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汇特点与构成邓春琴
古汉语词汇组成的系统特点

古汉语词汇组成的系统特点古汉语是汉字的一个历史阶段,主要流传于汉朝以前的时间。
在这个时期,古代汉语的词汇组成有一些系统的特点。
古汉语的词汇来源主要有两大类,即原始词和派生词。
原始词是指最早期的词汇,在古代汉语中往往具有象形、指事或会意的特点,表达具体的人、物或动作。
派生词则是通过对原始词的加工和组合形成的新词,包括了假借、合成、转化、引证等方式。
这两类词汇的组合丰富多样,使得古代汉语的词汇系统更加丰富和复杂。
古汉语的词汇构造上具有明显的形声义结构。
形声义结构是指字形、字音和字义之间的关系。
古代汉语中的大部分汉字都是由形声字构成的,即通过一个表意的部分和一个表示声音的部分来表示一个字的意思。
这种形声义结构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字的含义和发音。
古汉语的词汇系统还体现了很强的时代特点。
在古代汉语中,有很多词汇是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密切相关的。
农业词汇和社会礼仪词汇在古代汉语中占据很大的比例,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农耕经济和礼仪文化的重要性。
古代汉语中也有很多描述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词汇,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观察和认识。
古代汉语的词汇系统还具有严格的音韵和字形规律。
在古汉语中,字音和字形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以通过音韵学和文字学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归纳。
这种规律性的存在有助于人们理解和分析古代文献中的词汇,对于古代汉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汉语词汇组成的系统特点主要包括词源的多样性、形声义结构的复杂性、时代特点的显著性和音韵字形规律的存在。
这些特点使得古代汉语的词汇系统不仅富于表现力和创造力,同时也给人们研究古代汉语和理解古代文献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工具。
22cihuidegouchengyutedian2

抢
《战国策· 秦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 抢地耳。”《庄子· 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 两处的“抢”皆“碰、撞”之义。
行李
古指外交使节,指人不指物。《左传· 僖公三十年》: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指出 行时携带的东西,指物不指人。
(2)同中有异 古今意义之间存在细微差别。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
(一)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
词义范围主要指词义的外延而言,我们以圆 圈表示词的古义和今义,可以形成以下几种几何关 系。
1、词义范围扩大(简称词义扩大)
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 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 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 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 为词义范围扩大。 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 在今义之中,成为今义外延的 一个组成部分。
菜
古义专指蔬菜,《说文· 艹部》:“菜,草之可食者。”《礼 记· 学记》:“大学始教,皮弁祭菜。”注:“菜,谓芹藻之属。” 到了宋代,菜仍不含肉、蛋等副食。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记载: 仇泰然对一幕僚说:“某为太守,居常不敢食肉,只是吃菜;公为 小官,乃敢食肉,定非廉士。”这里“菜”与“肉”分别画然。到 了吴敬梓《儒林外史》时,菜已经由专指蔬菜而兼指肉、蛋等副食 了。如该书第四十二回:“都是些燕窝、鸭子、鸡、鱼……那菜一 碗一碗的端上来。”这里的“菜”显然指前面的“鸭子、鸡、鱼” 等。 “菜”的意义演变可以用下图表示: 古义 今义
义素一 蔬菜 义素二
蔬菜 肉蛋奶等副食
睡
古义指打盹。《说文· 目部》:“坐寐也。”《史 记· 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 时睡,弗听。”《史记· 苏秦列传》:“读书欲睡,引 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苏轼《秋声赋》:“童子莫 对,垂头而睡。”以上几例中“睡”均为“坐寐”义。 后来“睡”由“坐寐”发展到各种方式的睡觉。苏轼 《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古代汉语第二版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第二版知识点总结古代汉语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在古代汉语的学习过程中,需要了解古代汉语的语音、语法、词汇、文学作品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古代汉语的语音知识点1.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声母是构成汉字音节的第一个辅音,韵母是构成汉字音节的后面元音部分,整体认读是汉字的读音和字形没有特定的对应规则。
2.声调古代汉语的声调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这些声调在词意上有重要的区别。
3.变调现象古代汉语中有许多变调现象,如阴阳两个音节相连时,会发生变调,这种变调现象在古代诗词中有很多应用。
二、古代汉语的语法知识点1.句法结构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和现代汉语有很多不同之处,需要注意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和修饰成分的位置等问题。
2.词类古代汉语中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需要了解它们的用法和句法功能。
3.时态语气古代汉语中的时态语气有很多特点,如有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在不同情况下表示不同的时态,需要谨慎使用。
三、古代汉语的词汇知识点1.词语的构词法古代汉语的词语构词法有很多特点,如合成词、转义词、假借词等,需要了解它们的构词规律和用法。
2.词义辨析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需要了解它们的具体意义和用法。
3.熟语古代汉语中有很多成语、谚语和俗语,这些熟语在古代文学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需要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四、古代汉语的文学作品知识点1.古诗词古代汉语中的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需要了解不同朝代的古诗词的特点和风格。
2.古文古代汉语中的古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体裁,它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叙事力,需要了解古代汉语中的古文的写作方式和风格。
3.文言小说古代汉语中的文言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描写了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变迁,需要了解不同朝代的文言小说的特点和表现力。
以上就是古代汉语第二版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学习古代汉语的同学有所帮助。
古汉语词汇组成的系统特点

古汉语词汇组成的系统特点【摘要】古汉语词汇组成的系统特点非常复杂而丰富。
古代汉语词汇的来源主要包括古代汉字、外来词和合成词等。
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方式主要有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两种形式。
古代汉语词汇的音韵规律受到声、韵、声调以及词音变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古代汉语词汇的语义转变是词汇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常常受到历史、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古代汉语词汇的书写方式主要通过汉字书写,同时还存在着一些特殊的书写规则和字形变化。
古汉语词汇组成的系统特点体现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
【关键词】古代汉语词汇的来源、构成方式、音韵规律、语义转变、书写方式、系统特点。
1. 引言1.1 古汉语词汇组成的系统特点古汉语词汇组成的系统特点是指古代汉语词汇在词源、构成方式、音韵规律、语义转变和书写方式等方面所体现出的系统性特征。
古汉语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词汇系统,具有其独特的规律和特点。
在古代汉语词汇的来源方面,古代汉语词汇主要来源于古代汉民族的生产生活、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深受当时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方式主要包括单音词、叠音词、复合词和派生词等形式,其中每种构成方式都有其独特的规律和特点。
古代汉语词汇的音韵规律则是指古代汉语词汇在音韵结构上的规律和特点,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的规律。
古代汉语词汇的语义转变是指古代汉语词汇在语义上的变化和演变,受历史、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词汇的含义也会发生变化。
古代汉语词汇的书写方式则包括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等不同的书写体系,每种书写方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规律。
2. 正文2.1 古代汉语词汇的来源古代汉语词汇的来源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原始词、借词、构成词和音变词。
原始词是指最早的、最基本的词汇,在古代汉语中很少。
这类词一般代表具体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如“人”、“天”等。
这些词往往是最原始的词根,构成了后来更多的词汇。
借词是指从其他语言中借用的词汇。
古汉语词汇的构成特点

第一节古汉语词汇的构成特点语言有三个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
词汇是语言中所有词的总汇。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虽然有直接的传承关系,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因此,其词汇的构成情况并不相同。
在本节里,我们就谈谈古汉语词汇的构成特点。
一、划分古汉语词的结构的标准1 语素、词和字的关系要了解古汉语词汇的构成特点,首先要搞清古汉语中语素、词和字的关系。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表义单位。
一个语素最少有一个音节,也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
语素不能单独使用,它必须组合成词,才能独立运用。
词则是语言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单位,它由语素组成。
一个词最少有一个语素(单纯词),也可以有两个语素(合成词)。
语素和词都是语言的基本单位。
而字则不同,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一般来说,一个汉字只记录汉语中的一个音节。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语素、词和字的关系,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a、、如果一个词由一个语素构成,而这个语素只有一个音节,那么,记录这个音节的汉字,既表示一个语素,也表示一个词。
b、如果一个词由一个语素构成,而这个语素有两个或几个音节,那么,记录这两个音节或几个音节的两个或几个汉字,只有合在一起才表示一个语素、一个词;如果把这两个或几个汉字拆开来,则每个汉字既不代表原语素,也不代表原词。
c、如果一个词由两个语素构成,根据古汉语的实际情况,它通常是一个双音词,也就是说,它是由两个单音节语素组成的;那么,记录这两个音节的汉字,分别代表一个语素。
2 划分古汉语词的结构的标准对古汉语词的结构,可以从两个角度、用两个标准进行划分:音节数和语素数。
以音节数为标准,古汉语的词可以分为单音词(如“天”、“地”、“人”)、双音词(如“社稷”、“窈窕”、“足下”)和多音词(如“赤条条”)。
以语素数为标准,古汉语的词可以分为只含一个语素的单纯词(如“刀”、“口”、“参差”)和包含两个语素的合成词(如“天下”、“寡人”、“爪牙”)。
古代汉语词的构成

• ⑧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 ⑨今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 也
• ⑩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
• 还应指出,一个语素表义、另一语素 陪衬在古代汉语中只是联合式合成词 的特殊用法,同样的语言形式并非总 是偏义,而且并非总是合成词。如:
①以九职任万民, 一曰三农,生九 谷;二曰园圃,毓草木
冉 漠漠 历历 萋萋 悠悠 依依
非双声兼叠韵联绵词:芙蓉 玛瑙 陵 迟 铿锵 滂沱 跳踉
联绵词应注意以下几点:
• 当我们从语音角度来看待联绵词时,这语音指 的是古音。如“匍匐”,在《广韵》中“匍” 是並母模韵,“匐”是並母屋韵,
• 联绵词两个字记一个语素,每个字都不单独表 义,不能拆开解释。不明白这个道理,就会出 现望文生义的错误。
观对象经常处在变化当中,主要表现在 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 以及新旧词义的交错并存等几个方面。
二、古汉语词汇的特点
(一)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体 (二)一词多义现象非常突出
三、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
词是读音和意义的统一体, 从音节数量来看,可分为单音词、
复音词; 从语素数量来看,可分为单纯词和
喇嘛 来自藏语。古书又作剌麻。
衚衕 来自蒙古语。古书又作胡同。
合成复音词
偏正式 联合式 动宾式 主谓式
天下 天子 干戈 祭祀 将军 稽首 人定
宇内 小人 国家 斟酌 执事 摄政 冬至
布衣 诸侯 社稷 嫉妒 司命 食言 月食
黎民 寡人 朋友 正直 知府 祭酒 霜降
百姓 先生 膏腴 纯粹 总角 当道 口吃
• 重言联绵词与单音词的重叠形式是不同的。
前者是单纯词,其意义与记写它的单字无关。 如:
古汉语词汇组成的系统特点

古汉语词汇组成的系统特点古汉语是指汉语在古代的使用情况,形成于公元前七世纪至公元五世纪,是中国语言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在古汉语中,词汇的组成有着独特的系统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古代汉语言的发展历程、文化传统和语言规律。
本文将从古汉语词汇组成的形态、义素、词类等方面,探讨古汉语词汇组成的系统特点。
古汉语词汇组成的形态多样,常见的形态包括单音词、双音词和复合词。
单音词是词汇的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个的音节组成的词。
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在语音上有着丰富的变调和变调规律,如平仄、上声、去声等音调形式,这些音调规律对于词汇的发音和辨析起着重要的作用。
古代汉语中的双音词是由两个音节组成的词,它们的构成方式较为简单,常常是由两个单音词组合而成,在古代文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是由多个音节组合而成的词,它们的构成形式多种多样,常常是由两个或多个单音词、双音词组合而成,或者由前缀、后缀和词根组成。
在古代汉语中,复合词的构成形式丰富多样,有着很高的创新性和灵活性,为古代文学的表达提供了丰富的语言资源。
古汉语词汇组成的义素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常见的义素包括实义义素和虚义义素。
实义义素是指词汇中具有明确实际含义的基本意义元素,它们常常是词汇的实际载体,对于词汇的语义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
古代汉语中的实义义素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包括具体事物的名称、动作和状态的描述等。
虚义义素是指词汇中具有抽象、虚拟或模糊的意义元素,它们常常是词汇的语义辅助,对于词汇的语义的拓展和丰富起着重要的作用。
古代汉语中的虚义义素具有丰富的隐喻性和象征性,常常通过比喻、描绘和象征手法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古汉语词汇组成的词类种类丰富多样,常见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数词、量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名词是古汉语中最基本的词类之一,用来表示人、事、物的名称和概念。
名词的构成形式多样,包括单音词、双音词和复合词等。
动词是古汉语中最活跃的词类之一,用来表示动作、状态和变化等。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古代汉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继承了上古汉语的特点,并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发展。
在我们学习和阅读古代文献时,对于一些常见的古代汉语知识点的了解是必要的。
本文将对古代汉语的一些基本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以四声为特点,即平、上、去、入。
平声是声母和韵母的组合,声调平坦;上声声调上扬;去声声调下降;入声是以"p"、"t"、"k"等为声母,并带有短促的塞音音调。
除了四声外,还有古代汉语的声母和韵母。
声母包括清音和浊音,如p、b、m等。
韵母包括单元音和复韵母,如i、e、o等。
二、古代汉语词法与句法古代汉语的词法和句法也有其独特之处。
在句法方面,古代汉语的基本语序是"主谓宾",即主语位于句子的最前面,动词位于句子的中间,宾语位于句子的最后。
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是,古代汉语中动宾关系更为紧密,通常宾语不会省略。
在词法方面,古代汉语的词汇量较小,单字词较多,并且经常使用意义相近的词进行修辞和表达。
三、古代汉语的典故和成语典故和成语是古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典故是指蕴含了一定历史事件、文化传统或人物故事的词语,如"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
成语是由四个汉字组成的固定词语,具有固定的词序和固定的意义,如"一心一意","因地制宜"等。
四、古代汉语的文化背景了解古代汉语必须要了解其文化背景,因为文化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
在古代汉语中,有许多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词汇和表达。
例如,在古代汉语中,生育被称为"大有",养育为"培道",传承为"继往开来"等。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汉语中的写作风格也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古人崇尚简洁、正气,常使用典故和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诗意,更贴近人们生活的实际。
第四课古代汉语词的构成

❖ (8)以致天下怨谤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 书》)
❖ 以,因而。致,招来。
三、复合词
❖ 上古汉语中双音复合词很少,只有那些组合以后意义 不等于两个单音词的简单相加、而产生了新的意义的词, 才可以认为是双音复合词(凝固为一个词)。
❖ ① 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孟子·离数》) 丈夫 ❖ ②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论语·先进》) 军队 ❖ ③ 韩之战,惠公不振旅。(《左传·成公十六年》)
❖ 徜徉、倘佯、 常羊、尚羊、尚阳、尚佯
❖ 逶迤、逶迤、 逶佗、逶虵、逶蛇、逶移、委佗、 委蛇、委它、委移、威夷、遗蛇
❖ 例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这个复句 用十一个字记录,也就是由十一个词组成。
❖ “朝令夕改”,四个词构成一个短语,也就是由四个 字记录。也就是说,在一般和多数情况下,字和词在 单位上是统一的。
❖ 古代汉语词的分类:词的构成可以从词的形式和内容 两个角度来认识。词的形式是语音,内容是语义。从 语音角度,可以把词分为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 节词;从语义结构的角度,有单纯词和复合词。
❖ ③ 甲: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赤壁之战》)
❖ 乙: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黄生借书说》)
❖ 异字同词原因有三:
❖ 一是重文(《说文》异体字),包括不同造字 方法造的字(及不同方音造的字)和累增形符造的 字(“累增字”)。如褎、袖一个字;桴、枹一字; 网、罔(从网,亡声)一字。
❖ 单音词在《诗经》中占90.3%;《左传》占89%; 《尔雅》中占80%;《史记》中占80%。这说明在 先秦两汉时期,单音词在词汇中占绝对优势。
❖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 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 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 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 刀。狼不敢前,耽耽相向。”
2024年古代汉语课件

古代汉语课件一、引言古代汉语,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体系。
本课件旨在帮助大家了解古代汉语的基本特点、语法结构和词汇用法,为深入研究古代文献打下基础。
二、古代汉语的基本特点1.音韵特点古代汉语的音韵特点主要表现在声母、韵母和声调上。
声母方面,古代汉语有清音、浊音、送气音、不送气音等区别;韵母方面,有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等;声调方面,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种。
2.词汇特点古代汉语词汇丰富,主要包括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
其中,单音节词占主导地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逐渐增多。
古代汉语词汇具有一词多义、多词一义的特点,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词义。
3.语法特点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较为简单,主要包括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偏正结构等。
古代汉语的语序较为固定,通常为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宾语在动词之后。
古代汉语的助词、介词、连词等虚词使用较少,句子结构紧凑。
三、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1.名词古代汉语的名词分为普通名词、专有名词、抽象名词等。
普通名词表示人、事物、地点等;专有名词表示特定的人、事物、地点等;抽象名词表示概念、品质、状态等。
古代汉语名词没有词尾变化,表示复数时通常在名词后面加上“们”、“等”等字。
2.动词古代汉语的动词分为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系动词等。
及物动词表示动作的发出者对动作承受者产生的影响;不及物动词表示动作的发出者自身产生的行为;系动词表示主语的状态、特征等。
古代汉语动词有时态、体、态等语法范畴,如动词的现在时、过去时、进行时、完成时等。
3.形容词古代汉语的形容词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等。
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
性质形容词表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如“大”、“小”、“好”、“坏”等;状态形容词表示事物的状态,如“高兴”、“悲伤”、“忙碌”等。
古代汉语形容词没有比较级和最高级的变化,表示比较时通常使用“比”、“较”等词语。
4.数词和量词古代汉语的数词表示数量,分为基数词和序数词。
古代汉语词汇构成和特点

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 “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 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 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吾 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 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 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 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 死,吾子勉之!”(《左传·成公二年》)
二 古汉语词汇的特点
(一)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体 ➢ 同现代汉语词汇以复音词为主体这种现
象相反,古汉语词汇中单音词占多数, 复音词比较少。无论是秦汉时代的作品, 还是后代仿古的文言作品,都体现出这 个特点。
➢ “轲即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现。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 (zhen51)抗之,未至身,秦王惊,自经而 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 坚,故不可立拔。”
优秀精品课件文档资料
词汇
古代汉语 词汇的构成与特点(一)
一 汉语词汇的发展
➢ 从词的数量上看,由少变多。在不断增加反映 现实生活新事物的新词的同时,也不断地有一 些词随着它所反映的事物的消亡而消亡,但是 添加的新词的数量地要多得多。
➢ 从词的语音形式上看,由单音词不断地向双音 词发展。
➢ 从词义上看,相当数量的词所反映的客观对象 经常处在变化当中,主要表现在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以及新旧词义的交错 并存等几个方面。
➢ 这一段选自《战国策》,共五十九个词,其 中单音词就有五十八个,复音词只有一个 “匕首”。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 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 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 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 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 (shan55)蔽成丘。屠升奔倚其下,驰担持刀。 狼不敢前,耽耽相向。”
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与特点

例①“知”,懂得;“道”,道理。 例②“消”,消减;“息”,增长。 例③“结婚”,结为亲家,指霍光之女嫁给 上官桀之子。
(二)复音词
时代越久远,汉语的复音词越少,而且使用 频率也越低。但复音词一直存在(起码自有 文字记录以来),而且日渐发展。我们现在 能看到的最早的汉语资料甲骨文里,就有一 些复音词,如人名、地名、六十甲子的名称 等。 复音词可分为两类:只含有一个语素的是单 纯复音词,含有两个以上语素的是合成复音 词。
由于词的语音形式的变化,产生前后
不一致的现象
(1)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 惧。(战国策·秦策一) (2)虽然,何以报我?(左传· 僖公二 十三年)
词义的变化是词汇发展变化中最重要最复
杂的变化,前后不一致的现象特别多
郑人击简子中肩,毙于车中。(左传·哀 公二年) “毙”本来是因病或受伤倒下去的意思, 如“毙于车中”。后来又发展出“死” 的意思。如果根据后来的意思把上述例 中的“毙”也理解为“死”,那就错了。 因为简子并没有死,战斗结束后,他还 向别人夸耀自己的功劳说:“吾伏韬呕 血,鼓音不衰,今日我上也。”
4、不要把古代连用的两个单音词误解为现代一 个双音词 古代汉语两个单音词的组合,有些表面上很 像现代汉语的双音词,但二者所指不同,不 能以今释古。如: 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②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贾谊《鵩鸟 赋》) ③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汉书· 霍光 传》)
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 “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 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 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吾 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 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 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 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 死,吾子勉之!”(《左传· 成公二年》)
自考《古代汉语》听课笔记第四课古代汉语词的构成1

自考《古代汉语》听课笔记第四课古代汉语词的构成1词的形式是语音,内容是语义。
因此,我们从语音和语义分析汉语词的构成问题。
从语音结构上可以把词分为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
从语义结构上有单纯词和复合词。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同时包含少量的双音词。
双音词中,既有复合词,也有少量的单纯词即联绵词。
联绵词是汉语词汇中特殊的词汇现象。
一、单音词单音节词由一个音节构成。
(一)单音词与汉语的字、词关系在古代语言学家笔下的“字”,相当于单音词。
词是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表意单位,它以音为义的载体,音和义在约定俗成的原则下结合起来,便形成白话的词。
字是词的记录符号,它用字形来记录词,从词那里承受到音与义,因而形成一个形音义的结合体。
第一,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古人从来都把一个字当作一个词。
古代的注释书和字书、韵书上所说的“字”,实际上指的就是词;而他们所说的“词”,则专指虚词。
第二,虽然汉字是为了记录词而产生的,但是,由于语言和文字各有其发展规律,就汉字与单音词的对应关系来说,字和词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异词同字现象:即一个字记录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词。
例:P58来源:考试大异词同字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词义引申的结果。
二是字用过程中的同音借用。
异字同词现象:即一个词有不只一个记录符号,各个符号间多是异体字关系,也有的是分化字关系。
例P58(二)单音词与古代汉语中的双音短语有些双音节单位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同形,很容易被作为双音词看待,但实际上并不是双音词,而是单音词的组合。
例:P59二、复合词古代汉语的复音词以双音词为主,三音节以上的词极少,因此我们只讲双音词。
从结构上看,双音词有单纯词和复合词两类。
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双音词,复合词大多数是由两个语素按照必然的构词法组合而成的。
(一)复合词的结构1、并列结构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的语素并列构成的复合词。
这两个语素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没有修饰、限制、补充、说明等关系。
古汉语词汇组成的系统特点

古汉语词汇组成的系统特点一、古汉语词汇的构词法非常丰富多样。
古汉语中的词汇形式多样,包括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多音节词等。
而且,古汉语中还有许多不规则的构词形式,如假借、合成等。
这些构词形式使得古汉语词汇更加丰富多样。
二、古汉语词汇的构词方式独特多样。
古汉语中的构词方式主要有合成法、转注法、借用法等。
合成法是古汉语最常见的构词方式之一,即将两个或多个词组合成一个新词,构成新的词义。
转注法是指将一个词的词义转移到另一个词上,使其产生新的词义。
借用法是指将其他语言的词汇借用到古汉语中,成为古汉语词汇的一部分。
三、古汉语中的许多词汇具有象形意义。
古汉语中的一些词汇具有象形意义,即其形状或音形与其表示的事物有一定的相似性。
“日”表示太阳,“月”表示月亮,“山”表示山脉等。
这种象形意义的词汇使古汉语更加生动形象,具有较强的视觉效果。
四、古汉语中的词汇造字灵活多变。
古汉语中的造字方式非常灵活多变。
古人创造了大量的新字,以适应新事物的表示。
“飞”字由“风”和“非”两个部分组成,表示迅速移动的意思。
这种灵活多变的造字方式使古汉语词汇更加丰富多样。
五、古汉语中的词汇有一定的同义反义关系。
古汉语中的一些词汇之间存在一定的同义反义关系。
同义关系是指两个或多个词汇表示相同或相近的意义,如“美丽”与“漂亮”、“高兴”与“快乐”。
反义关系是指两个或多个词汇表示相反的意义,如“黑”与“白”、“大”与“小”。
这种同义反义关系使古汉语词汇之间的搭配更加灵活多样。
古汉语词汇组成的系统特点非常丰富多样。
这些特点使得古汉语词汇更加生动、准确、富有表达力,也为我们理解和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
古汉语词汇组成的系统特点

古汉语词汇组成的系统特点
古汉语词汇是汉语的基本组成部分,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形声字构词法:古汉语词汇的构词法主要是形声字构词。
形声字是指汉字中既有意义的“形”部分和表示发音的“声”部分的字。
在古汉语中,许多词汇是由两个或多个字组合而成,形成一个完整的词语,这种构词法是形声字构词,即通过组合不同的形和声部分来表达不同的含义。
形声字构词法为古汉语词汇的丰富多样提供了可能。
象形字和指事字:古汉语词汇的一部分是象形字和指事字。
象形字是通过对事物的形态进行简化再加以表达的文字,而指事字则是通过对事物抽象属性或概念性的描绘而得到的文字。
这些象形字和指事字构成了古汉语中丰富的词汇资源,在古代的汉字使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多音字和同音字:古汉语中存在许多多音字和同音字。
多音字是指一个字具有多种不同的读音,而同音字则是指不同的字具有相同的读音。
这种多音字和同音字的存在使得古汉语词汇在表达和理解上更加灵活丰富,同时也增加了词汇的复杂性。
字义的延伸和演变:古汉语词汇的字义具有延伸和演变的特点。
许多古代的词汇在语义上有着不同程度的延伸和演变,这种现象在古文献和古典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这种延伸和演变現象使得古汉语词汇的含义更加复杂和深刻,也为文学创作和语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古汉语成分的特殊之处

承载古代文化传统
古汉语中包含了许多承载古代文化传统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如“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这些 文化传统在古代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古汉语中还有一些表达方式,如“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承载了古代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些表 达方式对于理解古代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在古汉语中,排比句式多样,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 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排比句能够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文意更加鲜明 突出。
借代手法多样
01
借代是一种通过借用与原事物密切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来 代替原事物的修辞手法。
02
在古汉语中,借代手法运用广泛,如用“红颜”代指美女, 用“烽火”代指战争。
体现古代思想观念
古汉语中包含了许多体现古代思想观念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如“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这些思想观念在古代社会中 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理解古代社会的思想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古汉语中还有一些表达方式,如“礼乐文化”、“儒家思想”,体现了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这些表达方式对于理解古代社 会的道德伦理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2
声调的变化是古汉语语音的一大特点,同一个字 在不同的声调下可能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
3
声调的区分对于掌握古汉语的语音和语义非常重 要,也是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语音上的一个重要 区别。
音节结构复杂
古汉语的音节结构比现代汉语更为复杂,一个 汉字往往对应一个音节,而音节的结构又由声 母、韵母和声调组成。
古汉语的声母分为全清、次清、全浊和不清不 浊四类,韵母也有多种分类,如洪音和细音等。
语序灵活多变
主谓倒装
在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的位置可以灵活变换,如 “甚矣,汝之不惠!”(你的愚蠢太厉害了!)
历代语文辞书序跋在《汉语大词典》修订中作用探析

历代语文辞书序跋在《汉语大词典》修订中作用探析
邓春琴
【期刊名称】《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00)004
【摘要】《汉语大词典》在编纂过程中,对前代辞书序跋关注不够。
本文以历代语文辞书序跋为材料,发现该材料对《汉语大词典》修订起到不小的作用,如提前用例、补充例证、增补词目、增补义项等。
【总页数】5页(P30-34)
【作者】邓春琴
【作者单位】广J外语外贸大学词典学研究中心,广州广J 510006;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南充四川 637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L106
【相关文献】
1.明代汉语俗语词与当代大型语文辞书编纂——以《世事通考》所录俗语词对《汉语大词典》的补正为例 [J], 曾昭聪
2.叠字研究对大型语文辞书修订的意义——以《汉语大词典》第四册为例 [J], 侯方楠;周掌胜
3.期待全面修订的《汉语大词典》早日问世——从《汉语大词典订补》说起 [J], 程志兵
4.语文辞书引证疏误类举\r——以《汉语大词典》\"玉\"部为例 [J], 王本灵
5.清末民初白话报刊与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以《汉语大词典》为例 [J], 张政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联绵词
联绵词又称“联绵字”、“连语”,由 两个音节构成。两个音节一般都有语音的联 系,或双声(声母相同),或叠韵(韵相同, 古人所说的韵只包括韵腹、韵尾,不包括韵 头,与今人所说的韵母不同),或双声兼叠 韵,或重言(两个音节完全相同,又称“叠 音词”、“叠字”);也有无语音联系的, 不多见。
2、单音词的灵活性
①单音词意义较多,而每一个意义的表 达上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 ②在具体的语境中往往产生特殊的意义, 表现出词义的灵活性。如: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 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 子》)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 “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 厚将崩。”(《左传· 隐公元年》) ☆
1、在原单音词上加词头或词尾。(这类词我 们称之为附音石——石头 率—率尔
2、以原单音词为一个语素,再加一个相关语 素构成复音词。或利用两个单音的同义词作 语素,构成复音词。如: 艰——艰难 恐——恐惧 知—— 将——将军 洪——洪水 减——减少 、路—道路 朋、友—朋友 3、原单音词换成词形全异的复音词。如: 途——道路 伐——攻打 好——漂亮 师—-军队 息——呼吸 御——抵挡 池——护城河 亡—丢失、逃跑
古汉语的单音词有两大特点: 1.单音词的多义性;2.单音词的灵活性; 3. 单音词的能产性;4.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1、单音词的多义性
只有一个意义的词叫单义词,即以词一 义;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叫多义词, 即一词多义。
因为单音词本身不带有起限制作用的其他语义 成分,外延相对宽泛,易于承载较多的义项, 容易出现多义现象。 欧阳修在谈到“打”的音义时说:“其义本谓 ‘考击’,故人相殴,以物相击,皆谓之 ‘打’,而工造金银器,亦谓之‘打’,可矣, 盖有槌击之义也。至于造舟车者曰‘打船’、 ‘打车’,网鱼曰‘打鱼’,汲水曰‘打水’, 役夫饷饭曰‘打饭’,兵士给衣粮曰‘打衣 粮’,从者执伞曰‘打伞’,以糊粘纸曰‘打 粘’,以丈尺量地曰‘打量’,举手试眼之昏 明曰‘打试’,至于名儒硕学,语皆如此,触 事皆谓之‘打’。”(《归田录》卷二)
(4)屈原行至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楚辞·渔父,颜,两眉之间。色,色泽。形,形体。容,容貌。)
(5)璧有瑕,请指示王。 (史记·廉蔺列传。指,指点。示,给人看。)
(6)因其富厚,交通王侯。 (晁错论贵粟疏。交,交结。通,交往。) (7)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咨臣以天下之事。 (诸葛亮出师表。卑,地位低下,鄙,见识浅陋。) (8)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张俞蚕妇诗。城,城市。市,做买卖。)
4、单音词向复音词的发展
单音词多义造成的语义模糊性,是单音词本质的弱 点;单音词又容易形成同音词,这是它的伴生弱点。 这两点造成了实质交际的不便。为了克服这些弱点, 语言按自身的规律向表达日趋精密的方向发展—— 复音词越来越多了。 汉代以前,汉语复音化的速度较慢。 魏晋六朝之后,复音词突然加快了前进的步伐。 五代十国之后,复音词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汉 语单音词演进为复音词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情况:
二 古汉语词汇的特点
(一)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体
同现代汉语词汇以复音词为主体这种现 象相反,古汉语词汇中单音词占多数, 复音词比较少。无论是秦汉时代的作品, 还是后代仿古的文言作品,都体现出这 个特点。
“轲即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现。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 (zhen51)抗之,未至身,秦王惊,自经而 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 坚,故不可立拔。” 这一段选自《战国策》,共五十九个词,其 中单音词就有五十八个,复音词只有一个 “匕首”。
由于词的语音形式的变化,产生前后
不一致的现象
(1)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 惧。(战国策·秦策一) (2)虽然,何以报我?(左传· 僖公二 十三年)
词义的变化是词汇发展变化中最重要最复
杂的变化,前后不一致的现象特别多
郑人击简子中肩,毙于车中。(左传·哀 公二年) “毙”本来是因病或受伤倒下去的意思, 如“毙于车中”。后来又发展出“死” 的意思。如果根据后来的意思把上述例 中的“毙”也理解为“死”,那就错了。 因为简子并没有死,战斗结束后,他还 向别人夸耀自己的功劳说:“吾伏韬呕 血,鼓音不衰,今日我上也。”
古汉语里两个单音词连在一起,恰好跟现代汉语 里的双音词的形式一致,用“单音词为主”的意识把 它们分开。
(1)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周易·丰。消,消减。息,增长) (2)颠倒衣裳。 (诗·齐风·东方未明。衣,上衣。裳,下衣) (3)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战国策·赵策。地,地方。方千里。纵横各千里。)
欧阳修指出了“打”的11个义项,用现代汉语 表示依次为:殴打、撞击、打制、制造、捕捞、 汲取、领取、张举、粘贴、丈量、擦拭。 到了现代汉语中,“打”的意义更加纷繁, 1996年出版的修订本《现代汉语词典》共列出 其动词意义25个,介词意义1个,真可谓“触 事皆谓之打”了。
又如“负”是个多义词,古今都常用,仅《史 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就有如下意义: 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 罪。(用背部背)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承担) ③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依仗) ④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违背) ⑤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辜负)
例①“知”,懂得;“道”,道理。 例②“消”,消减;“息”,增长。 例③“结婚”,结为亲家,指霍光之女嫁给 上官桀之子。
(二)复音词
时代越久远,汉语的复音词越少,而且使用 频率也越低。但复音词一直存在(起码自有 文字记录以来),而且日渐发展。我们现在 能看到的最早的汉语资料甲骨文里,就有一 些复音词,如人名、地名、六十甲子的名称 等。 复音词可分为两类:只含有一个语素的是单 纯复音词,含有两个以上语素的是合成复音 词。
5、不要把古代连用的两个单音词误解为现代一 个双音词 古代汉语两个单音词的组合,有些表面上很 像现代汉语的双音词,但二者所指不同,不 能以今释古。如: 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②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贾谊《鵩鸟 赋》) ③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汉书· 霍光 传》)
3、单音词的能产性
构词能力强
和与之有同义、近义、反义、类义、上下 义关系的单音语素构成复合词: 饥饿 始终 矛盾 妇女 以之为中心语素构成复合词
兵器 追逐
兵法 兵权 尖兵 甲兵 士兵 书信 书札 书简 书启 ☆
如:遠可構成 【遠人】【遠土】【遠大】【遠山】【遠支】 【遠日】【遠方】【遠心】【遠引】【遠世】 【遠古】【遠目】【遠民】【遠戎】【遠臣】 【遠戍】【遠至】【遠因】【遠年】【遠行】 【遠志】【遠見】【遠足】【遠近】【遠到】 【遠征】【遠門】【遠祖】【遠致】【遠略】 【遠望】【遠視】【遠景】【遙遠】【邊遠】 等雙音詞。
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 “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 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 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吾 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 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 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 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 死,吾子勉之!”(《左传· 成公二年》)
(9)公较特征拜郎中。 (后汉书·张衡传。特,特地。征,征召。) (10)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史记·项羽本纪。山东,崤山的东面,泛指秦 以外的六国或关中以东的地方。) (11)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白居易琵琶行序。因,因而。为,作。) (12)以致天下怨谤也。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以,因而。致,招 来。)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 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 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 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 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 (shan55)蔽成丘。屠升奔倚其下,驰担持刀。 狼不敢前,耽耽相向。” 这一段选自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共九 十七个词,其中单音词有九十五个,复音词 只有“麦场”、“耽耽”两个。
一 汉语词汇的发展
从词的数量上看,由少变多。在不断增加反映 现实生活新事物的新词的同时,也不断地有一 些词随着它所反映的事物的消亡而消亡,但是 添加的新词的数量地要多得多。 从词的语音形式上看,由单音词不断地向双音 词发展。 从词义上看,相当数量的词所反映的客观对象 经常处在变化当中,主要表现在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以及新旧词义的交错 并存等几个方面。
复音词的分类
复音词
单纯词
合成词
联绵词
叠字 ↘↙ 重言词
叠词
复合 复音词
附加 复音词
单纯词就是单语素词,合成词就是多语素词。
1、单纯复音词
单纯复音词只包含一个语素,记录单纯复音 词的每个字都只起标志音节的作用,各自不 为义,不能拆开逐字解释,几个字作为一个 整体才能表示该词的意义。 单纯复音词又分为联绵词、音译外来词两种。 联绵词是汉语中固有的,音译外来词是通过 译音方式把其他民族语言的词吸收到汉语中 来的。
(二)一词多义现象非常突出 古汉语词汇里一词多义现象非常突出。 一是一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二是各个 多义词包含的义项也都比较多。 现代汉语复音词虽然也有多义的,但这 样的复音词不多,而且这类复音词所包 含的义项也比古汉语多义词所包含的义 项少得多。
我们在阅读古书时,要注意古汉语词汇具有多义性 的特点,在分析词义时要仔细推敲,勤查工具书, 防止简单粗疏,牵强附会。例如: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论语·为政)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 句中“立”和“看”都是古汉语中十分常见的词, 也都是多义词。关于“立”字的解释,居然出现了 “古人禀质瘦弱,三十才能站立”的解释。“看” 稍一疏忽,极易误作”看守”、“看一看”,其实 应该是“照料”的意思,字音读作k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