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线面体说课稿

合集下载

点线面体说课稿

点线面体说课稿

点线面体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点线面体”。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点线面体”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中的重要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点、线、角等基本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由点、线、面、体构成的几何图形,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过渡,为后续学习立体几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了解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基本事实,并能举例说明。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动态过程。

二、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点、线、面、体的存在和变化。

2、启发式教学法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三、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仔细观察实物、图形,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2、动手操作法鼓励学生动手制作模型,亲身感受点、线、面、体的形成过程。

3、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首先,我会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物体,如篮球、魔方、铅笔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是由哪些基本几何图形组成的。

然后,引出课题“点线面体”。

(二)讲授新课1、点、线、面、体的概念(1)点:展示一个针尖,告诉学生点是没有大小的,只有位置。

(2)线:展示一根拉紧的细绳,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它没有粗细之分。

七年级上册《点、线、面、体》说课稿

七年级上册《点、线、面、体》说课稿

七年级上册《点、线、面、体》说课稿惠东县多祝增光中学张伟财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惠东多祝增光中学的七年级老师张伟财,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的《4.1.2点、线、面、体》。

本次说课内容主要从如下九个方面进行: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重难点,四、学情分析,五、教学方法分析,六、教学过程设计,七、教学反思,八、板书设计,九、教学评价。

一、教材分析《4.1.2点、线、面、体》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第一节中一小节,本节内容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今后的几何知识而认真的阐述了点、线、面、体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

(2)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3)能正确判定由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形成的几何图形。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概括能力和形象思维的能力。

(2)通过知识梳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现实世界中各种常见的几何体及情景,让学生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本节的内容的重点是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难点是探索点、线、面、体运动变化后形成的图形。

四、学情分析本班共35名学生,其中活泼好动、内敛羞涩均有。

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但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感受新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快乐学习。

本节内容是在前面认识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几何图形构成的基本元素。

通过展示各种数学模型,能够让学生直观的去观察事物,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的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方法分析本节课我采用了三种教学方法,分别是导学案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和探究式教学法。

三种教学方法的主要意图都是能够让学生在互相合作、探究讨论的学习气氛中快乐地学习,并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互助探究能力,总结反思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说课稿1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说课稿1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 《点、线、面、体》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材中,首先介绍了点的概念和特点,然后介绍了线的概念和性质,接着是面的概念和特点,最后是体的概念和性质。

每个概念都配以丰富的实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教材还通过练习题和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但是对于几何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可能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主动发现和总结点、线、面、体的性质和规律。

同时,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有着较高的热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和性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树立学习的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教学难点:点、线、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转化。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点、线、面、体的性质和规律。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点、线、面、体的概念和性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如教室、桌子、书本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点、线、面、体的概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说课稿3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说课稿3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第1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几何图形的性质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点的定义、线的定义、面的定义以及体的定义,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这些基本几何概念,并能够正确识别各种几何图形。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小学阶段的几何知识,对于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几何图形的定义和性质还不够系统和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理解几何图形的定义和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点的定义,能够正确识别点;使学生理解线的定义,能够正确识别线;使学生理解面的定义,能够正确识别面;使学生理解体的定义,能够正确识别体。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点的定义,线的定义,面的定义,体的定义。

2.教学难点:点的特征,线的特征,面的特征,体的特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几何模型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几何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几何图形的性质和特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引导学生关注几何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探究点的定义,线的定义,面的定义,体的定义。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点的特征,线的特征,面的特征,体的特征。

4.探究学习:学生通过操作几何模型,观察几何图形的性质和特点,进一步理解几何图形的定义和性质。

人教版美术二年级下册《第3课点、线、面》说课稿1

人教版美术二年级下册《第3课点、线、面》说课稿1

人教版美术二年级下册《第3课点、线、面》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第3课点、线、面》是人教版美术二年级下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点、线、面这些最基本的美术元素,并学会通过这些元素来创作简单的图形。

教材中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点、线、面的特点和用法。

教材还提供了多种创作活动的建议,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发挥创意。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他们对手工制作和绘画活动充满兴趣。

在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容易接受新知识。

然而,他们对点、线、面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点、线、面,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学会通过这些元素来创作简单的图形。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的过程,培养美术欣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美术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培养积极创作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认识点、线、面,并学会通过这些元素来创作简单的图形。

2.难点:学生对点、线、面的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实践活动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范例和手工材料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其中的点、线、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解:讲解点、线、面的概念和特点,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示范:教师示范如何通过点、线、面来创作简单的图形,让学生跟随示范进行实践。

4.创作: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意,利用点、线、面来创作图形,教师巡回指导。

5.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点、线、面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创作示例。

通过清晰的板书,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二年级美术课《点线面》一等奖说课稿

二年级美术课《点线面》一等奖说课稿

二年级美术课《点线面》一等奖说课稿《二年级美术课《点线面》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二年级美术课《点线面》一等奖说课稿说教材教材分析:《点、线、面》是苏少版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教材第4册第10课内容。

它是整套教材中以双基一条线展开的编写内容之一,相关双基内容还有《七彩生活》、《圆圆的世界》、《方方的物》、《找找三角形》、《点彩游戏》、《原色和间色》、《黑、白、灰》、《近大远小》、《退远的色彩和变化的笔触》等组成。

《点、线、面》旨在使学生了解它是构成画面的最基本元素,同时也是组成现实生活中俯拾皆是的造型的最基本条件。

对于“点、线、面”的理解与表现既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是生活的,也可以是非生活的。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对学习领域的划分,本课应属“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通过学习,应让学生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并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创作,同时,学生可以了解艺术形式的美感以及与设计功能的统一。

提高学生对生活用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学习此课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和动手创造能力。

教学中的教师应该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特别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更应加强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愿望。

教学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或材料,表现一幅以“点、线、面”为基本元素的画面。

教学目标:了解点、线、面是构成画面(图案)最基本的要素等知识。

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了解点、线、面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学会以点、线、面为基本元素表现画面并合理搭配。

感受现实生活中点、线、面的美。

教学重点:学会用点、线、面表现画面。

(可具象,也可抽象)教学难点:画面中点、线、面的搭配巧妙,布局合理,富有美感。

教学准备:铅画纸、水彩笔、彩色铅笔、油画棒、毛笔、颜料等。

教师:教师找几幅较为典型的“点、线、面”图案作品。

点线面体说课稿

点线面体说课稿

点线面体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点线面体”。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中的内容。

这部分知识是从生活中的实际物体出发,抽象出几何图形,进而引出点、线、面、体的概念。

它是后续学习立体几何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材的编排上,先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让学生感受点、线、面、体的存在,然后通过实例说明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关系,逐步建立起空间观念。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但对于抽象的几何概念,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如线段、角等,但对于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够从具体的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3)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体会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点、线、面、体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1、教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点线面体说课稿

点线面体说课稿

设计意图
从学生经验出发,
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
的兴趣.
利用模型给出常 见几何体,便于学生 直观感受“体”.
2.①知道这些立体图 形是由什么围成的吗?它们 有什么不同吗?
②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 成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 呢?
③线与线相交之处又得 到了什么?
由学生思考点、线、面、体 之间的关系.
3.举出生活实际中分 别给体、面、线、点的形象 的例子.
③你能再举出一些例子 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吗?
《4.1.2 点、线、面、体》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是初中几何教学的开篇,在此之前,学生习惯于数字运算,从本章开
始由数量转入到空间形式,从具体运算转入到逐步进行演绎推理的学习.而本 节又是几何教学的入门课,如何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对几何产生兴趣,是学习本 节的关键,为今后系统学习几何知识做好心理准备.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几何体、平面和曲面的意义,能正确判定围成几何体的面是平 面还是曲面; (2).了解几何图形构成的基本元素是点、线、面、体及其关系,能正确 判定由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形成的简单的几何图形.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点、线、面、体的关系的数学活动过程,提高空间想像能力和抽 象思维能力,发展运动变化的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本节课的数学活动过程,养成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 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中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重点:正确判定围成立体图形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探索点、线、面、体 之间的关系是重点. 难点:探索点、线、面、体运动变化后形成的图形是难点. 关键: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进行探究学习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学法分析 (一)学法分析 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鼓励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活动,采用自主探索,合作 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 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发现式学习的特点是重视知识发生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智力, 特别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学生的知 识能力水平,将教材划分为一个一个的发现过程,然后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

点线面体说课稿

点线面体说课稿

(3)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关键
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探索点、线、面、体运动变化后形成的图形。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进行探究学习是本节课的关键。
《点、线、面、体》
2.说学情、学法和教法
小学认识的 图形基础
(1)学情分析
初步具有自学能力和分 组讨论的经验
年龄小, 好动
面对的 学生
由代数运算向几何推 理过渡的较好时期
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 逻辑思维转变的阶段
存在问题:概念性问题枯燥, 如何引导激发学习兴趣
《点、线、面、体》
(2)学法分析
鼓励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活动
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
以学习小组为载体,学生动手 实践、自主互助、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 、动口的能力
1.体 几何体也简称体。 生活中的实例 几何体
3.线
面和面相交的地方是线。
线分为曲线和直线。 生活中的实例
几何体中的线
2.面 包围着体的是面。 4.点 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点。 面有平的面和曲的面(即平面和曲面)。 生活中的实例 生活中的实例
几何体中的面
几何体中的点

曲面
(1分钟)
平面
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
• 总之,本课力求达到:“凡是能由学生提出 的问题不要由教师给出;凡是能由学生解的 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是能由学生完成的 表述就不要由教师写”.
5.教学设计说明
• 本节课首先让学生举出一些所熟悉的立体 图形,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创设情境,提 出问题.利用模型给出常见几何体,形象 、生动,便于学生直观感受几何图形:点 、线、面、体。
(4).夏天里,人们会拿着扇子扇风,你 能用数学知识说说扇子扇动时会形 成什么样的图形吗?

二年级美术课《点线面》说课稿

二年级美术课《点线面》说课稿

二年级美术课《点线面》说课稿一、课程背景与目标二年级美术课《点线面》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基础的美术元素,培养他们的美术感知和创作能力。

本课将介绍点、线、面这三种基本的美术元素,并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它们在绘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本课将分为三个部分:点的表现、线的变化和面的构成。

通过观察和分析实例,让学生了解点、线、面的基本特征和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

2. 教学方法(1) 实物展示:利用实物展示的方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点、线、面的形态和特征。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经典美术作品中的点、线、面运用,让学生了解这些元素在绘画中的作用和意义。

(3) 实践创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点、线、面的组合和创作,培养他们的美术实践能力和创意思维。

三、教学过程与步骤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生活中的点、线、面的形态和特征。

例如,“你们平时在生活中见过什么样的点?”,“线有哪些变化?”,“面是如何构成的呢?”等等。

2. 新课教学(30分钟)(1) 点的表现:通过展示不同形态的点,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征。

然后,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点在绘画中的应用,如:表现光影、增强立体感等。

(2) 线的变化: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线,让学生感受它们的情绪和表现力。

例如,直线、曲线和折线等。

然后,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线在绘画中的作用,如:表现动态、引导视线等。

(3) 面的构成:通过展示不同形态的面,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它们的构成方式和特点。

然后,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面在绘画中的应用,如:表现体积、增强空间感等。

3. 课堂互动(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点、线、面这三种元素,创作一幅自己的美术作品。

教师可以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意,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有特色的作品。

4. 学生展示与评价(15分钟)让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他们创作过程中的想法和体验。

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评价作品,讨论其优缺点,并给予建议和鼓励。

《点线面》说课稿(精选3篇)

《点线面》说课稿(精选3篇)

《点线面》说课稿(精选3篇)《点线面》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美术课本第四册第10课----《点、线、面》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点,线、面”,欣赏感受“点、线、面”,学习运用点、线、面去装饰物体。

教材中选入了与生活直接相关的各种图片,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了解大干世界都是由点、线、面这些最基本的元素组成的,感受艺术可以表现生活,艺术可以表达情感。

2、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属由六课组成,主要讲植物。

编者为何把《点线面》放在这里呢?我分析教材,发现在本节课前面安排了《花儿朵朵》、《我爱树木》、《树上树下》、《水墨画树》等课,这几课已经让学生接触到了用点线面来表现画面,并了解了点线面在水墨画中丰富的变化。

而《点线面》这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了解点线面的特点,组合及变化规律等,复习运用了前几节课的学习内容。

而在本节课后面安排了《会变的花树叶》这节课主要是通过点线面等基本元素来装饰花树叶,《点线面》的教学也为此打下基础。

所以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本课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点线面的结合与变化,在此基础上设计点线面作品。

教学难点——点线面的使用要富有变化,有节奏感,不能单一。

二、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点线面,并且在绘画中,也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

但对点线面的组合规律运用还比较陌生。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情况的把握,确定本课教学目标:认知领域:让学生在欣赏陶艺作品、绘画作品、服装用品等的图片中感受点线面的美。

操作领域:让学生初步了解用点线面装饰的方法。

情感领域: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四、教学法分析:1、观察动画激发学习兴趣。

2、欣赏图片感受点线面的艺术魅力。

3、通过比较,通过观察探讨,感受点线面不同的组合会产生不同装饰效果。

4、创设情境激发创作潜能。

4.1.2《点、线、面、体》说课稿

4.1.2《点、线、面、体》说课稿

4.1.2《点、线、面、体》说课稿邹城七中——杜永宝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了解了我们身边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基础上,从流星雨、打开的扇面、商店和宾馆的旋转门等实例出发,引出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这一事实,从运动的观点揭示了点、线、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借助直观的图片与实例让学生从中感受点、线、面、体的含义,体验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线面体的学习不仅是学生认识与理解图形,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基础,还是以后学好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1. 通过丰富的实例,认识点、线、面、体;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初步建立起来的几何直觉。

2. 通过立方体包装盒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立方体的面、棱和顶点,了解立方体的展开图可以是不同的平面图形,能初步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立方体的展开图。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与理解点、线、面、体,之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难点: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立方体的展开图四:学情分析: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仅对简单的几何图形有初步的直观认识,而对点、线、面、体的抽象概念很难理解,需要让学生从直观中去感受抽象。

⑵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⑶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五:教法学法: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实例理解学习,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想像,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学生自主互助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教学中积极采用直观实例,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使学生养成勤于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说课稿2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说课稿2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一个内容。

这一节主要介绍了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点、线、面、体的基本特征,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为后续的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一些几何概念,但对点、线、面、体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 对点、线、面、体的概念理解不清晰;2. 无法正确区分点、线、面、体;3. 对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理解不透彻。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 让学生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基本特征;2. 让学生掌握点、线、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1. 对点、线、面、体之间联系的理解;2. 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 采用直观教具,如模型、图片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点、线、面、体的动态变化,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3. 采用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点、线、面、体的相互关系;4. 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点、线、面、体实例,如建筑、家具等,引导学生关注点、线、面、体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基本特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理解点、线、面、体的内涵。

3.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衣服、桌子等,让学生掌握点、线、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精神。

人教版小学点线面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点线面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点线面说课稿教学设计:人教版小学数学《点线面》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理解点、线、面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和联系生活中的点线面实例。

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与分析本次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点线面》一课。

本课内容是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基础,通过对点、线、面的学习和理解,为后续学习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点、线、面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 教学难点:将抽象的点线面概念与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点线面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 操作法: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点线面的构成,加深理解。

4. 讨论法: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理解,培养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点线面图片,如星空、斑马线、墙面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中的点线面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探究新知- 讲解点、线、面的基本定义,并举例说明。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寻找教室内的点线面实例,并进行描述和分类。

- 引导学生通过折纸、拼图等活动,感受点线面的组合变化。

3. 巩固新知- 通过填空、连线等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点线面概念的理解。

- 利用多媒体展示点线面的变化,如点动成线、线动成面,加深学生的认识。

4. 拓展应用- 让学生设计一个包含点线面的图案,并解释设计思路。

- 讨论点线面在艺术设计、建筑学等领域的应用,拓展学生的视野。

5. 课堂小结- 总结点线面的概念和特点,强调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发现点线面的运用。

点、线、面说课稿

点、线、面说课稿

第三届技能节说课比赛《机械制图》说课稿:1、点的投影2、直线的投影3、平面的投影说课者:机电组苏理想二0一三年五月二十七日《点的投影》说课稿一、说教材《点的投影》是选自王幼龙主编,高教社出版的《机械制图》教材,第三章第3节的内容。

课文主要内容是将点放在三投影面体系中,采用正投影的方法进行分析。

在第三章中,它是既对投影法的延伸,也为直线的投影知识作铺垫、打基础。

因此,本节从三个方面制定教学目标,具体是:(1)知识目标:熟悉点的投影,理解用坐标表达点和点的投影,掌握点的投影规律。

(2)能力目标:会根据投影判断空间点的位置,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3)思想目标: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点的投影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点的投影规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器材:多媒体课件、模具、挂图、圆规、三角板。

二、说教法这次课我以直观教学法为主,结合启发诱导法、类比讨论法和讲练结合法。

让学生通过读图、作图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独立地去思考、体会、消化,逐步达到理解和巩固。

直观教学法: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和模型演示的方式,一方面使空间点的这一形象在学生的大脑中定格,另一方面将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让学生高效获取知识。

启发诱导法:在讲课过程中恰当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主动学习。

类比讨论法:使学生通过比较而知异同,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领悟。

讲练结合法:以讲带练,训练学生的读图、作图能力。

三、说学法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机电专业初中起点的学生,学生的基本素质较差,空间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较弱,但学习机械制图的兴趣很浓厚。

根据学生的心理、知识能力状况,我对学生采取“观察——分析——讨论——归纳——训练”的学习模式。

这样做符合由浅如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也能做到理论联系实践。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在通读教材、大纲的基础上,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自主、合作”的方式探究问题。

七年级(人教版)集体备课说课稿:4.1.2 《点、线、面、体》

七年级(人教版)集体备课说课稿:4.1.2 《点、线、面、体》

七年级(人教版)集体备课说课稿:4.1.2 《点、线、面、体》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七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基本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点、线、面、体的特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点、线、面、体》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三维空间中的点、线、面、体的概念,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学生对三维空间中的点、线、面、体的概念的理解,以及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践活动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建筑物、家具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点、线、面、体的概念。

2.自主探究: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自主探索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理解它们的基本概念。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理解,互相学习和借鉴。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讲解和解答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

(完整word版)点线面体说课稿.docx

(完整word版)点线面体说课稿.docx

《 4.1.2 点、线、面、体》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章是初中几何教学的开篇,在此之前,学生习惯于数字运算,从本章开始由数量转入到空间形式,从具体运算转入到逐步进行演绎推理的学习.而本节又是几何教学的入门课,如何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对几何产生兴趣,是学习本节的关键,为今后系统学习几何知识做好心理准备.(二)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了解几何体、平面和曲面的意义,能正确判定围成几何体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2).了解几何图形构成的基本元素是点、线、面、体及其关系,能正确判定由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形成的简单的几何图形.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点、线、面、体的关系的数学活动过程,提高空间想像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运动变化的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本节课的数学活动过程,养成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中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三)教学重难点及关键重点:正确判定围成立体图形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探索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是重点.难点:探索点、线、面、体运动变化后形成的图形是难点.关键: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进行探究学习是本节课的关键.二.学法分析(一)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鼓励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活动,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发现式学习的特点是重视知识发生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智力,特别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将教材划分为一个一个的发现过程,然后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基本知识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各种途径主动去研究问题,总结规律,以达到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促使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生动活泼的学习,积极有效的参与.(二 )教法分析在教学中,我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开展教学.侧重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训练。

二年级美术下册说课稿 《第3课 点、线、面》 人教版

二年级美术下册说课稿 《第3课 点、线、面》 人教版

二年级美术下册说课稿《第3课点、线、面》人教版本课是二年级美术下册的第3课,主要教学内容是点、线、面。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从生活实践中感知表现的基本要素,掌握点、线、面这三种基本造型要素在形式的创造中的应用。

一、教材分析1.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三点:1.感受点线面在生活和艺术中的表现形式;2.培养学生观察和感知的能力;3.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基本造型要素的使用和表达。

2.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授以下内容:1.点、线、面的定义和特点;2.点、线、面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3.点、线、面在艺术中的表现形式;4.利用点、线、面来进行创作。

3.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点、线、面在生活和艺术中的表现形式。

4.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通过感性体验理解点、线、面在生活和艺术中的表现形式。

二、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示范法;2.实践操作法;3.讨论交流法。

通过以上方法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实践中感知,从观察中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的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做以下准备工作:1.备好教学用具,如黑板、粉笔、彩色笔、画笔、颜料、纸张等;2.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3.预习和复习教材;4.整理好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

四、教学步骤1.导入教师可以以引发学生兴趣的方式,介绍点、线、面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的点有哪些,线有哪些,面有哪些,等等。

2.新课讲解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讲解,详细解释点、线、面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对其有更深的理解。

3.实践操作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感性体验点、线、面在生活和艺术中的表现形式,同时培养学生表达和创造的能力。

具体的实践操作可以有以下几个环节:1.让学生通过观察的方式,找出环境中存在的点、线、面;2.让学生尝试用颜料和画笔,画出不同形状的点、线、面,并互相欣赏和评价;3.让学生分组创作,用点、线、面来表达某一主题或意境,例如用点、线、面来表达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理想城市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2点、线、面、体》说课稿
珲春市英才学校于丽娜
课标要求:“能够由事物的形状抽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抽象出事物的形状。

”初步建立几何直观。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位于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二课时。

本章是初中几何教学的起始篇,在此之前,学生习惯于数字运算,从本章开始由数量转入到空间形式,从具体运算转入到逐步进行演绎推理的学习。

点、线、面、体是人们通过对自然世界现象的观察和生活实践的体验抽象出来的
概念,是教科书中“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最基本的概念,是学习后继”内容的起点。

(二)课本内容编排与结构
本节课从生活中的“体”,抽象出数学中的几何体,认识几何体的构成元素点线面,分别从静态、动态了解点线面体的关系。

体会几何直观的抽象性,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知道几何体、平面和曲面的意义,能正确判定围成几何体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
(2)了解几何图形构成的基本元素是点、线、面、体及其关系,能正确判定由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形成的简单的几何图形。

2、数学思考:
(1)通过探索点、线、面、体的关系,激发学生从生活实际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初步感知分类与划归的数学思想在几何中的应用。

(2)通过静态、动态两种角度探究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从不同角度挖掘事物之间联系的能力。

3、问题解决:
通过对点线面体的认识,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图形以及用几何图形描述现实世界,解释生活现象的过程,建筑具体—抽象—具体这一数学发现与应用的循环。

4、情感态度:
经历本节课的数学活动过程,养成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态度,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点线面体,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点线面体的联系。

(五)教材处理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按照教材顺序进行处理,从静态认识到动态认识,为了更好的体现几何的抽象性,增加点无大小,线无粗细,面无薄厚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经验,年龄小,好动,动手操作能力较强,对几何体已有初步的认识和感观。

但知识经验不丰富,直观形象思维强而抽象逻辑思维弱。

本节课概念性问题较枯燥,教学时要注重如何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探究意识。

三、学法分析
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我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及认知规律,将教材划分为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类比、讨论等各种途径自主研究问题,总结规律,以达到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探究式学习的特点是重视知识发生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和提
高学生的智力,特别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生动活泼的学习,积极有效的参与。

四、教法分析
在教学中,我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多媒体直观动态的图片和视频,配以具体实物模型,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鼓励学生实际操作展示。

因此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侧重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训练。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提高。

五、教学过程
基于上述分析,为了实现目标,突破重点、分散难点,根据学生总结:图形的构成元素包括什么?
2、蜘蛛结网说明了________的数学原理。

板书设计
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本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教学过程环环相扣,从已学内容出
发让学生很容易的理解和学习新的知识,多媒体课件结合到位,充分体现了几何直观。

2、多媒体使用恰当。

3、提出点无大小、线无粗细、面无薄厚,充分体现几何抽象性,
使学生加深理解。

4、探究式问题层层递进,创造性的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激发了学
生的求知欲。

使难点问题分解,学生更准确的理解点线面体动态的联系。

5、教学过程中充分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给予充分思考时间。


注学生认知特点,启发性问题及思维碰撞过程。

6、学生提出的生活实例能快速判断正误,及时引导和补充,使整
节课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课堂氛围极高。

7、习题选择由浅入深,静态动态分别考察,并设置具有开放性问
题,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二、不足之处
1、由于为了和学生拉近关系,更好的进入课堂状态。

情景引入不
够直接。

2、课前没有明确给出本节课学习目标,使学生一路跟着教师引导
过度。

3、引入新知时只是观看课件,缺少实物触摸感观。

通过对本节课的分析和反思,以及从其他教师的课堂中获得了不
小的收获。

在教材把握上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学生会存在的问题有了更广泛的了解,今后在设计本节课时会创设情境中注重与上节课知识的联系,直接给出几何体,开门见山进入课题,并首先通过实物教具让学生触摸感受几何体的构成元素,继续保持启发式教学模式,关注学生认知和心理特点。

在今后教学中会一如既往保持认真钻研的态度,努力提升自己备课,讲课,驾驭课堂的能力,尽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

谢谢大家!恳请批评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