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时赏析《赞美》(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赞美之美——高中语文《赞美》教案设计
赞美之美——高中语文《赞美》教案设计教案设计“赞美”,是一种情感表达方式,是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称赞和崇拜。
《赞美》这篇课文,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赞美之美,也让我们意识到了“赞美”的重要性。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将《赞美》这篇课文进行教学呢?本篇文章将会介绍一份高中语文《赞美》教案的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赞美》的文本结构、议论文的写作逻辑、深化对赞美的认识。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阅读与分析文本的能力、提高学生赞美与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美好事物,激发学生赞美之心,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课前预习】1、要求学生阅读文本,了解文中的主旨和立意,以及文本表现的赞美之美。
2、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分析为什么会有赞美,赞美有何作用?3、要求学生积极寻找身边的美好事物,准备与课文进行比较,以丰富课堂讨论内容。
【课堂教学】第一步:导入教师用丰富多彩的图片、音乐等资源,营造出美好的氛围,引导学生感受赞美之美。
教师通过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赞美”,“赞美有何作用”。
第二步:学习文本1、教师安排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文,学生可以与前几天的预习作品进行比较。
学生对于不理解的词语,教师进行解释讲解。
2、学生按照文本的结构,分析文章的思路和议论的逻辑、精彩之处、点到为止之处等。
教师辅导学生,在分析掌握文章之后,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归纳总结。
3、教师通过概括集中精华,引出文章的主题,再结合图像、声音、运动等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深刻的领悟。
第三步:赞美之美的发现1、教师让学生带来自己身边的美好事物,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
2、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发现其中的共性和规律。
3、教师宣传和表扬一些在课堂讨论中具有代表性和亮点的同学,引导学生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
第四步:赞美之美的运用1、教师创设温暖而亲切的班级氛围,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和赞美美好事物。
2、教师引导学生在日常交往中,学会赞美他人,从而用赞美促进友谊和友爱的发展。
赞美的温度——高中语文《赞美》教案设计
赞美的温度——高中语文《赞美》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文,学生可以掌握赞美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能够在生活中自如使用赞美。
2、学生了解赞美对人的影响,从而培养健全的人格,增强自信心和亲和力。
3、培养学生发现身边美好事物的能力,让他们具备一颗感恩的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赞美的念与方法。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亲和力。
3、如何发现身边美好事物。
三、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遇到过赞美的经历,以此了解赞美的重要性以及它所带来的正能量。
同时,提出“赞美是一把温暖的火苗,它可以照耀他人,也能温暖自己”的观点,让学生重新认识赞美。
2、知识讲解1)赞美的概念通过对赞美的定义和分类,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赞美,以及常用的几种赞美方法。
2)赞美对人的影响从学术和心理的角度分析赞美对人的影响,从而让学生了解到赞美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以及赞美带来的正面效应。
3)如何赞美讲解如何用正确的方式进行赞美。
具体来说,要求学生理解赞美的原则:真诚、恰当、含蓄,以及充分运用语言、身体语言等方面,增加赞美的效果。
3、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紧密互动,让他们参与到案例分析中,解析不同情况下的赞美技巧和方法,将赞美理论应用到具体场合中,增加实践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情感体验通过观看视频、互动演练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赞美的温度,通过实践赞美,感悟温暖与包容,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与印象。
5、总结通过学习和实践,让学生回顾赞美的重要性和方法,以及培养感恩的心,从而凝结“赞美的温度”这一主题思想。
四、教学策略1、情感体验法通过情感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充分感受赞美的温度与力量,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增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2、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具体例子中,从而更好地掌握赞美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任务式学习法通过让学生参与到赞美的实践中,让学生了解和感受赞美的力量,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信心。
《赞美》教学设计
赞美教学设计设计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赞美的定义和功能;2.掌握赞美的基本形式与技巧;3.学会用不同的方式与形式赞美他人。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和实践,提高表达赞美的能力;2.培养感恩之心,增强与他人之间的情感共鸣;3.增强自我认知与自我价值感。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给出影视剧或文化名人的例子,引导学生讨论赞美的体验与感受,引入本节课的讨论主题。
发现问题在课堂中,提出一个问题,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会因没有及时赞美而导致人际关系不和睦,导致情感亲密度下降,你是否经历过这些情况?请提出你的看法。
学习1.了解赞美的定义和功能;2.掌握赞美的基本形式与技巧;3.学会用不同的方式与形式赞美他人。
实践1.演练感恩语言的应用;2.设计一份赞美礼盒,在班级中传递,并记录下感受。
讨论1.通过学习,融入讨论,学生展示自己的赞美方式;2.教师针对学生问题与疑惑进行解答。
总结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学会如何赞美他人,不仅在人际关系中受益,更可以提升个人内在的自我价值感。
教学方式1.个案教学;2.讨论式教学;3.组合式教学。
教学评价针对本节课,教师将从学生的讨论质量、作品创意度、口语表达能力、情感变化等方面进行评价,并及时反馈给每一位学生。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发现问题,引入本课;•第二课时:了解赞美的定义和基本形式;•第三课时:掌握赞美的技巧,学会用不同的方式与形式赞美他人;•第四课时:演练感恩语言的应用,制作赞美礼盒;•第五课时:讨论式教学,学生展示自己的赞美方式,并储备语言技巧;•第六课时:个案教学,针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进行答疑;•第七课时:整合知识的应用,在班级中传递赞美礼盒,多角度反馈并进行评价。
《赞美》的教学设计_模板
《赞美》的教学设计_模板《赞美》的教学设计教学目的:一、使学生理解该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痛苦和希望交织的感情。
二、了解该诗中运用的反复手法及梦一般的诗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尹德说:文学创作都是艺术家的白日梦。
诗人尤其是“醒着做梦的人”。
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有这种特点。
二、简介作者穆旦,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
一九三五年入北京清华大学,抗战爆发以后随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共同迁往云南昆明。
一九四二年,毅然随军远征缅甸。
他走了很远的路,也看到了很多的苦难,这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引导初读作者在诗中写了什么?(他梦到了什么?)亦即诗人在诗中写了哪些意象?四、阅读第一小节1、作者在这首诗中,交织着痛苦和希望两种情感,请阅读第一小节,你认为在这一节中,哪些意象是痛苦的,哪些意象是充满希望的?2、明确:作者描绘了干燥的风,单调的水,忧郁的森林三种哀景,描绘了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爱情和鹰群、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三种哀事,展示了大地的苦难,又通过“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到处看见的人民、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三个意象,展示了大地的希望。
3、小结:这一小节是作者对大地的宏阔展示,虽荒凉贫瘠,但行列、人民使大地充满亮色,全诗笼罩了“赞美”的基调。
五、阅读第二小节第二小节诗人由地到人,写了一个农夫。
这个农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阅读,思考。
提示:这个农夫原来在田野里辛勤地耕耘,但时代的变迁打破了他家乡的宁静,他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征途。
(引导学生理解:“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即“翻起溶解过他祖先的的同样的泥土”;“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即走上可能让他死亡的征途。
)六、阅读第三小节这个农夫走了以后怎样呢?阅读第三小节,从诗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提示:他走了以后,他的家庭更加困难,家人无望地等待,忍受着饥饿的煎熬,他的家乡还是像原来一样的贫困荒凉。
但是他走了,从不回头诅咒。
这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对这个农夫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提示:舍家保国,义无反顾。
《赞美》教学设计1
赞美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赞美的含义和作用;2.了解赞美的表达方式及技巧;3.掌握一定的赞美能力,提高自身的社交技能。
教学重点1.赞美的含义和作用;2.赞美的表达方式;3.赞美技巧的掌握。
教学难点赞美技巧的掌握以及如何平衡赞美和夸张的关系。
教学内容1.什么是赞美?赞美是指赞扬别人,称赞别人的品质或行为。
2.赞美的作用赞美的作用有如下几个方面:•增加别人的好感度•提高别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增强人际关系的友好程度•激励人们进一步发挥自身的能力3.赞美的表达方式赞美的表达方式有如下几种:3.1 直接赞美直接的赞美指的是直接称赞对方的品质或行为,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欣赏。
3.2 间接赞美间接的赞美指的是通过暗示或引导等方式让别人明白自己的欣赏,并表现出自己的赞美。
3.3 夸张赞美夸张赞美是指在真实的基础上适度夸张,增强赞美的效果。
4.赞美的技巧4.1 避免浅尝辄止要充分理解并发掘对方的优点和长处,才能给予深度的赞扬。
同时要注意赞美的程度和场合,不要过度夸张或不合时宜。
4.2 尊重对方的感受要注意对赞美对象的个性和心理感受,了解什么样的赞美方式会让他们感到舒适和自在,并在赞美时秉持真挚的态度,避免赞美过多无效或拍马屁的情况。
4.3 练习和反思通过模仿和练习,逐渐提高自己的赞美能力。
同时反思自己的赞美方式,从别人的角度思考,发现和纠正自己在赞美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过程1.引入声情并茂地讲述一个受到赞美的人的成长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赞美的重要性和作用。
2.讲解赞美的意义和作用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到赞美的作用和意义,同时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引导学生学习和发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
3.讲解赞美的表达方式和技巧通过展示具体的赞美案例,讲解赞美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赞美和其适用场景。
4.练习赞美技巧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练习各种赞美技巧,并对他们在实践中的表现进行点评和反馈,让他们感受到赞美的积极影响。
《赞美》教案
《赞美》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赞美的含义和作用;2. 掌握赞美的表达方式和技巧;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阳光向善的心态;4. 培养学生赞美他人、珍惜他人的意识。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赞美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用一句赞美的话开场,例如:“你们真棒,每天都带着笑脸来上课!”2. 学生回答:“谢谢老师!”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赞美的作用:“赞美可以让人感到开心,也可以让人有自信。
”4. 教师问学生:“你们觉得为什么我们应该赞美别人?”5. 学生回答:“赞美别人可以让他们开心,也可以让我们更善良。
”二、输入(15分钟)1. 教师用PPT呈现赞美的含义:“赞美是一种表达对他人优点、成就和美好事物的敬仰、欣赏和称赞的方式。
”2. 教师分享一些赞美的例子,并让学生观察赞美的方式和表达:“你真聪明!”、“你的画画技术真好!”、“你是个懂事的好孩子!”等等。
3. 教师提醒学生,赞美要真诚,要针对具体的事物或特点,不能虚假恭维。
4. 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赞美词语,例如:棒极了、太厉害了、真棒、很聪明等。
三、实践(20分钟)1. 教师将准备好的赞美词语卡片分发给学生。
2. 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内练习赞美对方的词语使用。
3. 教师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引导学生根据对方的特点和表现进行赞美。
4. 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在日常生活中赞美他人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5. 学生在小组内角色扮演,模拟日常赞美的场景,例如友谊赞美、家庭赞美、校园赞美等等。
6. 学生可以相互给予赞美,通过实际体验赞美的力量和愉悦感。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赞美”的定义,让学生背诵。
2. 教师向学生强调,赞美不仅能让他人开心,也能让自己心情愉快。
3. 教师提醒学生,要真心赞美,要发现和欣赏他人的优点。
4. 教师总结赞美的重要性,鼓励学生通过赞美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
5. 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赞美他人,传递温暖和正能量。
赞美教学设计教案
赞美一、教学目标1.感受赞美带来的力量,学习赞美的方法和原则。
2.从赞美自己开始,尝试把赞美运用到自己的人际交往中。
3.在赞美的过程中,关注自己和别人的感受,注意赞美技巧的运用。
二、重点难点活动重点:体验赞美别人的重要性。
活动难点:学习赞美的方法三、教法学法1.教学方法:在熟知的情境中提炼方法;在生活情境中运用方法;内化升华。
2.学法指导从赞美自己开始,感受赞美带来的体验,关注自己和别人的感受,通过合理的赞美来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教学过程1、引入主题(1)分享一段对学生的评价提问:听了刚刚老师说的话,你们有什么感觉?(2)引出主题——“赞美”(3)情境小调查你是否愿意经常赞美别人?A是B否你是否习惯别人对你的赞美?A是B否听到别人对你的赞美后是否心情愉快?A是B否2、自我体验(1)勇敢地对自己赞出来(学生会出现无法自我表扬的情况,需要关注到他们,并作出相应的引导)(2)勇敢的对同学赞出来同学们的赞美,可能然别人听到不舒服,为什么?我们可以注意赞美中的哪些地方,让自己成为赞美达人?3、赞美技巧(1)赞美别人时要注意哪些方面?赞美的原则:1. 真诚——态度要真诚2. 合理——有事实根据3. 具体——用词要具体,说出他人的优点是什么?4. 及时——有时效性5. 表达——勇敢地表达出来(2)赞美的力量帮助他人认识、喜欢自己帮助他人拥有自信,也学会感谢和赞美激发他人的奋发向上的动力能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让你有给予的自豪感4、小结让我们一起来,赞美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家人、我们的班集体、我们的校园!。
《赞美》-教学教案
《赞美》-教学教案赞美》一、重点难点分析1.全诗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意象纷纭而含蓄,给理解带来许多困难。
但是只要紧扣民族的悠长历史、浴血的艰难年代和人民苦难而充满希望的生活斗争这三点,并结合全诗哀歌式的艺术风格来分析这些意象,就可以比较容易地体察到它的内蕴。
2.从表面上看,每节诗最后一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关键句)与前面的内容似乎联系不紧,但只要细加分析,便可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如第二部分,写到了一位农夫的觉醒和勇敢斗争,他以必死的决心踏上民族解放的大道,他的大义大勇正是整个民族已经觉醒并付诸行动的必然结果。
3.对少数意象比较晦涩的难句,我们也不必非要拘泥于理解上的精确,只要了解其大意即可。
而且,由于作者当时身处国民党统治区,也不可能把他政治上的倾向表达清楚。
二、表现手法解说1.穆旦是九叶派诗人,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
“穆旦的诗风基本上是雪莱式的抒情格调,又揉杂某些现代派诗歌的因子。
”他的诗风“徐缓、整饬、押韵。
情调是哀歌式的,遂循了英国古典诗歌的特点。
他的这一诗风,从他译雪莱、拜伦,似也可以得到印证”(引自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出版的《穆旦诗集》说明)。
《赞美》一诗也鲜明体现了他的风格和情调。
2.作者善于捕捉意象,意象横越时空,缤纷多彩,内蕴深远,气势宏大,又加上哀歌式情调,故全诗拥有雄浑美和沉郁美。
3.诗中广泛地运用了排比、反复、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段,增强了竟象的表现力。
(解说:诗歌由于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意象艺术,所以依据时代背景来解读就十分必要;还要善于抓住诗中点明主旨的关键句来居高临下,复杂意象的解读也就迎刃而解了。
)自读思考《死水》1.依据时代背景和作者简介,说说“死水”象征了什么?2.根据内容,把全诗分成三个部分。
3.“死水”的形象有两层,一是其本来面目,二是添加脏物后更加腐烂的面目,请在书上作出标志。
4.第一节中的“不如”“爽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为什么作者要“多扔些破铜烂铁”“泼你的剩菜残羹”?5.第二、三、四节描绘的种种景象具有什么共同特点?可用诗中哪一句话来概括?6.“让丑恶来开垦”中的“丑恶”指什么?7.“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期望?8.“反讽”手法在诗歌中的第二、三、四节中得到了具体表现,请画出有关词句。
赞美和人生——高中语文《赞美》教案设计
赞美和人生——高中语文《赞美》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赞美”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学会阅读文本,并对其中的词句和内容进行解析。
3.学会运用赞美的方式和方法,从而在生活中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生活质量。
二、教学内容1.赞美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赞美文本的阅读和解析。
3.赞美的方式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可以先以生活中的赞美为例,与学生交流赞美的情境和方式。
引导学生反思,赞美是如何促进人际交往和社会发展的。
2.阅读与解析教师可以分段对文本进行阅读和解析,加深学生对于文本内容和赞美的理解。
下面是一个解析的例子:首段:随着“各自”这个词语的出现,让人们对“彼此”的关注得以放宽。
而“才干”作为被赞美的对象,让人们在自己就“不如他”的情况下不至于感到猜忌和敌意。
第二段:金莺的比喻,表现出作者对于才干的高度赞美,通过金莺高亢的声音,让人们感受到才干的强大和迷人。
第三段和第四段:通过对于美女的赞美,让人们感受到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结合。
3.赞美的方式和方法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赞美的方式和方法,包括肯定、感恩、诚信、尊重等方面。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赞美来进行人际交往,避免赞美的过度和虚伪。
四、教学策略1.启发式教学。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让他们自主地思考和探索,从而促进他们对赞美的理解和应用。
2.多元化教学。
结合音乐、画面和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多种视听和情境的环境下感受赞美的魅力和力量。
3.网络教学。
通过网络平台,让学生在自由、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与同龄学生交流和分享,从而加深对于赞美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评价为了确保教学效果和质量,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1.学生自评。
让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自评和反思,从而检查和纠正自己的不足。
2.班级讨论。
在班级的讨论和分析过程中,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应用赞美的方式和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生活质量。
赞美的力量——高中语文《赞美》教案设计
赞美的力量——高中语文《赞美》教案设计教案设计赞美是一种有效的积极心理调节方法,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赞美的力量不容小视,它可以显著地提高人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人们更加快乐、自信和积极向上。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赞美的力量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提高语文素养,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重要话题。
本文旨在探讨语文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赞美的力量,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育教学目标本教案设计最终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赞美收获信任,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1.教学内容(1) 赞美的定义:赞美是指对别人优秀的品格、能力、成就等特点给予真实、温情和恰当的赞扬。
(2) 赞美的作用:赞美不仅能提高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还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增强合作精神、增强快乐感和生活质量。
(3) 赞美的技巧:赞美应该真心、具体、恰当、及时、频繁、顺畅、直接。
(4) 赞美的方式:赞美可以通过言语、行为或心灵上的呵护表达。
2.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领悟赞美的作用及其意义。
(2) 赞美素材辨析: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现代社会中各种赞美素材,从中感受到赞美的真实性、恰当性和实用性。
(3) 赞美技巧讲解:教师从真心、具体、恰当、及时、频繁、顺畅、直接等方面讲解赞美技巧,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赞美的巧妙与艺术。
(4) 赞美实践演练: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赞美实践演练,让学生通过真实的实践感受赞美的力量和能量。
(5) 观看影片、听取讲座:教师通过让学生观看一些有关赞美的经典影片或听取与赞美相关的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赞美的理解和信赖。
(6) 让学生去发现困难,自行去克服,最终开展课内赞美活动。
三、课堂效果评价标准赞美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本教案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了赞美的定义、作用、技巧和方式,还知道如何应用赞美的力量,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实现全面发展。
《赞美》教案(精选14篇)
《赞美》教案(精选14篇)《赞美》教案篇1一、主题班会的目的:1、使同学熟悉到每个人都需要被人观赏和赞美;擅长赞美别人是拥有良好人际关系、寻找知心伴侣的一个重要条件。
2、让同学初步学会如何观赏和表扬别人,进一步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友情。
二、活动设计:(一)活动方式:1、谈论式叙述。
2、嬉戏。
3、争论。
(二)活动重点和难点:让同学初步学会观赏和赞美别人。
三、活动过程:一、师:你们喜不喜爱别人说你的优点呢?同学:喜爱!师:每个人都喜爱听赞美自己的话,真诚赞美别人的优点有助于人际交往,由于每个人都有一些值得赞美的地方。
所以,我们今日要学习怎样表扬别人……二、怎样表扬别人师:蒋欣宇,刚才听了我的赞美,你有何感受?生:我心情特殊舒服。
师:刚才蒋欣宇同学感受到了受表扬的欢乐,我想同学们也肯定很想感受一下表扬究竟有怎样的奇妙力气。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嬉戏。
同学们已分成了八个小组,每组的第一个同学向你后面的同学说:“你真不错,由于……”要求讲出你喜爱他的缘由,赞扬他的优点。
可以从学习、衣着、特长、助人为乐以及其他品质方面去赞美,赞美时不能乱赞美,要符合事实,不能开玩笑。
第一个同学向其次个同学赞扬后,其次个同学向第三个同学赞扬,以此类推,直至全组成员都接受了他人的赞美。
第一组完成嬉戏后,其次组连续……(全班八组同学一一完成传递嬉戏。
)生:同学们,受到赞美的感觉不错吧!下面我们请每组派一个代表谈谈受到赞美后的感受。
(八位同学发言,略)师:当别人获得赞美时作为旁观者的你有什么感受?你最观赏哪种赞美人的方式?(与身边同学争论,明确:赞美使人心情开心;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使人能更加正确熟悉自己……赞美别人时要微笑;要凝视对方;用词要精确;不夸大其辞;要发自内心……)师:观赏和赞美原本是人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最乐观的表现。
结尾:我们正处于同学时代,渴求友情。
盼望广交伴侣,可以说是我们大家的心愿。
?大家都知道,友情从来都是双向性的,纯真的友情只能建立在相互的沟通中,相互信任的基础只上。
赞美的多样性——高中语文《赞美》教案设计
赞美的多样性——高中语文《赞美》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这个课程,需要掌握以下知识:1、了解赞美的定义和概念;2、掌握赞美的基本表达方式和创作技法;3、分析和评价不同赞美方式的优缺点;4、熟练地运用赞美的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达成上述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学生还应具备以下几点能力:1、阅读文章时对赞美的表现和表达方式进行分析和解读;2、根据不同的文学作品和不同的表现手法进行选择和运用;3、在创作作品时根据表达需求选用不同的表现方式。
二、教学内容由于赞美的多样性,教师在讲授《赞美》这一课程时应涵盖以下内容:赞美的含义赞美是一种评价和颂扬的方式,它是文学作品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法。
赞美有时也能够包含一些真真切切的情感,例如对朋友的喜欢、对家乡的依恋等等。
赞美还可以表达出一些信仰和价值观念。
在语文文学阅读和写作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赞美的表达方式1、比喻的赞美比喻的赞美是通过一个比喻意象来陈述被赞美对象的优点,这使得被赞美对象的优点可以更加直观地被读者感受到。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一文中,“三杯吐换脉,五千言为它雄。
”这里用“五千言为它雄”一句话来比喻战斗的英雄,使得被赞美对象的英雄气质更加鲜明。
2、夸张的赞美夸张的赞美往往会通过夸张手法表达被赞美对象的绝妙之处。
例如苏东坡的《赤壁赋》中提到:“此地无银三百两,乃得乘兴而来。
看山松颤,看水月鸟飞。
”这里通过夸张手法来形容赤壁山的美丽,使得读者的情感更加直接而深刻。
3、抒情赞美抒情赞美是通过抒发强烈的个人情感来表现被赞美对象的魅力和美好。
例如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旦增光、夜润重、道义传、耳目乱、思无邪,才疏广、薄俗绝、伦纪泰、海内存。
”这里是白居易对杨贵妃的赞美,通过诗歌的形式来抒发出个人的情感,表达了他对杨贵妃的美好认可和喜爱。
赞美的创作技法1、察觉赞美对象的优点在赞美时,首先要察觉赞美对象的优点,只有这样给予的赞美才会更加具有真诚性和感染力。
《赞美》教案(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赞美》教案(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意义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赞美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培养学生欣赏他人、积极表达赞美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技巧。
1.2 教学意义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方法2.1 教学内容赞美的定义与类型。
赞美的原则与技巧。
赞美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赞美的概念、原则和技巧。
案例分析法:分析赞美他人的实际案例。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赞美的重要性和应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3.1 导入环节引导学生思考赞美的意义,分享自己对赞美的理解。
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3.2 教学主体环节讲解赞美的定义与类型。
分析赞美他人的原则与技巧。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赞美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赞美他人的经验和感受。
每组选取一个案例,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赞美他人的场景。
3.4 总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学生分享自己对赞美的认识和体会。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讨论、角色扮演的表现。
学生对赞美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学生对赞美他人的意识和行动。
4.2 教学反馈学生自评:反思自己在讨论、角色扮演中的表现。
同伴评价:相互评价在赞美他人方面的进步。
教师评价:对学生在赞美方面的表现进行总结和反馈。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建议5.1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进行赞美主题的活动,如编写赞美诗、制作赞美卡片等。
邀请人际沟通专家进行讲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
5.2 教学建议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闪光点。
教师以身作则,树立赞美他人的榜样。
第六章:教学资源与材料6.1 教学资源赞美相关书籍和文章。
赞美他人的实际案例。
赞美诗、赞美卡片等教学素材。
6.2 教学材料课件、教案、讲义等教学材料。
角色扮演道具、赞美卡片等实践材料。
〈〈赞美〉〉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赞美〉〉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知识目标:1、介绍作者及九叶诗派。
2、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能力目标:1、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会诗人对祖国人民深切的挚爱,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诗人赞美的是什么。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意义。
2、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具准备:录音机和录音带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早年留学美国,大学教授,现代九叶派诗人。
主要作品有《赞美》、《诗八首》。
九叶诗派:九叶诗派因《九叶集》而得名,这本9位诗人的合集出版于是1981年7月,但九叶诗派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个流派却活跃于40年代后期的国民党统治区的诗坛。
九叶诗派强调“忠实于时代的观察和感受,也忠实于各自心中的诗艺”。
二、朗读:方式:1、放录音带让学生跟着朗读一遍。
2、由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板书生字生词)三、理解:方式:在师生一起诵读中启发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第一节:1、站在历史的高度描写中国人民所处的恶劣的生存环境。
2、表现中华民族深重的灾难。
3、表达对祖国人民深挚的爱。
第二节:通过一个农夫表现中国人民勤劳善良惯于隐忍安于现状的特点,赞美其顽强的生命力。
第三节:1、表现祖国人民多灾多难。
2、表达了诗人的深切同情。
第四节:赞美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顽强的生命力。
(过渡:下面我们来鉴赏一下这首诗。
)四、鉴赏:方式: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组发言,再做总结。
1、句式自由,形式不拘。
本诗没有固定的句式和篇章构结,形式自由活泼,完全以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定。
2、不讲究音韵,但有诗歌内在的旋律。
本诗没有押韵的特点,但有内在的诗歌的旋律,读来生动感人。
3、宏大的包容性。
诗歌以铺陈的手法,描绘了密集的意象,表现了中国人民苦难的生存环境。
赞美(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赞美(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赞美(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课时方案(备课时间05年9月4日第2周)第3课时(总第6课时)课题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法和手段赞美一、理解该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痛苦和希望交织的感情。
二、了解反复手法的运用及梦一般的诗境。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痛苦和希望交织的感情。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痛苦和希望交织的感情。
诵读讲析结合式一、导入:弗洛尹德说:文学创作都是艺术家的白日梦。
诗人尤其是“醒着做梦的人”。
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有这种特点。
二、简介(师生互动:简介-了解)穆旦,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
一九三五年入北京清华大学,抗战爆发以后流浪到云南昆明。
一九四二年,毅然随军远征缅甸。
他走了很远的.路,也看到了很多的苦难,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根底。
三、引导初读:作者在诗中写了什么?即诗人在诗中写了哪些意象?四、阅读第一小节:(师生互动:提问-阅读-思考-提示)作者在这首诗中,交织着痛苦和希望两种情感,请阅读第一小节,你认为在这一节中,哪些意象是痛苦的,哪些意象是充满希望的?明确:作者描绘了枯燥的风,单调的水,忧郁的森林三种哀景,描绘了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爱情和鹰群、枯槁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三种哀事,展示了大地的苦难,又通过“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到处看见的人民、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三个意象,展示了大地的希望。
小结:这一小节是作者对大地的宏阔展示,虽荒凉贫瘠,但行列、人民使大地充满亮色,全诗笼罩了“赞美”的基调。
五、阅读第二小节:(师生互动:提问-阅读-思考-提示)第二小节诗人由地到人,写了一个农夫。
这个农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明确:这个农夫原来在田野里辛勤地耕耘,但时代的变迁打破了他家乡的宁静,他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征途。
(引导学生理解:“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即“翻起溶解过他祖先的的同样的泥土”;“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即走上可能让他死亡的征途。
2020年高中语文《赞美》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赞叹》教学设计设计朗读———朗读诗歌,领会诗意。
掌握诗歌内涵。
1、认识有关背景知识。
2、教师指导诗歌朗读重点。
3、学生朗读领会诗意。
4、学生谈朗读领会,教师点拨指导领会诗歌内涵。
1、掌握诗歌的背景知识,为理解诗歌要旨创建条件。
认识作者穆旦,《赞叹》一诗的时代状况;作者当时的状况。
穆旦,原名查良铮,1918 年出生,1935 年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
抗战后随学校步行千里到昆明。
后留校。
1942 年断然加入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
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同时面对烽火连天、河山破裂、民族危亡的现实,使他产生对民族生计现状的难过回想,这些都惹起诗人对坚毅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沉思。
2、在认识背景的基础上带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朗读的重点。
如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重音轻声的运用、语音延伸等,并思虑领会怎样用朗读方式领会诗人心里诚挚的感情发泄。
尽量领会诗人在民族危亡关头发自心里的泣血歌颂。
3、选部分学生试朗读。
而后议论,能否表现出了诗人感情,提出注意重点。
如:开始对密集意象群的朗读应当急促一些,而对“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应当低落地、徐缓地表现出来。
全诗的整体朗读要有起伏感。
4、在朗读的基础上指引领会诗歌内涵。
比如:第一节,诗人忧如站在 __ 高度,俯视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用密集的意象群来充足显现眼中所见。
这大地是辽阔漂亮的,有走不尽的起伏的山峦,数不尽的密密的农村,有漂亮的河流草原和悦耳的鸟鸣和狗吠,但这是一片吼叫着干燥的风的荒芜的土地,低压的暗云下,滔滔东流水唱着单一的歌,表现的是诗人复杂的精神世界。
同时抓住突出意象进行领会。
比如:一个农民,这个农民是千百万中国人民的缩影,他勤奋和善,有超长的忍耐力,惯于隐忍,安于磨难,但是在日寇铁蹄的踩踏下,他毕竟站了起来,他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加入了抗战的队列。
这是觉悟了的人民走上了抗争的道路,这意味着他们除了忍耐饥寒、疲惫之外,还要面对流血和死亡。
可是他们毕竟已经起来,让人们看到了民族的希望。
赞美_高中语文教案
赞美_高中语文教案教案设计说明:这首诗较为抽象,学生阅读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要求教师作较为认真的指导。
而一般的参考书上对此诗又没有较为详尽的分析。
在多次的阅读中,对这首诗作了一点比较幼稚的解释,在这里呈现给大家。
教学目的:一、使学生理解该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和希望交织的感情。
二、了解该诗中运用的反复手法及梦一般的诗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尹德说:文学创作都是艺术家的白日梦。
诗人尤其是“醒着做梦的人”。
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有这种特点。
三、作者:穆旦,原名查良铮,****人。
一九三五年入,抗战爆发以后随清华、北大、**大学共同迁往昆明。
一九四二年,毅然随军远征。
他走了很远的路,也看到了很多的苦难,这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四、引导初读:作者在诗中写了什么(他梦到了什么)亦即诗人在诗中写了哪些意象阅读第一小节:1、作者在这首诗中,交织着和希望两种情感,请阅读第一小节,你认为在这一节中,哪些意象是的,哪些意象是充满希望的2、明确:作者描绘了干燥的风,单调的水,忧郁的森林三种哀景,描绘了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爱情和鹰群、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三种哀事,展示了大地的苦难,又通过“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到处看见的人民、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三个意象,展示了大地的希望。
3、小结:这一小节是作者对大地的宏阔展示,虽荒凉贫瘠,但行列、人民使大地充满亮色,全诗笼罩了“赞美”的基调.六、阅读第二小节:第二小节诗人由地到人,写了一个农夫。
这个农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阅读,思考.:这个农夫原来在田野里辛勤地耕耘,但时代的变迁打破了他家乡的宁静,他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征途。
(引导学生理解:“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即“翻起溶解过他祖先的的同样的泥土”;“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即走上可能让他死亡的征途。
)这个农夫走了以后怎样呢阅读第三小节,从诗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他走了以后,他的家庭更加困难,家人无望地等待,着的煎熬,他的家乡还是像原来一样的贫困荒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时赏析《赞美》(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赏析《赞美》
一.朗读导入:这首诗规模宏大,自始至终,澎湃着火
热的激情,诵读时须注意两点:
一是体会蕴藏在诗行里的强烈的感情,揣摩作者痛苦的
悲怆的真切感受;二是注意每节诗末尾一句“一个民族已经
起来”反复吟唱的深厚意味,这是作者发自肺腑的带血的呼喊。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介绍:
穆旦,原名查良铮,1918年出生,1935年考入清华大
学外语系。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
从长沙步行至千里之外的边城昆明。
1940年毕业后留校。
1942年5月毅然加入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
这些经历对他的
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抗战以来他的心灵和肉体受到了双
重考验,长沙至昆明的艰苦之旅,在诗人眼前展开的是烽火
连天、山河破碎的现实,使他产生对民族生存现状的痛苦记忆。
这种见闻和经理引起诗人对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
《赞美》充满了对中华民族坚韧的生存力的礼赞。
三.鉴赏分析全诗
1.第一节:
诗人仿佛站在历史的高度,鸟瞰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
用密集的意象群来充分展现眼中所见。
这大地是辽阔美丽的,有走不尽的起伏的山峦,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有美丽的河
流草原,动听的鸡鸣和狗吠,但这是一片呼啸着干燥的风的
荒原土地,低压的暗云下,滚滚东流水唱着单调的歌,表现
的是诗人复杂的精神世界。
“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一句,
点出了时代的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对这片土地既爱且怨的
感情。
诗人对土地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他要拥抱
的人民是在耻辱里生活的佝偻者。
但“我”是和这土地一起
受难呻吟着过来的,对土地充满着爱,而且从这爱的力量中
他感受到一个伟大的史实:“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2.第二节和第三节:
诗人重点写了“他”--一个农夫。
这个农夫是千百万中
国人民的缩影,他勤劳善良,有超常的忍耐力,惯于隐忍,
安于苦难,然而在日寇铁蹄的践踏下他毕竟起来了,他放下
了“古代的锄头”,走上了抗战的行列。
这是觉醒了的人民
走上了反抗的道路,这意味着他们除了忍受饥寒、疲劳外,
还要面临流血和死亡。
这是多么伟大的人民啊,所以诗人要“拥抱每一个人”。
3.最后一节:
诗人以两种相互交叉的感情,写了他复杂的内心感受。
“悠久的年代的风”,年复一年吹过“倾圮的屋檐”,给人
带来了“无尽的呻吟和寒冷”;吹过“枯槁的树顶”“荒芜
的沼泽”,与“虫鸣”及“乌鸦的声音”相应和。
这一切使诗人感到无言的痛苦,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所以“我”并不失望,仍有勇气生存下去。
四.朗读全诗,总结其赏析要点:
1.广大的包容性
这首诗并不想以小见大,而是力图对所见所闻所感作整体的把握,以表现复杂深刻的感情。
重要处不吝惜笔墨,敞开思路大胆铺排。
2.民族生命力的讴歌
全诗尽管流露了低沉悲怆的情调,但贯穿全诗的是一种强烈的爱。
作者从“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的身上,看到了时代的闪光,民族的转机。
诗人把希望寄托在舍家保国、义无返顾的农夫身上。
当战争打破了乡村的安宁,农夫便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一条征战之路。
他是单个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象征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
全诗表达了作者对“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坚定信念。
五.讨论:先对《断章》进行朗读,然后学生自己赏析,讨论这首诗的主题。
教师提示:这首短诗玲珑精巧,是短诗中有悠久生命力的一朵小花。
作者用常见物、眼前景创造了象征性的画面,为读者想象留下开阔的空间。
有人认为理解这首诗的关键在“装饰”二字上,表现了一种人生的悲哀;有人认为作者从
虚处着笔,实写一位美人。
作者撰文认为,意思着重在“相对”上,表达了一种哲学观念。
六.作业:课后练习二、三、四
七.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