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超级全)可做总复习用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超级全可做总复习用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超级全可做总复习用

必修一文言文字、词、句集锦四)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 了,语气词)一一《烛之武退秦师》2.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增加)一一《烛之武退秦师》3.共其乏困(共,通“供”音g O ng,供给)(一一《烛之武退秦师》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减少)一一《烛之武退秦师》5.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一一《烛之武退秦师》6.秦伯说(说,通“悦” 音yu。

,高兴)一一《烛之武退秦师》7.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音zh i,明智)一一《烛之武退秦师》(二)古今异义: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古义:从属二主;今义:“二”的大写)——《烛之武退秦师》2.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无能,古义:不能;今义:没有能力)——《烛之武退秦师》3.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义:指先生,古代对人的尊称。

今义:指儿子)——《烛之武退秦师》4.是寡人之过也(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一一《烛之武退秦师》5.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一一《烛之武退秦师》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烛之武退秦师》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人;今义:请客的主人)一一《烛之武退秦师》8.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烛之武退秦师》9.夫晋,何厌之有(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一一《烛之武退秦师》10.又欲肆其西封(封:古义:使……成为疆界;今义:密封)——《烛之武退秦师》1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多用于外交场合)一一《烛之武退秦师》12.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烛之武退秦师》(三)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退,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撤兵)——《烛之武退秦师》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整理一、重点实词:1.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连词,如果没有)3.因人之力以敝之(损害,衰败)4.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5.敢以烦执事(冒昧地,客气的说法)6.是寡人之过也(过错)7.又欲肆其西封(名词,疆界)二、重点虚词以①以其无礼于晋(表因果,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而,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目的,来,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⑥以乱易整(用,介词)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②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③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却,连词)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④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是,在哪里)之①公从之(代轶之狐,代词)子犯请击之(代秦军,代词)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土地,代词)亦去之(代郑国,代词)②唯君图之(代阙秦利晋这件事,代词)③邻之厚,君之薄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④是寡人之过也(的,结构助词)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结构助词)因人之力以敝之(的,结构助词)⑤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助词)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指郑国)又欲肆其西封(代词,它)失其所与(代词,自己)②君知其难也(不定指示代词,那)④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副词,还是)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又,并且,连词)②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况且)三、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语气词)2.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增加)3.共其乏困(共,通“供”,音gōng,供给)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减少)5.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6.秦伯说(说,通“悦”,音yuè,高兴)7.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音zhì,明智)四、古今异义: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古义:从属二主;今义:“二”的大写)2.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无能,古义:不能;今义:没有能力)3.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义:指先生,古代对人的尊称。

2024年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总结

2024年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总结

2024年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总结
2024年,烛之武退秦师,在文言知识方面的总结如下:
1. 忠诚与奸诈:这是《论语》中常被提及的主题之一。

烛之武退秦师的行为可以看作是忠诚和坚持原则的表现,与奸诈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2. 义理与权谋:《墨子》中强调了以义理为基础的行为,反对权谋的手段。

烛之武退秦师可以被视为一个追求义理的典范,抛弃了权谋手段,更倾向于道义之行。

3. 君臣关系:《左传》中强调了君臣间的忠诚、尊敬和合作。

烛之武退秦师表现出对君主的忠诚和对秦朝的不满,体现了古代君臣关系中的复杂性和矛盾。

4.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大学》中强调的核心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家庭和谐以及国家的治理。

烛之武退秦师的行为可以看作是对这一思想的积极践行。

5. 士人风范:烛之武退秦师所展现的品质和行动,可以看作是士人风范的体现。

士人在古代社会中担负着学问传承和社会道德的责任,他们追求的是高尚的品德和精神境界。

总之,烛之武退秦师的行为体现了对传统文化、道义准则和士人风范的尊重和追求,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思考。

第 1 页共 1 页。

《烛之武退秦师》学习知识点学习归纳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学习知识点学习归纳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概括整理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也已(已,通“矣”,气,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

)3.夫晋,何之有(,通“”,足。

)4.若不秦,将焉取之(,通“缺”,侵,减少。

)5.秦伯,与人盟(,通“悦”,高。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理智。

)二、古今异1.于楚也古:附属二主,;今:“二”的大写,数。

2.若舍以道主古: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宴客的主人。

3.行李之来往,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出门之人随身携的物件。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老婆。

三、活用(例句)(一)名活用1.名作状①夜而出(表,在夜晚)②朝而夕版焉(表,在清晨,在夜晚)③既封(表所,在)2.名作①晋函陵/秦汜南(名用作,扎)②与人盟(名作,盟、立联盟)3.名的使与意①既封(封:疆界。

名作使,使⋯⋯成疆界)②秦以利晋(利:利益、好。

名作使,使⋯⋯得利)③越国以鄙(鄙:邑。

名作意,把⋯⋯看作邑)(二)的活用1.作名且君晋君矣(,作名,恩泽)2.的使①若不秦(使用法,使⋯⋯减少)②若亡而有利于君(使,使⋯⋯亡)③之武退秦(使,使⋯⋯退缩(撤军))(三)形容的活用1.形容作名①越国以鄙(,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共其乏困(乏困,缺乏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伤害)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单薄)(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附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例:贰则迷惑。

《荀子·解蔽》)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⑥附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归纳
【文言文知识归纳】
一、典故知识:
1、烛之武:烛之武是指齐桓公的士兵烛卫,他们集结了四十万人,在齐桓公领导下,率兵攻取秦国的首都长安,并将秦始皇败逃。

2、秦师:秦师是指秦始皇时期的军队,当时秦始皇为了统一六国,率兵攻打其他各国,在中国历史上史称为五霸之战。

二、语言特点:
1、象征性的叙述:这里的“烛之武退秦师”指的是烛之武攻取秦国的首都长安,并将秦始皇败逃的事件,而“退”一词又代表了齐桓公带领烛之武打败秦师的意思,所以用“烛之武退秦师”这个话句象征性的来表达这一事件,十分生动形象。

2、押韵文体:这里的“烛之武退秦师”押韵,是押着声调的双调韵文体,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文体更加雅致。

- 1 -。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

通假字1.失其所与,不知。

智=明智2. 秦伯说,与郑人盟。

悦=高兴3.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 供给提供4 无能为也已矣=了古今异义:1.(行李)之往来:古:出使的人今:出门所带的物品。

2. 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请客的主人。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正式场合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4.亦(去)之:古:离开今:前往词类活用1. 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驻军名-动)2.与郑人(盟) (结盟名-动)3. (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晨,在晚上,名词作状语)4.共其(乏困) (缺少的东西,形---名)5.既(东)(封)郑(在东边,名作状;以…….为边界,意动用法)6.阙秦以(利)晋(使…得利,使动用法)7.越国以(鄙)(远) (以….为边邑,意动用法;远方的国家,形---名)特殊句式:1. 何厌之有? 句式:宾语前置译:有什么满足呢?2. 以其无理于晋。

句式:状语后置译:因为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晋文公。

3.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句式:状语后置译: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目的“来”,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2、其①以其无礼于晋(它,指郑国,代词)②君知其难也(那样,代词)③吾其还也(还是,表希望或商量语气,副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通假字1.失其所与,不知。

2. 秦伯说,与郑人盟。

3.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4 无能为也已古今异义:1.行李之往来: 古: 今:出门所带的物品。

2. 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 今:请客的主人。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 今:正式场合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4.亦去之: 古: 今:前往词类活用1.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2.与郑人盟3.朝济而夕设版焉4.共其乏困5.既东封郑6越国以鄙远特殊句式:1. 何厌之有? 句式:译:2. 以其无理于晋。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归纳1500字《烛之武退秦师》是1936年出版的一本历史小说,作者是梁实秋。

该小说以战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主要讲述了楚国将领烛之武在与秦国的战斗中战死的故事。

小说以烛之武的形象展现了楚国的忠诚与英勇,并探讨了个人信仰与命运的关系。

下面是《烛之武退秦师》的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1.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一个封建社会到封建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

2.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的七个主要国家,即秦、齐、楚、燕、赵、魏、韩。

二、主要人物:1. 烛之武:楚国将领,以忠诚与勇敢而著名,最终在与秦军的战斗中献身。

2. 铁齿强:楚军将领,烛之武的战友,与烛之武一同抗击秦军。

3. 孟明:楚军将领,烛之武的战友,与烛之武一起为国家奋战。

三、主要情节:1. 烛之武的成长:烛之武从小就展现出忠诚和勇敢的品质,后来成为楚国的将军。

2. 秦楚之战:楚国与秦国展开了一系列战斗,烛之武和其他楚国将领率领军队抵抗秦军。

3. 烛之武的死亡:烛之武最终在一次与秦军的战斗中壮烈牺牲,为国家的安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 烛之武的遗言:烛之武临终前留下了“烛之武退秦师”的遗言,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爱。

四、主题与意义:1. 忠诚与勇敢的品质:小说通过烛之武的形象,展示了一个忠诚与勇敢的将领应具备的品质,以及这种品质对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

2. 命运与个人信仰:小说探讨了个人信仰与命运之间的关系。

烛之武相信自己是为国家而战,甘愿为国家献身,体现了他对自己命运的决定。

3. 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小说通过烛之武的故事,呼吁人们要有国家的意识,并将个人的利益置于国家的利益之上。

五、主要思想:1. 忠诚:作为一个将领,烛之武对国家的忠诚是他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他始终为国家而战,即使知道自己可能会面临死亡。

2. 勇敢:烛之武在战斗中展现出了无畏的勇气和顽强的意志。

他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国家的胜利而奋斗。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doc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doc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也已(已,通“矣”,气,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

)3.夫晋,何之有(,通“ ”,足。

)4.若不秦,将焉取之(,通“缺”,侵,削减。

)5.秦伯,与人盟(,通“悦”,高。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1.于楚也古:从属二主,;今:“二”的大写,数。

2.若舍以道主古: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宴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活用(例句)(一)名活用1.名作状①夜而出(表,在晚上)②朝而夕版焉(表,在早上,在晚上)③既封(表所,在)2.名作①晋函陵/ 秦汜南(名用作,扎)②与人盟(名作,盟、立同盟)3.名的使与意①既封(封:疆界。

名作使,使⋯⋯成疆界)② 秦以利晋(利:利益、好。

名作使,使⋯⋯得利)③越国以鄙(鄙:邑。

名作意,把⋯⋯当作邑)(二)的活用1.作名且君晋君矣(,作名,恩惠)2.的使①若不秦(使用法,使⋯⋯削减)②若亡而有益于君(使,使⋯⋯亡)③ 之武退秦(使,使⋯⋯退却(撤兵))(三)形容的活用1.形容作名①越国以鄙(,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⑥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导语:《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比较有难度的文言文,在学习时要好好积累归纳其中的文言现象。

下面是《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欢迎参考!《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1一、重点词语解释1、今老矣,无能为也己(为:做)2、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代对人的尊称)3、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版:筑土墙用的夹版)4、将焉取之(焉:哪里)5、焉用亡郑以陪邻(焉:何)6、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二、本文出现的通假字1、今老矣,无为也已(已:矣)2、共其乏困(共:供)3、秦伯说(说:悦)4、失其所与,不知(知:智)三、一词多义1、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假如)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2、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3、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停数日,辞去(告别)不辞劳苦(推托)4、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把……当作边境)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见识少,眼光短)5、微: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不是,没有)6、之:辍耕之垄上(走,往)子犯请击之(他,代秦师)是寡人之过也(的)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不译)四、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作动,驻扎)2、越国以鄙远(鄙:名作动,把……当作是边邑)3、既东封郑(东:名作状,向东)4、夜缒而出(夜:名作状,在夜里)5、若不阙秦(阙:使动,使……减少,削减,侵损)6、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形作动,增加;薄:形作动,削弱)五、古今异义词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东边道路上的主人。

今:主人)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古:出使的人;今:外出时带的日常用品)六、特殊句式1、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2、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后置)3、晋军函陵(省略句)4、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七、重点句翻译1、是寡人之过也译:这是我的过错啊。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七、 成语名句
1、左传名句 2、左传成语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多行不义,必自毙. 吃一堑,长一智.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风马牛不相及.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基础知识整理
文言基础知识整理要点
1、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5 4、通假字 6、特殊句式 8、成语名句
一、一词多义
若、说、辞、鄙、微
二、古今异义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 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古义:办事的官员. 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他,代郑国 这样做,代越过以鄙远的做法 他,代使者 他的,代晋 自己的,代晋 还是,语气词
六、特殊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③夫晋⑥厌之有 ④是寡人之过也 ⑤许之. ⑥敢以烦执事 ⑦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状语后置,于晋无礼 状语后置, 于郑伯言曰 宾语前置,有何厌 判断句,这是寡人的过错 省略主语,烛之武许之 省略宾语,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介词,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四、通假字
①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
② 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③ 秦伯说
说,通悦,喜悦
④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④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语气词,表陈述
疑问副词,为什么 语气词,表陈述 疑问代词,哪里
4、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君知其难也 ③共其乏困 ④又欲肆其西封 ⑤失其所与 ⑥吾其还也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名词作动词,驻军 ②夜缒而出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④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

v1.0可编写可改正《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经典版本)第一部分: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⑴解说以下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贰:附属二主(字典义),有二心、不忠诚(文中义)。

⑵指出以下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以:连词,表原由,译为“由于”。

②其:代词,指代郑伯。

③且:连词,表递进,译为“又”;④也:语气助词,不译。

⑶剖析以下句子的文言词句式。

①无礼于晋(状语后置)②贰于楚(状语后置)[ 最正确翻译:“对楚国有二心、不忠诚。

” ]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⑴解说以下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军:名作动,驻军。

⑵剖析以下句子的文言词句式。

①晋军函陵(省略“于”)②秦军氾南(省略“于”)[最正确翻译:“秦军在氾南驻军。

”]第二部分: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剖析以下句子的文言词句式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状语后置)2.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解说以下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危:危险。

②见:拜会。

③师:秦军。

④退:撤离。

3.公从之。

解说以下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从:遵从。

②之:代词,指代“佚之狐的建议”。

4.辞曰解说以下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辞:推却。

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指出以下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之:构造助词,撤消句子独立,不译。

②犹:尚且。

6.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解说以下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今:此刻。

②为:做事。

指出以下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已:通“矣” ,译为“了” 。

7.吾不可以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⑴解说以下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不可以:没有。

②子:代词,译为“您”或“先生”。

③是:代词,指代“不可以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译为“这” 。

④过:过失。

⑵指出以下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而:连词,表承接关系,译为“才”。

②之:构造助词,定语的标记,译为“的”。

⑶剖析以下句子的文言词句式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8.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指出以下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左传》《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编年体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无能为也已“已”同“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2、古今异义(1)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人。

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3、一词多义(1)封既东封郑使……成为疆界肆其西封疆界(2)鄙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肉食者鄙目光短浅(3)许许君焦、瑕答应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示约数(4)阙若不阙秦侵损、削减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中断(5)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微闻有鼠作作索索隐隐约约4、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2)夜缒而出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4)既东封郑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5)烛之武退秦师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退。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7)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也”表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句。

2、省略句(1)(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2)(晋惠公)许君焦、瑕省略主语。

(3)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的宾语。

3、宾语前置句夫晋,何厌之有“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夫晋,有何厌”。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一、一词多义1、以(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表原因,因为)(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拿)(3)、越国以鄙远。

(把)(4)、焉用亡郑以陪邻?(来,表顺承)(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中间省略“之”,即“以之为”,“把……当作”)(6)、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2、之(1)、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2)、助词,相当于今天的结构助词“的”①是寡人之过也。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代词①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指代土地)②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指阙秦利晋这件事)③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指代郑国)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他,指秦穆公)(4)、宾语前置的标志。

夫晋,何厌之有?3、为(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读音:wéi 第二声,动词,意思是“做、干”)(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读音:wèi 第四声,替,给)4、焉(1)、焉用亡郑以陪邻?(焉:何、为什么)(2)、朝济而夕设版焉(用于句子末尾,表示陈述或或肯定,相当于“矣”、“呢”)(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哪里)5、其(1)、以其无礼于晋(其,代词,指郑国或郑伯)(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其,代词,指“越国以鄙远”这件事)(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其,代词,指郑国)(4)、失其所与,不知(其,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的”)(5)、吾其还也(语气词,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6、夫(1)、夫晋,何厌之有?(句首发语词)(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与“人”连在一起,指“那个人”)二、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本指军队,这里活用为“驻军、驻扎”)(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边邑,这里指“当作边邑的意思”)(3)既东封郑。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秦伯说(同“悦”)4.失其所与,不知 (同“智”,明智)二、古今异义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三、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B.()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D.夜缒()而出(省宾语“烛之武”)E.(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四、词类活用(例句)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2.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动,使…成为疆界;东,名作状,在东边)3.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4.且贰于楚也5.越国以鄙远(鄙―名词边邑,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7.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8.不仁,不知(智),不武(仁―不符合仁道;智―不算明智;武―不是英武)9.臣之壮也(壮?D壮年人)10.今老矣(老―老年人)11.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12.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13.君亦无所害(所害―害处)1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好处)15.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16.唯君图之(图―计划、考虑)1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五、一词多义:“之、夫、以、而、焉、其、若、说、辞、鄙、微”高一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的重难点1、把握全文中心事件,理顺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全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军为中心。

故事先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超详细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精华版)

超详细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精华版)

烛之武退秦师学问点总结一,字(一)通假字1. 失其所与,不知;智= 明智2. 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兴奋3.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 供应供应4 无能为也已矣= 了5. 何厌之有餍= 满意(二)生字二,词(一)古今异义词:1.( 行李)之往来:古:出访的人今:出门所带的物品;2. 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请客的主人;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正式场合尊称一般人的妻子;4. 亦(去) 之:古:离开今:前往(二)词类活用1. 晋(军) 函陵,秦(军)泛南( 驻军名- 动)翻译:规律:一句话中没有动词,需要把连续的名词其中一个活用为动词,翻译方法:相关的动作;1. 例如:两个名词连用,或名词和代词连用,它们假如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①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②舍.相如广成传舍;(《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④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⑤沛公军.霸上;(《鸿门宴》)⑥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2. 与郑人(盟) ( 结盟名- 动)名词作状语:3. ( 朝) 济而(夕)设版焉(在早晨,在晚上,名词作状语)4.( 夜)缒而出(在夜里,在晚上,名词作状语)规律:名词作状语的规律文言文中,名词假如用在谓语前,又不作主语,就活用为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凭借,趋向等;名词作状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译时用“在⋯⋯”的形式;例:①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作动词“济,设”的状语,译为“在早上,在晚上”;②夜缒而出;“夜”作动词“缒”的状语,译为“在夜里”;③时天下承平日久;“时”作整句的时间状语,译为“在当时”;2 ,表示动作,行为在时间上的常常性,连续性,译为“每,一每天地”等;例: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月”作动词“削,割”的状语,译为“一每天地,一月月地”;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就知明而行无过矣;“日”作动词“省”的状语,译为“每天”;常见的时间名词有:晨,午,旦,暮,夜,日,月,年,旬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趋向,一般译为“往,向,朝”等;.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专心一也;“上,下”作动词“食,饮”的状语,译为“往上,往下”;. ②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内,外”作动词“立,连”的状语,译为“对内,对外”;. ③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④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常用的方位名词有:东,西,南,北,中,内,外,左,右,侧4,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译时在名词前加“从”“在”等介词;. ①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侧”作动词“出”的状语,译为“从山的侧面”;. ② 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草”“露”分别作“行”“宿”的状语;译为“在草地上”,“在露天里”;. ③童子隅坐而执烛;. ④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常用的地点名词:廷,陛,院,路,庙,草,堂5 ,表示动作,行为所依凭的工具,译时在这个名词前加“用”等介词;例如:①叩石垦壤,箕备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备”作动词“运”的状语,译为“用箕备”;②辞楼下殿,辇来于朝;《阿房宫赋》“辇”作动词“来”的状语,译为“乘车”;. 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速去,不然,将杖杀汝;常见的工具名词:舟,车,马,步,一切农具6,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一般译为“像⋯⋯一样”;(多为比如句).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包”“囊”分别作“卷”“举”“括”的状语,译为“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 ②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翼”作动词“蔽”的状语,译为“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豕人立而啼. 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常见的有:各种动物名或动物身上的某个部位7,表示动作主体对人的方式,态度,译为“像对待⋯⋯一样”;.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兄”作“事”的状语,译为“像对待兄长一样”;. ②就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隶”作“使”的状语,译为“像对待奴隶一样”;8,表示事物的情势或道理,一般译为“按⋯⋯,依据,依照”等;①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作谓语“然”的状语,译为“依照情理”;②度已失期,失期,法当斩;“法”作动词“斩”的状语,译为“依据法律”;③燕赵之君始有远略,义不赂秦;“义”作动词“赂”的状语,译为“坚持正义”;.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5. 既(东)(封)郑(在东边,名作状;以⋯⋯.为边界,意动用法)6. 阙秦以(利)晋(使⋯得利,使动用法)7. 越国以(鄙)( 远) ( 以⋯.为边邑,意动用法;远方的国家,形--- 名)意动用法的规律;:意动用法(一)名词意动: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译:把⋯⋯当做;例:1. 幕天席地:2. 草菅人命:3. 鱼肉百姓:4. 千金一刻:5. 友风而子雨:6. 稍稍来宾其父:7. 孟尝君客我:8.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9. 故交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越国以鄙远:(二)形容词意动: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认为⋯⋯形;1. 不耻下问2. 是古非今3. 口是心非4. 重男轻女重文轻理5. 厚此薄彼6. 不远万里7. 邑人奇之8. 渔人甚异之少见:8. 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形--- 动)9. 共其(乏困) ( 缺少的东西,形--- 名)10. 且君尝为晋君(赐) 矣(恩惠,动- 名)(三)虚词1 ,以①以其无礼于晋(由于,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目的“来”,连词) ⑤如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2 ,其①以其无礼于晋(它,指郑国,代词) ②君知其难也(那样,代词) ③吾其仍也(仍是,表期望或商议语气,副词)3 ,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如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在此)(五)实词一词多义1,敝2,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乏)3,敝人(谦词)4,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三,特别句式1 ,何厌之有. -- 有何厌. 译:有什么满意呢.(宾语前置)2. 以其无理于晋;-- 以其于晋无理;译:由于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晋文公;(状语后置)3. 如亡郑而有益于君;-- 如亡郑而于君有益;译: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 状语后置)省略句(烛之武) 辞曰: “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如舍郑以(之)为东道主(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泛南(介词)四,素材:1. 郑文公有错就改2. 佚之狐举荐烛之武慧眼识英雄3. 烛之武退秦师大智大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大器晚成五,成语及文化常识东道主; 东道主就是主人的意思公侯伯子男寡人: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我,我的,从秦始皇开头专座皇帝自称),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由于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位置低的人谦称在下;女子自称妾;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犬子,犬女:称自己的儿女;笨鸟先飞:表示自己才能差,唯恐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抛砖引玉:谦称用自己粗浅的,不成熟的看法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看法;假如自谦为不才,不佞(没有才智的),不肖(没有出息的),就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无能,等等;【愚】谦称自己不聪慧;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看法;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位置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敢】表示冒昧地恳求别人;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恳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拙】用于对别人趁自己的东西;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荆,贱内,内人:称自己的妻子;【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伴侣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位置低的人自称;小子: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小可:多见于早期白话,是有肯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家】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伴侣常用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等等;。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一、通假字1.“已”通“矣”,表示了语气。

2.“共”通“供”,表示供给。

3.“厌”通“餍”,表示满足。

4.“阙”通“缺”,表示侵损、削减。

5.“说”通“悦”,表示高兴。

6.“知”通“智”,表示明智。

二、古今异义1.“贰”古时表示从属二主的动词,现在则是表示数字二的数词。

2.“东道主”古时是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现在则是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古时是指使者携带的物品,现在则是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夫人”古时是指那个人,现在则是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1.名词活用①“夜缒而出”中,“夜”作时间状语表示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中,“朝”和“夕”作时间状语表示在早上和晚上。

③“既东封郑”中,“东”作处所状语表示在东边。

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函陵”和“XXX”作动词表示驻扎。

②“与XXX”中,“盟”作动词表示结盟、订立同盟。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中,“封”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②“XXX”中,“利”作使动,使得利。

③“越国以鄙远”中,“鄙”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四、一词多义1.“贰”①数字二。

②副职。

③不专一。

④离心,背叛。

⑤再,重复。

⑥从属二主。

2.“鄙”既可以作形容词表示远地、壮年人、老年人、缺少的东西,也可以作动词表示损害。

1.边远的地方,如《为学》中所说:“蜀之鄙有二僧。

”而在本文中,“越国以鄙远”也是如此。

2.普通、简陋,如《左传·庄公十年》中所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许可、同意,如现代汉语中的用法。

也可以表示同意、赞同,如《愚公移山》中的“杂然相许。

”此外,还可以表示约数(如《小石潭记》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

”)或者指代某个地方或人(如XXX的《五柳先生传》中的“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4.阙有多种含义,可以指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也可以指城楼或皇宫,引申为朝廷。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超级全)可做总复习用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超级全)可做总复习用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通“矣”,了,语气词2.共其乏困。

通“供”,音gōng,供给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通“缺”,减少4.夫晋,何厌之有。

通“餍”,满足5.秦伯说。

通“悦”,音yuè,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

通“智”,音zhì,明智(二)古今异义:古:从属二主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今:“二”的大写古:指先生,古代对人的尊称2.吾不能早用子。

子今:指儿子古:这3.是寡人之过也。

是今:判断动词古:对对方的敬称;4.敢以烦执事。

执事今: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古: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人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今:请客的主人古:出行的人;6.行李之往来。

行李今:出门所带的包裹古:满足;7.夫晋,何厌之有厌今:讨厌古:那人;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今:外交场合对妻子的尊称,古:离开;9.亦去之。

去今:往,到(三)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退,adj.——使v用法,使……撤兵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数词——动词,从属二主3.晋军函陵军:n. ——v.,驻军4.夜缒而出夜,n. ——状语,在夜间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v. ——使v.用法,使……亡6.越国以鄙远鄙:n. ——意v.用法,把……当作边邑;远:adj.——n.,远国,指郑国7.邻之厚,君之薄也厚:adj.——v.,变雄厚;薄:adj.——v.,变薄弱8.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乏困:adj.——n.,缺少的资粮9.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赐,v.——n.,恩惠10.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n. ——adv.(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1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n.——状语,向东;向西。

封,n.——使v.,使……成为疆界。

肆:adj.——v.,延伸,扩张1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adj.——使v.,使……减少13.阙秦以利晋利利,adj.——使v.,使……获利14.与郑人盟盟,n.——v.,结盟15.因人之力以敝之敝:adj.——v.,损害,衰败16.以乱易整,不武乱,整:adj.——n.,散乱之师;严整之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文言文字、词、句集锦四)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语气词)——《烛之武退秦师》2.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增加) ——《烛之武退秦师》3.共其乏困(共,通“供”,音gōng,供给) (——《烛之武退秦师》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减少)——《烛之武退秦师》5.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烛之武退秦师》6.秦伯说(说,通“悦”,音yuè,高兴) ——《烛之武退秦师》7.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音zhì,明智) ——《烛之武退秦师》(二)古今异义: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古义:从属二主;今义:“二”的大写)——《烛之武退秦师》2.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无能,古义:不能;今义:没有能力)——《烛之武退秦师》3.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义:指先生,古代对人的尊称。

今义:指儿子)——《烛之武退秦师》4.是寡人之过也(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烛之武退秦师》5.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烛之武退秦师》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烛之武退秦师》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人;今义:请客的主人)——《烛之武退秦师》8.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烛之武退秦师》9.夫晋,何厌之有(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烛之武退秦师》10.又欲肆其西封(封:古义:使……成为疆界;今义:密封)——《烛之武退秦师》1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多用于外交场合) ——《烛之武退秦师》12.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烛之武退秦师》(三)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退,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撤兵)——《烛之武退秦师》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烛之武退秦师》3.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烛之武退秦师》4.夜缒而出(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间)——《烛之武退秦师》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烛之武退秦师》6.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为鄙,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国,指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7.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薄:形容词用作动词,变薄弱)——《烛之武退秦师》8.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资粮)——《烛之武退秦师》9.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烛之武退秦师》10.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烛之武退秦师》1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

封,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肆:形容词用作动词,延伸,扩张)——《烛之武退秦师》1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烛之武退秦师》13.阙秦以利晋(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烛之武退秦师》14.与郑人盟(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烛之武退秦师》15.因人之力以敝之(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衰败)——《烛之武退秦师》16.以乱易整,不武(乱:形容词用作名词,散乱之师;整:形容词用作名词,严整之师。

武:名词活用作动词,符合武德)——《烛之武退秦师》(四)一词多义1、实词:贰①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二”的大写)——《左传•隐公元年》②其内任卿贰以上(副职)——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贰则疑惑(不专一)——《荀子•解蔽》④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离心,背叛)——《左传》⑤不迁怒,不贰过(再,重复)——《论语•雍也》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烛之武退秦师》鄙①蜀之鄙有二僧(边远的地方)——《为学》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庸俗,鄙陋)——《曹刿论战》③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左传•昭公十六年》④越国以鄙远(形容词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烛之武退秦师》⑤言语粗鄙(粗俗)许①许之。

许君焦、暇……(答应,听从)——《烛之武退秦师》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答应,听从)——《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杂然相许(赞同)——《愚公移山》③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小石潭记》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大铁椎传》⑤相去复几许(约计的数量)——《孔雀东南飞》若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动词,似乎,好像)——《桃花源记》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连词,如果)——《烛之武退秦师》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代词,你)——《捕蛇者说》④曾不若孀妻弱子(动词,比得上)——《愚公移山》⑤噤若寒蝉(像……一样)⑥若夫乘天地之正(至于)——《逍遥游》⑦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秋水》微①国势衰微(衰败)②参如微时,与萧何善(卑贱)——《史记•曹相国世家》③微言大义(幽微,精妙)④人微言轻(形容词,轻微)见微知著(隐蔽,不显露)⑥微斯人,吾谁与归?(连词,如果没有)——《岳阳楼记》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连词,如果没有)——《烛之武退秦师》⑦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口技》⑧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副词,稍微,略微)——《卖油翁》⑨则名微而众寡(细小)⑩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形容词,含而不露)——《屈原列传》敝①使史更敝衣草屦(坏,破旧)——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侯生摄敝衣冠(破旧)——《信陵君窃符救赵》②敝人(谦词)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疲惫)——《资治通鉴》④因人之力以敝之(损害,衰败)——《烛之武退秦师》辞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烛之武退秦师》②停数日,辞去(告别)——《桃花源记》③不辞劳苦(推脱)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借口)⑤辞不赴命(辞谢)——《陈情表》⑥归去来兮辞(一种文体)——《归去来兮辞》敢①役夫敢伸恨(反诘语气,怎么敢)——《兵车行》②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谦词,自言冒昧之词,也含有原、希望的意思)敢以烦执事(冒昧地,客气的说法)——《烛之武退秦师》③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荆轲刺秦王》④进止敢自专(副词,表反洁语气,为“岂敢、不敢”的省略词)——《孔雀东南飞》过①过秦论(指出……过失)——《过秦论》②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爱子(超过)③是寡人之过也(过错)——《烛之武退秦师》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错误,过失)——《邹忌讽齐王纳谏》④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通过)⑤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过分,太甚)——《小石潭记》⑥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指出过失)⑦一日,大母过余(访问,探望)——《项脊轩志》说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桃花源记》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捕蛇者说》③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烛之武退秦师》④范增说项羽(shuì,劝说)——《鸿门宴》知①君知其难也(知道,了解,懂得)——《烛之武退秦师》郑既知亡矣(知道)——《烛之武退秦师》②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音zhì,明智) ——《烛之武退秦师》③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了解)④官知止而神欲行(知觉,感觉)⑤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识别,分辨)——《马说》⑥孰为汝多知乎(知识,见解)封①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封闭,封合)②自寄一封书(量词)③六国之后君,我不能封也(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④又欲肆其西封(名词,疆界)——《烛之武退秦师》⑤既东封郑(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烛之武退秦师》⑥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分封)——《鸿门宴》言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说,禀告)——《烛之武退秦师》②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说起,谈论)——《扬州慢》③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记载)——《石钟山记》④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学说,主张)——《过秦论》⑤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说话,进谏)——《邹忌讽齐王纳谏》从①公从之(听从,答应)——《烛之武退秦师》②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随,跟从)——《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向……学习)——《论语》④一狠得骨止,一狠仍从(追赶,追随)——《狼》⑤弟走从军阿姨死(参加)——《琵琶行》⑥其印为余群从所得(堂房亲戚)⑦旦日,客从外来(自,由)——《邹忌讽齐王纳谏》⑧从余问古事(向)——《师说》⑨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读zòng,合纵)——《过秦论》亡①焉用亡郑以陪邻(灭亡,动词)——《烛郑既知亡矣(灭亡,动词)——《烛之武退秦师》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烛之武退秦师》2、虚词以①以其无礼于晋(表因果,因为,连词) ——《烛之武退秦师》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烛之武退秦师》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而,连词) ——《烛之武退秦师》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目的,来,连词) ——《烛之武退秦师》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烛之武退秦师》⑥以乱易整(用,介词)——《烛之武退秦师》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烛之武退秦师》②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烛之武退秦师》③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烛之武退秦师》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却,连词)——《烛之武退秦师》⑤黑质而白章(表并列,连词)——《捕蛇者说》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烛之武退秦师》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烛之武退秦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烛之武退秦师》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愚公移山》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捕蛇者说》⑤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是,在哪里) ——《烛之武退秦师》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在这件事上) ——《捕蛇者说》之①公从之(代轶之狐,代词)——《烛之武退秦师》子犯请击之(代秦军,代词)——《烛之武退秦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土地,代词)——《烛之武退秦师》亦去之(代郑国,代词)——《烛之武退秦师》②唯君图之(代阙秦利晋这件事,代词)——《烛之武退秦师》③邻之厚,君之薄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烛之武退秦师》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烛之武退秦师》④是寡人之过也(的,结构助词)——《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结构助词)——《烛之武退秦师》因人之力以敝之(的,结构助词)——《烛之武退秦师》⑤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助词)——《烛之武退秦师》⑥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隆中对》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指郑国)——《烛之武退秦师》又欲肆其西封(代词,它)——《烛之武退秦师》失其所与(代词,自己)——《烛之武退秦师》②君知其难也(不定指示代词,那)——《烛之武退秦师》③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近指,这)——《捕蛇者说》④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副词,还是)——《烛之武退秦师》⑤必先苦其心志(代词,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⑥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是……还是……)——《马说》⑦于乱石间泽其一二者扣之(代词,其中的)——《石钟山记》⑧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难道)——《游褒禅山记》⑨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揣测语气,大概)——《师说》⑩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希望)——《伶官传记》⑾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代词,你(的))——《触龙说赵太后》且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