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教案
《土地经济学》教学大纲
土地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土地经济学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考试课〕适用对象:农林经济治理专业本科学生学时:32学时2学分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治理学、经济法、农业经济学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以及对先开必修课程的要求土地经济学?是农林经济治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土地经济学中的全然概念、全然理论和分析解决实际咨询题的全然方法。
要紧教学任务是:从知识方面,掌握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和土地资产三大方面的全然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全然咨询题;土地制度和产权的体系结构以及权属转移和收益分配原理;理解我国对土地资产的土地税收、金融政策的要紧调控手段;知晓中国现行的土地开发利用和保卫的相关政策和;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土地利用以及在产权和资产治理方面的有益经验。
从技能方面,能利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土地提供和需求与土地市场和土地价格的关系;能利用几种全然的方法对土地价格进行评估;能利用土地税收、金融政策和土地治理法等政策对我国目前土地治理和土地经济相关的热点咨询题进行案例分析。
土地经济学是三年级开设的专业课〔范围选修课〕。
是在第一和二年级开设的专业根底课程和专业课程西方经济学、治理学、经济法和农业经济学后开设的课程,它们是学好土地经济学的课程根底。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土地的提供与需求、土地市场、地租理论、土地价格的评估、土地税收、土地金融、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土地集约和规模利用全然原理、土地制度,土地产权理论,保卫耕地与土地的占补平衡,土地征用等。
难点:土地市场治理;土地的供求平衡分析;级差地租、尽对地租、垄断地租产生的条件和作用;土地价格的治理;土地金融的作用;中国现行的土地税税制的改革;土地利用的效益评价;农用地及都市土地规模利用;土地治理体制确实立、运行与改革,土地产权的体系构成和流转。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在第一和二年级开设的专业根底课程和专业课程西方经济学、治理学、经济法和农业经济学后开设的课程,它们是学好土地经济学的课程根底。
《土地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地经济学Land Economics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课程学分:2学分课程总学时:32学时,其中讲课:32学时课程性质:选修开课学期:第4学期先修课程:无适用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教材:土地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毕宝德主编,2011年第6版。
开课单位:地理与遥感学院地理与资源环境系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1、课程性质:土地经济学属于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土地评价方向主要的选修课程之一。
2、教学目标和任务:①在理论知识方面,掌握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和土地资产三大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问题;②说明土地制度和产权的体系结构以及权属转移和收益分配原理,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对土地资产的土地税收、金融政策的主要调控手段;使学生知晓中国现行的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相关政策和法规;③在技能培养方面,利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土地供给和需求与土地市场和土地价格的关系; 利用土地税收、金融政策和土地管理法等政策法规对我国目前土地管理和土地经济相关的热点问题进行案例分析。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1章导论(2学时)1.1土地的概念和特性(0.5学时)(1)掌握土地的概念与特性:重点:土地的概念和特性土地的功能和分类(0.5学时)(1)理解土地的功能与分类;重点:土地的功能1.2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和研究方法(0.5学时)(1)理解土地经济学的对象;重点: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3土地经济学的产生和开展(0.5学时D(1)了解土地经济学的开展。
第2章土地资源利用(2学时)土地资源利用的内容和目标(1学时)(1)掌握土地资源利用的内容和目标;重点:土地资源利用目标2.1土地利用的基本原那么和效益评价(1学时)(1)了解土地利用的效益评价;(3)理解土地利用的基本原那么;重点:土地利用的基本原那么第3章土地分区利用(2学时)土地分区利用原理(0.5学时)(1)掌握土地区域利用原理;重点:掌握土地区域利用原理3.1农业、城市土地分区利用(1.5学时)(1)了解土地区位效益与区位配置的关系;(2)理解农业土地和城市土地分区利用;重点:农业土地和城市土地分区利用第4章土地集约利用(1学时)4.1土地集约利用概述(0.5学时)(1)掌握土地集约利用概念及特点重点:土地集约利用概念与特点4.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0.5学时)(1)掌握土地报酬递减基本规律难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第5章土地规模利用(2学时)土地规模利用原理(1学时)(1)掌握土地规模利用涵义与原理;重点:土地规模利用原理5.1农业土地规模利用(0.5学时)(1)理解农业土地规模利用原理重点:农业土地规模利用原理5.2城市土地规模利用(0.5学时) (2)理解城市土地规模利用原理重点:城市土地规模利用原理第6章土地可持续利用(2学时)可持续开展理论(0.5学时)(1)了解土地可持续开展理论开展历程土地人口承载力(1学时)(1)掌握土地人口承载力基本研究方法难点: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方法6.1中国土地的可持续利用(0.5学时)(1)了解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历程第8章土地财产制度概论(3学时)8.1土地财产制度简述(0.5学时)(1)了解土地财产制度的演进和改革(2)掌握土地财产制度的概念和构成重点:土地财产制度的概念和构成8.2土地所有制与土地使用制(L5学时)(1)了解土地所有制、使用制的产生和开展(2)理解土地所有制、使用制的法律形式(3)理解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流转制度(4)掌握土地所有制、使用制的概念重点:土地所有制、使用制的概念难点: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流转8.3土地国家管理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1学时)(1)了解产权的起源和功能(2)理解建立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客观必要性(3)理解土地管理的内容、目的、任务和手段(4)理解土地产权及其权能构成(5)掌握土地产权的概念和结构重点:土地产权的概念和结构难点:土地产权及其权能构成第9章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1.5学时)1.1性质、形式、建立和开展(0.5学时) (1)了解现行土地所有制的建立和开展(2)理解现行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和形式难点:理解现行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和形式1.2中国现行土地征收制度(0.5学时)(1)理解土地征收的形式和补偿(2)掌握土地征收的概念重点:土地征收的概念1.3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的完善(0.5学时)(1)理解为何应坚持和完善现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2)理解完善现行土地公有制的主要途径;难点:理解完善现行土地公有制的主要途径。
《土地经济学》教学大纲
《土地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土地经济学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考试课)适用对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学时:32学时 2学分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经济法、农业经济学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以及对先开必修课程的要求《土地经济学》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土地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主要教学任务是:从知识方面,掌握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和土地资产三大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问题;土地制度和产权的体系结构以及权属转移和收益分配原理;理解我国对土地资产的土地税收、金融政策的主要调控手段;知晓中国现行的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土地利用以及在产权和资产管理方面的有益经验。
从技能方面,能利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土地供给和需求与土地市场和土地价格的关系;能利用几种基本的方法对土地价格进行评估;能利用土地税收、金融政策和土地管理法等政策法规对我国目前土地管理和土地经济相关的热点问题进行案例分析。
土地经济学是三年级开设的专业课(范围选修课)。
是在第一和二年级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经济法和农业经济学后开设的课程,它们是学好土地经济学的课程基础。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土地市场、地租理论、土地价格的评估、土地税收、土地金融、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土地集约和规模利用基本原理、土地制度,土地产权理论,保护耕地与土地的占补平衡,土地征用等。
难点:土地市场管理;土地的供求平衡分析;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产生的条件和作用;土地价格的管理;土地金融的作用;中国现行的土地税税制的改革;土地利用的效益评价;农用地及城市土地规模利用;土地管理体制的确立、运行与改革,土地产权的体系构成和流转。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在第一和二年级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经济法和农业经济学后开设的课程,它们是学好土地经济学的课程基础。
《土地经济学》教学大纲
地盘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地盘经济学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测验课〕适用对象:农林经济办理专业本科学生学时:32学时 2学分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办理学、经济法、农业经济学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以及对先开必修课程的要求地盘经济学是农林经济办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地盘经济学中的底子概念、底子理论和阐发解决实际问题的底子方法。
主要教学任务是:从常识方面,掌握地盘资源操纵、地盘财富和地盘资产三大方面的底子理论常识,使学生了解地盘可持续操纵的底子问题;地盘制度和产权的体系布局以及权属转移和收益分配道理;理解我国对地盘资产的地盘税收、金融政策的主要调控手段;知晓中国现行的地盘开发操纵和庇护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域在地盘操纵以及在产权和资产办理方面的有益经验。
从技能方面,能操纵经济学道理阐发地盘供给和需求与地盘市场和地盘价格的关系;能操纵几种底子的方法对地盘价格进行评估;能操纵地盘税收、金融政策和地盘办理法等政策法规对我国目前地盘办理和地盘经济相关的热点问题进行案例阐发。
地盘经济学是三年级开设的专业课〔范围选修课〕。
是在第一和二年级开设的专业根底课程和专业课程西方经济学、办理学、经济法和农业经济学后开设的课程,它们是学好地盘经济学的课程根底。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地盘的供给与需求、地盘市场、地租理论、地盘价格的评估、地盘税收、地盘金融、地盘的可持续操纵、地盘集约和规模操纵底子道理、地盘制度,地盘产权理论,庇护耕地与地盘的占补平衡,地盘征用等。
难点:地盘市场办理;地盘的供求平衡阐发;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发生的条件和作用;地盘价格的办理;地盘金融的作用;中国现行的地盘税税制的鼎新;地盘操纵的效益评价;农用地及城市地盘规模操纵;地盘办理体制确实立、运行与鼎新,地盘产权的体系构成和流转。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在第一和二年级开设的专业根底课程和专业课程西方经济学、办理学、经济法和农业经济学后开设的课程,它们是学好地盘经济学的课程根底。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教学大纲学时:60 学分:3一、课程性质土地经济学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它属于土地科学学科体系的一个分支学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土地的基本特性与功能,理解人地关系原理、土地报酬规律及规模经济原理,对地租理论、土地价值与价格理论及其内涵能够正确把握和分析,能独立思考如何协调好土地利用和土地分配中人与地的关系,以及如何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力和综合经济效益,以发挥土地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了解土地利用中的基本制度与政策,并能针对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加以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理论结合实际,注重课程内容的实践运用。
三、课程内容改革1、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对传统的土地经济学内容进行更新,基本形成了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土地经济学体系。
2、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增加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经济分析的教学内容,将课程体系从研究传统意义上的人地关系即土地利用问题、土地分配问题扩展到以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3、注重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应用,将传统的马克思土地制度理论与西方制度经济理论加以融合,对产权制度、金融制度、税收制度等内容进行了创新。
4、在强化土地经济学理论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数量经济分析的方法,主要是运用数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土地利用的经济问题,如成本效益分析、土地规模经济、土地可持续利用经济分析等。
四、课程教学组织方式与学时安排五、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第一章绪论本章学习要点:土地的概念、实质和基本特性,人地关系内涵,土地问题形成原因,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
第一节土地的概念一、土地的概念二、土地的实质内涵三、土地的特性与功能第二节人地关系一、人地关系实质二、人地关系系统第三节土地及土地经济问题一、土地问题的内涵二、土地问题的形成原因三、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土地问题第四节土地经济学学科定义一、土地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二、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三、土地经济学的内容体系第二章人地关系及土地供求原理本章学习要点:人口经济理论,土地需求理论、供给理论,如何实现土地供求平衡。
《土地经济学》电子教案
《土地经济学》电子教案第一章:土地经济学导论1.1 课程介绍理解土地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掌握土地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1.2 土地的概念与特性解释土地的定义和分类分析土地的有限性和不可移动性1.3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介绍土地资源配置与利用探讨土地市场与价格形成1.4 土地经济学的历史与发展回顾土地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了解土地经济学的重要学者和理论第二章:土地资源与利用2.1 土地资源的分布与特征分析土地资源的总量和分类探讨土地资源的区域差异和利用潜力2.2 土地利用类型与模式介绍农业、工业、居住和生态用地等类型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模式的特点和影响2.3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与可持续性探讨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率评价指标讨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策略和方法2.4 土地资源利用政策与管理分析土地资源利用的政策工具和措施探讨土地资源管理的挑战和应对策略第三章:土地市场与价格3.1 土地市场的供求关系分析土地市场的供需因素和影响因素探讨土地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3.2 土地价格的决定因素解释土地价格与土地质量、位置和时间的关系分析土地市场价格的波动和预测方法3.3 土地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信息不对称探讨土地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不完全市场下的土地交易和定价策略3.4 土地市场政策与调控分析土地市场政策的目标和手段探讨土地市场调控的效应和挑战第四章:土地利用规划与管制4.1 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与方法理解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和意义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方法4.2 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与类型介绍城市规划、农业规划和区域规划等类型分析不同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和关联4.3 土地利用管制与政策解释土地利用管制的目的和手段探讨土地利用政策的效果和挑战4.4 案例分析:土地利用规划与管制的实践分析具体土地利用规划与管制的案例总结案例中的经验与教训第六章:土地产权与制度6.1 土地产权的定义与分类解释土地产权的含义和种类分析不同土地产权的特点和影响6.2 土地产权制度的作用与变迁探讨土地产权制度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回顾土地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和发展6.3 土地产权交易与流转分析土地产权交易的方式和规则探讨土地产权流转的机制和影响6.4 土地产权政策与改革讨论土地产权政策的目标和手段分析土地产权改革的必要性和路径第七章:土地税制与政策7.1 土地税制的基本原理理解土地税制的概念和作用掌握土地税制的类型和征收方法7.2 土地税制的目标与效应分析土地税制对土地利用和资源配置的影响探讨土地税制的公平与效率问题7.3 土地政策工具与调控解释土地政策的工具和手段分析土地政策调控的效果和挑战7.4 案例分析:土地税制与政策的实践分析具体土地税制与政策的案例总结案例中的经验与教训第八章:农业土地利用与政策8.1 农业土地利用的特点与问题分析农业土地利用的现状和问题探讨农业土地利用的挑战和应对策略8.2 农业土地政策的目标与方法解释农业土地政策的目的和意义掌握农业土地政策的工具和手段8.3 农业土地保护与改良分析农业土地保护的重要性和措施探讨农业土地改良的技术和方法8.4 案例分析:农业土地利用与政策的实践分析具体农业土地利用与政策的案例总结案例中的经验与教训第九章: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9.1 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的特点与问题分析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的现状和问题探讨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的挑战和应对策略9.2 城市土地政策的目标与方法解释城市土地政策的目的和意义掌握城市土地政策的工具和手段9.3 城市土地市场与交易分析城市土地市场的特点和运行机制探讨城市土地交易的方式和规则9.4 案例分析: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的实践分析具体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的案例总结案例中的经验与教训第十章:土地经济学研究前沿10.1 土地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了解土地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掌握土地经济学研究的新理论和方法10.2 土地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探讨土地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分析土地资源利用中的环境问题和应对策略10.3 土地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与应用掌握土地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了解土地经济学研究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案例10.4 未来土地经济学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土地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讨论土地经济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和挑战第十一章:土地经济学模拟与评估11.1 土地经济学模型构建学习构建土地经济学基本模型,包括供需模型、市场均衡模型等理解模型在分析土地市场和政策中的作用11.2 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分析探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如转换模型、动态度模型等分析模型在预测土地利用变化中的应用和限制11.3 土地经济学评估方法学习使用成本效益分析、环境影响评估等方法掌握评估土地利用项目和经济效益的方法11.4 案例研究:土地经济学模拟与评估的应用分析具体土地经济学模拟与评估的案例总结案例中的经验与教训第十二章:土地经济学与公共政策12.1 土地经济学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应用理解土地经济学如何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探讨土地经济学在政策过程中的角色12.2 土地政策分析与评估学习分析土地政策的经济学原理和效果掌握评估土地政策影响的方法和工具12.3 土地经济学与政策争议讨论土地经济学在政策争议中的立场和观点分析不同利益相关者在土地政策中的诉求和冲突12.4 案例研究:土地经济学与公共政策的实践分析具体土地经济学与公共政策的案例总结案例中的经验与教训第十三章:国际土地经济学比较13.1 国际土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解国际土地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和特点掌握国际土地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13.2 国际土地市场与政策比较分析国际土地市场的差异和联系探讨国际土地政策的差异和影响因素13.3 国际土地利用与资源管理学习国际土地利用模式和资源管理策略分析国际最佳实践和可供借鉴的经验13.4 案例研究:国际土地经济学的实践分析具体国际土地经济学的案例总结案例中的经验与教训第十四章:土地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14.1 土地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土地经济学中的应用探讨土地经济学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14.2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学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和方法分析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挑战和机遇14.3 环境影响与土地利用探讨环境影响评估在土地利用中的作用分析土地利用对环境的影响和应对策略14.4 案例研究:土地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分析具体土地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案例总结案例中的经验与教训第十五章:土地经济学未来展望15.1 土地经济学研究的新趋势了解土地经济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和新兴领域掌握土地经济学研究的新理论和方法15.2 技术进步与土地经济学探讨技术进步如何影响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和实践分析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和利用中的应用15.3 土地经济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讨论土地经济学在解决土地市场、资源利用和政策制定等现实问题中的应用分析土地经济学在应对未来挑战中的潜力15.4 案例研究:土地经济学未来展望的实践分析具体土地经济学未来展望的案例总结案例中的经验与教训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土地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土地资源与利用的类型、模式和效率土地市场与价格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土地利用规划与管制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土地产权与制度的类型、作用和变迁土地税制与政策的目标、效应和工具农业土地利用与政策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的特点、问题和政策土地经济学研究前沿的新进展和应用土地经济学模拟与评估的方法和工具国际土地经济学比较的视角和案例土地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和策略难点:土地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模型的构建与分析土地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土地产权交易与流转的规则和实施土地税制与政策的公平与效率权衡农业土地保护与改良的技术和成本问题城市土地市场与交易的复杂性和规则土地经济学模拟与评估的实证研究和数据收集国际土地经济学比较的跨文化差异和政策分析土地经济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综合分析和决策制定这些重点和难点构成了土地经济学教学的核心内容,需要学生在理解和应用方面下功夫,以达到对土地经济学知识的深入掌握。
土地经济学教案
土地经济学教案第一部分:引言土地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土地的利用、产权和价值等问题,对于理解和解决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教案中,我们将探讨土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土地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1. 了解土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掌握土地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3. 能够运用土地经济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1. 土地经济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1 土地经济学的定义和范围1.2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1.3 土地经济学的国内外发展历程2. 土地的生产要素属性和特点2.1 土地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2.2 土地的稀缺性和固定性2.3 土地的价值和价格3. 土地利用与土地规划3.1 土地利用的概念和分类3.2 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和原则3.3 土地利用规划的步骤和方法4. 土地产权与土地流转4.1 土地产权的定义和种类4.2 土地产权制度的转变和发展4.3 土地流转的原因和影响因素5. 土地经济效益评估5.1 土地经济效益评估的概念和意义5.2 土地经济效益评估的方法和指标5.3 土地经济效益评估的案例分析第四部分: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系统介绍土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和分享关于土地经济学的案例和经验。
3. 问题导向学习: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土地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第五部分: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和发言情况。
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检验学生对土地经济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成果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能力和成果。
第六部分: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一本与土地经济学相关的教材,作为学生的参考资料。
2. 多媒体设备:准备投影仪、电脑等设备,辅助教学和展示相关案例和数据。
土地经济学教案
土地经济学教案教案:土地经济学一、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介绍土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理论体系,使学生能够理解土地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并能够运用土地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土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a. 土地经济学的定义和涵义b.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c. 土地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 土地经济学的原则a. 土地的稀缺性原则b. 土地的特殊性和不可移动性原则c. 土地供求关系和价格形成原则3. 土地经济学的理论体系a. 土地利用和土地配置理论b. 土地增值与土地价格理论c. 土地市场和土地政策理论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举例和分析等方式,系统讲解土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理论体系。
2. 实例分析法:运用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土地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引用相关新闻,激发学生对土地经济学的兴趣,并帮助他们了解土地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土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a. 定义和涵义:土地经济学是研究土地利用、土地配置和土地市场等经济问题的学科。
b. 研究对象和内容:土地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土地的利用、配置、价格等方面的问题。
c.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土地经济学与经济学、地理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互相渗透。
3. 土地经济学的原则a. 稀缺性原则:土地是有限资源,具有稀缺性,因此在经济活动中需要进行合理配置。
b. 特殊性和不可移动性原则:土地具有特殊性和不可移动性,使得土地的利用和配置具有一定的限制和特点。
c. 供求关系和价格形成原则:土地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形成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但也受到政府政策等非市场因素的制约。
4. 土地经济学的理论体系a. 土地利用和土地配置理论:研究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式和土地配置的最优方案。
b. 土地增值与土地价格理论:分析土地增值的原因和机制,研究土地价格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c. 土地市场和土地政策理论:探讨土地市场的运作机制和政府在土地供应和土地调控方面的作用。
土地经济学教学设计 (2)
土地经济学教学设计土地经济学是农业经济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探究土地利用和土地价值的经济规律,以及农村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发展等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土地经济学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掌握土地利用和土地价值的经济规律。
2.了解农村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发展问题。
3.能够分析土地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4.提升学生解决土地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土地用途及土地价值该部分内容主要讲解土地的利用方式、土地的分类及其价值评估方法等。
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不同用途的土地对生产和社会经济的贡献,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土地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第二部分:农村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发展该部分内容重点介绍农村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发展现状,并探讨农业产业化和农地制度改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通过对近年来农村土地利用的实践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第三部分:土地政策该部分内容主要介绍我国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土地政策及其对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的影响等。
通过政策解读和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土地法律制度框架、土地政策的发展历程、土地重要法律法规及土地利用最新动态。
教学方法1.授课式教学:通过PPT、教科书讲授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土地经济学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
2.研讨式教学: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课堂外抓住一些典型土地案例,并进行分析、研讨和交流,以提升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3.实验式教学:组织实地考察、实验和统计分析等,加强学生对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发展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价1.调查问卷: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授课的评价,进行调查评估。
2.课程输出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课程所学、结合实际案例,写出一份土地经济学教学设计的提案。
教学资料本课程所需教学资料包括教材、PPT、案例以及实地调查材料等。
结语通过本文的土地经济学教学设计,我们希望能够培养学生较为全面的土地经济学知识和分析能力,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地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走向实践,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现代化建设。
土地经济学土地金融PPT教案
2.房地产融资渠道多元化是必然 趋势。
3.银行房地产信贷业务将在激烈 竞争中趋向第22页/共25页 理性。
三、中国房地产金融未来发展 的基本趋势与特点
5.强化管理、防范风险将成为房 地产金融业务持续发展的重要 课题。
6.房地产金融市场将进一步细分,
土地经济学土地金融
第一节 土地金融概述
一、土地金融的概念 ➢ 土地金融就是以土地为媒介而进行的货币与资
金的融通活动。它是通过各种信用方式、方法 及工具,有效地组织和调剂土地领域中货币资 金的活动。 ➢ 土地金融的基本任务就是以最有效的方式、方 法及工具,向社会筹集资金,用以支持和配合 土地的开发、利用以及经营方面的资金融通, 促进地产业的不断发展。
德国的住房金融体制是一种由私营、合作 和国营银行并存的多渠道融资形式。
第15页/共25页
四、发达国家房地产金融发展 经验的借鉴
(一)房地产金融参与主体多元 化
(二)房地产资金来源渠道丰富
(三)房地产金融的发展离不开 政府的支持
(四)房地产金融的发展需要创
新
第16页/共25页
第三节 中国房地产金融的发 展及其对策
第17页/共25页
一、中国房地产金融的 发展历程
➢ 到20世纪90年代,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 转让、租赁等活动逐渐发展起来,城镇职工住房 制度改革也全面展开,实行多年的实物性福利分 房制度取消,住房作为商品全面进入市场。
➢ 1998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 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商品住房需求 开始集中释放,住房市场得到快速发展。ຫໍສະໝຸດ 二、中国房地产金融的发展状况
➢ 对于农地金融而言,目前主要 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 用合作社作为农地资金及其他 金融服务的提供者。
《土地经济学》教案
《土地经济学》教案课程基本要求:了解土地的基本特性、分类及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掌握土地利用的基本理论,并用于对我国土地利用实践的分析;了解土地制度的内涵及其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及如何完善我国的土地制度;掌握地租、地价和土地市场的基本原理,了解土地权属转移、土地收益分配及其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并对我国的现状进行评价,提出改革的方向。
学时分配:课堂讲授40学时,讨论5学时,共45学时。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土地的概念与特性一、土地的概念从横的角度看,有四种观点:土地即土壤;土地即陆地及水面;土地即地球的纯陆地部分,不包括陆地的水面;土地即地球表面。
从纵的角度看:“土地是指大自然为了帮助人类,在陆地、海上、空气、光和热个方面所赠与的物质和能量”——马歇尔“经济学家所使用的土地这个词,指的是自然的各种力量,或自然资源。
……经济学上的土地是侧重于大自然所赋予的东西”——伊利综上所述:土地是由地球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分、空气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且由于人类投入了大量劳动,现实的土地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二、国土的概念国土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全部疆域,即其所管辖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和,包括这一区域范围内的全部资源条件三、土地的特性1、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2、经济特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第二节土地的功能与分类一、土地的功能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非生物)功能二、土地的分类(一)按经济用途分为:1、农用土地:耕地;园地;林地;草地2、非农业生产用地:厂矿用地;交通用地3、城乡居民点用地4、水域:河流;湖泊;水库;其他5、特殊用地:休息用地;自然保护区;军事用地;未开发利用的土地(二)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划分共分8个一级类型,46个二级类型8个一级类型是: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域、交通用地、未利用地(三)新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一级(3个):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二级(15个): A. 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B. 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用地、特殊用地、交通用地、水利建设用地;C. 未利用土地、其他土地三级(71个)(四)国外分为10个类型: 住宅用地、工商业用地、耕地、林地、牧场和放牧地、矿业用地、娱乐用地、交通用地、服务性用地、裸露和荒芜的土地第三节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四个方面:市场;土地权属转移及收益分配;土地利用经济;土地制度二、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土地利用中的生产力组织和土地所有、使用与管理中的生产关系及其调节。
《土地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
《土地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73103Course code: 16173103课程名称:土地经济学Course name:land economics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48Period:48学分:3Credit:3适用对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Target students: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考核方式:考试Assessment:examination先修课程:土地管理学经济学Preparatiory course: land management economics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土地经济学》是研究和分析土地经济问题的科学,它既是土地科学学科体系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既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生产要素经济学,又在土地科学中居于重要地位。
因此,是土地资源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这么课设计中国的诸多土地制度,尤其是要进行国际比较研究,教授学生发自内心的的制度自信,从学理上揭示中国的成功和优势,培养爱国感和认同感,而不是盲目的崇拜国外。
英文简介:Land economics is a course which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land use issue. It is a brunch of land science ,both a brunch of economics. It is a applied economics which both a factor economics. It is a important course which is a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为专业必修核心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转换思维。
在思政方面,虽然本课程属于技术性课程,但在对国外制度借鉴方面,注重宣传中国优势,增强四个自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土地经济学》教案课程基本要求:了解土地的基本特性、分类及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掌握土地利用的基本理论,并用于对我国土地利用实践的分析;了解土地制度的内涵及其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及如何完善我国的土地制度;掌握地租、地价和土地市场的基本原理,了解土地资产流转及其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并对我国的现状进行评价,提出改革的方向。
学时分配:课堂教学28学时,教学实践4学时,共32学时。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土地的概念与特性一、土地的概念从横的角度看,有四种观点:土地即土壤;土地即陆地及水面;土地即地球的纯陆地部分,不包括陆地的水面;土地即地球表面。
从纵的角度看:“土地是指大自然为了帮助人类,在陆地、海上、空气、光和热个方面所赠与的物质和能量”——马歇尔“经济学家所使用的土地这个词,指的是自然的各种力量,或自然资源。
……经济学上的土地是侧重于大自然所赋予的东西”——伊利综上所述:土地是由地球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分、空气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且由于人类投入了大量劳动,现实的土地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二、国土的概念国土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全部疆域,即其所管辖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和,包括这一区域范围内的全部资源条件三、土地的特性1、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2、经济特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第二节土地的功能与分类一、土地的功能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非生物)功能派生:资产功能;景观功能二、土地的分类(一)按经济用途分1、农用土地:耕地;园地;林地;草地2、非农业生产用地:厂矿用地;交通用地3、城乡居民点用地4、水域:河流;湖泊;水库;其他5、特殊用地:休息用地;自然保护区;军事用地;未开发利用的土地(二)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划分共分8个一级类型,46个二级类型。
8个一级类型是: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域、交通用地、未利用地(三)新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一级(3个):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二级(15个):A. 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B. 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用地、特殊用地、交通用地、水利建设用地;C. 未利用土地、其他土地三级(71个):略(四)国外分为10个类型: 住宅用地、工商业用地、耕地、林地、牧场和放牧地、矿业用地、娱乐用地、交通用地、服务性用地、裸露和荒芜的土地第三节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四个方面:市场;土地权属转移及收益分配;土地利用经济;土地制度二、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土地利用中的生产力组织和土地所有、使用与管理中的生产关系及其调节。
土地经济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研究人与土地及土地利用中人与人关系的科学,是经济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第一节土地利用的含义及目标一、土地利用的含义1、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2、理解土地利用是个技术问题同时又是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动态概念。
二、土地利用的具体(基本)内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⑴、土地利用程度农业:垦殖系数、森林覆盖率、水面利用率城市:建筑密度、容积率、土地利用系数⑵、土地利用结构⑶、土地利用效益用单位面积的土地所提供的产品(价值)、服务来表示,它反映了人类利用土地目标实现的程度。
3、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开发5、土地保护⑴关于基本农田保护①基本农田: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②基本农田保护区: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照法定程序划定的区域。
⑵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包括:①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粮、棉、油和名、优、特、新农产品生产基地;②高产、稳产田和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以及经过治理、改造和正在实施改造计划的中低产田;③大中城市蔬菜生产基地;④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⑤国务院规定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其他耕地。
三、我国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2、土地供不应求与土地浪费兼有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还有待提高四、土地利用的目标和手段1、土地利用的目标:从两个方面考察:⑴可提供的物质产品和服务;⑵土地利用最终发挥的作用:经济目标;生态目标;环境目标。
2、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手段制定土地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改革土地利用制度;政府控制农地向非农用地的转移;土地税收。
第二节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一、原则1、先调查、评价、规划、后开发利用2、以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结合3、在农业优先的前提下,统筹安排用地比例4、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5、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二、集约利用需要的条件1、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可以向土地提供足够的物质投入2、有较充足的劳动力提供足够的人工3、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手段三、具体措施1、土地的利用与改造相结合2、土地利用与培养地力相结合3、土地利用与保护相结合4、土地利用与复垦相结合第三节土地利用的效益评价一、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评价1、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是指对土地的投入与取得有效产品(或服务)之间的比较。
有效产品是指能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例如,能交换出去、实现其价值的商品)。
投入产出率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就好;投入产出率低,则经济效益差。
2、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指标⑴产出类指标:产品的实物量;总收入;净收入;利润⑵投入类指标:土地面积;劳动力;资金(开发或基建性投入);成本3、静态分析法:单位投资产品增长率;单位投资收入增长率;投资收益增长率;投资回收期4、动态分析法二、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评价1、农田的生态效益评价:光合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潜力、气候—土壤潜力2、农业能量投入产出效果分析3、生态经济效益评价三、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评价土地利用后果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及其相应产生的政治和社会影响。
第三章土地集约利用第一节“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形成及演变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早期表述1、威廉·配第最早注意到“土地报酬递减”现象一定面积的土地的生产力有一最大限度,超过这一限度之后,土地生产物的数量就不可能随着劳动的增加而增加了2、杜尔阁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内涵进行了详细表述撒在一块天然肥沃的土地上的种子,增加劳动投入后,产品产量增加的比例会大于投资增加的比例,直到这一比例达到它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为止。
超过这一点再增加投资,产量的增加会越来越少,直到土地的肥力被耗尽,投资的增加不会使产量有任何提高3、安德森首先注意到了科学技术因素的影响作用在合理的经营制度下,土地的生产率可以无限制地逐年提高但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条件下,这种提高是有限的。
土地肥力会递减,一定量的土地能供养的人口是有限的4、威斯特首次正式提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耕作改进的过程中,原生产物数量的增加将耗费日益增大的费用,或者换句话说,土地纯产品和它的总产品的比例是持续递减的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中期演变马尔萨斯最早提出“土地肥力递减规律”主要观点:“按耕作进展的比例而增加的年产量,和以前的平均增加额比较起来,必然是逐渐地并不变地减少下去的”。
与杜尔阁的区别:1、从宏观角度分析问题;2、分析的是人类整个社会生产过程;3、分析对象是不同年代、土地、作物的不同投入所带来的产量的平均变化;4、只看到报酬递减,而没看到此前的递增。
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发展和完善西尼尔给其内涵增加了“农业生产技术保持不变”这一重要条件;引入“若干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作为其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研究报酬的领域从农业生产部门回到了农业生产单位;报酬作为不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演变成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把“报酬递减规律”从农业领域推广到一般生产领域。
四、几点启示:1、土地报酬与土地肥力不是同一概念;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命题没有准确表达该规律的本质;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不是针对历史过程,而是在一定生产条件下,一季作物的生产过程;4、“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属于与生产关系无关的生产力范畴;5、土地单产的提高重要的一条是品种,而品种不在“报酬递减”研究之列。
第二节土地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一、土地肥力与土地报酬的区别二、土地报酬的实质及形态1、实质:对一定面积土地投入中某项变动要素的生产率。
2、形态:实物形态、价值形态、价格形态第三节土地报酬变化的阶段分析一、自然科学是研究“报酬递减规律”的基础李比希的“最小因子律”:作物产量的多少受所施元素的最小因子的制约;作物产量与养分成正相关。
“最佳因子律”:直线上升至最高点后直线下降。
产量上升呈对数曲线;产量上升呈 S 形。
二、报酬变化阶段的教学分析农业生产的函数关系:Y = f ( X1, X2, X3,’’’ Xn )研究一种生产要素与总产量的关系的函数表达式: Y = Ф ( Xi )平均产量 ( APP ) = Y / X边际产量 ( MPP ) = 가Y / 가X研究报酬变化规律,主要是研究边际产量。
第四节土地集约利用途径一、正确地认识投入1、要想获得土地利用的高效益,就要有大量的投入。
2、如果某项固定资产投入已达到最佳点,就不应再增加这种投入。
3、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应按照报酬递减规律的思想,求得所有投入的最适量。
二、正确掌握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度1、依据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农业技术发展水平和投入能力。
2、依据土地本身的肥力、土地位置和交通条件。
3、具体的经营目标。
三、农业用地集约利用的途径1、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全年光能利用率2、增加单产,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3、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土壤潜在生产力4、多层次利用光能空间,进行立体开发,提高单位面积的光能利用率四、非农用土地的集约利用。
第四章土地分区利用第一节土地区位利用原理一、区位论及其产生过程区位:分布的地区和地点。
区位论: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一)农业区位论——屠能《孤立国》1、其中心内容是: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其中尤其是农业生产地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2、孤立国的假设:(1)、有一片肥沃的平原,平原上只有一个城市,位于平原的中央;(2)、平原上任何地方土壤的肥沃程度一样,都适宜耕作;(3)、城市向周围原野提供工业品,从周围土地获得农产品;(4)、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5)、农业经营以取得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6)、平原周围为不毛荒野,并与外界隔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