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理解的语言及认知角度分析

合集下载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现象及其教学启示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现象及其教学启示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现象及其教学启示摘要:认知语言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隐喻做出了全新的解释,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

本文主要对于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现象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讨论。

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隐喻研究的历史、文献综述、隐喻的概念及分类、隐喻与外语教学和对隐喻的简要评述。

关键词:隐喻;认知语言学;外语教学一、隐喻研究的历史从亚里斯多德学派开始,隐喻一向被认定为边缘学科,对其研究也主要局限于诗学和修辞学。

在这段时期,隐喻被视为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范围限于词汇层次,隐喻被看成是润色语言的工具,却未充分认识到隐喻既是语言的文体特征,也是语言的认知特征。

到了19世纪,柏拉图学派认识到,隐喻是人类内部的一种机制,既反映了语言的本质也反映了人类的本质。

到了20世纪80年代,逐渐重视对隐喻语义的研究,这时,隐喻被赋予新的生命,对隐喻的研究已经上升到句子层面。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又一次成为认知范畴中的研究焦点。

(引自赵虹,2006)二、文献综述Saeed(1997)认为隐喻的结构是认知性的,隐喻就是概念系统跨领域映射的结果。

隐喻普遍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中,隐喻性思维反射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促进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从广义的隐喻定义范畴来说,隐喻包括拟人、转喻、夸张等多种辞格以及词语多义、惯用搭配、习语和谚语等各种能实现隐喻性表达的语言形式。

它可以在词汇、短语、句子、篇章、风格等形式出现。

语言实证也表明隐喻不仅限于文学作品,更多的存在于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

据Lakoff和Johnon的统计,日常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形式源于不同的概念隐喻。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隐喻表达是人类概念体系中存在概念隐喻的表层体现,概念隐喻能派生出众多隐喻表达形式,如由“Lifeiajourney”(人生是一次旅程)这一概念隐喻可以派生出“lifeitartingpoint,terminalpoint,tranfertation”(人生的起点、终点、中转站)等多种具体的隐喻表达形式。

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分析隐喻现象

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分析隐喻现象
黄 海 泉
( tr 湖 ̄. 业大学 外 国语学院 , - 武汉 4 0 6 ) 30 8

要: 隐喻是一种修辞 , 也是一种语 用现 象。隐喻 的理解和接 受就是一个 听者通过共有的认知语境寻找 最佳
关联 的明示、 激活 、 选择 、 推理 , 最终获得 隐喻会话含义的过程。此外 , 关联理 论虽给 隐喻 的理解提 供 了新的视 角, 但
20 09年 l 月 1 第2 卷第1 8 1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u a o inj n o eeo dct n o r l f l gi gC l g f ua o n Heo a l E i
N V2o O.0 9 V 12 . l 0 . 8 No 1
从 认 知 语 用 学 的 角 度 分 析 隐 喻 现 象
C m uiao n ont n 中提 出了 以关 联为原 则 , o m nct nadC gio ) i i 以明
引言 自亚里士多德在 《 诗学 》 《 辞学》 、修 两部著作 中将隐 喻 定格为修辞手段 以来 的两千多年间 , 人们对 隐喻 的研究基本
局 限在修辞学领域内。从 2 O世纪 7 0年代以后 , 随着西方哲 学 的语言学转 向以及符号学 、 知心理学等力量在西方 的兴 认
起 和发展 , 对隐喻的研究也从 原来 单一 的修辞层次发展成 为 哲学 、 心理学 、 语义学 、 语用 学、 知科学 和外语 教学等多层 认
示一推理 (s ni - frne 为理解 模式 的关联 理论 (e . ot s ni eec ) e o n rl e vneter) 而该理论正是在 认知语用框 架下讨论 和研 究 a c o , h y
的语境效果; 交际原则解释 了最佳关 联 , 即在话 语理 解时付 出有效的努 力之后所 获得 的足够 的语 境效果。在同等条件

隐喻和提喻对比分析——认知角度

隐喻和提喻对比分析——认知角度

立 起两 个域 之间 的联 系 ,反 过来 ,如果 一个 域 中 的各 个 因 素之 间 没 有 一定 的联 系 ,那 么他 们就 不可能 被归 在 同一 个域 中。 3 举例 下面我 们就 通过几 个例 子来 进一 步 区分 隐喻 和 提喻 的差别 与 联 系 。首先 我们来 看一 下提 喻 : ( 1 ) 你读 过莎 士 比亚 吗 ? 我们 在平 时交流 的 时候 就会 这样 说 。人们 用 莎 士 比亚 代 替 了 莎 士 比亚 的作 品。在这 一提 喻 中,域体 是 莎士 比亚 ,本体 则 是 莎 士 比
特征 通常是 存在 一定 联系 的 。 以上 例子证 明 ,提喻是 一种 域 内 的映射 ,而非 两 个 不 同 的域 之
心理 空 间理论 主要研 究不 同认 知域 之 间 的投射 关 系 ,而 f a u e o n — n i e r 则认 为说 话人 每将 一句 话 ,甚 至每 一 个 实词 都 反应 了说 话人 对 某 一种情 景 所构建 的心 理构 建 。为 了对心 理 构建 解 码 和解 释 ,我 们 不 仅要 用语 言表 达 ,还 要依 赖话语 情景 和百 科知识 来进 行勾 画 。 为了从 认知 角度更 好地 隐喻 和提 喻 ,我们 首 先要 了解 几个 认 知 语 言学 的概 念 。首 先就 是认 知语 言学 中 的域 。域 是概 念 隐 喻框 架 下 的基本认 知 单位 ,而心 理空 间是符 合 空 问理论 框 架下 的基 本认 知 单 位 ,两者既 有相 似点也 有不 同之 处 。 在概念 隐喻 框架 下 ,隐喻是 被作 为两 种不 同概念 域 之 间 的稳 定 系统 的关 系来进 行分 析的 。一个 是始 源 域 ,另 一个 是 目标 域 。两 个 域之 问讯在 这 一 种 映 射 关 系 。而 隐 喻 则 是 从 这 种 映 射 过 程 中形 成 的 。隐喻是 人们 的一 种认知 手段 ,它 能够 帮 助人 们 实 现对 抽 象 范畴 的理 解 。复合空 间理 论 里 的 心 理 空 间 依 赖 于 域 。 心 理 空 间 是 部 分 的 、暂时 的 ,它 是说话 人在 思考 或者 讲 话 时对 说 话人 感 知 的 、想象 的 、或者 过去 的 、未 来的情 状 的一种 心 理 构建 。 心理 空 间代 表 了在 定 域里 搭建 起来 的特定 的情 状 。也 就是 说 ,心理 空 间是 短 暂 的 构

隐喻在汉语阅读中的认知加工机制研究

隐喻在汉语阅读中的认知加工机制研究

隐喻在汉语阅读中的认知加工机制研究汉语是一门富含隐喻的语言,隐喻是指用一个语义领域中的概念来说明另一个语义领域中的概念。

例如,“打破沙锅问到底”,其中“打破沙锅”是实义词语,而“问到底”则是一个隐喻。

在汉语阅读中,隐喻的理解需要读者进行一定的认知加工,下面将从认知加工的角度探讨汉语阅读中的隐喻理解。

一、隐喻的构成机制隐喻由两个成分构成,即隐喻源和隐喻目标。

隐喻源通常是一个比喻领域或主题,它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背景,使得人们能够将其与隐喻目标(通常是现实中的某个事物)联系起来。

例如,“打破沙锅问到底”中,“打破沙锅”就是隐喻源,它比喻了一种强烈的、不留余地的解决方式;而“问到底”则是隐喻目标,它表达了这种解决方式的结果。

二、隐喻的认知加工过程隐喻的理解需要读者进行一定的认知加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 选择性注意读者在阅读中会对注意的信息进行选择,隐喻源往往是需要主动选择的信息。

例如,当读者阅读到“打破沙锅问到底”时,如果没有将“打破沙锅”作为比喻源来注意,就无法理解隐喻。

2. 配置性加工读者需要将隐喻源和隐喻目标进行连接,形成一个具有新意的表达。

这个过程又被称为“隐喻转喻机制”。

例如,在“打破沙锅问到底”这个隐喻中,读者需要将“打破沙锅”与“问到底”连接起来,进而把“问到底”解释为“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隐喻的影响因素隐喻理解的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读者的认知水平、阅读背景、语言能力等。

尤其是对于不同背景下的读者,会出现认知上的差异。

例如,当读者在阅读一个专业领域的语言时,由于在专业领域中存在特定的隐喻,其理解效果可能会优于普通读者。

四、对隐喻理解的启示隐喻的理解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语义映射,任何一个阅读者对于同一句话的隐喻理解都是不完全一致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隐喻理解具有一定的个性化特征。

因此,语言表达者需要在使用隐喻时,要考虑受众的差异性;而读者在阅读时也需要注重对隐喻源的选择性关注,以更好地完成隐喻的认知加工。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现代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是一个研究古老语言学以及语言与概念之间关系的新兴话题。

隐喻理论认为,当我们说话时,我们在更大的概念范围内通过引用和比喻的形式来传达我们的意思。

因此,我们认为隐喻是一种有趣而有用的语言结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彼此之间的思想和表达,甚至是我们与他人之间有效沟通的关键。

隐喻理论建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语言学大师史蒂夫马斯特斯(Stephen C.Mast)提出的观点之上,他认为语言可以分为三种:类比型,拟语型和转喻型。

在他的给出的角度中,类比型表达的是实际的对象,拟语型表达的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转喻型表达的是另外一种更为抽象的概念。

例如,当我们说“我看不到未来”时,我们实际上在用转喻将未来比作是一个看不见的东西,而不是用类比或拟语直接表达出来。

自马斯特斯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以来,隐喻理论便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他们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有些学者认为隐喻的作用在于使语言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有些学者则认为隐喻是用来传达非话语内容,例如情绪、情感等。

隐喻理论还被用于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例如在媒体中隐喻被用于传达对某些事件或行为的论述,它可以影响人们对事件或行为的态度和反应,更容易帮助我们理解话语背后所暗含的意思。

此外,隐喻理论还可以用于研究语言的同一性和变异性。

具体而言,研究者可以检查语言背景是否会影响人们的比喻理解,从而探究隐喻理解对不同社会语言者而言有何影响。

此外,研究者也可以利用隐喻理论研究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以指导语言学习者去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

本文通过介绍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以及隐喻理论在实际社会中的应用,来探讨语言与概念之间的关系。

我们发现,隐喻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彼此之间的意思,并开拓了一条通向更加有效的沟通的道路,而且还可以用于研究语言的同一性和变异性,以及文化背景对语言理解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理论[论文]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理论[论文]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理论摘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隐喻是想象力和修辞的一种手段方法,是一种华丽的语言。

此外,隐喻通常被视为一种单独的、关于词汇而不是思维或者行为的语言特征。

出于这个原因,大多数人认为,没有隐喻,他们也可以很好的处理一切事物。

相反,我们发现,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遍的,不仅仅在语言方面,它也渗透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的方方面面。

我们的思考和采取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隐喻性。

关键词:语言学隐喻理论认知语言学提出,隐喻是一种正常的语言使用方式。

隐喻的使用不局限于文学、修辞和艺术中。

事实上,我们的日常交流都离不开隐喻。

据估计,70%的英语词汇意义都是隐喻性的。

例如,waste time,head of state, face of a watch, foot of a mountain, warm color, holes in our argument等等。

我们对于这些用法习以为常,甚至有时不会意识到它们是隐喻性的。

然而,他们不仅是一种表达思想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对于隐喻的功能有两种解释: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通语言的装饰,是使语言变得丰富的一种修辞手段,这种观点强调了隐喻的美学功能;另一种观点就是将隐喻看做一种认知方式。

lakoff和johson(1980)在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了全新的解释,即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修饰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概念体系,是人们用一种事物来认识、理解、思考和表达另一事物的认知思维方式之一。

它植根于语言、思维、文化和概念体系中,是具有其普遍性和共性的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

隐喻是无处不在的。

因此,所有的语言也都具有隐喻性。

根据这种观点,我们的语言学知识是普通认知的一部分,而语言学分类就是人类思维的产物。

隐喻就是我们对于世界的分类以及我们思维过程的基本要素。

从日常对话到文学作品和科学理论的语篇当中,我们以相似而又创新的方式来使用隐喻谈论这个世界。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人生”的概念隐喻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人生”的概念隐喻

( 1 5 )当 我 们 处 于 人 生 低 谷 时 ,我 们 应 该 多
往 高处 眺 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人们 在谈 论 “ 人 生 ” 时 , 将 方 位 认 识 域 概 念 映 射 到 “ 人 生 ” 的 认 知 域 中 ,赋 予 “ 人 生 ” 以方 向和 维 度 。 这 里 即 好 的状 态 是 “ 上 ”这 一 方 位 隐 喻 。 将 人 生 看 成 是 有 高 度
射到抽象概 念 “ 人生 ”的认知过程 。其 映射 关系如上 图。
又如:
( 7) 人 生 就是 一 次 旅 行 ,每 一 阶段 都 有 不 一 样 的 收获 。 ( 8 )你 可 以选 择 不 同的人 生 方 式 。 ( 9) 我 们 应 该尽 早 确 立 自己的 人 生 目标 。
( 1 0 ) 你 即将 踏 上新 的人 生旅 程 。
如 “ 爬 山” “ 上 楼 ”都 使 人 们 直 接 感 受 到 了从 下 到 上 的 过 程 , 因 此才 会 有 “ 攀登人 生高峰 ” “ 处 于 人 生 低 谷 ”这 类 方 位 隐 喻 的 概 念 。 同时 , 人们 在 达 到 一 定 高 度 时会 有 “ 一 览 众 山 小 ”的 愉 快 心 情 , 因 而 ,人 们 在 构 建 隐 喻 时 也 会 用 这 一方位隐喻来理解 “ 只 有 站 在 了人 生 的 高 峰 上 才 会 领 悟 人 生 的 真谛 ”这 一概 念 。
财 富 ,我们 的人 生 经 历不 断 充 实这 个储 蓄 罐 。 人们 把 “ 人 生 ”看作 是一 个容 器 ,它 可 以是 “ 储 蓄 百 科 全 书 ” 等 , 人 们 的人 生经 历 则 看 成 是 储 蓄 罐 里 人 们 习 惯 以 熟 悉 的 事 物 、事 件 来 认 知 陌生 的 东 西 。选 罐 ” “ 择 什 么 样 的 旅行 方 式 ,旅 行 的 目标 是 哪 里 ,旅 行 的 发 现 是 的 财 富 ,可 见 人们 在 用 具 体 、有 形 的 东 西 来 认 识 抽 象 、无 什 么 ,旅 行 的 过 程 怎 么 样 都 如 人 生 一 样 , 是我 们 从 经 历 中 形 的 东西 ,这就 是 隐 喻产 生 的 过程 。 能够体验 到的。作为源域 的 “ 旅 行 ”是 人 们 所 熟 悉 的 、可 感 的 、具 体 的 , 用 它 来 映射 到 目标 域 的 “ 人 生 ”, 这 一 结

心理语言学角度中的隐喻分析

心理语言学角度中的隐喻分析

心理语言学角度中的隐喻分析一、隐喻分析的概念 1.隐喻的概念。

隐喻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通常体现在人们会借用已知事物来描述、认知未知事物的一种手段,是一种非常具有普遍性思维的认知手段。

传统的隐喻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也认为是比喻的一种,它还有一个名字即暗喻。

但是一般研究的隐喻理论多事基于当代隐喻理论的认知隐喻。

认知隐喻认为隐喻包括三个部分,即源域、目标域、映射,其中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就构成了隐喻。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认识到的已知事物包括经验和知识,而目标域则是我们想要借用别的事物来描述的、不熟悉的事物或概念,也就是寻找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而构成逻辑上的隐喻。

2.名词性隐喻。

名词性隐喻即名词所构成的隐喻,名词不像动词或者形容词,有选择成分,但是名词有其特殊的自足性。

可以引起更加丰富的联想关系,这也就让人更容易超越词汇的选择限制和组合规则,应用的更加广泛。

每一个词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可以被指向一个新的语义场或者有背景文化关联的关联域。

以人生如戏为例,人生是上文提到的目标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戏则是源域,也就是一个具体概念。

在一台戏中各种各样的故事情节和不同情绪则是人们对一台戏的认知理解,因此将对一台戏的认知应用于对人生的理解,表示人的一生也是会像一场戏一样有着跌宕起伏的情节。

这就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进而达到对认知域进行认知的目的。

3.動词性隐喻。

动词性隐喻则是指话语中使用的动词与逻辑上的主语或者宾语构成的冲突所形成的隐喻。

动词的选择性很强,需要有与之匹配的名词才能构成隐喻,这也就导致主谓结构的组合关系时常出现的原因。

动词作具有的动作感觉的联想让人想象与把没有出现的动作主体暗示出来。

4.形容词性隐喻。

形容词一般充当修饰名词或者充当谓语的句子成分,与动词特征十分相似。

形容词的选择性体现在它所修饰的名词具有选择性,因此通常会与同质的名词相搭配,但是隐喻的语言通常会违反和偏离这种选择限制的组合方式,以此来表达事物间隐含的内在联系。

[语法隐喻与认知概念隐喻之比较] 概念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与认知概念隐喻之比较] 概念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与认知概念隐喻之比较] 概念语法隐喻》摘要:本文分别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比较,比较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我们可以在语言发展的规律中发现隐喻的作用,从系统功能语言学来看,语法隐喻有修辞、语言学、认知和社会等功能(束定芳,2000)摘要: 本文分别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比较。

二者具有不同的讲究方法和目的,但并非一个优于另一个而是相互补充。

从多维度去研究隐喻,有助于我们全面地理解和解释隐喻。

关键词: 隐喻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法比较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我们可以在语言发展的规律中发现隐喻的作用。

隐喻同时又是一种认知现象,它与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过程密切相关。

因此,语言学上对隐喻的研究一般分成两个派别,一派是功能主义语言学派,特别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派,最早提出语法隐喻概念的是系统功能语法的创始人Hallidy(1985)。

后来的系统功能学派的Ravelli,Martin和Goatly等学者发展了这一理论。

另一派是认知语言学派,如Lakoff,Johnson和Langacker等从认知思维的角度研究隐喻,探讨认知与语言的关系,将隐喻看作是对新事物和抽象概念进行概念化的方式,是概念系统中跨认知域的投射。

一、语法隐喻和认知概念隐喻Halliday在1985年和1994年两个版本的《功能语法入门》中提出了“语法隐喻”的理论。

他认为,在语言形成和发展初期,现实世界似乎是通过隐喻化过程体现一定的语法形式。

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言看作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a system of systems),即语义层、词汇语法层(lexicogrammar)、语音层,而且从下至上是一种体现关系。

但词汇语法层对语义层是多元体现关系,即一种语义可以由多种不同的词汇语法形式来体现,也就是用一种概念来表达一种或多种概念,而且需要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动。

根据Halliday的语言元功能理论,语言形式对语义的体现表现在两个功能方面: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

从认知和语言角度看隐喻的生成

从认知和语言角度看隐喻的生成
t en e l ’ y , r i as a d d g . h p y i h e d e s e e an c t n o s a p s
装饰 而 已 , 使用 隐喻 只是 为 了使 诗 的语 言更 富表 达力 , 使抽象 的事 物具体 化 。到 1 9世纪 , S e — 以 h l l
文 章 编 号 :09 2 9 2 1 ) 6 0 O 4 1 0 —2 6 ( O 0 O 一O 7 —O
从 认 知 和 语 言 角 度 看 隐 喻 的 生 成
刘建 桢
( 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西 甘肃 兰 州 7 0 7 ) 3 0 0
摘要 : 隐喻 是 一种 极 为普遍 的语 言现 象 ; 口头 交流和 书面文 字 中, 在 隐喻 是 无所 不在 、 无处 不存 的; 隐喻 不仅是 一 种 修 辞现 象 , 而且 在本 质 上是 一种 认 知现 象, 以另一 事 物去 认识 和 经历 一事 是
对世 界 的 经验 [ 。从 2 1 ] O世 纪 7 O年 代 开 始 , 隐喻 逐 渐成为 符号 学 、 用 学 和 认 知科 学 等 多 学科 的 语 研究 对象 , 成 了隐喻 的语用 观和认 知观 。 形
和 p ee ( 思 是 “ h ri 意 n 携带 ” 。它 指 一 套 特 殊 的语 )
19 9 2年 指 出 所 有 的 知 识 都 是 隐 喻 , 尼 采 更 认 为 而
著《 们 赖 以 生 存 的 隐 喻 》 Mea h r WeL v 我 ( tp os ie
B ) y 一书 的问世 , 开 了 隐 喻研 究 的新 篇章 , 隐 揭 将 喻作 为一种 认 知 现 象 来研 究 。书 中 指 出 : 言 是 语 隐喻性 的 , 在 日常 生活 中无 孔 不入 , 它 左右 了我 们

隐喻的认知研究

隐喻的认知研究

隐喻的认知研究隐喻基本上是一种认知现象。

它会出现于语言的各个层面上。

文章分析了隐喻的特点,分析了有关隐喻研究的理论框架,从认知的角度阐述了隐喻的理解,并为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标签:隐喻;认知;理解隐喻以多种形式广泛地存在于语言交际中。

在日常的对话、广告、报纸文章、科学论文、哲学文章、小说以及诗歌中都可以见到隐喻。

隐喻基本上是一种认知现象。

它出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

隐喻把词或句子作为重点,把篇章作为框架。

它是人类认知的结果和工具。

隐喻是否存在以及它应该如何被解释都要取决于篇章。

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探讨隐喻的理解,并讨论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1. 文献综述隐喻,英文为“metaphor”,来源于希腊语的“metaphora”, 意为“carrying across”, 即“由此及彼”的意思。

这就隐含着隐喻必须涉及两种事物。

传统的解释为“两种相似的事物间的比较”[1]。

对于隐喻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对隐喻最早进行研究的是亚里士多德,在其经典名著《诗学》和《修辞学》中,他指出“隐喻字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作隐喻,或借‘属’作‘种’,或借’种’作‘属’,或借用类比字。

”他认为“隐喻是基于事物相似之处的一种比较,是附加于语言的装饰品,它的作用是使得语言变得美妙”[1]。

他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个意义的语言手段,两者属于一种对比关系。

隐喻的主要功能是修辞作用,主要用于文学作品。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Lakoff和Johnson所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将隐喻的研究引入认知领域,认为隐喻除了是语言现象,本质上更是一种认知现象,它体现了一个语义创新和生成的过程[2]。

国内以系统得认知语言学为视角研究隐喻的历史是很短暂的。

1994年,赵艳芳《隐喻的认知基础》和林书武的《隐喻:其认知力及语言结构》的发表,使得学者们开始注意到国外隐喻的认知研究。

此后束定芳(1996,2000)、胡壮麟(1996,2004)、蓝纯(1999)等发表了许多元与隐喻认知研究的论文。

从认知视角看汉语中的隐喻现象

从认知视角看汉语中的隐喻现象

关键 词 : 隐喻 ; 念 隐喻 ; 构性 隐喻 ; 概 结 方位 性 隐喻 ; 本体 性 隐喻
Abs r t M ea h r s o o y fg r o p e h t ac : t p o i n t nl a iu e f s e c bu a s t lo
c g i v h n me o .T i a e n l z t p o r m h e- o n t e p e o n n h s p p r a a y e me a h r fo t e p r i s e t e o o n t e l g it s An n r d c t cu a tp o s p c i f g i v i u s c . d i t u e s u tr lmea h r , v c i n i o r oi na in l re tt a mea h r n o tl ia tp o n h n s ln o t o s a d no gc l mea h r i C ie e a — s
的 , 不 仅 仅 是 一 种 语 言 的表 达 . 重 要 的 是 它 对 人 类 的 思 维 和 它 更 行 为 发 挥 着 决 定性 的影 响 , 隐 喻研 究从 字面 意 义 的研 究 转 向了 即
认 知 层 面更 深 层 次 的研 究 。
l ) 陶 醉在 甜 蜜 的 爱 中 。 3她
g a eb sdo a o n o no Ste r fc n e ta tp o. u g ae n L k f a dJ h sn’ h oyo o c pu lmea h r
Ke r s y wo d :me a h r c n e t a tp o ;tu t r l t p o ; tp o ; 0 c p u l me a h r sr c u a a h r me o in a in l t p o ; no gc 1 t p o r tt a a h r o tl ia a h r e o me me

浅谈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

浅谈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

为“ 我们 已经发现我们 的 日常生 活中充满了隐喻。它不仅存 舟于语言 中 , 而且存在 于思维和行动 中。我们进行思考 和行
段 。亚里士多德在《 诗学 》 修辞学 》 , 隐喻性质 、 和《 中 对 功能 和 阐释方法作 了系统 论述 。在《 诗学 》 , 中 他指 出 : 隐 喻字 “
大脑 、 心智 、 活 经验 的产物 , 生 因此不 具有任 意性 。l 纪 9世 胡骂莱 ( hB y 在 《 S e e ) 诗之辩护》中阐述 了隐喻不是 脱离语 言 的一种装饰物 , 而是人类体验世界 、 思维和生活 的一种 方式 。 理查兹较系统地对 隐喻的认知特征进行 了阐述 。在《 修辞哲 学》 , 中 理查兹认 为 隐喻是 人类 “ 言元 所不在 的原 理” 并 语 ,
出, 在我们的 1常生 活 中充满 了隐喻 , 3 我们 的 口头 交际 中 每三句话 中就会 出现一 个隐 喻。理查 兹认为 隐喻不 仅是一 秒语言现象 , 还是人类思维 的一种方式。Lkf&Jh sn认 ao ono
由于隐喻是“ 我们对抽象 范畴进行概念化 的有 利的认 知 工具” “ , 是理解人类认知能 力的 唯一 方法 , 也是解 决语 言理
从一个认知领域 向另一个 认 知 域 的映 射 ” “ 人类 思维 的 ,是
偏离现象 , 只用于诗歌和写作 中。隐喻是一种起修 饰作用 并
的修辞手段 , 它能使诗歌或其他文章华 丽奇特 , “ 使其 风格不
致流于平凡与平淡 ” 。亚里士多德对 隐喻 的定义和功能的讨
论产生 了深远 的影 响。
( 哈尔滨 师范大学 斯 拉夫语学院 , 尔滨 10 2 ) 哈 5 0 5

要: 对隐喻 的研 究有很 多, 迄今 为止 , 究成果颇丰 , 研 然而 , 学术界 对 隐喻 本质仍无 一致观 点。从 目前 的几

隐喻话语的认知解读

隐喻话语的认知解读

隐喻话语的认知解读
写作文章:
隐喻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言语表达方式,即用比喻或寓言表达深层含义。

它充斥在日常生活中,而且有助于我们把抽象思想表述得更准确、抽象思想较好地表达出来。

让我们来看看如何运用隐喻话语达到认知的解读,可以发掘隐藏在话语背后的含义。

首先,我们要学会解码隐喻话语,这需要对隐喻所涉及的事物的含义有基本的了解。

隐喻话语表达的是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它可以使一种情感或思想更加形象、准确、易于理解。

比如:“领略大自然伟力”,这句话可以帮助人们增强对大自然的感知,感受它那不可抗拒的美丽与力量。

其次,当我们解码隐喻话语,我们还可以加强基础教育,可以采用对比、对照、想象、放大等手段,增加孩子或学生对事物的认知量,增强他们审美意识的素养。

通过强调某件事物的特征或某件事情的联系,以及通过以一种更具感染力、形象化的话语向孩子或者学生表述思想是可以增加孩子或学生的认知量。

最后,有时我们也可以运用隐喻,来促进和他人之间的沟通,通过隐喻可以更合理、更明确地表达情感、思想及分析。

举个例子:如果朋友很沮丧,你可以运用“天高任鸟飞”的隐喻表达,从另一个角度调节情绪,鼓励朋友珍惜自己的生活,勇敢迈出人生的第一步。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隐喻话语在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表达形象性的思想,还可以提升认知解读能力,增强人们之间沟通交
流的能力。

只有充分理解隐喻,我们才能运用它
来更好地理解世界与发展自身,洞悉其中的真谛。

因此,在基础教育中,应该给予孩子适当的学习,让他们了解隐喻的含义,能够多方位地通过隐喻
话语,探索不同的文化、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探析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探析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探析隐喻与转喻同为日常言语中普遍的语言现象,对话语的生成和理解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和转喻不再仅仅是语言手段,更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和推理过程,渗透到了语言、文化、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

本文從认知功能角度出发,分析了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理据及其在交际中的作用。

标签:隐喻转喻认知语言学一、形式与功能自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创立之后,形式主义语言学便成为语言学中占主流地位的流派。

形式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天赋论,把语言能力看成是人具有的一种生物属性,一旦接触了适当的语言事实就有一套语法演化出来。

而功能主义语言观认为语言系统是适应人类的需要而发生、发展的,因此,语言现象的解释必须到语言的功能中寻找。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形式主义语言学的根本区别可以归结为对有机体之间的语言现象的强调,即强调人的谈话总是在相互之间进行这一现象,而非仅仅强调人能说话这一机体内的能力。

因此,这一取向决定了两者研究中心的差异。

功能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社会、认知、语用、语篇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代表进行分析。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认知语言学为语言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全新的导向。

它主要包括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法,这构成了认知语言学的核心。

认知语法主要用“象征单位”和“识解”分析语言的各个单位,从语素到句子。

传统上隐喻和转喻被看作是应用最广的修辞手段,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学语言现象。

随着认知语言学在过去几十年中的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转喻和隐喻不仅仅是语言手段,更是一种认知和推理过程。

当代认知语言学把隐喻和转喻看作是同样重要的认知机制,影响着我们的知识结构。

二、隐喻的认知分析隐喻不仅是语言的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概念体系和认知方式,它已经渗透到语言、文化、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

隐喻表达在词的层面上包括名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形容词性隐喻、副词性隐喻、介词性隐喻等等。

隐喻思维在语言学功能上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对隐喻的意义理解(语义和语用)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多义词的意义理解和新词的创造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喻理解的语言及认知角度分析
隐喻是日常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表达形式,它不同于其他文字表达形式,因为它通常借助象征性的语言来描述和比喻现实世界的某一种概念。

它同时具有精确的描述性和创造性。

隐喻在日常语言当中的运用,无论从频率以及作用上来说,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构建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模式,是我们理解和认知外部现实世界的重要工具。

隐喻被认为是情感化语言,因为它对各种概念具有一个描述性和引用性的表述,同时也能够直观地传递情感。

它使得我们能够更加直观,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大大增加了言语的表达能力。

通过隐喻,语言表达者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他们的信息传递给听众,为听众理解说话者的意思提供更多的参照系。

然而,在真正理解隐喻的意义时,我们还需要依赖认知过程,即我们解析隐喻作用时,要把接收者的知识和理解能力联系起来,把隐喻与外部实践和社会经验联系起来,以分析出隐喻的真正含义。

隐喻的理解,是一个交互的过程,涉及多个活动的参与,比如对比、比喻、概括、抽象等等,而这些活动又都牵涉到大量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过程。

第一,对比。

对比是比较两个不同的概念,从而推断出一个新的含义。

通过对比,人们可以把它们看作相似或有关联的事物,从而构建一个新的概念。

除此之外,人们还能够依靠对比分析,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明确的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隐喻的意义。

第二,比喻。

比喻是把不同的概念比作一个抽象的概念,从而把
一个无形的概念转化为一个有形的概念。

这个过程不仅能够使原有的概念更有清晰和生动,而且也可以使不同概念之间产生联系,从而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第三,概括和抽象。

抽象是从一个概念中抽取出更广泛的概念,从而产生新的意义。

概括是通过一系列的概念,把它们归纳为一个更抽象的概念,从而获得更宽泛的含义。

抽象和概括都是构建一个全新的概念,或者推导出一个新的概念,都是隐喻理解的重要认知过程。

总之,隐喻是一种丰富的、广泛使用的日常语言表达形式,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并传递信息,在社会交流当中具有重要作用。

它的理解,涉及到多种认知,除了需要接受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也需要对比、比喻、抽象、概括等等认知动作的参与,这些认知动作是构建隐喻意义的重要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