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摘要:论语曰:“不知礼,无以立。”在中国古代,“礼”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它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也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从现代角度考虑,孔子的礼制教育思想之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仍有益处。

关键词:孔子;礼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07-0000-01

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儒学的核心精神是礼制,孔子毕生追求的政治统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理想模式即是礼制制度模式,孔子为此也付出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

一、“礼”的起源与发展

“礼”最初起源于祭祀祖先和祭奉鬼神之事,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具有的一些风俗习惯,到了周朝才被广泛运用到社会政治领域中,成为了具有维护宗法等级社会的政治制度。而到了春秋时期,“礼”则规范了上至统治者君王下到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礼”规定了不同阶层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有行为动作处事都要与自己的身份地位相符合,严格按照“礼”的要求做事。

二、礼制教育之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皆有益处

“礼”是一种外在的约束方法和价值规范。章学诚说:“孔子之大,学周礼一言可以蔽其全体”。(《文史通义?原道下》)孔子不仅是单纯地重视礼制教育的形式,而是更多地重视礼制教育的实质和精神。[1]

(一)“礼”益于修身

从一个人在修养身心方面所达到的成就和一个人的心智及对身体的运用都达到了成熟的程度上来看,就标志着他已经成人了,而一个人成人的行为则表现在他做事上。“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孔子认为不懂得命的人就不能成为君子;不懂得礼仪的话,就不能立足于社会。这里“知命”“知礼”都是做人所必须的,一个人如果没有礼仪方面的约束,那么这个人就不会真正的领悟到做人的精神。因而“礼”是每个人自立的根本和基础。论语中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就是说恭敬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烦扰不安;谨慎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畏缩拘谨;勇猛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则会违法作乱;直率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尖刻伤人。在孔子看来,恭、慎、勇、直这些都是好的品质,但是如果没有按照“礼”的要求来加以节制的话就会产生很多弊端,可见“礼”对培养一个人内在德行的重要性。“礼”就是我们树立德行的重要途径,我们把礼理解为“忠、孝、仁、爱、文、行、忠、信”等,并且将它们外化为日常行为,通过亲身的实践和

感悟,人们就能一步步修身进德,牢固树立德性。在我们不同年龄阶段上,都应该有相应的礼仪教育,这样才能及时调整人生之舵。

(二)“礼”益于齐家

一个人对于社会而言首先他是家庭的一员,而在家庭中又承担着多个角色。“礼”将人们的行为加以规范使其遵循道德要求,从而维护了家庭的安定和社会有序发展。“礼也者,小事大,大字小之谓”,就是说“礼”的内涵就是小辈侍奉长辈,大人要抚育孩子,孔子主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不仅仅是教我们表面上的那些礼仪规范,而是发自内心的教人做到如何互相尊重、礼尚往来,教人怎样敬老尊贤立德正己,又教人怎样慎终追远。如果能够做到这样长期的“礼”的教育,那么夫妇、父子、兄弟、朋友等关系都能够融洽和睦相处了。一个大家庭就是一个小型社会,只有把家庭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解决好了,整个社会的人才会自然而然的共同遵循社会秩序。

(三)“礼”益于治国

孔子期望建立以周朝那样的社会秩序,他的政治目标就是恢复周礼的权威,因此孔子提出“正名”来维护周礼。论语中提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就是说如果混乱的名分不纠正,说话就不会顺理成章;说话不顺当的话,事情就办不好了;事情如果办不好那么礼乐就不能重兴。孔子提倡无论上到领导者,还是下到普通老百姓都应该按照等级名分去做符合

“礼”的事情,如果社会中每个人都用“礼”来确定好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做好自己应当充当的社会角色并完成自己应尽的义务,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因为“礼”的划分而显得井然有序。这在当今社会也是值得推崇的,只有全社会的人都共同遵守“礼”的规范和准则了,人们的社会活动才能正常有序进行。尤其是领导者,领导者如果能够遵守礼法,不干违背“礼”的事,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严于律己,为民为国,那么贪赃枉法这些可能就不复存在了,也能够在人民中树立起威信来。领导者以身表率,百姓也会效仿,如果百姓通过对“礼”的学习,而知道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那么就达到了以德治国的效果,比起刑罚,“礼”能够从根源上断绝违法现象的存在。论语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孔子认为用政令来训导人民,用刑罚来整治约束人民,即使人民暂时受到了惩处,也不会使他们有以犯罪为耻的羞耻心和悔改之意;若是能够用道德来训导人民,以“礼”来教化引导民众,人民就会有羞耻之心,从而能自觉的端正其行为便不敢轻易犯罪,也就会自觉遵守规范从而使得社会稳定。

(四)“礼”益于平天下

随着社会转型时期风险的加剧,的确需要包括“礼”制教育在内的各种手段综合运用来调节各种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稳定性,需要践行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思想。这是一种以

“礼”为导向,以“和”为内涵的稳定管理秩序的社会机制,“礼”与“和”相互贯通,“礼”是构筑“和”的前提,“和”是实现“礼”的基础,两者相辅相成。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是充分包容了差异性的“和”,即正确对待个体间、阶层间和利益群体间的差异,协调、尊重和包容,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境界。[2]“和而不同”也是解决国际关系中矛盾冲突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和而不同”,是世界多元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反之,“同而不和”就必然导致纷争乃至战争。现在,人类拥有的核武器可以在瞬息之间毁灭地球和人类自身。如果只强求“同”而不谋求“和”,矛盾冲突激化而导致核战争,所以说,“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只有在大目标不冲突的前提下,承认差异,包容差异,乃至尊重差异,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荣,最终进入“天下大同”的境界。这里的“大同”,是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外在的相同一致,实质上就是“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3]

在封建时代,“礼”用来维持着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也是中国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不仅仅是要依礼行事,更重要的是要随时警惕自己不要做失礼的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做到这“四勿”,就必须“克己”,就是要随时注意约束自己,战胜自我。但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