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模式识别,基于IRIS的K-means聚类与ISODATA聚类算法
isodata聚类算法原理
isodata聚类算法原理
Isodata聚类算法是常用的一种聚类算法,在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该算法主要是基于数学计算理论,通过对样本数据点的聚类分析,得到有意义的聚类结果,并对数据点进行分类。
Isodata算法的核心是统计样本点的属性值、计算相似度,并按照规定的聚类方法进行分类。
下面将介绍Isodata算法的具体流程。
1、指定初始聚类中心:通过查找样本点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确定聚类中心,即初始均值聚类。
2、数据分类:根据每个聚类中心,计算每个数据点与聚类中心的距离来确定数据点属于哪个聚类中心。
3、计算聚类中心:对每个类别中的所有数据点求和,再取平均数,计算得到新的聚类中心。
4、判断聚类终止条件:判断当聚类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小于设定的聚类阈值时,认为结果已经达到了要求的精度,结束聚类过程。
5、聚类重复:对于未完成聚类的数据点,重新分配到相应的类别中,同时重新计算各个类别的聚类中心。
Isodata聚类算法具有以下特点:
1、算法流程简单,易于理解掌握。
2、能够自动确定聚类中心,并能够进行动态聚类。
3、采用了迭代方式进行聚类,能够得到不断优化的聚类结果。
4、能够处理不同数量级、不同特征维度的数据。
尽管Isodata聚类算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局限性,但在许多领域中,它仍然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技术。
优化Isodata聚类算法的具体方法还需要深入研究,以满足不同应用领域的要求。
K-means与ISODATA算法的比较研究的程序
1.K-means算法程序% k-均聚类算法clcclear;% main variablesdim = 2; % 模式样本维数k = 8; % 设有k个聚类中心load('file.txt');PM=file;% 模式样本矩阵N = size(PM,1);figure();subplot(1,2,1);for(i=1:N)plot(PM(i,1),PM(i,2), '*r'); % 绘出原始的数据点hold onendxlabel('X');ylabel('Y');title('聚类之前的数据点');CC = zeros(k,dim); % 聚类中心矩阵,CC(i,:)初始值为i号样本向量D = zeros(N,k); % D(i,j)是样本i和聚类中心j的距离C = cell(1,k); %% 聚类矩阵,对应聚类包含的样本。
初始状况下,聚类i(i<k)的样本集合为[i],聚类k的样本集合为[k,k+1,...N]for i = 1:k-1C{i} = [i];endC{k} = k:N;B = 1:N; % 上次迭代中,样本属于哪一聚类,设初值为1B(k:N) = k;for i = 1:kCC(i,:) = PM(i,:);endwhile 1change = 0;%用来标记分类结果是否变化% 对每一个样本i,计算到k个聚类中心的距离for i = 1:Nfor j = 1:k% D(i,j) = eulerDis( PM(i,:), CC(j,:) );D(i,j) = sqrt((PM(i,1) - CC(j,1))^2 + (PM(i,2) - CC(j,2))^2); endt = find( D(i,:) == min(D(i,:)) ); % i属于第t类if B(i) ~= t % 上次迭代i不属于第t类change = 1;% 将i从第B(i)类中去掉t1 = C{B(i)};t2 = find( t1==i );t1(t2) = t1(1);t1 = t1(2:length(t1));C{B(i)} = t1;C{t} = [C{t},i]; % 将i加入第t类B(i) = t;endendif change == 0 %分类结果无变化,则迭代停止break;end% 重新计算聚类中心矩阵CCfor i = 1:kCC(i,:) = 0;iclu = C{i};for j = 1:length(iclu)CC(i,:) = PM( iclu(j),: )+CC(i,:);endCC(i,:) = CC(i,:)/length(iclu);endendsubplot(1,2,2);plot(CC(:,1),CC(:,2),'o')hold onfor(i=1:N)if(B(1,i)==1)plot(PM(i,1),PM(i,2),'*b'); %作出第一类点的图形hold onelseif(B(1,i)==2)plot(PM(i,1),PM(i,2), '*r'); %作出第二类点的图形hold onelseif(B(1,i)==3)plot(PM(i,1),PM(i,2),'*g'); %作出第三类点的图形hold onelseif(B(1,i)==4)plot(PM(i,1),PM(i,2),'*m'); %作出第4类点的图形hold onelseif(B(1,i)==5)plot(PM(i,1),PM(i,2),'*c'); %作出第5类点的图形hold onelseif(B(1,i)==6)plot(PM(i,1),PM(i,2),'*b'); %作出第6类点的图形hold onelseif(B(1,i)==7)plot(PM(i,1),PM(i,2),'*y'); %作出第7类点的图形hold onelseplot(PM(i,1),PM(i,2), '*k'); %作出第四类点的图形hold onendendxlabel('X');ylabel('Y');title('聚类之后的数据点');% 打印C,CCfor i = 1:k %输出每一类的样本点标号str=['第' num2str(i) '类包含点: ' num2str(C{i})];disp(str);end;2.ISODATA算法程序Mainclc;clear all;fprintf('ISODATA分类算法\n');load('file.txt');x=file;plot(x(:,1),x(:,2),'.');%显示待分类点的坐标位置title('待分类的样本点坐标位置');[N,n]=size(x);%获得样本数目和维数,N为样本数目,n为样本维度K=4;%预期的聚类中心数目thet_N=1;%每一聚类域中最少的样本数目thet_S=1;%一个聚类域中样本距离分布的标准差thet_C=1;%两个聚类中心间的最小距离L=2;%在一次迭代运算中可以合并的聚类中心的最多对数I=200;%迭代运算的次数Nz=1;%决定初始聚类中心的个数ifNz==1z0=[1];z=[x(z0(1),:)];%初始化聚类中心fprintf('选样本点x(%d)作为初始聚类中心\n',z0(1));endifNz==3z0=[1,2,7];z=[x(z0(1),:);x(z0(2),:);x(z0(3),:)];%初始化聚类中心fprintf('选样本点x(%d)、x(%d)、x(%d)作为初始聚类中心\n',z0(1),z0(2),z0(3));endifNz==4z0=[1,2,7,8];z=[x(z0(1),:);x(z0(2),:);x(z0(3),:);x(z0(4),:)];%初始化聚类中心fprintf('选样本点x(%d)、x(%d)、x(%d)、x(%d)作为初始聚类中心\n',z0(1),z0(2),z0(3),z0(4)); endlabel=zeros(1,N);for k=1:I[z,mean_D1,mean_D,delta,Nc,Ni,label]=get_einf(x,z,label);for j=1:Ncif Ni(j)<thet_N%如果类中样本数目太少,则取消该样本子集for i=1:N;if label(i)==jfor m=i:Nx(m,:)=x(m+1,:);endendendend%[z,mean_D1,mean_D,delta,Nc,Ni,label]=get_einf(x,z,label);%重新进行聚类并计算类的基本信息if k==Ithet_C=0;[z] = merge(z,Ni,L,thet_C);continue;endif Nc<=(K/2)%如果聚类中心的数目小于或等于规定值的一半,则对已有聚类进行分裂处理[z] = split(K,z,Ni,thet_N,delta,thet_S,mean_D1,mean_D);continue;endif (Nc>=2*K)||(mod(k,2)==0)%如果Nc>=2K,或迭代运算的次数是偶数次,进行合并处理[z] = merge(z,Ni,L,thet_C);continue;else%否则进行分裂处理[z] = split(K,z,Ni,thet_N,delta,thet_S,mean_D1,mean_D);continue;endend[z,mean_D1,mean_D,delta,Nc,Ni,label]=get_einf(x,z,label);fprintf('样本被分为%d类\n',Nc);for j=1:Ncfprintf('第%d类的聚类中心坐标为:(%f,%f)\n',j,z(j,1),z(j,2));%显示聚类中心坐标endfor i=1:Nfprintf('第%d个样本的坐标:(%d,%d),属于第%d类\n',i,x(i,1),x(i,2),label(i));%显示样本坐标和属于第几类if label(i)==1plot(x(i,1),x(i,2),'.B');hold on;endif label(i)==2plot(x(i,1),x(i,2),'.R');hold on;endif label(i)==3plot(x(i,1),x(i,2),'.g');hold on;if label(i)==4plot(x(i,1),x(i,2),'.m');hold on;endif label(i)==5plot(x(i,1),x(i,2),'.c');hold on;endif label(i)==6plot(x(i,1),x(i,2),'.b');hold on;endif label(i)==7plot(x(i,1),x(i,2),'.y');hold on;endif label(i)==8plot(x(i,1),x(i,2),'.k');hold on;endtitle('分类结果图');end%==================================================================== %函数功能:基于聚类中心进行重新分类,并获得新的分类的基本信息%输入参数:x:样本% z:原聚类中心% label:原样本类别标签%输出参数:z:新的聚类中心% mean_D1:每个类中样本到聚类中心的平均距离% mean_D:全部模式样本和其对应聚类中心的总平均距离% delta:每个聚类中样本距离的标准差向量% Nc:分类的数目% Ni:每个类中样本的数目% label:新的类别标签%==================================================================== function [ z,mean_D1,mean_D,delta,Nc,Ni,label ] = get_einf( x,z,label )[N,n]=size(x);[Nc,n]=size(z);d=zeros(1,Nc);Ni=zeros(1,Nc);%用于保存每一类中样本的个数mean_D1=zeros(1,Nc);%用于保存每个类中样本到聚类中心的平均距离mean_D=0;%用于保存全部模式样本和其对应聚类中心的总平均距离delta=zeros(Nc,n);%用于保存每个聚类中样本距离的标准差向量for i=1:Nfor j=1:Ncd(j)=norm(x(i,:)-z(j,:));endd_min=d(1);for j=1:Ncif d(j)<=d_mind_min=d(j);label(i)=j;%对样本进行分类endendendfor j=1:Ncz(j,:)=zeros(1,n);for i=1:Nif label(i)==jNi(j)=Ni(j)+1;z(j,:)=z(j,:)+x(i,:);endendz(j,:)=z(j,:)/Ni(j);%计算新的聚类中心endfor j=1:Ncfor i=1:Nif label(i)==jmean_D1(j)=mean_D1(j)+norm(x(i,:)-z(j,:));for k=1:ndelta(j,k)=delta(j,k)+(x(i,k)-z(j,k))^2;endendendmean_D=mean_D+mean_D1(j);mean_D1(j)=mean_D1(j)/Ni(j);%获得每个类中样本到聚类中心的平均距离delta(j,:)=sqrt(delta(j,:)/Ni(j));%获得每个聚类中样本距离的标准差向量endmean_D=mean_D/N;%获得全部模式样本和其对应聚类中心的总平均距离end%====================================================================%函数功能:对满足条件的类进行合并%输入参数:z:原聚类中心% Ni:每个类中样本的数目% L:在一次迭代运算中可以合并的聚类中心的最多对数% thet_C:两个聚类中心间的最小距离%输出参数:z_new:新的聚类中心%====================================================================function [z_new] = merge(z,Ni,L,thet_C)[Nc,n]=size(z);D=zeros(Nc,Nc);%记录聚类中心间两两之间的距离merge=zeros(L,2);%用于保存L个最小距离的聚类中心的索引D_min=zeros(1,L);%用于保存L个最小距离D_max=[0,1,1];%保存最大距离的相关信息%第一个参数保存最大距离%第二、三个参数保存最大距离的聚类中心的索引for j=1:(Nc-1)%找到最大距离及其聚类中心的索引,用于初始化D_min和mergefor l=(j+1):NcD(j,l)=norm(z(j,:)-z(l,:));if D(j,l)>=D_maxD_max(1)=D(j,l);D_max(2)=j;D_max(3)=l;endendendfor i=1:Lmerge(i,:)=[D_max(2),D_max(3)];%初始化D_min和mergeD_min(i)=D_max(1);end%------------%以下部分的目的是找到L个最小距离及其聚类中心的索引max=[0,0];%用于保存L个最小距离中的最大距离,及其在D_min和merge中的索引for j=1:(Nc-1)for l=(j+1):Ncfor i=1:Lif max<=D_min(i)max(1)=D_min(i);max(2)=i;endendif D(j,l)<=max(1)%如果新的距离小于L个最小距离中的最大距离,用新的距离替代其中的原最大距离merge(max(2),:)=[j,l];D_min(max(2))=D(j,l);endendend%------------k=0;for i=1:Lif D_min(i)<thet_C%如果距离在最小的L个距离中,且小于thet_C,则满足合并条件,进行合并k=k+1;%以下部分将待合并的两个聚类中心进行赋值(在此处值相等)z(merge(i,1),:)=(Ni(merge(i,1))*z(merge(i,1))+Ni(merge(i,2))*z(merge(i,2)))/(Ni(merge(i,1))+Ni(me rge(i,2)));z(merge(i,2),:)=z(merge(i,1),:);endendz_new=zeros(Nc-k,n);k1=0;for j=1:Nc-1for i=j+1:Ncif z(j,:)==z(i,:)%如果出现相等的聚类中心,则去掉后面一个。
基于ISODATA聚类的词汇树图像检索算法
基于ISODATA聚类的词汇树图像检索算法张婷;戴芳;郭文艳【期刊名称】《计算机科学》【年(卷),期】2014(041)0z2【摘要】词汇树图像检索是一种基于视觉关键词结构的高效的图像检索算法.该算法在特征提取和聚类过程中分别采用SIFT算法和K-means算法.然而,K-means 算法对初值比较依赖,当聚类个数未知时,聚类易出现强分现象,且SIFT算法易造成数据溢出和增加检索时间.对此,给出了两种新的特征提取方法,分别称为SIFT CRONE特征和Color HU特征,同时引入了ISODATA算法对特征进行聚类.SIFT CRONE特征提取方法基于SIFT算法确定图像的关键点,采用CRONE算子计算关键点周围像素的梯度,对关键点进行向量描述,其优点是既保持了SIFT特征的优点又减少了检索时间.Color HU特征是利用SIFT确定关键点和有效区域,对关键点的邻域提取该感兴趣区域的颜色直方图和HU矩特征,降低特征维数,缩短检索时间.在使用ISODATA算法时,设计了一种自适应参数确定算法.实验结果表明,ISODATA算法克服了K-means对初值的依赖,当聚类个数未知时有较好的聚类效果;两种新特征有各自的特点,均可以缩短图像的检索时间,提高检索效率.【总页数】5页(P123-127)【作者】张婷;戴芳;郭文艳【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理学院西安710054;西安理工大学理学院西安710054;西安理工大学理学院西安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1【相关文献】1.ISODATA高效迭代算法在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中的应用 [J], 尹柯;何建忠2.基于ISODATA聚类优化的粒子滤波算法 [J], 魏伟;顾波;刘登辉3.一种基于初始点密度最大的改进型ISODATA聚类算法 [J], 李润青;谢明鸿;黄冰晶4.一种基于ISODATA聚类算法在车辆出行行为分析中的应用 [J], 周春燕5.基于词汇树层次语义模型的图像检索算法 [J], 张月辉;吴健;陆姗姗;崔志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基于ISODATA的用户访问路径聚类算法
[4] Mobasher B, Cooley Retal.Creating adaptive Web sites through usage based clustering of URL s.In:Proc of the 1999 IEEE Know 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 Exchange Work shop (KDEX’99). NewYork: IEEE Press, 1999: 32~37
该 实 验 结 果 说 明 K, I 的 选 值 对 结 果 有 直 接 影响, K 最终的值和初始值不会偏差很大, 中心 的平均长度和初始值有很大的关系。该算法有 较高的效率。
5 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基于 ISODATA 的用户访问路径聚
类算法, 聚类结果为大多用户感兴趣的访问路径, 根据此结果, WEB 管理人员可以调整站点的结构。
相似度。
( 2) 根据下列关系将每个样本 X1 分到聚类中心 为 ci 的聚类 Ci 块中:
|Xl- Ci|=min |Xl- Ci|
1!l!n
ISODATA算法
ISODATA算法汇报文档一.算法介绍1。
背景ISODATA(迭代自组织数据分析算法)来自模糊数学领域,是统计模式识别中非监督动态聚类算法的一种。
在许多科学实验、经济管理和日常生活中,往往需要对某些指标(或事物)按一定的标准(相似的程度、亲疏关系等)进行分类处理。
例如,根据生物的某些形态对其进行分类,图像识别中对图形的分类等.这种对客观事物按一定要求和规律进行分类的数学方法主要就是聚类分析法,聚类分析是数理统计中研究“物以类聚”的一种多元分析方法,而模糊聚类分析法是通过数学工具根据事物的某些模糊性质进行定量地确定、合理地分型划类的数学方法。
2、算法基本思想J . C。
Bezdek 在普通分类基础上, 利用模糊集合的概念提出了模糊分类问题。
认为被分类对象集合X 中的样本x [i]以一定的隶属度属于某一类,即所有的样本都分别以不同的隶属度属于某一类。
因此,每一类就被认为是样本集X 上的一个模糊子集,于是,每一种这样的分类结果所对应的分类矩阵,就是一个模糊矩阵.ISODA TA 聚类方法预先确定样本应该分成几类,从先给出的一个初始分类出发,根据目标函数, 用数学迭代计算的方法反复修改模糊矩阵,直到合理为止。
3、算法基本原理设有限样本集(论域)X={X1,X2,…Xn },每一个样本有s个指标,Xj=( xj1,xj2,…xjs) ,j=1,2,…n.及样本的特征矩阵:欲把它分为c类(2〈c〈n),则n个样本划分为c类的模糊分类矩阵为: 其满足三个条件:(i=1,2,…c;j=1,2,…n)定义c个聚类中心向量聚类中心V={ V1,V2,…Vc }。
其中Vi=(vi1,vi2,…vis },i=1,2,…c。
第i 类的中心vi 即人为假想的理想样本,它对应的s个指标值是该类样本所对应的指标值的平均值:定义矩阵U = [uij ]c ×n的全体构成样本集X 分成c 类的软划分空间:其中,uij 表示第j 个样本Xj 隶属于第i 类的隶属度。
K-means与ISODATA算法的比较研究
中数据点的个数。聚类结果的好坏用目标函数 J 表 示: ������ ������ J= ������ (2-1) ������ =1 ������ =1 ������������������ ������������ , ������������ 公式(2-1)中,������������������ (xj,������������ )是 xj 与 ci 之间的欧氏 距离。目标函数 J 其实是每个数据点与所在簇的质 心的距离之和,所以 J 值越小,簇就越紧凑、越相 对独立。因此,算法通过不断优化 J 的取值来寻求 好的聚类方案,当 J 取极小值时,对应的聚类方法 即为最优方案。 K-means 算法步骤如下: (1) 从 X 中随机选择 k 个初始参照 c1, c2, ……, ck。 (2)在第 n 次迭代中,对任意一个样本,求其 到 k 个中心的距离,将该样本归到距离最短的中心 所在的类。 (3)利用均值等方法更新该类的中心值。 (4)对于所有的 k 个聚类中心,如果利用(2) (3) 的迭代法更新后, 值保持不变 (目标函数收敛) , 则迭代结束,否则继续迭代。 (5)输出聚类结果。 K-means 算法的流程如图 2-1 所示。 开始
2.1K-means 算法简介 K-means 算法是一种古老的、广泛使用的聚类 算法。K-means 算法简单并且适用各种数据类型, 而且有效。K-means 算法是一种典型的基于划分的 方法,目标是根据输入参数 k,将数据集划分成 k
个簇。 K-means 聚类算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划分聚 类算法之一,适用于处理庞大的样本数据[5]。 根据初始值、相异度、聚类平均值计算策略上 的不同,K-均值方法有很多变种,对于数据分布比 较接近球体的情况有很好的聚类效果。 2.2K-means 算法的基本思想 K-means 算法根据输入参数 k,将数据集划分 成 k 个簇。 算法采用迭代更新的方法: 在每一轮中, 依据 k 个参照点将其周围的点分别组成 k 个簇,而 每个簇的质心被视为下一轮迭代的参照点。迭代使 得选取的参照点越来越近真实的簇质心,所以聚类 效果越来越好。 K-means 聚类算法的原理是:首先随机选取 k 个点作为初始聚类中心,然后计算各个样本到聚类 中心的距离,把样本鬼到离它最近的那个聚类中心 所在的簇;对调整后的新簇计算新的聚类中心,如 果相邻两次的聚类中心没有任何变化,说明样本调 整结束,这时某个误差平方和函数已经达到最小, 聚类准则函数已经收敛,算法结束。 2.3K-means 算法的主要步骤 将 d 维数据集 X={xj|xj∈Rd,i=1,2,……,N}聚 集成 k 个簇 W1,W2,……,Wk,它们的质心依次 1 为 c1,c2,……,ck,其中 ci= ������∈������ ������ ������ ,ni 是簇 Wi
K-means算法概述
K-means算法概述作者:宋庆兰来源:《计算机与网络》2021年第20期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和爆炸的信息,传统的处理方法已不能高效快速地对这庞大的数据进行分析,云计算和大数据应运而生。
当前大數据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比如:金融行业,医学行业和管理行业等,其中以IT行业最为明显,大数据分析最常用的分析方法就是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的方法大部分可以应用于所有对象,簇内的对象相似度越高,聚类的效果就越好,聚类算法为了得到改进,试图将相似的对象归入同一簇,不相似的对象归到不同簇。
很明显,我们需要一种合适的相似度计算方法,目前已经知道的相似度的计算方法有欧氏距离、余弦距离以及汉明距离等,在应用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相似度计算方法。
当然,任何一种算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K-means算法也有它的不足之处,但是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处理后得到更好的聚类结果。
K-means算法随机从样本数据中输入聚类个数,还有数据库,此数据库包含个数据对象,然后输出满足方差最小标准个聚类,就是K-means算法。
K-means算法接受输入量;为了满足所获得的聚类,将个数据对象划分为个聚类:相似度较高的为同一聚类中的对象;而不同聚类中的对象相似度较小。
K-means聚类算法的具体流程:(1)任意选取个对象作为初始聚类中心;(2)计算各个对象与中心对象的距离;并根据最小距离对这些对象重新进行划分;(3)计算那些重新划分的对象;(4)计算标准测度函数,当满足一定条件时算法终止;否则返回到(2)。
K-means算法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传统的K-means算法存在的缺点有:对网页处理不足的;在文本聚类中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心值的个数难以确定、孤立点和噪声也会有较大影响等。
传统K-means算法处理的数据仅限于数值型数据,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处理并非只有数值型数据,还有可能要处理类属型的数据,甚至是混合属性特征的数据。
K-means-聚类算法研究综述
K -means 聚类算法研究综述摘要:总结评述了K -means 聚类算法的研究现状,指出K -means 聚类算法是一个NP 难优化问题,无法获得全局最优。
介绍了K -means 聚类算法的目标函数,算法流程,并列举了一个实例,指出了数据子集的数目K ,初始聚类中心选取,相似性度量和距离矩阵为K -means 聚类算法的3个基本参数。
总结了K -means 聚类算法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算法,指出了K -means 聚类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关键词:K -means 聚类算法;NP 难优化问题;数据子集的数目K ;初始聚类中心选取;相似性度量和距离矩阵Review of K-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Abstract: K-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 is reviewed. K-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 is a NP hard optimal problem and global optimal result cannot be reached. The goal , main steps and example of K-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 are introduced. K-means algorithm requires three user-specified parameters: number of clusters K , cluster initialization , and distance metric. Problems and improvement of K-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 are summarized then. Further study directions of K-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 are pointed at last.Key words: K-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 NP hard optimal problem; number of clusters K; cluster initialization; distance metricK -means 聚类算法是由Steinhaus 1955年、Lloyed 1957年、Ball & Hall 1965年、McQueen 1967年分别在各自的不同的科学研究领域独立的提出。
聚类算法方法归纳
聚类算法方法归纳
1. K-Means 聚类:这是一种最常见的聚类算法,它通过确定 k 个初始中心点,并将每个数据点分配给最近的中心点,然后不断更新中心点的位置,直到达到最优的聚类结果。
2. 层次聚类:这种方法通过构建一棵树来表示数据的层次结构,从而实现聚类。
它可以是凝聚的(自下而上)或分裂的(自上而下)。
3. DBSCAN 聚类:基于密度的空间聚类应用程序和噪声(DBSCAN)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它通过计算样本点之间的距离来判断样本点的密度,将样本点分为不同的簇。
4. 高斯混合模型(GMM):GMM 是一种概率模型,它假设数据是由多个高斯分布混合而成的。
通过最大化似然函数来估计模型参数,从而实现聚类。
5. OPTICS 聚类:这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它通过计算样本点之间的距离来判断样本点的密度,将样本点分为不同的簇。
6. Agglomerative 聚类:这种方法通过不断合并最相似的两个簇来构建聚类层次结构。
7. 模型-based 聚类:这种方法使用统计模型(如混合模型、隐马尔可夫模型等)来描述数据的分布,并通过最大化模型的对数似然来确定最佳的聚类数量和成员。
这些是聚类算法的一些常见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数据和应用场景。
在选择聚类算法时,需要考虑数据的特征、聚类的目标以及计算效率等因素。
isodata算法和kmeans算法
ISODATA算法和K-Means算法都是聚类分析的方法,它们的目的都是将数据集划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别或簇,使得同一簇内的数据尽可能相似,而不同簇的数据尽可能不同。
然而,它们在处理数据和算法逻辑上存在一些不同。
ISODATA算法,也被称为Fuzzy C-means算法,模糊逻辑被引入其中,因此,一个数据点不再严格地属于一个簇,而是被赋予一个“部分的真”的概念。
这意味着数据点可能对多个簇都有一定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的大小由隶属度函数确定,而这个函数在[0,1]之间取值。
ISODATA算法是在K-均值算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合并”和“分裂”两个操作,并设定了算法运行的控制参数。
算法的步骤包括:首先,选定分类数c(2<=c<=n),并取一个初始的模糊聚类矩阵;然后,通过不断迭代,逐渐更新聚类中心矩阵V和模糊聚类矩阵。
而K-Means算法则是划分方法的一种,给定一个n个对象或元组的数据库,该算法构建数据的k个划分,每个划分表示一个簇,k<=n,且每个组至少包含一个对象,每个对象属于且仅属于一个组。
同一簇中的对象尽可能地接近或相关,不同簇中的对象尽可能地远离或不同。
K-Means算法是一种迭代的优化算法,最终使得均方误差最小。
具体步骤包括:首先,随机选择k个对象作为初始的聚类中心;然后,通过不断迭代,将每个对象分配到最近的聚类中心,并重新计算每个簇的聚类中心。
总的来说,ISODATA算法和K-Means算法都是有效的聚类分析方法,但它们在处理数据和算法逻辑上有所不同。
具体应用哪种方法,需要根据实际的数据特性和需求来判断。
K-means和ISODATA聚类算法的比较研究
agrh ,K— a s ad IO A A ( ea v ef O gnz g D t A ayi T c nq e ,ae it d cd lo tms i men n S D T I rt e S l rai n aa n l s e h iu ) l nr u e . t i - i s o
技 术 (S IODA A, eav e - gnz gDa nls eh iu ) 两种动 态聚类 算 法 的基 本 思 T I rt eSl Ora in t A a iT c nq e t i f i a ys
想。 并通 过 对 I s 据 集的 实验 , 初 始 中心 的 选取 、 据输 入 顺序 的敏 感性 、 声数 据 的敏 感性 r数 i 从 数 噪 和 聚类效 果等 角度对 这 两种 算 法进 行 了分析 比较 . 果说 明 两种 方 法各 具特 色. 结
关 键 词 : 类 ; 态 聚 类 ; me sI0D A 聚 动 K- a ; n S AT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 图分类 号 : P 9 T 31
文献 标 志码 : A
A o p r tv t d n cu t rn l o i m s c m a a i e su y o l se i g a g rt h : K- e n n S m a s a d I oDATA
2 2 01
文 章编 号 :0 5 3 4 ( 0 2 0 — 0 8 0 2 9- 06 2 1 )107 —5
K- a s IO AT men 和 S D A聚类算法 的比较研 究
陈 平 生
( 兴 职业 技 术学 院计 算 机 系 , 江 绍 兴 32 0 ) 绍 浙 10 0
isodata聚类算法原理
isodata聚类算法原理
isodata聚类算法是一种迭代聚类算法,它是由Inaba等人在1973年提出的。
isodata算法主要应用于图像分割、数据挖掘等领域,它可以将数据集划分为多个类别,并且可以自动确定聚类的数量。
isodata算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计算样本之间的距离和相似度,将相似的样本归为一类。
isodata算法在每次迭代中,会根据聚类的标准和阈值来调整聚类的数量和类别,以达到最优的聚类效果。
具体来说,isodata算法通过以下步骤实现聚类:
1. 初始化:首先将数据集随机分成K个类别,其中K为预先设定的聚类数量。
2. 计算类中心:对于每个类别,计算其类中心,即该类别中所有样本的平均值。
3. 计算样本到类中心的距离:对于每个样本,计算其与各个类中心之间的距离,然后将其归为距离最小的类别。
4. 判断聚类数量:根据聚类的标准和阈值,对每个类别进行分裂或合并操作,以确定最优的聚类数量。
5. 重复迭代:重复执行步骤2到步骤4,直到满足停止条件为止。
总的来说,isodata聚类算法是一种快速、自动确定聚类数量的算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图像分割、数据挖掘等领域。
- 1 -。
kmedodis聚类算法原理
kmedodis聚类算法原理引言:K-means聚类算法是一种常用的无监督学习算法,用于将数据集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它基于数据点之间的相似性度量,将相似的数据点聚集在一起。
本文将详细介绍K-means聚类算法的原理和步骤。
正文内容:1. K-means聚类算法概述1.1 聚类算法的定义和应用聚类算法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通过对数据进行分组,将相似的数据点划分到同一个类别中。
聚类算法在数据挖掘、图像处理、市场分析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1.2 K-means聚类算法的基本思想K-means聚类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将数据集划分为K个不同的类别,其中K是预先设定的值。
算法通过迭代的方式,将数据点划分到距离最近的类别中心点,直到达到收敛条件。
1.3 K-means聚类算法的步骤K-means聚类算法的步骤如下:1. 初始化K个类别的中心点,可以随机选择或者根据领域知识进行初始化。
2. 将每个数据点划分到距离最近的类别中心点。
3. 根据划分结果,更新每个类别的中心点。
4. 重复步骤2和步骤3,直到达到收敛条件。
2. K-means聚类算法的详细原理2.1 相似性度量K-means聚类算法中,常用的相似性度量是欧氏距离。
欧氏距离是指两个数据点之间的距离,可以用来度量它们的相似性。
欧氏距离的计算公式如下:d(x, y) = sqrt((x1 - y1)^2 + (x2 - y2)^2 + ... + (xn - yn)^2)2.2 类别中心点的更新在K-means聚类算法中,每个类别的中心点是通过计算该类别中所有数据点的均值得到的。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centroid = (x1 + x2 + ... + xn) / n2.3 收敛条件K-means聚类算法的收敛条件可以是达到最大迭代次数,或者当类别中心点的变化小于一个阈值时。
3. K-means聚类算法的优缺点3.1 优点- 算法简单,容易实现。
- 对大规模数据集有较好的可扩展性。
ISODATA算法的原理与实现
ISODATA算法的原理与实现ISODATA算法是一种聚类算法,也叫做迭代自组织数据分析技术算法。
该算法主要用于对大规模数据集进行聚类分析,能够自动确定聚类中心、类别数量,并对异常值进行剔除。
下面将详细介绍ISODATA算法的原理和实现。
1.算法原理:(1)初始化:确定初始的聚类中心数量k,设置聚类中心的阈值和异常值阈值。
将数据集分为k个初始聚类。
(2)聚类:计算每个数据点到聚类中心的距离,将数据点分配到最近的聚类中心。
每个聚类的平均值作为新的聚类中心。
计算每个聚类的方差,并与阈值进行比较。
(3)合并聚类:如果聚类中心之间的距离小于聚类中心的阈值,将两个距离最近的聚类合并为一个聚类。
(4)分裂聚类:如果聚类的方差大于类别方差的阈值,将此聚类分裂为两个聚类。
(5)删除异常值:计算每个聚类的方差,将方差大于异常值方差阈值的数据点从聚类中删除。
(6)终止条件:判断聚类中心是否变化小于聚类中心阈值,聚类数量是否小于等于预设的k值,如果满足则停止迭代。
2.算法实现:(1)初始化:确定聚类中心的数量k、聚类中心阈值、异常值阈值、最大迭代次数等参数。
(2)随机选择k个数据点作为初始聚类中心。
(3)进行迭代过程,直到满足终止条件。
在每次迭代中,进行以下子步骤:-将数据点分配到最近的聚类中心,计算每个聚类的平均值和方差。
-判断是否进行聚类中心的合并和分裂,根据聚类中心的距离和方差阈值进行判断。
-删除聚类中的异常值,根据异常值方差阈值进行判断。
-判断是否满足终止条件,如果满足则跳出迭代。
(4)返回最终的聚类结果。
ISODATA算法的优点是可以自动确定聚类中心和类别数量,而不需要手动指定,同时能够剔除异常值。
然而,该算法的缺点是需要预设一些参数,并且对于不同的数据集需要调试不同的参数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另外,算法的时间复杂度较高,在处理大规模数据集时需要考虑算法的效率。
总结来说,ISODATA算法通过迭代过程进行聚类分析,能够自动确定聚类中心和类别数量,并剔除异常值。
简述k-means聚类算法
简述k-means聚类算法k-means 是一种基于距离的聚类算法,它通常被用于将数据集中的对象分成若干个不同的组(簇),每个簇中的对象彼此相似,而不同簇中的对象则彼此差别较大。
该算法最早由美国数学家 J. MacQueen 在 1967 年提出,被称为“是一种对大规模数据集进行聚类分析的算法”。
K-means 算法的步骤如下:1. 随机选取 k 个中心点(centroid)作为起点。
这些中心点可以是来自于数据集的 k 个随机点,或者是由领域知识人员事先指定的。
2. 对于数据集中的每一个点,计算它和 k 个中心点之间的距离,然后将该点分配给距离最短的中心点(即所属簇)。
3. 对于每个簇,重新计算中心点的位置。
中心点位置是该簇中所有点的平均位置。
4. 重复步骤 2 和 3,直到中心点的位置不再发生变化或者达到了预设的最大迭代次数。
最终,k-means 算法会生成 k 个簇,每个簇中包含了若干个相似的对象。
使用 k-means 算法时需要注意的几点:1. 确定 k 值。
K 值的选择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聚类的效果。
如果 k 值过大,可能会导致某些簇内只有极少数的数据点,甚至完全没有数据点。
如果 k 值过小,则簇之间的差别可能会被忽略,影响聚类的精度。
因此,需要通过试错法和业务需求等多方面考虑,选择一个合适的 k 值。
2. 初始中心点的选取。
在 k-means 算法中,初始中心点的位置对聚类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它们被随机选取,可能会导致算法陷入局部最优解。
因此,有些研究者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如 K-means++ 算法等,来优化初始中心点的选取。
3. 处理异常值。
由于 k-means 算法是基于距离的,因此对于离群点(outliers)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一种处理方法是将它们剔除或者加权处理。
总的来说,k-means 算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聚类算法,可以应用于许多领域,如图像处理、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等。
聚类算法与模式识别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
聚类算法与模式识别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数据挖掘是指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新的知识、规律和信息的过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信息学、数学等领域。
在数据挖掘中,聚类算法和模式识别技术广泛应用于数据分类、数据预测、异常检测等方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聚类算法是指将数据集合分成若干个类别的过程。
在数据挖掘中,聚类算法最常用的是K-means算法。
该算法将待聚类数据集合划分为K个簇,使得同一簇内部数据相似度高,不同簇之间数据相似度低。
K-means算法的主要步骤包括确定K值、初始化类簇中心、计算各个数据对象到类簇中心的距离并将其归于距离最近的类簇、重新计算各个簇的中心、迭代直到满足终止条件等。
利用聚类算法可分析数据特征,找出数据的内部结构,帮助我们挖掘出数据内部存在的规律。
聚类算法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例如在医学上,聚类算法可以用于分析疾病数据,帮助医生找出疾病的分类,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在商业分析上,聚类算法可以用于客户细分,从而为营销活动提供指导;在社交网络分析上,聚类算法可以用于发现社交关系、社交圈等,从而为产品推广提供依据。
除了聚类算法,模式识别技术也是数据挖掘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模式识别是指根据一定的规则来分类和识别事物。
在数据挖掘中,模式识别技术常用于特征抽取、分类、预测等方面。
其中,特征抽取是指从数据中发现特征并提取出来,成为了分类和预测的基础。
特征抽取有很多算法,如线性判别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独立成分分析法等。
这些算法可以帮助我们在数据中找到隐含的结构和规律。
除了特征抽取,模式识别还包括分类和预测。
分类是将数据集合分为不同类别的过程,预测是对未来进行预测的过程。
分类和预测需要先进行训练,利用已有的数据集合得到分类或预测模型,然后通过该模型对新的数据进行分类或预测。
常用的分类和预测算法包括朴素贝叶斯、决策树、支持向量机等。
模式识别技术可以应用于如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文字识别、手写字体识别等方面。
西安交大,模式识别,基于IRIS的PCA与KPCA算法
λ1 0 Dλ = diag[λ1 , λ2 ,..., λ n ] = 0
0
λ2
0
. 0 0 ,且 λ ≥ λ ≥ ≥ λ ≥ 0 1 2 n λn
矩阵 U 可以写成 U = [φ1 , φ 2 , , φ n ] ,其中 φi = [φi1 , φi 2 , , φin ]T 是列向量,
对训练数据个数进行改变,采用前 2 个主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实验结果如 下: 训练数据个数 10 30 50 70 100 Class_F 值 0.8339 0.8312 0.8270 0.8358 0.8319 由实验结果可见,训练数据的个数与主成分分析的效果没有明显关系。 1.4 程序实现 %Auther: XXX %Student Number: XXX %Date: 2014.5.20. %Purpose: Practise of PCA close all; clear all; clc; %数据导入 iris_dataset = load('iris_dataset.txt'); %导入iris数据集 x = iris_dataset; %样本 %给数据添加类别标签 label = [ones(50,1);ones(50,1)*2;ones(50,1)*3]; iris_dataset = [iris_dataset,label]; %给定聚类数目 k = 3; MonteCarlo=200; FF_MC = 0;%各类的MonteCarlo平均F值 F_final_MC = 0;%MonteCarlo平均F值 E_MC = 0;%累积贡献率 for r=1:MonteCarlo run = r %选择训练数据 num_train = 30;%训练数据个数 n = randperm(150); x_train(1:num_train,:) = x(n(1:num_train),:);%训练集,不带类别标签 %非训练数据为测试样本 x_test(1:150-num_train,:) = iris_dataset(n(num_train+1:150),:);%测试集,带类别标 签 num_test = zeros(1,3);%存储测试集中各类样本的数目 for i=1:3 index = find(x_test(:,5)==i); num_test(i) = length(index); end
k-means和iosdata聚类算法在生活案例中的运用
k-means和iosdata聚类算法在⽣活案例中的运⽤引⾔:聚类是将数据分成类或者簇的过程,从⽽使同簇的对象之间具有很⾼的相似度,⽽不同的簇的对象相似度则存在差异。
聚类技术是⼀种迭代重定位技术,在我们的⽣活中也得到了⼴泛的运⽤,⽐如:零件分组、数据评价、数据分析等很多⽅⾯;具体的⽐如对市场分析⼈员⽽⾔,聚类可以帮助市场分析⼈员从消费者数据库中分出不同的消费群体来,并且可以分析出每⼀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等,从⽽帮助市场⼈员对销售做出更好的决策。
所以,本篇博客主要是对⽣活中的案例,运⽤k-means算法和isodata聚类算法进⾏数据评价和分析。
本⽂是对“中国男⾜近⼏年在亚洲处于⼏流⽔平?”的问题进⾏分析。
⾸先,先让我们了解什么是k-means和iosdata聚类算法:⼀、k-means算法K-means算法是典型的基于距离的聚类算法,即对各个样本集采⽤距离作为相似性的评价指标,若两个样本集的距离越近,其相似度就越⼤。
按照样本之间的距离⼤⼩,将样本集划分为K个簇。
让簇内的点尽量紧密的连在⼀起,且让簇间的距离尽量的⼤。
最后把得到紧凑且独⽴的簇作为最终的⽬标。
实现过程如下:(1)随机选取K个初始质⼼(2)分别计算所有样本到这K个质⼼的距离(3)如果样本离某质⼼Ki最近,那么这个样本属于Ki点群;如果到多个质⼼的距离相等,则可划分到任意组中(4)按距离对所有样本分完组之后,计算每个组的均值(最简单的⽅法就是求样本每个维度的平均值),作为新的质⼼(5)重复(2)(3)(4)直到新的质⼼和原质⼼相等,算法结束⼆、iosdata聚类算法算法思想:输⼊N个样本,预选Nc个初始聚类中⼼{z1,z2,…zNc},它可以不等于所要求的聚类中⼼的数⽬,其初始位置可以从样本中任意选取。
K为预期的聚类中⼼数⽬;θN为每⼀聚类域中最少的样本数⽬,若少于此数即不作为⼀个独⽴的聚类;θS为⼀个聚类域中样本距离分布的标准差;θc为两个聚类中⼼间的最⼩距离,若⼩于此数,两个聚类需进⾏合并;L为在⼀次迭代运算中可以合并的聚类中⼼的最多对数;I为迭代运算的次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图可以直观看出,本次聚类效果较为理想。 本次聚类随机选出的初始聚类中心为第 42,136,149 个样本。 第 i 类数据被聚类至第 j 簇的数量如表所示 第1簇 第2簇 第 1 类数据 0 50 第 2 类数据 48 0 第 3 类数据 14 0
第3簇 0 2 36
由表可看出,第 1 类数据对应第 2 聚类簇;第 2 类数据对应第 1 聚类簇;第 3 类数据对应第 3 聚类簇。 各类数据的 F 值为 第1类 第2类 第3类 F值 1.0000 0.8571 0.8182
1 NC ∑ NjD j Nj j =1
第七步:判别分裂、合并及迭代运算等步骤: (1)如果迭代运算次数已达 I 次,即最后一次迭代,置 θ C = 0,跳到第十 一步,运算结束。 (2)如果 Nc≤K/2,即聚类中心的数目等于或不到规定值的一半,则进 入第八步,将已有的聚类分裂。 (3)如迭代运算的次数是偶次,或 Nc≥2K,不进行分裂处理,跳到第十 一步;如不符合以上两个条件(即既不是偶次迭代,也不是≥2K) , 则进入第八步,进行分裂处理。 第八步:分裂处理。计算每个聚类 Sj 中各样本到聚类中心的标准差。
P ( Pj , Ci ) =
Pj Ci Ci
(1)
b.召回率
R ( Pj , Ci ) =
Pj Ci Pj
(2)
c.F 值
F ( Pj , Ci ) =
2 ⋅ P( Pj , Ci ) ⋅ R( Pj , Ci ) P( Pj , Ci ) + R( Pj , Ci )
(3)
利用(3)式,对于每一个人工标注簇 Pj ,我们可以定义其 F 值
一. K-means 聚类算法
1.1 实验目的 练习 K-means 聚类算法,对 IRIS 数据进行分类,加深对 K-means 聚类算法 的理解。 1.2 实验原理 K-means 聚类算法有如下几个步骤: Step1:选择 K 个初始的聚类中心 Step2:将样本集中的样本按照最小距离准则分配到最临近聚类(本实验中采用欧 式距离) Step3:分配完成后计算各个聚类中心 Step4:如果聚类中心改变则返回 step2 重复,进行迭代。 如果聚类中心不改变,则算法收敛,结束。 1.3 聚类效果评价 经过文献学习,我采取了基于人工标注簇的 F 值来评价聚类效果的优劣。 但这个对 对每个人工标注的簇 Pj 假设在 C 结构中存在一个与之对应的簇 Ci , 应关系是未知的。为了发现 Ci ,我们遍历聚类结果 C 中的 m 个簇,分别计算准 确率、召回率和 F 值,从中挑选最优指标值及其对应的簇,以最优的指标值来判 定 Pj 的质量。 对于任何的人工标注簇 Pj 和聚类簇 Ci 相应的准确率、 召回率和 F 值计算公式 如下: a.准确率
第3簇 0 48 50
由表可看出,第 1 类数据对应第 1 聚类簇;但第 2 类与第 3 类数据并没有成 功分类。这主要是因为初始聚类中心中有 2 个都取自第 1 类样本,而第 1 类样本 距离第 2,3 类样本距离较远, 在聚类过程中聚类中心不易转移到 2,3 类样本附近, 因此,2,3 类数据附近只有一个聚类中心,所以没能成功将 2,3 类分开。 各类数据的 F 值为 第1类 第2类 第3类 F值 0.8817 0.6486 0.6757 整个聚类结果的 Class_F 值为 0.7353。可见本次聚类效果不佳。 由这两次实验对比发现,K-means 聚类算法高度依赖于初始聚类中心,当初 始聚类中心选地较接近实际分类情况时聚类效果会较好, 否则聚类效果有可能会 不佳。 对 K-means 聚类算法进行 200 次 Monte Carlo 实验,得到平均 Class_F_MC 值为 0.8369。可判断 K-means 聚类算法对 IRIS 数据分类的整体平均 F 值约为 0.8369,整体聚类效果较好。 1.5 程序实现 %Auther: XXX %Student Number: XXX %Date: 2014.5.1. %Purpose: Practise of K-means
F ( Pj ) = max F ( Pj , Ci )
1≤i ≤ m
(4)
进一步,对所有簇的 F 值作加权平均,则可得到整个聚类结果的 F 值
F =⋅ ∑ ω j F ( Pj ),
j =1Hale Waihona Puke s= ωj = s
Pj
Pj n
∑P
i =1 i
(5)
其中,公式(4)计算某个人工标注簇的 F 值;公式(5)通过评价全局所有的人 工标注簇来评价整个聚类结果,最终的 F 值我们成为 Class_F 值。 Class_F 值强调以人工标注簇为基准,聚类的结果尽量地逼近事先确定的人 工标注结构,该指标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指标,目前在相关文献中使用比较频繁。 Class_F 值指标对聚类结果的优劣的整体区分能力比较强。 1.4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中在 150 个数据样本中随机抽取 3 个作为初始聚类中心。 经实验可知,样本数据的第 3 维和第 4 维在不用类之间区分度较大。所以为 使分类更直观, 我使用各数据的 3、 4 维数据绘制数据原始分类图和聚类效果图。 下面考察一次实验结果:
2.1 实验目的 练习 ISODATA 聚类算法,对 IRIS 数据进行分类,加深对 ISODATA 聚类算 法聚类算法的理解,体验不同初始参数对聚类的影响。 2.2 实验原理 ISODATA 算法,即迭代自组织分析算法,通过设定初始参数引入人机对话 环节,并使用归并与分裂的机制,当某类样本数目少于某阈值时,需将其取消; 当某类标准差大于某一阈值或其样本数目超过某一阈值时,将其分为两类;当某 两类聚类中心距离小于某一阈值时,将它们合并为一类。根据初始聚类中心和设 定的类别数目等参数迭代,最终得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分类结果。 ISODATA 算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K:预期的聚类中心数据;
%调用 K-means 函数 [class,num,center] = kmeans(x,k,center);%调用 K-均值函数 %统计聚类效果 %result(i,j)代表第 i 类数据被聚类至第 j 簇的数量
result = zeros(k,k); for m=1:3 for i=(50*(m-1)+1):1:50*m for j=1:3 if class(i)==j result(m,j) = result(m,j)+1; end end end end disp('result(i,j)表示第 i 类数据被聚类至第 j 簇的数量'); result %计算准确率,召回率,F 值 %P(i,j)代表第 i 类数据与第 j 簇相应的准确率 %R(i,j)代表第 i 类数据与第 j 簇相应的召回率 for i=1:3 for j=1:3 P(i,j) = result(i,j)/num(j); R(i,j) = result(i,j)/50; F(i,j) = 2*P(i,j)*R(i,j)/(P(i,j)+R(i,j)); end end disp('F(i,j)代表第 i 类数据与第 j 簇相应的 F 值'); F disp('FF(i)代表第 i 类数据的 F 值'); FF = max(F,[],2) disp('整个聚类结果的 F 值') F_final = mean(FF) F_MC = F_MC+F_final; end disp('200 次 MonteCarlo 后,F 的均值为'); F_MC = F_MC/MonteCarlo %绘制聚类效果图 subplot(2,1,2); index1 = find(class==1); plot(x(index1,3),x(index1,4),'r*');%红色*表示第 1 簇 hold on; index2 = find(class==2); plot(x(index2,3),x(index2,4),'b+');%红色*表示第 1 簇
第九步:求每一标准差向量 σj 中的最大分量,以{σjmax}代表。 第十步: 在最大分量集{σjmax}中, 如有 σjmax > θ S , 同时又满足: 1. D < D j 子集平均距离大于总体平均距离,和 Nj>( θ N +1)*2,Sj 中样本总数超过最少数目 的一倍以上;2.Nc≤K/2,即类别不到规定的一半。则将 Zj 分裂为两个新的聚类 中心,且 Nc=Nc+1。完成分裂运算后,则跳回第二步,迭代次数加 1。 第十一步:计算全部聚类中心的距离。 Dij = Z i − Z j , i=1,2,…,Nc-1 , j=i+1,…,Nc 第十二步:比较 Dij 与 θ C 值,将 Dij< θ C 的值按最小距离次序递增排列 第十三步:将距离为 Di1j1 的两个聚类中心 Zi1 和 Zj1 合并。 第十四步:如果是最后一次迭代运算(即第 I 次) ,算法结束。否则回到第 一步且迭代次数加 1(如果需由操作者改变输入参数;或返回到第二步,如果输 入参数不变时) 。 2.3 聚类效果评价 同 1.3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为简化程序,每次迭代最多只进行一次合并,即 L=2。 在全部样本中随机抽取 N c 个样本作为初始聚类中心。 2.4.1 实验 1 当初始参数设置为= N c 10, = K 3, = θ n 5, = θ s 1.8, = θ c 1.5, = I 100 ,且不引入人 机交互时。 单次实验结果如下:
hold on; index3 = find(class==3); plot(x(index3,3),x(index3,4),'go');%红色*表示第 1 簇 hold on; title('聚类效果图'); legend('第 1 簇','第 2 簇','第 3 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