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论文相关论文总结
辛弃疾的古代诗词鉴赏论文
![辛弃疾的古代诗词鉴赏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0e99df1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ab.png)
辛弃疾的古代诗词鉴赏论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策划方案、规章制度、祝福语、诗歌美文、名言大全、教育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summary reports, planning schem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blessings, poems and essays, famous quotes, educational materials, composition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辛弃疾的古代诗词鉴赏论文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高考诗歌鉴赏研究论文
![高考诗歌鉴赏研究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e170ee9763231126fdb11bf.png)
诗歌鉴赏研究论文我国古代的优秀诗词以其完美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成为独具审美价值的中华古代文化精华。
古代诗词鉴赏是近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此类试题自2000年以来开始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其分值由3分逐年增加到8分,题型由选择题变成了主观性试题,试题难度也在相应地增大,考生的失分情况比较严重。
这种情况暴露了高中语文古代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中语文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缺乏切实有效的理论作为指导,传统的古代诗词鉴赏理论比较艰深,不便于高中语文教学运用。
因此,有必要对高考古代诗词鉴赏试题进行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总结高考测试的内容,发现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的规律,发展古代诗词的教学理论,以满足高中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的需要,有效提高高考复习指导的效率。
自2008年到2014年,这七年的全国卷、北京卷和上海卷的高考诗词鉴赏试题取材广泛,测试内容丰富,测试的角度多变,较全面地反映了古代诗词教学与测试的重点和要点,对近几年的此类高考试题列表总览是十分必要的。
对高考诗词鉴赏类试题所选诗词的体裁、诗词的整理、考查的方式以及考查的内‘容等项内容进行研究,才能找到历年高考诗词鉴赏试题所涵的一些本质的、规律性的知识。
从试题的取材和试题类型看,唐宋诗词约占试题总数的86.5%;律诗、绝句占诗篇总数的92.6%,中调词占词篇总数的87.5%,小令占曲篇总数的100%;写景抒怀诗和思乡怀远诗曲占试题总数的64.9%。
选择题约占试题总数的29%,填空题约占22%,主观性问答题约占49%。
从考查能力的层级看,七年来在鉴赏类试题中考查综合能力的试题约占总题数的84%,其余的是识记题、单纯的考查理解能力的试题。
可见,考生光靠死记硬背一些相关知识决不能应对鉴赏类试题的考查。
从设题角度看,在所选的33套诗词鉴赏试题中全部考查了词句理解和分析,占试题总数的100%;有31套直接或间接地考查了表现手法或表达效果,占试题总数的94%。
诗词鉴赏论文
![诗词鉴赏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78a9b30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82.png)
诗词鉴赏论文诗词鉴赏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通过对诗词作品的审美感受和主题意义进行评析,以揭示其艺术境界和文化内涵。
在论文中,可以选择一首经典诗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与解读。
首先,在引言部分可以简要介绍诗词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诗词鉴赏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
可以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方法,以及所研究的诗词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特点。
其次,在论文的主体部分,可以从语言、形式、意象、主题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可以通过对诗词的词句选择、修辞手法、声音韵律等语言艺术的分析,探讨诗词的美学特点和艺术表现。
可以从诗词的结构、押韵格律等形式特点入手,分析其对诗词意境的塑造和表达方式。
可以通过对诗词中所使用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进行解读,揭示其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可以通过对诗词的主题和内涵进行分析,探究其所折射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现象。
最后,在结论部分,可以对诗词的鉴赏意义进行总结,并进行作者和作品的评价。
可以提出对于诗词鉴赏的启示和对于文学研究的贡献。
可以对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并提出对于未来诗词鉴赏研究的展望。
在撰写过程中,可以参考相关的文献和研究成果,以及对于诗词鉴赏的理论和方法。
同时,还可以借助修辞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诗词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和解读。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清晰性,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评价。
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多个诗词作品的比较和对比,进一步深化研究成果。
总之,一篇诗词鉴赏的论文需要对诗词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在充分理解作者意图的基础上进行评析,从而揭示诗词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同时,还应该结合相关理论和方法,以及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进行学术研究和论述。
关于诗词议论文(合集5篇)
![关于诗词议论文(合集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0f8331e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8d.png)
关于诗词议论文(合集5篇)第一篇:关于诗词议论文关于诗词议论文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
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诗词议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诗词议论文1古往今,有不少诗人留下来美词佳句,而我却情有独钟于李煜的《渔父词》。
唐朝有李白写有《把酒问月》:宋朝有苏轼留有思乡的《水调歌头》;清朝有郑燮留有出尘脱俗的诗句;当代有叶挺,写有雄心壮志的《囚歌》;现有朱自清文笔清新的《荷塘月色》张满红的《声声慢》“凄凄惨惨戚戚”,让我记忆犹新,“逃之夭夭,灼灼其华”则让我一段时间内沉迷其中,后来,经过上网查询,这是一首贺新娘的诗;秦始皇一统七国,荆轲去刺秦王,所写“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壮情怀和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的坚定意志描写的淋漓尽致。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渔父词》这首诗,是我偶然从一首歌末尾听来的,刚开始,没什么,后来,不知不觉,竟开始喜欢这首诗了,这首诗表现出文人绝不与俗世同流合污的乐观向上的精神,“万顷波中再得自由"则是我对这首诗的理解。
比起现代的诗词散文,我最喜欢的还是古诗词,《洞仙歌》、《湘妃怨》、《玉楼春》、《虞美人》、《临江仙》都别具一番风昧,有的凄美惨凉;有的则是抒景感怀;而那宫妃,也是众多诗人锁描写人物:花蕊夫人、杨贵妃、虞美人、梅妃。
”我欲乘风归去,有恐“诗、词是一个朝代、一个人的代表,具有历史风范,不恐绝代风华,往事已去,只是那往事背后令人心酸的回忆。
风华绝代,往事如烟;乱世之中,那些唐诗宋词,一一保存完整,流芳百世,细细品味时,会让你收获意外的惊喜,这也是一种乐趣,意料之中的乐趣。
关于诗词议论文2鸡年新春,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在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
作为诗词爱好者,我收看了全部比赛,并通过手机同步参与了比赛。
中国古诗词鉴赏论文
![中国古诗词鉴赏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6a0bdcfff00bed5b8f31d55.png)
中国古诗词鉴赏论文摘要:古诗词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古代先哲们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
我们应多读、多自问、知人论世、缘景明情、以意逆志,才能透彻领悟古诗词,古为今用,继承创新古诗词。
关键词:古诗词阅读鉴赏我国古代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古代先哲们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学会阅读鉴赏古诗词,古为今用,继承创新古诗词。
一、多读所谓鉴赏,除音乐外,是与“看”的动作紧密相连。
鉴赏的“鉴”字,就是“看”的意思。
虽同是一个看的动作,却又有种种不同的程度,和“看”相近的字,从来就有“见”、“视”、“观”三字,但它们的程度却同中有异。
“见”是“见到,看见”之义,不包含复杂的心理作用。
“视”是指“见到,看见,观察”的意思。
同一个“看”,包含“见”、“视”、“观”三个阶段。
我们看到别人的一幅画或一篇文章是“见”,表明这是某人曾画过这么一幅画或做过这么一篇文章,其中曾画着或写着什么而已。
“视”则是辨别这一幅画或这一篇文章的结构,主旨等。
而“观”则是深入其境,用整个心思去和阅读理解。
“见”只是一种感官,“视”是一种知识思辨,“观”则是包含整个的心理活动。
只有到达“观”的境界,才称得上“鉴赏”。
但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距离产生美。
“鉴赏”有时也称“玩赏”或“玩味”,可以说“玩”就是“鉴赏”。
而我们读古诗词大都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结果是诗不能反复地去吟,词不能低回地去诵,这实在是一件可惜可憾之事,只有我们不断地去读着玩,并且在反复玩中随时觉有新的意味发现,这才是真正把玩古诗词中的妙处,才真正称得上阅读鉴赏。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好诗不厌百回读”,都强调了多读的重要性。
因此,培养我们古诗词的鉴赏水平,就要力求做到多读。
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我们只有通过多读古典诗词,走进古典诗词,走近作者,产生共鸣,并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我们的想象力,以期提高我们的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诗词论文总结范文初中
![诗词论文总结范文初中](https://img.taocdn.com/s3/m/625cc53a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97.png)
摘要: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智慧。
本文通过对初中诗词教学的研究,总结出诗词教学在初中教育中的重要性、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作用。
一、引言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初中阶段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开展诗词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初中诗词教学进行总结。
二、初中诗词教学的重要性1.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道德和审美价值。
通过诗词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诗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欣赏和创作诗词,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3.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诗词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通过学习诗词,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4.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诗词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初中诗词教学方法1. 注重诗词背景知识的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和诗词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
2.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物展示、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手段,使诗词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强化诗词背诵和默写背诵和默写是学习诗词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诗词的背诵和默写,提高学生的诗词素养。
4. 鼓励学生创作诗词通过开展诗词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学生的诗词创作能力。
四、初中诗词教学的效果1. 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诗词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养。
2.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诗词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诗词教学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论文古诗词赏析5篇
![教学论文古诗词赏析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a763c4f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3a.png)
教学论文古诗词赏析5篇第一篇:教学论文古诗词赏析学科:初中语文题目:如何教学生应对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的阅读赏析作者:株洲湘渌实验学校刘新内容提要:株洲中考语文卷从2009年开始,加进了对课外古诗词的阅读赏析,一般设有两个小题目,分值为3-4分。
如果学生平时不加以训练,要想在中考中较好地完成这两个阅读赏析题,获得满分,有些难度。
我个人认为教给学生阅读赏析的方法是突破古诗词阅读赏析的重要途径。
本人采取的方法是第一步课前打下阅读赏析古诗词的知识基础;第二步是课中掌握阅读赏析古诗词的赏析方法。
关键词: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方法从2009年开始,株洲市初中语文毕业升学考试卷中增加了一道题: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
设计有两个小题(通常是第27、28小题),分值为3-4分。
记得2009年担任初三语文教学的我收到这个中考信息时,可“急坏”了,因为我们平时忽视了这个知识点的教学,对古诗词的教学只注重了学生的背诵和默写,“赏析”这一块做的工作很少。
怎么办?在那些复习的日子里,有着二十多年教龄的我试着摸索着为学生补上这一课,这一补还真有成效,以致到现在我都沿用了以下的训练方法教学生阅读赏析古诗词,送走了又几届初三学生,他们也在中考语文中取得了好的成绩。
我的训练方法是:第一步课前帮助学生打下古诗词阅读赏析的知识基础我每教一届学生都会从初一起逐渐输入学生脑子里作为初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初浅的诗歌知识。
如:1、诗歌的种类:①写景诗②咏物诗③咏史诗2、诗歌的语言:①清新②平淡③绚丽④明朗⑤含蓄⑥简洁3、诗歌的形象:①叙事诗塑造的是人物形象;②抒情诗,往往是作者自己;③其它的诗描写景和物。
4、诗歌的意境:就是诗人情感和诗歌中描述的图象的有机结合。
5、思想内容:①主题思想②作者感情③社会意义④作品情调诗歌的特点6、抒情方式:①借景抒情②借物抒情③寓情于景④直接抒情7、表现手法:①托物言志②对比烘托③借用典故④虚实结合⑤善用象征8、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反复……,要求学生了解它们的作用和效果即可。
古诗词鉴赏论文1(范文)
![古诗词鉴赏论文1(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572a7a0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9a.png)
古诗词鉴赏论文1(范文)第一篇:古诗词鉴赏论文1(范文)当前中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以传授鉴赏知识和应试知识为本位,以应试为目的,未遵循古诗词鉴赏学习规律和学生鉴赏能力发展规律,不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鉴赏教学存在一系列矛盾问题。
本文立足于中国当代语感研究理论,借鉴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批评理论和中国古代语感培养教育经验,客观分析了当前中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课中存在的三大矛盾问题及症结,指出古诗词鉴赏活动的特点和鉴赏能力形成的特点,论证了语感在古诗词鉴赏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语感培养是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以及语感培养对实现学生鉴赏主体地位的重要作用。
在理论论证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古诗词鉴赏教学中语感培养的具体教学实践措施:语感培养的教学原则、师生关系的重构、语感培养的基本途径、语感培养的具体教学方法。
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语感培养教学实践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语感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养成为归宿,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当前中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三大矛盾问题,提高鉴赏课的效率,而且将在潜移默化、熏陶感悟的教学实践中回归语文教学“育人”的终极目标。
第二篇:古诗词鉴赏论文古诗词鉴赏在高考试题中的比重,越来越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我们看看下面的古诗词鉴赏论文吧!古诗词鉴赏论文摘要:如何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应在诗词的意想、形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加以引导。
关键词:诗词鉴赏意想形象语言技巧中学生中有许多学生爱好古诗词,但由于种种原因对古诗词阅读较少,鉴赏能力差,甚至有部分学生读不懂古典诗词。
这与新课标中提出的“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现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和思考”的要求相差甚远。
如何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呢?一、必须牢牢记住古诗词中有关意象及其所代表的情思,掌握一些常见的典故。
1.古诗词中有关意象及其所代表的情思。
多情月与水。
在许多诗人的笔下,月、水多是思乡念家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古诗词鉴赏论文_古诗词鉴赏论文3000字
![古诗词鉴赏论文_古诗词鉴赏论文3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535870a05a8102d276a22fd4.png)
曹操《短歌行》赏析姓名孙雅专业旅游管理院系人文学院学号1207074132《短歌行》赏析曹操由罗贯中《三国演义》里的“奸雄”到京剧舞台上白脸“奸臣”再到这里的“英雄”,曹操可谓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
然而,在文学史上,曹操才华横溢,给后人留下很多上乘之作。
曹操的《短歌行》抒发了他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现在重读经典,心中似升腾起万丈豪情,一股英雄气让我有了鉴赏的冲动。
《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共128个字,“忧”字出现三次,成为贯穿全诗的诗眼,也是曹操英雄气概的最好体现,“忧思”中,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饱经忧患、真诚恳切的老者形象,尽显明主风度,全然没有了战场上硝烟的味道,也没有了军事里奸诈的阴霾,是最“真心”的表白,最“实意”的胸怀。
第一段两个“忧”,“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一前一后,再加上“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形象比喻,给全诗奠定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然而这一悲凉,不是“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及时行乐的思想,不是“不知老之将至”的消极嗟叹,他对汉末“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实担忧,他又看到晨风吹干的露水,想到人生短暂,想到时间紧迫,他的“人生几何”的慨叹,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积极态度,这一“人生几何”之“忧”不能不说是渴望建功立业的老者发自心底的最良心的呐喊,怎能不对这种英雄之气油然而生敬意。
当时,各据一方的军阀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在用尽一切办法网罗人才。
曹操是一个草莽英雄,他没有显赫的身世,不象袁氏出生名门望族,也不像孙氏一家出身世家,更没有刘备的整日挂在嘴边的那么一点点的皇室血统,曹操虽然拥有诸多的谋士猛将,但为了完成统一天下的宏伟功业,他希望天下所有的人才都聚集在他这里。
诗词鉴赏论文
![诗词鉴赏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0868d8471fe910ef12df8f0.png)
序号:104 姓名:曹丽院系:工商管理学院工管一班我所认可的诗词之美——赏析论文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
它真实记载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显示了我们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广泛的审美情趣。
古典诗词的艺术特征千姿百态,谁也无法对其艺术成就进行全面的概括和总结。
在此我仅以我个人的观点从诗词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两个角度来谈一谈我所欣赏的诗词之美。
意境美意境是从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审美范畴。
所谓意境,“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境”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古代诗论家又称“境界”,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的艺术氛围,能使欣赏者通过想像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或得到美的感悟。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里面这样说:“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
”王国维又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其实真正能够体现一首诗的意境美的,应当是情和景的有机结合、情和景的密不可的。
例如: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赏析:此诗描绘出一幅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
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天真无邪的姑娘,这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有意境的诗,都是有“韵味”的诗。
一首诗要有隽永的诗味,就不能只有表象的简单含意,而是要有“韵外之致”。
例如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并没有很具体的形象,但因在其中表现了“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无穷时空感,透露出“壮志难酬”和“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深沉复杂心情,它的韵外之致就非常丰富,令人味之无穷。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论文4篇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论文4篇](https://img.taocdn.com/s3/m/7ff2cac3866fb84ae55c8d5e.png)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论文4篇第一篇一、正确认知古诗词对于高中语文学习的积极意义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诗词是伟大的民族瑰宝。
古诗词映射了灿烂文明的古代文化,古诗词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厚的意境,延续流传到今天。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精神。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语文科目都以其丰富的内涵,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
古诗词是人文精神发展的代表。
我国的古诗词能够千古流传,是因为古诗词是时代变迁的结果,从多个角度反映了时代变迁的影像。
《诗经》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楚辞》印证着人文理念的升级。
古诗词是灵魂的沉淀,是文化的积累。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可以从根本上塑造学生的人格,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古诗词对语文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我国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闪光之处。
二、重视教学过程中的精神与审美追求古诗词教学中的核心手法就是培养学生的精神享受。
语文是思想的集合,语文在思想内涵上,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人性的光辉。
例如李白的诗浪漫而宽阔,杜甫的诗蕴含了人间真情的浓厚,陆游的诗展示着家国情怀。
古诗词会从一个又一个角度,提高学生对于精神世界的认识,从个性层次上突出审美的追求。
我国的教育重视爱国主义思想,重视人性的善良与生命的价值。
古诗词教学中,学生能够通过语句的凝练,迸发出情感的诉求,融入到情感的世界中。
这对于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培养学生自身素养的重要体现。
三、运用朗诵促进语句的理解朗诵是学习古诗词最为恰当的方法。
古诗词优美的旋律,朗朗上口的词语,会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目光。
通过朗诵能够逐渐深入到诗词的核心。
教师在课堂上运行朗诵的方法,能够引导学生体会出诗词所要表达的含义。
例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表达的是喜悦的情绪,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的情感是忧思。
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表达的是悲壮,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豪放的心胸,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凄婉哀伤。
古典诗词赏析论文
![古典诗词赏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ce7ae47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3c.png)
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 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 不似湘江水北流。
诗的首句“迟日园林悲昔游”, 是因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
当年, 春日迟迟, 园林如绣, 游目骋怀, 该是心旷神怡的。
而这里追叙“昔游”时却用了一个“悲”字。
这个悲, 是今天的悲, 是从今天的悲追溯昔日的乐;而反过来, 也可以说, 正因为想起当时的游乐, 就更觉得当前处境之可悲。
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 “情能移境, 境亦能移情。
”这一句诗是用现在的情移过去的境, 为昔日的欢乐景物注入了今天的悲伤心情。
诗的第二句“今春花鸟作边愁”, 是从昔游的回忆写到今春的边愁。
一般说来, 鸟语花香是令人欢乐的景物;可是, 这些景物却使诗人更想起自己正在流放去边疆的途中。
鸟语也好, 花香也好, 在诗人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
这一句诗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
诗人缘情写景, 因而景随情迁。
如果就艺术手法来说, 以“花鸟”与“边愁”形成对比, 是从反面来衬托边愁。
与杜审言的这句诗有些近似的有杜甫《春望》诗中的“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一联, 司马光的《续诗话》评这一联诗说: “花鸟平时可娱之物, 见之而泣, 闻之而悲, 则时可知矣。
”这里, 以花鸟可娱之物来写“感时”、“恨别”之情, 采用的也是反衬法。
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 对杜甫有直接影响。
“花溅泪”、“鸟惊心”一联, 可能就是从“花鸟作边愁”这一句化出的。
诗的第三句“独怜京国人南窜”, 是整首诗的中心, 起承上启下作用。
上两句, 忆昔游而悲, 见花鸟成愁, 以及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 都因为诗人远离京国, 正在南窜途中。
上下三句都是围绕着这一句, 从这一句生发的。
但这一句还没有点到《渡湘江》这个题目。
最后一句“不似湘江水北流”, 才提到湘江, 点破诗题, 而以“水北流”来烘托“人南窜”, 也是用反衬手法来加强诗的中心内容。
这首诗, 通篇运用反衬、对比的手法。
诗的前两句是今与昔的衬比, 哀与乐的衬比, 以昔日对照今春, 以园游对照边愁;诗的后两句是人与物的衬比, 南与北的衬比, 以京国逐客对照湘江逝水, 以斯人南窜对照江水北流。
关于诗歌论文总结范文
![关于诗歌论文总结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d03b5ce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cc.png)
摘要:诗歌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人类情感、思想和文化的传承。
本文从诗歌的魅力、现代诗歌的发展以及诗歌的价值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诗歌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诗歌的魅力诗歌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凝练:诗歌以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丰富内涵,使读者在有限的语言中感受到无尽的意境。
2. 情感真挚:诗歌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真挚的情感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3. 思想深刻:诗歌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思考人生。
4. 艺术性:诗歌在形式上追求美感,如韵律、节奏、意象等,使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二、现代诗歌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诗歌在创作手法、题材、风格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1. 创作手法:现代诗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如象征、隐喻、意识流等手法被广泛应用。
2. 题材:现代诗歌题材广泛,涉及社会、人生、自然、爱情等多个领域,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现实与矛盾。
3. 风格:现代诗歌风格多样,既有传统诗歌的韵味,又有现代派诗歌的异域风情。
4. 传播方式:现代诗歌的传播方式逐渐多元化,如网络、社交媒体等新兴平台为诗歌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诗歌的价值诗歌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承文化:诗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的精神与智慧,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2. 情感宣泄:诗歌是诗人情感宣泄的渠道,有助于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3. 思想启迪:诗歌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能够启迪人们的思想,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
4. 艺术欣赏: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美的享受。
总之,诗歌作为一种古老而充满魅力的艺术形式,在现代依然具有极高的价值。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重视诗歌的创作与研究,让诗歌的魅力得以传承与发展。
古诗词鉴赏论文1500字
![古诗词鉴赏论文1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8fc2e1f5a2161479161128e1.png)
古诗词鉴赏论文1500字篇一:古代诗歌鉴赏论文古代诗歌鉴赏期刊摘要: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人心中绝不倒塌的古典建筑古典建筑和堡垒,蕴含了浓浓的文学韵味,所以我们都应该认识到诗歌的美丽,学会读懂古诗,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而诗歌给予读者自由诠释的空间施予比较大,创造性要的是创造性的审美解读,所以除了一般分流的措词疏通之外,不宜再延续传统的精细讲解的分析方法,更不要提那种千篇一律的机械式的释读了。
古时诗歌因为其精美的语言,短小的篇幅,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占据极高的比例。
在普通高中普及教育(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在诗歌的阅读鉴赏打字中,应了解诗歌体裁探知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学会鉴赏作品集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可见高质量的诗歌分析和篆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精心构思与艺术归纳能力,陶冶学生性情,美化学生心灵有着独特的功效。
讨论一下下面将从四方面谈谈古代诗歌的分析和鉴赏。
一、从题目着手,推敲内容主旨题目题目是诗歌的窗口,是鉴赏诗歌的切入点。
拿到一首诗歌,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关注诗歌的事儿题目。
因为诗歌的题目一般会揭示出诗歌创作的时间、地点、大多内容或是题材。
例如陆游所作曲的《咏梅》一诗,用于抒发感情的“咏”字再加上代表物象的“梅”,人格着这是一首诗人将自己某种理想和揭示融于某一具体事物的托物言志诗;又如出自“诗圣”杜甫的《咏怀古迹》,亦可轻而易举地读出这是以写实古代历史暴力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来寄予作者特殊笑容的咏史篇二:诗词鉴赏论文品味—中华诗词之美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文明的优秀儒家思想文化,我们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的文学道德素质,陶冶情操,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品味古代诗词时,我们并不是毫无头绪的,我们可以从题目,诗眼,诗的意境,作者心境,作者所在时代背景,创作背景,修辞手法,引用的典故,抒情手法,诗所抒发的感情等方面入手。
如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我们就可以从多个诸多方面各方面入手。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4625346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39.png)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论文第一篇: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论文《中国古代诗歌》论文综述中国古代诗词的鉴赏78kXXX班学号:XXXXXXX 姓名:XXX 古代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文字最精练,内涵最丰富的艺术形式之一,好的古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修养,下面我从两个部分来谈谈如何鉴赏诗歌。
一.抓住意象,把握意境,弄清基调,分清类型。
鉴赏古诗词,首先应当明确,作者是通过什么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
意象,即被赋予了特定意义的事物,如杜鹃,往往代表着思乡;柳与留谐音,与留恋有关;月亮与思乡念家、思念亲人、盼望团圆有关;雁与乡愁有关……了解通过这些意象所创设的生活图景;知道作者是如何将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相融合的,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明快高亢还是阴暗低沉,是喜悦欢愉还是凄苦悲凉,是豪迈壮观还是闲适淡雅……最后根据诗词内容将其大致分为五类:1.咏物言志诗这类诗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借景物来表达自己高远的志向,一种是表达自己高洁的品质。
如唐·李忱的《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这就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诗。
诗中描绘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艺术形象——瀑布,作者就是借瀑布的形象,表达出自己一往无前的豪情壮怀。
又如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其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要香如故”,也是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高洁的品格。
还有,如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诗人也是借苔不为环境所限依然青春焕发、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苔不为自己弱小而自暴自弃、敢于争先的品格,寄托了自己自适其乐、不甘示弱,高雅俊洁的人格精神的。
2.送别诗送别诗或是叮咛对方、劝慰对方,或是表达一种依依不舍之情,或是表达别后的思念等等。
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我们知道,“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
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为灞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
古诗文鉴赏总结范文3篇
![古诗文鉴赏总结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50335f0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34.png)
古诗文鉴赏总结古诗文鉴赏总结范文3篇篇一:古诗词鉴赏个人总结(适用新课标)古诗词鉴赏一.鉴赏形象1.人物形象(1)一句概括,形象特点+社会属性(…的隐士;…的底层劳动妇女;…的书生)(2)结合全诗的句子进行分析,有描写手法的要鉴赏所用的描写手法(侧面,正面)(3)概括出形象中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作者…)2.事物形象(咏物诗中)(1)一句概括,所描写事物的形象特点(2)结合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点(哪句怎样表现了哪个特点)(3)结合诗人的思想感情,写出所咏之物中的所托之情(托物言志)3.景物形象(1)一句概括,诗句描写了一幅+(季节、地点、事件)+(什么样氛围特点的,孤寂冷清,雄浑壮阔,恬静优美,萧瑟凄凉等)的图景(2)用自己的语言将诗中所写之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3)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二.鉴赏语言1.炼字、词、句(1)释义,“…”字在句中的含义是…;或“…”字的特殊语法现象(名词动用之类的)、修辞手法(拟人,通感,化无情为有情,化静为动等)(2)把该字放回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所烘托出的意境(3)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起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2.鉴赏语言风格(1)点明语言特色(沉郁顿挫[常见杜甫]、绮丽典雅、清新质朴、简洁明快、雄浑奔放、悲慨凄凉)(2)结合相关诗句分析(3)表达了人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三.鉴赏表达技巧1.抒情方法(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前人语句]、借事抒情)2.描写方法(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2)实写和虚写(虚写:神仙鬼怪世界、梦境、已逝之情景、设想想象未来之情景)(3)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4)色彩变换描写(异色相衬,在答描写的景象时要注意)(5)视角变换描写(可设题如:全诗怎样体现“望”字的;描写景物很有层次,请分析)(6)白描(一般不着抒情和议论,常和简练、质朴的语言风格相联系)(7)细节描写(常是动作描写,小的场景化描写)(8)通过不同感官描写(嗅、视[注意颜色词]、声[注意拟声词]、触[注意动作词]、味)3.修辞方法(1)比喻(要注意暗喻,说清本体和喻体,注意它能化具体为抽象,化无形为有形,突出事物特点)(2)比拟(注意拟人,拟物[人拟物,A物拟B物])(3)对比(把…和…作对比,更加突出了…,表达了作者…)(4)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以永恒衬无常[常见咏史诗],以无情衬有情[注意托物言志诗],虚实相衬,异色相衬)(5)象征(咏物诗中)(6)借代(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人)(7)设问(片头设问,引起全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8)反问(加强语气,表达更加强烈的感情)4.构思方法(1)欲扬先抑,铺垫,照应,以小见大,以景结情,卒章显志。
古典诗词鉴赏论文
![古典诗词鉴赏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3530a6ecaaedd3383c4d3e7.png)
古典诗词鉴赏——走近时代造就的才女屈原在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离骚》中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的积淀中,无数风流人物所留下脍炙人口的篇章深深震撼着后人。
在古典诗词的赏析中,我们又何尝不是慢慢积累,斟酌古代诗人的用词技巧,联系当时的生活背景,国家,仕途命运,品析诗词中所寄予的情怀。
古典诗词之所以散发着无穷的诱惑力,很大程度上正源自古代文人用笔的高超,以及对现实生活、仕途、国家命运的深刻品寓。
高中时代,忙于备战高考,少有时间品读李清照的作品,泛读中感受到她的情怀,婉转缠绵的笔作,内心世界的强大,婉约派的巅峰之作深深地打动着我。
老师在课堂上也曾赏析了李清照的词并分析了她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遭遇。
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
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词的风格委婉、清新,感情真挚,给人一种莫名的安静的感觉,或清新明丽、意境优美,或沉重忧虑、沉郁感伤,自然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音律、至情感性的感情代代流传着,带给人美的感染、带给人至高的艺术氛围,引起历代文人难以忘怀的共鸣。
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显得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
她从女性特有的心理出发,挑选怅惘悲愁时所容易联想到的事物,用女性独有细腻的笔法加以组织,因而更加别有风致,独树一帜。
其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巨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人称"易安体"。
下面就赏析其《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词的整体把握】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
诗词论文总结范文
![诗词论文总结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07f3e39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fc.png)
摘要:本文以唐诗为研究对象,探讨唐诗中的意境美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对唐诗中意境美的内涵、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的分析,揭示唐诗意境美的独特魅力,并探讨其对后世文学、艺术乃至社会文化的影响。
一、引言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后人。
在唐代,诗人们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创作出了大量意境优美的诗作。
本文旨在分析唐诗中的意境美,探讨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唐诗意境美的内涵与特点1. 内涵唐诗意境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景观的描绘:唐代诗人善于捕捉自然景观的美丽,通过对山川、草木、花鸟等自然元素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美好的意境。
(2)人物情感的抒发:诗人将自身情感融入诗歌,通过细腻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喜怒哀乐。
(3)哲理思想的阐释:唐诗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想,诗人通过对人生、宇宙、自然等问题的思考,传达出一种深刻的哲理意境。
2. 特点(1)意境深远:唐诗意境美具有深远的特点,既包含自然景观的描绘,又蕴含人物情感的抒发和哲理思想的阐释。
(2)情景交融:唐诗意境美注重情景交融,使读者在欣赏自然景观的同时,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哲理。
(3)形象鲜明:唐诗意境美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使读者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三、唐诗意境美的形成原因1. 历史背景: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繁荣,为唐诗意境美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 诗人素养:唐代诗人具有高超的艺术素养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在创作过程中能够充分展现意境美。
3. 文学传统:唐代诗人继承了先秦、汉魏、南北朝等时期的文学传统,使唐诗意境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四、唐诗意境美对后世的影响1. 文学影响:唐诗意境美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后世的诗人、词人、戏曲家等,都从唐诗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具有意境美的作品。
2. 艺术影响:唐诗意境美对后世艺术创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画家、书法家、音乐家等,都从唐诗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具有意境美的艺术作品。
古诗小结论
![古诗小结论](https://img.taocdn.com/s3/m/fd97e751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7e.png)
古诗小结论《古诗小结论》是一篇介绍古代诗歌的论文,论文全文约700字。
接下来就论文内容进行小结如下:论文开头首先引用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句,从而引出古代诗歌对于人们的情感追求的重要作用。
接着,论文介绍了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并提到了古代诗歌的流派和代表作。
其中,古乐庐琴、楚歌天园、骊歌九月等代表了古代诗歌中的乐府、楚辞等不同的流派。
这些不同的流派对于古代文人来说,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内涵。
在论文的第二部分,论文分析了古代诗歌的特点。
其中,论文提到了以意境为核心的古代诗歌审美理念。
在古代诗歌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对人生感悟的表达,来传达深刻的情感和思考。
论文举例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对楼前的景物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过去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憧憬,传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
此外,论文还提到了古代诗歌的音韵之美和对于节奏感的追求。
通过研究古代诗歌的这些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在论文的最后部分,论文探讨了古代诗歌的意义与价值。
论文认为,古代诗歌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通过研究古代诗歌可以增进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启发现代人们对于生活和世界的思考。
此外,古代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情感共鸣,使得它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因此,论文呼吁人们要重视和研究古代诗歌,以保护和传承这项重要的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古诗小结论》通过分析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特点和意义,深入探讨了古代诗歌的价值和魅力。
通过读这篇文章,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代诗歌对于人们情感追求的重要作用,也更加体会到了古代诗歌的艺术和审美的魅力。
因此,阅读这篇文章让我们更加欣赏和珍视古代诗歌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宋词论文总结范文高中
![宋词论文总结范文高中](https://img.taocdn.com/s3/m/247c5511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ee.png)
摘要: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本文旨在总结宋词的艺术特色,并探讨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引言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兴起于宋代,盛于宋代,历经千年,至今仍广为传颂。
宋词以其优美的词句、丰富的情感、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朵奇葩。
本文将从宋词的艺术特色入手,探讨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二、宋词的艺术特色1. 情感真挚宋词情感真挚,表达了词人对生活、爱情、友情、国家命运的感慨。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抒发了对国家的忧虑。
2. 形象鲜明宋词善于运用丰富的意象,构建鲜明的画面。
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通过生动的形象描绘,展现了词人豪放不羁的个性。
3. 语言简练宋词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寥寥数语,便道出了词人寻觅知音的艰辛。
4. 妙用修辞宋词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使词句更具韵味。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运用比喻手法,将雨声、风声与词人心情相互映衬。
三、宋词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1. 培养了大量的词人宋词的兴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词人,如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
他们的作品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形成了独特的文学流派宋词形成了以豪放派、婉约派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丰富了文学体裁宋词的出现,丰富了我国的文学体裁,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法。
四、结论宋词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不仅培养了大量的词人,形成了独特的文学流派,还丰富了我国的文学体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诗词之美论文序号:80姓名:陈恩燃院系:会计学院会计三班诗宋词,中华民族之瑰宝也!古往今来,多少大诗人,大词人用了无数传颂不衰的诗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美的空间。
诗词在美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诗词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在我看来。
诗词美的审美体验就是诗词对人的情感的一种激发过程。
当人们与诗词表现出一种高度的融合的时候,诗词中的体验也就给予了人最真实的感受。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作品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同一个人对于同一作品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体验。
可见人们对美的体验带有主观性,而同文学作品一样,诗词的来源的现实,只不过是经过了提炼,使得人们对其有了更深的体会。
诗词的美体现在句子的凝炼,体现在思想的深度上。
意境之美,哲思之美,自然之美,声音之美,语言之美等等。
数不胜数的美在诗词中可以体现出来。
意境之美。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李白便以简洁但意味深长的诗句来体现他的那种意境。
而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当中用了三句诗词来表达三种意境,从而说明成大事者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为“无言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种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种为“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三种境界,三句诗词,这是多么简练的概括。
仅仅用了三句便将创业时的无人理解,创业中的劳苦,创业成功的喜悦写了出来。
而且不仅仅于此,其实不论是在创业,还是做学问,还是其他的,都可以用这来形容。
这难道不是一种美吗?李煜的诗词中充满了泪水,而他最高的艺术成就恰恰就是他在国破家灭之后取得的。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他最后的词中,到处都充满了伤感。
优美的句子,体现出的却是他的绝望。
正如缪塞所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哲思之美。
我想,李商隐的诗能够很好的体现这一点,特别的他的《无题》系列,在艺术上,在思想上都有很高的成就。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人们常用来歌颂老师辛苦工作,表现一种奉献的精神,我想是再贴切不过了。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同样的表现了恋人之间那种默契和爱意。
而在《登乐游原》中更是一句千古绝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此种艺术哲思,虽经千年而不变色,人们总能够从中得到共鸣。
一种悠远的,更加接近于本质的东西从人们的内心中分离出来。
而苏轼也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毛泽东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他的诗词也写得非常好,非常有气势,也很有哲理。
正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毛泽东经历了长期的军事斗争,写出来的诗词也分外的有气势,有分量。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散发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
自然之美。
借景抒情,是一种常用的诗词表现手法,写景的诗句也是很多的。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我认为都是写得非常好的。
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充满了恢宏的气势。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寥寥数语,一幅动人景象就此铺开。
而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长诗在写景上堪称完美,以至于有人称之为“孤篇盖全唐”。
他将音乐美,景物美,还有意境美融合在一起。
发古之幽思,写景中加入了历史的厚感和美感。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由景入情,浅浅说去,节节相生,句句翻新。
至“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处,达到了顶峰。
声音之美。
用诗词来表现音乐之美,当数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中那优美的语句用来表达音乐简直就是令人叫绝。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这是多少形象的描写啊,仿佛就在耳边响起了那动人的琵琶声。
更有“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到最后连形象描写都抛开了,而以一种更加贴近意境的东西来描绘。
我想每一个读完《琵琶行》都会想起这样一句诗“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另外,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同样也是写音乐的名篇。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将声音的描写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就诗词来说,狂放,浪漫,有气势的诗词更容易打动人。
而细腻,婉约的诗词得有更多的经历之后才会渐渐感觉到其中的好处。
有的诗词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而我们也能够很快地从中获得乐趣。
而我觉得有很多的诗词更像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一样,有时候别人能够体会得到其中的奥妙,而我却觉得不怎么样。
反过来,我觉得很好,但别人也觉得一般。
我想这可能更加注重人的个体性体验吧,又或者说要有更多的阅历,经历过才能够明白。
然而还是会有一些共通的,有的时候尽管一时间我不明白其中的妙处,可仍然能够感觉其出色的地方。
就像“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我只是单纯的觉得这句诗很好,因为语感,意境。
便要我说,我想我是说不出来的。
又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我读诗向来是不求甚解的,只在语感中去体会,而我觉得诗词给我带来的,让我感觉到首先是韵律之美,接着才是意象美,最后才到意境美,哲思美。
有时并不能感觉到那么深。
尽管当时不明白,但我还是觉得带给我的好处很多,至少我能在读它的时候,慢慢的感觉到一种快乐,一种平和,和一种享受。
“人诗意地栖居”荷尔德林如是说。
就如宗教中所说人皆有神性一样,人皆有诗性,我想有句话说得好,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
相对论中有一句话,“光在大质量客体处弯曲。
”我想这又何尝不是一句诗呢?悼亡感伤之美。
悼亡诗词作为我国古典文学中诗歌的一种,其过程和题材是较为曲折和特殊的。
在古代灿若星河的诗词海洋中,悼亡诗词作为一颗奇异之星,其光芒在整个古典文学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虽然它过早的陨落了,但它闪耀的地位和它独有的感伤之美却是其他诗歌所无法比拟抑或企及的。
何谓悼亡诗?“抚存悼亡,感今怀昔之诗也。
”[1]“悼亡”本指对亡者的哀悼之意。
但在我国古代,并非所有悼念亡者的诗都能称之为悼亡诗。
自西晋潘岳首先以“悼亡诗”为题,抒发追悼亡妻的伤逝之情后,悼亡诗才成为了特指悼念亡妻的诗,从此作为历史过程中文人们约定俗成的界定。
所以,应将悼亡诗“视为夫妻间丧偶后,生者哀悼亡者的诗篇”。
[2]既然悼亡诗词取材于伤逝亡妻的主题,那么就决定主宰其间的是一种感伤之美。
死者与世长辞,生者的悲哀却缠绵不去,故以天下至语写天下至情!悲哀的情感贯穿于字里行间,以寄托诗人不能排遣的感伤。
一、抚今追昔,以内心哀婉的悲情和妻子高贵的品格渲染其感伤美。
悼亡诗词的感伤美,首先源于夫妻间共同生活中所产生的鹣鹣深情。
恩爱夫妻,本该白头偕老, 可亡妻的现实又是诗人不能不接受的, 于是抚存感往, 巨大的悲痛从作者的心底涌出, 使得作品染上了一层浓郁的悲情色彩。
如江淹《悼室人》之六:“牕尘岁时阻,闺芜日夜深。
流黄夕不织,宁闻梭杼音。
凉霭漂虚座,清香荡空琴。
蜻引知寂寥,蛾飞测幽阴。
乃抱生死悼,岂伊离别心。
”;又如李商隐《房中曲》:“忆得前年春, 未语含悲辛。
归来已不见, 锦瑟长于人。
今日涧底松, 明日山头檗。
愁到天地翻, 相看不相识。
”诗人们或表达佳人早逝, 空留遗迹, 独帏凄寂之苦;或抒发追思迷离, 呜咽难绝的心绪, 其情其境, 哀怨动人。
“为文造情不容易,为情造文更艰难”。
[3]所以悼亡诗词在情感真挚这一点上, 比其它任何诗歌都来得严格, 可以说容不得半点虚假。
它往往以爱情为经, 以死亡为纬, 在表现人生爱与死这两种生命的极端情感时,句句带泪,曲曲传情。
而贯穿其间的主线,就是作者丧妻后无法排遣的一怀愁绪、满腹心酸。
如元稹《六年春遗怀八首》其五:“伴客销愁日长饮,偶然乘兴便醺醺,怪来醒后旁人泣,醉里时时错问君!”悼念亡妻, 流泪的应该是诗人自己, 可诗人偏偏不写自己伤心落泪, 只写旁人哭泣, 从旁人的感泣中表现出自己的伤心,以醉里暂时忘却丧妻之痛, 写出永远无法忘怀的哀思。
其蓄情之深,含情之真,令人赞叹。
象这种化解不开, 挥之不去的感伤之情,在悼亡诗词中可谓俯抬皆是:元稹《遗悲怀》:“昔日戏言身后世,今朝都到眼前来。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残夫妻百事哀。
”;纳兰性德《浣溪沙》:“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
”这些读之令人喉喧气塞的悲妻诗行, 是作者丧妻后心灵伤痛的流露。
一首首悼亡诗词,就如同一个个喷射口。
诗人郁结于胸, 无法排遣的悲伤,在字行间得到渲泄、转移、疏导。
使人“一读则改容,再读则泪下,三读则断肠矣”[4], 其打动人心的魅力, 正源于它所独具的感伤美。
悼亡诗词都是以一种追悼的形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妻子生前留给作者的恩爱与温馨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
妻子的美丽与贤惠在诗人伤感的思念中显的更加无可替代,往往是“见尽世间妇,无如美且贤。
”(梅尧臣《悼亡三首》);“我辈钟情故自长,别于垂老更难忘。
不如晨牡兼狮吼,少下今朝泪几行。
”(陈祖范《悼亡》)而更有细述者如元稹《遣悲怀三首》:“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又如王海洋《悼亡》“ 千里穷交脱赠心,芜城春雨夜沉沉。
一官长扬吾何有,却捐闺中缠臂金。
”这里作者从生活小事忆起, 前者回想当初家境拮据时,妻子勤俭持家,体谅丈夫,粗茶淡饭,却毫无怨言。
后者则回忆妻子生前为人大方豪爽,急丈夫好友之所难,不惜将腕上金镯相赠。
平凡的锁事,衬托出妻子贤惠、无私的品格,清贫的生活更显出夫妻的患难情深,而诗人平和的叙述, 却充满了对贤妻的赞叹与怀念。
陈寅恪说:“韦氏(元稹妻韦丛)不好虚荣,微之(元稹字)尚未富贵,贫贱夫妻,关系纯洁。
”[5] 正因如此,元稹才会在《离思五首》中吟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样的千古名句来表达妻子韦丛在他心中无可取代的位置,从而更加渲染了诗歌的感伤之美!二、触景生情,睹物思人,以眼前的凄凉景致和妻子的生前旧物衬托其感伤美。
触景生情是我国古典诗词常用的表现方法之一。
触景生情,即先有景,而后生情,情与景合而为诗。
悼亡诗词正是常常通过景物表达情感, 赋物以情, 移情于景, 使景物人情化。
这时景物已不再是客观的物, 而是移入自然物中诗人的自我情感, 景物成了诗人悼念亡妻悲凄情感的象征。
试看以下作品:李商隐《正月崇让宅》:“ 密锁重关掩绿苔, 廊深阁迥此徘徊。
先知风起月含晕, 尚自露浓花未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