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伦·霍妮:精神分析新法第十四章神经症内疚感

卡伦·霍妮:精神分析新法第十四章神经症内疚感

最初,人们并不认为内疚感在神经症中有重要作用。对它们的研究,都是与力比多冲动或前生殖器的幻想或**的性质联系在一起。但是,很少有人像马西诺斯基那样声称,所有的神经症都是内疚神经症。只是在“超我”的概念形成之后,人们才开始关注内疚感,并把它们当作神经症原动力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实际上,强调内疚感,尤其是无意识内疚感理论和受虐狂概念,只是“超我”概念的其他方面。我之所以把它们分开加以论述,是因为某些我认为重要的问题可以得到恰当的关注。

在某些情况下,内疚感也许就当作内疚感来表达,因此可能使整个情形蒙上阴影。它们要么是普通的无用感,要么依附于特殊的行动、冲动、思想、与**有关的幻想、**、涉及亲爱的人的死亡愿望等等。但是,从临床上来说,导致确信内疚感在神经症中起了广泛而主导作用的,不光是这些相对来说较小出现的直接表达方式,更是那些经常出现的间接表达方式。在那些被认为是构成内疚感的众多现象中,我将讨论一些特别重要的。

首先,某些类型的神经症病人沉湎于涉及每件事情的或明或暗的自我谴责:伤害别人的感情,为人卑鄙,不诚实,尖刻,想毁掉每个人,懒惰,虚弱,不守时。这种反责通常与愿意承担不幸事件的责任有关,这种事件大可以大到谋杀一位达官贵人,小可以小到患了感冒。这类人生病时,这责怪自己没有保重身体,没有穿足衣服,没有及时求医,或者没有防范传染病。如果朋友有段时间没有拜访,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思量又思量,是否可能伤害过朋友的情感。如果约会有误,他觉得肯定是他的过错,是他没有听仔细。

有时候,这种自我谴责表现为没完没了地思考他本该说些什么,本该做些什么,或者不该忘记做什么,不该太过分以致排除了其他活

动或者造成了失眠。很可能根本无法描述这种沉思的内容:他也许花上数小时苦苦思量他说过的话,别人说过的话,他本来应该说什么,他说的话有什么影响;他是否关上了煤气开关,是否因为没有关,有人来了会受到伤害;是否有人踩到人行道上的桔子皮而摔倒,而这块桔子皮他本该捡起来。

我估计,自我反责的出现远比通常设想的要多,因为它们可能隐藏在看上去象是个人想认识自己动机的愿望背后。在这些情况下,神经症患者不会以任何方式公开地自我谴责,而是貌似在“分析”自己。例如,他也许想知道,他是否未曾开始做某项事,以证明自己的吸引力;是否没有说过伤害别人的话;或者是否他不干任何工作不是十足的偷懒。有时候,很难区分所有这些是否是出于想最终有所改善的愿望而真诚地质问自己的动机,或者只是一种微妙适应精神分析法的自我反责形式。

另一组同样说明内疚感存在的现象,其表现形式是对他人的异议极度敏感,或者害怕被人发现。有这种担心的神经症患者,可能常常害怕别人因与他交往过甚而感觉失望。分析时,这种病人可能将重要信息留在心里。他们对待分析过程,就像犯人对待法庭上的审判;因此他们时时存在戒备之心,但又不知道他们害怕被察觉的究竟是什么东西。为了排除可能的责骂或指责骂无效,这些病人小心翼翼地不犯任何错误并且严格遵守法令。

最后,还有的神经症患者似乎喜欢引祸上身。他们的行为非常有挑逗性,以致于他们常常受虐待。他们可能好像很容易闯祸,可能经常生病,丢钱--而且他们可能感到这些事情发生比没有发生更令他们心安理得。这些现象也被认为是内疚感的表现,或更确切地说,是需要以受难来赎罪。

从所有这些倾向中得出存在内疚感的结论似乎很有道理。自我反

责好像是内疚感较直接的表达方式;显然,对批评的过度敏感,或对动机表示怀疑,通常是害怕过错被发现的结果偷了东西的女仆,若有人随意问问东西放在哪儿,她就会将此无恶意的东西当作是怀疑她的诚实;有罪受难一直沿用至今。因此,认为神经症患者比普通人更具内疚感是有道理的。

但是,这个假定却带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神经症患者感到如此内疚?他们看上去并不比其他人坏。弗洛伊德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包含在“超我”概念之中。神经症患者虽不比他人坏,但因其严厉的道德至上的“超我”的缘故,他们比其他人更容易感到内疚。因此,根据弗洛伊德的阐述,内疚感表现为存在于“超我”与“自我”之间的张力。但这里又出现别一个难题。有的病人愿意接受关于他们内疚感的建议,有的则拒绝接受。[“就病人而言,这种内疚感是无声的,它并不告诉病人有内疚;病人不感到内疚,只是感到有病。这种内疚感仅仅是以抵制病愈的形式表现出来,要克服它相当困难。而且要说服病人这一动机隐藏在他继续生病的背后,也相当困难;他紧紧抓住一个更为明显的解释,即分析不是治疗其疾病的良方。”《自我与本我》]解决这一窘境的方法是无意识内疚感理论:病人可能承受着无意识内疚感的煎熬,可自己对此却一无所知;他不得不用痛苦和神经症来补偿它们。他对“超我”的恐惧如此之大,以致于他宁可保持病状,也不愿认识到他感到内疚和为什么内疚。

确实,内疚感能够被压抑。但是,把无意识内疚感的存在,当作对那些情感所产生的现象的最终解释,也是不够的。无意识内疚感理论并不涉及这种情感的内容,不涉及它的为什么存在,何时以及如何存在。它仅仅是根据偶然判定必定存在这个人没有意识到的内疚感,好像只是凭借间接证据而定,这使得分析失去了治疗价值,使得这一理论失去了依据。

要想弄清这个问题--这在其他问题也一样--就可能需要就这

一术语的含义达成一致看法,而不将它用于其他目的。在精神分析文献中,内疚感一词有时用来指无意识内疚的反应;有时又与惩罚需要同义。[H·南伯格已经把对内疚感等同于惩罚需要的观点提出正确质疑,尽管是出于其他原因。见《内疚感和惩罚需要》]在一般语言中,这一术语现在用得既频繁又宽泛,所以我们常常想知道,当一个人说他感到内疚时,他是否真感到内疚。

“真感到内疚”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在任何情境中,内疚是由于违反了特定文化中有效的道德要求或禁忌,内疚感就是表明痛苦地意识到做出了这种违反行为。但是,一个人也许因为关键时刻没有帮助朋友而感到内疚,尽管对他俩来说,现存的准则是相同的。所以,我们还须补充,在内疚感当中,那种痛苦的意识关系到违反了个人所认定的那种准则。

内疚感可能是一种真实的情感,也可能不是。一个判断内疚感是否真实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它们是否伴有想作修补或做得更好的真挚愿望。一般说来,这种愿望的存在与否不仅取决于赋予被违准则的重要性,而且还取决于违反行为带来的好处。这些考虑至今可用,无论所犯过错是一种行为,还是一种情感,是一种冲动还是一种幻想。

当然,神经症患者可能有内疚感。就他的准则包含着真实因素这一程度来说,他对实际或想像的违反行为作出的反应,可能就是一种真实的内疚感。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他的准则至少有部分仅仅是别有用心的假象。它们是虚假的,从这一程度上说,他对违反那种虚假作出的反应与内疚感毫无关系,依照前面的界定,这反应全然是种伪装。因此,不能认为没有遵守“超我”的严格道德要求就一定会产生真实的内疚感,也不能依据内疚感的表象来下一结论,说这根源就是真正的内疚。

如果我们不接受这种观点,即我们描述的神经症现象是无意识内

疚感的结果,那么它们的实际内容和意义又何在呢?这个问题的某些方面在讨论“超我”的时候已有所提示。但由于其他某些方面须作补充,我在此将它们重复一下。

对任何类似批评的东西过度敏感或对动机表示质疑,主要起因于完美表象与现存缺点或缺陷之间存在的悬殊。由于表象不可不维系,所以质疑其牢固性就是件令人害怕和恼怒的事。此外,完美主义的准则和拥有这些准则的企图与个人的自豪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虚假的自豪,取代了真正的自豪。但不管是真是假,这个人自己为自己的准则而自豪,也因为有这些准则而感到高人一等。因此,他对批评又有另一种方式:羞辱感。这个反应在治疗中有实践意义,因为尽管有的病人表达它,另一些病人却掩盖或压抑它。由于他们的完美形象意味着理性,所以他们感到不应该受到分析者的建议的伤害,因为他们来分析的目的明确--就是来倾听分析者的建议。如果这些隐藏的羞辱感不能被及时发现,分析就可能因它们而失败。生病或保持病状的倾向将与受虐狂现象一并讨论。

自我反责通常结构复杂,就它们的含义没有单一答案,那些坚持给心理学问题指供简单答案的人,无疑会走上歧途。首先,自我反责是外表完美需求的绝对性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后果。日常生活中的两个简单类比或许能说明问题:如果出于某种原因,赢一场乒乓球比赛对一个人来说很重要,那么比赛时笨手笨脚他就生自己的气;如果出于某种原因面试中给人留下好的印象对他来说很重要,那么他会忘记提到某个可以使他长处得以表现要点而生自己的气,并且还可能事后责备自己,说竟然忘记这一点真是太傻了。我们将这一描述应用到神经症的自我反责。我们已经看到,出于种种原因,外表完美需求是个有强制性的。对于神经症患者来说,不能维持完美形象就意味着失败和危险。因此,他肯定会因为某一步骤而对自己感到生气,不管这一步骤是思想上的情感上的还是行动上的,对他来说,都意味着完美失败。

这一过程就是弗洛伊德描述的“转而反对自己”的过程,它暗示着总体上敌视自己。但实际上,个人生自己的气仅仅是因为某一特殊东西。一般说来,他之所以自责,是因危害到了某一目标,而达到这一目标又很重要,甚至是不可或缺。我们还记得,这一阐述与对神经症焦虑的阐述相近,在这种情形下,焦虑的确有可能产生。我们或许可推测自我反责本身是否就是企图对付正出现的焦虑。

自我的责的第二个含义与第一个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前所说,完美主义者特别害怕别人认识到他们的门面仅仅是门面而已,因此他们对批评和责备怕得要命,从这人方面说,他们的自反的责就是企图预先准备受责备,通过自己提出责备来防止别人提出--甚至,通过明显苛责自己来平息别人的指责,从中获得宽慰。这与正常心理有明显相似之处。小孩在书上弄了墨水渍,他害怕因此受到责备,所以神情可能极度沮丧,希望借此平息老师的怒气,得到几句宽慰的话,例如书上弄了点墨水渍毕竟不是大罪之类。对小孩来说,这可能是个策略。同样,反责自己的神经症患者也采取策略性的行动,尽管他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这样做:如果有人只取他的自我反责的表面价值,他会立即警惕起来;而且,就是这个自我反责极深的人,若有人轻微地批评他几句,他就会勃然大怒,并把批评当作不公平的待遇而加以怨恨。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想起,自我反责不是躲避责备的唯一策略。还有相对一面,即反守为攻,主动进攻的策略倒是合了一句古老的格言:进攻是最好的防御。[为什么安娜·弗洛伊德把这一简单过程描绘成与攻击者的等同,这叫人难以理解。参见安娜·弗洛伊德《我与反机械论》1936]这是一种更直接的方法,因为它显露出隐藏在自我反责中的倾向,即那种极力否认存在任何缺点的倾向。这也是更有效的防御。但是,只有那些不怕攻击别人的神经症患者才能使用这一策略。

然而,害怕责骂别人的恐惧却通常存在。事实上,它是助长引发自我责备的另一因素。这一机制因害怕指责别人而把责备加在自己头上。它在神经症中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一个神经症患者通常对他人怀有强烈的责备之心,但同时又非常害怕指责他们。

产生指责别人的情绪,原因有多种多样。神经症患者有恰当理由怨恨他早期环境中的父母及其他人。至于当前,他指责人的神经症部分来自他的特定性格结构。这事我们无法在此作公平评判,因为那将意味着先要重审神经症种种纠缠的可能性,然后详细推断责备如何必定会产生。因此,只要勾勒出部分原因就足够了:没完没了却又未认识到对他人寄予无限期望,而一旦期望没有实现便感到受到不公待遇;依赖他人--容易感到被人奴役并同时生出怨恨;自我膨胀或表面正直--感到被人误解、被人蔑视、被人无辜批评;必须表面一贯正确;借指责别人来躲避洞察自己的缺点;表面利他主义--容易感到被人辱骂、被人强制等等。

同样,压抑指责他人的情绪也有许多颇具说服力的理由。首先,神经症患者害怕他人。他以种种方式过分依赖他人,无论是依赖他人的保护、他人的帮助还是他人的观点。由于他必须装出一副有理性的外表,故而不能流露或发泄没有充足理由的悲伤。因而,常常有把对别人的尖刻责备积存起来的情景。尖刻责备没有得到发泄就变成一种爆炸性的力量,于是就成了个人的危险之源。他必须千方百计把它们暂时压一压。正是在这里,自我反责作为控制它们的手段出现了。个人迫使自己感到,别人根本没有什么过错,有过错的只是他自己。[这种阻止别人的批评的迫切需求反使自己不能批判性的评价别人,于是助长了面对他们的孤立无助感]我认为,这是一个过程的原动力,弗洛伊德把此过程描绘为将自己与自己感到要指责的那个人等同起来。

把对别人的指责转移到自己身上,这一做法常常基于这个哲理,即一旦有不利事件发生,总得有人来承担。如果不是总是,至少一般

来说,那些建造一个宠大机构以维持完美形象的人对临近的灾难会显得焦虑重重。他们觉得好像生活在一柄悬着的随时可能落下的剑下,尽管他们自己也许没有意识到这些恐惧,他们基本没有能力来直面生活中的波折。他们不能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即,生活就像一道数学难题,无法计算其结果,在某种程度上,生活就像一次冒险或一场赌博,有福也有祸,充满着无法预测的艰难与危险,充满着预料不到也不可预料的困惑。作为一种获得宽慰的手段,他们死守着一个信念:生活是可以算计的,也是可以控制的。因此,他们相信倘若出了错,必定是某人的过错,因为这样想才能够避免令人不快和令人害怕的认识--生活是不可算计和无法控制的。如果这样的人出于某种原因,停止指责别人,那么他们就会因为不利事件而指责自己。

隐藏在明显内疚感背后的问题,其范围不能被我指出的因素所穷尽。比如,出于各种原因而产生的自我轻视的倾向,可能很容易被人认为是源于内疚感中生出的无用感。但是我的意图,并非想一一述尽所有隐藏着的原动力,我只想说明一点,即,不是所有被认为是内疚感的现象事实上都要以那种方式加以解决:可能存在虚假的内疚感,真内疚不存在;也可能有一种反应--比如恐惧、羞辱、愤怒,决意避开批评,无力指责别人,有不利事件就需有人来承担--这些与自责无关,之所以那样解释,仅仅是因为理论上的先入之见。

关于“超我”和内疚感,我与弗洛伊德的不同看法包含了不同的治疗方法。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内疚感是治疗严重神经症的一大障碍,这在他的拒绝治疗反应理论中有详细论述。而我的解释是,病人之所以不能真正洞悉自己的问题,其困难在于他提供的貌似穿不透的外表,因为他的外表完美需求是强迫性的。他把来接受精神分析当作最后的求助手段,可来时心里却相信自己其实安然无恙,他正常得很,根本没有真病。他憎恨任何对他的动机提出质疑的解释或表明他存在问题的解释。他最多也只是理性地接受这类解释,他要表现完美无缺的决心如此之大,以致于他不得不否认任何缺陷,甚至否认他身上存在的

任何问题。他心里很踏实,踏实得跟一种真正本能差不多,他的神经症的自我反责避免了实际上的弱点。事实上,它们的功能旨在不让他面对真正的缺陷。它们是对现存目标的划率妥协,仅仅是获得宽慰的手段,让他确信自己毕竟不是太坏,确信自己的良心不安愈发使自己比别人更好。它们是种保全面子的手段,因为如果一个人真正想改进自己并看到这种可能,他就不会把时间浪费在自我反责上;无论如何,他不会感到指责自己就万事大吉,反倒会积极努力理解和改变自己。但是,神经症患者除了责备自己以外什么也不做。

因此,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指出他对自己的要求是不切实际的,然后使他认识到他的目标和他的成就只具其形不具其质。他完美的外表与他实际的倾向之间的悬殊必须揭示出来。他必须感到他的完美主义的需求苛刻得有问题。所有这些需求所带来的后果必须认真研究。他对分析者询问他,想从他身上发现一些东西所作出的反应,必须加以分析。他必须理解造成这一需求以及维持这一需求的因素。他必须理解需求所起的作用。最后,他必须看到有关的真正的道德问题。这一方法比通常的方法更难,但是,这方法带来的观点,较之弗洛伊德关于治疗可能性的观点,要少些悲观。

心理学入门书籍导读

近年来,心理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追求幸福的现代人不时需要求助于心理学,国内心理学的高等教育与研究也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背景下,“心理学”图书——无论是专业的还是通俗的,出版量非常巨大。 应一些朋友的需求,现介绍一篇心理学入门书籍导读文章,以供心理学爱好者作为阅读参考。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发展至今,内容已经极为丰富。为了对心理学有全面的了解,最好从一本心理学导论或普通心理学入手。 《心理学与生活》是一本优秀的、经典的心理学教科书,不仅在美国,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心理学界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 《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是另一本美国著名心理学教科书。本书译自原著最新修订的第9版,并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人员组织翻译。 这两本书都是大部头,但写得深入浅出,贴近生活,同时其内容又都包含最新研究成果和学科前沿信息,实为心理学爱好者最佳的入门书。 《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上、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是在英国心理学家M.W.艾森克主持下由众多专家参与完成的。这本名著侧重对欧洲心理学的发展与贡献做介绍,因而可以给读者提供另一个视角。 这是Psytopic的指纹密码:aHR0cDovL3d3dy5wc3l0b3BpYy5jb20=,您可以凭这个指纹在google 搜索到我们的网站。 《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这本由孟昭兰主编的教材自1994年第一版问世后,迄今已多次印刷,是深受欢迎的国内普通心理学教材之一。 台湾张春兴著的《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崔丽娟等著的《心理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对普通读者而言亦是一本很不错的入门读物。 心理学史 《心理学史导论》(上、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这本由B.R.赫根汉所著的心理学史详细考察了心理学的起源,对西方各种心理学思想及流派做了全面描述。 在国内,著名心理学家车文博的专著《西方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可基本代表国内这方面研究的最新水平。 张春兴著《心理学思想的流变——心理学名人传》(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则从心理学名人传角度入手,介绍了西方心理学思想的流变。

霍妮思想概1

霍妮思想概述 摘要] 凯伦_ 霍妮(Karen Horney,1885—1952)是一位著名的美籍德裔女精神分析学家,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先驱。她和弗洛伊徳一样,从临床实践中发展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同时也发展了自己的焦虑理论,并且在此焦虑理论上发展了自己独特的神经症理论。本文将介绍其神经症理论并对其理论进行简要评述。 [关键词] 霍妮;基本焦虑;神经症;人格分型;人性 [正文] 一、基本焦虑 霍妮认为社会文化的矛盾所造成的人际关系困难是神经症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我将环境及其困难置于问题的中心。但在全部环境因素中,涉及性格形成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一个孩子成长于其中的人际关系。”神经症“最终是由人际关系的障碍决定的”。这种障碍往往首先存在于神经症病人童年的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亲子关系之间。儿童必须得到成人的帮助才能满足需要,如果父母不能给予儿童真正的爱,就会造成儿童的不安全感。霍妮将这类父母行为称为“基本罪恶”。一个儿童的父母如果经常表现出这类行为,就会使儿童产生敌意,霍妮称这种敌意为基本敌意。这样,儿童就陷入一种既依赖父母又敌视父母的不幸处境之中。由于无能无助之感,由于害怕,由于敌意所导致的内疚之感等等,使他不得不压抑这种敌意。基本敌意很容易泛化到整个世界和一切人,使人感到世间的

一切事物和一切人都潜伏着危险。基本敌意及其压抑使人陷入焦虑,霍妮称之为基本焦虑。这是一种在内心不知不觉地积累并到处蔓延渗透的孤独和无能之感,一种自觉渺小、无足轻重、无依无助、被抛弃、受威胁的体验,一种置身于一个充满欺诈、妒嫉、怨恨、背叛和荒诞的世界中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一块随时有可能滋生神经症的肥沃土壤”。 可见,霍妮的焦虑理论还是在精神分析理论框架里,其将焦虑最终归因于童年的亲子关系中。 二、神经症需要 由于处于一种被设想为具有的一种潜在敌意的世界中,孩童感到孤独和无助。其基本焦虑的限制性压力阻止儿童以其自发的真正情感与他人打交道,而且,更主要的是,敌意和焦虑导致更深的不安全感和更深的痛苦,为了减轻这些基本焦虑,不安全感,儿童就会形成一些防御性策略。这些策略是一些无意识的驱动力量,霍妮称之为神经质需要。她在《自我分析》一书中,列举了10种常见的神经质需要: 1、对友受和赞许的神经质需要。 2、对主宰其生活的伙伴的神经质需要。 3、将自己的生活限制在狭窄范围内的神经质需要。 4、对权力的神经质需要。5.对利用他人、剥削他人的神经质需要。6、对社会认和声望的神经质需要。7、对个人崇拜的神经质需要。8、对个人成就和野心的神经质需要。9、对自足和自立的神经质需要。10、对完美无缺的神经质需要。 上述需要的内容本身并非神经质的,正常人也需要友爱、赞许、伙伴、回避、节俭、权力、声望、成就、完美等等,但神经症的需要盲目地偏执于一种或少数

卡伦 霍妮 精神分析理论精要

霍妮的成熟理论 2009-01-26作者: zm 联系作者从《精神分析新法》一书开始,霍妮将神经症的中心特征,看作是因环境中压抑的力量而产生的对“自然本我”的扭曲。治疗的目的是帮助病人恢复自我,重获自发性,并找到自己的重心。霍妮在一篇名为《你能固守立场吗?》(1939)的论文中提出“真实的自我”这一术语,后于《自我分析》(1942)中再次提到,并首次采用“自我实现”的说法。《神经症与人的成长》(1950)开篇,霍妮即对健康的人格发展与神经质的发展进行比较区分,前者个人能意识到他们的潜能,后者人们则与真实的自我疏离。该书副标题为“实现自我的奋斗”,她的真实自我概念既是对健康心理也是对神经症认识的基础。 真实的自我并非一成不变的存在,它是整套“内在的潜能”--包括气质、才智、能力、禀性等--这些都是我们基因组合的一部分,而且需要有利的环境来培养发展。它不是学习的产物,因为没人能被教作自我;但它亦非对外部世界的影响无动于衷,它是在能够提供多种发展途径的外部世界中通过相互作用得到实现的。人们能够在不同的条件下以不同的方式实现自我。尽管如此,婴幼期的某些特定条件是每个人实现自我必不可少的。能使儿童表达自己思想与情感的“温暖氛围”,对儿童各种需要的善意满足,以及与周围其他人“愿望和意志的正常摩擦”皆属此类。 当父母由于神经症不能爱孩子,甚至不将他视作“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时,孩子会产生基本焦虑,阻碍他“自发地以真实情感将自己与其他人联系起来,迫使他寻找方法应对”。这时孩子的感情和行为已不纯粹是自我的表达,而被防卫策略左右。 霍妮的成熟理论描述了这些防卫策略,将它们归总入精密的分类。《我们的内心冲突》一书中,她致力于人际关系策略及导致其产生的矛盾根源;而在《神经症与人的成长》中,她对心理防卫进行了极为详尽的解说,并把它与人际关系策略结合--虽然结合得不甚完美。 霍妮于《神经症与人的成长》中向“只重心理或人际关系因素两者之一”的做法提出警告,认为神经症可被理解成为“只是一个过程,此过程中人际关系矛盾导致特定的心理完形,后者反过来又依赖于并修正旧有的人际关系模式”。与此同时,她又漠视自己的警告,过分强调心理因素。这就给读者出了难题。因为人际关系矛盾导致心理完形,所以最为逻辑地展示她理论的方法应从人际关系开始。《我们的内心冲突》中她是这样做的。可在《神经症与人的成长》中,她急于表述最新的观点,首先讨论了心理策略,有时甚至将人际关系的解决追溯至心理原因,以致造成一些观念的混淆。这里我将她最后两本著作中的研究成果加以综合,澄清混淆,使《神经症与人的成长》一书更易理解。 为了克服导致产生基本焦虑的不安全感、不被喜爱感和不受重视感,人们可能采取顺从或自我谦避的方法迎合他人,可能以攻击或自负的方式对抗他人,也可能变得超脱、与世无争,远离人群。霍妮在《我们的内心冲突》里采用前一组说法(顺从的、攻击的、超脱的),在《神经症与人的成长》中则采用后一组(自我谦避的、自负的、与世无争的),其实这些倾向通常都交替发生。健康人能在三种取向里灵活变通地转移,但对自我疏离的人,转移是强迫性的,不加区分的。每种解决方法都包含有行为方式、个性特质的萃集,正义观及有关人性、人类价值和人类状况的整套信念,同时还包含与命运的一笔交易,依从该种方法被认为可获回报。在不同的防卫转移中,涉及基本焦虑的某一因素被夸大了:如顺从方法中的无助,攻击方法中的敌意,超脱方法中的孤立。由于产生基本焦虑的状况必然会滋生以上所有三种情感,个人就必须同时做出三种防卫转移;又由于这些转移涉及各不相同的性格构成和价值体系,他们就会被内心冲突所折磨。为获得某种完整感,他们会强调某一类转移强于其他,成为主导性格或自我谦避,或自负,或超脱的人。性格和环境因素在他们各自情形中的特有结合则决定他们强调哪种转移。 其余的倾向依然继续存在,它们潜意识地在伪装下以迂回的方式得到表现。不同转移间的矛盾虽无法解决,但可以简单地转入地下。当被湮没的倾向由于某种原因渐进表面,个人会体

卡伦·霍妮:精神分析新法第十四章神经症内疚感

卡伦·霍妮:精神分析新法第十四章神经症内疚感 最初,人们并不认为内疚感在神经症中有重要作用。对它们的研究,都是与力比多冲动或前生殖器的幻想或**的性质联系在一起。但是,很少有人像马西诺斯基那样声称,所有的神经症都是内疚神经症。只是在“超我”的概念形成之后,人们才开始关注内疚感,并把它们当作神经症原动力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实际上,强调内疚感,尤其是无意识内疚感理论和受虐狂概念,只是“超我”概念的其他方面。我之所以把它们分开加以论述,是因为某些我认为重要的问题可以得到恰当的关注。 在某些情况下,内疚感也许就当作内疚感来表达,因此可能使整个情形蒙上阴影。它们要么是普通的无用感,要么依附于特殊的行动、冲动、思想、与**有关的幻想、**、涉及亲爱的人的死亡愿望等等。但是,从临床上来说,导致确信内疚感在神经症中起了广泛而主导作用的,不光是这些相对来说较小出现的直接表达方式,更是那些经常出现的间接表达方式。在那些被认为是构成内疚感的众多现象中,我将讨论一些特别重要的。 首先,某些类型的神经症病人沉湎于涉及每件事情的或明或暗的自我谴责:伤害别人的感情,为人卑鄙,不诚实,尖刻,想毁掉每个人,懒惰,虚弱,不守时。这种反责通常与愿意承担不幸事件的责任有关,这种事件大可以大到谋杀一位达官贵人,小可以小到患了感冒。这类人生病时,这责怪自己没有保重身体,没有穿足衣服,没有及时求医,或者没有防范传染病。如果朋友有段时间没有拜访,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思量又思量,是否可能伤害过朋友的情感。如果约会有误,他觉得肯定是他的过错,是他没有听仔细。 有时候,这种自我谴责表现为没完没了地思考他本该说些什么,本该做些什么,或者不该忘记做什么,不该太过分以致排除了其他活

霍妮的社会文化的神经症理论

课程名称:变态心理学 论文题目:霍妮的社会文化的神经症理论专业名称: 教师评语:

霍妮的社会文化的神经症理论 摘要文章介绍了霍妮生平和其所提出的神经症理论,主要包括了霍妮对神经症的界定、神经症的产生、治疗,并在最后对其理论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霍妮;神经症;评价 1关于霍妮 卡伦、霍妮(Karen Horne)1885年9月16日出生于德国汉堡。大学期间,师从于弗洛伊德得意门生卡尔·亚伯拉罕,按受精神分析训练,于1915年获医学学位,成为柏林精神分析门诊的医生,1932年她应邀去美国,此时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期,人们正为吃、住和工作等基本生存条件而担忧,并不像弗洛伊德所言的为性的问题所困扰。面对这样的客观的现实,她的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开始了她修正正统精神分析理论的历史,形成了她自己独特的观点,以文化决定论取代了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认为“我们的情感和心态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生活环境,取决于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的文化环境和个人环境;如果我们未能详细了解某一特殊文化对个人所发生的种种影响,就不能理解个人的人格结构。”霍妮特别对神经症作了深人地研究,撰写了大量的神经症方面的文章。她于1952年12月4日卒于纽约。重要著作有《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1937),《精神分析的新方法》(1939),《自我分析》(1942),《我们内心的冲突》(1945)和《神经症与人的成长》(1950) 2 神经症 神经症(Neurosis)也称神经官能症(psyctconeurosis),它是对一组非器质性的、轻型大脑功能失调的心理疾病的总称,主要包括瘫病、恐怖症、强迫症、疑病症、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症等。但上述神经症都有程度、轻重不同的焦虑症状。霍妮在《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中就认为:“神经症乃是一种由恐俱、由对抗这些恐惧的防御措施、由为了缓和内在冲突而寻求妥协解决的种种努力所导致的种种心理紊乱。从实际角度考虑,只有当这种心理紊乱偏离了特定文化中共同的模式,我们才应将它叫做神经症。” 从霍妮对神经症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她对神经症的断定用的是二维标准即文化标准和心理标准。 从文化标准来看,是神经症还是非神经症,“这完全取决于特定的社会强加于其社会成员身上的行为和情感标准”,而“我们的情感和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生活环境和

人格心理学 知识点归纳

人格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人格: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 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二、人格的四大特性: 1.整体性:精神分裂症:是精神内部的分裂,统一性的丧失,精神的内部分裂是此 病的本质。人格虽有多种成分和特质,但在真实的人身上它们并不 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综合成一个有机组织。 2.稳定性: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人格的跨情境的一致性。 3.社会性与生物性:①社会性吧人这样的动物变成社会成员,人格是社会化的人 所特有的;②社会化:个人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 规范,获得自我过程。 4.独特性与共同性: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是不相同的,由于人格结构组合 多样性,使每个人格都具有自己特点。 三、学习人格心理学的目的:1.理解人性,了解人类行为的差异性与共同性; 2.预测人的行为; 3.改变人的行为(一定程度上) 四、人格心理学流派:①渗透着各时代主流科学的认识方式; ②面对各个时代临床问题(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当时需解决的问题); ③渗透着各个时代与人本质的认识(性善与性恶); ④因此,揭示人格不同层次的规律;⑤现代人格研究的六大流派。 ⑴精神分析学派:强调人格发展的动力特征和无意识特征; ⑵特质流派:对人格的不同方面进行分类; ⑶生物学流派:注意生理、进化、遗传因素对人格的决定作用; ⑷人本主义流派:强调人类由低级人格向高级人格的发展,向自我选择、自我实现、 责任感等高级人格发展潜力; ⑸行为/社会学习流派:注意环境(行为强化、社会学习)对人格形成的决定性作用 (内外控,自我效能,习得性无助,性别角色); ⑹认知流派:强调同样的外在条件下,不同的人格发展方向。 五、人格心理学的建立(心理测量运动:高尔顿、卡特尔、比纳) 六、科学人格心理学得发展:第一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是人格心理学中主要 人格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出现了综合化的趋势 (专题化、小型化、人格的认知研究大行其道,重视 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人格的生物基础研究)。 七、人格心理学研究工具:1.面试、观察 2.量表问卷 3.投射测验 八、主体统觉测验(看图片讲故事) 九、人格研究方法:1.量的研究(实验研究、相关研究等) 2.质的研究(个案研究):①少女杜拉的故事(弗洛伊德) ②小阿尔伯特学会害怕老鼠(华生) ③猫鼠共存(郭任远) ④大量的心理治疗效果个案报告 3.内省、观察与思辨:①弗洛伊德对人格结构研究 ②荣格对荣格维度研究 ③马斯洛对人的需求层次的研究

心理学书籍打包

心理学书籍打包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心理学书籍,心理学书籍下载,心理学书籍推荐,心理学入门书籍,心理学专业教材,心理学专业书籍,心理学大众书籍,心理学小说,心理学笔记,犯罪心理学书籍,行为心理书籍,心理咨询书籍,心理治疗书籍,心理学与生活, 大家好: 我是奇才心理工作室成员,这是我大学花了四年时间下载整现出来的心理学书籍,全部是文本文档,这些心理学书籍你可以放在电脑上看,放在手机上看,放在MP4看都可以,现在我把我整理的这些书籍打包后存在我的115网盘里了,请大家在下面的地址下载, 下载请到下面的地址下载: 目录 这些书籍全是文本文件,所以在电脑上,在手机上,在MP4上,在学习机的都可以看,都可以学习!买我们心理咨询师万能学习机的这些资料赠送给你,如果你没有买我们心理咨询师万能学习机的话10元钱就可以获得下面所有的资料!记住全是文本文件! 下载打开预览《实验心理学》(孟庆茂版)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doc (178K) 下载打开预览《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训讲义 (99K) 下载打开预览 NLP简快心理疗法.doc 下载打开预览北大心理治疗串讲笔记.doc (198K) 下载打开预览变态心理学北大版串讲.doc 下载打开预览登天的感觉[1].txt 下载打开预览发展心理学.txt 下载打开预览怪诞行为学.txt 下载打开预览教育学.doc (120K) 下载打开预览认知心理学.doc 下载打开预览社会心理学.doc (254K) 下载打开预览生理心理学.doc (201K) 下载打开预览行为心理学(全十五章).doc 下载打开预览叙事疗法.doc

卡伦霍妮

卡伦·霍妮 卡伦·霍妮(Karen Horney,1885-1952)往往被认为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修正者或新弗洛伊德派,因为她的一些概念都是精心之作,又是对弗洛伊德学说的修正。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霍妮是社会心理学的最早的倡导者之一,她相信用社会心理学说明人格的发展比弗洛依德的性概念更适当。 卡伦·霍妮于1885年9月16日出生在德国汉堡附近一个名叫卡伦·丹尼森的小村庄。父亲是挪威人,远洋轮船长,是一个笃信宗教、独裁而沉默寡言的人;母亲是具有荷兰和德国血统的荷兰人,泼辣而随和,是父亲的第二任妻子。父亲比母亲大 19 岁,和前妻生有四个孩子,均已成人。除此外,她还有一个哥哥。在霍妮的回忆中,父亲是一个可怕的人物,他看不起她,认为她外貌丑陋,天资愚笨。同样,她感到母亲偏爱哥哥,对她十分冷落,因而其童年生活颇不快乐。 9 岁时,她改变了生活态度,她说:“如果我不能漂亮,我将使我聪明”,霍妮 12 岁时,因为治病而对医生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她就萌发了当一名医生的决心。1901 年,在母亲的支持下她进入高中,父亲对她想当医生的想法极力反对,以致她的母亲为此同丈夫在 1904 年离婚。 1906 年,她进入弗赖堡大学学习医学,1908 年转至哥廷根大学,大学期间,她遇到了已婚的奥斯卡(Oskar Horney),

他们在 1909 年结婚并生了 3 个女儿,但婚后夫妻感情不睦,1926 年离婚,此后曾一度于精神分析研究所另一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相恋。1909 年,由于抑郁症和性问题的困扰,开始接受弗洛伊德的嫡传弟子卡尔·亚伯拉罕的精神分析。 1910年,她的父亲去世了,1911年,她的母亲去世。 1913年,她获得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14-1918年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接受精神分析训练,之后作为一名精神分析医生于 1919年私人开业。1923年,奥斯卡得了脑膜炎,生意也跌入低谷,加上霍妮的弟弟在这年因肺炎去世。霍妮的情绪低落,抑郁症再度发作,曾有过自杀的想法,1926年,她和奥斯卡离婚。1920-1932年间,她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任教,此外还创办了一家私人诊所。在这段时间里,她由于对弗洛伊德关于女性性欲的看法表示不满而离开弗洛伊德的正统学说,并在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大多是关于女性问题和不同意弗洛伊德观点的文章。 她曾在柏林大学学习并获医科学位。之后,霍妮曾接受过弗洛伊德正统理论的训练,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时,并在这方面受两位领袖人物卡尔·亚伯拉罕和汉斯·萨克斯的精神分析训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霍妮发现弗洛伊德的理论越来越不适应临床实践。作为新弗洛伊德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她虽然在原则上接受弗洛伊德潜意识观念,但极力反对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和把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对幼年经验

卡伦·霍妮经典语录

卡伦·霍妮经典语录 导读:本文卡伦·霍妮经典语录,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卡伦·霍妮经典语录 1、他"伪装"这种破坏性冲动不是来自自己,而是来自外界的某人或某物。从逻辑上讲,敌对冲动所投射的对象,恰恰正是这些敌对冲动所针对的对象。 2、典型的焦虑状态,即由于感到来自外界的强大危险而萌生的一种缺乏防御能力的感觉。 3、受到压抑的敌对冲动往往并不投射到事实上与之相关的那个人身上,而是投射到别的事物上。 4、所有的离群者都共有另一个特性,那就是:他们都能够带着一种客观的兴趣来观察自己,就像人们观看一件艺术品。也许对他们最好的描述应该是这样的:他们对自己都持"旁观态度",这与他们对生活的总的态度一样。因此,他们常常是自己内心冲突的优秀的观察者。 5、神经症病人毫不自知地处在一种既无力去爱,又极其需要得到他人之爱的困境中。 6、爱和对爱的病态需要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就在于:在真正的爱中,爱的感受是最主要的;而在病态的爱中,最主要的感受乃是安全感的需要,爱的错觉不过是次要的感受罢了。 7、动机和驱力的不同还会造成感觉和行为的不同。如果我们是

被任何一种直接的、希望获得满足的愿望所驱使,我们的态度中会包含一种自发性与选择性;但如果我们是受焦虑的驱使,则我们的感觉和行动都带有强迫性并具有不择对象的特征。 8、这种生理紧张有可能达到这样一种地步,以致获得满足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强迫性和不择对象的特点;而这在正常情况下本来应该是受焦虑制约的驱力的特征。 9、原则上,任何冲动都有激发焦虑的潜在力量,只要对这种冲动的发现和对这种冲动的执着意味着对其他生存利益和需要的损害,只要这种冲动本身是充满热情的、不可阻遏的。 10、如果我不能漂亮,我将使我聪明!一个人要想真正的成长,必须在洞悉自己并坦然接受的同时又有所追求。 11、我所需要的是如此微乎其微,不过是希望他人应该对我友好,应该给我以善意的建议,应该同情和理解我这样一个可怜的、无害的、孤寂的灵魂;我只是急切地希望给他人以快乐,并不急切地希望伤害任何人的感情。这就是他心目中所想象所感觉的一切。 12、事实上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并没有严格的、二者必居其一的划分和选择,而只有如沙利文在一次讲演中指出的许多意识等级。 13、但在恐惧的情形下,危险却存在于现实中,无能为力的感觉也是由现实所决定的;而在焦虑的情形中,危险感却是由内在的心理因素所激发和夸张了的,无能为力的感觉也是由个人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 14、只有当我们愿意承受打击时,我们才能有希望成为自己的

精神分析法

<< 精神分析法>>又称为<<心理分析法>>,一般以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出版的《关于歇斯底里的研究》作为心理分析正式创立的标志。定义:是通过自由联想、移情、对梦和失误的解释等来治疗和克服婴儿期的动机冲突带来的影响的一种方法 1.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把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分为三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2.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3.性欲学说: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以性力为动力的。性心理的发展,依次通过五个阶段: (1)婴幼儿期性欲,包括口腔期和肛门期;大约在1-2岁 (2)儿童期性欲,包括恋母期和恋父期;年龄在3-6岁 (3)潜伏期性欲,又称少年早期;年龄在6-12岁 (4)青春期性欲,通过正常的性行为求得满足。 4.精神分析学说的修正 第一次修正是在本世纪初,阿德勒和荣格修正的重点在于幼儿性欲学说;第二次修正在三四十年代,以沙利文、霍妮、弗洛姆、艾里克森为代表,创立了新弗洛伊德主义。 辅导方法 1.基本原理:精神分析法主要是把来访者所不知晓的症状产生的真正原因和意义,通过挖掘潜意识的心理过程将其招架到意识范围内,使来访者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症状消失。 2.辅导目标:一是使潜意识意识化,使潜意识冲突表面化从而帮助来访者重新认识自己或重建人格;二是帮助来访者克服潜意识冲突。 3.辅导关系:强调辅导员隐藏的角色,以使来访者能将他们的情感投身到辅导员向上。 4.辅导过程:一般分为准备期、预备治疗期和治疗一至三期。 5.具体方法:一般采用自由联想、释梦、移情、阻抗、阐释等典型的方法和策略。 (1)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弗洛伊德认为浮现在脑海中的任何东西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借此可挖掘出潜意识中的症结。自由联想就是让病人自由诉说心中想到的任何东西,鼓励病人尽量回忆童年时期所遭受的精神创伤。(2)释梦(dream interpretation)。弗洛伊德将梦境分为两层次:当事人所记忆者称为显性梦境(manifest dream-content),显性梦境并非梦的真正内容。另一为当事人所不能记忆者为隐性梦境(latent dream-thought),隐性梦境

《又来了,爱情》人物性格的霍妮式心理分析解读

《又来了,爱情》人物性格的霍妮式心理分析解读多丽丝·莱辛是位享誉世界文坛的英国女作家。她的创作题材广泛且形式多样,小说、话剧、诗歌、散文、传记等均有涉及。《又来了,爱情》是她从科幻主题回归现实主题的力作。该作品向读者证实了莱辛在刻画人物方面的非凡天赋。莱辛在《又来了,爱情》中刻画了多个面临各种心理问题,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本文认为,这些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以及由不同性格导致的行为方式都与精神分析社会文化 学派的先驱及主要代表——卡伦·霍妮的神经症人格理论十分相符。本文以霍妮理论中的三种人格类型定义为基础,以文本细读的方法分四章探讨《又来了,爱情》中的不同人物形象。第一章简要介绍霍妮的神经症人格理论,包括基本焦虑和应对基本焦虑的各种防御策略。第二章到第四章从文本入手,分析了分属于敌对型、退缩型和顺从型人格类型的人物:哈尔、朱莉、史蒂芬和莎拉。霍妮认为,人的童年经历对后期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本文指出,童年时期母亲的偏爱是哈尔敌对型性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除分析其占主导地位的敌对型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本文还挖掘了哈尔被压抑的顺从型人格趋势,揭 示了哈尔性格的复杂性。朱莉的私生女身份和两次失败的爱情经历使其成为退缩型的人物。但其性格发展是动态的,敌对型人格趋势对其也有影响。其自杀行为既是退缩型性格导致的逃避现实的结果,也是其受到压抑的敌对型性格趋势反抗旧俗的手段。第四章为全文重点,除讨论顺从型人物史蒂芬性格形成的原因和行为及其被压抑的敌对 型人格特征之外,还以小说主人公莎拉的经历为例,重点阐述了解决

内心冲突和克服性格缺陷的途径。本文结论认为,莱辛在《又来了,爱情》中的人物塑造不仅是对人物本身复杂性格结构的体现,而且是对人类心理变化和发展的深入探讨。通过分析莎拉内心冲突的解决过程,我们认为,人的自我认识是长期而痛苦的,老年人尤甚,因为他们面临着外在形象与内心真实之间的矛盾。所以,表现莎拉解决内心冲突的意义也是莱辛为遭受神经症困扰的人们提供的一剂良方。此外,莱辛对老年人这个边缘化人群的关注增强了小说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分析《又来了,爱情》的人物形象,旨在挖掘小说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与现实性,提供解读莱辛作品的新视角,同时期待读者和批评界对《又来了,爱情》给予更多关注。

卡伦·霍妮《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卡伦·霍妮《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病:渴望他人的爱,却从不爱他人 卡伦·霍妮1937年出版的《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重在发现文化环境对人格的扭曲作用。霍妮在这本书里分析了我们生活中最普遍的人的非常态情绪。焦虑、敌意、敏感,对爱的渴望,对他人的冷漠、安全感的缺失、盲目地顺从和妥协……几乎可以让所有人找到自己的病理。1937年对于现在的发展速度来说绝对是一个久远的年代,但竞争、逃避、对爱病态的衡求,却足够现代。如果说在弗洛依德那得到的关键词是分析,那么在卡伦·霍妮这里得到的关键字则是调整。“改变不是拒绝现在的自己,有时候急于改变反而是对现实的逃避。不是变成另一个人,而恰恰是,变成自我——更好的自我”。最后用卡伦·霍妮摘自《浮士德》的一句话做结束语“不屈不挠追求的人/就不是不可救赎的。” 卡伦·霍妮《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节选) 如果他是一个诚实的人,他就会把自己也包括在内;而如果他不诚实,他就只会在别人身上更清楚地看到这些。 爱与神经症患者所需要的情感之间的差别在于,在爱里面最主要的感受是情感,而在神经症中,最重要的感受是安全的需要,而对爱

的错觉还只是处于其次。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病人的一种主导倾向,就是对他人之称赞或他人之情爱的过分依赖。我们都希望获得他人的喜爱和赢得他人的赞赏,然而神经症病人对爱和赞扬的依赖,却与爱和赞扬对于他人生活所具有的实际意义极不相称。尽管我们都希望能被我们所爱的人喜爱,但在神经症病人身上,却有一种对于爱和赞赏的不加分辨的饥饿,以致完全不考虑他们究竟是否关注那个当事人,以及那个当事人的评价究竟对他们有没有任何意义。神经症病人自己往往意识不到这种无穷的渴望,但一当他们得不到他们希望得到的关心和注意时,这种渴望就会从他们的过分敏感中表现出来。例如,如果有谁没有接受他们的邀请,或者很长时间没有打电话来问候寒暄,或者甚至只是在某一问题上没有同意他们的意见,他们就会感到受了伤害。当然,这种敏感也可以借一种“我不在乎”的态度隐藏起来。 更有甚者,在他们对爱的渴望和他们自身感受或给予爱的能力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他们自己对于爱的过分需要,往往同缺乏对他人的关怀体谅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矛盾并不一定要表现在外面。例如,神经症病人也许会过分关心体谅甚至急于帮助他人,但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往往不难发现,他的行为是强迫性的,并非出自一种自发的热情。 这种对于他人的依赖,乃是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一种表现。我们通过表面观察,从神经症病人身上发现的第二个特点,就正是这种内在的不安全感,自卑感和不足感乃是其准确无误的标志,它们可以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例如确信自己无能、愚蠢、缺乏魅力,而这些想法可以说完全没有任何现实依据。我们可以看到,有些绝顶聪明的人却认为自己愚蠢无比,或美艳绝伦的女人却认为自己毫无吸引力。这些自卑感可以表现为自怨自艾、忧心忡忡;也可以表现为把莫须有的缺陷视为当然的事实,而在上面无休止的浪费自己的心思。另一方面,这些自卑感也可能被掩盖起来,而表现为一种自我夸张的补偿性需要,

【致敬】改变心理学的10位女神@新曲线心理心桥

【致敬】改变心理学的10位女神@新曲线心理心桥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新曲线心理(id:nccpsy) 说起心理学家,即使是圈内人士,大家所熟知的也往往是弗洛伊德、斯金纳、华生等男性,而女性在心理学领域的影响很容易被忽视,她们甚至在求学和工作中受到歧视。事实上,自早期心理学研究开始,便涌现了一些卓越的女性先驱者,而近年来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的女性比男性还多。正是因为这些伟大女性心理学者的奉献,心理学领域的多样性才大大增加。 恰逢女神节之际,小编选取了10位重量级女性心理学家的故事跟大家分享,愿每一位从事心理学研究工作的女神,在科学的道路上以你独特的视角探索世界。心理学,因为有你而更加丰富多彩! 美国心理学协会第一位女性主席 玛丽·惠顿·卡尔金斯 (Mary Whiton Calkins,1863-1930)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所有者 卡尔金斯在哈佛大学师从于威廉·詹姆士,但因为是女性,她只被允许作为“旁听”研究生参与学习。虽然她完成了博士学位的所有要求,而且成绩优异,但哈佛大学管理部门拒绝将博士学位授予女性。

尽管如此,卡尔金斯依然建立了美国第一批心理学实验室之一,并创造了研究记忆的重要工具。1905年,她成为美国心理学协会(APA)的第一位女性主席。卡尔金斯对记忆感兴趣,之后对自我感兴趣,她花费了多年时间来试图定义“自我”,但最后得出结论,自我是无法定义的。 卡尔金斯的主要著作有《心理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1901),《哲学中的持久问题》(The Persistent Problems of Philosophy ,1907)等。 第一位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的女性 玛格丽特·沃什布恩 (Margaret Washburn,1871-1939)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所有者 1894年,沃什布恩毕业于康奈尔大学,成为第一位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的女性。1921年,沃什布恩成为美国心理学协会的第二位女性领导者。 1931年,沃什布恩被选入美国国家科学院,她是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的第一位女性心理学家、第二位女性科学家。 沃什布恩最重要的贡献是写了一部有影响力的早期教科书《动物心理学》(The Animal Mind),提出了肌动理论(motor theory)。《动物心理学》总结了各种动物物种中关于感觉、学习和记忆的研究。肌动理论认为,所有的思想都可以追溯到身体运动,当一种动作或动作倾向受到另一种动作倾向的部分抑制时,意识便产生了。其著作《运动与心理意象》(Movement and Mental Imagery: Outlines of a Motor Theory of the Complexer Mental Processes)对肌动理论进行了详细介绍。

女性心理学家——霍尼

女性心理学家——霍尼 女性心理学家—霍妮 学了大半年的心理学了,几乎接触到的都是男性心理学家,心里还是有些不平衡的,难道心理学只有男性可以学嘛?在选人物了解介绍的时候,发现了霍妮。可能因为她其中唯一一个女性吧,让我有了很强的兴趣。之后在对她的深入了解中,我发现她的一生确实证明了心理学不只是男人的专长,女人一样可以,让我对她多了几分敬佩,也让我在专业学习上多了很多自信。 因为上课讲述时间有限,不能将我所了解的全部内容一一展示。接下来我将按照七个部分来展示我对霍妮的了解,分别是影响一生的童年、本人及家人照片、生平、代表作、心理学思想、与弗洛伊德观点的异同、评价。 一、影响一生的童年 父亲是挪威人,远洋轮船长,是一个笃信宗教、独裁而沉默寡言的人。常年出海在外,即使是少有的在家住上一阵子,也把他全部的爱都放在年轻美丽的妻子身上,对他的孩子们漠不关心。 母亲是具有荷兰和德国血统的荷兰人,泼辣而随和,是个充满魅力的美丽的女人,来自一个有教养的家庭,是父亲的第二任妻子。 父亲比母亲大19 岁,和前妻生有四个孩子,均已成人;父母在社会地位上的差距使得两人的关系一直非常紧张:虽然瓦克尔斯对她的年轻妻子近乎崇拜,索尼却很看不起她的丈夫,自己在家里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她对丈夫的蔑视和她的地位深深地影响了卡伦。卡伦对她母亲抱有一种近乎崇拜的强烈的爱,母亲对卡伦最大的帮助在于学业上的支持。母亲一直希望卡伦可以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可以不负她自己家族的名誉。所以她不仅鼓励卡伦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且不顾丈夫的反对到处帮卡伦联系录取女孩子的学校。对于卡伦日后的成就,索妮功不可没。除此之外,她还有一个哥哥。本特是大卡伦四岁的哥哥,是同样站在母亲一边的“同盟者”,也是卡伦追求学术成就的支持者。在早期的日记里,卡伦虽然很少提到本特,但每次说起总是很

心理咨询应用理论与技术18法

油田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应用 理论与技术18法 2DVD光盘目录 1精神分析疗法 2行为疗法 3认知疗法 4家庭治疗 5团体心理咨询 6咨询心理学 7人本主义疗法 8意象对话疗法 9TA沟通分析疗法 10短期咨询 11森田心理疗法 12 NLP心理疗法 13艺术治疗 14积极心理治疗 15现实疗法 16叙事疗法 17内观疗法 18催眠暗示疗法 目录 1精神分析 曾奇峰精神分析培训--6天录音 丛中教授昆明精神分析培训--6小时录音 精神分析理论与个案--杨风池5小时录象 精神分析系统课程--西南师大陈安涛--19讲16小时录象弗洛伊德文集1卷--癔症研究.pdf 弗洛伊德文集2卷--性学三论.pdf 弗洛伊德文集3卷--精神分析引论.pdf 弗洛伊德文集4卷--超越快乐原则.pdf 弗洛伊德文集5卷--精神分析新论.pdf 弗洛伊德文集6卷--自我与本我.pdf 弗洛伊德文集7卷--达•芬奇对童年的回忆.pdf 弗洛姆--爱的艺术.doc 弗洛姆--逃避自由.txt 卡伦•荷妮--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pdf 卡伦•荷妮--神经症与人的成长.pdf

卡伦•荷妮--讲叙我们的内心冲突.pdf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pdf 荣格心理学入门.pdf 阿德勒--理解人性.pd 101种心理防御机制.txt 发展中的精神分析学--从荣格、霍妮到拉康.pdf 从中国精神分析年会看精神分析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苏永生.doc 你不知道的自己--曾奇峰.txt 儿童精神分析讲座--法国教授.doc 当代精神分析治疗概念的新进展--徐钧.ppt 心理分析-理解与体验-申荷永教授.pdf 心理防御机制对建立信任机制的影响分析H.doc 撩开精神分析心理疗法的面纱--苏晓波.doc 李鸣教授”精神分析系统培训与督导”精彩演说.flv 精神分析145句话概 要.doc 精神分析-一个面对哀伤的过程--贾晓明.doc 精神分析案例失眠的深层原因--案例孟宪璋.doc 精神分析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苏晓波H.doc 2行为疗法 行为矫正--北京师范大学伍新春讲座13小时 行为治疗--北医:胡佩诚.ppt 行为疗法.doc 行为矫正--北京师范大学伍新春教授在线交流精彩回顾.doc 外放松训练指导语-王瑾译.doc 放松训练引导语.doc 用橡皮筋来练习思考中断法.doc 系统脱敏法有哪些变式.doc 3认知疗法 认知心理疗法系统课程--西南师大--11讲7小时科件及录象认知治疗举例与评论.txt 认知行为治疗.doc 认知行为治疗理论的新进展.doc 合理情绪疗法.doc REBT理性情绪行为疗法.ppt 一例抑郁症的认知疗法个案报告.doc 人格障碍的认知治疗--(美国)贝克..pdf 从外控到内控-论认知-行为疗法的形成.pdf 心理咨询中应用理性情绪治疗的案例分析.doc 怎样帮助来访者实现认知的领悟和情绪的领悟.doc 揭开认知疗法的神秘面纱.doc 理性情绪治疗法的理论与实务--_张进上.pdf 4家庭治疗家庭治疗培训--龙迪2天录音 家庭心理问题与系统家庭治疗--霍莉钦5江3小时讲座专家互动解疑:性问题--北京广播网-181段共27小时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美.pdf 家庭疗法.doc 爱的序位--家庭系统排列个案集.pdf 系统化家庭治疗评析-论文.doc 结构家

《神经症与人的成长》读书笔记

混序听书-2022.09.28《神经症与人得成长》 音频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要为你解读得昰《神经症与人得成长》。這本书得做者昰著名心理学家卡伦·霍妮,她在书中指出:当我们面对内心得冲突,一味选择逃避只会让我们在自我欺骗中越陷越深,甚至患上神经症。只有勇于直面真实得自我,承担自己得责任,才能迎来自我得真正成长。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時常会碰到一些人,他们要么狂妄自大,明明没什么出众得能力,却自以为能拯救地球。要么极度自卑,犯了一点小错就以为天要塌下来。要么异常敏感,一听到别人批评自己就暴跳如雷。要么麻木不仁,对生活中得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兴趣。对這些人,我们会说他们有点“神经兮兮”,有点“神经质”,再严重一点得,就说昰神经病了。 当然,這其实昰一种误会。在医学领域,神经病指得昰神经系统得器质性病变,昰生理性得。上面這些人得症状,只能说昰轻度得神经症,又叫神经官能症,這昰心理疾病得范畴。患者往往临床检查不出什么器质性病变,但昰自己感觉焦虑、恐惧、紧张,甚至身体不适。神经症昰怎么产生得?它会让个体得心理发生哪些变化?又会对自我得成长带来哪些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听听心理学发展史上,对神经症研究做出过巨大贡献得著名心理学家卡伦·霍妮,昰怎么解答這些问题得。 在本书中,霍妮为我们梳理了神经症发展得心理过程,指出了神经症表象之下心理结构变化得本质,并强调,神经症源于为克服焦虑而采取得一系列自我

心理防御措施。但這些措施并不能帮助我们真正解决焦虑,反而会让我们越发和自我疏离。只有消除神经症带来得不良影响,化解内心得冲突,我们真正得自我才能获得成长。 本书得做者卡伦·霍妮,昰一位极具传奇色彩得女性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她早年接受过正统得精神分析训练,昰弗洛伊德得衣钵传人。但在一些关键问题,比如女性心理、本能理论等问题上,和弗洛伊德得正统观点产生了分歧,并最终导致了她和正统精神分析学派得决裂,一度被当時得精神分析界扫地出门。但她凭借自己对精神分析得独特理解和发展,最终获得了人们得普遍认可,成为在心理学历史上足以和阿德勒、弗洛姆、沙利文等大师相提并论得存在,昰精神分析学说发展中举足轻重得人物。霍妮反对弗洛伊德过度得生物决定论倾向,更加强调文化和社会对个人心理得影响,被认为昰新弗洛伊德主义得代表人物,也昰社会心理学得最早期倡导者之一。 這本《神经症与人得成长》昰霍妮生前最后一本著做,也昰她得集大成之做。在這本书中,她从心理防御策略得演进出发,将她前几本代表做中所提出得神经症现象和内心冲突,进行了综合归纳和进一步深化,构建了一套完整得理论体系。同時,她将神经症与人得自我成长联系起来,强调只有移除神经症带来得内心冲突,才有可能实现真正得自我成长。這赋予她得理论浓厚得人本主义色彩,堪称她思想得一次升华。 在《神经症与人得成长》這本书里,霍妮主要探讨了這么四个问题:

心理治疗知识整理

心理治疗(一) 第一章:心理治疗 概论 一、什么是心理治疗 1.心理治疗是在良好的治疗关系基础上,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师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来防者进行帮助的过程,以消除或缓解来防者的症状或障碍,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 2.心理咨询是在相关心理学理论指导下,采用不同方法技术,通过口头书面及体态语言的互动过程,助人自助解决发展性和障碍性的问题,促进个体与环境的动态平衡和不断成长完善。 3.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 (1)相似之处:遵循的理论方法原则是一致;工作对象和内容常相似;都注重建立主客之间良好的关系;目标一致。 (2)、不同之处:工作对象各有侧重;内容有所差别;专业人员的称谓和接受的训练不同;干预的重点和策略有所差别;组织构建有所不同。 二、心理治疗的原则内容和形式 4.心理治疗的原则:保密;主体;转介;时间限定;态度中立;治、咨与预防相结合。 5.心理治疗的形式: (1)、深度不同:支持性心理治疗、教育性心理治疗、重建性心理治疗 (2)、数量与性质:个体心理治疗、团体心理治疗、家庭系统治疗 (3)心理治疗的职业化及治疗师的职业素养 6.我国心理治疗职业化面临的问题: (1)专业队伍正在扩大,但仍然不以满足社会需求;(2)专职人员的水平有待提高;(3)专业化培训模式有待改进;(4) 专业人员管理模式仍需探讨; (5)心理治疗与咨询的服务及 收费标准有待建立和完善。 7.心理治疗师应具备的专 业知识和技能: (1)专业知识:A、学历要 求:劳动保障部要求相关专业 大专以上学历,其它专业本科 以上学历。卫生部最低学历要 求是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 b、理论学习:基本理论(普通, 发展,社会,咨询,变态,人 格心理学,其心理测量学等); 相关职业道德守则及法律相关 知识;心理诊断、测验、治疗 技能的相关知识。c实践操作: 实操训练课程;临床实习;一 定的工作经验。 (2)基本技能:从开始接 待、利用资料、恰当的情感反 应、善于适时沉默、良好的引 导、恢复信心、及时终结等方 面的技能。在治疗过程中需要 运行的技能如下: a\初级阶 段形成印象、理解来访者、善 于运用观察、谈话、分析方法; b能即时自我平衡;c能启发来 访者独立思考;d有灵活性, 随时转变方式,克服阻抗和掩 饰;e、能把握谈话方向内容。 8.制定心理治疗伦理道德 标准的重要意义: (1)保障治疗专业的自 由和完整性;(2)、帮助治疗师 在遇到冲突时找到处理的方法 和准则; (3)对治疗过程提供 了必要的方向和指导;(4)确保 公众不因个别不良治疗师做法 而对心理治疗失去信心;(5) 可以为来访者提供保护自己的 法律依据。 9.心理治疗师应遵守的伦 理道德标准有: (1)保证自己具备合格过 硬的治疗技能和专业素养;(2) 不在超出自己能力的范围的领 域工作;(3)、治疗师要努力完 善自己的人格特征和专业素 养;(4)尊重来访者的自主权 (5)、公正地对待所有来访者; (6)保证治疗过程中来访者不 受到伤害(7)诚实地向来访者 做出承诺;(8)避免与来访者 建立双重或多重关系 10.不良的伦理道德行为 有:泄密、吹嘘、玩忽职守、 强加自我价值观、诱导强化来 访者的依赖性、明显违背来访 者的利益、发生性行为、不合 理收费乱收费、不真实的广告。 第二章:精神分析 治疗 一、精神分析的发展史 1.精神分析治疗是奥地利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 开创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2.精神分析的三个阶段: (1)1895-1905:弗发展了 拓扑模型,把心理分为意识、 前意识和潜意识,提出新的治 疗技术“自由联想”,提出了移 情的概念。1900弗出版了《梦 的解析》标志着精神分析理论 开始形成体系。 (2)1905-1923:1905弗 发表了《性欲三论》,首次提出 本能驱力的概念,认为性本能 是诸多本能中最重要的,最活 跃的因素。 (3)1923-1939:1923弗 发表了《自我与本我》,提出了 本我、自我、超我的树构模型。 在《超越快乐原则》中提出了 生本能与死本能的概念。 3.弗之后,心理学家阿德 勒和荣格对弗的理论作了补充 和修改,阿的心理学称为个体 心理学,荣的称为分析心理学。 4.时代变迁,精神分析学 派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 自我心理学沿袭了弗的 学说,强调自我的功能,其代 表:安娜·弗洛伊德、海因茨·哈 特曼、罗伯特·怀特。 精神分析文化派强调社 会、文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其代表:卡伦·霍妮、艾里克·弗 罗姆 客体关系心理学和亲附学 说都强调了人际关系及人际交 待对心理结构的影响,其代表 分别是:玛格丽特·玛勒、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