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程恩富)期末复习重点
【学考集市】程恩富《政治经济学》(第5版)章节复习题 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3章资本和剩余价值一、名词解释1.资本答∶资本是指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资本的特点∶①资本的增殖性。
不断地和无限地追求自身的价值增殖,是资本区别于一般货币的根本特征。
②资本的运动性。
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
资本只有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相统一的运动过程中才可能增殖。
③资本的返还性。
资本的运动和增殖,是以预付一定量的货币资本为起点的。
投资者在开始投入资本的时候,就蓄意要回收它(当然包括增殖额)。
在做出投资决策的时候,资本所有者往往要把预期的资本增殖率的高低和投资回收期的长短结合起来考虑。
2.劳动力商品答∶劳动力商品是指作为买卖对象的劳动力,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①劳动力的所有者有完全的人身自由;②劳动力所有者除了自身劳动力这一商品以外一无所有,既没有生产资料,也没有现存的生活资料,只有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
劳动力的价值取决于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能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制度特有的现象。
3.剩余价值答∶剩余价值是指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它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剩余价值生产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剩余价值是在生产领域中创造的,不能在流通中产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
按照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可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在早期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以获取绝对剩余价值为主,后来变为以获取相对剩余价值为主。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它反映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4.绝对剩余价值答∶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详细版)
【复习范围】第一讲政治经济学绪论1.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生产研究对象——生产关系(3页)生产力(物质生产)的三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生产工具(21页)2.经济规律的定义、特征以及类型(8页)•定义: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
•特征: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人对经济规律具有主观能动性,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经济规律的三个层次(三种类型):①第一层次是各个社会形态都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②第二层次是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如存在几个社会的商品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等。
③第三层次是某个社会形态所特有的经济规律,如剩余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等。
第二讲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1.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27页)•(一)关于经济制度(补充)•经济制度:亦称“社会经济制度”。
指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它是一个社会的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的基础。
•(二)关于经济体制(补充)•经济体制: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一般是指,一国经济结构和组织管理经济活动的方式方法、组织形式、组织机构的总称。
关系: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是,经济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经济体制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经济体制以各种具体形式外化经济制度。
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
经济体制作为形式反映经济制度。
它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能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实行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其经济体制会有差异。
•经济体制的变化不一定改变经济制度的属性。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本质特征(120页)•(一)资本主义的制度基础•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对雇佣劳动的统治、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占有与分割,构成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程恩富《政治经济学》笔记与课后习题详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第9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9.1 复习笔记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作用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基础。
②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保证经济协调发展,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原因。
③缓和资本主义社会中劳资矛盾、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3)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由于战争的需要,各国大大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普遍发展,主要不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决定的,而是由于战争的需要所促成的,因此带有军事性质,可以看作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殊形态,是一种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一旦战争结束,各国战时对经济的管制便取消了,国家对经济运行的干预程度大大下降。
(4)罗斯福新政1929年至1933年,在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为了维持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美国罗斯福政府实行了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就是通过国家制定一系列的经济政策,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对社会经济进行全面的调节和干预,以解决当时严重的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使经济走出危机。
(5)凯恩斯革命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针对大危机出现的种种现象,从理论上论证了传统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已不能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光靠市场机制的调节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经济危机,因而必须通过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才能解决经济运行中的各种问题。
凯恩斯经济学的兴起,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1)在社会经济中形成了庞大的国家垄断资本国家通过政府实行国有化和直接投资建立了大量国有企业。
国家掌握和控制了巨额的财政收入,并使之成为垄断资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经济学期末重点基本点整理
导论1.生产力人与自然发生关系,表示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生活的能力,叫做生产力,也叫做社会的物质生产力。
2.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社会关系,叫做生产关系,也叫做经济关系。
3.经济规律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第一章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1.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生产者以职业活动的形式,固定地、长久地选择从事一种或者类似种类的物质资料生产及其他社会活动的一种分工形式,将满足人们需要的社会经济活动划分为独立不同的部门和行业。
2.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3.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条件: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物质利益主体所有。
4.社会劳动社会分工使商品生产者互相依赖,商品不是用来满足生产者的需要而是用来交换的,并在商品出售后表现为社会劳动。
第二章商品1.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叫做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定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叫做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3.抽象劳动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势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5.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形式:(1)价值决定价格(2)供求影响价格(3)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6.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社会各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即自发地调节、配置社会资源(2)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第三章货币1.货币形式货币形式是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最终固定在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上,这些贵金属就成为货币商品。
2.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程恩富《政治经济学》笔记与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第14章社会主义市场体系14.1 复习笔记一、社会主义市场1.社会主义市场的特点(1)市场的概念狭义的市场是指买卖商品的场所,其特点是要具备一定的地点和设备。
广义的市场是指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2)社会主义市场所具有的特点①社会主义市场是以公有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市场在我国的市场上,是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商品流通,其中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是主体,在整个流通领域中起主导作用,从而体现了市场的社会主义经济性质。
个体经济、民营经济、外资经济等,也参加市场的商品交换,是市场经济结构中的必要组成部分。
②社会主义市场是多种经营方式的市场商品流通领域的经营方式,是指商业企业购销活动的方式,即商业企业怎样购进商品,又怎样销售商品的问题。
必须根据各种商品在国计民生中的地位和作用而采取不同的经营方式。
多种经营方式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既包括农产品的购销,又包括工业品的购销。
③社会主义市场是多种流通渠道的市场商品流通渠道是商品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的渠道,也就是商品经过哪些渠道才能顺利地到达消费领域。
现阶段,我国的商品流通渠道主要有:国家计划调拨的渠道;专门媒介商品交换的商业,它是社会主义市场商品流通的主要渠道;工农业生产部门自销;城乡集市贸易。
④社会主义市场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作为宏观调控主体的国家,有必要通过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及信息传播,不断引导市场经济活动使之符合宏观经济发展的目标,及时抑制某些重大偏差,防止市场可能引起的经济整体的剧烈波动,使市场得以健康运转。
2.社会主义市场的具体功能(1)交换功能这是市场的基本功能。
通过具体的购销活动,使商品所有权在交换当事人之间转手,使生产者的商品价值得以实现,使消费者的各种各样的需要得到满足。
市场还要组织商品的储存和运输,实现商品体在空间上的转移,使商品源源不断地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
市场既有实现商品的价值的功能,又有对商品实体进行储存和调运的功能,统称为交换功能。
大学《政治经济学》各章节期末复习知识点及考点总结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发展及研究对象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中的科学因素基础上,创建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它的创立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变革。
关于古典政治经济学有关的人物:威廉配第开始,亚当斯密集其大成,大卫李嘉图最后完成。
2、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阶级性,这是由它的研究对象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原因在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是:(1)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4、物质资料的生产必须三个简单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劳动对象有2类:天然存在的自然物:原始森林、矿藏等;劳动的生产物:棉花、砖瓦等。
(要能够区分不同的物品属于哪一类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做生产资料。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人既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又要在人和人之间发生一定的关系,前者表现为生产力,后者表现为生产关系。
6、生产力: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包括人的因素(劳动者)、物的因素(生产资料——最重要作用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力水平的标志,划分经济时期的主要标志)7、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日益深入渗透到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使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日益丰富,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和数量品种的增加,促进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从而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学考集市】程恩富《政治经济学》(第5版)章节复习题 第1章 政治经济学导论
第1章政治经济学导论一、名词解释1.生产力答∶生产力是指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
生产力越高,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也就越高,从而创造的社会财富也就越丰富。
生产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要素∶①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的对象。
劳动对象可以分为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的自然物质和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的物质。
②劳动资料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③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
任何先进的生产工具都需要劳动者来制造和使用。
在生产力的三个要素中,劳动者是生产过程中的人的因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物的因素,它们又称为生产资料。
生产力中的这三个实体性要素,都与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紧密联系着。
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知识愈丰富,劳动技能就愈高。
科学技术愈发展,生产工具就愈先进,劳动对象的数量和质量会提升。
2.劳动对象答∶劳动对象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的对象。
劳动对象有两类∶一类是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自然界原有的物品,如地下的石油、原始森林中的树木、天然的鱼类等;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劳动的生产物,如纺织用的棉纱、建房用的砖瓦、炼钢用的生铁等,这类生产物通常被称为原料或材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劳动对象的范围越来越大,品种越来越多。
过去,很多地面和地下资源没被开发利用,而现在已经进行了开发利用,如开发地层深部的资源、海底资源,以及利用原子能、太阳能、地热等。
随着稀有元素、同位素、高分子化学工业的发展,可以制造出很多新型的原材料和人工合成材料等。
此外,生产过程排出的一些废料也被作为劳动对象进行加工。
这样,就使劳动对象大大超出了原有的物质资料的范围。
3.劳动资料答∶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劳动者利用某些物质资料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使其变成适合人们需要的产品。
政治经济学原理 期末重点 必考
《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提纲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略)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二、物质资料生产的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狭义和广义)1.广义社会生产关系(狭义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2.生产与交换、分配、消费的相互关系是什么?①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共同构成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在这四个环节中,生产决定交换、分配和消费,而交换、分配和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②社会生产关系的四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
③狭义的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
④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又存在相对独立性,并对生产关系具有反作用。
四、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1.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构成的人类社会运动的基本矛盾。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基本规律: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2.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科学认识这一规律并揭示其不同阶段的特殊形式。
3.经济规律的客观性(P12)①产生条件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强制性4.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的两个特点:①②(P12)5.经济规律的分类①一切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②几个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③一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6.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7.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规律第四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略)第五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地位及学习意义(略)第二章商品经济的一般理论第一节商品及其内在矛盾一、商品的产生和发展(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二、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1.使用价值→自然属性(人与自然的关系)2.商品使用价值与一般物品使用价值的区别:(P23)①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②针对他人或社会有用③必须交换3.价值→社会属性(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的社会关系)4.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价值:内在、抽象,通过交换表现交换价值:外在、具体的表现形式5.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体(P24)统一性:对立性:三、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2.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实体,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3.具体与抽象劳动的联系:同一劳动的两方面、不可分4.区别(P26):①作用不同②反映的关系不同③时间范畴不同5.劳动二重性(理解马政经的枢纽)(P26)①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为剩余价值理论…③为其他一系列理论…四、商品的价值量1.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①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①以简单劳动为基础计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简单劳动3.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①单位时间产量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产品数量/劳动时间②单位产品耗时劳动生产率③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决定性因素(P29)4.研究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生产关系的基本原则: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相同。
程恩富《政治经济学》笔记与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第18章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18.1 复习笔记一、经济增长及其制约因素1.经济增长的涵义(1)经济增长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或效率提高的原因,引起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
(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①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最基本部分,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手段和基础。
②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经济发展除了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之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生活质量、环境等方面的进步。
(3)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速度是指一个选定时期的起始年份与终结年份之间总产量或总产值、人均产量的相对比率。
它是从量的角度对经济增长的具体描述。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用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经济增长。
2.决定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客观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并能为人们利用的自然物和自然力。
自然资源可以分为生态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和矿物资源四类,它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物质源泉和条件,它的数量、质量、结构和分布特点对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
(2)人口与消费人口与消费是影响经济增长的最基本因素之一,人口可以在数量上、质量上、结构上、人口流动等方面影响经济的增长,其中以人口数量和质量最为基本。
人口的自然构成、人口的地区构成、人口的经济结构以及人口的流动等,均对经济增长有着程度不同的影响。
(3)劳动生产率在劳动投入量为一定的情况下,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于促进宏观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虽然使单位产品的价值量下降了,但它可以增加社会总产品的使用价值量和节约社会劳动时间,这意味着社会获得了更多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
剩余产品数量增加,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总量就会增加。
(4)投资投资量的多少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基本的、重要的因素,它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
生产资本是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有了足够的资本就形成越来越大的生产能力,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同时生产资本的增长还会引起对产品需求的增加,进一步提供解决人口压力、就业问题的条件,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程恩富)】基本概念和复习思考题
基本概念和复习思考题第1章政治经济学导论一、基本概念1. 劳动对象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的对象。
它包括两类:一是没有经过劳动加工的自然物质,如原始森林、地下矿藏等;二是经过劳动加工的物质。
2.劳动资料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生产资料。
3. 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
它是由具备劳动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构成。
它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4.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
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中的其他方面。
生产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
5.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取方式。
它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所构成。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6. 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
7.经济基础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18.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等制度以及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复习思考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什么特点?(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关系的基本内容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相互交叉的关系。
横向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
其中,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而分配、交换和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
纵向关系就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占主要地位,它决定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生产目的,决定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性质,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别不同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标志。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精华汇总
0-1章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和发展的基础。
2、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3、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研究生产力。
因为社会发展阶段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而且,研究生产关系的目标也是要使生产关系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4、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
5、当今世界的经济学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大体系经济学对某个经济体的分析可分两个层次:一是本质层次的分析,即对生产关系层次的分析;二是表层层次的分析,即对经济运行层次的分析。
6、科学抽象法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
二是从抽象到具体,从本质到现象。
7、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揭示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即揭示经济过程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的客观必然性8、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具有客观必然性。
9、经济规律分为三个层次:一切社会共有的规律、若干社会存在的规律以及某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10、人们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构成社会再生产的总过程。
11、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创造出现实的生产.12、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并支配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
13、所有制是一个经济制度范畴。
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
14、产权是由一组或一束权利组成的,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等,形成产权结构。
15、生产力:也叫社会的物质生产力,指人类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三要素指劳动者(主导要素)、劳动资料(生产工具、建筑物等)、劳动对象16、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期末知识点梳理
(一)资本循环的含义
A
G—W
P W’ G’• G W
Pm
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
购买劳动力和 将生产资料和劳
生产资料为m 动力实际地结合
的生产准备物 起来,通过工人
质条件生产出 的劳动余价值的
包含剩
新成品
’ 商品资本 出售商品,实现 包含在商品中的 预付资本和m
P W’ G’
资本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该过程也是资本增殖的过程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揭示经济规律
(一)经济规律的界定 (二)经济规律的类型 (三)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商品和货币
商品经济产生的一般条件
——社会分工 ——剩余产品的出现并分属于不同的生产所有
者(生产资料私和产品属于不同的利益主 体)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资本增殖
预 生产资料
付 价值(48元)
资
本
劳动
价 劳动力
值 价值 (3元)
(总计51元)
具体 创造使用价值 ………………(48元)
劳动 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
抽象 创造新价值 ………… (6元)
劳动 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
劳动过程 资本 主义 生产 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 ( 54元)
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
资本积累的源泉
剩余价值 源泉 资本积累 源泉 扩大再生产
过程
G—W … P… W`—G`
阶段
购买阶段 生产阶段 售卖阶段
职能形式 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 商品资本
职能 条件
生产剩余 生产剩余 实现剩余
价值做准 价值
价值
备
空间上并存性 时间上的继起性
按剩余价值在 生产资本的各 按价值周转方
程恩富《政治经济学》笔记与课后习题详解(政治经济学导论)
第1章政治经济学导论1.1 复习笔记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出发点。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①人类要能够生存和发展,必须有衣、食、住等生活资料。
这些生活资料只能靠人们自己的生产活动来创造。
②一个社会如果离开了生产活动,也就失去了基本生活保障,人们便无法生存,更谈不上从事政治、教育、科学、文化、艺术等其他社会活动。
(2)生产力①生产力的概念生产力是指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
②生产力的构成a.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的对象。
劳动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的自然物质。
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的物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发现了自然物质的许多新的有用属性,从而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和种类。
b.劳动资料劳动资料也称为劳动手段,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的发展状况,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
c.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
因为任何先进的生产工具都需要劳动者来制造和使用。
如果没有劳动者来操作,任何先进的工具都将变成一堆废物。
(3)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是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称。
(4)生产关系的概念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中的其他方面。
(5)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概念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程恩富《政治经济学》笔记与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
第19章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19.1 复习笔记一、社会主义经济是开放型经济1.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1)对外经济关系的含义对外经济关系是指一个国家同其他国家与地区之间各种经济联系的总称。
它包括对外贸易、技术交流、利用外资、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国际旅游业等。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2)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①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具备发展本国经济所需要的一切物质和技术的条件,每一个国家在经济上有自己的长处,也必然有自己的短处。
只有通过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才能补充发展本国经济所缺少的物质技术条件。
当今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在现代化大生产基础上,通过与世界其他国家广泛的经济联系进行的,社会主义国家也不例外。
②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也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它所需要的资源是多方面的,所需要的市场是广泛的。
它不仅要求国内各企业、各部门、各地区之间实行开放,还要求世界各国之间互相开放,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
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取天下之长,补己之短,才能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在符合本国相对优势的同时,节约社会劳动时间,取得比较利益,弥补本国在资源和市场方面的不足。
③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社会面貌虽然有很大的改观,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要赶上发达国家就必须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为此就要在发挥自己力量的同时,通过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了解和掌握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动态,吸取和借鉴它们发展经济的经验,学会组织国内经济建设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两套本领。
2.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1)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国内市场的供求失衡,除了靠自身努力解决外,可以通过内外交流,利用国外的有利条件,调剂产品的余缺,及时协调再生产的比例关系,从而有助于解决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
【学考集市】程恩富《政治经济学》(第5版)章节复习题 第2章 商品与货币
第2章商品与货币一、名词解释1.商品答∶商品是指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一物之为商品,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它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的物品,如原始森林,不是商品;二是它必须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不用于交换的产品,如农民为自己消费而生产的粮食,不是商品。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同时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相互排斥的,只有生产出来的商品能够交换出去,生产者实现了价值,购买者得到了使用价值,商品的内在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2.商品使用价值答∶商品使用价值是指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物品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自然属性决定的。
一种物品往往具有多种多样的自然属性,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
这种多方面的使用价值,往往是随着人们的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被发现和加以利用的。
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为了满足别人需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一定量的价值存在于一定量的使用价值之中。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而不是社会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着眼点不在使用价值本身,而在于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商品价值答∶商品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价值是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是商品交换的内在基础。
价值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但劳动本身并不就是价值。
不是人类劳动的任何生产性支出都会形成价值,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凝结在商品上的人类劳动才会形成价值。
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关系赋予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社会形式。
所以,价值是商品区别于其他劳动产品的决定性因素,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是商品经济最基本的范畴。
商品价值是在物的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点。
政经复习要点.doc
《政治经济学》各章知识点导论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第一章商品1、冏品两因素及其相互关系2、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3、劳动二重性理论及其理论意义4、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第二章货币1、价值形式的演变2、货币的本质与职能3、贵金属货币流通规律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条件2、劳动力商品的两因素3、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特征4、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5、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6、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第四章资本积累1、资本积累的含义2、积累量的决定因素3、资本的技术构成、价值构成及有机构成第五章资本的循环与周转1、资本循环三个子循环的各自特点2、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及其依据3、固定资本的有形磨损与无形磨损4、固定资本折旧率的确定5、资本周转速度的计算6、加速资本周转的意义与途径第六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1、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2、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3、扩大再生产的前提及实现条件第七章社会总资本运行中的市场1、市场机制和市场经济概念2、市场体系的内容第八章职能资本与平均利润1、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2、利润率的决定因素3、利润平均化原理4、商业流通费用第九章生息资本和利息1、借贷资本的特征2、利息率的决定因素3、股票价格的相关内容4、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关系5、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各自特点第十章垄断资本与垄断利润1、垄断形成的基本动因2、垄断与竞争的关系3、垄断价格及其特点4、垄断利润的含义与来源第十一章土地所有权与地租1、级差地租的含义、形成条件及原因2、绝对地租的含义、形成条件及原因3、土地价格的相关理解第十二章国民收入分配与消费1、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设想2、按劳分配与“三位一体”公式第十三章国家调节微观经济1、国家调节微观经济的必要性2、社会主义国家调节微观经济的特点第十四章国家调节宏观经济1、国家调节宏观经济的必要性2、国家调节宏观经济的目标体系3、国家调节宏观经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第十五章国家垄断经济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与实质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政治经济学期末重点知识复习
一、名词解释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是指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P92、价值: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就是商品的价值。
P143、交换价值:是指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P14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P175价值规律:6、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直接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P397、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的资本,用v表示。
P398、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价值量的资本,用c表示。
P399、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工作日长度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P4110、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P4211、超额剩余价值:是指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按照社会价值出售所产生的差额。
P4312、产业资本:是指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投放在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P5313、产业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P5414、资本周转:是指产业资本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运动。
P5615、资本的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用c:v表示。
P6016、利润:是指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是资本家销售商品后所获得的超过成本价格的价值。
P6717、平均利润:各部门的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取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程恩富《政治经济学》笔记与课后习题详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
第10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10.1 复习笔记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与表现1.新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1)经济全球化的概念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上,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调整世界经济趋向于整体化。
(2)新科技革命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①新科技革命使国际分工日益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新科技革命的作用下,国际分工进入了不断深化的阶段,形成了当代国际分工的新格局。
国际分工从传统的垂直型分工为主转变为水平型分工为主,参加国际分工的国家类型更加多样化,各种类型的国家都成为世界经济的一分子,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②新科技革命使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一个产品的生产,尤其是一些高科技的大型产品,都是国际间相互合作的产物,这就大大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的程度。
今天的生产已经超越了国家的范围,在国际社会这一更大的范围展开。
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③新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全球范围内快速、经济地进行通讯,传递信息、数据成为可能,这既缩短了空间距离,又跨越了时间的限制。
正是由于新科技革命带来了新兴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才使经济全球化发展具备了必要的条件。
2.资本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1)资本输出的含义资本输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或垄断组织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而对国外进行的贷款和投资。
(2)资本输出形成的原因①资本输出是过剩资本追求高额利润的需要垄断资本集团对国内的主要投资场所都已形成了控制,它们手中积累的大量资本很难找到有利的投资场所。
垄断资本通过资本输出,在国外寻求更有利的投资场所,以取得比国内更高的利润,是资本输出迅速发展的内在原因。
②资本输出是垄断组织扩大市场和垄断原料来源的需要垄断资本大规模的生产使国内原料短缺和市场问题成了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通过资本输出,不仅可以带动国内商品输出,而且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从而绕过对方的贸易和关税壁垒。
政经期末复习 (完整版)
(一)名词解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个别资本凭借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超越社会品均条件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产业资本:投在物质生产部门,支付雇佣劳动,直接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资本。
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能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商业利率: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独立发挥资本职能,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一种资本形式。
流动资本:是指生产资本中用于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资料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部分。
行政垄断:用行政权力管住市场准入,在一个市场住允许一家或少数几家企业垄断经营的情况。
资源配置:社会采用一定的调节机制,根据资源的不同用途在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分配。
经济利润:排除所有者投入和分派给所有者方面的因素,期末净资产与期初净资产相减以后的差额。
边际成本: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到总成本的增量。
宏观经济均衡: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例,用以反映可变资本价值的增值程度。
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而绝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地租: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生产价格:由部门平均生产成本和社会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
平均利润:各部门按平均利润率分别获得的利润。
自然垄断:一个市场的某个行业有一家企业经营,比两家或两家以上经营成本更低。
(因产业发展的自然需要形成的垄断)虚拟资本:能定期带来收入的,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有价证券:标有票面金额,证明持有人有权定期获得一定收入,并可以自由转让的一种所有权或债权的凭证。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精华汇总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精华汇总0-1章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和发展的基础。
2、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3、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研究生产力。
因为社会发展阶段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而且,研究生产关系的目标也是要使生产关系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4、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
5、当今世界的经济学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大体系经济学对某个经济体的分析可分两个层次:一是本质层次的分析,即对生产关系层次的分析;二是表层层次的分析,即对经济运行层次的分析。
6、科学抽象法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
二是从抽象到具体,从本质到现象。
7、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揭示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即揭示经济过程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的客观必然性8、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具有客观必然性。
9、经济规律分为三个层次:一切社会共有的规律、若干社会存在的规律以及某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10、人们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构成社会再生产的总过程。
11、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创造出现实的生产.12、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并支配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
13、所有制是一个经济制度范畴。
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
14、产权是由一组或一束权利组成的,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等,形成产权结构。
15、生产力:也叫社会的物质生产力,指人类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三要素指劳动者(主导要素)、劳动资料(生产工具、建筑物等)、劳动对象16、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2.货币的本质是什么?答: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由货币本质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
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3.<论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商品的价值通过商品的价格表现出来。
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有三个方面:第一,自发调节资源配置;第二,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管理,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三,会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4.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答: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
在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5.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如何?答: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
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内容,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6.<论述>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任务是掌握客观经济规律?答: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即是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
掌握客观经济规律,可以理解各种复杂社会现象,了解人类发展规律。
7.资本流通总公式是什么?总公式的矛盾是什么?怎么解决矛盾?答:资本流通总公式:G—W—G′。
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特点。
总公式的矛盾: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应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而资本流通的结果却产生了价值增值。
资本流通总公式既等价又增殖的原因:资本家卖到特殊商品劳动力,它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是价值。
这样总公式的矛盾就就解决了8.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工资的本质是什么?答:资本从本质上说不是无而是以物为媒介的一种生产关系,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体现了剥削关系9.不变资产与可变资产划分的意义是什么?答: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转移自身的价值,并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叫做不变资本。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叫做可变资本。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10.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概念和相互关系是什么?答: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从而剩余劳动时间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
联系: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都靠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区别:物质技术基础不同,从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不同。
11.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哪些?答:剩余价值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去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因素:1.积累率=积累基金/剩余价值2.剩余价值率3.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4.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5.预付资本量的大小12.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的概念和相互关系是什么?答:剩余价值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
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叫做资本积聚。
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叫做资本集中。
区别:资本积聚会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资本集中则不会增大社会资本的总额联系:资本积聚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资本集中为更大规模资本的积聚创造条件。
13.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条件和存在的意义?答:产生的条件:1.伴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使不变资本的比例在递增,可变资本比例下降,使得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应下降。
2.资本主义进入大机器生产时代,劳动力对资本的供给在增大。
3.资本相对于劳动力需求的过剩。
存在的意义1.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建立一个庞大的产业后备军,以适应资本主义发展周期性的需要。
2.有利于加重资本家对在职工人的剥削。
3.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
14.如何理解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答: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积累会引起两个结果:一是财富的积累;二是同时又出现了物产阶级贫困的积累。
二者间存在着本质、内在、必然的联系。
资本积累的过程,必然会造成扩大剩余价值的生产的过程,同时必然也是无产阶级贫困积累的过程。
马克思揭示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目的是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阶级对抗性质,也指明了无产阶级只有推翻整个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得到彻底解放。
15.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答: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依次地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执行三种职能,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出售,收回预付资本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
(1)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2)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在时间上相继进行。
16.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它队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答:资本周转是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
影响因素:1.周转时间的长短或资本周转次数的多少资本的周转时间,是产业资本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了价值的增殖,然后重新回到原来的资本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
它包括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资本的周转时间和资本的周转速度成反比关系。
资本周转次数,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资本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次数。
资本周转次数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关系。
2.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的周转速度就慢;相反,流动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的周转速度就快。
指导意义:应对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进行区分管理;应设法加快固定资本发周转速度;应加强市场营销理念,节约流通时间。
17.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是什么?答:固定资本是指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部分。
流动资本是指投在劳动对象和投在劳动力上的生产资本部分区别:价值转移方式不同;价值回收方式不同;价值周转时间不同;物质更新方式不同。
18.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不变资产与可变资产的区别?答:依据不同: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划分不变资产与可变资产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值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内容不同:不变资本除了包括固定资本的全部外,还包括流动资本中的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流动资本除了包括可变资本外,还包括不变资本中的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
目的不同: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目的是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生产的剩余价值数量的不同影响;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目的是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及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程度。
19.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条件?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答: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即I(v+m)=Ⅱc。
这个条件表明两大部类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即I(c+v+m)=Ic+Ⅱc,。
这个条件表明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生产与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第二部类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即Ⅱ(c+v+m)=I(v+m)十Ⅱ(v+m)。
这个条件表明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料生产与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指导意义: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生产和生活,当前生产和基本建设的关系;维持原有的生产资料水平和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
20.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的内容?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答: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实现条件:I(I(v+△v+m/x)=II(c+△c),反映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在积累和生产规模上是互相依赖制约的,I部类生产决定着II部类的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II部类生产也制约着I部类的积累规模。
I(c+v+m)=I(c+△c)+II(c+△c),反映了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
I部类的生产资料不仅能补偿两大部类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而且还要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资本的需求。
II(c+v+m)=I(v+△v+m/x)+II(v+△v+m/x)反映了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消费资料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
I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必须同两大部类原有的工人,追加的工人和资本家个人消费之间保持平衡。
指导意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必须同时积累;需要保持各种比例关系;社会总产品的物质构成要以扩大再生产的价值构成平衡适应。
21.成本价格出现的意义?答:成本价格是生产商品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之和意义:成本价格形成后,商品价值就转化为成本价格+剩余价值,掩盖了c+v的区别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对资本家经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资本家经营企业盈亏的分界线;决定着资本家竞争的成败22.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关系?答:剩余价值:由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劳动了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体现了剥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