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简答题(4个,共20分)
1.语文课程名称来历 P3
叶圣陶第一次把语文与课程挂上钩。 1960年1月21日,叶圣陶在《答孙文才》的信中说:“‘语文’一词,使用于1949年之中小学课本。当时的想法: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合成一词,就成为‘语文’。” 1964年2月1日,叶圣陶在《答藤万林》的信中再次解释“语文”。“‘语文’一名使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
综上:1.“语文”的“文”指文章、“一切著作”,而这些正是文化的结晶。这就把语文和文化联系起来。今天我们说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来源于“语文”的这个“文”字。2.语文具有人文性:所谓文化,广义的讲,它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人文性又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这就决定着语文具有人文性。3.语文具有工具性:叶圣陶认为对语文的理解应该是“以语言文章为较切”,这里把文章和语言联系起来,语文课就是要从弄清语言这个载体入手来学习文化及语言本身。
叶圣陶所说的“口头为于,书面为文”,把语言推到运用层面,即听说读写的言语层面。“口头为语”听说是口语交际层面;“书面为文”,读写是书面语言的运用层面。这又涉及语文的工具性质。从本质上讲,语文的工具性就是语文的言语能力性。
总之,语文就是要让学生好好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培养语言能力(这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又要从理解运用语言入手去把握语言负载的文化知识、人文性内涵(这又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语文课程的性质(从工具性与人文性分别总结)P2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A、工具性:最早提出“工具说”的是叶圣陶,他认为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使用语文这个“工具”的能力,张志公是叶圣陶“工具说”的继承者和发展者,1963年,语文教学大纲首次正式把语文课程的性质确定为工具性,此后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课程的目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文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工具说”极力主张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因此,工具性的本质就是言语能力性,就是指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即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1)言语能力是思维能力(2)言语能力是交际能力(3)言语能力是审美能力
B、人文性:“人文说”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语文教育界关于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的大讨论中。认为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人的精神活动、生命活动,人文性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一是人文学科,二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和人性论。人文性有重要的意义:(1)在语文课程建设中,应该认识到语文对学生整个身心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2)在语文教材编制时,应精选文质兼美的语文材料,使之对学生的精神、人格及其语文能力发生积极影响(3)在语文教学中,语文学习不应脱离人的精神、心灵而独立存在。因此应该把教语文和教做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语言文字的人文内涵,感悟所蕴含的文化、思想、感情,拓展文化视野,提高思想认识,丰富情感世界,获得精神成长。
3.课标基本理念 P40 (从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分别总结)
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指1999年开始研制,2001年正式走入38个国家级实验区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及2003年相继出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新时期国家对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和规格要求。
A、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巢宗祺指出:“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语文素养是整个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整个课标的“文眼”。
这里体现了义务教育对语文课程的三点要求:一是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二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该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三是语文学习内容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在于发掘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在生活和实践中学习语文。语文教育的特点有:
一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学生解读的多元性。二是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三是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学生良好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主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
B、高中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把学语文和用语文结合起来,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把学语文与用语文的空间由课堂拓展到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要调动学生的审美注意力,在对生活的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中,获得美的感受。促进高中生的探究能力的发展。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4.自主学习特征 P361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就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所有的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它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
3.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那些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的增进学生的发展。
5.高中语文课程内容构成 P47
①高中语文新课程结构就由单一的必修课发展成为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三种课程结构而成。
②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
③必修和选修课程均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必修课由五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由五个系列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