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肺系病证
中医内科学 第四章 肺系病证 第二节 咳嗽

咳嗽 ——证治分类
1.外感咳嗽——(3)风燥伤肺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带 有血丝,咽喉干痛,口鼻干燥,初起或伴有少许恶寒,身 热头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而干,脉浮数或小数。 证机概要: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代表方:桑杏汤。
桑杏贝母豉沙参,栀皮梨皮顿服珍, 清宣温燥润肺咳,外感温燥此方存。
咳嗽 ——证治分类
1.外感咳嗽——(3)风燥伤肺(温燥证) 常用药:桑叶、薄荷、豆豉疏风解表;杏仁、前胡、牛蒡 子肃肺止咳;南沙参、贝母、天花粉、梨皮、芦根生津润 燥。 辨证加减:若津伤较甚,舌干红苔少,加麦冬、北沙参; 痰中带血,加白茅根、侧柏叶;痰黏难出,加紫菀、瓜萎 仁;咽痛明显,加玄参、马勃。属温燥伤肺重证,症见身 热头痛,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干鼻燥,心烦口渴,改 投清燥救肺汤。
三拗汤:
麻黄不去根节,杏仁 不去皮尖,甘草不炙
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梗荆陈甘, 宣利肺气疏风咳,风邪犯肺姜汤咽。
咳嗽 ——证治分类
1.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 常用药:麻黄宣肺散寒;杏仁、桔梗、前胡、甘草、橘皮、 金沸草等宣肺利气,化痰止咳。 辨证加减:若咽痒咳嗽较甚,加细辛、五味子;鼻塞声重 较甚,加辛夷、苍耳子;咳痰黏腻、胸闷、苔腻,加法半 夏、厚朴、茯苓;素有寒饮伏肺,兼见风寒表证,治以疏 风散寒,温化寒饮,改投小青龙汤;表寒未解,里有郁热, 热为寒遏,咳嗽音哑,气急似喘,痰黏稠,口渴,心烦, 或有身热者,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以解表清里。
咳嗽 ——证治分类
1.外感咳嗽——(2)风热犯肺 临床表现: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 不爽,痰黏稠或色黄,常伴有鼻流黄涕,口渴,头痛,恶 风,身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证机概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代表方:桑菊饮。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

第一章肺系病症第一节感冒【概念】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伏为其特征。
【病因】感冒是由于六淫、时行病毒侵袭人体而致病。
(以风邪为主因,常以风为先导)【病机】邪犯卫表,卫表不和,肺失宣肃【小结】①病位及脏腑:肺卫受邪②病势:风寒、风热、暑湿及时行感冒③病性:外感表实证④预后一般良好⑤病机关键:邪犯卫表,卫表不和,肺失宣肃【诊断依据】①临证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
可见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咽痛、周身酸楚不适、恶风或恶寒,或有发热等。
若风邪夹暑、夹湿、夹燥,还可见相关症状。
②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病证相似,多忽然起病,恶寒、发热(多为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
感冒和风温的鉴别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甚至昏迷、惊厥、谵妄等入里症候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病势轻,不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治疗原则】解表达邪(风寒证→辛温发汗;风热证→辛凉清解;暑湿杂感→清暑祛湿解表)第二节咳嗽【概念】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
内邪干肺(痰与火)【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内伤咳嗽的主要病理因素为痰与火,痰课郁而化火,火能炼液灼津为痰)咳嗽与咳喘的鉴别咳嗽仅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喘证。
咳喘则咳而伴喘,常因咳嗽反复发作,由咳致喘,临床以咳喘并作为特点。
【辩证要点】①辨外感内伤②辨症候虚实【治疗原则】外感:祛邪利肺;内伤:标实为主:祛邪止咳本虚为主:扶正补虚【证治分类】(外感+内伤)第三节哮病【概念】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病机】痰气搏结,壅阻气道,肺失宣降(病理因素以痰为主)【诊断依据】①呈反复发作性。
中医内科学-肺系-知识要点

临床表现: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
病因:1、外感六淫,风为主因2、时行疫毒伤人基本病机:邪犯肺卫,卫表不和病位:肺卫病理性质:表实证辨证要点:1、辨风寒风热2、辨不同兼杂3、辨偏实偏虚治疗原则:解表达邪概念: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
有声无痰—咳有痰无声—嗽病因:1、外感六淫(外感)2、内邪干肺(内伤)主要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病位: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内伤咳嗽,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
病证鉴别一、咳嗽特点的鉴别:包括时间、节律、性质、声音以及加重的有关因素。
咳嗽时作,白天多于夜间,咳而急剧,声重,或咽痒则咳作者——外感风寒、风热或风燥早晨咳嗽,阵发加剧,咳嗽连声重浊,痰出咳减者——痰湿或痰热午后、黄昏咳嗽加重,或夜间有单声咳嗽,咳声轻微短促者——肺燥阴虚夜卧咳嗽较剧,持续不已,少气或伴气喘者——久咳致喘的虚寒证咳声嘶哑,病势急而病程短者——外感风寒、风热或风燥咳声粗浊者——风热或痰热伤津咳声洪亮有力者——实咳而声低气者——虚病势缓而病程长者——阴虚或气虚饮食肥甘、生冷加重者——痰湿情志郁怒加重者——气火劳累、受凉后加重者——痰湿、虚寒二、咳嗽特点的鉴别:包括痰的色、质、量、味等。
咳而少痰者—燥热、气火、阴虚痰多者—湿痰、痰热、虚寒痰白而稀薄者—风、寒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样者—虚、寒痰白质黏者—阴虚、燥热痰黄而稠者—热咳吐血痰者—肺热、阴虚脓血相兼者—痰热瘀结成痈咳嗽,咳吐粉红色泡沫痰,咳而气喘,呼吸困难者—心肺阳虚,气不主血咳痰有热腥味或腥臭气者—痰热味甜者—痰湿味咸者—肾虚辨证要点:1、辨外感内伤2、辨证候虚实哮病概念: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病因:1、外邪侵袭2、饮食不当3、情志刺激4、体虚病后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发作时的病理环节为:痰阻气闭,以邪实为主病证鉴别辨证要点:分清邪正虚实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发时攻邪治标,祛痰利气)概念: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病证。
中医内科学

第一章肺系病证第一节感冒1风寒束表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
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2风热犯表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3暑湿伤表证暑湿遏表,湿热伤中;卫表不和,肺气不清。
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加减附虚体感冒1气虚感冒气虚卫弱,风寒乘袭;气虚无力达标。
益气解表参苏饮加减2阴虚感冒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
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化裁第二节咳嗽(一)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2风热犯肺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桑菊饮加减3风燥伤肺证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桑杏汤加减(二)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证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
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2痰热郁肺证痰热壅肺,肺失肃降。
痰热壅肺,肺失肃降。
清金化痰汤加减3肝火犯肺证肝郁化火,上逆侮肺。
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4肺阴亏耗证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费事润降。
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沙参麦冬汤加减第三节哮病(一)发作期1冷哮证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
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2热哮证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定喘汤或越脾加半夏汤加减3寒包热哮证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
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4风痰哮证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
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三子养亲汤加减5虚哮证哮病久发,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
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平喘固本汤加减附:喘脱危证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气阴耗伤,心肾阳虚。
补肺纳肾,扶正固脱。
回阳救急汤合生脉饮加减(二)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哮病日久,肺虚不能主气,脾虚健运无权,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
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基础】中医执业-中医内科学-肺系病证-喘证题库

肺系病证-喘证一、A11、清热化痰,宣肺平喘用于喘证的哪一个证型A、风寒袭肺B、表寒里热C、痰热郁肺D、痰浊阻肺E、肺气郁闭2、实喘的治疗原则是A、化痰平喘B、祛邪利气C、降气平喘D、降气化痰E、以上都不是3、喘脱危象,宜急服A、回阳救急汤B、苏子降气汤C、参附汤送服黑锡丹D、控涎丹E、紫金丹4、五磨饮子适用于喘证之A、上实下虚证B、痰浊阻肺证C、肺气郁痹证D、表寒里热证E、痰热郁肺证5、喘脱的病机为A、心气欲竭,脾肾阳衰B、心气欲竭,肺肾阳衰C、肾气欲竭,心肺阳衰D、肺气欲竭,肝肾阳衰E、肺气欲竭,心肾阳衰6、喘证持续不已的病位在A、心B、肺C、脾D、肾E、肝7、下列哪项不是实喘的表现A、呼吸深长B、吸入为快C、气粗声高D、痰鸣咳嗽E、脉数有力8、虚喘的治疗尤当重视A、治肺B、治脾C、治心D、治肝E、治肾9、下列哪项不是喘证的成因A、外邪侵袭B、肺气虚冷C、饮食不当D、劳欲久病E、情志失调10、喘证的病变部位在A、心、肺B、肺、肾C、心、肾D、脾、肾E、肺、脾二、A21、某男,28岁,喘逆上气,息粗鼻煽。
咳而不爽,痰吐稠黏,形寒身热,身痛无汗,口渴,苔薄白或黄、质红,脉浮数。
治疗方剂宜首选A、麻黄汤B、小青龙汤C、麻杏石甘汤D、桑白皮汤E、三子养亲汤2、患者,男,70岁。
喘促气短,声低气怯,咳声低弱,咳痰稀白,自汗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弱无力。
治疗应首选A、三子养亲汤合二陈汤B、生脉散合补肺汤C、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D、参蛤散合金匮肾气丸E、苏子降气汤合二陈汤三、B1、A.麻黄汤B.小青龙汤C.麻杏石甘汤D.桑白皮汤E.七味都气丸<1> 、喘证风寒壅肺证的代表方宜首选A B C D E<2> 、喘证寒饮伏肺,复感外寒而引发者宜选用何方A B C D E<3> 、喘证肾阴虚者,不宜辛燥,宜选用何方A B C D E2、A.解表清里,化痰平喘B.清热化痰,宣肺平喘C.痰浊阻肺,宣肺平喘D.扶阳固脱,镇摄肾气E.补肾纳气<1> 、喘证痰热郁肺证的治法宜选用A B C D E<2> 、喘证正虚喘脱证的治法宜选用A B C D E<3> 、喘证肾虚不纳证的治法宜选用A B C D E3、A.风寒壅肺证B.表寒肺热证C.痰热郁肺证D.痰浊阻肺证E.肺气郁闭证<1> 、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常有头痛,恶寒,或有发热,口不渴,无汗,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肺系病证考试题库(三)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肺系病证考试题库(三)1、单选患者张某,女性,23岁。
2日前不慎感寒后出现喘逆上气,胸胀而痛,鼻煽,咳吐黄稠痰,恶寒无汗,身痛口渴,苔黄质红,脉浮数。
方药宜用()A.定喘汤B.麻杏蒌石(江南博哥)汤C.麻杏石甘汤D.苏子降气汤E.清金化痰汤正确答案:C2、单选张某,男性,45岁。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咳痰稀薄色白,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其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A.荆防达表汤B.银翘散C.新加香薷饮D.参苏饮E.加减葳蕤汤正确答案:A3、单选肺痨以潮热骨蒸为主时,应首选下列何方()A.黄芪鳖甲散B.补天大造丸C.柴胡清骨散D.当归六黄汤E.知柏地黄丸正确答案:C4、单选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肺痈的病理表现阶段的是()A.表证期B.成痈期C.成脓期D.溃脓期E.恢复期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肺痈四期为:初期(表证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
成脓期不属于肺痈的病理表现阶段。
5、单选朱某,男性,66岁。
20年前有肺结核病史。
现症:咳吐浊唾涎沫,其质较黏稠,咳声不扬,气急喘促,口渴咽燥,午后潮热,形体消瘦,皮毛干枯,舌红而干,脉虚数。
其诊断是()A.肺痿之肾虚血瘀证B.肺痿虚寒证C.肺痿虚热证D.肺痿之上热下寒证E.咳嗽之风燥伤肺证正确答案:C6、单选乌某,女性,35岁。
1周前,咳吐大量脓血腥臭痰,现身热渐退,咳嗽减轻,咯吐脓痰渐少,臭味亦减,痰液转为清稀,精神渐振,食纳好转,舌质红,苔薄,脉细。
其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A.苇茎汤B.加味桔梗汤C.沙参清肺汤D.银翘散E.桔梗杏仁煎正确答案:E7、单选虚体感冒气虚感冒证,表虚自汗,易伤风邪者,应加用()A.沙参、麦冬B.麻黄、桂枝C.黄芪、白术、防风D.地黄、当归E.藿香、佩兰正确答案:C8、单选男性,35岁。
咳嗽,咯吐大量脓血臭痰,胸痛而满,身热烦渴,舌红苔黄腻脉实。
此证治疗时应重用下列哪一味药()A.银花B.桔梗C.芦根D.苡仁E.冬瓜仁正确答案:B9、单选患者女性,30岁。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肺痈

• 因饮食不节或宿痰而致痰热蕴结,蒸灼于肺,形成痈疡。
• 1.饮食不节 平素嗜酒太过或恣食辛辣煎炸炙煿厚味,酿湿 蒸痰化热,薰灼于肺。《医学纲目·卷十九》即指出:“肺痈 者,由食啖辛热炙煿,或酣饮热酒,燥热伤肺所致,治之宜
早。”
• 2.原有宿痰 肺脏宿有痰热,或他脏痰浊瘀热蕴结日久,上 干于肺,如《张氏医通·肺痈》说: “或夹湿热痰涎垢腻,蒸 淫肺窍,皆能致此”。《医门法律·肺痿肺痈门》明确指出: “肺痈由五脏蕴崇之火,与胃中停蓄之热,上乘于肺,肺受 火热薰灼,即血为之凝,血凝即痰为之裹,遂成小痈。”
(二)病理演变过程有初期、成痈期、溃脓期及恢复期等不同阶段
1.初期(表证期) 风热(寒)之邪侵袭卫表,内郁于肺,或内外合邪,肺卫 同病,蓄热内蒸,热伤肺气,肺失清肃,出现恶寒、发热、 咳嗽等肺卫不和之侯。与西医学所指炎症期,病灶部位发生 炎性侵润、充血肿胀的病理变化相一致。
肺失清肃————发热恶寒,咳嗽胸痛(初期)
•
二、病机
•
(一)病位在肺,病理性质主要属实、属热(痰热、瘀血郁结,血败
肉腐,或痈化为脓)
• 本病病位在肺,总属邪热郁肺,蒸液成痰,邪阻肺络,血滞为瘀,而致痰 热与瘀血郁结,蕴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肺损络伤,脓疡溃破外泄。其 病理主要表现为邪盛的湿热证候,脓疡溃后,方见阴伤气耗之象。
•
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主要在于血瘀。血瘀则生热,血败肉腐而成脓。
• 随着正气的逐渐恢复,病灶趋向愈 合。此期坏死组织逐渐排净,脓腔消失, 健全肺组织膨胀填补缺损。
• (三)溃后迁延,可见邪恋正虚之候——脓 毒不净,阴伤气耗
• 溃后如脓毒不净,邪恋正虚,阴伤气耗, 每致迁延反复,日久不愈,病势时轻时重,而 转为慢性。此时脓疡部位仍然有炎症存在,脓 腔周围纤维组织增生,腔壁增厚,难于愈合。 《张氏医通·肺痈》曾说: “肺痈溃后,脓 疾渐稀,气息渐减,忽然臭痰复甚,此余邪未 尽,内气复发,……但虽屡发,而势渐轻,可 许收功,若屡发而痰秽转甚,脉形转疾者,终 成不起也。”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证(精)

3.
在一般情况下, 多逐渐演变为成痈期, 溃脓期, 随着大
量腥臭脓痰的排出, 可进入热势渐退、痰量日少之恢复期, 此
时多见气阴两虚之证。 (顺证)
4. 老人、儿童、体弱和饮酒成癖者患之, 因正气虚弱, 或 肺有郁热, 须防其病情迁延不愈或发生变化。 (逆证)
5. 在溃脓期, 若热毒壅盛而内陷, 亦可产生内闭外脱之危 象。
讨论范围
肺 痈 肺脓肿及化脓性肺炎
肺坏疽
支气管扩张
概 支气管囊肿 述 肺结核空洞
伴化脓感染而表现肺痈证候者
病因
肺 痈 感受风热
病
因 病
痰热素盛
机
病机 (以示意图表示)
外感风(寒)热
内
腠内
犯
理外
不合 固邪
肺
熏 蒸气耗 痰
壅热 血败肉腐
瘀 正虚 邪恋
恢复 慢性
初期
成痈
溃脓
病因病机小结
肺 痈
病位:
病性:
本病病位在肺。
其病理性质主要表现为邪盛的实热证候。
脓疡溃后方见阴伤气耗之象。
热壅血瘀, 蕴酿成痈, 血败肉腐化脓, 肺损络伤, 脓
病
疡溃破外泄。
因 病机关键: 病
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 主要在于血瘀。血瘀则热聚,
血败肉腐酿脓。
肺痈的病理演变过程, 可以随
机
着病情的发展、邪正的消长, 表现
点
液平面, 或见两肺多发性小脓肿。
治疗原则
肺 痈 当以祛邪为原则
辨 证
采用清热解毒、
脓未成
应着重清肺消痈
论 治 化瘀排脓的治法
脓已成
需排脓解毒。按照有 脓必排的要求, 尤以排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证-肺胀

05
介
药物治疗
支气管舒张剂
用于缓解支气管痉挛, 减轻呼吸困难,如沙丁
胺醇、特布他林等。
抗炎药物
用于减轻炎症反应,如 糖皮质激素、茶碱等。
祛痰药
用于促进痰液排出,如 氨溴索、羧甲司坦等。
抗生素
用于治疗感染,如青霉 素、头孢菌素等。
非药物治疗
氧气疗法
通过吸氧提高血氧饱和度,改 善呼吸困难。
机械通气
对于严重呼吸衰竭的患者,可 采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治疗经过
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给予中药汤剂口服,同时配合针灸、拔罐等中医 特色疗法。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提高。
病例二
01
患者情况
患者为中年男性,因感冒后出现咳嗽、咳痰、气促等症状,经西医诊断
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02
诊断过程
患者经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结合西医诊断结果,诊断为肺胀。
发病机制
肺胀的发病机制主要与外邪反复侵袭、年老体弱、久病不愈 等因素有关。外邪侵袭可导致肺气郁闭,日久不愈则逐渐发 展为肺胀。年老体弱、久病不愈则导致肺脾肾三脏虚损,进 一步加重病情。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肺胀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咳嗽、咳痰 、气短、喘息、胸闷等症状。随着病 情的发展,患者可能出现神疲乏力、 食少腹胀、尿少浮肿等症状。
宜清热解毒、宣肺平喘,方用麻杏石 甘汤合银翘散加减。
阳虚水泛证
宜温阳利水、宣肺平喘,方用真武汤 合五苓散加减。
预防与调护建议
04
预防措施
增强体质
通过适当的锻炼和饮食调整,提 高身体免疫力,增强肺功能。
避免外邪
注意保暖和健康,避免感冒和其 他外邪入侵。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肺系病证(三)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肺系病证(三)1、单选男性,52岁。
气粗息涌,喉间痰鸣如吼,痰白质黏,难以咯出,烦闷不安,口苦,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滑数。
若寒邪外束,肺热内盛,可加()A.葶苈子B.大黄C.陈皮(江南博哥)D.生石膏E.知母正确答案:D2、单选治疗肺痨之阴阳两虚证,应首选的方剂是()A.秦艽鳖甲散B.月华丸C.百合固金汤D.保真汤E.补天大造丸正确答案:E3、单选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肺痿与肺痈鉴别要点的是()A.是否咳吐浊唾涎沫B.是否胸痛C.是否咳嗽D.是否吐痰腥臭E.是否咳吐脓血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肺痿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而肺痈以咳而胸痛,吐痰腥臭,甚则咳吐脓血为主症。
而咳嗽为两者均有的临床表现。
4、单选男性,78岁。
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形瘦神疲,跗肿,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舌淡苔白脉沉弱。
若见喘息面红,咽干烦躁,足冷,汗出如油等症,可加()A.龙骨、牡蛎B.磁石C.紫石英D.紫河车E.人参正确答案:A5、单选从病理性质上讲,肺痈是()A.肺虚津气亏损,失之濡养之虚热证B.气滞血瘀之实证C.痰热壅滞之实热证D.阳微阴盛之虚实夹杂证E.本虚标实之证正确答案:C6、单选治疗实喘表寒肺热证,首选的方剂是()A.麻杏石甘汤B.桑白皮汤C.麻黄汤合华盖散D.射干麻黄汤E.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正确答案:A7、单选肺痨患者若兼有乏力、纳少、腹胀便溏,其病损脏器是()A.肺B.肾C.脾D.心E.肝正确答案:C8、单选李某,男性,23岁。
反复发作气急痰鸣8年余。
半小时前感寒后,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胸部憋塞,随之迅即发作。
现症见: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据,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咳痰黏腻难出,面色青黯,舌苔厚浊,脉滑实。
其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A.苏子降气汤B.定喘汤C.三子养亲汤D.二陈平胃散E.桑白皮汤正确答案:C9、单选乌某,女性,35岁。
1周前,咳吐大量脓血腥臭痰,现身热渐退,咳嗽减轻,咯吐脓痰渐少,臭味亦减,痰液转为清稀,精神渐振,食纳好转,舌质红,苔薄,脉细。
中医内科学 第四章 肺系病证 第七节 肺胀

葶苈大枣泻肺汤: 葶苈子、大枣
桂枝茯苓芍药研,桃仁丹皮蜜为丸, 活血化瘀消癥块,瘀阻胞宫服之安。
肺胀 ——证治分类
3.痰瘀阻肺 常用药:萃劳子涤痰除壅;桂枝通阳化气,温化寒痰;茯苓 除湿化痰;丹皮、赤芍助桂枝通血脉,化瘀滞;大枣甘温安 中。 辨证加减:若痰多者,加三子养亲汤;腑气不利,大便不畅 者,加大黄、厚朴。
平喘固本汤:半夏、橘红、款冬花、 补肺汤:人参、黄芪、
苏子、党参、五味子、坎炁qi、冬 熟地、五味、紫菀、桑
虫夏草、胡桃肉、沉香、磁石。
白皮
肺胀 ——证治分类
6.肺肾气虚 常用药:党参(人参)、黄芪、炙甘草补肺;冬虫夏草、熟 地黄、胡桃肉、脐带益肾;五味子收敛肺气;灵磁石、沉香 纳气归原;紫菀、款冬、苏子、半夏、橘红化痰降气。 辨证加减:若肺虚有寒,怕冷,舌质淡,加肉桂、干姜、细 辛;阴伤,低热,舌红苔少,加麦冬、王竹、知母、生地黄; 气虚瘀阻,面唇发绀明显,加当归、丹参、苏木;出现面色 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微欲绝等喘脱危 象者,急加参附汤送服蛤蛤粉或黑锡丹补气纳肾,回阳固脱。 病情稳定后,可常服皱肺丸。
肺胀 ——证治分类
7.阳虚水泛 临床表现:面浮肢肿,甚或一身悉肿,肮痞腹胀,或腹满有 水,尿少,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咯痰清稀,怕冷,面唇青 紫,舌胖质暗,苔白滑,脉沉虚数或结代。 证机概要:心肾阳虚,水饮内停。 治法: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代表方: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前方温阳利水,后方通阳化 气利水。
肺胀 ——证治分类
6.肺肾气虚 临床表现:呼吸浅短难续,咳声低怯,胸满短气,甚则张口 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如白沫,咳吐不利,心慌, 形寒汗出,面色晦暗,舌淡或暗紫,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证机概要:肺肾两虚,气失摄纳。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代表方: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加减。前方补肺纳肾,降气化 痰,后方补肺益气。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证

发病特点: 有慢性肺系疾患病史多年,反复发作。病程缠绵,时轻 时重,经久难愈。多见于老年人。 查体:
胸廓隆起如桶状,叩之呈过清音,听诊有痰鸣声及湿 哕音,心音遥远。
肺胀与哮病、喘证的区别与联系:
肺胀 哮病 喘证
性疾病的一个 症状, 以呼吸气促困 难为主要表现 。
区别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 哮 是 呈 反 复 发 喘是多种急慢
舌脉
治法
方药
预防调护
预防 调护
预防
肺 胀 预 防 调 护
防止经常感冒、内伤咳嗽迁延发展成为 慢性咳喘,是预防形成本病的关键。同 时应重视原发病的治疗。
调护
肺 胀 预 防 调 护
1.既病之后,更应注意保暖,秋冬季节,气 候变化之际,尤需避免感受外邪。 2.一经发病,立即治疗,以免加重。 3.平时常服扶正固本方药增强正气,提高抗 病能力,禁忌烟酒及恣食辛辣、生冷、 咸、甜之品。有水肿者应进低盐或无盐 饮食。
由于肺虚卫外不固,
尤易感受外邪 而使病情诱发或加 重:
病机关键:
肺胀是由于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 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后期 病及于心,痰浊、血瘀、水饮错杂为患, 导致肺不敛降,肺气胀满,每因复感外 邪诱使病情发作或加剧。
病理性质:多属标实本虚,但有偏实、偏虚
的不同,且多以标实为急。
感受 外邪
久病肺虚 卫外不固
六淫外邪 每易乘袭
诱使本病发作, 病情日益加重。
总之,肺胀的发生,多因久病肺虚,痰浊潴留,而 致肺不敛降,气还肺间,肺气胀满,每因复感外邪诱使 病情发作或加剧。
病机 (以示意图表示)
痰浊(饮)壅肺
脾
复感外邪 久病肺虚
痰
痰热郁肺
中医内科学-肺系疾病

2.治则:化痰燥湿,降气平喘
3.方药:平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苍朮、厚朴、陈皮、半夏、茯苓、 甘草、莱菔子、白芥子、紫苏子
(四)水饮凌肺
1.辨证要点 咳喘气逆不能平卧,咯痰色白量多 而清稀或呈泡沫状,小便不利,面 浮肢肿,畏寒肢冷,舌淡紫而胖, 边有齿痕,苔白滑。
2.治则:温阳利水,降气平喘
3.方药: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2.治则:健脾益气,理气化痰
3.方药:六君子汤
人参、茯苓、白朮、甘草、陈皮、 半夏
(三)肾气虚
(2)重证-百合固金汤
百合、生地、熟地、玄参、麦冬、 白芍、当归、川贝、桔梗、甘草
四、转归预后
1.外感咳嗽突然起病,病位浅,病情轻, 较易治愈;若迁延失治,可转为慢性 咳嗽。
2.内伤咳嗽,咳久可伤及脾、肾、心, 或致咳喘并作,甚至演变成肺胀而难 以治愈。
五、预防与调摄
1. 忌生冷或燥热、辛辣、肥腻的食物, 戒烟酒。
茯苓、附子、白朮、生姜、白芍、 葶苈子、大枣
(五)肝气犯肺
1.辨证要点 突然呼吸急促、困难,胸中憋闷, 咽喉梗阻,常因情志不遂而诱发或 加重,平素常忧郁、善太息,脉弦。
2.治则:疏肝理气,降气平喘
3.方药:五磨饮子加味
沉香、乌药、枳实、木香、槟榔、 杏仁、厚朴、旋覆花
◎虚喘
(一)肺脾气虚
1.辨证要点 气喘而声低息弱,气短不足以息, 咯痰量多色白清稀,自汗畏风。
2.治则:袪风散寒,解表宣肺
3.方药:荆防败毒散
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 前胡、枳壳、桔梗、茯苓、甘草、 川芎
(二)风热犯表
1.辨证要点 恶寒轻(恶风),发热重,少汗, 口干咽燥或肿痛,舌尖红,苔薄黄, 脉浮数。
中医内科学总结

中医内科学总结根据《中医内科学》第7版整理的中医内科学总结,本文主要介绍肺系病证的分类、基本病机、病位、实证和虚证,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一、感冒感冒的基本病机是外邪袭表,肺卫失和,病位主要在肺卫。
实证包括风寒证、风热证、暑湿证和秋燥证。
针对不同的实证,可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清暑祛湿解表、润燥疏表等。
二、咳嗽咳嗽的基本病机是外邪侵袭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病位主要在肺,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外感咳嗽包括风寒袭肺、风热犯肺和风燥伤肺;内伤咳嗽包括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和肺气亏虚。
治疗方法包括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滋阴清热、润肺止咳、补肺益气、止咳化痰等。
三、哮病哮病的基本病机是诱因引触伏痰、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病位在肺,涉及脾肾,甚则累及于心。
发作期分为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和虚哮,缓解期分为肺脾气虚和肺肾两虚。
治疗方法包括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清热宣肺、化痰定喘、祛风涤痰、降气平喘、补肺固卫、补肺益肾等。
四、喘证喘证的基本病机是肺气升降出纳失常,实证包括风寒壅肺和表寒肺热,虚证包括肺不主气和肾失摄纳,病位在肺和肾。
治疗方法包括祛风散寒、宣肺平喘、解表清里、麻杏石甘汤等。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学对于肺系病证的分类、基本病机、病位、实证和虚证,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有较为详细的总结和阐述。
在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疗效。
3、痰热郁肺---使用桑白皮汤清热化痰,泻肺平喘。
4、痰浊阻肺---使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5、肺气郁闭---使用五磨饮子开郁降气平喘。
B.虚喘1、肺虚---使用补肺汤补肺益气,敛肺平喘。
2、肾虚---使用七味都气丸+生脉散补肾纳气,加上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肾阴虚。
3、正虚喘脱---使用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扶阳固脱,镇摄纳气。
肺痈基本病机:外邪侵袭肺部,导致热壅血瘀,润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成痈。
中医内科学 第四章 肺系病证 第四节 喘证

第四节 喘证
喘证 ——概述
1.概念:以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 不能平卧为主症的疾病。
轻者——呼吸困难,不能平卧; 重者——稍动则咳喘不已,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 严重者——喘促不解,烦躁不安,面青唇紫,四肢冰冷,汗 出如珠,脉浮大无根 喘脱。
西医病名——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脏病、 心源性哮喘等。
喘证 ——证治分类
2.虚喘 (3)正虚喘脱 临床表现: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稍 动则咳喘欲绝,或有痰鸣,心悸烦躁,四肢厥冷,面青唇紫, 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或脉微欲绝。 证机概要:肺气欲绝,心肾阳衰,气失所主。 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代表方:参附汤送服黑锡丹。前方扶阳固脱,后方镇摄肾气。
喘证 ——病因病机
1.病因
2.病机
外邪侵袭 肺失宣降
基本病机
饮食不当 脾生痰浊 情志所伤 肝气犯肺
肺气上逆,宣降失职
喘
肾失摄纳,气无所主
证
劳欲久病 肾精亏虚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病位在肺、肾,与肝、脾相关, 甚则及心
喘证 ——治则治法
1.实喘——治肺——祛邪利气 2.虚喘——培补摄纳——补肺、健脾、补肾
喘证 ——证治分类
1.实喘 (2)表寒肺热 常用药:麻黄宣肺解表;黄芩、桑白皮、石膏清泄里热;苏 子、杏仁、半夏、款冬花降气化痰。 辨证加减:若表寒重者,加桂枝;痰热重,痰黄黏稠量多者, 加瓜萎、贝母;痰鸣息涌者,加萃荫子、射干泻肺化痰;津 伤渴甚者,加天花粉、沙参、麦冬、芦根。
喘证 ——证治分类
肺气虚耗 肾虚不纳
喘促短气 吐痰稀薄 声低气怯 自汗畏风 面颧潮红 脉软 弱或细数
喘促日久 呼多吸少 气不得续 脉沉弱或细数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

第一章肺系病症第一节感冒【概念】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伏为其特征。
【病因】感冒是由于六淫、时行病毒侵袭人体而致病。
(以风邪为主因,常以风为先导)【病机】邪犯卫表,卫表不和,肺失宣肃【小结】①病位及脏腑:肺卫受邪②病势:风寒、风热、暑湿及时行感冒③病性:外感表实证④预后一般良好⑤病机关键:邪犯卫表,卫表不和,肺失宣肃【诊断依据】①临证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
可见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咽痛、周身酸楚不适、恶风或恶寒,或有发热等。
若风邪夹暑、夹湿、夹燥,还可见相关症状。
②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病证相似,多忽然起病,恶寒、发热(多为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
感冒和风温的鉴别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甚至昏迷、惊厥、谵妄等入里症候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病势轻,不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治疗原则】解表达邪(风寒证一辛温发汗;风热证一辛凉清解;暑湿杂感一清暑祛湿解表)【概念】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
【病因】外感六淫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侵袭肺系,或因吸入烟尘、异味气体,肺气被郁,肺失宣降。
内邪干肺(痰与火)【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内伤咳嗽的主要病理因素为痰与火,痰课郁而化火,火能炼液灼津为痰)咳嗽与咳喘的鉴别;咳嗽仅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喘证。
I咳喘则咳而伴喘,常因咳嗽反复发作,由咳致喘,临床以咳喘并作为特点。
【辩证要点】①辨外感内伤②辨症候虚实【治疗原则】外感:祛邪利肺;内伤:J-标实为主:祛邪止咳、•本虚为主:扶正补虚【证治分类】(外感+内伤)【概念】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

《中医内科学》复习内容
考试常考知识点总结
第一篇肺系病证
1、感冒的基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
2、咳嗽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痰湿蕴肺证的治法和主方: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肝火犯肺证的治法和主方:清肺平肝、顺气降火——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
3、哮证和喘证的鉴别要点:
(1)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伏痰)。
哮病的治疗原则: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朱丹溪)即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2)喘证病位:在肺和肾涉及肝脾;喘证辨证要点:首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
4、肺痈的基本病机:邪热蕴肺,热雍血瘀成痈,血败肉腐为脓。
5、肺痨的临床特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
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
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十药神书》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6、肺胀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于心。
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肺系病证考试试题三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肺系病证考试试题三1、单选哮病辨肺脾肾虚损时,有自汗畏风,少气乏力,极易感冒症状者,辨证为()A.肺虚B.肾虚C.气虚D.血虚E.脾虚正确答案:A2、单选实喘和虚喘的(江南博哥)鉴别,下列何项是错误的()A.呼吸深长有余与短促难续B.呼出为快与深吸为快C.气粗声高与气怯声低D.病势急骤与徐缓E.痰多与痰少正确答案:E3、单选肺痨的四大主症是()A.咳嗽、胸痛、发热、汗出B.咳嗽、咯血、潮热、盗汗C.咳嗽、消瘦、低热、自汗D.咳嗽、神疲、心悸、盗汗E.干咳、气促、潮热、胸痛正确答案:B4、单选肺痈成痈期的病机是()A.风热外袭,卫表不和,邪热壅肺,肺失清肃B.邪毒渐去,肺体损伤,阴伤气耗C.热毒蕴肺,蒸液成痰,热壅血瘀,蕴酿成痈D.热壅血瘀,血败肉腐,痈肿内溃,脓液外泄E.邪热蕴肺,蒸液成痰,痰热壅滞,肺失清肃正确答案:C5、单选喘证表寒肺热证者,表寒加重,应加用的药物是()A.射干B.桂枝C.细辛D.生姜E.贝母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喘证风寒壅肺证,寒痰较重,痰白清稀,量多起沫,加细辛、生姜温肺化饮。
喘证表寒肺热证,表寒加重加桂枝解表散寒;痰鸣息涌加射干泻肺消痰;痰热重,痰黄黏稠量多,加贝母清热化痰。
6、单选下列各项病证中,较少发展为肺痿的是()A.肺痨B.肺痈C.肺胀D.咳嗽E.血证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肺痿为多种慢性肺系疾病转化而来。
肺痨、肺痈、肺胀、咳嗽均属于肺系疾病,但血证不属于。
7、单选肺痈溃脓期,若服用桔梗白散后下不止,可加服的是()A.热米粥B.冷开水C.温水D.枣汤E.黄芪水正确答案:B8、单选哮病治疗的基本原则是()A.温化宣肺B.清化肃肺C.化痰定喘D.降气平喘E.发时治标,平时治本正确答案:E9、单选患者女性,30岁。
咯血反复发作一月,血色鲜红,咳呛气急,痰少质黏色黄,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口干多饮,颧红,消瘦,月经不调。
舌红绛少津液,苔薄黄,脉细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系病证第一节感冒1.风寒束表临床表现: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体酸楚,甚则疼痛,鼻塞声重,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痰白稀薄,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膝理内闭,肺气不宣。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前方疏风散寒,用于风寒感冒轻证;后方辛温发汗,疏风散寒兼以祛湿,用于时行感冒风寒夹湿证。
常用药:荆芥、防风、苏叶、豆豉、葱白、生姜等解表散寒;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红宣通肺气。
若恶寒甚,加麻黄、桂枝;鼻塞流涕重者,加辛夷、苍耳子;周身酸痛,头重头胀,身热不扬者,加羌活、独活;头项强痛,加白芷、葛根;胸闷痞满,不思饮食,舌苔白腻,加广覆香、苍术、厚朴。
2.风热犯表临床表现: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咽干甚则咽痛,鼻塞,流黄稠涕,头胀痛,咳嗽,痰黏或黄,口干欲饮,舌尖红,舌苔薄白干或薄黄,脉浮数。
证机概要:风热犯表,热郁肌膝,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治法:辛凉解表,疏风清热。
代表方:银翘散。
常用药:银花、连翘、豆豉、薄荷、荆芥辛凉解表,疏风清热;竹叶、芦根清热生津;牛蒡子、枯梗、甘草宣利肺气,化痰利咽。
若发热甚,加黄芩、石膏、大青叶;头胀痛甚,加桑叶、菊花、蔓荆子;咽喉肿痛,加山豆根、玄参;咳嗽,痰黄稠,加黄芩、浙贝母、瓜萎皮;口渴多饮,加天花粉、知母。
3.暑湿伤表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身热不扬,汗出不畅,肢体困重或酸痛,头重如裹,胸闷肮痞,纳呆,鼻塞,流浊涕,心烦口渴,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证机概要:暑湿伤表,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代表方:新加香蕾饮。
常用药:银花、连翘、鲜荷叶、鲜芦根清暑解热;香蕾发汗解表;厚朴、扁豆化湿和中。
若暑热偏盛,加黄连、青蒿、鲜荷叶清暑泄热;肢体酸重疼痛较甚,加鳌香、佩兰;胸闷院痞,腹胀、便溏,加苍术、草豆蔻、法半夏、陈皮;小便短赤,加滑石、甘草、赤茯苓。
4.虚体感冒(1)气虚感冒临床表现:恶寒较甚,或并发热,鼻塞,流涕,气短,乏力,自汗,咳嗽,痰白,咳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或易感冒,舌淡苔薄白,脉浮无力。
证机概要:素体气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袭。
治法:益气解表,调和营卫。
代表方:参苏饮。
常用药:党参、甘草、茯苓补气扶正以祛邪;苏叶、葛根、前胡疏风解表;半夏、陈皮、枳壳、桔梗宣肺化痰止咳。
若乏力,自汗,动则加重,加黄芪、白术、防风;畏寒,四肢欠温,加细辛、熟附子。
(2)阴虚感冒临床表现: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微汗或盗汗,干咳少痰,头昏,心烦,口干,甚则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
治法:滋阴解表。
代表方:加减葳莲汤。
常用药:玉竹滋阴,以资汗源;甘草、大枣甘润和中;豆豉、薄荷、葱白、桔梗疏表散邪;白薇清热和阴。
若心烦口渴较甚,加沙参、栀子、天花粉;盗汗明显,加煅牡蛎、糯稻根;咳嗽痰少,加百部、炙枇杷叶;纳差食少,加神曲、炒麦芽、鸡内金。
(3)阳虚感冒临床表现: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无汗,面色胱白,语声低微,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无力。
证机概要:素体阳虚,外感风寒,邪在肌表。
治法:助阳解表。
代表方:麻黄附子细辛汤。
常用药:麻黄、附子、细辛助阳散寒以解表邪。
若咳嗽痰白,咳痰无力,加苦杏仁、干姜、法半夏;全身酸痛,头重如裹,加苍术、薏苡仁、羌活、独活。
肺系病证第二节咳嗽1.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临床表现: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白稀痰,常伴有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痛,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证机概要: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代表方: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两方均能宣肺止咳化痰,前方以宣肺散寒为主,后方以疏风润肺为主。
常用药:麻黄宣肺散寒;杏仁、桔梗、前胡、甘草、橘皮、金沸草等宣肺利气,化痰止咳。
若咽痒咳嗽较甚,加细辛、五味子;鼻塞声重较甚,加辛夷、苍耳子;咳痰黏腻、胸闷、苔腻,加法半夏、厚朴、茯苓;素有寒饮伏肺,兼见风寒表证,治以疏风散寒,温化寒饮,改投小青龙汤;表寒未解,里有郁热,热为寒遏,咳嗽音哑,气急似喘,痰黏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者,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以解表清里。
(2)风热犯肺临床表现: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色黄,常伴有鼻流黄涕,口渴,头痛,恶风,身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证机概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代表方:桑菊饮。
常用药:桑叶、菊花、薄荷、连翘疏风清热;前胡、牛蒡子、杏仁、桔梗、贝母、枇杷叶清肃肺气,化痰止咳。
若肺热内盛,身热较著,恶风不显,口渴喜饮,加黄芩、知母、鱼腥草;热邪上壅,咽痛,加射干、山豆根、牛蒡子、挂金灯;热伤肺津,咽燥口干,舌质红,加南沙参、天花粉、芦根;夏令夹暑者,加六一散、鲜荷叶。
(3)风燥伤肺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咽喉干痛,口鼻干燥,初起或伴有少许恶寒,身热头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而干,脉浮数或小数。
证机概要: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代表方:桑杏汤。
常用药:桑叶、薄荷、豆豉疏风解表;杏仁、前胡、牛蒡子肃肺止咳;南沙参、贝母、天花粉、梨皮、芦根生津润燥。
本证为温燥之证,若津伤较甚,舌干红苔少,加麦冬、北沙参;痰中带血,加白茅根、侧柏叶;痰黏难出,加紫菀、瓜萎仁;咽痛明显,加玄参、马勃。
属温燥伤肺重证,症见身热头痛,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干鼻燥,心烦口渴,改投清燥救肺汤。
临床另有凉燥证,为燥邪与风寒并见,表现为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等症,用药当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加减。
药用苏叶、杏仁、前胡辛以宣散;紫菀、款冬花、百部、甘草温润止咳。
若恶寒甚,无汗,配荆芥、防风,以解表发汗。
2.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临床表现: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因痰而嗽,痰出则咳缓,痰多色白,黏腻或稠厚成块,每于晨起或食后咳甚痰多,胸闷院痞,纳差乏力,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证机概要: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代表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前方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后方降气化痰,两方合用,肺胃同治。
常用药:半夏、陈皮、茯苓、苍术、厚朴燥湿化痰;杏仁、佛耳草、紫菀、款冬花温肺降气;白前、苏子、莱煎子化痰降气。
若寒痰较重,痰黏白如沫,怯寒背冷,加干姜、细辛、白芥子温肺化痰;久病脾虚,神疲,加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
病情平稳后服六君子丸以资调理,或合杏苏二陈丸标本兼顾。
(2)痰热郁肺临床表现:咳嗽气粗,喉中可闻及痰声,痰多黄稠或黏厚,咳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夹有血丝,胸胁胀满,咳时引痛,常伴有面赤,或有身热,口干欲饮,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痰热壅肺,肺失肃降。
治法: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代表方:清金化痰汤。
常用药:黄芩、山栀、知母、桑白皮清泄肺热;杏仁、贝母、瓜萎、海蛤壳、竹沥半夏、射干清肺化痰。
若痰热较甚,咳黄脓痰或痰有热腥味,加鱼腥草、鲜竹沥、薏苡仁、冬瓜子;胸满咳逆,痰多,便秘,加掌荫子、大黄、芒硝;口干明显,舌红少津,加北沙参、麦冬、天花粉。
(3)肝火犯肺临床表现: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红目赤,引胸胁作痛,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咳之难出,量少质黏,或痰如絮条,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证机概要:肝郁化火,上逆侮肺。
治法:清肺泻肝,化痰止咳。
代表方: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
前方清肝化痰,后方顺气降火,清肺化痰,二方相合,使气火下降,肺气得以清肃,咳逆自平。
常用药:桑白皮、地骨皮、黄芩清肺热;山栀、丹皮泻肝火;青黛、海蛤壳化痰热;粳米、甘草和胃气,使泻肺而不伤脾胃;苏子、竹茹、枇杷叶降气化痰。
若咳嗽频作,痰黄,加栀子、牡丹皮、浙贝母;肺气郁滞,胸闷气逆,加瓜萎、桔梗、枳壳;咳时引胸胁作痛明显,加郁金、旋覆花、丝瓜络;痰黏难咳,加海浮石、浙贝母、瓜篓子;咽燥口干,舌红少津,加北沙参、天冬、天花粉。
(4)肺阴亏虚临床表现:干咳,咳声短促,痰少质黏色白,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午后潮热,颧红盗汗,常伴有日渐消瘦,神疲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
治法: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代表方:沙参麦冬汤。
常用药: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百合滋养肺阴;甘草甘缓和中;贝母、杏仁润肺化痰;桑白皮、地骨皮清肺泻热。
若肺气不敛,咳而气促明显,加五味子、诃子;痰中带血,加牡丹皮、山栀、白茅根、仙鹤草;潮热明显,加功劳叶、银柴胡、青蒿、胡黄连;盗汗明显,加乌梅、煅牡蛎、浮小麦;咳吐黄痰,加海蛤壳、黄芩、知母;手足心热,腰膝酸软,加知母、黄柏、女贞子、旱莲草。
肺系病证第三节哮病1.发作期(1)寒哮临床表现: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稀薄色白,咳吐不爽,面色晦滞带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形寒畏冷。
初起多兼恶寒、发热、头痛等表证。
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证机概要: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代表方: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
前方长于降气祛痰,后方解表散寒力强。
常用药:麻黄、射干宣肺平喘,化痰利咽;干姜、细辛、半夏温肺化饮降逆;紫菀、款冬花化痰止咳;五味子收敛肺气;大枣、甘草和中。
若表寒明显,寒热身痛,配桂枝、生姜辛散风寒;痰涌气逆,不得平卧,加萃劳子、苏子、杏仁、白前、橘皮等;咳逆上气、汗多,加白芍;中成药可服用冷哮丸。
(2)热哮临床表现:气粗息涌,咳呛阵作,喉中哮鸣,胸高胁胀,烦闷不安,汗出,口渴喜饮,面赤口苦,咳痰色黄或色白,黏浊稠厚,咳吐不利,不恶寒,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
证机概要: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代表方:定喘汤。
常用药:麻黄宣肺平喘;黄芩、桑白皮清热肃肺;杏仁、半夏、款冬花、苏子化痰降逆;白果敛肺,并防麻黄过于耗散;甘草调和诸药。
若表寒外束,肺热内郁,加石膏配麻黄;肺气壅实,痰鸣息涌,不得平卧,加萃劳子、地龙;肺热壅盛,咳痰稠黄,加海蛤壳、射干、知母、鱼腥草;大便秘结,加大黄、芒硝、全瓜萎、枳实;病久热盛伤阴,气急难续,痰少质黏,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加沙参、知母、天花粉。
(3)寒包热哮临床表现:喉中鸣息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咳痰不爽,痰黏色黄,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苔白腻罩黄,舌尖边红,脉弦紧。
证机概要: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
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代表方: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前方用于外感风寒,饮邪内郁化热,以表寒为主,喘咳烦躁者;后方用于饮邪迫肺,夹有郁热,咳逆喘满,烦躁,表寒不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