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寒证的中医辩证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寒证的中医辩证体会

摘要】胃寒证多由恣食生冷,或暴受外寒,过服寒药,而致寒凝中焦,胃气郁滞,表现以胃失和降,受纳腐熟功能失职,胃脘冷痛,喜温为主的证候。本文试

图通过辨证施治的原理来对此病进行研究。

【关键词】胃寒症中医

【正名】胃寒证

【证候概念】本证多由恣食生冷,或暴受外寒,过服寒药,而致寒凝中焦,

胃气郁滞,表现以胃失和降,受纳腐熟功能失职,胃脘冷痛,喜温为主的证候。

【临床表现】胃脘冷痛,得热则舒,喜热饮,时吐清水,口不渴。或有畏

寒肢冷,纳食减少,苔薄白,脉沉紧和弦缓。

【诊断要求】

(一)有暴食生冷,或感受寒凉病史。

(二)本证为实证,胃脘冷痛,多疼痛暴作,按之不减,得热则舒,苔薄白,脉弦紧。

【鉴别诊断】

(一)胃阳虚证与胃寒证

胃阳虚证多因饥饱失常,劳倦过度,或久病阳气虚弱,致使胃阳受损,阴寒

内盛,属虚证;而胃寒证多由恣食生冷,或暴受外寒,或过服寒药,而致寒凝中焦,胃气郁滞,一般发病较急,病程较短,属实证。故两者不难鉴别。

(二)脾气虚证与胃寒证

脾与胃相表里,为病时往往相互影响。然脾喜燥恶湿,主运化。若脾失健运,则化源衰少,脏腑经脉、四肢百骸失于滋养;脾气虚弱,气不摄血,血不归经而

见便血、经血过多等血证;若脾失转输,水津输布失常,水湿停聚,为饮为肿,

可见脾气虚证范围较广,而胃寒证多为消化道症状,比较单一。

(三)寒饮停胃证与胃寒证

寒饮停胃证多因素有饮停,不慎感寒、饮冷,或脾阳不足,复感外寒,湿浊

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发为眩晕,呕吐清水。其与胃寒证的区别在与阳虚

不化,寒饮内停,重点在饮,属本虚标实之证;而胃寒证为寒邪客胃,重点在寒,属实证,此与寒饮停胃证不同。

【本证剖析】

(一)胃脘痛中出现胃寒证

1.临床表现胃痛暴作,喜温恶寒,胃痛得温则减,遇寒则痛增,喜热饮,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病因病机外感寒邪,内客于胃,寒主收引,致胃气不和而痛,遇寒则痛增。《素问·举痛论》云:“寒邪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

(二)呕吐病中出现胃寒证

1.临床表现突然呕吐,可伴发热畏寒,头身疼痛,胸脘满闷,苔白腻,脉

濡缓。

2.病因病机外寒客胃,胃失和降,水谷随气上逆,而致呕吐。正如《古今

医统呕吐哕门》所指出:“猝然而呕吐,定是邪客胃腑,在长夏暑邪所干,在秋冬风寒所犯。”

(三)寒饮停胃证中出现胃寒证

1.临床表现胸脘胀满,振振有声,呕吐清水,头晕目眩,或肠间水声漉漉,苔白滑,脉弦滑。

2.病因病机脾胃阳气素虚,水液转输蒸化无力,复加水湿浸渍,饮食所伤,脾失健运,水谷不化,致使水饮停留于肠胃。

【治则方药】

(一)胃脘痛中出现胃寒证

1.治法散寒止痛。

2.方剂良附丸。

(1)方剂组成高良姜9g、香附12g。

(2)方解高良姜行气祛寒,香附疏肝理气止痛。

(3)随证加减寒甚者,可加吴茱萸4.5g、陈皮6g、加强散寒理气之力。若见

形寒身热之风寒表热证,可加紫苏叶9g、防风4.5g、疏风散寒解表;若兼胸脘痞闷,嗳气纳呆,加枳实6g、神曲9g、鸡内金12g消食导滞。

(4)本证其他可用方剂①香苏散:香附12g、紫苏12g、陈皮6g、甘草6g。

②丁胡三建汤:丁香3g、高良姜9g、桂枝3g。

(二)呕吐病中出现胃寒证

1.治法疏风解表,芳香化浊。

2.方剂藿香正气散。

(1)方剂组成藿香9g、大腹皮12g、白芷6g、紫苏9g、茯苓9g、半夏9g、白

术9g、陈皮6g、厚朴9g、桔梗4.5g。

(2)方解方中藿香既能辛散风寒,又能芳香化浊,且兼升清降浊,善治呕吐;苏叶、白芷辛香发散;半夏、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白术、茯苓健脾化湿和中。

(3)随证加减如兼有宿食,胸闷腹胀者,去白术、甘草、大枣,加神曲12g、

鸡内金12g以消食导滞;如表邪偏重,畏寒无汗,加防风9g、荆芥6g祛风解表。

(4)本证其他可用方剂①正气散:藿香12g、陈皮6g、白术9g、厚朴9g、半

夏9g、甘草6g、生姜6g。② 平胃散:苍术12g、厚朴9g、陈皮6g、甘草4.5g。③ 神六散:丁香3g、白豆蔻3g。④ 大和中饮:陈皮6g、枳实6g、砂仁3g、山

楂12g、麦芽15g、厚朴9g、泽泻12g。⑤小和中饮:陈皮6g、山楂12g、茯苓

12g、厚朴9g、甘草4.5g、扁豆12g。

(三)寒饮停胃证中出现胃寒证

1.治法温阳化饮。

2.方剂苓桂术甘汤。

(1)方剂组成茯苓12g、桂枝9g、白术9g、甘草6g。

(2)方解茯苓健脾渗湿;桂枝温阳化气,配合茯苓温化水饮;白术健脾燥湿;甘草调和诸药。

(3)随证加减胸闷甚者加枳实6g、厚朴9g。大便秘者加生大黄6~9g、(后下)。呕吐加生姜6g、半夏9g。

(4)本证其他可用方剂①茯苓甘草汤:茯苓15g、桂枝6g、生姜6g、甘草

4.5g。②芎术除眩汤:炮附子9g、白术15g、川芎9g、桂枝3g、甘草4.5g。③

芎术汤:川芎9g、白术12g、半夏9g、甘草6g。

【经验与体会】

胃寒证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在辨证论治上有以下经验与体会。

(一)胃寒证的诊断标准

在临证诊断上应将其临床表现分为主症与次症,并参考舌脉之象做出诊断。

主症胃脘冷痛,呕吐呃逆,泛吐清水。

次症喜热食,面色少华,畏寒怕冷,四肢欠温。

舌脉舌淡苔白,脉迟缓或弦缓。

现拟定几条为其诊断标准:

1.胃脘冷痛,呕吐呃逆,泛呕清水,舌质淡,苔白,脉迟缓或弦缓。

2.胃脘冷痛,拒按,喜热食,舌淡苔自,脉弦缓。

3.呕吐,或泛吐清水,四肢欠温,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弦缓。

凡具备以上条件之一者,即可诊为本证。

(二)胃寒证的治法与探讨

温中散寒和胃为总则。但临床多种疾病中均可出现胃寒证,故治法侧重有所不同。

1.胃脘痛中胃寒证的治疗经验本证在现代医学中多见于急、慢性胃炎、胃肠炎、胃扩张、胃下垂等。祖国医学属“胃痛”范畴。胃脘痛轻者可用局部温熨,或热饮生姜红糖汤,即可止痛。此外针灸内关、足三里、中脘也可起到解痉止痛的作用。西药可用消炎、解痉、抗酸制剂,如瑞贝克、654-2、西咪替丁等。胃扩张症等可应用胃肠减压术,必要时可选择手术治疗。

2.呕吐、反胃中胃寒证的治疗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