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报告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合集下载

凸透镜成像实验报告

凸透镜成像实验报告

凸透镜成像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性,理解成像的原理及规律。

实验原理及装置:凸透镜成像是指通过凸透镜将光线汇聚或发散,形成物体的像。

凸透镜的成像原理主要由折射定律决定,即光线在透镜两个介质的交界面上发生折射。

实验装置主要由凸透镜、物体、屏幕组成。

凸透镜位于物体和屏幕之间,物体放置在凸透镜的一侧,而屏幕则放置在透镜的另一侧。

实验步骤:1.将凸透镜放置在光源处,调整位置使凸透镜中心与光源中心对准。

2.将物体放置在凸透镜一侧,调整位置使物体与凸透镜轴线近似垂直,且距离适中。

3.调整屏幕的位置,以使屏幕位于凸透镜的另一侧,并且与物体和透镜轴线近似平行。

4.移动屏幕,观察成像的情况,记录下成像的位置。

实验数据及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到了凸透镜成像实验的数据。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分析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

1.成像距离与物距的关系:我们可以观察到,当物距增加时,成像距也会相应增加。

这是因为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当物体远离凸透镜时,成像就会更加靠近凸透镜。

2.成像放大率与物距的关系:我们同样可以观察到,随着物距的增加,成像放大率也会增加。

这是因为物体离凸透镜较远时,成像会更加放大。

3.倒立像和正立像:在实验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成像是倒立的。

这是由于凸透镜的折射规律决定的,即光线经过折射后会改变方向。

4.增大凸透镜的焦距可以使成像更加清晰。

当我们使用不同的凸透镜进行实验时,可以发现焦距较大的透镜会产生更清晰的成像。

实验结论:通过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凸透镜可以将光线汇聚或发散,形成物体的像。

2.成像距和物距有一定的关系:随着物距的增加,成像距也会相应增加。

3.成像放大率和物距也有一定的关系:随着物距的增加,成像放大率也会增加。

4.凸透镜的成像是倒立的,这是由折射规律决定的。

5.凸透镜的焦距越大,成像越清晰。

实验总结:通过凸透镜成像实验,我们深入理解了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及特性。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实验目的:
①粗测凸透镜焦距
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二、实验器材:光具座及光学元件1套、手电筒、蜡烛、火柴
三、探究过程:
1、检查器材是否完全、完好
2、测焦距
①安装凸透镜于光具座中间并固定,同时安装光屏
②调节手电筒,使之发出平行光
③用手电筒远离凸透镜照射,并移动光屏,直至光屏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
④在光具座上读出焦距f=cm
⑤记住f、2f的位置
3、点燃蜡烛(火柴梗放入废液缸),放于凸透镜另一测,调节三者高度,力求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
4、将蜡烛移到u=cm>2f处,移动光屏找到一个明亮、清晰的像,像的特点是
,此时像距v=cm(思考像距的范围)
5、将将蜡烛移到f< p="">
6、将蜡烛移到u=cm<f处,移动光屏找像,若观察不到,从另一侧向透镜观察,此时像的特点是< p="">
7、你归纳凸透镜成像规律
8、实验完毕,整理仪器保持桌面清洁化学教案
</f处,移动光屏找像,若观察不到,从另一侧向透镜观察,此时像的特点是<>
<>。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报告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报告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报告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成绩
【实验目的】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器材】光具座 / 蜡烛 / 凸透镜 / 光屏 / 火柴
【实验步骤】
1.将凸透镜的位置固定在光具座刻度尺的40cm处,蜡烛和光屏分居凸透镜两侧,并调节三者高度,使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目的是: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间。

2、把蜡烛放置距凸透镜40cm的地方,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直到光屏出现明亮、清晰的像为止,观察所成像的特点,并记录物距、像距和成像特点。

3、把蜡烛移近凸透镜,使物距等于30cm, 25cm,20cm,18cm, 15cm,重复步骤2。

4、使物距u=f=10cm,观察成像情况,并将结果记入表格。

5、使物距u=5cm,观察成像情况,并将结果记入表格。

移动透镜,观察像的变化。

6.实验完成后熄灭蜡烛并整理仪器。

【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根据实验数据得出如下规律】:
①_____ ___是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____ ____是成放大像与缩小像的分界点。

②实像都是____ ___(填倒立与正立),且物与像在透镜的_____ ___(同侧与两侧);
虚像都是______ _____,且物与像在透镜的_______ ___。

③成实像时,物体靠近透镜,像____ ___透镜,且像的大小变____ ____。

成实像时,物体远离透镜,像____ ___透镜,且像的大小变____ ____。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范例6——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范例6——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范例6——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目的:
1. 了解凸透镜的特性,以及凸透镜的结构和作用;
2. 研究凸透镜的几何光学性质,以及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3. 分析凸透镜的成像像差和调节畸变等特性。

实验原理:
凸透镜是由球形或凹凸形曲面有机组合而成的透镜。

它的基本结构和其他非球面透镜类似,它具有一个可选择的离焦距,可以改变它的光学属性,从而改变成像距离。

由于其非球面曲面,凸透镜能够把来自成像面的多条平行光线汇聚到一个二次焦点处,从而形成正立的,正向图像。

实验过程:
1. 准备实验用具:凸透镜、灯、灯架、镜头板及镜片、系统平板及系统聚光板、放大光学仪等。

2. 调整实验装置:将凸透镜放置在系统平板上,将灯架安装在灯上,通过位置调节镜片和系统聚光板的位置,以确保凸透镜和系统聚光板距离光源的最佳距离。

3. 实验观测:使用放大光学仪观察凸透镜及系统聚光板的成像情况。

实验结果:
1. 当焦距较小时,凸透镜形成的图像距离灯源越近;当焦距较大时,凸透镜形成的图像距离灯源越远。

2. 凸透镜的成像有明显的负象差,即凸透镜成像小于等于物象。

物理实验报告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物理实验报告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物理实验报告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原理:凸透镜是一种能够使光线经过折射而改变传播方向的透镜。

对于凸透镜来说,当光线垂直射入透镜时,会发生折射并在主轴上形成一个焦点F。

当光线平行于主轴射入透镜时,经过折射后会收敛到焦点F上。

根据凸透镜的特性,我们可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材料和仪器:1.凸透镜3.屏幕4.尺子5.笔记本电脑和视频分析软件(可选)实验步骤:1.用尺子测量凸透镜的焦距f,并记录下来。

3.调整物体的位置,使其与凸透镜的主轴垂直,并拍摄物体在屏幕上的成像。

4.使用笔记本电脑和视频分析软件,对拍摄的视频进行分析,测量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和物体在屏幕上的成像距离。

5.重复步骤3和步骤4,将物体放置于不同的位置,并记录下成像的相关数据。

实验数据记录:1. 物体离透镜的距离(s):25cm2. 物体在屏幕上的成像距离(s'):50cm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以利用公式1/f=1/s+1/s'来计算物体离透镜的距离和物体在屏幕上的成像距离之间的关系。

根据实验数据和公式可得:1/f=1/s+1/s'1/f=1/25+1/501/f=3/50f = 50/3 ≈ 16.7cm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在凸透镜成像中,物体的成像距离和物体离透镜的距离成反比关系,即当物体离透镜的距离增大时,物体在屏幕上的成像距离会减小。

根据公式1/f=1/s+1/s',可以计算得出凸透镜的焦距f,从而进一步研究和分析凸透镜的成像特性。

实验注意事项:1.在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实验环境的明亮以确保准确测量和记录数据。

2.尽量减小误差,例如要保证物体和屏幕的位置调整准确、凸透镜和物体之间的距离准确等。

3.可以使用视频分析软件来测量物体在屏幕上的成像距离,这样可以减小误差并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4.可以进行多次实验,并取平均值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9《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报告单

9《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报告单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报告单一、实验目的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包括像的性质(正立或倒立、放大或缩小、实像或虚像)与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

2、学会使用光具座等实验器材进行光学实验。

3、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同时,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的性质会发生变化。

三、实验器材光具座、凸透镜(焦距已知)、蜡烛、光屏、火柴四、实验步骤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完好。

2、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间位置,使凸透镜的中心大致与光具座的中心重合。

3、将蜡烛放在光具座的一侧,调整蜡烛的高度,使其中心与凸透镜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4、将光屏放在光具座的另一侧,移动光屏,使光屏中心与凸透镜的中心和蜡烛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5、点燃蜡烛,调整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物距大于二倍焦距(u>2f),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

观察并记录像的性质(正立或倒立、放大或缩小、实像或虚像)、物距和像距。

6、分别调整物距为二倍焦距(u = 2f)、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u<2f)、一倍焦距(u = f)、小于一倍焦距(u<f),重复步骤 5,观察并记录像的性质、物距和像距。

7、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8、整理实验器材,熄灭蜡烛。

五、实验数据记录六、实验结论1、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2、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距等于二倍焦距。

3、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大于二倍焦距。

4、当物距等于一倍焦距时,不成像。

5、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七、误差分析1、实验中可能存在测量误差,如物距和像距的测量不准确。

2、蜡烛的火焰可能不稳定,导致像的清晰度受到影响。

3、光屏的位置可能没有调整到最佳位置,影响像的观察和测量。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报告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报告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性质和成像规律有更深入的理解,并通过实验结果验证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器材:凸透镜、小白板、物体、光屏、光源、尺子、角度测量仪实验原理:凸透镜是一种能够使光线收敛的透明介质,常用于实际的成像设备中,如相机和显微镜等。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凸透镜来观察物体在成像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主要特点有:1.物体距离凸透镜越近,成像距离凸透镜越远。

2.物体离凸透镜越远,成像距离凸透镜越近。

3.成像物距离物体距离凸透镜的倍数和成像距离与凸透镜距离物体的倍数成反比。

4.成像镜像与物体位置的关系:当物体在凸透镜的近焦点之内时,成像为放大的虚像;当物体在凸透镜的近焦点与凸透镜之间时,成像为放大的实像;当物体在凸透镜的远焦点之外时,成像为缩小的真实倒立图像。

实验步骤:1.将凸透镜放在小白板上,调整凸透镜的位置,使其与光源和光屏之间保持平行关系。

2.在小白板上选择一个合适的位置放置物体,距离凸透镜一定的距离,记录物体的距离、凸透镜与光屏之间的距离。

3.在光屏上观察到的成像情况,记录成像的位置。

4.改变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重复步骤2-3,记录成像的位置。

5.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特点。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绘制出物体距离和成像距离之间的关系图,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物体距离凸透镜越近,成像距离凸透镜越远,成像距离与物体距离的关系是非线性的。

2.成像物与物体距离的倍数和成像距离与凸透镜距离的倍数成反比关系。

3.当物体在凸透镜的近焦点之内时,成像为放大的虚像;当物体在凸透镜的近焦点与凸透镜之间时,成像为放大的实像;当物体在凸透镜的远焦点之外时,成像为缩小的真实倒立图像。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的探究,我们验证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物体距离凸透镜越近,成像距离凸透镜越远。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目的: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理解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

实验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实验步骤:1、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直线上。

3、把蜡烛放在较远处,即物距大于二倍焦距(u>2f),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蜡烛的像。

观察并记录像的性质(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v<2f)。

4、把蜡烛向凸透镜移动,使物距在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2f>u>f),移动光屏,找到清晰的像。

观察并记录像的性质(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2f)。

5、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移动,使物距小于一倍焦距(u<f),移动光屏,观察光屏上的情况。

从光屏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记录所看到的像的性质(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验数据记录:|物距 u(cm)|像距 v(cm)|像的性质||||||u>2f|f<v<2f|倒立、缩小的实像||2f>u>f|v>2f|倒立、放大的实像||u<f|/|正立、放大的虚像|实验分析:1、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2、当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大于二倍焦距。

3、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如下:1、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误差分析:1、在测量物距和像距时,可能存在读数的误差。

2、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没有在同一直线上,可能导致像的位置不准确。

3、实验环境中的光线可能会对成像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实验收获与体会:通过这次实验,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报告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报告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二、实验原理
由凸透镜形成的映像,其离现实物的距离和倒立物的离现实物的距离
在光学上是等价的,且倒立物又在凸透镜的凸透面的外侧。

凸透镜是一种
定焦透镜,它能够使光线汇聚于其焦点,从而形成明确的映像。

三、实验装置
本实验使用了一个两支架装载着两块凸透镜的实验装置,由凸透镜的
凸透面构成凸透镜系统。

此外,另外准备的材料还有一个发光灯、一个白
色屏幕、几块黑纸以及几块纸片。

四、实验过程
1.首先,将实验装置的两支架上的两块凸透镜由大号从小号依次排列,其中凸透镜和凸透面朝向屏幕。

2.然后,用黑纸把灯光从发光灯上补出来的图案遮挡起来,将剩下的
图案投射到屏幕上。

3.最后,用纸片观察灯光经过凸透镜系统后在屏幕上形成的图像。

五、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我们发现,灯光经过凸透镜系统后在屏幕上形成的图像是
倒立的,且离屏幕距离和灯光离凸透镜的距离相等。

六、结论
我们通过实验,确定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灯光经过凸透镜系统后在屏幕上形成的图像是倒立的,且离屏幕距离和灯光离凸透镜的距离相等。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报告)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报告)

物理实验报告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班级学号姓名时间评价1.某物体放在离凸透镜20cm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始终得不到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A、30 cmB、15 cmC、10 cmD、5 cm2.一个物体在凸透镜前20 cm处,在屏上成一倒立缩小的像,则透镜的焦距()A.10 cm<f<20 cmB.f>10 cmC.f<10 cmD.f>20 cm3.如图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8 cm,当物体AB放在该凸透镜主轴上距离凸透镜12 cm的位置处时,调整光屏的位置使光屏上出现该物体清晰的像,则在光屏上得到一个()A.倒立放大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实像D.正立放大的虚像4.一个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当物体从离透镜30 cm处逐渐移到离透镜20 cm处的过程中,像与像距的变化为()A.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小B.像逐渐增大,像距逐渐增大C.像先小后大,像距逐渐增大D.像逐渐增大,像距逐渐变小5.用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发现在凸透镜的另一侧10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亮点,寻那么将点燃的蜡烛放在位于凸透镜前15cm处时,光屏上得到的像是()A、正立放大的像B、正立缩小的像C、倒立缩小的像D、倒立放大的像6.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还需要调整的是____________。

调整后烛焰能在光屏上成____________立的实像,若想使像变大,应将蜡烛向____________移。

7.一个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是30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若把物体沿凸透镜的主光轴移到距凸透镜65cm处,则成像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在实验时,如果像成在光屏中心的上方,如光屏与凸透镜不动,该怎样调节蜡烛的高度,才能让像成在光屏中央?若蜡烛与光屏不动,该怎样调节凸透镜才能让像成在光屏中央?若蜡烛与凸透镜不动,该怎样调节光屏的高度,才能让像成在光屏中央?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报告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报告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实验目的:1. 掌握凸透镜的基本原理。

2. 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包括物距、像距、倍率与透镜焦距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1. 凸透镜是由透明的玻璃或其他材料制成的,两个表面都是曲面。

其中一面是凸面,另一面是凹面。

凸透镜可以将光线聚焦到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焦点。

2. 凸透镜的主轴是一个虚线,连接凹面和凸面的中心。

在对称的透镜中,主轴经过透镜的中心,称为光轴。

3.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做物距,用符号"u"表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做像距,用符号"v"表示;物体的高度叫做物高,用符号"h"表示;像的高度叫做像高,用符号"h’"表示。

4. 根据凸透镜成像公式,可以得到以下关系:1/u + 1/v = 1/fh'/h = -v/u其中,f表示焦距。

三、实验材料和器材:1. 凸透镜2. 直尺3. 定位器4. 屏幕5. 光源6. 实验装置固定架7. 实验平台四、实验步骤:1. 将凸透镜放置在实验装置固定架上,并调整透镜与主轴的夹角为0度。

2. 将光源放在实验平台上,使光线垂直射向凸透镜的中心。

3. 在主轴上方放置一个屏幕,并与凸透镜成一定距离,调整屏幕与主轴的高度对准目标光点。

4. 将不同高度的物体放在凸透镜的主轴上,测量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并记录下物体与屏幕的距离。

5. 分别测量不同物体高度的像高,并记录下来。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根据实验步骤得到的数据,可以计算出不同物距、像距、物高和像高之间的关系。

利用凸透镜的成像公式可以验证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数据和成像公式进行比对,可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结论。

六、实验结论:根据实验数据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如下:1. 当物体距离凸透镜的距离增加时,像的距离减小。

2. 当物体距离凸透镜的距离等于焦距时,像距离无限大,即像位于无穷远处。

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报告

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的成像特点。

实验器材:凸透镜、小物体、屏幕、白纸、游标卡尺、直尺、光源等。

实验原理:光线经过凸透镜时会发生折射,产生实际物体的成像。

在光线通过凸透镜的过程中,可以得到以下几个关键点:1.凸透镜的主光轴:凸透镜中央的光轴线称为主光轴,为凸透镜的主要基准线。

2.光线的折射:光线从空气射入凸透镜时,会发生折射,使光线改变方向。

3.物距和像距:在凸透镜成像过程中,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在凸透镜后方的屏幕上出现的物体称为像,从凸透镜到像的距离称为像距。

4.焦距:凸透镜的焦距是指将平行光线聚焦到焦点的距离,凸透镜有两个焦点,分别是凸透镜两侧的焦点。

5.物像关系:凸透镜成像时,物距、像距和焦距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实验步骤:1.将凸透镜放在实验台上,调整凸透镜的位置,使其与光源垂直摆放,并保证光线能够通过透镜的中央。

2.将光源光线透过凸透镜射到屏幕上,观察得到的成像效果。

3.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调整光源的位置、移动物体和屏幕的距离等因素来观察成像效果的变化。

4.记录下实验数据,并将实验结果整理归纳。

实验数据记录:通过实验观察记录下以下数据:1.不同物距下的成像效果:记录不同物体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以及出现的成像效果,包括物体的大小、清晰度等。

2.不同凸透镜的焦距下的成像效果:记录使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时的成像结果,观察成像点的位置和清晰度。

实验结果归纳:根据实验数据的观察和记录,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当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增大时,成像点的位置将向凸透镜移动,并逐渐变小。

2.当物体位于焦点附近时,成像点将出现在无穷远处,并且成像会逐渐模糊。

3.当物体位于焦点和凸透镜之间时,成像点将位于凸透镜的同侧,成像大小将大于物体。

4.当物体位于焦点和凸透镜之间时,成像点将位于凸透镜的反侧,成像大小将小于物体。

结论: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整理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凸透镜的焦点是将平行光线聚焦到的位置,焦距越大,成像大小和清晰度也会相应增加。

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报告

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熟悉凸透镜的焦距、物距、像距和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

实验器材:凸透镜、光源、白纸、尺子、直尺。

实验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指在不同条件下,凸透镜所成的像的特点。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我们可以计算出凸透镜的焦距、物距、像距和放大倍数。

实验步骤:1.将凸透镜放置在直立的光源前方,并确保光线垂直射入凸透镜。

调整光源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使得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呈现清晰的像。

2.将一张白纸放置在凸透镜像方的位置上,记录下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所成的像的位置。

3.利用尺子或直尺测量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即为物距;测量纸张与凸透镜的距离,即为像距。

4.重复以上步骤,分别调整光源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观察并记录下不同位置下的像的特点。

实验结果:以一定距离的平行光线通过凸透镜后,我们观察到像的特点如下:1.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得到倒立、实际、减小的真实像;2.当物距等于焦距时,得到倒立、实际、与物体等大的真实像;3.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得到倒立、虚拟、放大的虚像。

实验数据:物距(cm)像距(cm)放大倍数10-10120-20130-30140-401实验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发现物距和像距呈相等关系,即物距和像距的倒数之和等于焦距的倒数。

即1/物距+1/像距=1/焦距。

此外,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当物距等于焦距时,得到的是等大的真实像;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得到的是减小的真实像;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得到的是放大的虚像。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并了解了凸透镜的焦距、物距、像距和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按照一定的关系进行成像的,可以通过适当调整凸透镜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来控制成像的特点。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理论上了解了凸透镜成像规律,还通过实际操作对其进行了验证。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学到了如何正确使用凸透镜,如何进行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报告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报告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与成像之间的规律;2.研究物体与屏幕之间的关系;3.探究凸透镜的焦距与成像位置的关系;二、实验器材凸透镜、物体、光屏、尺子、刻度尺、灯泡三、实验原理1.凸透镜成像原理:凸透镜会使通过的平行光线汇聚到一点,该点被称为凸透镜的焦点,放置在焦点上的物体成像会在透镜的另一侧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焦距:凸透镜的焦点到透镜的距离被称为凸透镜的焦距。

四、实验步骤1.将凸透镜放置在实验台上,并将光源灯泡放在凸透镜的一侧;2.将灯泡的光线通过凸透镜,使其尽可能地平行;3.在凸透镜另一侧的位置放置一个物体;4.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放置一个屏幕,用来观察成像情况;5.调整物体与屏幕的距离,观察成像的变化;6.移动物体的位置,进一步观察成像的变化;7.测量不同位置的成像距离,记录数据。

五、实验结果1.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在凸透镜的另一侧会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随着物体与屏幕的距离逐渐递增,成像会由近处转变为远处;3.随着物体位置的移动,成像的位置也会对应发生变化;4.测量不同位置的成像距离得到数据。

六、实验结果分析1.通过实验观察到的成像情况与凸透镜的成像原理相符合,实验证明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成像位置的变化主要受物体与屏幕的距离影响,随着距离的增加,成像位置逐渐向远处移动;3.成像位置也会随着物体位置的移动而发生变化,同时缩放的大小也会变化;4.实验数据的测量结果可以进一步验证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七、实验结论通过实验的观察和数据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凸透镜会将通过的平行光线汇聚到一点,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成像位置随着物体与屏幕的距离逐渐增大而移动;3.成像位置也会随着物体位置的移动而发生变化,同时缩放的大小也会变化;4.利用实验数据的测量结果可以进一步验证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八、实验心得通过这次实验,我深入了解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且通过实验观察到了实际的成像现象,进一步加深了对凸透镜的理解。

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报告

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报告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报告
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_ 实验日期:________同组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目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具座、光屏
【实验步骤和结论】
1.在光具座上由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

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
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保持凸透镜不动,让蜡烛从2倍焦距以外逐渐靠近透镜,观察成像特点并记录相应的像距。

【交流与合作】
1.据上表的数据,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成缩小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
2.样区别分“放大”与“变大”?
【实验反馈】
1、下列哪一个是凸透镜不能成的像
A.倒立放大的实像B.正立放大的虚像C.倒立缩小的实像D.正立缩小的虚像
2、照相机胶片上所成的像相对被拍摄的物体是()
A.正立缩小的虚像 B.倒立放大的虚像 C.正立缩小的实像 D.倒立缩小的实像
3、小明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20cm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缩小的像.小明又把点燃的蜡烛置于原来的光屏处,则所成像的性质是()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正立放大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倒立等大的实像
4、当物体由极远处向凸透镜焦点移近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像距逐渐增大,像逐渐增大B像距逐渐减小,像逐渐减小C像物间距离先变小,后变大 D像物间距离先变大后变小。

实验报告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报告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报告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以下为该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通过实验,可以得到凸透镜的成
像规律,掌握不同光线下凸透镜的成像情况,从而了解凸透镜的光学特性。

二、实验原理
凸透镜是一种屈光度较大的非球面透镜,在不同的光线作用下,会形
成真实成像。

它的成像特性可以用来建立恒定焦距的望远镜,具有很广泛
的用途。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若光源离凸透镜较近,则光线经凸透镜后,
汇聚成一个大的实圆,而介距大于2f-3f的物体则会被成像在大圆形的图
像区域内;若光源离凸透镜比较远,则光线从凸透镜发出后,会汇聚成一
个小圆,而介距小于2f-3f的物体则会被成像在小圆形的图像区域内。

三、实验材料
1、白炽灯
2、物体(蝴蝶)
3、光学台
4、凸透镜
5、距离尺
6、白色
纸片7、放大镜
四、实验步骤
1、将光学台放置在实验台的最中央,稳定牢固。

确定台内试验物的
位置。

将白炽灯放在指定位置,调节白炽灯的距离,使之照射到物体上。

将物体(蝴蝶)放置在光学台上,以确定射线的角度。

2、放置凸透镜:把凸透镜放置在光学台上,并按一定角度调整凸透
镜以保证光线通过凸透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报告

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报告

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物距、像距和像的性质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凸透镜成像遵循光的折射原理。

当光线通过凸透镜时会发生折射,从而形成不同性质的像。

三、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火柴。

四、实验步骤1、安装器材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以保证蜡烛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

2、测量物距记录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即物距(u)。

3、点燃蜡烛用火柴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直到在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

4、记录像距和像的性质观察光屏上的像,记录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即像距(v),并描述像的性质,包括正立或倒立、放大或缩小、实像或虚像。

5、改变物距分别将蜡烛移到不同的位置,重复步骤 3 和 4,记录多组数据。

五、实验数据|物距(u)|像距(v)|像的性质|||||| u > 2f | f < v < 2f |倒立、缩小、实像|| u = 2f | v = 2f |倒立、等大、实像|| f < u < 2f | v > 2f |倒立、放大、实像|| u = f |不成像||| u < f ||正立、放大、虚像|六、实验分析1、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u > 2f)时,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 < v < 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这在生活中的应用比如照相机,通过调整物距和像距来拍摄远处的景物,使其在底片上成缩小的实像。

2、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u = 2f)时,像距也等于二倍焦距(v =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3、当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 < u < 2f)时,像距大于二倍焦距(v > 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这就像投影仪的工作原理,将幻灯片上的图像通过凸透镜放大并投射在屏幕上。

4、当物距等于一倍焦距(u = f)时,不成像。

5、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u < 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将物体放在凸透镜的焦距以内,看到放大的虚像。

透镜成像实验报告总结(3篇)

透镜成像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观察不同物距下凸透镜所成的像的特点,分析像距与物距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

二、实验器材1. 凸透镜(焦距f为10cm)2. 光具座3. 蜡烛4. 光屏5. 火柴三、实验步骤1. 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蜡烛和光屏分别放在凸透镜的两侧。

2. 点燃蜡烛,调整蜡烛、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 将蜡烛放置在离凸透镜较远的位置,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得到蜡烛的清晰像,记录下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u)和像的大小、倒正。

4. 将蜡烛向凸透镜靠近一段距离,重复上述操作,直到不能在屏上得到蜡烛的像。

5. 继续将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观察像的位置和特点。

四、实验数据1. 当物距u大于2倍焦距(2f)时,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v位于1倍焦距(f)和2倍焦距(2f)之间。

2. 当物距u等于2倍焦距(2f)时,像为倒立、等大的实像,像距v等于2倍焦距(2f)。

3. 当物距u介于1倍焦距(f)和2倍焦距(2f)之间时,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大于2倍焦距(2f)。

4. 当物距u小于1倍焦距(f)时,像为正立、放大的虚像,像距v为负值,物像同侧。

五、实验结果分析1. 当物距u大于2倍焦距(2f)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

随着物距的增加,像距逐渐减小,像的大小也逐渐减小。

2. 当物距u等于2倍焦距(2f)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为倒立、等大的实像。

此时,像距等于2倍焦距(2f)。

3. 当物距u介于1倍焦距(f)和2倍焦距(2f)之间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

随着物距的减小,像距逐渐增大,像的大小也逐渐增大。

4. 当物距u小于1倍焦距(f)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为正立、放大的虚像。

此时,像距为负值,物像同侧。

六、实验结论1. 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u大于2倍焦距(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距u等于2倍焦距(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当物距u介于1倍焦距(f)和2倍焦距(2f)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物距u小于1倍焦距(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实验报告: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提出问题】
凸透镜成的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什么关系呢
【实验器材】
光具座、已固定刻度尺、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实验步骤】
1、观察凸透镜的焦距(凸透镜上已标注)。

~
2、把蜡烛、凸透镜、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

3、点燃蜡烛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高度使三者中心在同一水平线上。

4、调整物距使u>2f移动光屏直到看到清晰的像为止,观察物距、像的性质及像距。

5、调整物距使u=2f移动光屏直到看到清晰的像为止,观察物距、像的性质及像距。

6、调整物距使2f>u>f移动光屏直到看到清晰的像为止,观察物距、像的性质及像距。

7、调整物距使u=f移动光屏直到看到清晰的像为止,观察物距、像的性质及像距。

8、调整物距使u<f调整光屏的位置,看能否在屏上找到像。

如果不能,试着从光屏一侧透过凸透镜用眼睛直接观察烛焰。

观察一下是实像还是虚像并观察像的大小和正倒。

9、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10、将实验仪器整理成开始做实验时的样子。

【实验数据】
【实验结论】
1、如果以焦点为参考点,则物体离焦点越近,像距离透镜越远,像的大小越大。

2、当u=2f时,成等大的像;u>2f时,成缩小的像;u<2f时,成放大的像。

所以u=2f是成像放大还是缩小的分界点。

3、当u=f时,既不能成实像也不能成虚像,u>f时成实像,u<f 时成虚像,所以u=f是成像虚实的分界点。

4、成等大的像时,物距等于像距。

成放大的像时,像距大于物距。

成缩小的像时,像距小于物距。

5、实像总是倒立的,像和物在透镜的两侧;虚像总是正立的,像和物在透镜的同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