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摘要
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结题
《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问题提出、现状分析、课题界定、研究意义价值、理论依据问题提出:在新课改下,新教纲中明确提出了要正确处理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教学大纲所确定的基本要求,是对全体学生的共同要求,它体现了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
要实现这个共同要求的目标,必须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适合学生情况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要求逐步得到落实。
然而,课堂调研表明,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学习很努力,然而所获得的知识与能力并没有大幅度的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较低,过程与方式、学习情感和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则显得被动,学习潜能并没有得到充分释放。
因此,我们认为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处理好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的关系,才能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同时,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培养。
现状分析: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的关系问题的研究,很多教师都在进行相关的研究,也出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有些研究成果也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但让人感到总有些不太满意。
因此如何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进行因材施教,如何在因材施教时又面向全体,探索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我校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们选择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不仅是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课题界定:本课题中的"因材施教"包括教育与教学两个方面。
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是指学校、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无论他们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家庭出身如何,不管他们生在农村还是生在城市、是否有残疾,教师都应赋予他们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学在学校都能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研究意义价值:"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就已提出的一种处理教学中的个体差异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
探析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的关系
探析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的关系“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想必会有许多同行和我一样,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要么感觉就像听到“大跃进”年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时的口号,要么就会觉得说出这句话的人一定不是做教师职业的人。
可是,当我看到洋思中学的相关资料后,我不禁为我以前的想法而惭愧。
洋思中学之所以取得那么辉煌的成就,其中的一个经验就是:每一位教师都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努力帮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不忽视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也不放过每一个学生的弱点,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最终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
也就是说洋思的教师真正地踏踏实实处理好了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间的关系。
那么“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一、了解和研究教育对象是因材施教的前提第一,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共性。
如高中阶段是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其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和过渡性。
这一阶段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竞争的日益激烈,自身思维意识的发展,比较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了解和掌握“年级共性”,有利于我们选择适合于大多数学生程度和兴趣的教学方法,正确组织教学活动。
第二,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性格、情感、意志,甚至家庭情况等,都是需要了解的情况。
作为分析学生心理的参考。
每个学生的背后都有父母期待的目光,每个学生都是家庭和社会的希望,每个学生的现在都将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其意义不可轻视。
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善待每一位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
一个学生之所以成为问题学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家庭的不良教育,都可为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提供条件。
这是学生后进的外因,而这些影响要起作用,必须通过内因即学生本身起作用。
因此,我们在做后进生思想转化工作之前,首先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摸清他们后进的原因和关键所在,以便对症下药。
“因材施教”如何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如何面向全体学生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课题号:GS[2013]GHB0394阶段研究成果。
同时为市级课题【编号(2013)PLG113】阶段成果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与基础。
只有了解学生的差异,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并实施符合个人需要的教学活动,才能切实提高整体课堂教学质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着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学习热情。
要求每个教师认识这些差异并设法超越差异、缩小差异。
面对智力、能力、思维、性格、毅力等都存在差异的学生,我们的教育要“以人为本”,就要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为此我们的教育要允许学生有选择学习方法的权利,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进行学习。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素质差别入手,以学生个体为教学对象,进行个别化因人施教,处理好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关系。
一、引导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教师要着力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变“跟我学”到“我要学”,以主人的姿态投入训练。
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巧妙疏导,让他们积极投入学习的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在思考问题的角度等方面放权让学生独立自主,使学生明确目标,并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表现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
使学习数学的过程逐步成为学生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活动过程,同时让独立探索成为学生自主性的强大支点。
二、课堂提问启发要有层次性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问题不仅要问在点子上,问在着急处,提得明白准确,便于学生思考。
还要因教学内容和因学生实际而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思考,都能回答问题。
①设计全体学生都能回答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当然更重要的是设计同一问题,让学生得出不同程度的回答。
并指出回答不出的学生(实际是指中下等生)可以看书。
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的研究感悟
因材施教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价值
1
因材施教的思想源于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 的“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2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因材施 教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教育公平和高 质量的重要保障。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1
由于地区、学校之间的差异,学生接受的教育资源不均衡,导
致起点不公平。
班级授课制的限制
02
班级授课制虽然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但难以充分关注每个学
生的特点和需求。
学生个体差异大
03
学生之间存在兴趣、能力、认知风格等方面的差异,给教师实
施因材施教带来一定难度。
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的内在联系
因材施教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
03
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同时需要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02
面向全体学生的意义
定义与内涵
面向全体学生是指关注所有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为他们提 供适合的教育机会和资源,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面向全体学生的内涵包括平等对待学生,尊重个体差异, 关注学生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
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为教师提供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从而促进每 个学生的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需要因材施教的支持
面向全体学生强调让每个学生都受到关注和支持,而因材施教则为这一目标提供了有效的 方法和手段。
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 发展;通过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整体教育质量。
因材施教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进程,提高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必须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从学生现状和需求出发,针对学生的特点把教育教学与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年龄特点、情感特点、个性心理等因素联系起来,立足于“以学生发展为本”,发现并发展学生强势智能,因材施教,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本文阐述了因材施教的涵义和意义及其理论依据,并对实施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径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因材实施理论依据实施途径一、“因材施教”的涵义及意义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及知识、能力现状,从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途径、措施和方法进行教育和教学。
不同的人,因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其个性也互不相同,知识、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倾向。
他们对某一学科知识的兴趣和接受能力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在教学中,如都按统一的要求和进度进行,就不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这就给教师提出,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发展倾向而“因材施教”。
当前国际竞争其实就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这种较量不是体现在战场,而在课堂,在于当前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由于学生先天条件及后天生活环境、接受教育等因素影响所造成的差异,决定了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要想同一标准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化的教育,但教育工作者可以结合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及知识能力水平,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其发展的教育,发现并发展学生的强势智慧,让学生走不同的适合其发展的成功之路。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因材施教对成功教育有着重要影响。
二、“因材施教”的理论依据最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认识并灵活运用“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的是我国古代的孔子。
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①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因材施教”这个概念,朱熹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②,这就是“因材施教”的来源。
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的探讨
许多教育体制倾向于采用传统的集体教学模式,这使得因材施教在实践中受到一 定限制。要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可能需要教育体制层面的改革和投入。
03
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 的教育策略
个性化教育策略
针对学生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强调针对学生的个体差 异,包括学习能力、兴趣爱好、 学习风格等,制定个性化的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的评估策略需要制 定多元化的评估标准,不仅包括 学习成绩,还包括学生的综合素 质、特长发展、团队合作能力等
方面。
评估方式多样化
评估方式也需要多样化,包括考 试、作业、项目、表演等多种形 式,以便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
况和综合素质。
及时反馈与指导
评估结果需要及时反馈给学生和 家长,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学生进 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以促
因材施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如能力、兴趣、学 习风格等,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 学习需求。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因材施教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还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情感发展 、意志品质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
03
动态调整教学
因材施教强调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
公平与质量的平衡
为了实现教育公平,一些教育机构可能采取标准化教学方法和评估,以确保所 有学生都能得到基本水平的教育。这可能导致因材施教受到限制,难以充分发 挥每个学生的潜力。
因材施教在实践中的困境与挑战
教师专业能力
因材施教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能力和时间投入,以了解每个学生的需求并提 供相应的指导。然而,现实中教师往往面临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其他行政事务,可 能无法充分关注每个学生。
案例三:灵活分组促进师生互动交流
“因材施教”如何“面向全体学生”
摘要:“因材施教”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就应关注学生差异,公平对待学生,发掘学生潜能,分类指导,整体推进。
关键词: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教育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为了一切孩子,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孩子的一生”。
这一圭臬始终涵摄、统领着整个教育发展的目标走势。
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社会的深情呼唤。
而素质教育要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原则就是“因材施教”。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教师要根据学习者不同的资质等具体情况而施行相应的教育措施。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因材施教”体现的是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而“面向全体学生”则体现了教育对象的广泛性。
可以说,没有“因材施教”做前提的“面向全体学生”乃是虚假的“全体”;同样,不能以“面向全体学生”为根本目标的“因材施教”,也是无谓的“施教”。
所以说,“因材施教”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前提,而“面向全体学生”则是“因材施教”的根本目标,二者之间是并行不悖、熔融统一的辩证关系。
那么,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如何面向全体学生来恰当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促成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呢?我以为,以下几点做法是值得尝试的。
一、悉心关注和肯定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孔子是“因材施教”的首倡者,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朱熹在他的《集注》中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圣贤施教,各因才,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人弃也”。
可见,古人育人,即已注重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关注“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但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际中,由于诸多复杂原因的影响,每个学生在学习兴趣、动机、气质、性格、能力、学习风格等方面有着较大的个别差异。
教师要充分关注和尊重学生的这些差异,并予以及时而恰当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进步。
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的研究感悟
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的研究感悟【摘要】当代的教育提倡素质教育,而根据现行的教育制度与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要求“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机制,因此,从目前的教育观来说,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是响应号召的一种表现,而也是通过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的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各个方面全面发展,本文就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进行分析和总结,希望对当下的相关教育问题有所帮助。
【关键词】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关系;研究;感悟一、对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的客观认识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在理解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因材施教指的是根据教学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指导,广义上讲求根据学生的素质和自身条件赋予相对应的素质知识储备。
而面向全体学生则指在狭义上指的是由教师统一规定目标和学习任务等,统一开展集团教学活动,而在广义上来讲面向全体学生指的是教育本身面向所有有受教育权利的所有人,从九年义务教育的角度来讲,不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而是所有人都要接受的教育,而针对面向全体学生也就是指无论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都要全面发展,全面负责,从而落实教育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二、因材施教的具体实施过程(一)为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环境针对部分学校因为考虑到升学率等问题而挑选优秀学生开设尖子班,在学习任务和学习环境上给予特殊照顾的现象不但使学生失去了平等竞争的基础,而且也使学生中的中差学生心理上受到了不良影响,从公平的角度需要学校在教学中能够一视同仁并且根据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可以在教学中将所学内容设计出多种题型,让好中差学生能够有各自施展的机会,在习题训练及考试中结合学生各方面情况制定多种考试模式,使不同阶段的学生能够倾其所学,尽情发挥,培养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乐趣。
(二)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龙头作用每个班级都有几名成绩各方面优秀的学生,而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保证优秀学生的进步和保持,另一方面要使其起到带头作用,可以结合班上同学的不同性格和学习习惯进行分组,由优秀学生带动学习,并结合组的特征由优秀学生发表自己的一些学习的经验和技巧帮助其他同学一同进步,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从而培养兴趣符合因材施教的思想,进而对学生群体产生积极影响。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处理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处理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
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改革的手段之一就是要探索和确立符合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规律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还要处理好不同学生学习数学的差异,重视差异在教学过程中的变化。
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共性,也要照顾他们的个性差异,要面向全体学生,更要因材施教。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一个适应其发展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应有的数学教育,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每一位学生数学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下面就谈谈本人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一、面向全体,共同提高(一)运用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全体学生高效发展教学模式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一种学习环境,以最适宜的方式促进学习者的发展。
当前,教学模式正从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从以“教”为主向重“学”的方向发展;从经验归纳型向理论演绎型发展。
顺应课改的呼声,我校以创建高效课堂为目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方法,积极推进“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极大的提高了各科教学质量。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去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概念,解决新问题,进而获取经验,发展能力的课堂范式,其核心是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
数学课堂如果能灵活运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就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发展能力。
(二)解决数学学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落实全体学生的数学基础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着许多共性问题,需要教学中集体解决,主要包括:1.基础不牢。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内迅速掌握和巩固各单元的基础知识,并且得到了进一步的思维拓展和提升。
2.题目怕新。
小学生的共性问题:审题能力差。
大多数的孩子在课堂上接受的是授道式的教学,只知道解题方法,却没有机会和时间展开自己的思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模仿式思维”,在考试时面对各种改头换脸的题型就一筹莫展了。
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的关系
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的关系作者:吴昭平朱毅军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20期摘要: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方法,在具体教学实际中需要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思想与理论,提高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提高科研能力,同时要求教师设计、组织合理的教学活动,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在新课改大背景下,结合本校实际校情,本校教研组进行“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的课题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是新课改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这两个概念既独立存在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校进行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这一课题的研究,是立足小学课堂教学中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正常教学,以我校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为目标。
根据学校的具体特点,通过分析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点,遵循因材施教原则,促进全体学生健康发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在此谈谈几点处理好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的教学体会。
一、本课题的实践意义我校地处县城,交通便利,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主要聚集地,也是商贸重地之一,师资雄厚,设备齐全,是家长为子女挑选的热门学校,因此班级人数多,一般都在60人以上,生源差距大。
人数多,差距大,学习优势没有充分发挥。
教师难以一一指导,再加上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学生两极分化现象严重,课堂内如何对大班额下差异较大的学生因材施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校是我县推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学校,我校曾根据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创出了“四五六模式”,成为我县诸学校新课改学习的典范。
在我县新课改与学校取得的教学成果的前提下,为了贯彻执行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理念,我们以因材施教为基点,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经过实施我们总结出了一些实践经验。
二、搞好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的方法(一)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指南,指教师通过教材情况与学情确定的教学目的。
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材施教”这个教育理念,早已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中。
它的核心思想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现代教育领域,因材施教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基本教育原则,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推广。
本文将从学生的多样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学生的潜能等方面,探讨因材施教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因材施教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多样性。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在智力、性格、兴趣等方面存在差异。
因材施教就是要充分尊重和理解这种差异性,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多样性,这样就容易导致一些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困难和挫折。
而因材施教则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实现全面发展。
因材施教可以更好地尊重学生的个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特点,这是他们的个性。
因材施教正是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个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够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只有在尊重学生的个性的前提下,学生才能真正快乐地学习,才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能。
因材施教还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只有在有兴趣的情况下,学生才能够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够更好地吸收知识。
因材施教就是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根据这些兴趣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愉快和享受。
只有在真正培养学生的兴趣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发展潜能,实现全面发展。
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当今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在推进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理解学生的个性和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我们每一个教师有责任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洽、宽松的教育环境,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从而激发每名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每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一、数学教学要在面向全体学生1.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对学生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因此,我尽可能做到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尤其对“后进生”,我对他们更是少批评多鼓励.从而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欲望.2.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名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地学习.这样也可以使学生敢于暴露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一些疑难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一方面让他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独立的个性.3.教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习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切实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实际操作、直观感知、抽象概括、演绎推理、迁移类推、系统整理知识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掌握,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一,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进行教学,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大纲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确保大面积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二,切实转化低差学生.首先,要关心并鼓励差生,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使他们建立起能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其次,应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辅导差生,帮助他们尽快弥补知识掌握上的某些缺漏.第三,鼓励优等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首先为了防止优等生产生自满情绪,我通过对他们提出较高学习要求,使其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其次,经常给他们适当布置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通过上述诸措施,使全体学生在“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目标体系中,每个人都能得到对他们是最大可能的发展,以此实现素质教育关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客观要求.二、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是实施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促进人的心理全面发展的奠基工程.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能力的培养,课业负担是否过重,心理素质能否得到发展,都直接影响到他们个性的全面发展,对他们的一生均有深远的影响.所以义务教育大纲中,将结合数学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放在与“双基”和“能力”培养的同等重要的地位.1.增强教书育人的意识首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意识,提高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自觉性.其次,深入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明确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有关内容,适时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我国数学史上的优良传统等内容,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2.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课堂教学,我们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不畏困难的精神,养成计算仔细、思考认真、书写工整、检验一丝不苟、听讲聚精会神、答问井井有条,以及课前自觉预习、课中主动参与、课后及时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三、坚持学生主体性意识,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最主要的特性是主体性.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通过这些方法的掌握,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我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重视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教学.第二,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显然,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必须要先让他们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因此,我做到:要教给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基本的思维方法,并让他们逐步学会用这些思维方法解决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在培养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既要明确思维的起点,又要能把握思维发展的方向,使其思维过程能够顺利地进行;严格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使他们的思维过程能够有序地进行.四、切实改革评价制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改革评价制度.评价对教与学的活动具有诊断、反馈、激励的功能,是牵动教育全面性、导向性的一根杠杆,考什么、怎么考制约着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应试教育,就是在统考指挥棒的下面,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争取高分而学,甚至“分数”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评价学校、教师的唯一标准.而素质教育的评价应当是全面的,不仅要有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评价,而且要有对学生思想品德、认知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评价等.在培养跨世纪创造性人才的今天,学校肩负着历史赋予的重任,我们每一个教师有责任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洽、宽松的教育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注:本文系定西市教科研2011年“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课题批准号:dx[2011]ghbz29,课题负责人:侯艳玲,课题实施人:郭世海,高卫军,戚海鹏)。
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的研究
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的研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的。
“为了一切孩子,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孩子的一生。
”这就要求我们全面提高课堂效率,因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一、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这是与面向少数有升学希望的学生的“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之一。
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面向全体学生,重要的教学原则之一就是“因材施教”。
也可以说,“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是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两条重要原则。
教师的对象学生不可能都是完人,要相信“人人有才,人无全才,因材施教,人人成才。
”因而唯有“因材施教”才能把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素质教育思想落到实处。
具体到课堂教学要强调每节课都有对不同学生提高的计划和实现这种提高的问题设计,并在教学中逐一落实,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和收获的喜悦,都能在同一课堂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他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个性,扬长避短,有针对性的教育。
在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就要正确处理好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的关系。
孔子说:“有教无类”,在历史上打破传统的血统论、命定论教育观,认证了人人都可能、都应该受教育,提出了要让所有的人受到教育。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就更应该让每一个人都受到教育。
那么在班级授课制中,我们就要面向全体,就是要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使“好学生”“中等生”和所谓的“差生”“后进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贯彻因材施教,还必须改变我们的评价思想和评价目的。
人有十二种智慧,只有从多角度去观察,我们才能认定学生是不同的“材”,才能对他们实施不同的教育,否则,就会抹杀一大批人才,还谈何因材施教。
我们要加强对“材”的认识。
在传统的认识中,“材”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我们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差异进行教育。
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的研究感悟
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的研究感悟在当今社会,教育已成为发展的重要基石之一,而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是教育的两个重要理念,其关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
因材施教是指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量身定制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参与到教学中去,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成绩。
而面向全体学生则意味着将教学对象扩大到所有学生,打破了教育中的班级区分,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全面的、平等的教育资源。
如何平衡这两个理念的关系?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在实现因材施教前提下,注意在教育过程中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很重要。
正如教育学家所说:“因材施教不仅是个理念,也是个过程,是一个有序的、信息丰富的、持续的、个体化的教育过程。
” 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教育中的差异化,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以此为基础实现因材施教;同时,面对全体学生,在教学中始终坚持公平性和平等性。
教育的核心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取得好成绩。
而这种目标,不能简单地依托于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或一种教育理念。
在教学中,老师们必须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借助各种技术、工具,运用各种途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到学生个体差异,对于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接受知识、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去,从而实现因材施教;同时,在课堂上,我们也应该注重将教育对象扩展至全体学生,打破各种束缚限制区分,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均等地享受到优秀的教育资源和机会,从而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如何实现这两者的平衡?核心在于教师们需要有高温度高度地教学教导过程中的感悟和能力,他们对每个学生进行深度地了解,熟悉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不断适应不同的学生,采用准确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取得更好成绩。
在实现因材施教的同时,教师们也应该重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努力破除各种限制和障碍,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得到平等的机会和资源。
因材施教,照亮每一个学生的心房
因材施教,照亮每一个学生的心房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而教师是这个事业中最重要的环节。
在教育过程中,因材施教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素质、能力、兴趣各不相同。
如何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照亮他们的心房,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特点是至关重要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兴趣和学习习惯,了解他们的特点能够更好地指导教学。
在课堂上,我经常观察学生的表现,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与他们建立起互信的关系。
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我了解到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帮助。
在实际教学中,我积极探索因材施教的方法和途径。
在教学设计上,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当的水平上取得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既有讲授、示范,也有讨论、合作,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我也重视反馈和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鼓励他们在不断尝试和实践中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
因材施教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也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学校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为教师因材施教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家庭也应该积极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与学校和教师建立积极的沟通和合作关系,共同关心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在因材施教的道路上,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努力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应该积极探索个性化教育的新途径和模式,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只有通过因材施教,我们才能真正照亮每一个学生的心房,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展翅飞翔,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因材施教是教育事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需要教师、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结题报告
《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结题报告单位:舞阳县吴城镇第二初级中学主持:陈新伟参与:陈遂平刘慧丽陈爱国时间: 二零一零年九月《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结题报告舞阳县吴城镇第二初级中学陈新伟陈遂平刘慧丽陈爱国一、课题的问题提出、现状分析、课题界定、研究意义价值、理论依据问题提出:在新课改下,新教纲中明确提出了要正确处理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教学大纲所确定的基本要求,是对全体学生的共同要求,它体现了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
要实现这个共同要求的目标,必须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适合学生情况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要求逐步得到落实。
然而,课堂调研表明,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学习很努力,然而所获得的知识与能力并没有大幅度的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较低,过程与方式、学习情感和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则显得被动,学习潜能并没有得到充分释放。
因此,我们认为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处理好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的关系,才能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同时,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培养。
现状分析: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的关系问题的研究,很多教师都在进行相关的研究,也出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有些研究成果也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但让人感到总有些不太满意。
因此如何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进行因材施教,如何在因材施教时又面向全体,探索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我校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们选择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不仅是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课题界定:本课题中的"因材施教"包括教育与教学两个方面。
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是指学校、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无论他们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家庭出身如何,不管他们生在农村还是生在城市、是否有残疾,教师都应赋予他们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学在学校都能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
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每个学生在教学上得到最大限度发展。
也就是说,从大多数中等生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学的基本前提下,应同时兼顾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学有余力的学生,推行因材施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心理等方面的个性差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推进分类分层教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既能“吃了”,也能“吃饱”,使每个学生在教学上都能得到最大限度发展。
1、教学目标弹性化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学使学生得到何种发展,以及发展到何种程度的指向性标准。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对教学的实施具有诱发、导向、调控和激励的功能。
教学目标的弹性,反映在教学要求方面,就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求。
例如,教科书的正文和练习、习题中的基础题是要求全体学生都会的内容,而灵活运用和探索研究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
同一高度的教学目标,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学生,学目标的弹性,应是在把握学生基本状况和数学素质教育基础要求的大前提下,既体现课程标准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又体现部分优等生能够达到的更高层次要求,变全班同一的教学目标,为保底不封顶的分层教学目标。
围绕弹性化的教学目标,为不同基础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并据此来进行课堂教学。
这样的做法有利于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有助于诱发学生积极的自我评价,并有利于促使学生自我激励心理的产生。
弹性化的教学目标也有助于教师灵活把握课堂教学,调控教学进程,把“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2、课堂教学层次化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有分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过程要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围绕弹性化的教学目标分层次施教。
教师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要尽可能地增加学生的独立活动,课本让学生看,概念让学生想,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析,这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有更多的学习空间和平时间。
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的关系
2018年第20期(总第794期)大放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的关系吴昭平1朱毅军2(1秦安县兴国镇第三小学;2秦安县教体局教研室,甘肃秦安741600)摘要: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方法,在具体教学实际中需要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思想与 理论,提高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提高科研能力,同时要求教师设计、组织合理的教学活动,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在新课 改大背景下,结合本校实际校情,本校教研组进行“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的课题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是新课改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这两个概念既独立存在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校进行因 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这一课题的研究,是立足小学 课堂教学中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面向全体 学生进行正常教学,以我校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为目标。
根 据学校的具体特点,通过分析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点,遵 循因材施教原则,促进全体学生健康发展,取得了令人 :的教学 。
在 点处理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的教学体。
_、本课题的实践意义我校 ,交通便利,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主要聚集地,也是商重一,,全,是家长为 的学校,因人 ,一 在60人以 ,生 。
人 ,,学习 有 分发挥。
教师难以一一 ,学学科的特 ,学生两分重,课堂 对 的学生因材施教,是迫切要的问题。
我校是我 行新课程改的重要学校,我校根据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了“”,成为我 学校新课改学习的典范。
在我县新课改与学校取得的教学 的,为了行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理念,我以因材施教为点,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过实施我总了一 实。
二、搞好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的方法(一)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指南,指教师通过教材情 况与学情确定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 学的最终结果,具有、、、激励教学功能的功能。
教学目标的灵活性体现在教学要求,即不同层次的学生 应该有不同的学习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摘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正确认识和处理共性与个性的矛盾关系,坚持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的原则,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
才能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
关键词:因材施教面向全体素质教育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教学研究一、问题的提出对“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的理解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通常我们说的“面向全体”,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时面向一个班的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按照计划开展集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共同的目标。
这是狭义的理解。
广义的“面向全体”则是民主与进步的教育目标和办学思想。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既是国家的事业,又是人民群众的事业。
中央和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办教育要“面向全体”,就是要真正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努力为人民大众,特别是为全体学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
各级各类学校办学“面向全体”,就是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面向全体”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教育上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特性。
“因材施教”狭义的理解是指教学有针对性地加强个别指导。
从根本上说九年义务教育不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而是所有未来公民都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
因此,九年义务教育必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矗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好、中、差学生都要本着“全面发展、全程负责”的精神,切实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二、研究的方法(一)因材施教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在教育实践中因材施教,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面对21世纪的教育,我们一贯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承认差异、张扬个性、提高素质,这就势必要丢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进行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分层教学模式,要针对学生的智力因素、性格、外部条件等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势利导,或严词教育,或细心呵护,“大灶”、“小灶”齐开,而无论严慈,都是要达到相同的教育效果,“春风不让一木休,苦心换来满园翠”,最终使受教育者都能达到要求的教育目标,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其特长。
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这些因素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大小不一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为此就要求教师创造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观,使每个学生都可构建与自己能力相称的教学认知结构,得到全新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良好的修改品质,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
1、为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环境初中教育属于九年义务教育的范畴,每个学生都有在学校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
但在有些地方、有些学校,为了多几个学生考取中专和重点中学,按学习成绩把学生分成“快、慢班”、“好、差班”之类。
有些学校虽然没有这样做,但也为少数“尖子”学生开“小班”、吃“小灶”、发“专题”。
这样做不但使学生失去了平等竞争的基石,而且使占大多数的中、差生背上了被抛弃的思想包袱,不回避免地会产生悲观厌学的恶劣心态,于是种种不安份守已的恶作剧、闹剧屡屡发生,给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带来许多不安定因素。
所以,在教学上应坚持一视同仁。
当然,为所有的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环境并不意味着教学上实行“一刀切”,而是要遵循“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思想,使好、中、差学主都能从教学中受益。
我们的做法是:(1)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所学的内容精心设计尽可能多的基础题、拓宽题、拔高题,在提问中使好、中、差学生各有施展的机会。
(2)每次习题训练或考试都编制A、B两套题目,让好、中、差学生在答题时倾其所学、尽情发挥、各得其所。
2、充分发挥“尖子”学生的“龙头”作用任何一个班级、任何一个学科都会有几名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一方面要使这些“尖子”学生的成绩得以维持和提高: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他们在班级的“龙头”作用。
我在教学中坚持做到三点:一是每学期举行之2-3次学法交流会,由教师指定专题,请成绩优秀的或进步最大的学生拟稿发言,学生的现身说法往往比教育单方面的言传更易被同学们接受。
二是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分别由若干名成绩优秀的学生担任组长,让他们负责组织竞赛、收集问题及教学建议、帮助本组的后进生。
三是正确对待“尖子”学生的缺点和错误。
一些“尖子”学生因为是学习上的佼佼者而产生优越感,一旦出现缺点和错误往往不能正确对等自己,对此教师决不能因为偏爱而有所迁就,要进行耐心的教育,说服和鼓励他们在同学们面前承认和检讨自己的过错,之后教师要大力表扬他们敢于正视自己、勇于作自我批评的精神。
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尖子”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同时也会对全体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3、耐心细致地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通常所说的差生一般是差在非智力因素方面,表现为学法不当、自觉性差、缺乏耐心、粗心大意等。
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应有强烈的责任感,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决不能冷眼歧视或置之不理,而要善于从他们身上发现闪光点,鼓励他们扬长避短。
在教学中,我总是尽可能多地为差生提供发言的机会,所提的问题都是最简单、最基础的,以保证他们答题的成功率和准确率,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平时注意记录差生在作业和考试中做基础题时所出现的错误,及时做好补缺补差。
差生学习状况不佳的原因因人而异,教师要对症下药、具体指导。
如在一次单元考试中,一个学生只得了47分,我当面单独对他的试卷进行了分析,结果是:由于精心大意丢11分,由于不愿下功夫记忆丢9分,由于不善于作简单分析丢8分。
而这几方面只要稍作努力都可得到改正,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这次考试他至少可以得75分。
这样一分析使这位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教育,此后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另外,我给差生制订阶段性可能达到的成绩指标,鼓励他们朝着这个指标进而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大部分差生都能达到或超过预订的指标,从而实现了转化。
4、不忽视中等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常听到学校教育中有“抓两头带中间”的说法,“带”似有“一带而过”之意,实际上则变成了“重两头轻中间”。
其原因在于,中等生在学习上往往是不求甚解,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
平时练习或考试,基础题目错不了,有难度题目做不了,考试得分一般在七八十分左右。
这样的成绩教师也会觉得“过得去”,所以相对于“尖子”生和“后进生”,中等生容易被忽视,而他们也会因为很少被教师过问、得不到重视而不求上进。
中等生在班级总是占大多数,如果忽视了中等生就谈不上面向全体,更谈不上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中等生的学习成绩往往存在着担一拉就上去、松一松就下来的现象,所以教师应该给这些学生以足够的助动力。
为此,我坚持广泛地开展谈心活动,让中等生了解老师对他们的信任和殷切期望,同时帮他们找出学习成绩提不高的结症,帮肋他们坚定向高一层次攀登的信念和决心。
(二)面向全体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经过努力使每一个学生的素质都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
因为每个学生的智力、体力、文化基础、学习环境、条件、学习动机、意志等都各有差异,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就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首先,教师应该摸清每个学生的情况,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以情激情,以情育情,用自己的情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所学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达到“亲其师,传其道,学其道”的效果,同时努力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然后,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训练。
给每个学生发挥自己能力,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实现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目标。
1、调整教学内容,保证各有所得课堂讲授内容分层次,备课时要兼顾优等生与成绩相对落后学生存在差异的现实,加强备课内容的针对性。
课后练习分层次,必做题与选做题相结合。
考试内容分层次,在试题的分量和难易程度上加以区分,保证各类学生能学有所得。
2、变换辅导方式,培养自学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教学的重点不是教学生学会了多少,而在于是否教会了学生如何学习,因此要坚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采取行之有效的辅导方式,重点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对各学科的尖子生,教师要有目的的布置题目,压担子,尽量挖掘其内在潜力。
对大部分中下等生,教师要在基础课的基础上适量增加提高内容,以促进其知识的加深和拓宽。
对差生,采取学生多练习,教师多批改,集中进行训练的办法,以强化基础内容的巩固。
同样在词汇掌握的要求上,就不宜“一刀切”,要根据学生知识水平,按四会、三会区别对待,在课堂提问等各个教学环节都要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在此期间,尤其要善于发现差生的闪光点、兴趣点、动情点,及时表扬他们的点滴成绩,激发他们转化的内部动因,祝贺、道喜、帮助、安慰他们,使学生在体验成功喜悦的同时,树立学习自信心,完成自已的学习任务。
3、设计各种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动力,是一切精神活动的先导,是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首要条件,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学生只有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兴致勃勃地学习,因此要依据全体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设计符合不同层次学生兴趣的任务活动,用教育的艺术把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引向学习,帮助他们用兴趣之火去点燃智慧的火花。
例如在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时,直接讲课文学生不容易理解。
可首先让学生谈一下最近的天气变化情况,然后再让学生谈一下自己所知道的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
这样的话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或多或少的谈一点,学生根据自已的认识各抒己见,展开激烈争论,一下子就诱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课堂处于活跃的气氛之中,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为同学间的情感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本课其它知识的学习就迎刃而解了。
4、运用电教手段,满足各层次学生运用电化教学,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枯燥的教学问题趣味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因此,在教学中,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理解能力,依据教材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电教手段,组织课堂教学,以便收到较好的效果。
我国的教育正由知识型逐步向素质型转化,而正确处理“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的关系”则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是各种先进教学法之精髓。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学生的共同进步、全面发展为目标,以面向集体,照顾多数为重点,把主要精力花在集体教学活动上,致力创造民主气氛,培养既合作又竞争的学风和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