅能创造出本身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这就是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2、试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原理;并谈谈你对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理解和认识。
答:矛盾的普遍性,又叫矛盾的共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江南大学大作业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提前考试大作业学习中心: 崇安职校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目: 1、阐述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2、联系实际分析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专业: 工商管理批次、层次: 201103业余高起专学生姓名:学号:身份证号码:提交时间:一、阐述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1、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
与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国家的职能一样,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包括对内对外两个基本方面即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是政治统治的职能,即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运用手中掌握的政府机构和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压迫、控制,使社会生活保持在统治阶级所制定的秩序要求之内。
为了做到这一点,统治阶级必然要把国家政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对人民群众实行资产阶级专政。
因此对于国家来说,政治制度的制定、权利的运用等,都必然要直接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要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由于资本主义国家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部分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要求建立起来的,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在运用各种政治手段和政治权利进行统治时,必然要以保护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不受破坏和伤害为主要任务。
国际出了对内发挥政治统治功能之外,由于国家也是社会分化出来的社会管理机构,所以国家还具有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即国家要运用各种权利和资源对包括邮政、铁路、水利、文教、卫生保健、社会福利等事业进行管理,以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
其实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与政治统治职能都是紧密联系的,从根本上来说国家的公告管理职能也是服务于其政治统治职能的。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职能,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进行国际交往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职能。
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社会活动中,要经常调整与其他国家间的交往关系。
由于国家之间经常会发生各种矛盾和冲突,甚至会发生军事冲突和战争,因此资本主义国家要承担起保卫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抵御外来侵略的任务,不惜发动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战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大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A卷试卷第 1 页共 1 页上海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试卷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适用专业: 本科、专升本2015年—2016年学年度第春季学期任课教师:焦成焕姓名:陆定博学号:131A0181成绩:一、辨析题(每题10分,5道题,共计50分)1、彻底克服错误思想是正确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
(错误)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2、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
(错误)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
任何杰出人物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也不能超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3、考察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资本有机构成。
(错误)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社会总产品。
4、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要经过的阶段是购买商品阶段和销售商品阶段。
(错误)产业资本的全部循环运动依次经过的阶段有购买、生产、销售。
5、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由于剩余价值被看做是预付的不变资本的增加额。
(错误)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因为剩余价值被看做是生产商品中所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二、论述题(每题25分,2道题,共计50分)1、试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两手抓”?(1)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指从属于主要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其他矛盾。
主、次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在实际工作中,应首先抓住和解决好主要矛盾,同时又不能忽略次要矛盾的解决。
(2)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顺利解决创造条件。
(3)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还要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一系列“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专题测验3 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测验3 答案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是()。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是()。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
D.物质是可以被人类认识的正确答案是:C.物质是可以用金钱衡量的。
下列选项中,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是()。
D.社会达尔文主义正确答案是:A、B、C。
下列选项中,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是()。
下列选项中,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世界的认识的是()。
A.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物质是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的实体 C.物质是可以用金钱衡量的 D.物质是可以被人类认识的正确答案是:A、B、D。
马克思主义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它源于19世纪的欧洲工人运动和社会科学。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精髓,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等方面。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历史唯物主义还提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以及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这些原理为我们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社会基本矛盾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商品经济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在商品经济中,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这个原理为我们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阶级斗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必须通过阶级斗争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2016年10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与答案解释
2016 年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3709)本试卷共 4 页。
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1. 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
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 第一部分为选择题。
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 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 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 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 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5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题干】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
【选项】A.理论特征B.理论核心C.理论品质D.理论前提【答案】 C【解析】( 1)C: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只有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是与时俱进。
(2)B: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是物质与意识。
(3)A: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4)D: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前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2.【题干】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选项】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时间的关系问题D.物质和空间的关系问题【答案】 A【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3.【题干】客观实在性是()。
【选项】A.自然物质的个性B.一切物质的共性C.物质的具体形态D.物质的存在形式【答案】 B【解析】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体现了个别和一般、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辩证统一。
2016年4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考核作业
2016年4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考核作业综合练习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有四个选项,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B )。
A.18世纪90年代B.19世纪40年代C.19世纪70年代D.19世纪90年代2、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 C )。
A.关于无产阶级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C )。
A.对世界本原是一个还是两个的不同回答B.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D.对世界是否运动的不同回答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D )。
A.存在性B.意识性C.运动性D.客观实在性5、意识的能动性是指( D )。
A.能动地创造客观规律B.能动地改造自然规律C.自由地创造宇宙万物D.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C )。
A.矛盾的观点B.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7、区分事物发展过程的量变和质变的标志是( C )。
A.事物发展变化是否迅速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C.事物发展是否超过“度”的范围D.事物发展是否显著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B )。
A.矛盾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普遍联系的观点D.唯物主义的观点9、认识的本质是( D )。
A.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客体在主体头脑中的直接映像C.主体先验的对客体的认知D.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0、真理是( D )。
A.标志主观的范畴B.标志客观的范畴C.标志客观规律的范畴D.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11、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 C )。
2016年10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概论试题
2016年10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解析课程代码:0370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
A.理论特征B.理论核心 C.理论品质D.理论前提【答案】C【解析】(1)C: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只有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是与时俱进.(2)B: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是物质与意识。
(3)A: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4)D: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前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2.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时间的关系问题 D.物质和空间的关系问题【答案】A【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3。
客观实在性是( )。
A.自然物质的个性 B.一切物质的共性 C.物质的具体形态 D.物质的存在形式【答案】B【解析】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体现了个别和一般、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辩证统一。
4。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A.联系具有复杂多样性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答案】D【解析】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两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联系的观点和孤立观点;(2)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3)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观点。
那么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第三点,因为只有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才能科学的说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坚持发展的观点才能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
5. “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等说法,都是要在实践中坚持()。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考试大作业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考试大作业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大作业题目(内容):1、建国以来,我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有过几次变化?试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原理谈谈你对党的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所作的最新判断的理解和认识。
答:(1)建国以来,我党对社会主要矛盾判断有过4次变化。
第一,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第二,1962,党的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第三,1978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第四,2017年10月18日,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这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是世界上事物之所以有差别的根据。
矛盾不仅存在于事物内部,而且存在于事物之间。
对于任何事物来说都存在着内部矛盾,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内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外因。
这是事物自我运动的源泉;它承认外部矛盾在事物变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况: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意义在于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另一方面,分析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考试说明和专题测试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考试指南各学员:1、本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核要求:2.考核方法(1)登录国开平台网上作业,国开平台考试,打开之后,点击学生登录登录用户名:学号;密码:出生年月日如********(2)进入课程专题一下面有5个视频,一个视频点击看完才能看下一个,全部看完后,做专题测试这样依次类推,完成八个专题及专题测试。
专题测试能够重复做,争取得满分。
(3)终结性考试终结性考试点进去有说明:1、本门课程共有三套题,请选择其中的一套试卷且只能选择一套试卷作答。
2、考生答题完毕后,请点击“保存更改”按钮,保存填写的内容并提交,在未评分状态下和考试截止前考生可点击“编辑提交的作业”按钮进行修改。
3、考生请在答题框内录入试题答案,不能复制黏贴,不能以附件形式提交试卷。
4、答题要做到论述严谨、语句通顺,最重要的是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材料,进行深入分析,字数不少于1200字。
3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专题测试答案(参考)专题一:(5)一、是非题×√×√√√√×√×二、选择题1、基本矛盾2、傅立叶3、《神圣家庭》4、共产主义同盟5、消灭私有制专题二:一、是非题×√×√√√×√√×√×√×√×二、选择题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3、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4、内在联系5、现实与可能6、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7、质量互变规律8、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专题三:(6)一、是非题√××√×√×××√√√二、选择题1、物质生产实践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感性认识4、实践5、社会历史性6、《改造我们的学习》专题四:(5)一、是非题×√√××√×√√×二、选择题1、奴隶社会2、宗教3、社会革命4、知识分子5、英雄人物改造和改变了历史专题五:一、是非题√×√××√√√√√×√×√×√√√√×√×二、选择题1、使用价值2、价值3、具体劳动4、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5、美国6、剩余价值7、全部预付资本8、超额剩余价值9、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得以缓和10、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过剩11、集体主义专题六:(6)一、是非题√××√√××√××√×二、选择题1、工人大会具有生产的最终决定权2、第一次世界大战3、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4、垄断资本获取一般利润5、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6、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私人垄断阶段,这是垄断的最高形式专题七:一、是非题√√√×√×√√×√√√××√√二、选择题1、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2、德国帝国主义者由于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没有对苏俄新生政权进行武装干涉3、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4、恢复商品货币关系5、《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的诞生6、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7、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8、消除两极分化专题八:(2.5)一、是非题√××√×√二、选择题1、剩余价值2、城乡之间3、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江南大学 大作业
1、分析阐述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基本形式一、实践的含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的实践的”,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所以,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二、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特征:(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客观的直接现实性。
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以及实践的结果等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区别于动物无目的、无意识的本能活动,实践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因此实践活动具有思想意识的指导性、能动性,结果的创造性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实践才独有的本质特征。
(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实践,在社会中进行的,任何个人活动都不能离开社会的联系。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社会的人,即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
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和检验标准要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随着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实践自身也要发生响应变化,因而社会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变化的。
实践的这三个特点的关系到是不可分的,统一在任何一项实践活动中用这一特点去否定另一特点的思想是错误的。
3、实践的基本形式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践三大形式。
(1)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它是以自然为对象,运用人们自身的力量,借助于物质工具和手段,改造自然界以获取人们生存、发展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及条件的活动。
(2)处理社会关系实践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生产劳动实践的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多种社会关系,如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思想关系、文化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城乡关系等。
2016年10月全国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及详解
2016年10月全国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总分100, 考试时间90分钟)1. 单项选择题1.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 ( )A 理论特征B 理论核心C 理论品质D 理论前提答案:C解析: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2.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B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 物质和时间的关系问题D 物质和空间的关系问题答案:A解析: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主要是回答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它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但不是哲学要研究的全部问题。
3. 客观实在性是 ( )A 自然物质的个性B 一切物质的共性C 物质的具体形态D 物质的存在形式答案:B解析:列宁的物质定义的意义:(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4.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 )A 联系具有复杂多样性B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C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D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答案:D解析: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5. "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等说法,都是要求在实践中坚持 ( )A 适度原则B 辩证否定观C 实事求是D 科学发展观答案:A解析: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
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
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所谓"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过犹不及"等等,都是要求在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及答案
发展的过程。
党的群众路线是建立在群众观点的基础上的,它的主要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党的群众路线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实践--认识--实践"和"群众--领导--群众"在根本精神上是一致的,它是唯一科学的认识路线,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唯一科学的工作路线。
7、在社会的转型期,如何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自我与社会、利己与利他的价值矛盾答:坚持马哲的观点,即辩证的,社会的,历史的和唯物的观点和方法论。
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应该坚持平等、诚信、宽容、互助的原则;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并能同时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关键在于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
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正确认识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和自由与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的统一关系。
8、如何正确而科学地认识民主的本质。
答:所谓民主,其本质就是强调“民主至上”,然而民主,必须从质和量的两个角度来看待。
从质上讲,民主应该是代表社会主流发展趋势的“公意”,从量上上讲,民主应该是体现社会绝大多数人意愿的“众意”。
只有二者的有效结合,才能真正体现社会的民主。
所以,民主应该是国家权力的民主、制度形态的民主、公民权力的民主的有机统一,才能保证人民权力的有效实现,又保证国家权力的健康运行。
9、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何重要的指导意义答: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核心与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也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以及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随着历史的推进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纵深发展,马克思在阐述劳动价值理论时所考察和分析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依据实际情况,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学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016年江南大学上半年机考大作业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6年上半年考试大作业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大作业题目(内容):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结合当代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谈谈你的认识。
答: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科技革命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远,更加强烈。
主要表现在:第一,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
首先,现代科技革命使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发生了质的变革,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越来越成为科技的物化,劳动者“智化”程度越来越高。
其次,它导致了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传统产业在技术改造中面目一新,新的“知识产业”迅速兴起。
再次,它推动了生产关系的调整。
第二,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
现代科技革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四个基本要素,即生活主体、生活资料、生活时间和生活空间,从而引起现代生活方式发生新的变革。
第三,现代科技革命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
爱因斯坦说过:“科学对于人类事务的影响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大家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
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
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不大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
”现代科技革命使思维方式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创造性等特征,并使认识活动出现数学化、模型化、形式化的趋势。
现代科技革命有力地推动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充分展现出科学技术全方位的社会功能。
它用最新的事实印证着马克思所认为的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然而,现代科技革命中出现的“技术决定论”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之间有着原则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在强调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的同时,也强调生产力中其他要素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在强调科技的社会功能的同时,也强调社会诸因素,特别是社会生产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6年上半年考试大作业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大作业题目(内容):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结合当代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谈谈你的认识。
答: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科技革命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远,更加强烈。
主要表现在:第一,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
首先,现代科技革命使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发生了质的变革,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越来越成为科技的物化,劳动者“智化”程度越来越高。
其次,它导致了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传统产业在技术改造中面目一新,新的“知识产业”迅速兴起。
再次,它推动了生产关系的调整。
第二,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
现代科技革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四个基本要素,即生活主体、生活资料、生活时间和生活空间,从而引起现代生活方式发生新的变革。
第三,现代科技革命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
爱因斯坦说过:“科学对于人类事务的影响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大家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
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
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不大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
”现代科技革命使思维方式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创造性等特征,并使认识活动出现数学化、模型化、形式化的趋势。
现代科技革命有力地推动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充分展现出科学技术全方位的社会功能。
它用最新的事实印证着马克思所认为的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然而,现代科技革命中出现的“技术决定论”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之间有着原则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在强调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的同时,也强调生产力中其他要素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在强调科技的社会功能的同时,也强调社会诸因素,特别是社会生产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但从来不赞成技术决定论。
2.科学技术发展与“全球问题”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像一把双刃剑,既为造福于人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带来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
全球问题是指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具有世界性影响和全球性质的问题。
(1)“全球问题”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
“全球问题”的出现,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发的;“全球问题”也深刻地反映了科学与价值的矛盾。
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有同人的需要和发展相和谐的一面,但不合理的应用也会有同人的需要和发展相冲突的一面。
(2)“全球问题”不仅是个自然问题、科学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各种社会认识和整体实践的复杂问题。
“全球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我们人自身的问题,是人的活动方式和社会建制问题。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
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
刀子在人类生活中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3)为此,应改变我们人类的活动方式,变革和完善社会制度或社会体制,创造合理利用科学技术的社会环境,确立整体观念和全球意识,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对话。
伴随着“全球问题”特别是人类生态环境的恶化,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其核心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首先,它表明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相互制约,一旦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就会出现灾难性后果;其次,它也表明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人类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无疑应把人类利益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但同时应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把人类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人类的内在尺度和客观世界的外在尺度统一起来。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那么什么是“科学”“技术”呢?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它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人们一般总是把科学与技术联系在一起,这表明科学与技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科学是一种精神活动现象,属于意识形式范畴,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技术是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它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方法、技巧、工艺和能力等的总和,是物化的科学.长期以来,科学和技术的革命总是平行地分别发生的.从19世纪开始,特别是在当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联系日益密切,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已经一体化.“科学技术革命”反映的正是这一崭新的社会现象.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祸害.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一、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首先,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其次,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例如: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扩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步伐迈向了广阔的宇宙,纳米技术是人类有了更多更新的生产资料等.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二、科学技术发展是现代社会生产及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增长点所在.最明显的是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自从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工业迅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农业的的比重,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第三产业不断发展,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例如改变人们的交往方式、消费方式、学习方式、休闲方式以及娱乐方式.2、结合当代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谈谈你的认识!所谓科技革命,是指正在成长的科学技术传统取代旧的科学技术传统的重大事件和过程,包括科学的基本原理、科学的社会建制、科学的规范标准、科学活动的方式方法等根本变革,以及技术的理论基础、技术结构、技术的规范标准、技术活动的方式方法、技术应用的形式规模等根本变革,标志着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手段和能力的显著改进和历史性的、划时代的飞跃。
能够称得上科技革命的科学技术,至少应具备以下特点:重大的科技创新,而不是一般性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广泛的渗透性,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革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按照这些标准来衡量,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先后发生了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第一次是以"珍妮"纺纱机和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第二次是以电力与内燃机的发明为标志;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率先爆发了以微电子信息科技为主导,包括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激光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一场全方位、多层次的新科技革命,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这次科技革命至今方兴未艾,这场历时长久、影响深远的科技革命,在速度和规模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前两次科技革命。
这场全球性、全方位的新科技革命,大大拓展了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广度和深度,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促进作用,使人类由"电气时代"跨入到"自动化、智能化时代"或"信息时代",对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新科技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
如果说20世纪以前的科学技术被视为“一般的生产力”或“间接的生产力”,那么,这场新科技革命则通过“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将科学技术迅速提升为“第一生产力”,或“直接的生产力”了。
具体地说,新科技革命使现代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发生了根本变化。
劳动对象向广度、深度拓展,劳动力结构由主要依靠体力向主要依靠知识智能转化,并为日益复杂的生产管理提供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
所有这些因素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发生历史性的飞跃。
与生产力其他要素相比,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位的决定性因素。
西方发达国家的有关统计资料表明:20世纪初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贡献仅占5%~20%;五六十年代,这一比例提高到50%左右;当代新科技革命兴起以来,进一步提高到60%~80%,在一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中,甚至达到90%以上。
我们完全可以说,当今社会的发展是以科技能力为核心和根本动力的。
二、新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的影响首先,新科技革命导致现代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工业最典型的生产方式式劳动密集型的机械化大生产。
劳动者被机器束缚在工厂里、车间中,跟着机器不停的运转,紧张的工作。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在操作机器的过程中,人也变成了机器。
而在以高科技为依托的人类生产活动中,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人只需在电脑上编制控制程序,生产过程是无图纸的全自动化技术制造系统,劳动者从原来生产过程中的“活工具”变为了名副其实的主体。
由此可见,随着生产方式的重大变化,劳动的自由度将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人们将逐步摆脱那种过于单一、繁重和机械化的体力劳动。
另外,劳动力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在工业文明时代,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是劳动力的主体,人数占绝大部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自动化技术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的兴起,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的白领工人人数就已经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一半以上。
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人数正在日益减少,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从蓝领变为白领。
而从事技术性、信息性和智力性工作的非生产性知识型人员的队伍却在不断地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