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病毒分类和命名PPT课件
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分类ppt课件
.
1
课程内容
病毒概念(concept) 病毒大小(size) 病毒结构(structure) 病毒形态(morphology) 病毒命名(nomenclature) 病毒分类(classification) 参考资料与思考题目
2
病毒-virus
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 主体内,可通过细菌滤器,一般在0.2μm 以下的超微小微生物,须在电镜下观察。
Electron micrograph
Crystallographic model
26
Helical naked capsid viruses
RNA
Protein
Tobacco mosaic virus Electron micrograph
Tobacco mosaic virus Model
27
6
7
衣原体 390nm
A、大肠杆菌噬菌体 ( 65 ×95nm )
立克次体 450nm
B、腺病毒 (70nm )
C、脊髓灰质炎病毒
A
G 葡萄球菌
(30nm )
(1000nm)
D、乙脑病毒
牛痘病毒
F
( 40nm )
B
300×250nm
E、蛋白分子 (10nm )
E
C
F、流感病毒
D
( 100nm )
15
16
17
18
电镜
球形颗粒 杆状颗粒
人、动物和真菌病毒多呈球状, 少数为弹状或砖状
植物病毒和昆虫病毒多线状和杆 状,少数为球状
复杂形状颗粒 细菌病毒即噬菌体,部分为蝌
蚪状,部分为线状或球状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PPT课件
现有的病毒分类名称只要是有用的就应保留,新的命名 不能与已经承认(chéngrèn)的病毒名称重复。人工产生的病毒和 实验室的杂种病毒在分类学上不予考虑。
第十页,共37页。
第四页,共37页。
一、病毒(bìngdú)的命名与分类系统进展概况
病毒(bìngdú)的分类和命名大事记
1937年 Levaditi和Lepine就曾根据病毒对组织的亲和性进行分类。 1948年 Holmes提出根据病毒所引起的宿主症状的分类方案。 1950年 第五届国际微生物学会提出了有关病毒分类的8项原则。 1963年 国际微生物命名(mìng míng)委员会病毒分会根据安德鲁斯(Andrewes) 提 出的分类建议提出了新的8项分类原则: ① 核酸的类型、结构和分子量; ② 病毒粒子的形状和大小; ③ 病毒粒子的结构; ④ 病毒粒子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的敏感性; ⑤ 血清学性质和抗原关系; ⑥ 病毒在细胞培养上的繁殖特性; ⑦ 对除脂溶剂以外的理化因子的敏感性; ⑧ 流行病学的特征。
第二章 名
病毒的分类 与命 (fēn lèi)
第1、系统分类
根据病毒间的亲缘关系来进行划分成一定类群→科学 名称→适当描述
2、实用:按照一定的分类系统制成分类表,以便(yǐbiàn)对 未知病毒进行鉴定。
由于在性质上毫不相关的病毒具有相同的形态 特征,且病毒具有特殊的繁殖方式,主要采用复制方式来完
在现今水平,要得到一个既能反映病毒的进 化,又能体现病毒间亲缘关系的自然的分类系统, 难度比较大。
第三页,共37页。
目前已发现的病毒的种类约4000多种。
最新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病毒的命名过去不够统一,有些病毒是以宿主、病理特点、致病症状、病毒颗粒形态进行命名,有些病毒是以地名和人名进行命名,还有些病毒是以字母和数字命名。
病毒的分类系统也不一致,动物病毒分类等级设立科、属、种;而植物病毒分为组、亚组、种。
为了力求分类和命名的统一,1992年Martelli首先提出了植物病毒的科、属、种分类原则,1993年8月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的第9届国际病毒大会上,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采纳了这一分类原则,并且新设立了一些植物病毒的科、属[1],1995年在ICTV 所公布的病毒分类和命名第六次报告中,植物病毒分类已不再采用组、亚组,而统一使用科、属、种分类系统[2]。
病毒的分类系统也开始逐渐向更高级的分类等级发展,1991年ICTV在病毒分类和命名第五次报告中首次公布了比科更为高级的分类等级,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Mononegavirales)[3],最近ICTV 又先后增设了套病毒目(Nidovirales)[4]和有尾噬菌体目(Caudovirales)[5]。
除此以外,1996年8月ICTV在第10届国际病毒大会上还对原有的病毒分类和命名规则作了进一步的修订,提出了38条新的病毒命名规则[6]。
最近据Mayo等报道,ICTV又批准了43条新的病毒分类和命名规则,同时对病毒目、科、属和种名的书写也作了专门的规范[7]。
1 病毒命名规则1.1 病毒种的定义和命名病毒“种”是指构成一个复制谱系(replicating lineage)、占据一个特定小生境(ecological niche)、具有多个分类特征的病毒。
这就是说病毒种的分类和命名不是单纯由某一个分类特征、而是由多原则分类特征决定的,包括病毒的基因组组成,病毒颗粒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和血清学性质等;而病毒种的一个复制谱系则强调了病毒种的系统进化特性,即现今所有的病毒种可能起源于共同的病毒祖先;病毒种所占有的小生境是指某种病毒的特定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宿主范围、媒介的嗜亲性、致病机理等[8]。
完整版医学微生物学ppt课件
01医学微生物学概述Chapter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与任务定义任务01020304包括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等不同类型的细菌。
细菌包括DNA 病毒、RNA 病毒等不同类型的病毒。
病毒包括酵母菌、霉菌等不同类型的真菌。
真菌包括原虫、蠕虫等不同类型的寄生虫。
寄生虫古代时期文艺复兴时期19世纪20世纪至今02细菌的基本形态与结构Chapter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菌的大小细菌的形态01020304细胞壁细胞质细胞膜核质荚膜鞭毛菌毛芽孢03细菌的生理与遗传Chapter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理化特性细菌的分类与命名030201细菌的理化性质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谢细菌的营养类型细菌的生长繁殖细菌的代谢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细菌的遗传物质细菌的变异类型细菌遗传变异的机制细菌遗传变异的意义04细菌的分类与命名Chapter细菌的分类方法数值分类法传统分类法利用细菌的多种特性,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值分析,确定细菌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进行分类。
分子分类法常见病原菌的分类与命名葡萄球菌属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引起皮肤和软组织感染、败血症等。
链球菌属包括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等,引起呼吸道感染、脑膜炎、心内膜炎等。
肠杆菌科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引起肠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
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排列方式等特征进行初步鉴定。
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鉴定免疫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细菌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代谢产物的产生以及某些酶的活性等特性进行鉴定。
利用特异性抗体与细菌抗原的结合反应进行鉴定,如凝集试验、沉淀试验等。
基于细菌基因序列的分析和比较,采用PCR 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手段进行快速、准确的鉴定。
细菌的鉴定与识别05病毒的基本形态与结构Chapter病毒的大小与形态病毒的大小病毒的形态病毒形态各异,常见的有球形、杆状、砖形、丝状、蝌蚪状等。
这些形态与病毒的基因组类型、外壳蛋白的结构以及感染宿主的方式有关。
病毒的基本结构核衣壳包膜病毒的分类与命名病毒的分类病毒的命名06病毒的复制与遗传Chapter病毒的复制周期病毒通过特异性受体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然后将核酸注入细胞内。
微生物病毒
噬菌斑
病斑和空斑 枯斑
(1)包涵体(inclusion body)
概念:宿主细胞经病毒感染后形成的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大小、 形态、数量不等的蛋白质结晶体,称为包涵体。在宿主细胞内形 成包涵体是病毒的特征,不同的病毒其形成的包涵体具有不同的 形态、结构和特性,可用于分类鉴定。 包涵体在细胞中的形成部位:位于细胞核内—如疱疹病毒 位于细胞质内—如狂犬病毒等 胞核内胞质都有—麻疹病毒 包涵体的本质—---大多数是病毒粒子组成的,少数是细胞对病毒的 反应。 了解研究包涵体的实践意义—-病毒鉴定
Adenovirus
③复合对称的病毒粒子
T4 Bacteriophage
④有囊膜的病毒粒子
Fig. 4: Virus Obtaining Its Envelope from Host Cell Membrane by Budd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graph of HIV-1 Budding from a Host Cell
两个特征性数据
潜伏期:是病毒颗粒吸附于细胞到受染细胞释放 出子代病毒颗粒所需的最短时间,不同病毒的潜伏期 长短不同,噬菌体以分钟计,动物病毒和植物病毒以 小时或天计。
②二十面体对称病毒粒子
以腺病毒(adenovirus)为例。腺病毒的衣壳含有 252个壳粒,其中12个 顶角的衣壳粒与相邻的衣壳粒组成五邻体, 240 个面上或棱上的衣壳粒相互 之间组成六邻体。每个五邻体中央的衣壳粒上伸出一根末端带有顶球的刺突。 每个五邻体壳粒由一个五聚体(多肽Ⅲ)和一个三聚体纤维蛋白(Ⅳ)组成; 但六邻体壳粒不是六聚体,而是三聚体,它由3个110K多肽Ⅱ构成。
★★
(3)病斑和空斑
•空斑和病斑:用于动物病毒粒 子的计数也可以采用噬菌斑法 类似的技术,但是这种斑点只 能称为空斑或病斑。
第四章病毒分类和命名PPT课件
SCNV推荐病毒分类的8条标准:
(1951年第五届国际微生物学会)
1、形态和复制方法 2、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3、免疫学性质 4、对物理、化学因子的敏感性 5、自然传播方式 6、与寄主、组织或细胞的关系 7、包括内含体形成的病理学 8、症状学
病毒分类的国际组织机构
一、病毒分类与命名的沿革
1. 1961以前 植物病毒分类法
(2) Hansen (1956): 强调拉丁双名法的属名应反映出寄主类别、传播 方式及病毒颗粒形态,分4目: ➢ 蚜传病毒目(Aphivirales) ➢ 叶蝉传病毒目(Cicavirales) ➢ 无介传病毒目(Invirales) ➢ 介传传病毒目(Xenovirales)
ICNV的宗旨:
1、建立一个国际公认的病毒分类系统 2、为各分类组群确定一个国际公认的
名称 3、通过举行会议、出版报告、交流病
毒学家关于病毒分类和命名的最新 结果
二、关于病毒密码程式cryptogram
1966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ICNV建立“编码子委员会”
核酸类型 核酸分子量 病毒粒子外形
寄主种类
2、目录法
寄主俗名+“病毒”+在寄主上发现的顺序
TMV Tobacco virus 1 TEV Tobacco virus 7
(etch 蚀纹)
3、拉丁双名法
寄主属名+病毒 TMV Nicotiana virus
4、病毒命名的一般规则:
❖ 病毒命名不是采用Linnaeus创立的双名法. ➢ 地名、人名(如Rous、EB) ➢ 症状或病理特征(如花叶、登革热、脊髓灰质炎) ➢ 病毒粒子形态(如弹状、丝状、纺锤状) ➢ 宿拼字、字母、数字(如T4)
病毒的分类和命名
自从1898年贝杰林克(Beijerinck)首次提出“病毒”的概念以来,已经过去100多年时间。
病毒的种类由最初的几十种、几百种,发展到今天的4000多种,为了使如此多的病毒种类能够得到科学的命名和分类,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 ICTV)已提出和多次修订了病毒的命名和分类原则,并且建立了由目、科(亚科)、属和种分类阶元构成的病毒分类系统。
目前病毒分类学这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已开始走向完善和逐渐成熟起来。
一、病毒的命名与分类系统进展概况病毒分类学是随着病毒学尤其是分子病毒学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并逐渐走向成熟。
病毒的分类和命名大事记1937年Levaditi和Lepine就曾根据病毒对组织的亲和性进行分类。
1948年Holmes提出根据病毒所引起的宿主症状的分类方案。
1950年第五届国际微生物学会提出了有关病毒分类的8项原则。
1963年国际微生物命名委员会病毒分会根据安德鲁斯(Andrewes)提出的分类建议提出了新的8项分类原则:①核酸的类型、结构和分子量;②病毒粒子的形状和大小;③病毒粒子的结构;④病毒粒子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的敏感性;⑤血清学性质和抗原关系;⑥病毒在细胞培养上的繁殖特性;⑦对除脂溶剂以外的理化因子的敏感性;⑧流行病学的特征。
1966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九届国际微生物学会上成立了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Nomenclature of Viruses, ICNV),并通过了上述新的8项分类原则。
1971年ICNV公布了关于病毒分类和命名的第一次报告,将当时了解得比较清楚的500多种病毒分为RNA和DNA病毒两大类,并且分为43个病毒属。
1973年ICNV正式更名为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 ICTV)。
(整理)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病毒的命名过去不够统一,有些病毒是以宿主、病理特点、致病症状、病毒颗粒形态进行命名,有些病毒是以地名和人名进行命名,还有些病毒是以字母和数字命名。
病毒的分类系统也不一致,动物病毒分类等级设立科、属、种;而植物病毒分为组、亚组、种。
为了力求分类和命名的统一,1992年Martelli首先提出了植物病毒的科、属、种分类原则,1993年8月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的第9届国际病毒大会上,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采纳了这一分类原则,并且新设立了一些植物病毒的科、属[1],1995年在ICTV 所公布的病毒分类和命名第六次报告中,植物病毒分类已不再采用组、亚组,而统一使用科、属、种分类系统[2]。
病毒的分类系统也开始逐渐向更高级的分类等级发展,1991年ICTV在病毒分类和命名第五次报告中首次公布了比科更为高级的分类等级,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Mononegavirales)[3],最近ICTV 又先后增设了套病毒目(Nidovirales)[4]和有尾噬菌体目(Caudovirales)[5]。
除此以外,1996年8月ICTV在第10届国际病毒大会上还对原有的病毒分类和命名规则作了进一步的修订,提出了38条新的病毒命名规则[6]。
最近据Mayo等报道,ICTV又批准了43条新的病毒分类和命名规则,同时对病毒目、科、属和种名的书写也作了专门的规范[7]。
1 病毒命名规则1.1 病毒种的定义和命名病毒“种”是指构成一个复制谱系(replicating lineage)、占据一个特定小生境(ecological niche)、具有多个分类特征的病毒。
这就是说病毒种的分类和命名不是单纯由某一个分类特征、而是由多原则分类特征决定的,包括病毒的基因组组成,病毒颗粒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和血清学性质等;而病毒种的一个复制谱系则强调了病毒种的系统进化特性,即现今所有的病毒种可能起源于共同的病毒祖先;病毒种所占有的小生境是指某种病毒的特定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宿主范围、媒介的嗜亲性、致病机理等[8]。
病毒分类ppt课件
加强环境卫生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 期清洁和消毒生活环境
。
提高免疫力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 保证充足的睡眠,增强
身体免疫力。
治疗手段
抗病毒治疗
针对不同病毒,使用相应的抗病毒药 物,抑制病毒复制和传播。
对症治疗
针对病毒引起的症状,如发热、咳嗽 、呼吸困难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缓解症状。
DNA病毒
这类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如天花病毒、腺病 毒等。
3
RNA病毒
这类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如流感病毒、艾滋 病病毒等。
根据病毒结构分类
核衣壳病毒和无包膜病毒
根据病毒的结构特点,可以将病毒分为核衣壳病毒和无包 膜病毒。核衣壳病毒的遗传物质被蛋白质包裹在中心,而 无包膜病毒的遗传物质则裸露在外。
04 病毒的变异与演化
病毒变异的类型与机制
01
02
03
04
突变类型
点突变、插入、缺失、重组等 。
突变机制
DNA或RNA复制错误、修复 机制异常等。
突变频率
低频,但可积累成显著变异。
突变意义
产生新的病毒株,逃避免疫应 答,增加宿主范围等。
病毒演化的过程与趋势
演化过程
基因组变异、选择压力、种群 扩张等。
感染后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如疯牛病、库鲁病等。
复合型病毒
复合型病毒特点
复合型病毒同时具有DNA和RNA两种核酸,或者同时具有蛋白质和核酸。这类病毒在复 制时,需要同时以DNA和RNA或蛋白质和核酸为模板进行复制。
复合型病毒分类
主要包括艾滋病病毒、登革热病毒等。
复合型病毒危害
感染后可引起免疫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如艾滋病、登革热等。
高中病毒ppt课件
病毒疫苗的研发与接种
疫苗种类
包括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等 。
研发过程
疫苗研发需要经过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和审 批等阶段,以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接种意义
通过接种疫苗可以预防病毒感染,降低发病率 和死亡率,控制疾病的传播。
05
常见病毒性疾病及其预防
流感病毒性疾病及其预防
流感病毒概述
流感病毒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可引起季节性流行性感冒。
04
媒介传播
如登革热病毒、寨
03
卡病毒等通过蚊虫
叮咬传播。
血液传播
如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等。
03
病毒感染与免疫
病毒感染的过程
吸附与侵入
病毒通过识别并吸附到宿 主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 进而侵入细胞。
脱壳与复制
病毒脱去外壳,释放出核 酸,在细胞内复制病毒基 因,并合成新的病毒蛋白 质。
组装与释放
新病毒在细胞内组装,通 过宿主细胞膜出芽或裂解 释放到细胞外。
病毒的致病性
直接杀伤宿主细胞
诱导细胞转化
病毒复制过程中可导致宿主细胞损伤 或死亡。
某些病毒可诱导细胞发生恶性转化, 引发肿瘤。
引发免疫病理反应
过度或异常的免疫应答可能导致组织 损伤。
抗病毒免疫应答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先天免疫系统对多种病原体具有 非特异性防御机制。
疫苗临床试验
目前已有部分新型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显示出良好的免疫原 性和保护效果。
病毒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应用
基因组编辑技术
病毒基因组编辑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基因治疗手段,通过修 改病毒基因组,以达到抑制病毒复制和感染的目的。
基因组编辑技术的种类
植物病毒的复制与增殖
2、负单链RNA (negative single strand RNA, -ssRNA )病毒:
其单链RNA不能起mRNA的作用,必需先 转录成互补链,才能翻译蛋白,故称为 -ssRNA病毒,只有植物弹状病毒的二 个属,也引起重要的植物病害,如小麦 丛矮病毒(WRDV)。粒体形态为短状粗 的子弹状或杆菌状,外面有囊膜。
病毒 子代病毒
以(+)ssRNA病毒的核酸复制为例,介绍病毒 复制的一般过程。
1、进入活细胞并脱壳:植物病毒以被动方式通过微伤(机 械伤或介体造成伤口)直接进入活细胞,
2、并释放核酸,释放核酸的过程也称为脱壳 (uncoating)(图中第1、2步)。
3、 核酸复制和基因表达:核酸复制是传递遗传信息的中 心环节,包括产生子代病毒的核酸,和产生翻译病毒蛋白 质的mRNA。脱壳后的病毒核酸直接作为mRNA,利用寄 主提供的核糖体、tRNA、氨基酸等物质和能量,翻译形成 病毒专化的RNA依赖性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RdRp)(图中第3步)
2、移动:从植物的一个局部到另一局 部的过程称为移动(movement)。因此, 传播是病毒在植物群体中的转移。而移 动是病毒在个体中的位移。
(二)、一般特性:
传播实验:是鉴定病毒的必要手段 (1)、植物病毒的有效传播,近距离主要依靠
活体接触摩擦而传播,远距离则依靠寄主繁 殖材料和传毒介体的传带。 (2)、了解传播的意义:了解植物病毒的自然 传播方式,不仅对病害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对于植物病毒的鉴定和分类具有很高的 价值。
转录 逆转录
翻译 转录
病毒专化蛋白
(一)病毒基因组的复制:
植物病毒与一般细胞生物遗传信息传
第四章:病毒的命名和分类ppt课件
4.基因组的复制策略、开放阅读框架 的数目和位置、转录特征、翻译特征、 翻译后加工特征。
5.蛋白质
结构蛋白的数目、大小和功能活性,非结构 蛋白的数目、大小和功能活性,蛋白质的特殊 功能活性(转录酶、反转录酶、血凝素、神经 氨酸酶)
6.脂质、糖类含量和特性
7
精品ppt
7.在细胞培养中的生长特性
最好使用听起来悦耳的名称。
13
精品ppt
10.不使用上标、下标、连字符、斜杠和希腊字 母。
11.新名称不应与已通过的名称有重复,应选用 与正在使用的或过去使用的名称不相近的名称。
12.如果缩拼词对病毒学家有意义,且得到公认 的国际专家组的推荐,可以接受作为类的名称。
14
精品ppt
关于类和病毒的命名原则
2. 通用的病毒分类系统采用目、科、亚科、 属和种的等级制度,在种的命名尚不完善 的情况下,许多病毒可用国际通用的俗名。
10
精品ppt
3.ICTV不统一规定病毒种以下的分类和命 名。关于血清型、基因型、病毒株、变异 株等的命名由公认的国际专家组决定。
4.对人工产生的病毒和实验室杂交株不予分 类考虑,这些病毒的命名也同样由公认的 国际专家组决定。
13.由一个类或病毒的名称所隐含的任何意 义都会因在名称中涉及不是所有成员或潜 在成员所具有的特征,以及不是均等地适 用于不同类的特征而排斥该类中的合适成 员病毒,这种情况应当避免。
15
精品ppt
14.新名的选用应考虑国家或民族敏感性问题。 应采用那些被病毒学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工 作中常用的名称及衍生名称作为命名的基础, 此时可不必考虑国家来源;在有一个以上的候 选名称时,相应的研究组或分委员会向ICTV执 行委员会提出建议,由执行委员会决定取哪一 个名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CNV推荐病毒分类的8条标准:
(1951年第五届国际微生物学会)
1、形态和复制方法 2、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3、免疫学性质 4、对物理、化学因子的敏感性 5、自然传播方式 6、与寄主、组织或细胞的关系 7、包括内含体形成的病理学 8、症状学
病毒分类的国际组织机构
类群 病毒
已知种 5 450
估计种 400 000
已知种占 的比例%
1.3
生
细菌 真菌
6 660 100 000 72 000 1 500 000
6.7 5
物 藻类
40 000 400 000
10
资 • 仅从1994年的不完全统计,已有新发现约40种病毒对人
类被健子康植构物成新的2威7胁00;00 320 000
84
源 • A原ID生S、动疯物牛病、4肝0 炎00、0 感冒、20S0AR00S0;
20
种 线虫
15 000 500 000
3
类
昆虫
950000 8 000 000
12
鱼类
19 000 24 000
80
鸟类
9 198
9 500
~ 100
哺乳动物 4 170
4 300
~100
本章要点
• 了解病毒分类的现状 • 病毒分类与其它微生物分类的区别 • 病毒分类的主要依据
➢ 采用了密码进行分类(每个密码包括4对符号); ➢ 通过了“国际病毒命名法则”,共18项。
• 只寄生于无脊椎动 • 只寄生于细菌
一、病毒分类与命名的沿革 • 只寄生于植物 4. 1970~
➢ 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ICNV)改为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 (ICTV, 1973) ;
➢ 第三届国际病毒学代表大会, ICTV报告特点:
侵染部位及所致的症状分10群)
•
(3) 昆虫病毒分类法(根据病害类型、包含体有无及 •
形状分4~5属)
•
毒属:多角形包涵体
毒属:折光性和多态性的包涵体
一、病毒分类与命名的沿革
2. 1962~1966
成立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ICNV),制定4项基本方针:
(1) 必须明确列出病毒的组(或属) (2) 提出这些组的代表成员(种) (3) 提出各组(或属)的名称 (4) 探讨利用密码进行分类的方法
第四章 病毒分类和命名
一、病毒分类与命名的沿革 二、关于病毒密码程式 三、病毒分类进展及最新分类系统
一、病毒分类与命名的沿革
1. 1961以前 各自研究领域的科学家提出或建立一些分类
系统,进展缓慢,缺乏国际间的协作;
2. 1962~1966 借助国际微生物学术会议(1966, 莫斯科),
建立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ICNV,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Nomenclature of Virus)
第四章 病毒分类和命名
P 21~43
第四章 病毒分类和命名
• 病毒是一类比较原始的、有生命特征的、能够 自我复制和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生物
• 病毒的定义随着分子病毒学的发展而不断延伸 • 类病毒、卫星病毒、朊病毒的发现丰富了病毒
学的内容 • 病毒分类学是随着病毒学尤其是分子病毒学的
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并逐渐走向成熟。
存在问题:
(1) 存在明显的不调和态度 (2) 脊椎动物病毒分类与其他病毒分类差别显著 (3) 需同时应用专门知识并采取共同途径 (4) 制定病毒学工作者愿意采用的病毒名称
一、病毒分类与命名的沿革
3. 1966~1970
➢ Wildy 任ICNV主席,第一次报告——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描述并划定43个属(或相当于属的组、群)及其他成员; 《病毒学论文集》第5卷
ICNV的宗旨: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 1973年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
PCNV推荐病毒分类的8条标准:
(1963年国际微生物学命名委员会病毒分会)
1、核酸的类型、结构和分子量; 2、病毒粒子的形状和大小; 3、病毒粒子的结构; 4、病毒粒子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的敏感性; 5、血清学性质和抗原关系; 6、病毒在细胞培养上的繁殖特性; 7、对除脂溶剂以外的理化因子的敏感性; 8、流行病学特征。
❖ 从实际工作出发,首先按宿主分五大类; ❖ 病毒的化学组成、形态结构、生理生化仍是重要依据; ❖ 增加了科、属、种、群名词的词源; ❖ 设立七个小组委员会。
➢ ICTV 八次报告(2005年7月),不断修改。
病毒分类的国际组织机构
1 病毒命名分会委员会(SCNV) 1951
Subcommittee on Virus Nomenclature
3. 1966~1970 Wildy 任ICNV主席期间,组织国际间的协
作,发表ICNV的第一次报告
4. 1971~ 今 病毒分类与命名的工作得到巩固和发展
一、病毒分类与命名的沿革
1. 1961以前 植物病毒分类法
(1) Johnson &Hoggan 提出的分类标准(1935):
➢ 病毒传播方式及昆虫介体 ➢ 自然的寄主植物范围及鉴别寄主 ➢ 在活体外的存活期 ➢ 致死温度 ➢ 症状特点
• (1)外胚层
一、病毒分类与命名的沿革
• (2)外胚层 • (3)中胚层
• (4)外胚•层
1. 1961以前
• (5)内胚•层
动物病毒分类法
• (6)中胚•层 • (7)血流•感
(1) 根动据物组 病织 毒胚 分胎为学8个与类病群毒的组织亲和性,将脊• 椎(8)致肿••瘤
(2) 临床及流行病学分类法(根据病毒传染途径、 •
一、病毒分类与命名的沿革
1. 1961以前 植物病毒分类法
(2) Hansen (1956): 强调拉丁双名法的属名应反映出寄主类别、传播 方式及病毒颗粒形态,分4目: ➢ 蚜传病毒目(Aphivirales) ➢ 叶蝉传病毒目(Cicavirales) ➢ 无介传病毒目(Invirales) ➢ 介传传病毒目(Xenovirales)
2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
• 病毒命名筹备委员会(PCNV) 1963
Preparatory Committee for Nomenclature of Virus
• 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ICNV) 1966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Nomenclature of Vir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