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
城市体系名词解释
城市体系名词解释本文对城市体系的概念进行了客观完整的解释,包括城市体系的定义、特点、结构和功能等方面,以及中国城市体系建设的现状和方针政策。
一、引言城市体系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各种不同性质、规模和类型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城市群体组织。
城市体系是经济区的基本骨骼系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带动区域最有效的组织形式。
本文将对城市体系的概念进行客观完整的解释,包括城市体系的定义、特点、结构和功能等方面,以及中国城市体系建设的现状和方针政策。
二、城市体系的定义城市体系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各种不同性质、规模和类型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城市群体组织。
城市体系是经济区的基本骨骼系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带动区域最有效的组织形式。
此概念形成于 20 世纪 20 年代至 60 年代,由于世界城市化发展到较高程度,城市间的相互影响增强,故它们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以便有效地按地域系统组织生产和进行行政管理,获取最大经济效益和最佳社会效果。
三、城市体系的特点城市体系具有以下特点:1. 多样性:城市体系包括不同性质、规模和类型的城市,它们在功能、规模、空间布局等方面具有差异,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城市体系。
2. 层次性:城市体系中的城市按照不同的职能、规模和地位,形成明显的层次结构。
中心城市是城市体系的核心,起着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的作用,其他城市则在中心城市的协调下,分工合作,共同发展。
3. 空间性:城市体系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形成的,不同城市之间的空间位置和距离对城市体系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
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包括集中组合与组团结构、一城多镇型、多中心型等形式。
4. 动态性:城市体系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条件的进步不断演变和发展。
城市体系的调整和发展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
四、城市体系的结构和功能城市体系的结构包括职能结构、规模结构和地域结构(布局)。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一直是西方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传统领域,从20世纪初期以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诸多的理论流派。
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生态学派、区位学派、新古典主义学派、行为学派是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主流;20世纪70年代,新马克思主义学派成为主流。
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又形成了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1)社会生态主义学派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芝加哥学派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三大经典模型,即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心理论。
1923年美国社会学家伯吉斯提出同心圆城市结构学说。
他在研究芝加哥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特点后,提出了由五个同心圆带组成的城市格局。
他认为在城市不断扩张的同时,形成了不同质量的居住带,依次向外为:①市中心为商业中心区;②过渡带;③工人住宅带;④良好住宅带;⑤通勤带。
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霍伊特提出了扇形理论。
他认为城市由市中心沿着主要交通路线发展或沿阻力障碍最小的路线延伸,故城市结构呈放射状的扇形模式。
1945年,美国社会学家哈里斯和E.L.厄尔曼提出多核心理论,多核心城市结构是一种比较现实的模式,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多核心化和郊区化。
(2)城市区位主义学派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出版了《南部德国的中心地》一书,提出了中心地理论,这也是近代空间经济研究的重要理论。
他继承了古典经济研究方法,运用抽象的理论演绎方法建立了精确化的理论。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和中心聚落进行大量调查,他发现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地在职能、规模和空间形态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中心地空间分布形态会受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原则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系统。
此后,德国学者廖什论证并发展了中心地理论。
(3)行为主义学派社会行为学派出现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它克服了社会生态学派和经济区位学派对人简单化和理想化假设的缺点,认为在现实社会中土地利用者的区位决策行为因价值观、思维方式、知识水平和掌握信息等方面的影响不可能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程度,而且最大经济效益和最佳效用并非人们进行区位决策的唯一目的。
简述克里斯泰勒的城市区位论
克里斯泰勒的城市区位论区位论就是人类选择空间活动的区位理论,即研究人类各种空间活动,应在什么样的地点最佳,效果最大的理论,研究人类活动区位,选择分析其形成原因与条件并预测其发展现象的科学。
克里斯泰勒的城市区位论又称中心地理论,是关于城市区位的理论,对一定区域内城市体系中的等级,职能间的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进行研究,并采用六边形图示,对城市体系规模加以概括,是关于城市数目,阶层,规模以及分布的理论,其具体理论包括:一、城市等级规模的阶层性:①在一定地域内,城市是该市及其周围地区的中心地,为居住在它周围的地域内的居民提供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等,中心地提供的物资和服务有高级和低级之分,低级中心地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其数量多,分布广,服务范围小,提供的物资和服务种类少,而高级中心地数量少,服务范围广,提供的服务和货物种类多,如大商场医院等。
每一个高级中心地都包括各个级中心地,更多的低级中心地。
②物资供应地服务供应范围有上限界限,如果上下限都很大的话,就有高级物资和服务,成为高级中心地,相反,就是低级中心地。
③商业地区建立某种物资供应,都有一个最低的利用人口,即人口数量少也不能成为高级中心地。
二、中心地空间分布模式—六角形网络。
①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物质分布的平等,人口的均匀分布,人们的收入,对物质服务的需求,以及消费方式相同。
②有统一的交通系统,统一规模的所有城市交通便利程度一致,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③消费者都利用最近设施,减少运费。
④任何中心地提供的服务和物资的价格相等,消费者购买的物资和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售价加运费条件下,中心地是均匀分布在平原上,同类中心地间距离相等,服务范围也是同一半径的圆形区。
推崇运费最低原则,两圆形区橡胶区域被相邻的两个中心区评分,每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变成蜂窝状的六角形,各地等规模中心地之间无空隙,成为数学最佳结构。
三、市场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原则与城市系统空间模式:克氏认为,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形态,还受以上因素的制约,形成不同的城市空间分布系统。
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中大都市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化
案例二
东京大都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东京大都市在战后 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形成了以中心商 务区为核心、以放射状的交通轴为骨架的空间结构。 但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和全球化的推进,东京大都 市的空间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心商务区逐渐向 郊区迁移,工业区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商业区和 居住区的兴起。同时,城市交通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形成了以地铁和高速公路为主体的城市交通系统。
全球化和市场化影响大都市的人口流动和 分布,导致人口向城市中心和核心区域集 聚,同时郊区化和城市边缘化现象也日益 明显。
全球化和市场化促进大都市的基础设施建 设,包括交通、通讯、能源等领域的投资 和发展,推动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
政府政策和规划对大都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也日益显著,包括土地利用政策、住房政 策、环境保护政策等,引导和调控城市空 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的可持续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生态保护和 资源节约,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分区和用
地布局。
促进土地利用集约化
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 率,实现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
构建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提高城市 交通的通达性和便利性,减少交通拥 堵。
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
打破行政壁垒,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 协调,推动大都市圈的协同发展。
城市土地利用政策
城市土地利用政策的变化也影响了 大都市的空间结构演化,例如土地 用途的转换、土地价格的波动等。
案例分析
纽约
纽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其空间结构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最初的制造业中心到现在的服务业和办公区中心,纽 约的经验为大都市的空间结构演化提供了借鉴。
城市区位城市体系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
服务功能
服务范围
区域金融中心、航 长江三角洲、 一级中心 运中心、贸易中心、 上海 全国甚至国外 国际投资中心
二级中心
三级中 心 四级中心
南京 杭州 苏州 无锡 常州 宁波
镇江 扬州 南通
省级经济中心、交通 本省及周边地区 中心 主要在地市范 制造业 围内
市域内 本城镇和乡村
五级中心 小城镇
读我国中部某区域图,回答问题。 (1)长沙、株洲、湘潭作为中部城市群之一,将发挥城市在区域 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请分析该城市群发展的自然区位因素。 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有河流提供水源和水运条件,矿产丰富 (2)简述以该城市群为中心的地区吸引、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有 利条件。
小结:
形态
占地面积小, 商业 呈团块状或条 状 区
特征 中心商务区 经济活动最繁忙 建筑物高大稠密 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 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 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与 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工业 聚集成片 区 住宅 占地面积大, 区 是城市的主要 功能区,工业 化后出现分化
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将城市类型由四类变为五类,增设了超大城市,同时 将小城市和大城市分别划分为两档。(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具体划分标准为: 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 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 [3,50万) 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 [50万 ,100万)
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有何区别与联系?
联系:都是城市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现象。 逆城市化: 城市 区别: 郊区城市化:城市 郊区 农村、小城镇 发达国家 成熟阶段 发展中国家 加速阶段
城市经济学之城市空间结构(PPT 60页)
3、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 勒创立的,他在1933年出版的《德国南 部的中心地》一书中提出该理论。克里 斯泰勒采取类似于杜能的“孤立国”方 法,首先假定研究的区域或国家是平原, 人口均匀分布,对外部不发生联系,利 润的原则起着完全的支配作用。
在这些假设前提下,克里斯泰勒运用六 边形模型对城镇分布的“安排原则”, 即决定城镇数量、规模和分布的原则进 行了抽象的理论概括。
如把城市视为一个大圆他认为同一利用方式的土地通常呈扇瓣状从圆心中心商业区沿主要交通干线向外放射轻工业和批发商业对运输线路的附加易达性最为敏感所以其用地逐步形成一个从市中心向外放射出去的扇形区而且不是一个平滑的扇形它可左右隆起
• 城市经济学
第四章 城市空间结构
本章将介绍城市空间结构的有关概念、 基础理论、典型模式和影响城市空间结 构的主要因素,并重点讨论我国城市空 间结构的演变。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综合了几乎所有社会经 济因素,概括了各个要素的空间相互关系 及分布规律。城市空间结构显示出的继承 性、综合性、动态性、内聚性、扩展性等 特征说明了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因素的复杂 性和多元性。其中有较大影响力的因素要 属政府行为、土地价格、社会结构及人文 类型等因素。
一、政府行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第二节 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理论
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是在农业区位论、工 业区位论和中心地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 展起来。
1、农业区位论
农业区位论是研究农业空间经济活动的 组织和优化的区位理论。即研究不同的 农业活动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内的最佳选 择。
农业区位论是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所首 创,他在1826年出版的名著《孤立国同 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提出 了因地制宜根据地域差异合理安排农业 生产,优化土地组合的思想。系统地建 立了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成为农业区 位理论,甚至区位理论的鼻祖。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三、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
3.相互作用模式
各种相互作用模式的产生,旨在寻求空间组织中 相互作用的特点和规律。比较著名的有引力模式、 潜力模式。
(1)引力模式
引力模式是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来的。
该模式认为,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这两个城市的人口 规模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其一般形式如下:
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不断地通过交通、 通讯等联系通道发生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 息的交换,我们把这些交换称之为空间相互作
用(spatial interaction) 。
通过空间相互作用,使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 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即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6
一、相互作用的分类
(一)相互作用的类型
典型的例子就是移民过程。
实际上,现象的空间扩散过程常常采取多种方式。
2、空间扩散的阻力和障碍
1)阻力 新事物接受者的接受情况 阻力因人而异,从而影响接受的时间长短、
所形成的空间格局和接受者比率的饱和程 度
2、空间扩散的阻力和障碍
(1)阻力
新事物接收者的数量和时间分布呈正态分布
2、空间扩散的阻力和障碍
Iij
Wi Pi Wj Pj D b ij
Iij为i、j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量,Pi为第 i个城市的人口规模。 Dij两个城市间的距离,b为测量距离摩擦作用的指数。 WiWj为经验确定的权数。
25
(2)潜力模式
计算一个城市与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内所有城市(包括它 自身)的相互作用量时,那么,只需要应用引力模式分 别求出这个城市与其它每一城市的相互作用量,然后再 求和,就可以得到。总结成公式形式如下:
新英格兰南部的节结地域
智慧城市的体系架构
智慧城市的体系架构智慧城市体系结构在城市通信基础资源之上分为四层:感知层、通信层、数据层、应用层,同时各层与城市信息化数据与联通公司内部系统进行对接。
城市基础资源主要是指光缆网、城域网、互联网、移动网等网络基础资源。
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为通信网络,可以为承载智慧城市的各项应用提供高速、安全、可靠的传输通道。
智慧城市体系架构如下图所示:智慧城市体系架构图四层分别描述如下:2.2.1感知层智慧城市感知层是指利用RFID、传感器、摄像头、二维条码、遥测遥感等传感设备和技术,实现对城市中人与物的全面感知。
感知层是智慧城市技术体系的首要环节,主要进行信息的的采集处理,为智慧城市的高效运行提供基础信息。
感知层是人的感知延伸,它扩大了人的感知范围、增强了人的感知能力,极大的提高了人类对外部世界的了解水平。
感知方式是根据被感知的信息类型,继而采取相对应的感知技术及方法。
目前主要的信息类型有:数字信息、原始信息以及其他相关信息,所以主要的智慧城市感知方式可分为四类:①身份感知:通过条形码、RFID、智能卡、信息终端等对物体的地址、身份及静态特征进行标识。
②位置感知:利用定位系统或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对物体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进行感知。
③多媒体感知:通过录音和摄像等设备对物体的表征及运动状态进行感知。
④状态感知:利用各种传感器及传感网对物体的状态进行动态感知。
智慧城市通过身份、位置、多媒体和状态感知等多种相结合的感知方式,实现信息从汇聚阶段向“人—人”、“人—物”、“物—物”之间协同感知阶段和泛在融合阶段迈进。
2.2.2通信层智慧城市通信层主要完成所有感知控制网络的接入,同时提供安全、可靠、准确、及时的数据传送,实现更全面的互联互通。
通过各种形式的高速率高带宽的通信网络工具,将各种电子设备、组织和政府信息系统中收集和储存的分散信息及数据连接起来,进行交互和多方共享。
从而更好地对环境和业务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从全局的角度分析形势并实时解决问题,使得工作和任务可以通过多方协作来得以远程完成。
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
中心性Centrality) :是城市对外服务的相对重要性 结节性(Nodality):城市总体上的重要性 克里斯泰勒用电话指数来度量中心性(用中心地的实际电话数减中心地 的预期电话数为中心性指数,分成9级) Z = Tz –Ez (Tg /Eg) Tg /Eg——德国南部的人均电话数 Ez——城市的人口 Tz——城市的电话数 Z ——城市的电话指数
17
4)在交通原则下(K=4) 运输效率最高
•
6个低级中心地在它高一级中心地 市场区的边上; 低级中心的市场区分属2个高一级 中心地的市场区; 高一级中心地的市场区是低一级 中心地市场区的4倍; 低级中心地可以到周围2个高一级 中心地接受服务;
•
•
•
18
3
中心地理论的理论要点
中心地理论的理论要点
•
•
•
业数与中心地的人口规模之间存在指数曲线关系: P = a*bn a、b为回归系数 当店数n等于1时,P 就是该职能的门槛值。
5
以店数为纵轴,以居民点的人口规模为横轴,可以拟合出一条曲线。 6
1
中心地理论的若干概念
表 69 若干职能的门槛人口规模比较 门槛人口规模 1.美国华盛顿州 2.新西兰康特伯里 加油站 196 261 医生 380 491 理发 386 668 保险 409 250 牙医 426 1016 汽车旅馆 430 954 五金店 431 414 汽车修理店 435 293 美容师 480 1126 律师 528 830 服装店 590 388 银行 610 759 农业机械 650 431 花商 729 1280 干洗商 754 781 珠宝店 827 926 旅馆 846 356 体育用品 928 797 殡仪员 1214 1137 照相 1243 1156 公共会计师 1300 671 中心职能
第八章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2)潜力模式
根据引力模式,我们能计算一对城市间预 期的相互作用量。如果我们计算一个城市 与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内所有城市(包括它 自身)的相互作用量时,那么,只需要应 用引力模式分别求出这个城市与其它每一 城市的相互作用量,然后再求和,就可以 得到。
四、空间扩散
空间扩散是空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 采取空间扩散方式的流是在特定的时间和 空间中从源生地产生,经过若干时间后扩 散到接受者中。
2)中心地理论的出现标志了现代城市地理学的形 成。
以假设条件为基础,通过逻辑演绎建立的中心地 理论是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及运用方法上的重大 突破,它不仅导致“空间分析学派”的建立,而 且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和人文地理学中理论研究和 数学方法应用的热潮。
瑞典的城市规划(中心地理论的应用)
50年代,美、英等国学者对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的中心地体系作了大量的验证。60年 代起,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发展中国家的中
K值
固定(K=3,4,7) 非固定、K=3、4、7、9……
二、市场网 在需求圆锥体的基础上,廖士进一步阐述了市场
去由圆形转为六边形的过程。
廖什的市场区组织的发展过程 六边形具有最接近于圆的优点,也具有比三角形和正 方形等其他多边型运送距离最短的特点,因此需求可
达到最大化。
廖士体系比起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体系更
为一般的中心地体系。廖士的体系中克里 斯泰勒的3种形式(K=3、4、7)仅是其中 的特例。廖士通过不断改变六边形的方向 和大小,得到不同规模的市场区(K=3、4、 7、9、12、13、16、19… …)。
空间扩散理论是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于1953 年提出的。空间扩散研究被益为本世纪人 文地理学研究中两项最重大的贡献之一。
1、传染扩散:现象从一个元生点向外作空 间扩散,如果是渐进的、连续的过程,我 们叫做传染扩散。
城市地理学讲义-第一章
城市地理学前言城市地理学是城市科学大家庭中毫不逊色的一员。
地理学家以其空间地域性、系统综合性的独特视角和以人为中心的人地关系的观念来研究城市,而区别于其它城市学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地理学获得长足进展,对城市研究作出了贡献,并在学科的相互融合和渗透中,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吸收了必要的营养,又采用了数量方法、计算机、遥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手段,成为地理学中最活跃的人文地理分支之一。
课程内容本课系统地讲述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基础知识,共分八章。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第三章:城市化第四章:城市形成发展的地理条件第五章: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第七章: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第八章: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教材:《城市地理学》周一星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主要参考书:《城市地理学》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第二版《中国城市地理》顾朝林等著,商务印书馆,1999年《城市地理概论》于洪俊、宁越敏编著,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现代城市地理学》许学强、朱剑如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课程的基本要求1、对能力培养的要求◎了解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般掌握城乡界限划分和城市地域类型、城市形成发展的地理条件、城市职能分类。
◎牢固掌握城市化原理、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中心地理论。
◎学会运用城市地理学相关理论与方法,解决在城市规划中遇到的问题。
2、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城乡界限划分和城市地域类型。
◎城市化概念、城市化类型、城市化过程曲线、中国城市化特征及对策。
◎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理论。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中国城市规模政策。
◎中心地理论、城市吸引范围的划定。
3、考核方式◎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80%。
◎平时考核方式:考勤、课堂提问及课外作业。
(缺课三次,取消考试资格)◎期末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课外阅读⏹城市化研究——中外城市化比较、中国城市化特征、水平和动力机制、城市化过程研究、郊区化研究、城市发展方针(城镇体系)、衡量指标……⏹各类空间研究——城市空间、商业空间、工业空间、居住空间、城市边缘区……发展特征、变化机制、影响因素、结构重组……⏹城镇体系——城市群体研究、都市圈(带)地理科学进展、世界地理研究、城市问题、经济地理、地域研究与开发、地理学报、城市规划、地理研究、人文地理、地理科学、地理学与国土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城市规划汇刊、城市规划学刊、经济研究、城市改革与发展、城市发展研究。
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中心地提供的职能都有一定的服务范围 中心性 ( centrality ) 与中心地等级 根据中心地所执行职能的数量,也就可以把中 心地划分成高低不同的等级①中心地等级越高, 它提供的中心职能越多,人口也越多 ②高级的 中心地不仅有低级中心地所具有的职能,而且具 有低级中心地所没有的较高级的职能 ③中心地的 级别越高,数量越少,彼此间距就越远,它的服 务范围也就越大
1958年
公式:∑ Iij = ∑ PiPj 设:Vi = ∑ Iij Dijb
+ PiPi Diib
Pi
则:Vi =∑ Pj
Dijb
+ Pi
Diib
其中:Vi 为i城市的总潜能;
Dii 为i城市地域面积的平均半径;
其他符号与引力模式中的符号意义相同
美国人口潜力图
• 五、城市空间扩散 • 1、空间扩散的基本概念 • 传染扩散 • 等级扩散 • 重新区位扩散 • 2、空间扩散的研究状况 • 阻力作用 • 障碍的作用
• 第三节 核心与边缘理论 • 一、均衡增长与不均衡增长 • 均衡增长论 纳克斯(R.Nurkse)。恶性循环,供给
方面:低的储蓄能力,引起资本不足,造成生产力低 下,导致供给水平低,进而又影响储蓄能力,引起资 本不足……如此循环不断。需求方面:由于购买力低, 缺乏投资诱因,部分地造成资本不足,造成生产力低 下,导致收入少,购买力低……如此循环不息。 • 不均衡增长 赫希曼(A.O.Hirschman)。有些落后 国家之所以落后,错误的投资策略。他认为,对不发 达国家来说,多部门的齐头并进,多元发展,是不现 实的。最现实的办法是在各部门之间,保持某种比例 的不均衡增长。不均衡就有压力,压力本身推动发展。 • 不发达国家的资金有限,效果小,而且还会互相抵消。 因此,应该集中有限的资金,投入重点地区和主导部 门,通过横向水平关联效应,吸引相同产业的发展和 集中;通过前向关联效应,利用主导部门的产品发展 再加工的企业;通过后向关联效应诱发原材料生产, 扩大经济效果。
城市空间结构--由
二、城市功能区的成因
城市规模小,各功能区混杂布局,随城市的发 展,城市功能区分区渐明显。同时,城市功能区 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影响因素
历 史 因 素
经 济 因 素
社 会 因 素
行 政 因 素
二、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北京市中心并 非商业中心, 而是行政中心
1、历史因素-基础因素 继 承 原有土地利用影响决定城市功能现状 与 创 新 城市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
城市河流的下游
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4、城市功能区的特点
• (1)都占有一定空间; • (2)各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界限; • (3) 一个功能区往往以某种功能为 主,也可能兼有其他功能。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行政区、文化区、风 景区、交通与仓储区、城市绿地等
纽约曼哈顿区
上海陆家嘴区
东京新宿区
香港中环
在数字处布局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重型机器 厂和印刷厂,合理的选择是
水厂 ④ 污水处理厂 ① 机器厂 ② 印刷厂 ③
3、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类型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内部的成都 平原,形成了较完整的团块状。
兰州位于黄河谷地,其发展被迫 沿谷地向东西延伸,形成条带状。
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又是丘陵地区, 地形的崎岖不平使城市发展在地域上失去了完整性 。全市形成了几个片区,形成了组团状的格局。
举例:A新兴工业园区
B浦东新区
历史背景影响 城市功能分区
历史因素
基形 础成
城市 地域 影响住宅 社 经 功能区分化 功能 济 的主要因素 区分化 会 分区 因 因 成因 素 素 区促 分进 化功 能 干预城市社会 经济的发展
城市土地利用 随历史而变化
第七章 城市体系的网络结构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二、城市的外向性联系与网络发展
(三)外向性城市网络编织促成——网络联系型 跨国公司植入地方,管理并利用空间,塑造出相互关联的
总结:网络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力,是科技发展技术进
步的产物。网络经济发展的速度、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 人们的想象,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持续且深远的影响。
三、区域经济网络及其结构
(一)区域经济网络的构成要素 区域经济网络的构成要素主要有: (1)经济客体。 (2)经济主体。 (3)运动载体。 (4)节点。 (5)运动路线。 (6)网络。
诸多关系,主要包括:公司内部关系、公司间关系、公 司—地方关系和地方—地方关系。这些关系共同编织着 外向性的城市网络。
三、外向性条件下的城市网络系统的结构特点
1.城市网络层级与跨国企业区位分布相一致。 2.城市体系空间组织的网络结构受跨国公司行为影响。 3.城市网络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具有不确定性。
网络经济是20世纪80年代后蓬勃发展起来的新经济形态, 主要是通过互联网络进行的经济活动。
一、网络经济的由来与意义
(二)网络经济出现的背景 1、科学技术是最具影响力的决定性因素。 2、具体来说就是第三次信息科技革命的推动——因
特网的发展。 3、知识经济的出现。
一、网络经济的由来与意义
(三)网络经济对城市体系结构的影响 1、传统的中心地模式将被日益显著的城镇网络化结
业化的经济结构,彼此之间的分工与联系建立在各自的特 色和优势基础上。
二、网络城市的空间组织与结构优势
城市空间理论分析方法——城市意象、空间形态、空间结构
二、诺伯格· 舒尔兹的存 在空间论
诺伯格· 舒尔兹的存在空间论
2.1概述 诺伯格· 舒尔兹的的“存在空间”是林奇的“城市意象”与G.Cullen空 间观的延续与整合。G.Cullen注重具体可见的空间,从建筑、街道、中心等 元素来看待整个市镇地景;林奇属认知空间。诺伯格· 舒尔兹从任何空间知 觉均有其意义作用,因此必须与更稳定的图式体系相对应这一认识出发,论 述了人在世界上为自身定位所必需的基本空间概念,从而导出了“存在空间” 这一概念。所谓“存在空间”,就是比较稳定的知觉图式体系,亦即环境的 “意象()image”。 诺伯格· 舒尔兹对于存在空间的结构进行了更具形态化的分析,称为存在 空间的垂直/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表示存在空间具有层级性,依范围大小可分为: 1、地理区域或国家范围 2、地景或区域范围 3、城市范围 4、街道 5、住家 水平结构(存在于每一垂直结构中)主要由三个元素组成: 1、具有特殊意义的地区(领域) 2、连接各类型中心与地区的路线(路径) 3、具有特殊重要性与意义的各类型中心(场所)
凯文· 林奇的城市意象
1.4 城市形态 城市环境的意象性有利于它视觉的识别和本身的构成,前面所提到的各 类构成因素——道路、边缘、区域、结点、地标都是建造一个明确的有特点 的全城结构的砌块,对于如何设计一个良好的城市形态呢?林奇认为,它取 决于: (1)应从整体形象性要求,对各个要素进行精心的设计 (2)体现出形态的特性。包括单一性、形式的简明性、连续性、统治性、 结合的明确性、方向性、视野、运动知觉、时间序列等。 (3)要有整体感(各种形象要素组织成一个整体,有序的为人所感知)
小组成员:
汇报日期:
基于环境知觉与人类行为的城市空间研究 一、凯文· 林奇的城市意象 二、诺伯格· 舒尔兹的存在空间论 三、朱一文的符号空间论 四、阿尔多· 罗西的形态—类型学城市空间分析理论 五、空间意义分析
第8章空间网络结构
第八章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1.不同职能,不同规模的城市要发生交互作用,城市与区域之间也要发生交互作用,形成各自的势力范围。
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区域中城镇体系的点(城市与城市)、线(城市与联系通道)、面(城市与区域,吸引范围)三要素在空间的组合关系。
2.中心地理论杜能的农业区位论(1826年《孤立国-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韦伯的工业区位论(1909年《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克里斯泰勒、廖什的城市区位论(1933年《德国南部的中心地》;1940年《经济的空间分布》)“没有中心地理论,就没有城市地理学”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是把城镇作为零售中心和服务中心,来探讨城镇体系的聚落规模、职能和分布的规律性的理论。
3.中心地理论的若干概念1)中心职能或中心地职能:聚落遍在的为外部服务的作用,这种职能一般要集中在区域的中心。
有这种职能的聚落叫中心地(Roadside路店;Hamlet小村,闾市;Village村庄,村市;Town 镇,镇市;City城,城市)2)职能: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作用(如加油站,停车场,银行,食品店)企业单位:提供职能的单位(Establishment)职能单元:一个企业单位提供一种职能叫一个职能单元,一个企业单位提供两个职能或两个企业单位各提供一个职能叫两个职能单元,。
3)门槛值和服务范围:维持一个职能单元存在所需的最起码的人口数或购买力服务范围有门槛范围、最大范围、实际范围不同职能的门槛值和服务范围是不同的职能的企业数与中心地的人口规模之间存在指数曲线关系P = a * b n当店数等于1时,P 就是该职能的门槛值4)服务职能的等级:将不同职能按门槛值排队(按入门次序分),就有低阶职能和高阶职能之分。
不同国家或地区服务职能的入门次序可能是不同的。
(见表69)5)中心地的等级:按中心地执行的职能的数量和职能的等级,可以把中心地分成不同的等级。
规律性:中心地等级越高,中心职能越多,中心地人口越多(中心地的等级与中心职能数和中心地规模成正相关);高级中心地不仅有低级中心地所具有的职能,而且有低级中心地所没有的较高级的职能,这些交高级的职能有较高的门槛和较大的服务范围;高级别中心地数量少,间距大,服务范围大6)中心性:对中心地的等级的度量克里斯泰勒用电话指数来度量中心性(用中心地的实际电话数减中心地的预期电话数为中心性指数,分成9级)4.理论假设无边的大平原;均质的肥力和水分;初始人口均匀分布;均匀的陆路联系;决定因素是距离;经营者和消费者有理智的行为。
第一讲 城市空间结构(共50张PPT)
及成因
(2)各地城市新区规划建
(3)城市内部空间结 设中的功能区布局特点
构的形成
(3)许多三线城市发展中
(4)不同等级城市的 提出的“建设国际化大
服务功能
都市”的宏伟目标
在读图析图中落实双基
在讲练结合中突破考点
高考达标练
城市空间结构
结
束
1.读“城市功能区类型及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显示的城市土地利用 类型一般分为 商业用地、工业 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 用 地、休憩及绿化用地、 交通 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 类型。
在读图析图中落实双基
在讲练结合中突破考点
高考达标练
城市空间结构
结
束
4.读“中心地理论模式图”,回答问题。
(1)中心地是指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区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 务的地方。 (2)中心地空间分布受 商业 、行政和 交通因素的制约。
在读图析图中落实双基
在讲练结合中突破考点
高考达标练
城市空间结构
结
束
在读图析图中落实双基
在讲练结合中突破考点
高考达标练
城市空间结构
结
考法 2 城市等级体系
束
2.(2017·广州模拟)读下图,回答(1)~(2)题。
(1)城市等级体系从大到小依次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④③②①
在读图析图中落实双基
在讲练结合中突破考点
()
高考达标练
城市空间结构
结
束
(2)古雷的居民在寻求下列几组不同的服务时,合理的城市选择是
A.到东山购买鱼虾等副食品
()
B.到漳州购买彩电、冰箱等生活用品
城市道路网络有哪些结构形式
城市道路网络有哪些结构形式城市道路网络有哪些结构形式道路网络是城市网络物化的重要形态之一,它是城市空间生长的骨架,支撑着城市内部各种功能空间性分布,同时也反映着城市与外界区域的联系及城市空间整体的开放程度。
我国城市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城市运输需要以及城市总体布局的要求,经过改建和建设形成多种不同的道路网结构形式,主要有以下4种:1、方格式每隔一定距离设置纵向的和横向的接近平行的道路,但由于地形和历史等原因,方格式道路网不一定是严格垂直和平行的,这是我国城市道路网最普遍的一种布局形式,如西安、洛阳等一些平原城市。
这种结构的优点是:(1)布局整齐,有利于建筑布置和方向识别;(2)交叉口形式简单,便于交通组织和控制。
缺点是:道路非直线系数较大,交叉口过多,影响行驶速度。
2、环形放射式环形放射式的道路网有若干条环线和起自城市中心或环线上的某一点的射线组成,如天津市就是通过建设内环、中环和外环及14条放射干道构成了环形放射式道路网络。
这种结构的优点是:(1)有利于城市中心与其他分区、郊区的交通联系;(2)网络非直线稀疏较小。
缺点是:街道形状不够规则,存在一些复杂的交叉口,交通组织存在一定困难。
3、自由式城市道路根据地形特点,或依地势高低建筑而成,道路网无一定的几何形状。
主要形成在山丘地带或沿海沿河的城市。
如山城重庆位于嘉陵江与长江汇合处,道路主要沿等高线开辟,形成了不同高程的道路网,并以几条干道(包括隧道)将其相连。
这种结构的优点是:(1)能充分结合自然地形;(2)节省道路工程费用。
缺点是:道路线路不规则,造成建筑用地分散,交通组织困难。
4、混合式因地制宜,将上述两种或三种道路网络形式混合在一起,混合式如果使用得当可以尽得各种形式的优点,扬长避短。
目前较多采用的是方格式与环形放射式的混合,它是我国众多方格式道路网向现代城市交通体系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北京、成都的道路网便属此类型。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C = B1-B2 式中:C——中心地的中心性;
B1——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的
量;
B2——中心地供给中心地自身
的中心商品的数量。
• 货物的供给范围
供给的上限 供给的下限
下限 r
上限 R
销售量
距离
距离
如何判断“高级中心地”与“低级中心地”??
• 中心地的等级
1)中心地等级的特征
1、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
空间扩散有三种基本类型:
传染扩散 等级扩散 重新区位扩散
1、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
(1)传染扩散
现象从一个源生点向外作空间渐进的、连续的空 间扩散。扩散过程同传染病的接触传播近似,称 之为传染扩散(Contagions Diffusion)。
1、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
(2)等级扩散(hierarchical diffusion )
新思想、新技术在距离较远但属于同一规 模等级的城市中传播,然后向次一级的城 市扩散。
自上而下的、非连续性的阶梯状空间扩散 过程。
33
1、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
(3)重新区位扩散
在传染扩散中,如果接受者的数量没有增加, 仅仅发生了原接受者的空间位移,我们称之 为重新区位扩散。
新英格兰南部的节结地域
①铁路通勤人员 的流动方向
②报纸发行范围 ③电话呼唤方向 ④公司负责人的
办公地点
⑤银行负责人的 办公地点
(2)理论的方法
A 赖利零售引力规律
1931年赖利将牛顿定律引进到零售商业区的研究,认为A、B两城市间 任何一地C,到两城市的零售额的相对份额(Ta/Tb)与两城市的规模 大小和两城市的距离远近有关,并提出“零售引力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1.不同职能,不同规模的城市要发生交互作用,城市与区域之间也要发生交互作用,形成各自的势力范围。
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区域中城镇体系的点(城市与城市)、线(城市与联系通道)、面(城市与区域,吸引范围)三要素在空间的组合关系。
2.中心地理论杜能的农业区位论(1826年《孤立国-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韦伯的工业区位论(1909年《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克里斯泰勒、廖什的城市区位论(1933年《德国南部的中心地》;1940年《经济的空间分布》)“没有中心地理论,就没有城市地理学”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是把城镇作为零售中心和服务中心,来探讨城镇体系的聚落规模、职能和分布的规律性的理论。
3.中心地理论的若干概念1)中心职能或中心地职能:聚落遍在的为外部服务的作用,这种职能一般要集中在区域的中心。
有这种职能的聚落叫中心地(Roadside路店;Hamlet小村,闾市;Village村庄,村市;Town 镇,镇市;City城,城市)2)职能: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作用(如加油站,停车场,银行,食品店)企业单位:提供职能的单位(Establishment)职能单元:一个企业单位提供一种职能叫一个职能单元,一个企业单位提供两个职能或两个企业单位各提供一个职能叫两个职能单元,。
3)门槛值和服务范围:维持一个职能单元存在所需的最起码的人口数或购买力服务范围有门槛范围、最大范围、实际范围不同职能的门槛值和服务范围是不同的职能的企业数与中心地的人口规模之间存在指数曲线关系n b P = a *当店数等于1时,P 就是该职能的门槛值4)服务职能的等级:将不同职能按门槛值排队(按入门次序分),就有低阶职能和高阶职能之分。
不同国家或地区服务职能的入门次序可能是不同的。
(见表69)5)中心地的等级:按中心地执行的职能的数量和职能的等级,可以把中心地分成不同的等级。
规律性:中心地等级越高,中心职能越多,中心地人口越多(中心地的等级与中心职能数和中心地规模成正相关);高级中心地不仅有低级中心地所具有的职能,而且有低级中心地所没有的较高级的职能,这些交高级的职能有较高的门槛和较大的服务范围;高级别中心地数量少,间距大,服务范围大6)中心性:对中心地的等级的度量克里斯泰勒用电话指数来度量中心性(用中心地的实际电话数减中心地的预期电话数为中心性指数,分成9级)4.理论假设1无边的大平原;均质的肥力和水分;初始人口均匀分布;均匀的陆路联系;决定因素是距离;经营者和消费者有理智的行为。
简单说:均质平原和经济人5.理论要点1)形成一套呈三角形分布的中心地的等级体系,不同等级中心地有不同大小的六边形市场区2)不同级别的中心地和市场区一级一级相嵌套。
低级中心地和市场区被高一级的所包括。
见图72,假设B级中心地有r,r-1,r-2,r-3和e,e-1。
等不同的职能,B级中心地的市场区范围由最高级职能的半径R所决定。
但是在B级中心地市场区边缘的居民,不愿意到B级中心地去接受低级的服务,因为距离远,不经济。
就会在3个B级中心地之间的位置有一个比B低一级的中心地K来提供服务,K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是由它所提供的最高级职能的服务半径(e)所决定的。
K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分别是B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的一部分,K级中心地的居民可以到周围的3个B级中心地接受较高级的服务。
依次类推,可以导出比B 高一级的中心地G,和比K 低一级的中心地A,以及它们相应的市场区。
它们的嵌套关系见图73。
3)在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空间结构(K =3)市场组织最合理6个低级中心地在它高一级中心地市场区的角上;低级中心的市场区分属3个高一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高一级中心地的市场区是低一级中心地市场区的3倍;低级中心地可以到周围3个高一级中心地接受服务;在行政管理上,每3个低级单元组成一个高一级的单元,有1个一级单元,有3个二级单元,9个三级单元,27,81,。
;中心地的等级为1,2,6,18,54。
较高等级中心地的距离是低一级中心地距离的根号3倍4)在交通原则下(K=4)运输效率最高6个低级中心地在它高一级中心地市场区的边上;低级中心的市场区分属2个高一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高一级中心地的市场区是低一级中心地市场区的4倍;低级中心地可以到周围3个高一级中心地接受服务;在行政管理上,每4个低级单元组成一个高一级的单元,有1个一级单元,有4个二级单元,16个三级单元,64,256,。
;中心地的等级为1,3,12,48,192。
较高等级中心地的距离是低一级中心地距离的根号4倍(2倍)5)行政原则(K =7)行政管理上的方便6个低级中心地在它高一级中心地市场区的角内;1个高级中心的市场区包括了7个低级中心的市场区;高一级中心地的市场区是低一级中心地市场区的7倍;在行政管理上,每7个低级单元组成一个高一级的单元,有1个一级单元,有7个二级单元,49个三级单元,343,。
;中心地的等级为1,6,42,294,。
2较高等级中心地的距离是低一级中心地距离的根号7倍6)3种原则可能同时交错发生作用见P335表,原则是对的,但具体到数字有点牵强附会。
等级 A B C C' D E F个数 1 2-3 6-12 6 42-54 118K =7 1 || 6 | 42 ||294K =3 1 | 2 | 6 18 |54| 162 |486K=4 1 | 3 |12 |48 |192 |768评价:1)城市作为服务中心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在不发达的情况下是这样,到了高度发达的今天也还是有意义,尽管在工业社会下有例外。
2)在这一前提下,不同等级的中心地,人口数,职能数,职能的门槛值,入门次序,城市数及其间距等等观念,基本是正确的。
六边形市场区的模式在实践中也有体现,特别在平原农业区。
3)在克氏的启发下,各国的学者做了不少验证,有些验证发现与克氏有相似的规律性。
例如中心地是分等级的,它们之间的间距符合K=3或K=44)也有一些验证不符合克氏的规律,因此提出了批评。
这些批评集中到一点,是对克氏的严格的阶梯状体系结构提出质疑。
在克氏严格的嵌套关系下,不同等级的城市数、城市人口数、职能数和职能等级都是呈阶梯状的。
但实际的情况往往是连续的,没有明显的差距。
甚至出现一些反例。
例如图77中心地人口与职能数的关系不明显;图78市场区的面积与中心地的等级和人口数间的关系不明显。
5)最后归结为克氏的假设条件有问题,地域不是均质的,人口分布和购买力是不均匀的;在实际是多目的购物和消费的情况下,到最近中心地接受服务的假设有问题,会趋向与到高级中心,会打乱严格的不同等级中心的市场区大小(图79);在信息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主的最大利益原则的实现有问题,这要求企业的进入符合企业单位数和中心地数的最小化。
6)因此,就有人来修正克氏的模型,如图80,K=3和K=4 同时存在。
7)理论模型就是理论模型,在实践里处处有它的影子,但不是处处是它的再现和翻版。
适用与全世界的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模型是不存在的。
他寻找到了一些共同的规律性,我们的任务是继续探讨在不同条件下,会发生什么变形。
6.变形1)集聚变形:实际的人口密度不均,大城市周围人口密度大,购买力高,市场区小,远离城市的地方则相反。
2)带状资源分布下的变形:带状的森林开发、带状的肥沃土地开发、带状的煤带开发,低级中心不在自己市场区的中央3)线状资源分布下的变形:山区的河谷4)点资源分布下的变形5)时滞变形6)对外联系不均匀时的变形7.廖什的中心地理论1)均质平原,不同于克氏的有均匀分布的工业原料,有普及的可用于生产的技术知识和相同的消费需要,人口均匀集聚在农村基本聚落里。
2)市场区,不同于克氏的是生产和消费都在市场区内进行,中心地不是单纯的提供服务3的中心,也是日常物品的生产中心。
3)六边型市场区和K值,不同的是每一种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门槛值,有不同大小的市场区,K值大小反映市场区的大小。
3、4、7不过是最小的3种市场区。
见图83的9种市场区4)150种不同K值的市场区重叠,围绕一个中心旋转、调整,得到廖什景观(见图84)5)不同于克氏的体系,不那么严密,但更接近实际多城扇面和少城扇面(1)出售高阶商品的中心地不一定供应各种低阶商品(2)某一等级的中心地,不一定供应同一套商品3)(同一等级中心地规模可能不同,非阶梯状(4)人口少的中心地可能向人口多的中心地供给商品(5)(6)不同等级的中心地之间的数量不是一个常数8.城市腹地的概念)一个城市的影响范围可以很大;一个地域可以接受很多城市的影响12)城市对外影响力的大小随距离而衰减3)两个同等级城市之间一定存在一个相互作用力相等的地方4)城市的直接吸引范围或直接腹地:是一个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对城市周围地区的社会经济联系起主导作用的一个地域。
请注意不是说在这一范围内,不受其他城市的影响,而是说以这个中心城市的影响为最大。
5)实际上两城市之间直接吸引范围的界线是一条中性带,具有过渡性。
一个城市与其吸引范围内的联系强度是不均匀的,可以分成集中作用区,一般作用区和边缘作用区(图86)6)城市的每一种职能都会有不同的影响范围,城市综合的影响范围是多种指标吸引范围的综合。
7)不同等级的城市有不同的职能,有不同等级的吸引范围。
当我们划分城市的吸引范围时,实际上就是寻找一城市与周围同级城市之间的吸引范围的界线。
8)城市的吸引范围具有的特点:边界的模糊性、动态性、内部联系强度的不均匀性,相互之间的等级层次性。
不受行政界线的限制,但具体划界要求保持和某级行政边界保持一致。
9.一般规律1)城市等级越高,规模越大,实力越强,吸引范围也大,反之亦反2)经济发达地区,同级城市稠密,城市的直接吸引范围较小,但联系强度较大;相反,吸引范围较大,而联系强度较小。
3)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城市,常常作为中心城市的职能强度比同级规模的城市要弱。
专业化城市的专业化职能的影响范围是很大的。
所谓中心城市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具有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城市。
是综合性职能的城市。
4)中心城市与它的吸引范围的关系有两大类,一是中心区位城市在它吸引范围的中部,一是门户区位城市在它吸引范围的口部10.划分城市吸引范围的方法1)经验的方法4两城市间净车流,—通过车流=①通过线上资料的调查,调查不同断面的车流:总车流净车流最小的点,即两城市吸引范围的边界;了解居民购物或出行的指向;调查不同地方的消费者,②通过面上资料的调查,③通过点上资料的调查,了解城市商业、服务业企业的顾客来源,如银行帐户的分布;住院病人的地址;医院出生婴儿的记录,日报的发行范围日报发行范围;铁路通勤的方向;7个指标划分纽约与波士顿之间的吸引范围:格林用长途电话联系;银行客户;卡车蔬菜运销;渡假者来源;大工业企业董事的办公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