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教学案例
新课标语文实践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语文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本文以某中学为例,探讨新课标语文实践教学案例。
二、案例目标1. 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案例实施1. 案例一:阅读教学(1)教学内容:鲁迅的《阿Q正传》(2)教学目标:1)理解阿Q的形象特点,把握作品的主题。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阿Q的漫画,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分组阅读,完成阅读笔记。
3)合作交流:各小组分享阅读心得,讨论作品主题。
4)教师点评:总结各小组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5)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观看与《阿Q正传》相关的电影、纪录片,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2. 案例二:写作教学(1)教学内容:写一篇以“家乡变化”为题的作文(2)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家乡的变化图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指导:教师讲解写作技巧,如立意、选材、结构等。
3)学生写作:学生根据指导,完成作文。
4)互评:学生分组互评,互相学习、提高。
5)教师点评:总结学生作文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修改建议。
6)修改完善:学生根据教师和同伴的建议,修改作文。
3. 案例三:口语教学(1)教学内容:辩论赛(2)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激发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应变能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教学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教学案概述本教学案是针对人教版小学语文综合实践课程的一份教学指南,旨在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并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目标-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能力;- 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时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本教学案提供了以下几个综合实践活动:1. 课外采访活动: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通过采访亲友、老师或其他专业人士,撰写一篇文章;2. 实地考察活动:学生选取一个本地区的知名景点或特色文化,进行实地考察,并撰写一篇游记;3. 校园文化展示活动:要求学生合作创作一件校园文化展品,通过展示让其他同学了解校园文化;4. 语文实践读书会:学生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图书,组织读书会并分享自己的读书观点和心得;5. 演讲比赛活动:学生选择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或者社会热点话题,进行演讲比赛,展示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1. 介绍活动目标和规则,并让学生了解活动的重要性;2. 老师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并明确活动要求和时间安排;3. 学生进行活动实施,并根据要求完成相应的作品或展示;4.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或展示,互相研究和交流;5. 老师进行评价和总结,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作品、展示和演讲,老师可以评价学生在语文能力综合运用、思维能力、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评价和分享研究心得,促进彼此的进步。
结束语本教学案将鼓励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语文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通过这些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家乡》教学案例
生A:我的家乡是淳溪镇……它是……是高淳的中心 地带。
师:你可以列举一下它有哪些景点,给我们介绍一二吗? 生A:有高淳老街、步行街、泮池园等等。我来介绍一 下高淳老街,它是一条古街,里面卖很多的工艺品还有小 吃,其中臭豆腐比较著名…… 师:很好,主要介绍了高淳老街,你说的这些作为外 地人的老师也知道。如果介绍的时候更细致深入一些,更 有条理秩序一些会更好。 生B:我的家乡是固城镇,是一个美丽的小镇,有“双 女坟”、“伍子胥雕像”、“固城遗址”等。 师:老师对“双女坟”很感兴趣,你能描述一下吗? 生B:这……我知道的不是很多。 师:那你可以说说“固城遗址”吗? 生B:我……也只是听说,没有去了解过。 …… 【反思】中职一年级学生表达交流与组织协调能力欠 佳,对家乡地理、文化、风情的了解并不深入。学生们刚 开始讨论的时候七嘴八舌,但当正式介绍时就言之无物, 言之无序了。这是在课前就预料到的状况,语文是实践性 很强的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未来,拓宽其学习和应 用的领域。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发现并推荐家乡的自然美 景、人文精华,进一步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的教学目标,我设置了下面的环节。 二、点明要求,示范讲解 (一)教师点明讲解的具体要求: A.发音标准,语言规范,组织表达能力强; B.注重仪表礼节,有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C.表述有条有理、主次分明、合乎逻辑,形式新颖多样。 教师示范介绍自己的家乡。 【反思】明确讲解的具体要求,从立意、内容、形
教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家乡》教学案例
◎成 霞
教材分析: 《走进家乡》是中职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综合实践 活动,本单元是现代散文单元,主要是写景抒情散文,安 排于此,既是对阅读教学的呼应,也是一种拓展和提升。 让学生通过对家乡根性的了解,培养自己对家乡的认同 感、自豪感。 教学方法: 采用诱导激发、亲身示范、任务驱动等教法,带领学 生从课堂走向社会、走进家乡,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同 时借助信息化平台,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小组竞赛等学法,提高筛选、整理和提炼信息的能力,培 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敢于表达的品质,在实践中寻找 语文的素材,回归课堂。 教学步骤: 沟通篇(第一课时) 一、歌曲激趣,进景入情 1.课前播放《谁不说俺家乡好》歌曲MV。 2.教师导入:正如这首歌所表达的,每个人心中都有 一块温暖的地方便是家乡,生活在娴静高淳这块故土上, 你们是否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 家乡,领略它的自然风景与人文精华。 【反思】生活化的课堂环境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熟 悉的场景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利用现代媒体播放视频拉 近了学生与语文课堂的距离,结合对家乡的认知调动已有 的生活体验激起学生共鸣,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去寻找家乡 的文化素材,为本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设置了很好 的台阶。 二、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1.教师提问:你对自己家乡了解多少,能不能给我们 介绍? 2.小组讨论 3.代表发言
教育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导致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阅读效果不佳。
为此,本文以情景导入法为例,探讨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二、案例背景某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师张老师,在教学《小草》这篇课文时,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兴趣不高,理解能力有限。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果,张老师决定尝试情景导入法。
三、案例实施1.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1)课前准备:张老师收集了关于小草的图片、视频资料,并制作成PPT。
(2)课堂导入:上课伊始,张老师播放一段关于小草的视频,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小草的生命力和顽强精神。
接着,展示PPT中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小草的外貌特征。
(3)提问引导:张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小草有什么特点吗?”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思考小草的相关知识。
2. 情景模拟,深入理解(1)角色扮演:张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扮演小草、阳光、雨露等角色,模拟小草在成长过程中的情景。
(2)讨论交流:各小组在角色扮演的基础上,讨论小草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如何克服困难。
(3)分享心得: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张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
3. 拓展延伸,提高能力(1)写作训练:张老师布置一篇以“小草”为主题的作文,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想象,描绘小草的成长历程。
(2)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有关小草的书籍,拓宽阅读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四、案例反思1. 情景导入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果。
在本案例中,张老师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情景导入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在本案例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讨论交流等活动,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活动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活动教学案《引导学生去开采民间文学富矿》国寺营学校苏英邦活动目标:1.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
2.掌握搜集整理民间故事的方法。
3.调查采访、记录整理。
4.佳作展示。
活动过程:一、关于“民间故事”。
1. 在人民群众中口耳相传的事件。
2. 情节完整,有神异色彩,有教育意义,有趣味性,以古代居多。
3. 有的是生活故事,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神话鬼怪故事,有的是智慧故事,有的是笑话故事。
有的是关于某人的,有的是关于某事的,有的是关于某地的。
二、搜集整理。
1. 平时听人讲述。
2. 专门采访调查。
3. 形成书面材料,进行加工整理。
比如:拟一个有吸引力的题目,理清情节发展过程,突出重点,讲究文采,适当添加删改,剔除低级趣味的或宣扬坏思想的东西。
三、例子。
例1:拴太阳民国初年,巴东、长阳、秭归三县交界处,出了一位高明的骟马师傅,人称“马骟匠”。
一天下午,他与徒弟出远门骟马回来,从地主刘永福家门前路过。
刘家这天雇了二十几个短工插秧,不巧午饭已过,又加上没人认识这两个叫花子模样的人,结果,师徒俩水就没讨到一杯。
一气之下,马骟匠决定戏弄他们一番。
他薅了把柳叶,放入牛角中一吹,叶片飞出,落进秧田,霎时变成了条条尺把长的鲫鱼,活蹦乱跳的。
那群短工不知是计,放下手中的活儿,纷纷去抢鱼,可好半天也没捞着一条!就在大家忙得汗流浃背时,马骟匠又吹了声牛角,鱼眨眼间不见了,柳叶还是柳叶!短工们惊诧不已,猛一抬头,才发现太阳已偏西!地主这时派狗腿子前来看插秧的进程,不看则已,一看大惊且大怒:“怎么还只插了几行行儿?你们分明在磨洋工!”短工们就把捡鱼的怪事说了一遍,狗腿子哪里肯信,他飞跑回去向主子告状,说短工们明明消极怠工,却编出一通鬼话骗人。
刘永福倒有些见识,立即叫狗腿子去打听下午从这附近过了什么人没有。
狗腿子满处一问,不少人都说看见过了两个叫花子,还吹了几声牛角!地主知情后,一面派人骑快马去追赶叫花子,一面安排大摆宴席——他认定,绝对是因为招待不周,那两人才有意作怪!追回来后,地主忙请师徒二人入席。
初中语文面试综合实践教案
初中语文面试综合实践教案课型:综合性学习教学目标1.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 学会与他人分享读书的快乐,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
3. 学会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会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2. 学会与他人分享读书的快乐,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1. 学会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2. 学会与他人分享读书的快乐,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明确目标1. 谈话导入:同学们,大家好!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过读书的经历,都有过读书的快乐。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读书的那些事。
(板书课题:少年正是读书时)2. 明确目标: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希望大家能够激发起阅读的兴趣,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感受读书的快乐。
二、小组合作,探讨交流1. 小组合作:请大家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话题,进行合作探讨。
话题一:我读书我快乐话题二:我的读书故事话题三:如何进行有效阅读2. 探讨交流:各小组根据自己的话题,进行探讨交流,并选定小组代表进行汇报。
三、成果展示,分享快乐1. 个人展示: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种方式,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方式一:谈自己的读书体会方式二:向同学推荐一本好书方式三:表演与读书有关的节目2. 小组展示:各小组选取本组优秀的成果进行展示。
四、总结反馈,提高认识1. 教师总结: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大家对于读书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快乐。
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种快乐传递给更多的人,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2. 学生反馈:同学们谈谈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拓展延伸1. 完成一份关于读书的调查问卷,了解自己和同学的阅读状况。
2. 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反思: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目标,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探讨交流中分享读书的快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年级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一年级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增强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活动一:语文知识竞赛目标:巩固学生所学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形式:小组竞赛,设置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
评价:根据答题正确率和速度进行评分。
2.活动二:故事创编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形式:小组合作,根据给定的开头或主题,创编一个完整的故事。
评价:根据故事的连贯性、创意性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评分。
3.活动三:诗词朗诵目标: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感。
形式:个人表演,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诵。
评价:根据朗诵的流畅性、情感表达和语调进行评分。
三、教学步骤1.准备阶段教师根据活动内容,准备相关的资料和道具,并向学生介绍活动的目的和规则。
2.实施阶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学生按照活动要求,进行合作或个人表演,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
3.评价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给予鼓励和指导。
学生根据评价结果,总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的目标和方法。
四、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
2.学生表现: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创造力、口语表达能力等。
3.教学效果:通过观察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评估活动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
五、教学反思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机会和鼓励,让他们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潜力。
2.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相互配合、相互帮助。
3.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中职语文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逐渐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
中职语文教学作为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本案例以某中职学校为例,探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有效策略。
二、案例概述某中职学校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尝试采用以下教学策略,以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职业素养。
三、案例实施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以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例如,在教学《背影》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与家人相处的感人瞬间,激发学生对亲情、友情的感悟。
(2)结合专业特点,开展针对性教学。
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教师可以选取与其专业相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专业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2. 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主体地位(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提高语文素养。
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一文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从景物描写、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2)开展课堂辩论,激发学生思维。
例如,在教学《谈生命》一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生命的意义”展开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1)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例如,在教学《故乡》一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直观感受作品中的场景,提高教学效果。
(2)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拓宽学生视野。
教师可以推荐一些适合中职学生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4. 注重评价,激发学生潜力(1)实施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成长。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2)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潜能。
例如,举办诗词朗诵比赛、作文比赛等,让学生在竞赛中展示自己的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初一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课教学案例
教师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老师致词,说明本次活动的意义、由来以及目的,并预祝活动成功。
教师从旁指导、评价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名人,进一步明确是非,纠正认识上的误区
四、精彩片段回放
五.作业布置
3、学生组成评委会小组,对同学的发言给予自己的评价。要求客观、公正,标准要统一。
出示作文题目:以下题目可以任选其一
1)以全命题作文“我该崇拜谁”为题目2)值得我崇拜(横线上填上你要写的人或精神品格)
3)一堂的语文课(横线上可填写这次活动课的感受,如:精彩、有趣、难忘等等。)
学生讨论,统一评价标准,多鼓励、多表扬、多肯定
学生投票评选出最佳小辩手
学生谈谈这次活动的收获、感受
再次整理材料,修改准备,上交习作
(乙)他们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有自己心中的目标。他们心目中的英雄是谁呢?请听听他们的陈述。
1、各小组选定中心发言人畅谈自己心目中的明星
2、围绕“我该崇拜谁、又该如何正确的崇拜”展开辩论
学生的精神状态明显好于以往
学生端坐在座位上,期盼着这堂课的开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材料,尽享成功的喜悦。
选定中心发言人,小组之间展开第一次交锋
4、主持人对同学的发言作总结性评说,评选出最佳辩手
5、教师对这次活动全面总结
6、宣布活动结束
一石激起千层浪。
同学们热烈的谈论着,我看到他们的小脸因辩论而涨得通红,我亦相信,他们的思维正如喷薄的岩浆涌动。
这时,一个平日不被人注意的女生站起来说:“我崇拜的人是我的妈妈。”接着,她动情地讲述了她妈妈的感人事迹,讲着讲着,女孩的声音哽咽、眼圈红了。教室里一片静然,很多人的眼睛里水汪汪…
教学实践案例应用小学(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我校教师开展了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
本文以小学语文《荷花》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教学实践案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案例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荷花的生长环境、形态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 通过对《荷花》这首诗的阅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荷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荷花的形态特点,激发学生对荷花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荷花生长在什么地方吗?它的颜色是什么?让学生回答,并简要介绍荷花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二)阅读与理解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荷花》这首诗,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2. 提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荷花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讲解。
(三)拓展与延伸1. 教师展示与荷花相关的成语、俗语,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成语、俗语与荷花有什么联系。
2. 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与荷花有关的诗句或故事?让学生分享,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写作实践1. 教师讲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学生了解这些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作用。
2.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篇关于荷花的作文。
四、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 通过阅读、理解、拓展、延伸等环节,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
3. 在写作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案例总结本案例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了解了荷花的生长环境和特点,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第2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案例篇一: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教学案例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教学案例——走进端午节综合性学习活动目的:加强“生活即是语文,语文即是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在分享他人的成果同时学到知识,体验学习的快乐,让学生了解并吸收中华民族传统中的“营养”与“智慧”。
活动名称:走进端午节参加人员:班全体学生、语文教师和班主任主要活动:搜集资料,分析整理,完成作品,演示作品,总结交流活动时间:用两周时间,学生课外分组搜集整理资料,课内小组交流并全班展示。
[活动过程]每年的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可是这个时候却是同学们学业最繁忙之际。
为了让同学们感受学习之余的快乐,同时也为了能让同学们对中华节庆文化有一些粗浅的了解,吸收节庆文化、民俗传统中的“营养”与“智慧”,激发他们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关于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我决定在班上开展以“走进端午节”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实践调查端午节的来历,人们的庆祝方式,由端午节想到的等问题,然后以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方式在全班上汇报调查结果。
为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在端午节即将来临的前两周的语文课上我对我班的学生说:“同学们,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就要到了,每年的端午节我们都将与亲人团聚一堂,吃粽子、挂鸭蛋、叙亲情、享欢乐。
可你知道我们中华民族为什么要重视这一天吗?想不想了解这一节日的来历?围绕这个节日人们都用那些方式庆祝呢?你们已经读了很多的书,掌握了很多的知识,现在我们就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动脑筋想办法亲自去查一查、找一找、问一问,再把了解到的情况以自己最喜欢和最擅长的方式向同学和老师汇报,好不好?”具体要求是:1.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最少搜集一个关于中秋节的民间故事);2.中华民族为什么重视端午节这一天?3.调查人们用那些方式庆祝端午节;(国家庆祝中秋节举行了什么活动?活动的内容主要有那些?)4.搜集关于描写端午佳节的文章或优美诗句;5.写出自己的活动总结报告;6.设计自己最喜欢和最擅长的汇报方式;(歌舞、文章、书画等形式不限)7.在全班汇报自己的活动成果。
语文教学_理论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在教学中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成为当前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以某中学七年级语文教学为例,探讨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案例。
二、案例描述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庐山谣》这首诗的背景,理解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教学内容《庐山谣》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山水田园诗,描绘了庐山秀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节课以《庐山谣》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意象、情感等方面,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
3.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庐山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里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庐山及《庐山谣》的背景。
(2)新课导入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庐山谣》,并提出以下问题:①诗歌中描绘了哪些景物?②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达了对庐山的喜爱?③诗歌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
(3)分析诗歌语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景物描写生动形象。
②运用对仗、押韵等手法,使诗歌韵律优美。
(4)体会诗歌意境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意境,如:①诗人通过对庐山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②诗歌中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5)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庐山谣》这首诗所蕴含的哲理和美感。
4. 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回答问题准确,表现良好。
(2)作业完成情况学生认真完成课后作业,对诗歌的理解更加深入。
(3)情感态度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愿意主动学习,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案例分析1. 理论基础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基于以下理论:(1)新课程改革理念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实践案例分享
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实践案例分享随着小学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语文学习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理解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许多学校和教师展开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本篇文章将分享几个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实践案例,并分析其效果和可借鉴之处。
实践案例一:阅读推广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某小学开展了一场主题为“书香校园”的阅读推广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学校租借了大量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并设立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图书角,供学生自由选择阅读。
除了图书角,学校还定期举办阅读分享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推荐优秀作品。
此外,学校还邀请作家、文化名人到校开展讲座,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这个实践案例的效果是显著的。
通过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学生的阅读量明显增加,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提升。
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大大增强,不仅能够主动去阅读,还能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
此外,学生们通过分享会和讲座等形式,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还拓宽了视野,了解了更多的文化知识。
实践案例二:写作主题沙龙某小学在语文课上开展了一系列的写作主题沙龙活动。
每周一次,学生们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写作,教师则负责组织学生们进行写作指导和交流分享。
在沙龙活动中,学生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写出自己独特的作品。
这个实践案例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
通过写作主题沙龙活动,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得以提升,字词运用更加准确,表达更加流畅。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同时,写作主题沙龙也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实践案例三:课外补充教材为了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某小学采取了课外补充教材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外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和优秀作品。
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一系列的课外读物、绘本和文化传统书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由选择阅读。
中学语文实践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荷塘月色》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课文,作者朱自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荷塘月色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本案例采用实践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感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描写景物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体验、感悟,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美好时光,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描写景物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荷塘月色美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你们在图片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课文,勾画出描写荷塘月色的句子。
2. 小组讨论:这些句子是如何描写荷塘月色的?3. 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教师点评。
(三)合作探究1. 小组合作,分析课文中描写荷塘月色的方法。
2.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四)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分别扮演朱自清、荷塘、月色等角色,进行情景表演。
2. 学生自选一种描写荷塘月色的方法,进行创作,如写一首诗、一幅画或一篇短文。
(五)总结与反思1.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教师点评。
2. 教师总结: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我们了解了描写荷塘月色的方法,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欣赏美景,珍惜美好时光。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在观察、体验、感悟中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提高了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
以下是对本次教学的反思:1.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适当的指导。
3. 教学评价应多元化,关注学生的过程和结果。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案例分享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案例分享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践案例的分享对于教师和学生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几个实践案例来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地进行实践教学。
案例一:课文朗读比赛在一堂课上,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老师决定组织一个课文朗读比赛。
在比赛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台朗读一段课文,并获得同学们的评价。
通过比赛,学生们积极参与,提高了朗读技巧,也更加熟悉了课文内容。
此外,比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
案例二:文字创作展览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老师组织了一次文字创作展览。
学生们可以自由创作文章,包括小故事、日记、游记等等,并将自己的作品贴在班级展览板上。
通过展览,学生们不仅能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还能够互相学习借鉴。
同时,展览也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案例三:课外阅读俱乐部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某小学成立了一个课外阅读俱乐部。
俱乐部每周组织一次阅读交流活动,学生们可以在活动中分享自己喜爱的书籍,互相推荐阅读资源。
同时,俱乐部还组织一些有趣的阅读挑战活动,如读书马拉松、阅读答题赛等,激发了学生们的阅读热情。
通过参加俱乐部的活动,学生们不仅扩大了阅读量,还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案例四:多媒体展示课堂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一位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展示。
教师将课文内容制作成幻灯片或视频,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同时,教师还引入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资源,让学生能够听到、看到、触碰到语文知识。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记忆知识,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案例分享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通过课文朗读比赛、文字创作展览、课外阅读俱乐部以及多媒体展示课堂等实践活动,学生们能够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案例分析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案例分析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文学鉴赏、思维品质等多方面能力的重要途径。
有效的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下面就来分析一份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案例。
案例1:《水浒传》研究案例
案例背景:初中生在学习《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时,往往会遇到一些理解和鉴赏上的困难。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水浒传》,语文老师设计了一系列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内容:通过阅读《水浒传》原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学习相关历史知识,了解宋朝时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学习相关典故和成语,了解中国文化传统;分析《水浒传》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思考。
学习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朗读、分组讨论、角色扮演、课外阅读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视频和音频;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合作完成相关项目,如制作《水浒传》角色扮演视频、撰写《水浒传》相关书评等。
案例效果:经过这些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在语文综合能力、历史文化素养和思维品质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
他们不仅能够理解和欣赏《水浒传》,还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了文学情感和人文关怀意识。
这个案例很好地展现了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性。
通过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了他们的多方面能力。
这种综合性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推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案例(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案例第一篇范文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案例,探讨如何运用人性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兴趣。
1. 教学背景本次实践案例的对象为初中一年级学生,学生年龄分布在12-13岁之间,共有30名学生。
在教学前,对学生的语文水平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了解和评估,发现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好,但阅读和写作能力相对较弱。
此外,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普遍不高,课堂参与度有待提高。
2. 教学目标针对上述问题,本次教学实践的主要目标设定为: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阅读兴趣。
2.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增强写作信心。
3.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情,提高课堂参与度。
3. 教学策略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1.互动导入:在每节课的开始,利用5-10分钟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分享一则有趣的语文故事或笑话,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5组,每组6人,针对课堂内容进行分组讨论。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选取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讨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写作训练:每周安排一次写作训练,题目与课堂内容相关,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培养写作兴趣。
5.课后反馈:在每节课结束后,收集学生对课堂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4. 教学实践过程第一阶段:激发兴趣(第1-4周)1.通过互动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语文的乐趣。
2.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第二阶段: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第5-8周)1.选取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2.组织课后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第三阶段:提升写作技巧(第9-12周)1.每周安排一次写作训练,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和反馈。
2.组织写作交流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提高写作信心。
第四阶段:巩固成果(第13-16周)1.回顾前三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知识整合。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案例精选【综合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案例精选【综合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综合实践课程和语文学科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更概括、更高级的知识信息,发挥着系统教育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在课程整合方面不断探索,积极努力,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真正促进学生一生的发展,发展的一生。
我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是这样做的。
一、小组合作,展现风采合作表演课本剧,语文书上有许多课文适合表演。
课堂上一定会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表演。
别小看这小小的课本剧,它可是教育孩子最好的老师。
首先,它能张显孩子的个性,有的孩子平时看上去默默无闻,胆小,可一旦表演起来,真的很入情入境。
其次,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在表演时,各小组绞尽脑汁,发挥想象,表演的一个比一个投入,真没想到孩子们这么用心,配合得如此默契。
还有,经常表演课本剧,会让孩子们越来越自信。
实践证明,现在我们班的孩子越来越活泼可爱,大方,表演课本剧来活灵活现。
常合作的方式讨论习作要求,写完之后在小组内互相批改,这样既减轻了教师批改的负担,也能让孩子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培养鉴赏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既能使学生取长补短,潜能得到开发,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所以老师要舍的花时间,手把手的指导,让小组学习落到实处,引领孩子们更好的开展合作学习,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越来越精彩。
二、减少束缚,自由表达记得雷夫说过:热爱阅读是一个必要的基础,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教学口语交际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与习作巧妙进行真核,使作文训练更加系统化,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分别去寻找春联,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合作搜集、合作归类。
知道学生去实地记录,以文字、图片、实物形式的搜集。
语文新课标实践教学案例:从综合性学习到跨学科学习
语文新课标实践教学案例:从综合性学习到跨学科学习从综合性学习到跨学科学习:受益匪浅今天我们学习完了综合性学习单元,我们共用时三天,9个课时。
第一天,我们的学习目标是,每位学生心里必须清楚综合性学习单元做什么,怎么做。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明确知道,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是了解汉字文化,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们需要完成一份简单的研究报告,在完成研究报告的过程中,他们需要用到搜集资料的学习方法。
第二天,我们的学习目标是,明确如何做。
首先,我请每位学生选定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主题;然后我对他们的研究主题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了四个大的研究主题,基于研究主题,我进行了研究人员的“归类”,构成了同一主题下的异质分组;最后进行小组合作,小组内进行推选组长,确定研究内容、人员分工,商议提交日期等细节内容,具体情形如下:第三天(今天),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基于小组的研究内容和人员分工,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利用网络搜集、整理资料。
为了确保资料搜集的效果和速度,我对小组合作进行了干预。
首先,我安排了两轮小组合作,每轮30分钟,留出10分钟,由小组负责人汇报研究进展;其次,由于教室里公共电脑有限,学生利用网络查阅资料时,我会进行巡视,当学生查阅的资料篇幅较大时,我会帮其把文本下载、打印出来,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便于其他组学生使用电脑;另一方面便于本组学生筛选、整理资料。
第一轮小组合作结束后,各组负责人分别在展示台上做了进度汇报。
第一组的研究主题是“复姓”,研究进度具体如下:小许介绍道,他们组成员昨天晚上就对“复姓的由来”进行了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今天课上,他们又一起讨论了研究报告的书写格式,具体情形如下:针对他们的介绍,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建议他们在统计现代复姓的人口数量时,可以运用数据统计图来表示,比如柱状图、饼状图等,使得数据更加直观,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并将在第二轮小组合作中进行调整。
第二组的研究主题是“满姓汉化”,他们的研究进度具体如下:小妍介绍道,他们组是基于两个问题来搜集资料的,一是为什么要满姓汉化;二是皇族和非皇族是如何满姓汉化的,基于这两个问题,他们搜集了上述资料,在她介绍的同时,我请其他学生关注到“为什么满姓要汉化”这一板块内容,在这个板块中,他们组成员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了满姓汉化的原因,不仅如此,他们还有自己的观点,这是值得其他组成员借鉴的,也就是说,各组负责人要省察自己组研究报告中是否除了搜集到的资料之外,还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新课标语文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标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本案例以《背影》一课为例,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践行新课程标准。
二、案例目标1. 通过本案例,让学生了解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明确教学目标。
2. 通过对《背影》一课的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提高教师对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策略的掌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案例内容1. 教学内容:《背影》2. 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3.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朱自清,掌握《背影》一课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赏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父爱如山,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背影》歌曲,激发学生兴趣。
(2)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引导学生关注《背影》一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课文,勾画重点词句,思考以下问题:①文章讲述了什么故事?②父亲的形象是怎样的?③作者对父亲的情感是怎样的?(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
3. 合作探究(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父亲的形象,从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进行赏析。
(2)学生举例说明父亲在故事中的关爱,体会父爱如山。
4. 课堂展示(1)学生代表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表达对父亲的感恩之情。
(2)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总结本节课的重点。
5. 课堂小结(1)教师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父亲的形象和父爱如山。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3. 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4.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探索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教学案例——走进端午节综合性学习活动目的:加强“生活即是语文,语文即是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在分享他人的成果同时学到知识,体验学习的快乐,让学生了解并吸收中华民族传统中的“营养”与“智慧”。
活动名称:走进端午节参加人员:班全体学生、语文教师和班主任主要活动:搜集资料,分析整理,完成作品,演示作品,总结交流活动时间:用两周时间,学生课外分组搜集整理资料,课内小组交流并全班展示。
[活动过程]每年的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可是这个时候却是同学们学业最繁忙之际。
为了让同学们感受学习之余的快乐,同时也为了能让同学们对中华节庆文化有一些粗浅的了解,吸收节庆文化、民俗传统中的“营养”与“智慧”,激发他们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关于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我决定在班上开展以“走进端午节”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实践调查端午节的来历,人们的庆祝方式,由端午节想到的等问题,然后以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方式在全班上汇报调查结果。
为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在端午节即将来临的前两周的语文课上我对我班的学生说:“同学们,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就要到了,每年的端午节我们都将与亲人团聚一堂,吃粽子、挂鸭蛋、叙亲情、享欢乐。
可你知道我们中华民族为什么要重视这一天吗?想不想了解这一节日的来历?围绕这个节日人们都用那些方式庆祝呢?你们已经读了很多的书,掌握了很多的知识,现在我们就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动脑筋想办法亲自去查一查、找一找、问一问,再把了解到的情况以自己最喜欢和最擅长的方式向同学和老师汇报,好不好?”具体要求是:1.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最少搜集一个关于中秋节的民间故事);2.中华民族为什么重视端午节这一天?3.调查人们用那些方式庆祝端午节;(国家庆祝中秋节举行了什么活动?活动的内容主要有那些?)4.搜集关于描写端午佳节的文章或优美诗句;5.写出自己的活动总结报告;6.设计自己最喜欢和最擅长的汇报方式;(歌舞、文章、书画等形式不限)7.在全班汇报自己的活动成果。
顿时,教室里一片欢呼声,同学们虽然过了很多个端午节,但是还真不知道端午节的来历,人们除了吃粽子以外还有那些庆祝方式,最令同学们高兴的是有了自己的实践机会,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调查、研究,还可以把自己最拿手的绝活在新同学面前露一手,岂不快哉?为了使活动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我告诉大家要注意以下问题:1.这不是一般的家庭作业,而是很重要的一次独特尝试,要想千方百计完成好,但无论是查找、访问还是整理、汇报,重在过程的参与,不能以查找的知识多少论成败;2.可以个人单独完成,也可以根据同学们的兴趣、爱好或居住位置自己成立小组共同完成。
如果是小组合作就应该既要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要合理又要注意整体协作,既要尽可能独立调查研究,但也要注意合作、交流,某些问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形成资源共享;3.不会完成的事情可以请教老师、同学和家长,但不能出现家长包办代替的情况;4.调查、汇报的准备时间是节假日、以及在家时的语文晚自习;5.需要在互联网上查找资料的可以与老师联系,不能擅自出入网吧;6.调查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可以邀请自己的父母共同参与调查研究和设计汇报形式。
接受任务后的同学们开始兴致勃勃地行动起来。
为了让同学们做到有的放矢,在明确各同学(组)的调查要求,尊重学生己的调查意见的基础上,我不失时机的帮助其修改和制定切实可行的调查方案,让学生知道综合性学习制订计划或调查方案的重要性。
我对学生第一次的调查实践主要是进行有重点地指导,随机进行检查,适时地教给学生方法帮助学生完成活动任务。
为了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去进行调查搜集关于端午的知识,除了语文学科有意识少布置或者不布置课外作业外,我还与班主任张士平老师商量其他学科星期日尽量也少布置课外作业,各学科教师都能积极配合,为学生留出了很多调查和研究的时间。
学生调查研究三周后我开始准备成果汇报活动的相关事项,由个人(或活动小组)提交自己的活动汇报形式,然后由班级文娱委员根据汇报形式编排成一个活动汇报节目单。
一个月后的星期一下午是学生活动的成果进行汇报的时间,这天下午,我特意邀请了学校的领导,本班的所有科任教师参加学生汇报活动。
同学们这次的综合学习活动,是一次创造性的尝试,他们既兴奋又自豪,参加汇报活动积极踊跃,丝毫看不出平时的害羞和扭捏,的确让我对他们的表现刮目相看:第一汇报单元:端午节的传说班长首先说:我所了解的端午节传说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故事情节略)另一个同学接着说:我知道端午节的另一个传说,与唐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有关。
(故事情节略)第二个汇报单元:我了解端午节知识一位同学汇报关于端午节别称的调查报告: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
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另一位同学汇报关于“吃粽子”的调查报告:端午吃粽子,现在人们只知道这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
但据专家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说端午食粽是祭屈原,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仅反映民众的心愿而已。
实际上,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
至今,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的民间风俗。
端午食粽作为全国性风俗最早始见于西晋周处撰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到了唐、宋时,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
一同学同学关于“粽子”的调查报告:由粽子话沿革。
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代:有“以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还有“蜜饯粽”,见苏东坡“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名。
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种,璀灿纷呈。
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涵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第三汇报单元:关于端午节的风俗一位同学:旧日的端午节有两种非常独特的习俗。
一是插艾蒿。
据说满城人一大早就奔赴四周的郊野采摘艾蒿。
这种植物有驱温解毒的作用,因此人们把它们挂在门口、插在头上。
二是喝雄黄酒。
雄黄是一种红黄色的粉状物,也有驱毒的作用。
成年人和酒吃下,儿童则涂在额头上,有的还写上一个“王”字,这样,夏日的署毒便不能为害了。
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後,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有些地区,则在端什节插菖蒲或艾草於门上。
另一位同学:端午节各地的习俗其实不尽相同。
山东省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
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
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在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
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
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陕西省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
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
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台湾地处亚热带,早期来自大陆的移民多无法适应这里的气候,死于瘴疠时疫者,时有所闻。
因此,端午这个以驱疾避疫为基本精神的节日,便显得格外重要。
划龙舟,台湾称为“扒龙船”。
据《民俗台湾》一卷六号上记载,日据时代士林的端午龙舟的习俗如下:自五月初一起,就先到水边“迎水神”。
初五正午,即敲响锣鼓,扛起龙舟到河岸,途都有居民烧香礼拜。
俗语说:“五月五。
龙船鼓,满街路”。
表示欢迎,称为“接龙船”。
赛过龙舟,还要于初十“送水神”,并举行“谢江”的仪式。
另一同学: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第四汇报单元:关于端午的诗词教室里响起了撒克司名曲《回家》。
在乐曲声中,一同学朗诵起诗人张耒的《和端午》: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接着另一同学声情并茂地背诵诗人贝琼的《己酉端午》: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最后一同学朗诵一首汤显祖的《午日处州禁竞渡》: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第五汇报单元:关于端午的歌谣几位同学搜集了关于端午的歌谣:“棕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五月节,天气热,放下锄头歇一歇;山上清风爽,杨梅红出血。
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入山谷;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薄剑斩百邪鬼入虎品。
(陕西)温州民间流行着一首《重五谣》:吃爻雄黄酒,毒蛇远远游。
重五草头汤,疤瘰洗精光。
重五吃麦麦,字眼学起快。
吃爻重五卵,做个生员卵。
重五吃大蒜,读书做高官。
第六汇报单元:关于端午节的愿望几位同学分别就祖国统一、台湾回归祖国、祝愿每个家平平安安等主题进行了汇报。
第七汇报单元:展示自己关于端午的书画、手抄小报和摄影作品。
最后我作了总结:同学们,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的节日,虽然人们所处的地域不同,欢度节日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吉祥平安的祈求。
在我们这次活动的过程当中,同学们能够运用我们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的经验向家长请教,向图书馆请教……总之同学们用很多的方法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有的制成了卡片,有的装订成了小“书”,还有的自办了很有特色的“手抄报”……大家的汇报很有创意,特别显现了你们的合作精神,老师非常高兴要向你们学习。
但由于时间的限制大家还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和成果都汇报出来,就请同学把自己最得意的内容仔细整理以后再展示。
教后评价与反思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课程创新的一重要个方面,也是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