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寒证的中医辩证体会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中医辨治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中医辨治丁庆刚;高金良【摘要】胃脘痛是以上腹部胃脘区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亦称为胃痛.胃脘痛在临床症状很常见,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均可引起胃脘痛.唐宋前多称胃脘痛为心痛,到金元时期的《兰室秘藏》第一次出现"胃脘痛"一词,并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与心痛明确区分开来,使胃脘痛成为有别于心痛的独立的病证.后代医家在其基础上不断的研究发展,使胃痛内容得以极大的丰富.中医在治疗胃脘痛的疗效很好,现将近几年来的祖国医学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研究总结如下.【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5(013)020【总页数】2页(P158-159)【关键词】胃脘痛;脾胃虚寒;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作者】丁庆刚;高金良【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长春13002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长春130021【正文语种】中文1.1 饮食不节外感邪气五志过极饮食不节,外感邪气,五志过极等均可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调而引发胃脘痛的发生。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污染的加重,以及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本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并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
1.2 脾胃虚寒型本病多因脾胃气机受阻,脾胃升降失常,脾气不通则痛。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降浊,脾升清,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则可导致胃痛的发生。
胃脘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类型是脾胃虚寒型,此多源于现代人喜食冷食导致,因寒凉之邪最易伤及脾胃,脾胃虚寒,寒性凝滞,遇寒即可发为本病。
胃脘痛的治疗原则是理气和胃止痛。
正如《医学正传·心腹痛》曰:“夫通则不痛,理也。
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1]。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其治法为温助脾阳,以温煦胃阳而止痛。
张兴建[2-5]研究表明:温阳健脾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疗效很好。
中医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不只用温脾法,而且中医学认为久病入络,病久成瘀,尤其是脾胃虚寒型,因寒性收引凝滞,易影响血液在脉道中的正常运行,瘀滞不通,以致病情加重,且缠绵难遇。
理中汤治疗胃寒的医案
理中汤治疗胃寒的医案
理中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伤寒论》,其
主要功效是温中益气,治疗脾胃虚寒的症状,同时也能改善乏力、不
思饮食等身体虚弱的症状。
下面就由我为大家分享一则治疗胃寒的医案。
患者李先生,年过四旬,平时吃饭偏好凉性食物,喜欢喝凉水和
冰饮料,导致他的胃肠系统没有得到充分调理,久而久之就出现了原
因不明的腹痛、口干舌燥、食欲不振、大便干燥等症状,经常感觉虚
弱无力,甚至出现了失眠的情况。
李先生前往当地中医院就诊,医师
针对他的胃寒症状开了理中汤的方剂让他服用。
李先生在服用理中汤的过程中逐渐感觉到效果,原本疲惫无力的
身体渐渐变得有了些许力量,食欲不振的情况也得到了缓解。
经过几
天的调理,他的腹痛、口干舌燥等症状也逐渐消失了。
将近一个月的
时间后,他的病情已基本痊愈。
可以看出,对于胃寒患者来说,理中汤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中药治
疗方案。
理中汤中的黄芩、半夏等药材能够温中祛寒、燥湿化痰,可
以消除腹痛、口渴等症状,同时通过加强对脾胃的调理达到最终的治
疗效果。
但在使用理中汤时,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配,因为不同的患者病因病机不同,治疗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此外,使用
时也需要严格遵循医师的指导和用量要求,以保证安全有效地实现治
疗效果。
总的来说,如果您也正处于胃寒所带来的身体不适期间,我们建
议去寻求中医师的帮助,并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理中汤进行治疗,以
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
同时,还需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避免过多摄
入冷饮及寒性食物,促进脾胃的健康运转,从而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脾胃虚寒的症状和调理
脾胃虚寒的症状和调理脾胃虚寒,为中医名词术语。
是指脾胃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
包括脾阳虚和胃阳虚(亦有以为单指脾阳虚),多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
脾胃虚寒的症状1、局部症状:(1)腹胀、腹痛,对食物没胃口;口淡不渴,也不怎么想吃东西,泛酸,通常泛出的是清水,并无其它物质。
(2)长期性胃痛,特别是空肚时,疼痛会加重;(3)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而且,月常常常迟来,且大多有血块;(4)胃部寒凉,容易拉肚子,特别是在吃一些凉性或油腻重的食物时,或过度疲劳、忧虑过量的时候,大便稀薄或带有白色奶块。
2、全身症状:(1)脸色萎黄无华、少气懒言。
(2)怕冷:患者平时怕冷,冬季四肢冰凉,面色较惨白,喜欢喝热水。
(3)脉虚弱、手足不温、神疲惫力、吃得少,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就会加倍难受。
3、舌象:舌淡胖嫩,舌苔白润且舌质偏淡。
4、脉象:脉弱无力、脉沉迟。
5、其它:有些患者,仍是反酸、呕吐、腹胀、四肢浮肿、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的现象。
脾胃虚寒怎么调理(1)宜食食物性温味甘辛,具有健脾补气、温暖肠胃及祛寒作用的食物,如籼米、羊肉、鸡肉、牛肚、猪肚、链鱼、草鱼、荔枝、辣椒、韭菜、茴香菜、芥菜、肉桂、干姜、生姜、花椒、胡椒、小茴香、白豆蔻、红糖等。
(2)忌食食物性质寒凉、易损伤脾胃阳气的食物,如荞麦、莜麦、绿豆、豆腐、菠菜、空心菜、茄子、黑木耳、金针莱、莴苣、冬瓜、芹菜、苋莱、茭白、黄瓜、苦瓜、西瓜、柿子、香蕉、枇杷、梨、桃子、猕猴桃、莼菜、蚌肉、麦门冬、螺蛳、蟹、荸荠、甜瓜。
另外,寒性胃痛者还应忌食绿豆、柿饼、生番茄、竹笋、瓠子、生菜瓜、海带、生莴苣、生萝卜、生藕、生黄瓜、生地瓜、金银花、菊花、薄荷、鸭蛋、蛤蜊、蕹菜、蕺菜、地耳、豆腐、马兰头、冷茶和各类冷饮、冰镇食物,性凉生冷的食物会使脾胃虚寒疼痛加重。
胃寒凉中医辩证治疗方案
一、概述胃寒凉是中医常见病证之一,多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脾胃虚弱等原因导致。
胃寒凉症状表现为胃脘疼痛、喜温喜按、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呕吐清水、大便溏薄等。
中医治疗胃寒凉以温中散寒、健脾和胃为原则,以下为具体治疗方案。
二、病因病机1. 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寒凉之品,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脾胃虚寒,寒邪内生。
2. 情志不畅:情志抑郁,肝气郁结,影响脾胃运化,导致脾胃虚寒。
3. 脾胃虚弱:脾胃素虚,运化无力,水谷不化,导致脾胃虚寒。
4. 寒邪侵袭:外感寒邪,侵袭脾胃,导致脾胃虚寒。
三、诊断要点1. 胃脘疼痛:疼痛部位在胃脘,喜温喜按,得温痛减,遇寒加重。
2. 喜温喜按:患者自觉胃脘部喜温喜按,遇冷则疼痛加重。
3. 呕吐清水:伴有呕吐清水,无酸腐气味。
4. 大便溏薄:大便溏薄,不成形。
5. 舌脉象:舌淡苔白,脉沉细或弦紧。
四、治疗原则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五、治疗方案1. 内治法(1)中药治疗方剂:理中丸加减组成: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加减:若寒邪较重,可加吴茱萸、高良姜;若脾胃虚寒,可加黄芪、茯苓;若呕吐清水,可加半夏、生姜。
(2)针灸治疗穴位:中脘、足三里、内关、神阙操作:每次选3-4个穴位,用毫针刺入,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2. 外治法(1)温敷法材料:生姜、食盐操作:将生姜切片,与食盐混合均匀,用布包好,贴于胃脘部,每次30分钟,每日2次。
(2)穴位按摩穴位:中脘、足三里、内关操作:用拇指指腹按压穴位,每次按压1-2分钟,每日2次。
3. 饮食调养(1)饮食宜温热:饮食宜选用温热性食物,如生姜、大枣、羊肉等。
(2)避免寒凉食物:避免食用生冷、寒凉之品,如冰镇饮料、冷饮等。
(3)定时定量:饮食宜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六、注意事项1.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不畅。
2. 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
3.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4. 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治疗,切勿自行增减药物。
第二十四节中医辩证治胃痛探讨
第二十四节中医辩证治胃痛探讨[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一)辨虚实1。
胃痛而胀,闭结不通者多实,痛而不胀无闭结者多虚。
2.痛而拒按者多实,喜按者多虚。
3.食后痛甚多实,空腹疼痛者多虚。
4.脉盛气盛者多实,脉虚气怯者多虚。
、..5.痛剧而坚,固定不移者多实,痛徐而缓,痛处不定者多虚.6.新病体壮者多实,爽病体弱者多虚。
7.补法治疗痛剧者多实,攻法治疗加重者多虚。
(二)辨寒热1.胃痛暴作,遇寒凉过度则甚,得温则痛减为寒证。
2。
胃脘灼痛,痛势急迫,舌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濡数,为热证。
(三)辨气滞与血瘀.1。
若以胀痛为主,伴见嗳气者,多属气滞,痛如针刺或如刀割者,多为血瘀。
2.痛处攻窜不定者为气滞,痛处固定不移者属血瘀。
3.初病多在气,久痛入络,若痛久不愈者,多属血瘀。
二、治疗原则胃痛的治疗,应以理气和胃为基本原则。
同时必须审证求因,辨证施治,邪盛者应以祛邪为急。
如食滞中阻,则消导以和中,瘀血内阻,宜活血化瘀,肝气犯胃,宜疏旰和胃等,若属虚证当以补虚为先,如脾胃虚寒,当温中健脾,胃阴不足,宜养阴益胃等。
若属虚实夹杂,当以扶正祛邪,并根据正邪的盛衰,或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或祛邪为主兼以扶正。
此外,中医对痛证治疗有。
通则不痛。
之说,但不能狭义的理解,更不能把。
通。
看作是。
通下。
法。
解除致痛原因,以达止痛之效,即为。
通则不痛”。
还当注意,应用理气药时谨防伤阴。
因理气之药多有辛燥耗气伤阴之弊,故不宜大量久用,对胃阴不足或肝胃郁热者,尤当慎重。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急慢急性胃脘痛具有发病急骤,疼痛剧烈,持续半小时以上不缓解,病情变化迅速,病程短等特点;慢性胃脘痛具有起病缓慢,疼痛渐发,或反复发作,疼痛可耐受,服药可缓解或症状消失,病势较缓,病程长等特点。
2.辨虚实实者多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若补之则痛剧,大便常闭结不通,多见于新病体壮之人;虚者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若攻之则痛剧,大便无闭结,多见于久病体弱之人。
中医内科学胃痛脾虚胃寒
脾虚的概念与定义
• 脾虚:指脾气不足,脾胃运化功能减弱,出现食欲不振、腹胀 、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及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等全身症状 的病理状态。
脾虚的病因与病机
病因
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久病耗伤脾气、先天不足等。
机理
脾虚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减弱,水湿内停,痰湿内生,进一步影响气血生成与运 行,加重脾虚症状。
年老体弱
如年老体弱、久病耗伤脾胃阳气等。
胃寒的病因与病机
01
病机
02
03
04
脾胃阳气虚衰:胃寒患者脾胃 阳气不足,导致阴寒内盛。
脏腑功能失调:胃寒可导致消 化功能失调,出现食欲不振、
腹胀、腹泻等症状。
寒凝血瘀:胃寒患者易出现瘀 血、痛经等症状。
胃寒的辨证要点与鉴别诊断
辨证要点 胃痛绵绵,喜温喜按,得温痛减,遇寒加重。
脾虚的辨证要点与鉴别诊断
辨证要点
鉴别诊断:与其他疾病引起的消化系统 症状进行鉴别,如肝郁脾虚、湿热内蕴 等。
脾阴虚:口干唇燥,食欲不振,大便干 结,小便短赤。
脾气虚: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神疲 乏力,气短懒言。
脾阳虚:畏寒肢冷,腹痛喜温,大便溏 薄,小便清长。
03
胃寒证候分析
胃寒的概念与定义
概念
02
中药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 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因此应在 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胃痛脾虚胃寒主要是通过刺 激相应的穴位,调节人体气血流通和 脏腑功能,达到舒缓胃痛、改善脾胃 功能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治疗方法包括体针、艾灸 、穴位注射等,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 患者病情和医生经验进行选择。
胃痛的病因与病机
病因
胃痛的病因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失调 、外邪犯胃、脾胃虚弱等。
中医治胃寒
中医治“胃寒”来源:三九养生堂目录:第一章:中医治“胃寒” 6招让胃暖融融第二章:哪些食物胃寒千万不能吃第三章:胃寒患者日常保健的注意事项编者按:每到冬季总有许多人感到胃部不适,稍微降点温就会出现反胃、唾液变多等症状。
那么胃寒应该如何调理呢?中医养生有没有治疗胃寒的妙招呢?胃寒患者日常又该注意些什么呢?第一章中医治“胃寒” 6招让胃暖融融冬天又到了,你觉得哪儿冷?手冷?脚冷?头冷?耳朵冷?什么冷都不如胃冷?因为这种冷真是透心凉啊,今天就一起解决一下你“胃冷”的问题吧,让你一个冬天都暖融融。
谁胃寒?谁胃热?如何区分胃寒胃热不是专业医生,怎么知道自己是胃寒还是胃热,阴虚还是阳虚呢?留意日常生活细节,其实可以粗略分辨。
平时怕冷、口淡不想喝水、冬天四肢冰凉、胃口不好、常感疲倦无力的,多数为脾胃虚寒之人;而经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或排便粘滞不畅、脾气暴躁的,多为胃热之人。
另外,胃泛酸水时伴有灼热感,一般为胃热,而胃寒的人泛酸通常是泛出清水。
“临床中主要因脾胃虚弱而致胃病的人比较多,大约占了60%。
”,“有的人本身脾胃虚寒,但由于饮食等原因又夹杂湿热、湿滞、食滞等,所以单纯脾胃虚寒的其实比较少,更多的情况是虚实夹杂。
这在用药时就要注意,建议还是由医生断症,指导用药。
”冬季常见胃病主要分三类依照中医的分类方法,胃病主要有三大类:1、脾胃虚寒造成的胃病、胃肠湿热造成的胃病和精神因素造成的胃病。
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治疗和日常保养方法。
脾胃虚寒的人,应该采用暖胃的方法,日常做菜时可以多用胡椒、生姜,温补暖胃的羊肉当归汤是很不错的适时补品。
2、胃肠湿热的人,应留意清除胃肠湿热,日常饮食应以清淡为主,羊肉不宜多吃,性热壮阳的狗肉更应尽可能不吃。
3、精神因素造成的胃病,通常是因为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所以平常适当运动与休息,舒缓情绪很有帮助。
当然,这只是一般规律性的总结,临床并不是如此简单,也有虚实夹杂或本虚夹杂等。
人体受到寒冷刺激后,胃酸分泌增加,胃肠易发生痉挛性收缩,胃病高发是规律。
中医脾胃科跟诊心得2000字
中医脾胃科跟诊心得2000字篇一:本次见习有幸能跟诊到郑老师。
向其学习中医的临床思维,诊断思路,与处方用药的特点。
郑老师在诊病过程中通过详细的问诊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四诊合参诊治疾病。
对病人认真负责,平易近人,对于我们在跟诊时存在的疑问也耐心解答,加深了我们对中医临床的认识。
在跟诊过程中,通过对老师常用药物的观察,不难发现老师使用寒凉药物居多。
多有清热,解毒,滋阴之品。
当然这样的用药特点是建立在对疾病的准确辩证的基础之上的。
正如老师所言:有是症用是方,不必畏惧寒凉。
“天人合一”是中医整体观的一个重要体现,人与环境是一个整体,关系紧密,而所发生的疾病也与人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
福州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足,境内群山林立,溪流纵横,地热资源丰富。
而这些气候、地理自然环境也造就了福州人的湿热体质,所患疾病也多偏属湿热。
湿热为患,久病必虚,长此以往,多形成虚实夹杂之证。
这也给疾病的诊断增加了难度,因此在诊疗中更应该留心仔细。
要探求疾病的本质,而不可被其外在表现的症状所迷惑。
如跟诊中有些病人表现为呕吐清涎,通常看到此症状都会想到此为胃寒之表现,但再通过问诊可得知病人纳可,食多,舌质红。
苔薄黄。
热性症状偏多,故将其定性为内热盛。
其实,胃阴虚实也可以有口干、舌红、吐涎、易饥的表现,故治疗时应该以清内热为主。
在疾病诊断过程中常常还会有脉证不符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应该遵从“舍脉从症”的原则,因为症状反映了疾病的本而脉象只是提示了病情复杂,即以症状作为治疗的依据。
对于热病,我们亦须区分虚实,实者清热降火,虚者滋阴降火。
许多人外在有目赤、口臭、咽肿、便秘等“上火”的表现,但是结合其他症状有时可以发现是因为心血虚或肝肾阴虚所致的虚火上炎。
温病认为:湿热为患不可滋阴。
因为滋阴药物,其性滋腻,会助湿,使疾病迁延难愈。
但若疾病的热象更重,滋阴降火亦是可取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仍然不宜选用过分滋阴的药物。
而应当选取具有清热之功的滋阴之品,如石斛。
中医胃疼讲座心得体会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中医学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中医胃疼的讲座,通过这次讲座,我对中医治疗胃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讲座概述本次讲座由我国著名中医专家主讲,主要围绕中医对胃疼的认识、病因病机、诊断方法、治疗方法以及日常调养等方面展开。
专家结合临床实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医治疗胃疼的原理和优势。
二、中医对胃疼的认识1. 理论基础中医认为,胃疼是因脾胃功能失调所致。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功能失调,则会导致气血不足,进而引发胃疼。
2. 病因病机胃疼的病因主要包括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累过度、外感六淫等。
其中,饮食不节是最常见的原因,如过食生冷、辛辣、油腻食物等,会导致脾胃受伤,引发胃疼。
3. 症状特点胃疼的主要症状为胃脘部疼痛,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
疼痛性质可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等,痛势可轻可重。
三、中医诊断方法1. 四诊合参中医诊断胃疼主要采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
望诊主要观察患者面色、舌象等;闻诊主要闻患者口气、排泄物等;问诊主要询问患者疼痛性质、饮食情况、生活习惯等;切诊主要切患者脉象、腹诊等。
2. 辨证论治中医诊断胃疼注重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结合病因、病机、症状等特点,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中医治疗方法1.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胃疼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针刺相应的穴位,调节脾胃功能,缓解疼痛。
2. 中药疗法中药疗法是中医治疗胃疼的传统方法。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用具有调和脾胃、行气止痛作用的中药,如黄芪、白术、茯苓、柴胡等。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以促进脾胃功能恢复,缓解胃疼。
常用手法有揉、按、推、拿等。
4. 日常调养中医认为,胃疼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过食生冷、辛辣、油腻食物;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五、心得体会1. 中医治疗胃疼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本次讲座,我深刻认识到中医治疗胃疼具有以下优势:(1)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中医治疗胃疼注重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具有个体化治疗的特点。
胃寒与胃热
胃寒与胃热中医看胃痛,和西医不同,中医将胃部不适分为胃寒、胃热。
首先应该确定自己到底是寒还是热,有些人表面热实则寒。
正常来说,胃部会分泌黏液保护胃壁;分泌消化液及胃酸来帮助消化。
胃寒者正是因为消化液及胃酸过少,以致胃口呆滞、食欲不振、整天感到腹胀口淡、有时甚至作闷想吐。
从中医角度解释,胃寒是因不够气所致,气不足指胃机能低下、胃部肌肉弹性不够,影响蠕动及分泌液的供应。
至於「胃热」,粗略可分两种。
一种是胃炎,同样会感到胃胀、没食欲,唯一与胃寒不同的地方是胃热者会感到口苦,兼有口臭。
另一种胃热的情况则完全不同,患者胃口大开,好像永远吃不饱,原因是他们阳火过盛伤津,胃部过度活跃,蠕动加快,所以食欲增加。
早期糖尿病患者正是有此情形,阴液不足,吃得多,拉得多,睡得多。
假如你有类似情况,必须及早检查。
一个小秘方,枇杷15个,入锅,放适量水,用文火煎煮,然后早晚分服。
先给你一些食疗的方法吧。
我跟你恰恰相反,是胃寒。
胃肠热证是由于偏食辛辣温热食物,或湿邪化燥化热、肝郁化热,导致胃肠积热的病证。
急性酒精性胃炎、胃热口臭、出血性胃炎、上消化道出血、习惯性便秘等病多出现或伴有胃肠热证。
1. 胃肠热证的临床表现及宜忌食物临床表现:以胃热为主者,胃脘灼热疼痛明显,并伴有能食易饥。
以肠热为主者,大便干硬秘结突出,伴有腹痛腹胀;上两者的共同之处是都有面红身热、口干、口苦、口臭、喜欢冷饮食、心烦、小便少而黄,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宜食食物:性质寒凉,具有清胃火、泻肠热作用的食物,如小米、小麦、豆腐、绿豆、绿豆芽、苦瓜、冬瓜、黄瓜、苋莱、白菜、芹菜、茭白、西瓜、香蕉、枇杷、梨、桃子、兔肉等。
忌食食物:性质温热,具有补阳助热作用的食物,如籼米、核桃仁、狗肉、羊肉、鸡肉、河虾、海虾、龙眼肉、荔枝、链鱼、草鱼、薤白、芥菜、刀豆、红糖、红枣等。
味辛辣性温热的食物,如辣椒、韭菜、茴香莱、肉桂、干姜、生姜、花椒、胡椒、小茴香、茴香菜、大蒜、白蔻等。
胃寒型胃痛经方治疗体会
胃寒型胃痛经方治疗体会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廖华君黄仕营余洁英慢性胃炎患者的病程较长,往往缠绵难愈,时发时止,尤其是在饮食不当、情绪欠畅、睡眠不佳、工作压力大、受凉等条件下极易诱发,出现胃痛、胃胀、反酸、打嗝、胃脘部有烧灼感等症状。
此时,患者服用西药的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埃索美拉唑等制酸药以及胃粘膜保护剂等药,往往症状会有所缓解。
但是,如果病情长期反复发作,后期即使服用西药,症状也无法得到改善,患者的胃痛、胃胀、反酸、烧心感可能依然无法消除。
许多“老胃病”的患者最后往往都会求助于中医药的治疗与调理,中医药在调理肠胃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临床发现,有一类“老胃病”的患者常常表现为:胃脘部疼痛,患者时常描述为像绳子扭紧般的疼痛,且此类胃痛常发生在半夜凌晨,白天减轻,天气转凉或下雨时加重,患者往往喜饮温水,胃部喜欢敷热水袋,大便稀溏不成形,易拉稀,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或水滑,脉沉细无力。
中医辨证为胃寒型胃痛,用药宜温胃、散寒、行气、补中,代表方为小建中汤,如果疼痛较重,还可以合上良附丸或理中丸。
除服药治疗外,饮食宜忌冷饮、生冷瓜果、凉水、凉茶等生冷寒凉之品,多吃温性的食物,最好都要加热食用。
验案举隅:刘某某男66岁慢性胃炎2020.6.9 闰四月十八芒种后4天胃脘部疼痛不适10余年,加重1月余。
起初服西药耐信、达喜等药有效,后来再服无效。
现症: 夜间凌晨3点左右胃脘不适,疼痛,似扭紧状,偶有烧灼感,偶有反酸,白天症状缓解,纳眠一般,二便可,大便不黑,容易拉稀,舌淡胖有齿痕,苔水滑甚,脉左细极如弓弦,右关脉分叉,稍弦,沉取无力。
小建中汤+良附丸桂枝10g 白芍20g 黑枣5枚炙甘草5g 高良姜10g醋香附10g 干姜5g 党参10g 麸炒苍术10g 生姜3片蜂蜜2勺7剂2020.6.16 闰四月初二十五夏至前五天服药后明显好转,患者诉中药比较辣,服下后感觉胃中暖暖的很舒服,胃痛基本消失,偶有不适感,纳眠可,大便偏稀,舌淡胖有齿痕,苔水滑较前好转,脉右关分叉,稍弦,左脉浮细,较前为宽,沉取无力。
中医胃病心得体会范文
中医胃病心得体会范文中医胃病心得体会胃病是现代社会常见的一种疾病,它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困扰,还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品质。
作为一名中医师,我有幸能够从事这一行业,治疗胃病已经成为我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多年来,我积累了许多关于胃病的治疗经验,下面我将分享一些个人的心得体会。
首先,了解病情是治疗胃病的关键。
胃病有很多种类,例如溃疡性胃炎、功能性胃肠疾病等,每种病情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治疗方法。
所以在进行治疗之前,首先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检查其舌苔、脉象等,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出胃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从而选择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其次,调整饮食是缓解胃病症状的重要手段。
中医讲究“治未病”的理念,通过饮食调理可以起到预防和缓解病情的作用。
对于很多患有胃病的人来说,他们的饮食问题往往是诱发病情的重要原因之一。
比如,过多的辛辣食物、生冷食物等都会对胃黏膜造成伤害。
因此,我们应该引导患者多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忌烟酒、辛辣之品,以免刺激和加重胃部不适。
另外,调整心态也是治疗胃病的重要环节。
胃病往往与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患者的焦虑、烦躁、抑郁等情绪都会加重病情。
因此,我们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他们的精神压力,提高他们对疾病的抵抗力。
通过运用中医的心理疗法,患者可以学会放松自己,调整自己的情绪,从而达到缓解病情的效果。
此外,中草药的运用也是治疗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草药有着独特的药理作用,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调整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胃病的目的。
很多中草药在治疗胃病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比如黄连、半夏、山楂等。
我们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将这些草药进行合理搭配,煎煮成药汤或制成丸剂等形式,以便于患者服用。
最后,按摩和针灸也是治疗胃病的有效手段。
中医有“气血不通则病”之说,通过按摩胃部,可以促进胃蠕动,改善胃的消化功能。
而针灸又是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通过调理经络,平衡气血,可以改善胃病患者的症状和体质。
中医诊断之肠胃病辨证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之肠胃病辨证的主要内容(一)胃气虚证临床表现:胃脘隐痛或痞胀,按之觉舒,食欲不振,或得食痛缓,食后胀甚,嗳气,口淡不渴,面色萎黄,气短懒言,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二)胃阳虚证临床表现:胃脘冷痛,绵绵不已,时发时止,喜温喜按,食后缓解,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胖嫩,脉沉迟无力。
(三)胃阴虚证临床表现:胃脘嘈杂,饥不欲食,或痞胀不舒,隐隐灼痛,干呕,呃逆,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四)胃热炽盛证临床表现:胃脘灼痛、拒按,渴喜冷饮,或消谷善饥,或口臭,牙龈肿痛溃烂,齿衄,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五)寒饮停胃证临床表现:脘腹痞胀,胃中有振水声,呕吐清水痰涎,口淡不渴,眩晕,舌苔白滑,脉沉弦。
(六)寒滞胃肠证临床表现:胃脘、腹部冷痛,痛势暴急,遇寒加剧,得温则减,恶心呕吐,吐后痛缓,口淡不渴,或口泛清水,腹泻清稀,或腹胀便秘,面白或青,恶寒肢冷,舌苔白润,脉弦紧或沉紧。
(七)食滞胃肠证临床表现: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厌食,嗳腐吞酸,呕吐酸馊食物,吐后胀痛得减,或腹痛,肠鸣,矢气臭如败卵,泻下不爽,大便酸腐臭秽,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
(八)胃肠气滞证临床表现:胃脘、腹部胀满疼痛,走窜不定,痛而欲吐或欲泻,泻而不爽,嗳气,肠鸣,矢气,得嗳气、矢气后痛胀可缓解,或无肠鸣、矢气则胀痛加剧,或大便秘结,苔厚,脉弦。
(九)肠热腑实证临床表现:高热,或日哺潮热,汗多,口渴,脐腹胀满硬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大便恶臭,小便短黄,甚则神昏谵语、狂乱,舌质红,苔黄厚而燥,或焦黑起刺,脉沉数(或迟)有力。
(十)肠燥津亏证临床表现:大便干燥如羊屎,艰涩难下,数日一行,腹胀作痛,或可于左少腹触及包块。
口干,或口臭,或头晕,舌红少津,苔黄燥,脉细涩。
(十一)肠道湿热证临床表现:身热口渴,腹痛腹胀,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或暴泻如水,或腹泻不爽,粪质黄稠秽臭,肛门灼热,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辨证治疗胃病科普知识
中医辨证治疗胃病科普知识胃病,是许多疾病的总称,它们的症状都很相似,但病因和治疗方式都不同。
胃病大多是慢性病,比起西医,中医在治疗胃病上更有优势。
在中医的认知中,治病并不是仅针对治疗炎症,而是要找出病根并拔除,胃病的种类有很多,这就需要中医在治疗中体现辩证的方法进行治疗。
通过经典的“望闻问切”来收集患者的症状,根据症状选择不同的药方来治疗。
“中焦如恒,非平不安”,体现的就是脾胃对人体功能和身体安康的重要性。
一、胃病的种类在《中藏经》卷上,胃病的描写是“实则中胀便难,肢节疼痛,不下食,呕吐不已。
虚则肠鸣胀满,引水滑泄。
寒则腹中痛,不能食冷物。
热则面赤如醉人,四肢不收持,不得安卧,语狂目乱,便硬者是也。
病甚则腹胁胀满,吐逆不入食,当心痛,上下不通,恶闻食臭,嫌人语,振寒喜伸欠。
胃中热则唇黑,热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癫狂不定,汗出额上,鼽衄不止。
虚极则四肢肿满,胸中短气,谷不化,中消也。
胃中风,则溏泄不已。
胃不足,则多饥不消食。
”现代医学中,胃病有很多临床表现,其中比较常见的要数急性或慢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胃结石、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扩张等。
他们的症状都是腹部或胃部疼痛不适,胀气反酸和恶心呕吐等。
情况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排便异常,如黑便和血便。
二、胃病的成因有哪些对于胃病的成因,中医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成因:1.外邪不通则痛,是中医一个比较出名的理论。
中医认为,外感寒热或湿阴,就会在胃上显现出来,气的运动阻止滞,导致胃痛。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在人吃了很多生冷的食物后,很多人就会胃痛,这就是风寒侵体导致的。
2.饮食俗话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但是并不是这样的。
不干净的食物会刺激胃,导致胃痛。
除了不干净的饮食,饮食无度、过饥过饱,长期过度饮酒饮浓茶,吃油腻辛辣的食物等都会伤害脾胃,使脾胃正常的功能失常,引起积食,长久以往就会导致胃病。
3.情绪在中医眼中,人的情绪和身体健康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人一旦忧思过度,身体也会产生病痛,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记载精神因素与胃病关系的病例。
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研究
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研究介绍人们常说“营养从口入,胃气为表”。
胃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它不仅承担着食物消化、吸收和代谢的功能,还对整个身体机能的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胃出现问题,不仅会影响身体的营养吸收与供给,还会引起各种疾病。
而胃痛则是很常见的胃部不适症状之一,它会给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会使疼痛难以忍受。
而黄芪建中汤则是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有效中药方,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它的相关研究。
黄芪建中汤的药物组成中药黄芪建中汤的药物组成为黄芪15克,茯苓10克,生姜3片,白术12克,半夏10克,甘草6克。
其中黄芪具有补脾益气、抗过敏、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茯苓具有清心利水、化湿、安神、降低血压等作用;白术具有补脾胃、益气健脾等作用;半夏具有镇吐化痰、安神、益气等作用;甘草具有祛痰止咳、和中益气、舒筋活血等作用,这些药物的组合能够起到协同作用,互相配合,共同发挥治疗作用。
黄芪建中汤的临床研究黄芪建中汤作为对付胃脘痛的中医药方,在现代医学中也得到了很多医生的关注和研究。
有专家进行了一系列临床研究,旨在验证中药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疗效。
在实验中,选取了106例慢性胃炎患者,凭借其病情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进行不同治疗:黄芪建中汤组(52例)和常规治疗组(54例),其中黄芪建中汤组给予以中药汤剂为主的中医药治疗,常规治疗组给予其常用胃药治疗,两个组别的患者均在完成传统中药治疗后进行了胃十二指肠B超检查,评估其疗效。
结果显示,黄芪建中汤组治疗后胃十二指肠B超显示明显改善,而常规治疗组则无明显变化。
临床疗效比较:总有效率,黄芪建中汤组达71.9%,常规治疗组为44.4%。
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黄芪建中汤治疗组在患者胃肠功能不良症状上有明显的改善,尤其对于慢性浅表性胃炎以及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效果更佳。
结论在中医药治疗方案中,黄芪建中汤具有很高的治疗效果。
根据这项临床研究的结果,黄芪建中汤治疗胃痛比常规治疗更为有效。
脾胃虚寒和脾胃虚热有何不同
脾胃虚寒和脾胃虚热有何不同在中医理论中,脾胃是后天之本,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脾胃出现问题时,常见的有脾胃虚寒和脾胃虚热两种情况。
虽然它们都属于脾胃的失调状态,但在症状、病因、调理方法等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首先,咱们来聊聊脾胃虚寒。
脾胃虚寒的人,常常会感觉到腹部的冷痛。
这种疼痛喜欢温暖的东西捂着,比如热水袋,一旦遇冷,疼痛就会加重。
而且,脾胃虚寒的人食欲往往不太好,吃东西容易消化不良,稍微吃点生冷的食物,就可能会出现腹胀、腹泻的情况。
从外在表现来看,这类人面色苍白,手脚也常常是冰凉的,精神状态比较差,容易感到疲倦乏力。
脾胃虚寒的形成原因,多与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
比如长期居住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或者在寒冷的季节里不注意保暖,使得寒邪侵入脾胃。
还有就是过度食用生冷的食物,像冷饮、生鱼片等,损伤了脾胃的阳气。
另外,久病体虚,或者过度劳累,也可能导致脾胃阳气不足,从而出现虚寒的症状。
那么,再来说说脾胃虚热。
脾胃虚热的人,会有胃脘部的隐隐灼痛,同时伴有口干、口渴,总想着喝水。
他们的食欲可能比较旺盛,但消化功能却不太好,容易出现口臭、牙龈肿痛等症状。
从面色上看,通常会有两颧发红,身体也可能会有低热的表现。
脾胃虚热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长期的情绪不畅,比如焦虑、抑郁、愤怒等,导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侵犯脾胃。
还有就是饮食不节,喜欢吃辛辣、油腻、煎炸等刺激性食物,使得胃火内生。
此外,劳伤久病,阴液亏损,也会导致虚热内生。
在调理方面,脾胃虚寒的人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
饮食上,要多吃一些温热的食物,比如生姜、羊肉、桂圆等,避免食用生冷寒凉的食物。
还可以通过艾灸、按摩等中医方法来温阳散寒,调理脾胃。
而脾胃虚热的人,则要注意调整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饮食上,应以清淡为主,多吃一些滋阴清热的食物,比如绿豆、百合、银耳等,少吃辛辣、油腻、煎炸的食物。
中药调理方面,可以选择一些清热养阴的方剂。
总之,脾胃虚寒和脾胃虚热虽然都属于脾胃的失调状态,但症状、病因和调理方法都有所不同。
中医诊断:胃病辨证
脾胃共处中焦,经脉互为络属,具有表⾥的关系。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脾升胃降,共同完成饮⾷物的消化吸收与输布,为⽓⾎⽣化之源,后天之本,脾⼜具有统⾎,主四肢肌⾁的功能。
脾胃病证,皆有寒热虚实之不同。
脾的病变主要反映在运化功能的失常和统摄⾎液功能的障碍,以及⽔湿潴留,清阳不升等⽅⾯;胃的病变主要反映在⾷不消化,胃失和降,胃⽓上逆等⽅⾯。
(⼀)胃阴虚证 胃阴虚证,是指胃阴不⾜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胃病久延不愈,或热病后期阴液未复,或平素嗜⾷⾟辣,或情志不遂,⽓郁化⽕使胃阴耗伤⽽致。
【临床表现】胃脘隐痛,饥不欲⾷,⼝燥咽⼲,⼤便⼲结,或脘痞不舒,或⼲呕见逆,⾆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胃病的常见症状和阴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
胃阴不⾜,则胃阳偏亢,虚热内⽣,热郁胃中,胃⽓不和,致脘部隐痛,饥不欲⾷。
胃阴亏虚,上不能滋润咽喉,则⼝燥咽⼲;下不能濡润⼤肠,放⼤便⼲结。
胃失阴液滋润,胃⽓不和,可见脘痞不舒,阴虚热扰,胃⽓上逆,可见⼲呕呃逆。
⾆红少津,脉象细数,是阴虚内热的征象。
(⼆)⾷滞胃脘证 ⾷滞胃脘证,是指⾷物停滞胃脘不能腐熟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饮⾷不节,暴饮暴⾷,或脾胃素弱,运化失健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胃脘胀闷疼痛,嗳⽓吞酸或呕吐酸腐⾷物,吐后胀痛得减,或⽮⽓便溏,泻下物酸腐臭*,⾆苔厚腻,脉滑。
【证候分析】本证以胃脘胀闷疼痛,嗳腐吞酸为辨证要点。
胃⽓以降为顺,⾷停胃脘胃⽓郁滞,则脘部胀闷疼痛。
胃炎和降⽽上逆,故见嗳⽓吞酸或呕吐酸腐⾷物。
吐后实邪得消,胃⽓通畅,故胀痛得减。
⾷浊下移,积于肠道,可致⽮⽓频频,臭如败卵,泻下物酸腐臭*,⾆苔厚腻,脉滑为⾷浊内积之征。
(三)胃寒证 胃寒证,是指阴寒凝滞胃腑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腹部受凉,过⾷⽣冷,过劳倦伤中,复感寒邪所致。
【临床表现】胃脘冷痛,轻则绵绵不已,重则拘急剧痛,遇寒加剧,得温则减,⼝淡不渴,⼝泛清⽔,或恶⼼呕吐,或伴见胃中⽔声漉漉,⾆苔⽩滑,脉弦或迟。
胃寒和胃热怎么区别:这个方法你知道吗
胃寒和胃热怎么区别:这个方法你知道吗中医看胃痛,和西医不同,中医将胃部不适分为胃寒和胃热。
那么如何去判断胃寒还是胃热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胃寒和胃热的部分区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胃寒和胃热的区别一、胃寒与胃热的病因胃寒:大多是与饮食习惯有关,如饮食不节,嗜食生冷等等。
经常冷热食物一起吃,吃饭不按时或者饥饱不均,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胃寒。
胃热:多由偏食辛辣厚味,胃火素旺,或邪热犯胃,或气郁化火所致。
表现症状或口渴喜冷饮,或口臭,牙龈肿痛,衄血,或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二、胃寒与胃热的症状胃寒的症状胃寒多由外来寒邪直接侵犯胃腑,或过食生冷,寒邪停聚胃腑而发病。
胃寒又分胃寒实证和胃寒虚证。
1、胃寒实证:大多突然起病,腹部受寒或过量进食生果、冷饮导致,表现出胃部突然冷痛,疼痛剧烈,口淡不渴,甚至有头痛,骨节肌肉酸痛,舌质淡,苔白厚。
病情轻的,用热水袋外敷,或喝热水、生姜水,或服用加味藿香正气丸即可。
若病情较重,则需要用干姜、高良姜、胡椒、花椒、桂枝等以温阳散寒。
2、胃寒虚证:则常常病情较长,口泛清水或酸水,四肢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大便烂,腹部稍受凉或饮食稍不注意就会发病,舌淡,苔白。
表现为胃痛,轻则绵绵不已,重则剧痛,遇寒加剧,如果用热水敷,则“得温痛减”。
胃虚寒证应在用健脾胃药物的基础上加一些温阳的药,如干姜、花椒、胡椒、桂枝等。
胃热的症状胃热又分胃实热证或虚热证,多因吃了太多辛辣煎炸油腻的食物而成,或因心情抑郁,郁而化火等导致胃热。
1、胃实热证:大多表现为胃部疼痛或有灼热感,伴有口臭或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大便干结,心烦失眠,舌红苔黄,脉滑数。
这种情况可以用金银花、石膏、芦根、虎杖、丹皮、栀子、大黄等泻火清热解毒的药物,也可配合牛黄解毒片、三黄片等中成药应急治疗。
煲汤时可加用崩大碗、蛇舌草、蒲公英、火炭母等辅助治疗。
2、胃虚火证:表现为胃部不适,口干口苦,口腔溃疡,劳累后或熬夜后加重,口臭,大便干,口干不想喝水,舌淡胖大稍嫩红,脉细数等。
中医经典案例分析1
中医经典案例分析1在中医经典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案例,这些案例不仅记录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效果,还揭示了中医理论的深厚内涵。
本文将针对其中的一个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和解读,从中深入探讨中医理论的应用和临床实践。
案例1:胃寒引发消化不良某女性患者,年龄30岁,多年来食欲不振,胃脘冷痛,大便稀溏,容易腹泻,消化不良的症状明显。
经过询问及观察,发现患者平时爱喝冷饮,夜间睡觉时常喜欢用电热毯取暖,体寒现象较为明显。
根据中医理论,该患者属于胃寒证。
胃寒是指胃气虚寒,消化功能受损,导致脾胃功能失调,从而引发消化不良等症状。
中医认为,胃是脾的出口,脾胃功能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人体的消化吸收能力。
根据该案例,中医的治疗思路是温阳散寒、健脾和胃。
中药治疗上,可选用温阳散寒、散寒和胃的药物,如良姜、炮姜、砂仁等。
同时要调整饮食习惯,避免生冷食物,尽量选择温热性食物,如姜汤、煮粥等,并避免热熬夜,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该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胃脘不再疼痛,大便也变得正常。
通过该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中医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通过辨证施治,治疗的是病人而不仅仅是疾病。
案例2:气郁引发心理问题某男性患者,年龄35岁,最近几个月情绪不稳定,经常感到烦躁、易怒、失眠等症状。
经过详细的询问和观察,患者提到最近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熬夜,饮食不规律,经常吃辛辣食物和喝咖啡。
根据中医理论,该患者属于气郁证。
气郁是指情志郁结,气机不畅,病人易于产生烦闷、抑郁等心理问题。
中医认为,人的情志活动对身体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长期的情绪不稳定会导致气机郁滞,从而引发各种心理和生理问题。
根据该案例,中医的治疗思路是疏肝理气、解郁安神。
中药治疗上,可选用疏肝理气、活血和胃的药物,如枳壳、柴胡、香附等。
同时要调整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适度运动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该患者的情绪逐渐稳定,失眠症状得到缓解。
通过该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中医理论在心理问题治疗中的应用,强调整体的平衡,促进身心的健康。
胄寒的症状
胄寒的症状文章目录*一、胄寒的症状*二、胄寒如何预防*三、胄寒喝什么茶胄寒的症状1、胄寒的症状胃凉的症状特征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后症状减轻。
胃凉呕吐因真阳不足,脾胃虚寒不能运化水谷所致的呕吐。
其证畏寒喜热,不思饮食,遇冷即呕,四肢清冷,二便清利,口不渴,唇不焦,食久不化,吐出不臭,脉沉迟。
胃凉恶阻恶阻证型之一。
多因妇女平素脾胃虚寒,孕后胞门闭塞,脏气内阻,寒饮逆上。
症见呕吐清水,倦怠畏寒,喜热饮,兼见面色苍白,肢冷倦卧。
2、胄寒的病因胃寒的主要病因与饮食习惯有关,如饮食不节,嗜食生冷等。
经常冷热食物一起吃,吃饭不按时或者饥饱不均,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胃寒。
再加上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造成脾胃病发病率越来越高。
中医认为本证的形成原因主要有:脾胃阳气虚衰;腹部受凉;过食生冷;劳倦伤中,复感寒邪,导致阴寒凝滞胃腑。
3、胄寒中医辨证施治胃虚寒(胃阳虚)证候:胃脘冷痛,绵绵不已,时发时止,喜温喜按,食后缓解,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胖嫩,脉沉迟无力。
治则:温中健胃。
主方:理中汤。
亦可以用小建中汤证、理中汤证、香砂六君子汤证、香砂养胃丸。
方药:党参、白术、桂枝、干姜、高良姜、荜澄茄、白及、海螵蛸。
胃实寒证候:胃脘冷痛,痛势急剧,遇寒加重,得温痛减,脘痞作胀,恶心呕吐,吐后痛缓,口淡不渴,口泛清水,脘腹水声漉漉,舌苔白滑,脉弦或沉紧。
治则:温胃散寒止痛。
主方:厚朴温中汤。
方药:厚朴、陈皮、甘草、木香、干姜、茯苓、草豆蔻。
胄寒如何预防1、首先是防寒包括防止受寒和过度的饮食生冷,防止腹部受凉。
胃病患者要根据气温的升降适时增添衣服,加强保暖。
夜晚睡眠时要盖好被子,尽可能减少因腹部受凉而引起胃病复发或加重的机会。
2、常喝大麦茶调理肠胃大麦茶具有平胃止渴,消渴除热,化谷食之功,有利于食物消化,还能益颜色、保五脏,和大麦的花语“消化酵母”无比匹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寒证的中医辩证体会
摘要】胃寒证多由恣食生冷,或暴受外寒,过服寒药,而致寒凝中焦,胃气郁滞,表现以胃失和降,受纳腐熟功能失职,胃脘冷痛,喜温为主的证候。
本文试
图通过辨证施治的原理来对此病进行研究。
【关键词】胃寒症中医
【正名】胃寒证
【证候概念】本证多由恣食生冷,或暴受外寒,过服寒药,而致寒凝中焦,
胃气郁滞,表现以胃失和降,受纳腐熟功能失职,胃脘冷痛,喜温为主的证候。
【临床表现】胃脘冷痛,得热则舒,喜热饮,时吐清水,口不渴。
或有畏
寒肢冷,纳食减少,苔薄白,脉沉紧和弦缓。
【诊断要求】
(一)有暴食生冷,或感受寒凉病史。
(二)本证为实证,胃脘冷痛,多疼痛暴作,按之不减,得热则舒,苔薄白,脉弦紧。
【鉴别诊断】
(一)胃阳虚证与胃寒证
胃阳虚证多因饥饱失常,劳倦过度,或久病阳气虚弱,致使胃阳受损,阴寒
内盛,属虚证;而胃寒证多由恣食生冷,或暴受外寒,或过服寒药,而致寒凝中焦,胃气郁滞,一般发病较急,病程较短,属实证。
故两者不难鉴别。
(二)脾气虚证与胃寒证
脾与胃相表里,为病时往往相互影响。
然脾喜燥恶湿,主运化。
若脾失健运,则化源衰少,脏腑经脉、四肢百骸失于滋养;脾气虚弱,气不摄血,血不归经而
见便血、经血过多等血证;若脾失转输,水津输布失常,水湿停聚,为饮为肿,
可见脾气虚证范围较广,而胃寒证多为消化道症状,比较单一。
(三)寒饮停胃证与胃寒证
寒饮停胃证多因素有饮停,不慎感寒、饮冷,或脾阳不足,复感外寒,湿浊
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发为眩晕,呕吐清水。
其与胃寒证的区别在与阳虚
不化,寒饮内停,重点在饮,属本虚标实之证;而胃寒证为寒邪客胃,重点在寒,属实证,此与寒饮停胃证不同。
【本证剖析】
(一)胃脘痛中出现胃寒证
1.临床表现胃痛暴作,喜温恶寒,胃痛得温则减,遇寒则痛增,喜热饮,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病因病机外感寒邪,内客于胃,寒主收引,致胃气不和而痛,遇寒则痛增。
《素问·举痛论》云:“寒邪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
”
(二)呕吐病中出现胃寒证
1.临床表现突然呕吐,可伴发热畏寒,头身疼痛,胸脘满闷,苔白腻,脉
濡缓。
2.病因病机外寒客胃,胃失和降,水谷随气上逆,而致呕吐。
正如《古今
医统呕吐哕门》所指出:“猝然而呕吐,定是邪客胃腑,在长夏暑邪所干,在秋冬风寒所犯。
”
(三)寒饮停胃证中出现胃寒证
1.临床表现胸脘胀满,振振有声,呕吐清水,头晕目眩,或肠间水声漉漉,苔白滑,脉弦滑。
2.病因病机脾胃阳气素虚,水液转输蒸化无力,复加水湿浸渍,饮食所伤,脾失健运,水谷不化,致使水饮停留于肠胃。
【治则方药】
(一)胃脘痛中出现胃寒证
1.治法散寒止痛。
2.方剂良附丸。
(1)方剂组成高良姜9g、香附12g。
(2)方解高良姜行气祛寒,香附疏肝理气止痛。
(3)随证加减寒甚者,可加吴茱萸4.5g、陈皮6g、加强散寒理气之力。
若见
形寒身热之风寒表热证,可加紫苏叶9g、防风4.5g、疏风散寒解表;若兼胸脘痞闷,嗳气纳呆,加枳实6g、神曲9g、鸡内金12g消食导滞。
(4)本证其他可用方剂①香苏散:香附12g、紫苏12g、陈皮6g、甘草6g。
②丁胡三建汤:丁香3g、高良姜9g、桂枝3g。
(二)呕吐病中出现胃寒证
1.治法疏风解表,芳香化浊。
2.方剂藿香正气散。
(1)方剂组成藿香9g、大腹皮12g、白芷6g、紫苏9g、茯苓9g、半夏9g、白
术9g、陈皮6g、厚朴9g、桔梗4.5g。
(2)方解方中藿香既能辛散风寒,又能芳香化浊,且兼升清降浊,善治呕吐;苏叶、白芷辛香发散;半夏、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白术、茯苓健脾化湿和中。
(3)随证加减如兼有宿食,胸闷腹胀者,去白术、甘草、大枣,加神曲12g、
鸡内金12g以消食导滞;如表邪偏重,畏寒无汗,加防风9g、荆芥6g祛风解表。
(4)本证其他可用方剂①正气散:藿香12g、陈皮6g、白术9g、厚朴9g、半
夏9g、甘草6g、生姜6g。
② 平胃散:苍术12g、厚朴9g、陈皮6g、甘草4.5g。
③ 神六散:丁香3g、白豆蔻3g。
④ 大和中饮:陈皮6g、枳实6g、砂仁3g、山
楂12g、麦芽15g、厚朴9g、泽泻12g。
⑤小和中饮:陈皮6g、山楂12g、茯苓
12g、厚朴9g、甘草4.5g、扁豆12g。
(三)寒饮停胃证中出现胃寒证
1.治法温阳化饮。
2.方剂苓桂术甘汤。
(1)方剂组成茯苓12g、桂枝9g、白术9g、甘草6g。
(2)方解茯苓健脾渗湿;桂枝温阳化气,配合茯苓温化水饮;白术健脾燥湿;甘草调和诸药。
(3)随证加减胸闷甚者加枳实6g、厚朴9g。
大便秘者加生大黄6~9g、(后下)。
呕吐加生姜6g、半夏9g。
(4)本证其他可用方剂①茯苓甘草汤:茯苓15g、桂枝6g、生姜6g、甘草
4.5g。
②芎术除眩汤:炮附子9g、白术15g、川芎9g、桂枝3g、甘草4.5g。
③
芎术汤:川芎9g、白术12g、半夏9g、甘草6g。
【经验与体会】
胃寒证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在辨证论治上有以下经验与体会。
(一)胃寒证的诊断标准
在临证诊断上应将其临床表现分为主症与次症,并参考舌脉之象做出诊断。
主症胃脘冷痛,呕吐呃逆,泛吐清水。
次症喜热食,面色少华,畏寒怕冷,四肢欠温。
舌脉舌淡苔白,脉迟缓或弦缓。
现拟定几条为其诊断标准:
1.胃脘冷痛,呕吐呃逆,泛呕清水,舌质淡,苔白,脉迟缓或弦缓。
2.胃脘冷痛,拒按,喜热食,舌淡苔自,脉弦缓。
3.呕吐,或泛吐清水,四肢欠温,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弦缓。
凡具备以上条件之一者,即可诊为本证。
(二)胃寒证的治法与探讨
温中散寒和胃为总则。
但临床多种疾病中均可出现胃寒证,故治法侧重有所不同。
1.胃脘痛中胃寒证的治疗经验本证在现代医学中多见于急、慢性胃炎、胃肠炎、胃扩张、胃下垂等。
祖国医学属“胃痛”范畴。
胃脘痛轻者可用局部温熨,或热饮生姜红糖汤,即可止痛。
此外针灸内关、足三里、中脘也可起到解痉止痛的作用。
西药可用消炎、解痉、抗酸制剂,如瑞贝克、654-2、西咪替丁等。
胃扩张症等可应用胃肠减压术,必要时可选择手术治疗。
2.呕吐、反胃中胃寒证的治疗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