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ppt课件
合集下载
麻疹 PPT课件
麻疹黏膜斑 (koplik’ spots)
➢ 時間:發疹前1~2天出現。 ➢ 典型部位:頰黏膜沿第二磨牙的部位。 ➢ 形態:直徑約0.5~1mm 的灰白色小點,周圍有紅暈,
似鵝口瘡。 ➢ 發展:1~2天內很快增多,皮疹出現後逐漸消失。 ➢ 本病特有體征,具早期診斷價值。
麻疹黏膜斑(Koplik’s spots)
麻疹黏膜斑(Koplik’s spots)
3. 出疹期 (eruption stage)
發熱3~4天後出現皮疹,持續1周左右。 出疹順序:耳後、發際→額、面部→頸→自上而下漸及軀幹
→四肢,達手掌、足底。2~3天遍及全身。 皮疹性質:皮疹初為稀疏淡紅色斑丘疹,直徑2~5mm,壓
之退色,逐漸皮疹增多,融合呈卵圓形或不規則形,疹間可 見正常皮膚,也可有出血性皮疹,壓之不退色,皮疹出透後 轉為暗棕色。 出疹時體溫更高,體溫高達40~40.5℃,全身中毒症狀加重。
輕型麻疹
➢ 有部分免疫力者;潛伏期長,前驅期短、輕,常無麻疹黏 膜斑;皮疹稀疏,無脫屑及色素沉著;無併發症。
重型麻疹
➢ 多見於全身狀況差,免疫力低下或繼發嚴重感染者。起病 急驟,持續高熱,全身中毒症狀重,可出現中毒性麻疹、 出血性麻疹、休克型麻疹、皰疹性麻疹。此型病情危重, 病死率高。
非典型麻疹
序和皮疹形態 3. 恢復期疹退後麥麩樣脫屑和褐色色素沉著
診 斷(diagnosis)
特異性檢查:在前驅期末和出疹 期初,從鼻咽拭子 塗片找到多核 巨細胞。麻疹病毒分離和血清學 檢查陽性。
治 療(treatment)
1. 一般治療 臥床休息,保持室內適當的溫度、濕 度和空氣流通,避免強光刺激。注意皮膚和眼、 鼻、口腔清潔。鼓勵多飲水,給予易消化和營養 豐富的食物。注意補充維生素,尤其維生素A。
儿科麻疹ppt课件
麻疹的传播途径
01
02
03
飞沫传播
感染者在咳嗽、打喷嚏时 ,病毒随飞沫排出,易感 者吸入后可感染。
接触传播
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及 污染物,如鼻涕、痰等, 接触到易感者的口、鼻或 眼结膜等处可引起感染。
母婴传播
孕妇感染后可经胎盘传给 胎儿。
麻疹的症状表现
发热
多为中等度以上发热,可伴有 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等。
麻疹的预防措施
避免接触患者
避免与麻疹患者接触,特别是在 麻疹高发季节和地区。
提高免疫力
通过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的 休息,提高自身免疫力,降低感染 麻疹病毒的风险。
保持个人卫生
勤洗手、戴口罩、避免前往人群密 集场所等个人卫生习惯有助于预防 感染麻疹病毒。
麻疹疫情的监测与控制
监测系统
建立有效的麻疹监测系统,及时 发现病例并采取控制措施。
预防接种是控制麻疹的有效手 段,成功案例值得借鉴
实施过程
宣传教育、疫苗分发、接种实 施等。
经验总结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接种率; 定期开展监测评估,确保预防 接种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预防麻疹发病
通过接种麻疹疫苗,可以 预防麻疹的发病,保护个 体免受麻疹病毒的侵害。
降低传播风险
接种疫苗后,个体产生免 疫力,降低了将麻疹病毒 传播给其他人的风险,从 而减少了麻疹的传播。
保护易感人群
对未接种疫苗的易感人群 ,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 接种疫苗可以保护他们不 受麻疹病毒的侵害。
麻疹疫苗接种计划
早期症状
发热、咳嗽、流鼻涕、眼睛红 、泪水多等。
治疗方法
卧床休息,遵医嘱用药,如解 热镇痛药、止咳药等,保持室 内空气流通,避免交叉感染。
麻疹 ppt课件
• 近年发现麻疹在流行特征、临床表现、并发症等 方面有一些变迁,在儿童发病率明显下降的同时 ,未计划免疫(计免)或免疫失败的青少年发病 在继续增加。
(二)麻疹病毒的抗原变异
• 近年来一些国家分离的麻疹野病毒的血凝素 蛋白(H)和核蛋白(N)基因已有了较大的 变异,有多个基因型。
• 已证实麻疹野毒株存在多个谱系的实验结果 越来越多,根据H和/或N蛋白的基因序列同 源性的差异,大致可将当前流行的麻疹病毒 分为6个谱系。N、F、H、M、P和L基因的异 质性均有报道。
(四)流行特征
1.发病率
• 在疫苗可预防疾病中,麻疹是当今世界上危害人 群最严重的六种传染病之一。40年前没有麻疹疫 苗时,几乎全部儿童都有受染发病,当时全球平 均现患者3亿,死亡人数700万~800万/年,是全 球死亡例数最多的。虽然开展计划免疫后麻疹发 病率急剧下降,但全球每年仍有3500万例麻疹, 其中70万儿童死于麻疹,而且可有严重的并发症 ,包括巨细胞肺炎(GCP)、包涵体脑炎(MIBE)和 少见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由于麻疹感 染可导致免疫抑制,继发感染很普遍。( 1)发热,一般来自渐升高,小儿也可骤发高 热伴惊撅。
( 2)上呼吸道炎,在发热同时出现咳嗽、喷 嚏、流涕、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
( 3)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眼睑浮肿 ( 4)科普利克斑
• (二)出疹期
• 发热第3一4d开始出现皮疹。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 ,渐及额、面、颈,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 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2一5d出齐。皮疹初为淡 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高出皮肤,呈充血性皮疹 ,压之退色,初发时稀疏,色较淡,以后部分融合 成暗红色,少数病例可呈现出血性皮疹,疹间皮肤 正常。
• N和H基因是麻疹基因组中最易变异的基因 。
(二)麻疹病毒的抗原变异
• 近年来一些国家分离的麻疹野病毒的血凝素 蛋白(H)和核蛋白(N)基因已有了较大的 变异,有多个基因型。
• 已证实麻疹野毒株存在多个谱系的实验结果 越来越多,根据H和/或N蛋白的基因序列同 源性的差异,大致可将当前流行的麻疹病毒 分为6个谱系。N、F、H、M、P和L基因的异 质性均有报道。
(四)流行特征
1.发病率
• 在疫苗可预防疾病中,麻疹是当今世界上危害人 群最严重的六种传染病之一。40年前没有麻疹疫 苗时,几乎全部儿童都有受染发病,当时全球平 均现患者3亿,死亡人数700万~800万/年,是全 球死亡例数最多的。虽然开展计划免疫后麻疹发 病率急剧下降,但全球每年仍有3500万例麻疹, 其中70万儿童死于麻疹,而且可有严重的并发症 ,包括巨细胞肺炎(GCP)、包涵体脑炎(MIBE)和 少见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由于麻疹感 染可导致免疫抑制,继发感染很普遍。( 1)发热,一般来自渐升高,小儿也可骤发高 热伴惊撅。
( 2)上呼吸道炎,在发热同时出现咳嗽、喷 嚏、流涕、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
( 3)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眼睑浮肿 ( 4)科普利克斑
• (二)出疹期
• 发热第3一4d开始出现皮疹。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 ,渐及额、面、颈,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 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2一5d出齐。皮疹初为淡 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高出皮肤,呈充血性皮疹 ,压之退色,初发时稀疏,色较淡,以后部分融合 成暗红色,少数病例可呈现出血性皮疹,疹间皮肤 正常。
• N和H基因是麻疹基因组中最易变异的基因 。
麻疹PPT课件
编辑版ppt
7
麻疹
病原学
麻疹病毒形态
编辑版ppt
8
麻疹病毒编辑形版p态pt
9
麻疹
编辑版ppt
10
麻疹
流行病学
(一) 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2d(潜伏期末)至出疹 后5d内,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 病毒,具传染性。恢复期不带病毒。
(二)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麻疹
编辑版ppt
14
麻疹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 发病机制
麻疹病毒侵入上呼吸道和眼结膜上皮细胞内复制繁殖, 通过局部淋巴组织进入血流(初次病毒血症),病毒被单 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在其中广泛繁殖,大量病毒再侵 入血流,造成第2次病毒血症,出现高热和出疹。
编辑版ppt
15
麻疹
(一)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编辑版ppt
4
麻疹
编辑版ppt
5
麻疹
病原学
麻疹病毒属副粘病毒科,单链RNA病毒,麻疹病 毒抗原性稳定,只有一个血清型。包膜有三种结构 蛋白,其中融合蛋白在病毒扩散时可使病毒细胞与 宿主细胞融合。
编辑版ppt
6
麻疹
病原学
麻疹病毒在外界生活力不强,对阳光及一般消 毒剂很敏感。紫外线能很快灭活病毒。在流通的空 气中或阳光下半小时即失去活力。病毒耐寒、耐干 燥。
目前认为麻疹发病机制:① 麻疹病毒侵入细胞直接 引起细胞病变;② 全身性迟发型超敏性细胞免疫反应在 麻疹的发病机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编辑版ppt
16
麻疹
(二) 病理解剖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麻疹的病理变化特征是感染形成多核巨细胞。因病 毒或免疫复合物在皮肤真皮表浅血管,使血管内皮细胞 肿胀、增生,单核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扩张,红细胞和 血浆渗出,表皮细胞变性坏死,而形成麻疹皮疹和粘膜 疹。
麻疹科普讲座PPT课件
公共卫生系统需加强监测与响应机制。
麻疹的公共卫生意义
全球疫苗接种计划
各国应加强麻疹疫苗的推行,减少全球麻疹病例 。
国际合作可以有效控制疫情的传播。
麻疹的公共卫生意义
传播知识
通过媒体和教育机构普及麻疹知识,提高公众意 识。
知识传播能够有效降低误解与恐慌。
谢谢观看
麻疹的认知与预防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麻疹? 2. 谁容易感染麻疹? 3. 何时应就医? 4. 如何预防麻疹? 5. 麻疹的公共卫生意义
什么是麻疹?
什么是麻疹?
定义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
常见于儿童,但成人也可能感染。
什么是麻疹?
症状
麻疹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流感样症状、 眼结膜炎及皮疹。
社会影响
麻疹的爆发会对公共卫生系统造成压力,影响学 校和社区的正常运作。
集体感染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风险。
谁容易感染麻疹?
疫苗接种的重要性
通过接种麻疹疫苗,能够有效降低感染率。 疫苗接种不仅保护个体,也能形成群体免疫。
何时应就医?
何时应就医?
早期症状
如出现持续高热、咳嗽及皮疹,应及时就医。
早期诊断能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何时应就医?
并发症迹象
如出现呼吸困难、高热不退或严重脱水,需紧急 就医。
麻疹可引起肺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何时应离期通常为皮疹出现后至消退后4天。
如何预防麻疹?
如何预防麻疹?
接种疫苗
按时接种麻疹疫苗,通常在1岁及4-6岁各接种一 次。
疫苗接种能有效预防麻疹的发生。
皮疹通常在发病后3-5天出现,首先从面部开始扩 散。
什么是麻疹?
麻疹的公共卫生意义
全球疫苗接种计划
各国应加强麻疹疫苗的推行,减少全球麻疹病例 。
国际合作可以有效控制疫情的传播。
麻疹的公共卫生意义
传播知识
通过媒体和教育机构普及麻疹知识,提高公众意 识。
知识传播能够有效降低误解与恐慌。
谢谢观看
麻疹的认知与预防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麻疹? 2. 谁容易感染麻疹? 3. 何时应就医? 4. 如何预防麻疹? 5. 麻疹的公共卫生意义
什么是麻疹?
什么是麻疹?
定义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
常见于儿童,但成人也可能感染。
什么是麻疹?
症状
麻疹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流感样症状、 眼结膜炎及皮疹。
社会影响
麻疹的爆发会对公共卫生系统造成压力,影响学 校和社区的正常运作。
集体感染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风险。
谁容易感染麻疹?
疫苗接种的重要性
通过接种麻疹疫苗,能够有效降低感染率。 疫苗接种不仅保护个体,也能形成群体免疫。
何时应就医?
何时应就医?
早期症状
如出现持续高热、咳嗽及皮疹,应及时就医。
早期诊断能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何时应就医?
并发症迹象
如出现呼吸困难、高热不退或严重脱水,需紧急 就医。
麻疹可引起肺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何时应离期通常为皮疹出现后至消退后4天。
如何预防麻疹?
如何预防麻疹?
接种疫苗
按时接种麻疹疫苗,通常在1岁及4-6岁各接种一 次。
疫苗接种能有效预防麻疹的发生。
皮疹通常在发病后3-5天出现,首先从面部开始扩 散。
什么是麻疹?
《麻疹演示课件》PPT课件
麻疹病毒会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导 致身体虚弱,容易感染其他疾病。
麻疹的症状和体征
咳嗽
干咳或咳痰。
眼结膜炎
眼睛红肿、流泪、畏光。
发热
体温升高,通常在38-40℃之 间。
流鼻涕
清水样鼻涕。
皮疹
在发热后3-4天出现,开始为 红色斑丘疹,逐渐发展为水疱 ,最后形成棕色痂皮。
麻疹的传播方式
01
02
03
飞沫传播
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勤洗手
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特别是在咳嗽和打喷嚏后,以及在处 理鼻涕、口水和食物前。
保持室内通风
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尽量减少前往人群密集的公患者
避免接触麻疹患者
如果发现身边有人感染了 麻疹,应尽量避免与其接 触。
预警系统
通过数据分析、流行病学调查等方式,预测麻疹 的传播趋势,及时发出预警信息。
信息共享
加强国际合作,共享麻疹监测和预警信息,共同 应对全球麻疹疫情。
控制麻疹传播的措施
隔离和治疗
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确诊病例进行治疗,以减少病毒的传播。
个人防护
教育公众加强个人防护,如勤洗手、戴口罩等,避免接触感染源 。
个人应积极接种麻疹 疫苗,并避免前往麻 疹高发地区。
政府应加大对麻疹防 控工作的投入,加强 疫苗接种和疫情监测 。
社会应加强麻疹防控 宣传教育,提高公众 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未来麻疹防控的趋势和展望
随着科技的发展,麻疹防控手 段将更加科学和高效。
全球合作与交流将进一步加强 ,共同应对麻疹等全球性公共 卫生挑战。
社区宣传
开展社区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麻疹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麻疹PPT课件
结核病恶化(tuberculosis exacerbating)
营养障碍与维生素A缺乏症 (malnutrition and vitamin A deficiency)
概述 病原 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并发症 诊断 鉴别诊断 流行病学及预防 治疗 新进展
麻疹接触史 典型临床表现 前驱期鼻咽部找多核巨细胞及尿 中检测包涵体细胞 ELISA法检测麻疹抗体
典型麻疹(Typical measles)
出疹期 发热3~4天后出现皮疹伴全身症状加重 出疹顺序 耳后、发际→额、面部→ 颈→躯干→四肢,达手掌、足底 皮疹性质 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
典型麻疹(Typical measles)
恢复期 出疹3~4天后全身症状好转,皮疹 按出疹先后顺序消退,伴有糠麸样脱屑 及棕色色素沉着,一般7~10天痊愈
概述 病原 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并发症 诊断 鉴别诊断 流行病学及预防 治疗 新进展
肺炎(pneumonia)
是麻疹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出疹期,继发 细菌或其它病毒感染
喉、气管、支气管炎(laryngitis,trachitis, bronchitis)
心肌炎(myocarditis)
麻疹脑炎及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measles encephalitis and 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 ,SSPE)
典型麻疹(Typical measles)
前驱期
指从发热至出疹,一般为3~4天 主要表现:发热、上呼吸道炎 症、 眼结合膜炎、 麻疹黏 膜斑
Koplik’s
spots (麻疹粘膜斑)
时间:发疹前2~3天出现 位置:开始见于下磨牙相对的颊黏膜上,以后累及 整个颊部并蔓延至唇部黏膜 形态:直径约0.5~1mm的灰白色小点,外有红晕 发展: 1天内很快增多,出疹后逐渐消失
麻疹PPT课件
1
2
3
4
5
6
疫苗研发:需要不断研发新型疫苗,提高预防效果
疫苗接种率:提高疫苗接种率,降低疾病发生率
疫苗安全性:确保疫苗的安全性,避免不良反应
疫苗宣传:加强疫苗宣传,提高公众对疫苗的认识和接受度
疫苗政策:制定合理的疫苗政策,提高疫苗接种的积极性
疫苗可及性:提高疫苗的可及性,让更多人受益
未来预防接种的改进及完善措施
04
控制疾病传播,维护公共卫生
预防接种的预防效果
03
预防风疹:风疹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接种疫苗可以降低风疹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
04
降低并发症风险: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接种疫苗可以降低这些并发症的风险。
01
预防麻疹:麻疹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预防麻疹的传播和感染。
提高疫苗的覆盖率,确保更多人群得到保护
加强疫苗的研发,提高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优化疫苗接种流程,提高接种效率和舒适度
加强疫苗的监管,确保疫苗质量和安全
提高公众对疫苗的认识,消除误解和疑虑
加强国际合作,共享疫苗研发和生产技术
汇报人:_
04
及时处理:如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接种,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加强宣传教育的重要性
01
提高公众对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认识,增强预防意识
02
帮助公众了解联合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03
指导公众正确接种疫苗,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04
提高疫苗接种率,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宣传教育的方式及内容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提高免疫力。
麻疹ppt课件【27页】
强化宣传教育
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麻疹防治知识 宣传,提高公众对麻疹的认知度
和自我防护能力。
提高公众认知度和参与度
普及麻疹知识
01
通过宣传册、海报、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普及麻疹相关知识,
让公众了解麻疹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加强健康教育
02
将麻疹防治知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学生和家长的认
知度和重视程度。
鼓励公众参与
04
治疗原则与措施
一般治疗原则
隔离患者
对麻疹患者进行隔离,避免病毒传播 。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症状进行相应治疗,如发热 、咳嗽等。
加强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患者皮肤、 口腔、眼部的清洁,提供营养支持。
药物治疗选择及注意事项
抗病毒药物
如阿昔洛韦等,可用于治疗麻疹病毒, 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止咳药物
03
鼓励公众积极参与麻疹防治工作,如参加疫苗接种、提供疫情
线索等,共同维护社区健康。
THANKS
尽量避免与麻疹患者接触 ,特别是在患者出疹前后5 天内,这是病毒传染性最 强的时期。
接种疫苗
及时接种麻疹疫苗,提高 自身免疫力,降低感染风 险。
社区防控策略部署
加强疫情监测
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机制,及时 发现并报告疑似麻疹病例。
开展应急接种
在麻疹疫情暴发时,对易感人群 开展应急接种,迅速建立免疫屏
障。
发病原因
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科,为单股负链RNA病毒。直 径约100~250nm,衣壳外有囊膜,囊膜有血凝素( HL),有溶血作用。麻疹病毒有6种结构蛋白;在前驱 期和出疹期内,可在鼻分泌物、血和尿中分离到麻疹病 毒。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此病毒抵 抗力不强,对干燥、日光、高温均敏感,紫外线、过氧 乙酸、甲醛、乳酸和乙醚等对麻疹病毒均有杀灭作用, 但在低温中能长期保存。
麻疹ppt课件
6概Βιβλιοθήκη 病原学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预后 预防 新进展
7
传染源
• 一般认为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感染者口、鼻、眼分泌物 及尿、血液中均含有病毒。但临床主要以鼻、咽分泌物随 飞沫排出而直接传染他人。患者在出疹前、后5日均有传 染性,但以前驱期最强。出疹后传染性很快降低,但如合 并肺炎,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日。退疹期,病人皮肤 脱屑无传染性。 • 人和动物均可受麻疹病毒感染,如小儿和已受感染的小动 物(如小猫、小狗等)玩耍,动物可能成为传染源而感染 小儿。 • 偶然短暂的直接接触(如在医院候诊室或公园内),仍有 被感染的可能。 • 无症状的带毒者或隐性感染,因病毒不易从飞沫排出,所 以,一般认为无传染性,或传染性极低,经反复、密切接 触,仍有传染的可能。
14
• 麻疹是全身性疾病,全身淋巴组织有不同程度的 增生,伴多核巨细胞(Warthin-Finkeldey giant cells)形成。该细胞见于扁桃体、呼吸道、肠道、 淋巴结等处。 • 麻疹粘膜斑是粘膜下腺细胞浸润、坏死、周围充 血所致。最初表现为针尖大小白点,外周发红的 特殊斑疹。 • 麻疹皮疹是真皮(乳头层及表皮)毛细血管内皮 细胞的增生,血浆渗出,红细胞相对增多形成淡 红色斑丘疹。 • 退疹后,表皮细胞坏死、角化形成脱屑。 • 由于皮疹处红细胞遗留裂解,退疹后形成棕色色 素。
9
易感人群
• 人类对麻疹普遍具有易感性。除婴儿具有母传抗 体外,凡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或疫 苗接种未成功者,均有易感性。易感人群大多为5 岁以下小儿。但交通不便或人口稀少地区,易感 人群年龄较大。近几年来,大城市发病年龄亦有 向大龄推移倾向。6个月以下婴儿因一般具有先天 性抗体,不易患麻疹。但其母未患过麻疹的新生 儿仍可感染,新生儿可与其母同时患麻疹。甚至 孕妇感染麻疹,胎儿也可患先天性麻疹。若母亲 产前10~14日受感染,小儿出生时或生后6日内发 病,应视为先天性麻疹宫内感染。自然感染的麻 疹获得免疫力较持久。但少数形成抗体不足,经 过数年又可患第二次麻疹;但一般较轻。
麻疹小讲课PPT课件(2024)
01
注意事项
2024/1/29
02
03
04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 并发症并采取相应措施。
对于易感人群,应及时接种麻 疹疫苗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家长和儿 童对麻疹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31
2024/1/29
07
总结与展望
32
本次课程重点内容回顾
麻疹病毒的特性与传 播途径
通过飞沫传播,也可 通过接触感染者的鼻 咽分泌物传播
疫苗接种是预防麻疹的最有效 措施,同时也可通过提高人群 免疫力来消除麻疹的传播。
11
2024/1/29
03
麻疹实验室检测
12
病毒分离培养技术
采集标本
取患者鼻咽分泌物、尿液 或血液等标本。
2024/1/29
病毒分离
将标本接种于敏感细胞( 如人羊膜细胞、Vero细胞 等),进行病毒分离培养 。
病毒鉴定
2024/1/29
21
并发症风险评估
年龄因素
免疫状态
病情严重程度
治疗和护理不当
儿童和老年人更容易出 现并发症。
2024/1/29
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容 易感染并出现并发症。
病情越重,出现并发症 的风险越高。
不恰当的治疗和护理可 能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22
处理原则和方法
及早识别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早 发现并发症的迹象。
2024/1/29
及时治疗
针对不同的并发症,采取相应 的治疗措施,如抗感染治疗、 对症治疗等。
加强护理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加强皮 肤护理和口腔护理,预防继发 感染。
营养支持
给予患者足够的营养支持,增 强身体抵抗力,促进康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 ❖3. 结膜炎表现,这时眼睑水肿、充血、眼泪增多、
畏光,在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
临床表现
❖ 4.科普利克斑,见于90%以上的病人,具早期诊 断价值 发生在病程2一3d 出现于双侧近第一臼齿颊粘膜上 为0.5一1mm针尖大小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 逐渐增多,互相融合,最初可只有数个,在1一 2d内迅速增多,有时融合扩大成片,似鹅口疮, 2一3日内消失
障碍等 ❖ 病死率约15%,多数经1一5周恢复。部分患者有
智力减退,强直性瘫痪、癫痫等后遗症。
并发症
(五)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是麻疹病毒所致远期并发症,
(一)传染源 ❖ 病人是唯一传染源,自发病前2d至出疹后5d内,
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 有病毒,具传染性。恢复期不带病毒 (二)传播途径 ❖ 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衣物玩具间接传播少见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病人后90%以上发病 病后有持久免疫力。成人因儿童时患过麻疹或接种 麻疹疫苗获免疫力。6个月内婴儿受母体抗体保护
麻疹的典型皮疹
麻疹的典型皮疹
临床表现
❖ 皮疹高峰时全身毒血症状加重,高热可达40℃ 伴嗜睡,重者有谵妄、抽搐,咳嗽频繁
❖结膜红肿,畏光,舌乳头红肿,全身表浅淋巴结 及肝脾轻度肿大
❖ 肺部可闻细湿性罗音 ❖X线胸片可有轻重不等弥漫性肺部浸润改变或肺
纹理增多 ❖ 出疹期约为3一5d
临床表现
(三)恢复期 ❖ 出 疹 3 一 5d 后 , 发 热开始减 退 , 全身 症状明显 减
麻疹
❖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 腔粘膜有科普利克斑(kopliks spots)及皮肤出现 斑丘疹为其特征
❖自从应用麻疹减毒活疫苗(简称麻疹疫苗)预防 以来,儿童中麻疹发病率有了显著下降,过去多 见的并发症如肺炎、中耳炎、麻疹性脑炎、精神 异常等也随之显著减少
交方法测定病人细胞内麻疹病毒RNA
பைடு நூலகம்验室检查
(三)查多核巨细胞 ❖取初期病人鼻咽部分泌物、痰和尿沉渣涂片,用
赖特(Wright)染色查多核巨细胞,多核巨细胞以 出疹前2日至出疹后1日阳性率最高 (四)血清抗体测定 ❖于病程早期及恢复期各采血一次作血凝抑制试验、 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 ❖ 抗体效价增高4倍以上才为阳性 ❖ 目前有用ELISA法测血中特异性IgM和IgG抗体, 疹后3dIgM多呈阳性
的小儿 ❖ 致心肌缺氧,心力衰竭 (三)喉炎 ❖ 并发率为1%一4%,2一3岁小儿多见 ❖ 麻疹病程中有轻度喉炎.因小儿喉腔狭小,并发细
菌感染时喉部组织水肿,分泌物增多,极易造成 喉梗阻。 ❖ 如不及时抢救可因窒息致死。
并发症
(四)脑炎 麻疹脑炎发生率为0.1%一0.2%,多发生于出疹后2
一6d,也可发生于出疹后3周内。 ❖ 与麻疹病情轻重无关。 ❖ 临床表现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似:高热,抽搐和意识
流行特征
发病率 ❖ 在疫苗可预防疾病中,麻疹是危害世界最严重的
六种传染病之一 ❖ 全球每年仍有3500万例麻疹,其中70万儿童死
于麻疹,而且可有严重的并发症,包括少见的亚 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流行季节 ❖ 冬春季高发,但全年均可有病例发生
发病机制
❖ 麻疹病毒侵入上呼吸道和眼结膜上皮细胞内复制 繁殖,通过淋巴组织进入血流(初次病毒血症)
轻 ❖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留浅褐色色素斑,
伴糠麸样脱屑,历时约1一2周 ❖ 无并发症者病程为10一14d ❖ 成人麻疹全身症状多比小儿重,但并发症较少
临床表现
除典型麻疹外,其他非典型的临床类型有 ❖ (1)轻型麻疹 ❖ (2)重型麻疹(含中毒性麻疹和休克性麻疹) ❖ (3)出血性麻疹
实验室检查
并发症
(一)支气管肺炎 ❖ 以出疹期一周内常见,占麻疹患儿死因的90%以
上。 ❖ 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肺炎多不严重,主要为继发肺
部感染,病原体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 流感杆菌、腺病毒等。也可为多种菌混合感染。
并发症
(二)心肌炎 ❖ 多见于2岁以下患重型麻疹或并发肺炎和营养不良
病原学
❖ 麻疹病毒属于副粘病毒科 ❖麻疹病毒在外界生活力不强,对阳光及一般消毒
剂很敏感。紫外线能很快灭活病毒 ❖ 尽 管 随 飞 沫 排 出 的 病 毒 在 室 内 可 存 活 34h , 但 在
流通的空气中或阳光下半小时即失去活力 ❖病毒耐寒、耐干燥,在-15 ~ -70℃可保存数月
至数年
流行病学
(一)血象白细胞总数减低,为(4.0一6.0)×109,淋 巴细胞相对增高
(二)病原学诊断 ❖取前驱期或出疹初期病人的眼、鼻咽分泌物,血
和尿接种原代人胚肾或羊膜细胞,分离麻疹病毒 ❖或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涂片中细胞内麻疹病
毒抗原 ❖ 也 可 采 用 标 记 的 麻 疹 病 毒 cDNA 探 针 , 用 核 酸 杂
❖ 病毒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在该处广泛繁殖, 大量病毒再侵人血流,造成第2次病毒血症
❖ 出现高热和出疹 ❖ 病毒血症持续至出疹后第2日
发病机制
麻疹发病机制: ❖ 一方面由于麻疹病毒侵入细胞直接引起细胞病变 ❖ 另一方面全身性迟发型超敏性细胞免疫反应在麻
疹的发病机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目前认为麻疹皮疹、巨细胞肺炎、亚急性硬化性
科普利克斑
临床表现
(二)出疹期 于发热第3一4d开始出现皮疹 ❖ 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自上
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 底 ❖ 2一5d出齐 ❖ 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高出皮肤, 呈充血性皮疹,压之退色,初发时稀疏,色较淡, 以后部分融合成暗红色,少数病例可呈现出血性 皮疹 ❖ 疹间皮肤正常
全脑炎(SSPE)和异型麻疹与免疫致病机制密切相 关
临床表现
❖ 潜 伏 期 约 10d(6 一 18d) , 曾 接 受 被 动 或 主 动 免 疫 者可延至3一4周
典型麻疹的临床经过可分为三期: ❖前驱期 从发热到出疹一般3一4d。起病急。 主要表现: ❖ 1.发热,一般逐渐升高,小儿也可骤发高热伴惊厥。 ❖ 2.上呼吸道炎,在发热同时出现咳嗽、喷嚏、流涕、
畏光,在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
临床表现
❖ 4.科普利克斑,见于90%以上的病人,具早期诊 断价值 发生在病程2一3d 出现于双侧近第一臼齿颊粘膜上 为0.5一1mm针尖大小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 逐渐增多,互相融合,最初可只有数个,在1一 2d内迅速增多,有时融合扩大成片,似鹅口疮, 2一3日内消失
障碍等 ❖ 病死率约15%,多数经1一5周恢复。部分患者有
智力减退,强直性瘫痪、癫痫等后遗症。
并发症
(五)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是麻疹病毒所致远期并发症,
(一)传染源 ❖ 病人是唯一传染源,自发病前2d至出疹后5d内,
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 有病毒,具传染性。恢复期不带病毒 (二)传播途径 ❖ 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衣物玩具间接传播少见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病人后90%以上发病 病后有持久免疫力。成人因儿童时患过麻疹或接种 麻疹疫苗获免疫力。6个月内婴儿受母体抗体保护
麻疹的典型皮疹
麻疹的典型皮疹
临床表现
❖ 皮疹高峰时全身毒血症状加重,高热可达40℃ 伴嗜睡,重者有谵妄、抽搐,咳嗽频繁
❖结膜红肿,畏光,舌乳头红肿,全身表浅淋巴结 及肝脾轻度肿大
❖ 肺部可闻细湿性罗音 ❖X线胸片可有轻重不等弥漫性肺部浸润改变或肺
纹理增多 ❖ 出疹期约为3一5d
临床表现
(三)恢复期 ❖ 出 疹 3 一 5d 后 , 发 热开始减 退 , 全身 症状明显 减
麻疹
❖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 腔粘膜有科普利克斑(kopliks spots)及皮肤出现 斑丘疹为其特征
❖自从应用麻疹减毒活疫苗(简称麻疹疫苗)预防 以来,儿童中麻疹发病率有了显著下降,过去多 见的并发症如肺炎、中耳炎、麻疹性脑炎、精神 异常等也随之显著减少
交方法测定病人细胞内麻疹病毒RNA
பைடு நூலகம்验室检查
(三)查多核巨细胞 ❖取初期病人鼻咽部分泌物、痰和尿沉渣涂片,用
赖特(Wright)染色查多核巨细胞,多核巨细胞以 出疹前2日至出疹后1日阳性率最高 (四)血清抗体测定 ❖于病程早期及恢复期各采血一次作血凝抑制试验、 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 ❖ 抗体效价增高4倍以上才为阳性 ❖ 目前有用ELISA法测血中特异性IgM和IgG抗体, 疹后3dIgM多呈阳性
的小儿 ❖ 致心肌缺氧,心力衰竭 (三)喉炎 ❖ 并发率为1%一4%,2一3岁小儿多见 ❖ 麻疹病程中有轻度喉炎.因小儿喉腔狭小,并发细
菌感染时喉部组织水肿,分泌物增多,极易造成 喉梗阻。 ❖ 如不及时抢救可因窒息致死。
并发症
(四)脑炎 麻疹脑炎发生率为0.1%一0.2%,多发生于出疹后2
一6d,也可发生于出疹后3周内。 ❖ 与麻疹病情轻重无关。 ❖ 临床表现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似:高热,抽搐和意识
流行特征
发病率 ❖ 在疫苗可预防疾病中,麻疹是危害世界最严重的
六种传染病之一 ❖ 全球每年仍有3500万例麻疹,其中70万儿童死
于麻疹,而且可有严重的并发症,包括少见的亚 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流行季节 ❖ 冬春季高发,但全年均可有病例发生
发病机制
❖ 麻疹病毒侵入上呼吸道和眼结膜上皮细胞内复制 繁殖,通过淋巴组织进入血流(初次病毒血症)
轻 ❖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留浅褐色色素斑,
伴糠麸样脱屑,历时约1一2周 ❖ 无并发症者病程为10一14d ❖ 成人麻疹全身症状多比小儿重,但并发症较少
临床表现
除典型麻疹外,其他非典型的临床类型有 ❖ (1)轻型麻疹 ❖ (2)重型麻疹(含中毒性麻疹和休克性麻疹) ❖ (3)出血性麻疹
实验室检查
并发症
(一)支气管肺炎 ❖ 以出疹期一周内常见,占麻疹患儿死因的90%以
上。 ❖ 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肺炎多不严重,主要为继发肺
部感染,病原体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 流感杆菌、腺病毒等。也可为多种菌混合感染。
并发症
(二)心肌炎 ❖ 多见于2岁以下患重型麻疹或并发肺炎和营养不良
病原学
❖ 麻疹病毒属于副粘病毒科 ❖麻疹病毒在外界生活力不强,对阳光及一般消毒
剂很敏感。紫外线能很快灭活病毒 ❖ 尽 管 随 飞 沫 排 出 的 病 毒 在 室 内 可 存 活 34h , 但 在
流通的空气中或阳光下半小时即失去活力 ❖病毒耐寒、耐干燥,在-15 ~ -70℃可保存数月
至数年
流行病学
(一)血象白细胞总数减低,为(4.0一6.0)×109,淋 巴细胞相对增高
(二)病原学诊断 ❖取前驱期或出疹初期病人的眼、鼻咽分泌物,血
和尿接种原代人胚肾或羊膜细胞,分离麻疹病毒 ❖或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涂片中细胞内麻疹病
毒抗原 ❖ 也 可 采 用 标 记 的 麻 疹 病 毒 cDNA 探 针 , 用 核 酸 杂
❖ 病毒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在该处广泛繁殖, 大量病毒再侵人血流,造成第2次病毒血症
❖ 出现高热和出疹 ❖ 病毒血症持续至出疹后第2日
发病机制
麻疹发病机制: ❖ 一方面由于麻疹病毒侵入细胞直接引起细胞病变 ❖ 另一方面全身性迟发型超敏性细胞免疫反应在麻
疹的发病机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目前认为麻疹皮疹、巨细胞肺炎、亚急性硬化性
科普利克斑
临床表现
(二)出疹期 于发热第3一4d开始出现皮疹 ❖ 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自上
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 底 ❖ 2一5d出齐 ❖ 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高出皮肤, 呈充血性皮疹,压之退色,初发时稀疏,色较淡, 以后部分融合成暗红色,少数病例可呈现出血性 皮疹 ❖ 疹间皮肤正常
全脑炎(SSPE)和异型麻疹与免疫致病机制密切相 关
临床表现
❖ 潜 伏 期 约 10d(6 一 18d) , 曾 接 受 被 动 或 主 动 免 疫 者可延至3一4周
典型麻疹的临床经过可分为三期: ❖前驱期 从发热到出疹一般3一4d。起病急。 主要表现: ❖ 1.发热,一般逐渐升高,小儿也可骤发高热伴惊厥。 ❖ 2.上呼吸道炎,在发热同时出现咳嗽、喷嚏、流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