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第四讲:热力学第一定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本章要求
本章以能量守衡为基础,介绍热力学的基本概念。 本章学习的主要要求为: 1.初步了解热力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明确热力学第一定 律的实质并能应用于处理各种物理、化学过程。
2. 掌握 热力学基本概念:系统与环境,过程与途径,状态与 状态函数,可逆过程,功与热,热力学能,焓,平衡态,标准态, 反应进度等。
2019/1/6
1
3.掌握状态函数的特点和方法,并能熟练地解决有关
的热力学问题。
4 . 掌握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及其在不同条件下 的特定表达式。
熟练地计算理想气体在定温、定压、定容和绝热过程 中的Q、W、U和H。
5.掌握热容的概念,明确不同状态下 CP与 CV的关系;能
6.明确用fHmθ、cHmθ计算fHmθ的方法,以及rHm与温 度的关系。能应用盖斯定律、基尔霍夫方程以及热力学
——规定:系统吸热,Q为正值,放热则Q为负值。
—— 热的本质 :是系统与环境间因内部粒子无序运动强度不 同而交换的能量。
——注意:热是途径函数,不是状态函数的变化量 (增量),故 微小过程的热用符号Q表示,只说明是一微小的量,以示与状 态函数的全微分“d”有不同的性质。 ——按热的种类不同,可分为显热、潜热和化学反应热。
达平衡后,系统的组成不随时间而改变,即处于化学平衡。
2019/1/6
21
4.2.5 过程与途径
定义 :系统状态发生的任何变化皆称为过程(process)。实
现这一变化的具体步骤称为途径(path)。
常见的特定过程: 1.恒温过程:系统状态变化时,温度始终不变,且等于环境
温度的过程,T(系)= T (环)=常数。 (如仅是系统的始态温度等于终态温度且等于环境温度,但具 体变化过程中并非为常数,则此过程称等温过程。
2019/1/6 5
3. 典型事例,说明化学热力学的应用
a. 熔炉炼铁:Fe3O4 + 4CO → 3Fe + 4CO2
b. 人造金刚石: C(石墨)→C(金刚石) 由热力学知道 P>15000P° 时,才有可能;
今天已实现了这个转变(60000P°,1000℃, 催化剂)
二. 热力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和局限性
2019/1/6
23
3.恒容过程 :系统状态发生变化时,系统的体积始终不变。
4.绝热过程(adiabatic process,adia.):系统状态变化时与环境无热
交换。
5.循环过程(cyclic process):当系统由始态经历一系列具体途径
后又回到原来状态的过程。 循环过程的特点:
系统所有状态函数变化量均为零
的各部分温度相等,即处于热平衡。
2. 力平衡(mechanical equilibrium):(无刚性壁时)系
统内各部分的压力相等,即处于力平衡。
3. 相平衡(phase equilibrium):当系统不止一相时,达
平衡后各相的组成和数量不随时间而改变,即处于相平衡。
4. 化学平衡(chemical equilibrium):有化学反应时,
13
体系 环境 界面 a CH3OH CH3OH(g) g-l 界面 (l) +空气+冰浴 (真实) 空气+甲醇气 b CH3OH
(g + l)
空气+冰浴
界面(虚构)
2019/1/6
14
2.在一个绝热容器中盛有水,水中浸有电热丝,通电加热,如将 下列不同对象看作是系统,则分别为何种系统: (1)以液态水为系统; (2)绝热箱中的所有水为系统; (3)以绝热箱中的所有水和电热丝为系统; (4)以绝热箱中的水、电热丝及外接电源为系统。
2019/1/6 一般皆将“恒”、“等”、“定”字等同看待。 22
2.恒压过程:整个过程中,系统压力不变,且等于环境的压
力:p(系)= p(环)=常数。
2*恒外压过程:系统状态改变时,环境压力恒定,即p (环)=常
数。特点:在此过程中,一般系统的始态压力p1不等于p(环),但 终态压力p2等于p(环)。
2019/1/6 31
2019/1/6
15
4.2.2
张力 、热力学能(也称内能)U等。 —— (宏观)性质的分类 (根据是否与系统内物质的量成正 比(有加和性): 广度性质(广延量,容量性质) (extensive properties) :具 有加和性的性质。例:V,n,U,H,A,G 强度性质(intensive properties)。不具加和关系的性质。例:T, p,。 注意:某些广度性质的比值往往是强度性质。例:Vm=V/n;
state)
热力学平衡态(equilibrium
定义:若将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的一切联
系隔绝,其状态仍不随时间而变化,则 称该系统处于热力学的平衡状态,简称 平衡态。 例:金属棒两端分别与0ºC及100ºC的两恒温热源接触:
2019/1/6 20
热力学平衡状态应满足的条件:
1. 热平衡(thermal equilibrium):(无绝热壁时)系统
可能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有限部分物质。
说明:
——系统与环境之间可以有实际的界面,也可以没有实际的界 面。 例:一钢瓶氧气: ——研究其中全部气体:有界面(内壁)。 ——研究其中部分气体:只有想象的界面。 ——按系统与环境之间是否有能量交换与物质交换,可把系统分
2019/1/6 10
1. 隔离(孤立)系统(isolated system) :与环境之间既
§4-1 热力学概论 一. 概论 1. 热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
共有三条基本定律。第一定律能量转化过程 中的数量守恒;第二定律能量转化过程中进 行的方向和限度;第三定律低温下物质运动 状态,并为各种物质的热力学函数的计算提 供科学方法。
4
2. 热力学应用于研究化学——化学热力学
把热力学中的基本原理用来研究化学现象 及与化学有关的物理现象——化学热力学。 化学变化中的能量的转变,反应的热效应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 化学变化的方向和限度——热力学第二定 律的应用。
2019/1/6 30
2. 功(work) 定义 : 除热之外,系统与与环境间以其它形式交换的能量均
称为功,以符号W表示。
单位: J; or kJ 说明:
W
——规定:系统得功,W为正;对环境作功,W为负。 ——功的本质:功是系统与环境间因粒子的有序运动而交换 的能量。 ——注意:功是途径函数,不是状态函数的变化量(增量) ,微 小过程的功用符号W表示。 ——功的类型:W=W(体)+W’ 体积功W(体):由于系统体积变化而与环境交换的功; 非体积功W’:除体积功之外的功。例:电功、表面功。
状态函数的特点:
——定态有定值(与其历史和达到该状态的历程无关); ——其微分是全微分;如dp、dV、dT等; ——系统由始态1变化到末态2所引起状态函数的变化值
2019/1/6 17 仅与系统的始态、末态有关,与变化的具体历程无
状态函数的特征
状态一定,其值一定; 殊途同归,变化为等; 周而复始,变化为零;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单值函数,连续可微分 具有全微分性 。
源自文库2019/1/6 27
——分压定律是气体遵守IG定律的必然结果
p = nRT/V = n1RT/V+n2RT/V+…+nNRT/V =niRT/V = p1+p2+…+pN = pi
——分压定律的另一形式: yi——i组分的摩尔分数(mole fraction)(气体混合物的 摩尔分数常用yi表示,液体混合物的摩尔分数,则常用xi 表示)该式是分压定律的另一种形式。
基本数据计算包括相变和化学变化在内的各种过程的 rHm。
2019/1/6 2
§4.1 序言
物理化学(理论化学)的研究内容:
——结构化学(量子化学); ——化学热力学; ——化学动力学。 热力学(thermodynamics):研究能量相互转换过程中应遵循规律 的科学;应用于化学即为化学热力学。 ——特点: (1)研究对象的宏观性质,只适用于有极大量粒子的系统,不适 用于个别或少数粒子。 (2)没有时间概念,不考虑发生的原因以及所经过的历程。这些 都是热力学的优点,但同时也带来了它的局限性(不能解决速度 和机理问题)。 ——基础理论:第一、二、(三)定律。 ——应用:化学平衡、相平衡、电化学(大部分)、表面与胶体 2019/1/6 3 化学。
2019/1/6 6
热力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和局限性
1. 热力学方法的特点 研究大量粒子的宏观体系的宏观性质 之 间 的关系及变化规律, 不考虑微观粒子的微观结构 不涉及反应的速度和机理
2019/1/6
7
2. 优点和局限性
1)热力学只研究体系的始终态 根据始终态的性质而得到可靠的 结果;不考虑变化中的细节;不考虑 物质内部的结构因素 2) 不考虑时间因素 3)不考虑粒子的个别行为
2. 封闭系统(closed system):与环境之间只可能有能量交换而
无物质交换。(物化多用)
3. 敞开(开放)系统(open system):与环境之间既有能量
交换,又有物质交换。
能量交换 隔离系统 封闭系统 敞开系统
2019/1/6
物质交换
11
2019/1/6
12
2019/1/6
θ θ
P
a)状态变化:组成,聚集态不变 b)相变化:组成不变,聚集态发生变化 c)化学变化:组成变,发生化学反应
2019/1/6 25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在压力不太高和温度不太低时研究气体(gas)的体积、压力和温 度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4.1) 式中p—压力(Pa),V—体积(m3),n—物质的量(mol),T—热 力学温度(K,T/K = 273.15+t / C ), R—摩尔气体常数(8.314J· mol -1· K-1)。 推论:物质的量n与质量m、摩尔质量M的关系为: n =m/M 故 结合密度的定义 = m/V 可得 =nM/V=pM/RT (4.2) 它反映了理想气体密度 随p、T变化的规律
安
2019/1/6
8
学习要点:
吃透基本概念;特别注意条件。
最重要的基本概念:
状态函数;可逆过程
2019/1/6
9
§4.2 热力学基本概念及术语
4.2.1 系统与环境 定义:
——系统(体系,物系,system,sys.):研究的对象; ——环境(surroundings,surr.) 系统之外,与系统密切相关(即
定义:描述(决定)系统状态的物理量。 分类: ——微观性质:分子的极性、偶极矩等(热力学不考虑)。 ——宏观性质:温度T、压力p、体积V、密度、粘度 、表面
2019/1/6
16
4.2.3
定义:
状态与状态函数
——状态:系统所有宏观性质的综和体现。
——状态函数:系统所有宏观性质皆为状态函数。
2019/1/6 26
pV= nRT
(道尔顿)分压定律 (1801)
内容:总压力等于分压力之和。
p = p1+p2+…+pN = pi
注意:
——分压力(partial pressure) :温度为 T时组分 i单独占据总 体积 V时所具有的压力。定义此压力为混合气体中i组分的 分压力(注意不同教材关于分压力有不同的定义)
但变化过程中,系统与环境交换的功与热却往往不为零。
2019/1/6
24
例 1:等 T 过程:理气的等温膨胀过程
(298K, 5P , 1dm )
θ 3
(298K, Pθ , 5dm3 )
298 K
例 2:等 P 过程:理气的等压膨胀过程 (298K, P , V1 ) (373K, P , V 2) 3)按不同变化分类
2019/1/6 28
pi = y i p
思考题
1.“根据分压定律: p
p
B
B
,压力具有加和性,因此压力
是广度性质”。这一结论正确否,为什么?
2019/1/6
29
4.2.6 热与功
1、热(heat) 定义
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温度差而引起的能量交换,以Q表示。
单位:J; or kJ 说明:
2019/1/6 18
Z=Z(x,y)
Z Z dZ ( ) Y dX ( ) X dY X Y
V(T,P)
P(T,V)
2019/1/6
V V dV ( ) P dT ( ) T dP T P
P P dP ( )V dT ( ) T dV T V
19
4.2.4
本章要求
本章以能量守衡为基础,介绍热力学的基本概念。 本章学习的主要要求为: 1.初步了解热力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明确热力学第一定 律的实质并能应用于处理各种物理、化学过程。
2. 掌握 热力学基本概念:系统与环境,过程与途径,状态与 状态函数,可逆过程,功与热,热力学能,焓,平衡态,标准态, 反应进度等。
2019/1/6
1
3.掌握状态函数的特点和方法,并能熟练地解决有关
的热力学问题。
4 . 掌握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及其在不同条件下 的特定表达式。
熟练地计算理想气体在定温、定压、定容和绝热过程 中的Q、W、U和H。
5.掌握热容的概念,明确不同状态下 CP与 CV的关系;能
6.明确用fHmθ、cHmθ计算fHmθ的方法,以及rHm与温 度的关系。能应用盖斯定律、基尔霍夫方程以及热力学
——规定:系统吸热,Q为正值,放热则Q为负值。
—— 热的本质 :是系统与环境间因内部粒子无序运动强度不 同而交换的能量。
——注意:热是途径函数,不是状态函数的变化量 (增量),故 微小过程的热用符号Q表示,只说明是一微小的量,以示与状 态函数的全微分“d”有不同的性质。 ——按热的种类不同,可分为显热、潜热和化学反应热。
达平衡后,系统的组成不随时间而改变,即处于化学平衡。
2019/1/6
21
4.2.5 过程与途径
定义 :系统状态发生的任何变化皆称为过程(process)。实
现这一变化的具体步骤称为途径(path)。
常见的特定过程: 1.恒温过程:系统状态变化时,温度始终不变,且等于环境
温度的过程,T(系)= T (环)=常数。 (如仅是系统的始态温度等于终态温度且等于环境温度,但具 体变化过程中并非为常数,则此过程称等温过程。
2019/1/6 5
3. 典型事例,说明化学热力学的应用
a. 熔炉炼铁:Fe3O4 + 4CO → 3Fe + 4CO2
b. 人造金刚石: C(石墨)→C(金刚石) 由热力学知道 P>15000P° 时,才有可能;
今天已实现了这个转变(60000P°,1000℃, 催化剂)
二. 热力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和局限性
2019/1/6
23
3.恒容过程 :系统状态发生变化时,系统的体积始终不变。
4.绝热过程(adiabatic process,adia.):系统状态变化时与环境无热
交换。
5.循环过程(cyclic process):当系统由始态经历一系列具体途径
后又回到原来状态的过程。 循环过程的特点:
系统所有状态函数变化量均为零
的各部分温度相等,即处于热平衡。
2. 力平衡(mechanical equilibrium):(无刚性壁时)系
统内各部分的压力相等,即处于力平衡。
3. 相平衡(phase equilibrium):当系统不止一相时,达
平衡后各相的组成和数量不随时间而改变,即处于相平衡。
4. 化学平衡(chemical equilibrium):有化学反应时,
13
体系 环境 界面 a CH3OH CH3OH(g) g-l 界面 (l) +空气+冰浴 (真实) 空气+甲醇气 b CH3OH
(g + l)
空气+冰浴
界面(虚构)
2019/1/6
14
2.在一个绝热容器中盛有水,水中浸有电热丝,通电加热,如将 下列不同对象看作是系统,则分别为何种系统: (1)以液态水为系统; (2)绝热箱中的所有水为系统; (3)以绝热箱中的所有水和电热丝为系统; (4)以绝热箱中的水、电热丝及外接电源为系统。
2019/1/6 一般皆将“恒”、“等”、“定”字等同看待。 22
2.恒压过程:整个过程中,系统压力不变,且等于环境的压
力:p(系)= p(环)=常数。
2*恒外压过程:系统状态改变时,环境压力恒定,即p (环)=常
数。特点:在此过程中,一般系统的始态压力p1不等于p(环),但 终态压力p2等于p(环)。
2019/1/6 31
2019/1/6
15
4.2.2
张力 、热力学能(也称内能)U等。 —— (宏观)性质的分类 (根据是否与系统内物质的量成正 比(有加和性): 广度性质(广延量,容量性质) (extensive properties) :具 有加和性的性质。例:V,n,U,H,A,G 强度性质(intensive properties)。不具加和关系的性质。例:T, p,。 注意:某些广度性质的比值往往是强度性质。例:Vm=V/n;
state)
热力学平衡态(equilibrium
定义:若将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的一切联
系隔绝,其状态仍不随时间而变化,则 称该系统处于热力学的平衡状态,简称 平衡态。 例:金属棒两端分别与0ºC及100ºC的两恒温热源接触:
2019/1/6 20
热力学平衡状态应满足的条件:
1. 热平衡(thermal equilibrium):(无绝热壁时)系统
可能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有限部分物质。
说明:
——系统与环境之间可以有实际的界面,也可以没有实际的界 面。 例:一钢瓶氧气: ——研究其中全部气体:有界面(内壁)。 ——研究其中部分气体:只有想象的界面。 ——按系统与环境之间是否有能量交换与物质交换,可把系统分
2019/1/6 10
1. 隔离(孤立)系统(isolated system) :与环境之间既
§4-1 热力学概论 一. 概论 1. 热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
共有三条基本定律。第一定律能量转化过程 中的数量守恒;第二定律能量转化过程中进 行的方向和限度;第三定律低温下物质运动 状态,并为各种物质的热力学函数的计算提 供科学方法。
4
2. 热力学应用于研究化学——化学热力学
把热力学中的基本原理用来研究化学现象 及与化学有关的物理现象——化学热力学。 化学变化中的能量的转变,反应的热效应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 化学变化的方向和限度——热力学第二定 律的应用。
2019/1/6 30
2. 功(work) 定义 : 除热之外,系统与与环境间以其它形式交换的能量均
称为功,以符号W表示。
单位: J; or kJ 说明:
W
——规定:系统得功,W为正;对环境作功,W为负。 ——功的本质:功是系统与环境间因粒子的有序运动而交换 的能量。 ——注意:功是途径函数,不是状态函数的变化量(增量) ,微 小过程的功用符号W表示。 ——功的类型:W=W(体)+W’ 体积功W(体):由于系统体积变化而与环境交换的功; 非体积功W’:除体积功之外的功。例:电功、表面功。
状态函数的特点:
——定态有定值(与其历史和达到该状态的历程无关); ——其微分是全微分;如dp、dV、dT等; ——系统由始态1变化到末态2所引起状态函数的变化值
2019/1/6 17 仅与系统的始态、末态有关,与变化的具体历程无
状态函数的特征
状态一定,其值一定; 殊途同归,变化为等; 周而复始,变化为零;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单值函数,连续可微分 具有全微分性 。
源自文库2019/1/6 27
——分压定律是气体遵守IG定律的必然结果
p = nRT/V = n1RT/V+n2RT/V+…+nNRT/V =niRT/V = p1+p2+…+pN = pi
——分压定律的另一形式: yi——i组分的摩尔分数(mole fraction)(气体混合物的 摩尔分数常用yi表示,液体混合物的摩尔分数,则常用xi 表示)该式是分压定律的另一种形式。
基本数据计算包括相变和化学变化在内的各种过程的 rHm。
2019/1/6 2
§4.1 序言
物理化学(理论化学)的研究内容:
——结构化学(量子化学); ——化学热力学; ——化学动力学。 热力学(thermodynamics):研究能量相互转换过程中应遵循规律 的科学;应用于化学即为化学热力学。 ——特点: (1)研究对象的宏观性质,只适用于有极大量粒子的系统,不适 用于个别或少数粒子。 (2)没有时间概念,不考虑发生的原因以及所经过的历程。这些 都是热力学的优点,但同时也带来了它的局限性(不能解决速度 和机理问题)。 ——基础理论:第一、二、(三)定律。 ——应用:化学平衡、相平衡、电化学(大部分)、表面与胶体 2019/1/6 3 化学。
2019/1/6 6
热力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和局限性
1. 热力学方法的特点 研究大量粒子的宏观体系的宏观性质 之 间 的关系及变化规律, 不考虑微观粒子的微观结构 不涉及反应的速度和机理
2019/1/6
7
2. 优点和局限性
1)热力学只研究体系的始终态 根据始终态的性质而得到可靠的 结果;不考虑变化中的细节;不考虑 物质内部的结构因素 2) 不考虑时间因素 3)不考虑粒子的个别行为
2. 封闭系统(closed system):与环境之间只可能有能量交换而
无物质交换。(物化多用)
3. 敞开(开放)系统(open system):与环境之间既有能量
交换,又有物质交换。
能量交换 隔离系统 封闭系统 敞开系统
2019/1/6
物质交换
11
2019/1/6
12
2019/1/6
θ θ
P
a)状态变化:组成,聚集态不变 b)相变化:组成不变,聚集态发生变化 c)化学变化:组成变,发生化学反应
2019/1/6 25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在压力不太高和温度不太低时研究气体(gas)的体积、压力和温 度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4.1) 式中p—压力(Pa),V—体积(m3),n—物质的量(mol),T—热 力学温度(K,T/K = 273.15+t / C ), R—摩尔气体常数(8.314J· mol -1· K-1)。 推论:物质的量n与质量m、摩尔质量M的关系为: n =m/M 故 结合密度的定义 = m/V 可得 =nM/V=pM/RT (4.2) 它反映了理想气体密度 随p、T变化的规律
安
2019/1/6
8
学习要点:
吃透基本概念;特别注意条件。
最重要的基本概念:
状态函数;可逆过程
2019/1/6
9
§4.2 热力学基本概念及术语
4.2.1 系统与环境 定义:
——系统(体系,物系,system,sys.):研究的对象; ——环境(surroundings,surr.) 系统之外,与系统密切相关(即
定义:描述(决定)系统状态的物理量。 分类: ——微观性质:分子的极性、偶极矩等(热力学不考虑)。 ——宏观性质:温度T、压力p、体积V、密度、粘度 、表面
2019/1/6
16
4.2.3
定义:
状态与状态函数
——状态:系统所有宏观性质的综和体现。
——状态函数:系统所有宏观性质皆为状态函数。
2019/1/6 26
pV= nRT
(道尔顿)分压定律 (1801)
内容:总压力等于分压力之和。
p = p1+p2+…+pN = pi
注意:
——分压力(partial pressure) :温度为 T时组分 i单独占据总 体积 V时所具有的压力。定义此压力为混合气体中i组分的 分压力(注意不同教材关于分压力有不同的定义)
但变化过程中,系统与环境交换的功与热却往往不为零。
2019/1/6
24
例 1:等 T 过程:理气的等温膨胀过程
(298K, 5P , 1dm )
θ 3
(298K, Pθ , 5dm3 )
298 K
例 2:等 P 过程:理气的等压膨胀过程 (298K, P , V1 ) (373K, P , V 2) 3)按不同变化分类
2019/1/6 28
pi = y i p
思考题
1.“根据分压定律: p
p
B
B
,压力具有加和性,因此压力
是广度性质”。这一结论正确否,为什么?
2019/1/6
29
4.2.6 热与功
1、热(heat) 定义
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温度差而引起的能量交换,以Q表示。
单位:J; or kJ 说明:
2019/1/6 18
Z=Z(x,y)
Z Z dZ ( ) Y dX ( ) X dY X Y
V(T,P)
P(T,V)
2019/1/6
V V dV ( ) P dT ( ) T dP T P
P P dP ( )V dT ( ) T dV T V
19
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