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讲中国文化基本精神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中国文化概论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 措施:
▪ 1、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大量引 入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 代化运动。
▪ 最早采用西式武器、西法教练的军队(湘军、淮军) ▪ 最早的近代海军(北洋、南洋水师) ▪ 最早的近代兵工厂(安庆军械所、天津机器局、山东机器
局) ▪ 最早的舰船制造厂(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局) ▪ 最早的近代军校(求是堂艺局、天津武备学堂) ▪ 最早的用于军事的近代通讯设施(津沪电报线、天津电报
▪ 陈独秀:“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 人权并重。”
▪ 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就是把自然科学 的实验方法普遍化,上升为一种方法论,成为一 种人生态度。
▪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而新文化运动 正是要在伦理层面上改变旧文化,它把伦理的觉 悟看成是“吾人觉悟最后之觉悟”,因此表现出 十分激烈的反传统情绪。
▪ 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长 达五千多年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
▪ 辛亥革命口号: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 三、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五四新文化运动
▪ “人不如人”
▪ 1、主要目的:改造国民性。
▪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结 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 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 2、个性主义,或称个人主义,是新文化运动的一 块基石。
▪ 新文化运动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根本之点就在 于“重人的价值”,把人性的觉醒、个性的解放、 人格的独立,唤醒“国民之自觉”,作为根本任务 。
▪ “打倒孔家店” 、妇女解放的潮流、白话文运动 、感情“自然流泻”的诗歌创作,都是个性解放的 强烈呼喊。
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封建经济逐步遭到破坏, 封建专制制度也随之发生动摇。

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

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新 局面
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推进实践创新、理论 创新、制度创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二、十八大报告导读
(二)发展道路——《报告》第二部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三者统一的伟大实践
二、十八大报告导读
(四)发展任务——《报告》第四、五、六、七、八部分
1.经济建设——富强
全面深化经济
体制改革 全面提高开放 型经济水平 实施创新驱动 发展战略
推动城乡发展 一体化
推进经济结构 战略性调整
二、十八大报告导读
(四)发展任务——《报告》第四、五、六、七、八部分
2. 政治建设——民主
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三、《报告》新思想、新观点、新部署
(五)两个同步
添加标题
劳动报酬增长和 劳动生产率提高 同步
居民收入增长和 经济发展同步
三、《报告》新思想、新观点、新部署
(六)三个公平
添加标题 强调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把保障社会 公平正义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权利公平 机会公平
强调“更公平”,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细 化,是将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明确信号
一、十八大主题、主要成果及报告结构
(三)报告结构
《报告》分12个部分,若以发展为主线,可归类整 理为发展回顾、发展道路、发展蓝图、发展任务、发展 条件等五个部分
一是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
二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四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五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六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八课《中国的石拱桥》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八课《中国的石拱桥》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八课《中国的石拱桥》课堂笔记本节课我们讲解了中国的石拱桥,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珍品之一。

从石拱桥的构造和历史文化来看,我们可以学到不少知识和人文精神。

一、石拱桥的构造石拱桥是采用石材建造,桥墩、桥拱都采用石材砌筑,是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之一。

石拱桥的构造比起其他桥型更加稳固,可以承受更大的压力。

其主要的构造部分包括桥拱、桥墩、桥台等。

桥墩是石拱桥的支撑部分,桥拱是桥面的拱形石构件,桥台则连接桥墩和桥拱。

二、石拱桥的历史文化中国的石拱桥在形式上早在汉代就已经开始出现,并在隋唐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明清时期,石拱桥达到了较高的技术水平,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

著名的石拱桥有望江楼和赵州桥等。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石拱桥不仅承载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还代表了中国传统建筑精神的集大成者。

三、石拱桥的地区特色不同地区的石拱桥有各自的特色,这些特色反映了地区文化和民族精神。

例如,四川锦里大桥的建造采用了川西独特的坎子岩,造型特殊,技术复杂;邢台钱塔桥则是较稀有的石拱桥,以青石为主要建材,多采用十字拱和三孔拱形式。

四、石拱桥的保护与修复如何保护和修复中国的石拱桥,是当代建筑师和文物保护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对石拱桥的保护应包括维护其石材、修复基座等工作。

同时,任何修复都必须尽力保持其原始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要又考虑到当代建筑技术的特点。

总之,中国的石拱桥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珍品之一。

在保护和修复石拱桥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尊重历史文化,也要注重现代技术的运用,确保这些珍贵的文物能够持续地为人们所欣赏和利用。

五、石拱桥的文化遗产价值石拱桥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价值。

其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高水平,还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念,如坚毅、凝聚、稳健等。

此外,石拱桥还作为历史文物和旅游景点,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成为传递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 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    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2)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2)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3)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第五章 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 (5)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字 (5)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6)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 (7)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 (7)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 (8)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8)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8)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11)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11)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2)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13)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15)第十九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15)绪论一 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 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 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十八大精神要点及解读(两篇)

十八大精神要点及解读(两篇)

∙十八大报告要点解读∙编者按: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11月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胡锦涛同志向大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

报告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准确而鲜明地向党内外、国内外阐述了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与会代表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产生热烈反响。

学院党委宣传部专门编辑收集了有关专家对十八大报告要点的解读文章,现整理如下,提供给全院师生理论学习之用。

1.建成小康【报告原文】: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要点解读】:从“建设”到“建成”,这一字之变,是个质的飞跃;这一字之改的“含金量”很高,为我们扎扎实实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阶段性目标,把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美好前景,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必将极大激发全国人民的奋斗热情。

2.两个翻番【报告原文】: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

【要点解读】:这是中共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

到那时,全国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用水平将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将明显提高,教育现代化将基本实现,农民工子女将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城乡就业将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将会缩小,中等收入群体将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将大幅减少,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将加快,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将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中华文化精神

中华文化精神

’者也。——冯友兰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
古希腊的明灯在初点燃 的土地上熄灭。罗马的 威力被埋葬在广大帝国 的废墟下。但是建立在 社会与人的精神理想基 础上的文明仍然活在中 国和印度……正像活的 种子一样,天上降下滋 润的雨水,它就会抽芽 、成长,伸展它造福的 树枝,开花、结果。 ——泰戈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014-04-02 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
王岐山: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没有 中断的文明。“国家”是中华传统文化独有的概 念,国与家紧密相连、不可分离。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修身为首要,治国从治家开始。只有修 好身,才能理好家、治好国。中国人讲的家既指 家庭,又包括家族,家族内外长幼有序,讲究道 德礼仪。中华传统文化是伦理文化、责任文化, 为国尽忠、在家尽孝,天经地义。中华传统文化 的核心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 就是中华文化的DNA,渗透到中华民族每一个子 孙的骨髓里。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人敢挑战这 八个字。家国情怀和修齐治平、崇德重礼的德治 思想,把社会教化同国家治理结合起来。
——伏尔泰
中国文化对世界的贡献
物质产品
精神产品
科技成果
制度文明
4、中国文化近代以来受到 严重挑战、拷问、质疑和批判
五四文化激进主义 全盘西化主张 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
5、中国崛起使中国文化复兴和发展遇到
新的机遇
三、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干
1、以人为本思想 “仁”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仁爱精 神 “仁者,爱人。” 韩愈“博爱之谓仁,行而 宜之之谓义”。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2、中国文化维系了一个强大、稳定、祥和
的祖国
3、中国文化曾对世界作出重大贡献,推动

第十八讲 老子智慧与人际交往的境界

第十八讲 老子智慧与人际交往的境界

第十八讲老子智慧与人际交往的境界老子在人际交往方面有许多理念、技巧、智慧,这里我们来谈谈交往的境界问题,做一次认识上的升华。

技巧与境界人际交往有个技巧问题,但是更有个境界问题。

老子教导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在人生的成功方面有一种大境界,一种理想的大境界,我们可以体味老子的教导,去自觉地追求这样的理想境界。

先来出个自由想象题目:如果你的孩子踢足球,不小心把人家的玻璃窗打碎了,作为父母的你该怎么处理人际关系?我们设想有很多方法,在现实生活中也常看到,比如:1.可能在没人看见的情况下,叫自己的孩子不声张,就算了。

2.让他不承认,或者用种种借口抵赖。

3.帮孩子一起向别人吵闹。

4.让孩子承认错误,父母掏钱买一块赔人家。

如此等等,一块玻璃窗是很小的事情,但是上面的处理,大家一看立刻就分出水平来。

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幼年就发生过这样的往事。

他在11岁的时候,踢足球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

人家要索赔12.5美元,这些钱当时可以买125只鸡蛋。

里根向父亲承认错误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他为难地说:“我没有钱赔人家。

〞父亲说:“这12.5美元借给你,一年后还我。

〞从此他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经过半年的努力,还清了这笔欠父亲的钱。

里根后来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这种对过失的负责,使人一辈子刻骨铭心,对培养健全人格和成就大事业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朱瑞芬《人生智慧海》,百花文艺出版社〕这里的人际关系有父亲与孩子、孩子与他人、父亲与他人的三种关系,我想里根父亲的做法不是简单的一个处理的技巧问题了,而是在后面有一个境界问题了。

惟其不是一个小技巧,而是后面连着的是境界,所以产生出来作用和影响就大而深远。

我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后,同样也使得我刻骨铭心!我们再看看,当今的一些导向以及容易让人进入的误区。

今天人们很重视人际交往的问题,但是有许多的讨论、研究、对策、导向,往往只是停留在一些小技巧方面。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八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八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八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的第十八课,主要讲述的是中国人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所面临的自信问题。

本文所属的论述文,语言简练、条理清晰,通过大量的历史事例以及社会现象的分析,阐述了中国人在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科技发展等多方面的成就和优势,同时也揭示了中国人在改革开放后所面临的自卑情绪和自信不足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在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科技发展等方面的成就和优势,理解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所面临的自信问题,同时也能够分析导致中国人自信不足的原因,从而认识到自信力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和文本理解的能力,能够运用归纳和推理等思维方式对文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信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信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自信心态,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文化自信,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尊心。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在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科技发展等方面的成就和优势;(2)分析导致中国人自信不足的原因。

2.教学难点(1)学生自信心的培养;(2)走出“民族自卑”情绪的引导。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图画、视频和问题等多种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自信的情感。

2.讲授法:运用讲解、解读、归纳和举例等方法详细解读文章内容,分析提高学生的文本理解和分析能力。

3.课堂互动式教学法:通过问题设置、小组讨论、思维导图、拓展阅读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加强学习效果。

五、教学手段1.多媒体:投影仪、电脑等;2.黑板、彩笔等。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0分钟)1.通过图片和问题引入主题,唤起学生对中国文化、国家和民族的认知:你知道中国在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科技发展等方面的成就和优势吗?你是否对自己和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有信心?2.师生讨论: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民族自信的理解,自己对自己有多少信心,同时也希望能够产生共鸣。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_张岱年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_张岱年

收稿日期:2003-07-10作者简介:张岱年(1909—),男,河北献县人,北京大学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名誉会长。

 2003年第5期总第176期 齐鲁学刊QILU JOU RN AL N o .5G eneral No .176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北京大学,北京100871) 摘 要:几千年来,中国文化长期延续发展,虽曾经走过曲折的道路,而仍能自我更新,继续前进。

其发展更新的思想基础,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其主要内涵有四项基本观念,即:(一)天人合一;(二)以人为本;(三)刚健自强;(四)以和为贵。

关键词:中国文化;天人合一;人本;刚健自强;和中图分类号:G 02;B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 (2003)05-0005-04 现今时代,做一个中国人,最重要的是具有爱国意识,而爱国意识有一定的思想基础。

只有认识到祖国的可爱,才能具有爱国意识。

而要认识到祖国的可爱,又必须对于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有正确的理解。

几千年来,中国文化长期延续发展,虽曾经走过曲折的道路,而仍能自我更新,继续前进。

这发展更新的思想基础,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何谓精神?精神即是思维运动发展的精微的内在动力。

中国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这就是文化的基本精神。

当然,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思想意识在一定条件下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文化的基本精神必须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广泛的影响,为大多数人民所接受领会,对于广大人民具有熏陶作用。

二是具有激励进步、促进发展的积极作用。

具有这两方面的表现,才可以称为文化的基本精神。

我认为,中国几千年来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其主要内涵有四项基本观念,即:(一)天人合一;(二)以人为本;(三)刚健自强;(四)以和为贵。

以下试依次加以诠释。

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即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亦即认为人与自然界不是敌对的关系,而是具有不可割裂的关系。

敦煌学十八讲读书笔记

敦煌学十八讲读书笔记

敦煌学十八讲读书笔记《敦煌学十八讲》是一本关于敦煌学的著作,作者是敦煌学专家李学勤。

敦煌学是研究敦煌遗书、敦煌壁画和敦煌文化的学科。

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读书笔记,从多个角度进行全面的回答。

首先,本书介绍了敦煌学的研究背景和历史。

敦煌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重要的丝绸之路节点,因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敦煌学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初,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

作者详细介绍了敦煌学的研究方法、学术成果和学术团队,让读者对敦煌学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其次,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敦煌遗书的分类和研究。

敦煌遗书是指在敦煌莫高窟等地发现的文献遗存,包括经、史、子、集、诗、赋、传、记、表、谱等多种文体。

作者对敦煌遗书的内容、形式、年代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揭示了这些遗书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宗教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第三,本书还介绍了敦煌壁画的研究。

敦煌壁画是敦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丰富多样的题材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闻名于世。

作者对敦煌壁画的内容、风格、技法等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分析,深入剖析了壁画所反映的历史、宗教、社会等方面的信息。

同时,作者还介绍了敦煌壁画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让读者了解到敦煌壁画的珍贵性和保护的重要性。

此外,本书还涉及了敦煌文化的其他方面,如敦煌音乐、敦煌建筑等。

作者对这些方面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分析,使读者对敦煌文化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总的来说,本书通过对敦煌学的多个方面进行系统的介绍和分析,展示了敦煌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学术价值。

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可以深入了解敦煌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

同时,本书还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资料,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敦煌文化的艺术魅力。

不仅如此,本书还对敦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对于敦煌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上就是我对《敦煌学十八讲》的读书笔记,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讲述

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讲述
• 它是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或者说是中 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日:七点 五十四分。
• 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观念或文化传 统,它必须具有两个不可或缺的特点:
• 一是具有广泛的影响,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 民,为他们所认同所接受,成为他们的基本 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
• 二是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 步的积极作用。
• 西周时期,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是自然和社会的 最高主宰,天人关系实际上就是神人关系。《尚
书·洪范》中说:“惟天阴骘下民。……天乃赐禹洪 范九畴,彝伦攸叙。”认为天是保佑民众的,因而把 九类大法赐给禹,人伦规范才安排就绪。这种观点, 肯定在“天”(神)与人之间有着相通的关系,可以 说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
• 在他们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 相通的,因而可以达到统一。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七点 五十四分。
•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有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 • 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天人合一”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
产生;但作为一个明确的命题,“天人合一”则是由北 宋著名哲学家张载最先提出来的。
• 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 “贵和尚中”就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 内容。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日:七点 五十四分。
二、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 天人合一 • 以人为本 • 贵和尚和
我们思想道德课本则总结为:热爱和平,维护统一,追求创新,追求和谐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日:七点 五十四分。
• 所谓与天地合其德,是指人与自然界要相互 适应,相互协调。
• 所谓“先天”,即为天之前导,在自然变化 未发生之前加以引导;所谓“后天",即遵 循自然的变化规律,从天而动。

敦煌学十八讲

敦煌学十八讲

敦煌学十八讲第一讲:敦煌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地理位置敦煌位于中国甘肃省的西北部,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代文化遗址之一。

它位于河西走廊的东部,是历史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节点。

敦煌地处沙漠边缘,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自然景观而闻名于世。

历史背景敦煌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当时是西域的一个重要边陲城市。

在东汉末年,这里逐渐成为丝绸之路上的商业和文化交流中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敦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吸引了许多佛教壁画和经文的创作和收藏。

第二讲:敦煌的文化遗产莫高窟莫高窟是敦煌最著名的文化遗址之一,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

它是一系列由岩壁雕刻和壁画组成的佛教洞窟,起源于4世纪,持续到14世纪。

这些洞窟中保存了大量精美的佛教壁画和雕塑,展示了丰富的艺术风格和主题。

孤山寺孤山寺是敦煌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建于5世纪。

它是一个佛教寺庙,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壁画而闻名。

孤山寺的壁画描绘了佛教故事和宗教场景,展示了敦煌独特的艺术风格。

第三讲:敦煌壁画的艺术风格和题材艺术风格敦煌壁画采用了独特的绘画技巧和艺术风格,融合了东方和西方的元素。

它们通常以鲜艳的色彩和精细的细节为特点,描绘了各种人物、动物和风景。

敦煌壁画的艺术风格对后来的中国绘画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题与题材敦煌壁画的主题多样,涉及佛教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事件等。

其中最常见的主题是佛教故事和佛陀的生平。

这些壁画通过细致入微的绘画和精湛的雕塑,生动地展示了佛教的信仰和哲学。

第四讲:敦煌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艺术和文化传播敦煌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中亚和欧洲,并对当地的艺术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敦煌壁画的艺术风格和主题在西方艺术和宗教中得到了广泛的参考和借鉴。

同时,敦煌文化也影响了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在佛教艺术和教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敦煌的文化遗产吸引了无数学者和艺术家的关注和研究。

许多国际学术机构都在进行敦煌学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以推动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合作。

解读十八大精神

解读十八大精神

六、思路
(6)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7)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 的政治本色; (8)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七、亮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
改革目标的新要求
政治民主到社会民主
同志们,我 走了,再 见!!!
中央全会
中央全会会期一般在3-4天。中央候补委员可以出席中央全 会,但无表决权。每次的中央全会一般要审议通过一个中 心议题,所讨论的内容也基本形成了一定的惯例。 如每届的 一中全会产生新的中央领导机构; 二中全会决定向即将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推荐国家机构 领导人员人选; 三中全会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并做出决定; 四中全会一般对党建问题进行研究并做出决定; 五中全会对制定下一个五年规划做出建议; 六中全会一般对文化事务或社会事务进行研究并做出决定, 并决定下一年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七中全会为即将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做准备。
六、思路
3、文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3)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4)增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
六、思路
4、社会: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
建设。 (1)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3)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4)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5)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6)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六、思路
(5)外交战略:互利共赢; (6)外交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 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六、思路
九、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共产党人精神追求; (2)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 民群众的血肉关系; (3)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 (4)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 干队伍; (5)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 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七年级历史第十八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十八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十八课知识点七年级历史第十八课主要讲解了两个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王朝——唐朝和宋朝,其中包括了它们的创立、发展以及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贡献。

本课讲解的知识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唐朝的创立及其政治形制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的王朝,它的创立早在618年就已经完成了。

唐朝的政治形制是中央集权制,由皇帝和宰相等高层官员组成,其治理的范围和能力非常强大,让唐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政治和文化中心。

二、唐朝的经济和文化特点唐朝的经济和文化特点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唐朝发展了繁荣的经济,东西方的贸易也因此而兴盛。

唐朝的文化特点也非常丰富多样,如诗歌、绘画、雕刻等等,其中唐诗更是我们国家文化的瑰宝之一。

三、唐朝与外国交往唐朝的国际地位非常重要,与内地的经济和文化成就相比,唐朝的外交和对外关系同样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唐朝与日本、新罗和突厥等国的关系稳定,使得唐朝在东亚、中亚和西亚地区建立起了许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节点。

四、宋朝的创立及其政治形制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著名的王朝,它的创立时间要晚于唐朝。

宋朝的政治形势比较复杂,首先是北宋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后来又演变成南宋的分治形式,两个时期的特点各不相同。

总的来说,宋朝时期的政治形式多样,但它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维护和发展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五、宋朝的经济和文化特点宋朝时期的经济也非常发达,纵使与唐朝时期相比有所下降,但仍然有着相当的贸易和流通活力。

宋朝的文化特点也非常独特和丰富,如宋词、绘画、版画等等,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着与众不同的表现和风格。

以上就是七年级历史第十八课的知识点,显然,唐朝和宋朝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我们理解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了解我们所生活的国度和文化,都非常重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的判定标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的判定标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的判定标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明积淀的结晶,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艺术风格和生活方式,具有深厚的精神内涵和独特的价值体系。

要判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和探讨。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体现在民族精神上。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秉持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强调团结统一、自强不息、自尊自信。

这种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它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斗志和创造力,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体现在道德伦理上。

中国古代哲学家强调“仁爱”、“礼义廉耻”等道德准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师生情等伦理关系,强调社会秩序和个人道德的约束。

这种道德伦理观念渗透在中国人的血液中,影响了中华民族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观念。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体现在思想观念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中庸之道,主张“和谐”与“有序”,强调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

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思想观念。

第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体现在艺术风格上。

中国古代艺术强调“典雅”、“含蓄”、“内敛”,追求“形神兼备”的境界。

中国传统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弘扬了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体现在生活方式上。

中国人民注重家庭、注重礼仪、注重节俭和勤劳,崇尚“和为贵”的生活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这种生活方式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生活智慧。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判定标准。

首先,它必须是体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具有团结、自强和自信的特点。

其次,它必须强调道德伦理,推崇“仁爱”、“礼义廉耻”等价值准则。

第三,它必须强调中庸之道,追求和谐与有序的思想观念。

文论专题 精选题库

文论专题 精选题库

文论专题1.“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怎样认识刘勰的文学发展观?答:“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学发展的社会动因文学不可能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发展,政治的盛衰、社会的治乱等外界生活场必然会影响到作家的生活、思想和情感,这是文学发展的客观动因。

除了政治,刘勰还认为,时风与社会心理的变化往往也影响文学风格的变化。

例如建安文学,由于当时特定的时代特点和社会心理,所以其呈现的面貌很鲜明:此外,学术文化思想对文学的发展亦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根据刘勰之所述,大抵可归纳出三点:(1)文学随时代、社会诸因素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其规律表现为“质文代变”,即文学内部两种质素――质朴与文华――的相互消长;(2)从上古到宋齐,“质文代变”的具体表现是,或质胜于文(黄唐虞夏、曹魏后期、东晋),或文胜于质(楚、西汉、西晋、宋齐),或质文相兼(商周、东汉、曹魏前期),总的趋势是由质朴向文华发展;(3)指出楚汉之后,文华胜过质朴,有悖于雅正之道,对此不良倾向必须予以矫正。

刘勰的这些看法均以历史史实为依据,大体还是可信的;至于具体描述则稍有粗疏之嫌,甚至带有历史循环论的色彩。

好在刘勰的思考并未就此停下,在《通变》篇中,他还进一步从文学自身的发展变化中找原因,并就如何纠正“从质及讹,弥近弥澹”的不良文风,提出了他自己独到的见解。

2、司空图关于诗歌“韵味”的审美内涵具体表现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结合下面提供的王维诗歌的片段,讨论司空图的“韵味”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终南别业》)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辋川闲居》)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汉江临汛》)答:司空图关于诗歌“韵味”的审美内涵具体表现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

就是说,诗歌的形象要具体、生动、不浮泛,仿佛是读者可以触摸得到的,亦即“近而不浮”;再者,在具体、生动、可感的形象中还要有丰富的蕴藉,所抒发的情感含而不露,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能让读者愈读愈有发现,愈读愈有味道,亦即“远而不尽”。

第十八讲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十八讲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在什么政党领导下取得的?
布尔什维克
2 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 发挥了主力军作用,那工人阶级又是由哪个政党来 领导的呢?
共产党
共 产 主 义 小 组 分 布 示 意0 陈独秀 上海
汉口 长沙 广州
巴黎
中共“一大” 会址
三、中共“二大”的召 开
修改党的目标: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现在目标: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
义压迫。
“一大”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二大”目标
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比较党的“一大”和“二大”确定的奋斗目标有什么 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中国共产党能够实事求是,根据中国情况 制定革命目标。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 1、标志: 创办《新青年》杂志 前期:宣传民主与科学 2、内容: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3、性质: 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4、代表: 陈、李、胡、鲁 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 运动,为五四运动奠 5、意义: 定基础
五四运动
导火线: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上的失败。 时间: 1919年5月4日
口号:
性质: 精神: 意义: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还我青岛 废除二十一条
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 团结、进步、爱国、科学 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工人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艰难的探索
探索
1915~1919 1911 1895~1898 18世纪60~90
包惠僧
李汉俊
董必武
李达
周佛海
邓恩铭
张国焘
王尽美 毛泽东 陈公博 刘仁静 何叔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人合一观念的产生原因: (二)农耕文明使“天学”成为第一科学
中国悠久的农耕文明史,使探究天道自然规律成为古人 最关心的学问:
1)历代帝王登上帝位第一要务是:“治历明时”。 《尚书·尧典》开篇就说:“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 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2)夏代遗留文献《夏小正》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古老 的月令。这篇文字按十二月的顺序,详细的记载了大自 然包括天上星宿、大地生物的相应的变化,形象的反映 了上古人民对时令气候的认识。
最坚强的东西是最柔弱的东西; 最厉害的斗争手段就是不争。
《老子•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 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 去。”
《老子•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蒭 苟;圣人不仁,以百姓为蒭苟。”
《老子·四十九章》:“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 心。”
《老子·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道家学说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庄 子的思想
抱雄守雌,功成身退、无为而治— —天之道
《老子·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 下蹊。”
《老子·四十三章》:“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 下之至坚。”
《老子·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 道。”
《老子·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不为。取天下 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三皇:伏羲、神农、燧人;五帝:黄帝、颛顼、 帝喾、尧、舜。)
三代时期的农业文明:
《论语·宪问》:“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史记•周本纪》说周人的祖先公刘“务耕种,行 地宜,……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 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 诗人歌乐思其德。”
《国语· 周语》记载了周王带领文武百官、众多 农民在上千亩的田野上一起劳动的场面。
明史
新石器时期:南方余姚“河姆渡”遗址的稻米; 北方西安“半坡”遗址的小米——中国先民的农 业格局。
三皇五帝时期:《周易》记载:伏羲作八卦,神 农以《易》作了耜、耒等农具;《史记》记载轩 辕时代已“艺五种”(黍、稷、菽、麦、稻); 相传是帝尧时的歌谣《帝王世纪·击壤之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何有帝力哉!”
儒家对天人合一观念的认识
在对待天人关系上,儒家主张“法天而行, 天人相谐”。
1)孔子对天的理解和体验:
《论语·阳货》:“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 物生焉,天何言哉!”——自然界的生命意义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把自然界 的山、水与仁、智的德性联系在一起。
孔子曰:“唯天为大,唯舜则之。”
邴吉的故事。
天人心性论
人性善恶问题:人性善、人性恶、人性不 善不恶、人性有善有恶。
——《三字经》的头几句话:“人之初, 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战国时期人性大讨论:孟子和告子。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
道,修道之谓教。” ——宋儒:气质之性与自然之性的分离。
道家学说中的天人合一观念——老 子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 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范围和内容
范围: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
内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
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
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
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
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1、天人合一 2、以人为本 3、贵和尚中 4、刚健有为
天人合一观念的产生原因: (一)中国有着悠久而不间断的农耕文
1)老子认为:道法自然,人道无为。 《老子•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 《老子•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 《老子•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道,道法自然。”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物极必反。故老子认为最理想的状态是婴儿、 孩子的状态。
“天人合一”观念下产生的三大学 说
1、天人相副说 2、天人感应(政治)论 3、天人心性论
天人相副说
《淮南子·本经》:“人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 也象地,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六日,人亦 有四支五藏九窍三百六十六节,天有风雨寒暑, 人亦有取与喜怒。故胆为云,肺为气,肝为风, 肾为雨,脾为雷,以与天地相参也,而心为之 主。”
董仲舒说:“是故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天 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 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 秋为死而棺之,冬为痛而丧之。王道之三纲,可 求于天。”
天人感应(政治)论
《中庸》:“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 必有天孽。”
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策问中的符瑞灾异之 变的原因时认为:帝王积德行善,天下归 心,就会招致天降祥瑞符命;反之,若残 贼百姓,人民离散,诸侯背叛,即会召至 灾异。
3)春秋时期,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节气已经确 立。
4)秦汉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 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 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天人合一”观念的产生
对天文现象、自然变化的研究及其成就, 使人们看到了天的运行有其必然之道,这 就是“天道”,天的运动法则规范着世间 的一切变化,人类的一切活动只有效法于 天,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于是,先民们 从很早起,便将自己的一切活动置于天地 人的宇宙大系统中去,天地人三者共同构 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在这一系统中,中 国人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便产生 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2)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认为人应当秉承天地的精 神:
《周易•说卦》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 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 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周易• 大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
《周易•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 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