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专题社会支持理论

合集下载

2014全国优秀社会工作案例精选理论(二)

2014全国优秀社会工作案例精选理论(二)

2014全国优秀社会工作案例精选理论(二)六、社区矫正社会工作1、危机介入理论:根据危机介入理论,危机指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受到意外危险事件的破坏而产生的身心混乱的状态,可分为成长危机和情景危机即因生活情景的突然改变而引发的危机。

危机介入的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有效地帮助服务对象摆脱危机的影响。

2、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为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因素相互作用,一起推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强调服务对象的问题与服务对象感受到的来自过去、现在以及问题处理三个方面的压力有关,人际沟通是保证人与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础,是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

3、理性情绪治疗法: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

七、社区康复社会工作1、认知行为理论:认为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当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

认知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解读,这种解读直接影响着个体是否最终采取行动。

2、增强权能理论:增强权能是指增强人的权利和能力。

其基本理论假设主要是:①个人的无力感是由于环境的压迫而产生的;②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障碍,使个人无法实现他们的权能,但这种障碍是可以改变的;③每个人都不缺少权能,个人的权能是可以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增加的;④受助者是有能力、有价值的。

3、意义建构理论:该理论由维克多·弗兰克尔提出。

生命意义建构有三种途径:第一,通过创造和工作,使人的价值在对社会的贡献中体现出来,使人的创造性价值得以实现;第二,通过体验真、善、美,感受爱与被爱;第三,通过对不可避免的苦难所采取的态度,实现对其意义世界的建构作用,实现最深意义与最高价值——态度的价值。

4、意义建构理论实现的介入途径设计:根据小组“建构生命意义”这一核心目标。

设计相关介入路径,具体为以下三步:①自我探索。

第四专题 社会支持理论

第四专题  社会支持理论

第三专题社会支持网理论一、社会支持研究简介1.社会支持概念自从有了人类社会,社会支持就已存在;所以,支持作为一个普通概念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

但是,有关社会支持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 作为一个科学的专业术语被正式提出来则是20世纪70 年代的事情。

有关社会支持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当时,人们探索生活压力对心身健康的影响(Homes & Rach , 1967)。

研究表明,相同的压力情景对不同的个体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同的。

相对而言,那些能得到自家人或朋友等较多支持的人心理的承受力更强,身心也更健康;相反,那些很少获得类似支持的人,心理的承受力更要相对较弱,身心也更健康也相对差些。

20世纪70年代初,精神病学文献中引入了社会支持的概念。

研究者运用社会学和医学定量评定的方法,对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House JS. Landis KR. Umberson D ,1988) 。

研究者发现,有两个因素对抵御、缓解和防治精神病,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一个是自我防御这一内在心理系统;二是个体所处的社会关系背景这一外在因素。

当时的学者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社会支持的基本含义:其一,从功能上讲,社会支持是个体从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中所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其二,从操作上讲,社会支持是个体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的量化表征(胡湘,1996) 。

之后,社会支持一词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并被引入到许多学科。

但其内涵在各个学科之间乃至同一门学科的内部并未达成共识。

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流行病学家等都从各自的理论视角出发,来阐释社会支持的内涵。

早期的研究者往往将社会支持看作是宽泛、统一的关系整体,认为只要有关系存在,这种关系就一定能帮助个人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困难。

例如,伯克曼和塞姆(Berkman&Syme ,1979) 在加利福尼亚的追踪调查发现“那种缺乏社区关系的人较之与人有更紧密接触的人在以后的时期里更可能死亡”(贺寨平,2001) 。

青少年社会工作

青少年社会工作

一、什么是专业的青少年社会工作?开展专业的青少年社会工作应该怎么做?专业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在专业的价值观指导下,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动机需求、兴趣爱好,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帮助青少年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恢复功能和获得全面发展的一种服务活动。

青少年社会工作本身就是现代化的一种产物,是为了应付各种现代性问题而在青少年群体中产生的一种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服务,其目的在于维护与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帮助与支持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青少年弱势群体。

怎么做:根据不同的划分依据,青少年社会工作方法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1、以服务领域为依据:间接社会工作方法:是指宏观层面的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督导、社会工作研究。

直接社会工作方法:是指微观层面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

2、以服务对象为依据:青少年个案社会工作、青少年小组社会工作、青少年社区社会工作3、以服务目标为依据:治疗性青少年社工、预防性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性青少年社会工作4、以服务场所为依据:青少年家庭社工、青少年学校社会工作、青少年社区社工、青少年外展社工、青少年网络社工具体措施:第一:组建专业服务队伍。

成立一支由专业教师、科研人员和部分社工专业在校学生为主体的、具有现代社工理念、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服务队伍,开展志愿服务。

第二:倡议开设社会工作和相关专业的院校进行合作,共同参与组建区域性的、更大规模的专业社工网站,共同开展网上青少年服务工作。

针对青少年中存在的人际关系问题、恋爱问题、情绪问题、学习问题、自我评价(形象)问题、自我发展问题、个性问题、就业问题、性问题等,设计服务栏目,提供必要的、正确的知识及辅导。

此举也有利于实现社会工作资源共享。

第三:创新工作方法。

作为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应积极利用网络手段开展工作。

开展网上咨询工作。

聘请专家学者,定期举办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网上专题讲座,也可以开展具有个性化、保密性特点的网上心理咨询、网上谈心等活动,为个别咨询提供便利二、什么是增权理论。

社会医学考试范围

社会医学考试范围

社会医学考试范围科,它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与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策略和措施,保护和增进个体及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二、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

2.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

3.研究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

*历史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经历了三次卫生革命:第一次卫生革命以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主要防治对象。

第二次卫生革命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攻目标,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精神疾病和意外伤害等。

第三次卫生革命以提高生命质量、促进全人类健康长寿,实现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

三、我国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4):1.倡导积极健康观和现代医学模式2.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3.制定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4.开展健康弱势人群保健和社会病控制四、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1.卫生事业与社会协调发展2.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向作用 3.生理、心理、社会健康的观点4.关注高危人群和高危因素5.疾病防治中社会因素的决定作用 6.卫生工作要求全社会参与第二章医学模式一、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的概念:医学模式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健康观和疾病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本质概括。

*特点:1.产生的社会性2.存在的普遍性3.作用的广泛性4.发展的渐进性二、医学模式的演变(5):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3.机械论医学模式4.生物医学模式5.现代医学模式三、影响人群的健康因素生物遗传环境因素行为与生活方式四、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第三章健康社会决定因素一、健康社会决定因素(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SDH)概念:健康社会决定因素(SDH)是在那些直接导致疾病的因素之外,由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所拥有的资源所决定的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及其他对健康产生的影响因素。

失独老人小组计划书

失独老人小组计划书

关爱失独老人小组计划书一、理论构建以小组形式开展此次活动, 最关键是利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社会重建理论、活动理论等为此次小组组员服务。

(一)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网络指是一组个人之间接触, 经过这些接触, 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而且取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社会接触。

依据社会支持理论见解, 一个人所拥有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 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多种来自环境挑战。

此次组员关键是失独老人, 她们因为情况特殊, 所以, 不免因为多种原因造成问题出现, 就需要社会工作者给她们以必需帮助, 帮助她们扩大社会网络资源, 提升其利用社会网络能力。

让失独老人走出阴霾, 重新面对新生活。

(二)社会重建理论社会重建理论就是意在改变老年人生存客观环境以帮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

社会重建理论基础模式是:第一阶段: 让老人了解到社会上现存对老年人之偏见及错误观念。

第二阶段: 改善老年人客观环境。

第三阶段: 激励老人自我计划、自我决定, 增强老人自我处理问题能力。

失独老人因为之女离开, 精神上受到了打击, 对生活不免失去信心,就需要社会工作者利用社会重建理论, 帮助老人走出忧伤, 重拾对生活信心。

(三)活动理论活动理论针对社会撤离理论所提出老年人因活动能力下降和生活中角色丧失而愿意自动地脱离社会见解, 活动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意义在于, 不管从医学和生物学角度, 还是从日常生活观察表明, “用进废退”基础是生物界一个规律, 所以, 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在态度和价值取向上激励老年人主动参与她们力所能及一切社会活动, 而且更需要为老年人社会参与提供更多机会和条件。

二、活动背景“养儿防老”是中国人传统观念, 然而“计划生育”政策却增加了部分家庭风险, 使得“失独老人”成为近几年社会上较为特殊一个群体。

卫生部数据显示, 中国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 散落在乡村、城市, 很多人还处于社会底层。

面对如此大失独人群, 仅依靠零星养老院来处理她们养老和心理建设问题, 显然是不现实。

新时代中国特色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研究综述

新时代中国特色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研究综述

2022年8月Aug.2022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第39卷第4期Vol.39㊀No.4doi :10.3969/j.issn.1672-0598.2022.04.005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收稿日期:2021-10-20㊀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改项目(213140) 新文科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㊀作者简介:刘斌志(1980 ),男,江西鹰潭人;重庆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㊁硕士生导师㊁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研究㊂覃红菊(1998 ),女,四川宣汉人;重庆师范大学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研究助理,主要从事社会工作实务研究㊂㊀本文引用格式:刘斌志,覃红菊.新时代中国特色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研究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9(4):51-63.新时代中国特色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研究综述∗刘斌志,覃红菊(重庆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研究中心,重庆㊀401331)摘要:作为社会工作实务的一个重要领域,精神卫生社会工作在实务探索和理论研究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逐步形成了本土经验与中国特色㊂我国精神卫生社会工作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理论视角㊁方法技术㊁发展模式㊁实务领域㊁政策经验以及地方实践等方面㊂与民众美好生活需求以及高质量学科发展趋势相比,已有研究依然面临着提升研究质量㊁拓展研究范式㊁丰富研究框架以及发展中国特色等方面的挑战㊂未来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的研究要不断深化研究内容,拓展研究领域,积累学术经验,扩大学术影响积极借鉴国外经验,挖掘本土资源和特色,构建有中国特色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㊂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精神健康;精神卫生社会工作中图分类号:R492;C916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0598(2022)04-0051-132015年4月,国家卫计委等6部委发布‘关于开展全国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卫疾控发 2015 57号),首次明确规定临床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是精神卫生服务多学科团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首次规定社会工作者在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工作中的职责与角色㊂2015年成为中国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元年,拉开了中国精神健康社会工作时代序幕㊂[1]此后,全国各地尤其是试点地区不断出现专职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队伍的可喜局面㊂2015年11月,北京市组建首个精神卫生专业社会工作师队伍,参与全市精神卫生社区服务管理,协助社区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个案辅导㊁家庭支持㊁职业康复和15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9卷社会融入等服务,拓展了社区为本的专业精神健康社会工作服务㊂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压力的不断积蓄,个体心理卫生和精神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越来越需要专业精神医生㊁护理人员以及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以促进精神疾病患者的全面康复㊂进入新时代,面临新形势和新任务,国家和社会以及公众对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的要求更高,积极总结和反思已有研究经验,展望未来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的方向和趋势,是精神卫生社会工作义不容辞的使命㊂一、中国特色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研究的总体态势精神卫生领域的社会工作服务有多种名称,比如精神卫生社会工作㊁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等㊂截至2021年4月,在中国知网(CNKI)上按主题分别检索的结果如下: 精神卫生社会工作 94条㊁ 精神卫生社工 26条㊁ 精神健康社会工作 82条㊁ 精神健康社工 85条㊁ 精神康复社会工作 60条㊁ 精神康复社工 79条㊁ 精神医疗社会工作 28条㊁ 精神医疗社工 20条㊁ 精神障碍防治社会工作 3条㊁ 精神障碍防治社工 19条㊁ 精神障碍社会工作 169条㊁ 精神障碍社工 127条㊁ 精神残疾社会工作 27条㊁ 精神残疾社工 22条㊂折叠相同结果,共得出主题检索出的中文文献466条,剔除与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研究主题联系不紧密的中文文献,最终共得到符合研究主题的文献263篇㊂综合分析发现,我国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研究呈现以下总体态势:首先,从文献发表时间来看,2006年开始有精神卫生领域社会工作的研究,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㊂从2007年到2012年这6年间发文量呈缓慢上升趋势,峰值为2012年的15篇;2013年到2015年这3年间发文量呈相对平缓状态,分别为13篇㊁12篇㊁12篇;从2016年至2019年这4年间发文量呈大幅度上升趋势,2019年达到最高峰值49篇㊂总的来说,从2006年到2021年这16年间,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相关专业文献有263篇,平均每年发文量为16.4篇㊂其次,从文献学术质量来看,精神卫生社会工作高质量研究成果还不够多,研究质量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㊂在保留的261篇文献中,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共有27篇,占比达到17.6%;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文献有9篇,占比5.9%㊂再次,从文献作者地域来看,不同地区研究成果相差较大㊂华东地区研究成果有91篇,约占34.6%,以上海市和江苏省的精神卫生中心和高校研究队伍为主;华北地区研究成果有44篇,约占16.7%,最突出的是以北京大学刘继同教授为代表的研究团队有13篇,占华北地区全部研究成果的三分之一;华南地区研究成果有40篇,约占15.2%,主要以深圳市的精神卫生机构和高校研究为主;西南地区研究成果有30篇,约占11.4%,以昆明市㊁成都市㊁重庆市的高校研究为主;华中地区32篇,约占12.2%,以河南省㊁武汉市㊁湖南省的高校研究居多;东北地区18篇,约占6.8%,以黑龙江省的高校研究为主㊂最后,从文献研究类型来看,主要以调查研究与实务研究为主,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㊂总体看来,2011年以前的研究成果以理论型研究为主,重在探讨港澳台地区和国外的经验㊁本土启示㊁现实意义㊁发展战略等议题;2011年以后以调研型㊁实务型研究为主,重在研究社会工作介入精神卫生领域的服务模式㊁方法技术的运用㊁项目实施等议题,主要基于实践服务的设计㊁实施㊁总结㊁反思,涉及领域主要是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功能㊁社会支持网络㊁自我效能感㊁就业㊁自我管理㊁权益保护㊁家庭抗逆力等㊂25第4期刘斌志,覃红菊:新时代中国特色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研究综述二、中国特色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研究的核心议题(一)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的理论视角诸多研究强调社会工作介入精神卫生领域要秉持自愿参与㊁知情同意㊁匿名与保密㊁避免伤害等研究伦理㊂丁梦丽的研究发现精神康复社会工作实践存在案主自决与家长作风之间㊁案主需求与组织纪律之间㊁尊重案主与自我权益之间的价值冲突㊂[2]刘俊等人的研究则强调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服务的社会工作者应以保护生命㊁患者利益优先和人道主义原则为指导,做出符合伦理和服务对象利益的选择㊂[3]在坚持以上伦理原则基础上,诸多学者对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的理论视角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㊂首先,是赋权理论的运用㊂赋权理论又称为增能理论㊁增权理论㊁充权理论或者激发权能理论,强调通过个体层面㊁群体层面和社会层面的赋权和增能,使服务对象获得支持,从而有能力去选择㊁发展和改变㊂胡思远和杨锃认为通过赋权,社区精神障碍康复者在必要支持下有能力判断㊁获取和控制有效资源,获得自己生活选择权和掌控权㊂[4]胡莹则认为在增权取向的精神健康社会工作中,建立信任㊁开放㊁尊重的环境是实现个人增权的重要因素,并强调从个人层面和集体层面实现精神病患者的赋权㊂[5]蒋琳娜等人以增能理论为指导,从慢性精神障碍患者的个人㊁朋辈㊁社会三个层面设计增能取向的介入策略,强调社工应视案主为积极的个体,重视案主能力的培养㊂[6]其次,是优势视角的运用㊂精神卫生社会工作充分运用和发展优势视角理论,突出表现在精神障碍患者的个案康复服务当中㊂蒋美华等人在优势视角下开展精神障碍患者个案社会工作,研究强调每位服务对象都有自身的优势,要学会运用优势视角代替问题视角,聚焦服务对象的优势和潜能,多鼓励而非指责㊁批判精神障碍患者㊂[7]宫中怡的研究认为精神病患者在社工的帮助下去发现自身优势的过程,首先需要一个积极正面的康复环境,即转变周围人的眼光和对待精神病患者的态度,转变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总体看法和风气㊂[8]再次,是社会支持理论的运用㊂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的研究绝大多数都使用社会支持理论进行研究分析和实务指导㊂丁冰玥在社会支持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自我支持㊁家庭支持㊁社区支持来将社会支持贯穿社会工作服务的始终㊂[9]万鑫艳基于社会支持理论分析了青少年精神健康的影响因素,认为社会支持的不足和缺乏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强调要着重从学校㊁家庭㊁社区㊁社会四位一体框架构建青少年精神健康的社会支持体系㊂[10]图雅的研究则将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社会资源支持分为家庭支持㊁医护支持㊁病友支持㊁机构支持,以此为切入点,评估在精神专科医院长期住院的精神病患者的社会支持和需求,并研究社会工作介入策略㊂[11]最后,是其他理论视角的运用㊂一是复元理论的运用㊂所谓复元,不在于消除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觉等症状,而是 带症状工作 或者 带症状生活 ㊂吴丽月的研究探讨了同伴支持体系对精神病患者康复的积极影响,认为同伴支持是复元理论中的重要因子,有助于精神病患者人际沟通能力㊁自我认同感㊁社会融入等方面的提升㊂[12]二是灵性视角的运用㊂刘继同的研究阐明了人类灵性需要与精神健康的区别和联系,认为观念和态度是发展中国本土化专业化的精神健康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的最大障碍,并强调35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9卷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解放思想㊁更新观念,尽快改变人们对精神疾病㊁精神病患者的态度和看法㊂[13]沈晖的研究认为大学生的人生意义㊁道德信念㊁政治信仰㊁宗教信仰与精神健康具有显著相关性,并强调高等教育应融入以生命教育㊁服务学习㊁心灵成长辅导为内容的多种社会工作实践,最终促进大学生的灵性成长与健康发展㊂[14]三是福利三角理论的运用㊂李雯霞以福利三角理论为基础,将市场㊁社会㊁国家分别演绎为医疗系统㊁家庭支持㊁社会福利供给,将它们看作是一个住院精神病患者社会支持来源的互相关联的三角,并探讨了福利三角给住院精神病患者提供的社会支持遇到了何种阻碍与困境,以及社会工作具体的介入策略㊂[15](二)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的方法技术首先,是个案社会工作的研究,主要包括结构家庭疗法㊁现实疗法㊁叙事疗法㊁认知行为疗法㊁理性情绪疗法等服务方法在精神卫生社会工作中的运用探讨㊂杨艳认为采用理性情绪疗法㊁怀旧治疗㊁结构家庭治疗法能够帮助老年抑郁症患者重建认知,发现自身优势,建立家庭支持网络㊂[16]谭素认为 现实疗法 在介入精神病患者治疗过程中,能够较为迅速地改变服务对象的偏差行为,但同时发现 现实疗法 注重改变案主的行为而忽略案主的感受,建议将 现实疗法 与其他工作方法结合使用㊂[17]刘立祥等认为可以运用叙事疗法引导地震灾区学校老师梳理思绪和情感,提升地震灾区学校老师的精神健康水平㊂[18]蒋琳娜等的研究强调将个案管理法运用于住院慢性精神障碍患者需要整合医生㊁护士㊁家属等多重性资源的跨专业团队㊂[19]其次,是小组社会工作的研究㊂绝大部分精神卫生社会工作实务都运用了小组工作方法,并探索小组工作介入精神疾病患者康复的作用㊁功能,主要包括同伴支持小组㊁治疗性小组㊁社会支持小组㊁互助小组㊁社会功能提高小组等类型㊂蒋飞认为支持性小组工作对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的介入提高了患者对自身的接纳,促进了患者与周围环境的接触和互动,倡导通过小组工作建立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医院同伴社会支持网络㊂[20]侯甜的研究则发现社会支持模式小组能够提高康复期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际交往和康复治疗的积极性,小组成员间的社会支持网络得以建立,意识到 重要他人 ,组外社会支持得以建立㊂[21]胡莹以精神病患者及家属增权小组为例,发现增权小组有助于增强病友㊁家属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以及精神病患者的社会融入㊂[5]卢梦园等人则证实了互助小组介入精神康复领域具有心理疏导㊁相互支持㊁交流学习㊁营造接纳包容的环境等方面的专业优势㊂[22]再次,是社区社会工作的研究,主要包括社会工作介入精神疾病患者康复过程中所开展的社区宣传㊁教育及营造㊁社区志愿服务等活动,以此来提升社区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接纳程度,促进精神疾病患者康复㊂高春凤认为社会工作者运用精神健康知识的宣传㊁专题讲座等社区社会工作方法,可以让居民和患者了解精神疾病知识,从而减少精神疾病患者被污名化和社区排斥,促进其社区融入与社区康复㊂[23]也有研究强调社区工作方法可以提高社会对精神疾病康复者的包容性,促进康复者的社会融入,提高患者的出院率,最终满足社会上其他患者住院治疗的需求㊂最后,是整合取向的研究㊂社会工作者为精神疾病康复者提供的服务绝大多数都是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包括个案工作㊁小组工作㊁社区工作等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与医疗治疗方法的整合运用㊂高春凤认为精神疾病患者社区康复不仅是涉及个体-家庭㊁朋友和自助小组-社区的复杂环境系统,更是涉及生45第4期刘斌志,覃红菊:新时代中国特色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研究综述物治疗-心理调适-社会适应的交互治疗系统,需要整合运用个案工作㊁小组工作方法㊁社区工作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㊂[23]也有研究强调将小组社会工作与个案社会工作相结合以激发长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与长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有相关关系的医护人员㊁其他长期住院患者在院内社会支持网络中的作用,构建和巩固长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医缘社会支持网络和病缘社会支持网络㊂(三)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的发展范式首先,是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即有关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及其服务方法和技术如何提升规范性和专业水平的研究㊂一是发展和培养专业的精神卫生社会工作人才㊂王彦风基于反身与整合的视角,认为社会工作者嵌入精神卫生医疗服务容易失去专业主体性,强调要加强专业反身性,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学会自我剖析和反思,且不能丧失自己的独立性㊂[24]二是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专业化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促进服务方法和技术的专业化㊂薛莉莉分析和总结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精神卫生实然与应然相结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优势,强调专业化路线是社会工作专业化与人才专业化的统一㊂[25]其次,是本土化发展的研究,即将社会工作知识㊁技术和方法与中国文化㊁智慧㊁经验相结合,体现中国风格,形成本土特色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模式㊂一是中西方服务模式的差异研究㊂童敏认为中西方精神健康概念存有差异,即中国文化把人放在特定的生活场景中理解,认为人的精神健康是个人与他人或环境互动的过程,包含包容限制和积极进取两部分能力㊂而西方将个人视为一个独立理性个体和单位,关注自我,强调个人的社会参与,并强调在运用西方精神概念中的积极进取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时,需要同中国文化中的包容限制的能力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本土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和方法㊂[26]高万红则认为西方的社区康复 会所模式 要在中国大陆普遍推广,面临着缺乏尊重精神障碍患者人权的社会环境㊁缺乏成熟的社区支持体系以及与中国福利制度相冲突的挑战,需积极结合本土情况进行改良和本地化㊂[27]二是本土化策略研究㊂刘继同等人的研究认为构建中国特色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一方面要实现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的人员过渡,即逐步由医护人员为主转为以专业社工为主,最终建设以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为主体的服务模式;另一方面要加强行动研究,按照社会工作和医务社会工作教育 国际惯例 ,在全国重点高校开办社工硕士学位试点课程,迅速培养一批具有硕士学位的专业实务人才和师资,建立专业队伍和专业组织体系,并开展国际比较研究㊂[28]三是本土化服务研究㊂姜海燕认为在面对 求助否认 的中国本土文化情境时,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求助者目标前置㊁重构身体疾病的意义㊁首次即有收获㊁协调自我与环境的关系这四种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来帮助求助者㊂[29]王春霞通过研究民国时期北平㊁成都㊁南京三地的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历史脉络,总结和提炼了三地精神病院的精神健康社会工作采取生理 心理 社会治疗模式的实务经验和智慧㊂[30]陈汝青等人的研究探讨了深圳市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即医疗管理模式㊁院舍服务模式㊁社区管理模式㊁社区康复模式,并建议深圳市的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要留意深圳的城市特点,善用本土资源,做好本土化工作㊂[31]再次,是项目化发展的研究,即通过服务项目的开发设计㊁规范管理㊁评估跟进等来促进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并形成相应项目品牌的研究㊂一是项目设计的研究㊂胡思远㊁杨锃以某精神卫生中心职业康复项目为例,对该职业项目对精神障碍康复者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该项目服务内容和目标设计缺乏对精神障碍患者压力调节和抗压能力的训练,项目提供的服务不当以及规划模糊,无法为社区精神康复者提供适切的康复服务,不能让其顺利地就业和回归社会㊂[4]二是项目运营的研究㊂55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9卷有学者以深圳市福田区的精神康复者社区服务项目为研究对象,对项目的成绩与问题进行分析,分别总结出该项目购买模式㊁团队管理㊁团队建设㊁服务输出和服务评估等方面的经验㊂三是项目实施成效的研究㊂李长洪通过对重庆市贫困精神障碍患者 大爱助残,向阳花开 精神卫生社会工作项目的项目背景㊁项目实施过程㊁项目成效以及项目是否获得后续购买,来确定该项目的实施成效和影响㊂[32]最后,是职业化发展的研究,即精神卫生领域设置社会工作岗位的要求㊁必要性和重要性等方面的研究㊂一是精神卫生社会工作岗位规范研究㊂有研究认为精神健康社会工作者应为社会工作专业学士学位获得者并取得社会工作资格,在入职前接受过精神卫生专业培训以及精神健康相关知识的学习㊂二是精神卫生社会工作岗位设置的必要性研究㊂陈燕华认为随着医患信任危机越来越突出,急需设置专职精神卫生社会工作岗位,以提升相应服务的职业化程度与服务水平㊂[33](四)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首先,是精神疾病预防的研究㊂诸多研究表明社会工作在降低农村老年痴呆症㊁预防大学生精神疾病㊁预防重大创伤应激障碍以及预防大学生自杀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㊂[34]高万红认为社工介入青少年抑郁症预防工作,开展青少年精神健康服务,需要从政策和服务体系两个层面展开,强调预防和康复相结合㊂[35]王延光以具体的个案服务为例,认为社会工作者在为家庭缺损型 两癌 妇女提供预防精神疾病的精神健康服务时,应以案主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突出 个别化 服务;注重个案服务与小组活动相结合;重构案主社会支持网络,提高资源整合力度㊂[36]其次,是精神疾病患者医院康复的研究㊂诸多研究发现,社会工作对精神疾病康复者的服务内容主要聚焦于生活技能训练㊁增权赋能㊁改善社会支持系统㊁增强社会功能等方面㊂一是解决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会支持困境㊂张梦情以安徽省某精神专科医院为例,描述和分析了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康复期的社会支持困境,提出运用社工理念去影响医疗体系和药物治疗所缺乏的人文关怀;增强医护人员㊁患者及家属对社工的认知度;然后发挥行政职能,帮助精神病患者及家属快速就诊;强化社工参与精神科日常工作的技巧,并针对精神病康复者开展个案管理服务以及小组服务等对策,来缓解患者及其家属的社会支持困境㊂[37]郭佳丽以住院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为服务对象,从社会支持模式出发,开展小组活动,运用游戏㊁分享㊁戏剧疗法等介入手段,发现社会支持取向的社会工作服务方法可以增进住院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会支持㊂[38]二是提高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功能㊂侯甜以长期住院儿童精神分裂症康复者为研究对象,设计娱乐性和反思性兼具的小组工作服务内容,发现社会支持模式小组社会工作方法有利于儿童精神分裂症康复者的社会功能恢复㊂[21]也有研究发现通过书法训练的方法显著提升了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会功能㊂三是提供综合性的住院康复服务㊂王羽使用个案管理方法为长期住院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包括药物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服务㊂[39]再次,是精神疾病患者社区康复的研究,主要包括精神疾病康复者的社会支持系统构建㊁社会功能恢复与提高㊁生活技能训练㊁自我管理增强㊁心理辅导等多方面内容㊂一是增强精神疾病康复者的支持系统㊂荀杨的研究发现精神康复者家庭支持主要来源于父母,通过增强精神病康复者自信心,增进家属对精神康复者认同与理解以及精神康复知识水平,可以有效改善精神康复者与家属之间的表达和沟通,并提升社会工作服务成效㊂[40]二是提高社区精神疾病康复者的社会功能㊂何雪松等人认为社会功能提高小组对精神康复者具有应用价值,为社会工作介入精神健康领域提供专业参考㊂[41]李长洪则以重庆市渝中区贫困精神障碍患者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为例,研究认为贫困精神障碍患者在社区康复时,普65。

基于社会支持视角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基于社会支持视角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基于社会支持视角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社会分化的加速以及社会利益格局的改变,大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势在必行。

本文从社会支持视角切入,探讨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心理特点及现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改进意见,对于解决高职院校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与困惑,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等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支持心理健康高职院校【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243-02一、社会支持的理论内涵社会支持,一般指社会组织或他人为个体提供的各种帮助,这些帮助可以分为客观物质支持和主观精神支持。

前者指由家庭、朋友、同事或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等提供给个体的金钱、实物等有形物质支持和帮助。

后者指由家庭、朋友、同事或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等提供给个体的人际互动、情感支持、思想反馈、行为指导等无形的精神支持。

高职院校学生主观和客观社会支持的来源,主要是学校、家庭、恋人、同学、朋友、老师、社团组织等。

专家认为,社会支持对于个体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具有重要缓解作用,对于个体健康能起到积极的增进作用。

因此,我们应努力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增强社会支持系统对学生的吸引力,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塑造其健全人格,培养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特点(1)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学生在自我意识完善过程中,大多对未来有着美好的理想和憧憬。

但进入高职院校后,学校的社会名气、各项软硬件建设等条件,使其产生巨大心理落差。

又由于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自身定力比较差,容易受外界的影响等原因,产生失落、焦虑、浮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2)压力感与轻松感的矛盾从高中进入高职院校后,学习目标由具体逐渐变得抽象,由短期逐渐变得长远,目标导向性明显降低,学习目标变得模糊,导致学习动机缺失,表现出学习散漫。

高等教育学、心理学 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 (7)

高等教育学、心理学 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 (7)

高等教育心理学一、简答题1.心理学发展中主要派别的基本观点是什么?1,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研究: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为基本的要素。

强调内省方法。

2.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提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他的心理学被称为,意识有连续性,像流水一样,他称为意识流。

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3.行为主义心理学斯金纳(新行为主义):任何有机体倾向于重复有积极后果的行为,而不重复有消极后果的行为。

4.格式塔心理学.论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格式塔含义是整体或完形。

5.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研究:无意识现象6.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

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人们都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要。

7.认知心理学吸收了格式塔的整体观,承认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

认为:心理学不只研究行为,也要研究作为行为基础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遵循那些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2.大学生的观察有那些特点?1 一般知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2 观察的目的性日益增强3 观察具有敏感性和系统性4 观察具有相对的深刻性和稳定性3.知识理解的一般过程包括那些环节?1 分析和综合分析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个别特性,分别加以考察的过程;综合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属性联结起来加以考察的过程。

2 比较、分类、系统化比较是在思想上确定被比较的事物之间异同点的过程;分类是通过比较确定了事物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

据此把它们分为不同的种类;系统化是在比较和分类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将一类事物按不同的顺序和层次组成一定系统的思维过程。

3 抽象、概括、具体化抽象是在思想上抽取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舍弃非本质属性的过程;概括是在在思想上把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联结起来并推广到同类其他事物的过程;具体化是将通过抽象和概括而获得的原理、理论用来认识新的具体对象的过程,也就是把一般原理用于具体的、个别的场合4.问题解决一般要经历什么样的过程1发现问题2分析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5.判断学生上课是否注意听讲的外部指标(1)适应性动作:一个人在观察某一事物时,表现出全神贯注,举目凝视;在注意听一种声音时,表现出双目紧闭,侧耳倾听;当沉浸于思考或想象时表现出眉头紧皱,“呆视”等表现,这些就是注意的适应性动作的表现。

社会医学各章要点

社会医学各章要点

第一章、概论健康社会决定因素: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社会保障、行为生活方式、卫生服务社会医学: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

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社会的健康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有5项: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2.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3.改善社会卫生状况4.制定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5.重视特殊人群保健控制社会病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社会病:是一种疾病的统称,如:意外伤害、精神障碍、酗酒、吸毒、青少年妊娠、性传播疾病、艾滋病.第一次卫生革命以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主要防治对象。

第二次卫生革命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攻目标。

第三次卫生革命以提高生命质量,促进人类健康长寿和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为目标。

社会医学研究的内容: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2、研究影响人群健康因素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3、研究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社会医学的教学目的?1)建立社会医学观念和思维模式,树立整体医学和大卫生观念,以现代医学模式指导医学实践。

2)了解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的重要作用。

3)了解人群健康状况极医学面临着主要的卫生问题。

4)学习研究人群健康状况及评估社会卫生状况的方法,研究评价卫生事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学习对高危人群和高危因素进行社会干预的手段以及评价工作效果的方法。

希波克拉底认为“知道什么样的人患病比知道这个人患什么病更重要”“医生医治的不仅是疾病,更重要的是病人”德国卫生学家弗兰克在《全国医学监督体制》一书中提出“用医学监督计划使政府采取措施来保护个人和公众健康”的主张(法国)盖林首次提出把医学监督、公共卫生、法医学等构成一门整体的学科,统称为“社会医学”,他把社会医学分为4个部分:社会生理学、社会病理学、社会卫生学、社会治疗学诺尔曼、魏尔啸强调社会经济条件对健康和疾病的重要作用,提出“医学科学的核心是社会医学”格罗蒂安提出了社会卫生学一整套理论和概念德国是社会医学的发源地1943年,(英)牛津大学成立了第一个“社会医学研究院”广州博济医学院是我国最早的西医院校。

高中政治选修5_《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各专题的框架结构和重点

高中政治选修5_《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各专题的框架结构和重点

各专题的框架结构和重点、难点问题(一)专题一“生活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点、难点问题1.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第一, 我国法律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的体现。

第二, 我国法律的内容归根结底是由我国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第三, 经济以外的其他因素也对我国法律发生着重要的影响。

2. 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特点广泛性现实性平等性一致性(二)专题二“民事权利与义务”的重点、难点问题1. 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构成要素和产生特征构成要素:主体、客体、内容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需要一定的法律事实民事法律事实:事件和行为2. 物权的种类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三)专题三“信守合同与违约”的重点、难点问题1. 合同的法律特征和合同的订立法律特征:(1)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行为;(2)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3)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4)一经成立生效后必须共同遵守。

订立合同:要约和承诺要约条件:(1)要约的内容必须具体确定;(2)要约经受要约人承诺, 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3)要约必须由特定人发出;(4)要约必须向希望与之订立合同的受要约人发出;(5)要约应送达受要约人, 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

承诺必须具备的条件:(1)承诺必须由受要约人作出;(2)承诺应当在合理期限内向要约人作出;(3)承诺的内容必须与要约的内容一致;(4)承诺要表明受要约人决定与要约人订立合同;(5)承诺的方式应当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

2. 合同重在履行合同履行的原则全面履行原则诚实信用原则违约责任强制实际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等。

(四)专题四“劳动就业与守法经营”的重点、难点问题1. 劳动争议的处理含义和类型处理的方式:调解、仲裁和诉讼2. 经营者的义务10项内容(五)专题五“家庭与婚姻”的重点、难点问题1. 如何区分家庭暴力与虐待?定义区别:特征,表现方式2. 关于未办理结婚登记的“事实婚姻”含义无效婚姻(六)专题六“法律救济”的重点、难点问题1. 各诉讼法的共有原则(l)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

2023年社会工作者之中级社会综合能力通关题库(附带答案)

2023年社会工作者之中级社会综合能力通关题库(附带答案)

2023年社会工作者之中级社会综合能力通关题库(附带答案)单选题(共60题)1、社会工作实习生小燕在某福利院参与对老年人的服务。

在设计小组活动时,小燕拟为高龄老年人设计“击鼓传花”的热身游戏。

督导员老王建议小燕在设计游戏时首先要考虑()。

A.经验分享环节B.组员的特征和能力C.小组活动的顺序D.小组活动的规模【答案】 B2、增强权能取向的社会工作认为,个人需求不足和问题的出现是由于()对个人的压迫造成的,社会工作为受助人提供帮助应该着重于增强受助者的权能,以对抗压迫。

A.环境B.他人C.群体D.社会【答案】 A3、下列选项中,关于同辈督导技巧的说法,表述不正确的是()。

A.同辈督导团体成员一般都具有共同的价值B.团体成员的数量一般不超过七人,以确保团体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C.团体成员要签订明确的契约D.同辈督导团体成员一般都来自同一个团队【答案】 D4、把那些需要接受服务而又不知道到哪里去寻找资源的案主与其所需要的资源联系起来。

这是社会工作者的()。

A.使能者角色B.联系人角色C.行动者角色D.治疗者角色【答案】 B5、小吴因受到朋友的不良影响而吸食毒品,妻子知道后打算与他离婚,小吴感到非常沮丧,失去了生活信心。

社区居委会将其转介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社会工作者小王虽不认同小吴的吸毒行为,但仍认真为其服务。

小王的行为体现了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原则。

A.个别化B.接纳C.同理D.自决【答案】 B6、以下哪种社会工作督导类型是督导者扮演师傅的角色,提供教育训练()A.师徒式督导B.训练式督导C.学习式督导D.管理式督导【答案】 A7、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负责人老刘发现,社会工作者小张因在年度考核中未获得优秀而情绪低落,工作表现也不够积极,且常对同事说:“我总是做不到最好,得不到大家的认可。

”针对小张的情况,老刘恰当的做法是()。

A.对小张进行批评教育,让其轮换岗位B.让小张参与机构决策,并适当增加其福利C.增加小张的工作量,并安排其他同事与他同组D.与小张讨论其表现,并协助制订个人发展计划【答案】 D8、个人遇到问题,社会工作对其进行干预,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应该首先从()方面入手。

2017南开MSW初试——社会工作原理

2017南开MSW初试——社会工作原理

2021 南开 MSW 初试——社会工作原理一、名词讲解〔每题 5 分,共 40 分〕1.再社会化2.相对贫困3.社区照料4.支持网络治疗5.去机构化6.家庭暴力7.抗逆力8.过程评估二、简答 (每题 10 分,共 60 分 )1.社区行动理论的重点2.生态系统理论应用中的根本准那么3.认知行为与理性情绪疗法〔RET〕的差异4.任务中心〔 task-centered 〕与 solution-focused therapy 〔寻解疗法 ; 精要疗法〕5.为保证问卷数据的质量,在使用问卷检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6.三社联动的内涵三、论述题〔每题25 分,共 50 分〕1.质性研究资料解析步骤是什么?2.什么是社会个案研究?个案研究的方法,社会个案研究包括哪 5 个方面?社会个案研究经常被思疑的问题有哪些?2021 实务一、名解1.矛盾三角2.逆向操作3.环境修正4.生命周期5.人际关系6.自由派女性主义7.动力反响操作8.型态 --动力因素反响性谈论技巧二、简答1.社会功能理论的内容2.用古典制衡理论说明为什么女性在碰到性暴力此后3." 随着对问题的深入认识,人和环境的变化〔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将会对行为做出修正"这是什么理论学派的核心看法,说明一下该理论4.转移 transferance 是什么?对指导工作产生什么见效?5.现代社会工作综融性的特点6.在精神疾病领域社会工作者与医生,心理治疗师有什么差异三、论述" 问题化"转向 "正常化 " ,1.论述:问题视角下的核心看法和主要程序,以及现代社会工作由再由 " 正常化 "转向 " 优势化 " ,对这种转变趋势你怎么看?四、案例案例解析: a 社区有 2800 多人,其中老年人占6%,单亲家庭占12%,外来务工人员占40%,社区居民对来自全国各地,社区内居民流动大,政府相关工作不好张开。

健康教育学【完整版】

健康教育学【完整版】
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
1 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
2
环境因素
3 生物学因素
4
卫生服务
1 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 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吸烟、酗酒、暴饮暴食、不规则的娱乐休闲、睡眠不足、网 络成隐、运动不足等
不健康的情感生活方式
夫妻感情淡漠、对孩子溺爱、对他人冷漠等
不健康的心理活动
自我为中心、孤独、抑郁、嫉妒、自私等
➢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保持和促进健康的必要条件 ➢心理因素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
4
卫生服务
卫生保健服务可按初级、二级和三级来 划分。初级卫生保健是对社区一级使用科学 的、实用的和可行的技术和方法,向社区所 有成员、家庭提供卫生保健服务,成为进一 步享受二级卫生保健的基础。
1978年《阿拉木图宣言》提出,初级卫生 保健内容包括:
2. 计划设计的基本程序 计划设计有9个步骤(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社区健康计划策略(PATCH,美国CDC) 3. 社区需求评估 4. 确定优先项目 5. 确定计划目标 6. 制定干预策略 7. 制定评价方案
二、健康促进的实施
实施的五个环节---SCOPE模式: 制定实施时间表(schedule) 控制实施质量(control of quality) 建立实施的组织机构(organization) 配备和培训实施工作人员(person) 配备和购置所需设备物件(equipment)
使用方法 ➢行为结果:预想的行为与实际完成行为之间相
20世纪80年代后健康教育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1997年1月国务院指出“要十分重视健康教育” 《中国健康教育2000年工作目标及2010年远景规 划》(全国爱卫会、卫生部)
3.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

2022年清华大学社会工作硕士考研难度分析、报录比、参考书目、考研真题、..

2022年清华大学社会工作硕士考研难度分析、报录比、参考书目、考研真题、..

2022年清华大学社会工作硕士考研难度分析、参考书目、考研真题、备考经验目录一、2022年社会工作专业考研前景分析二、2022年社会工作硕士考试科目三、2022年社会工作考研报录比及难度分析四、2022年社会工作考研参考书目及解析五、2022年社会工作考研真题回顾六、2022年社会工作硕士备考高分经验一、专业介绍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学术性学位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

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

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实出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大力扶持和积极引导的发展重点。

专业学位招生和培养模式也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两种格局:一是吸引包括应届毕业生在内的考生,参加硕士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采取全日制学习方式,培养实践部门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二是面向广大在职人员,参加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采取非全日制学习方式,实现在职人员在职深造、终身学习的目的和愿望。

目前,我国社工已经达到76万人,按照规划,到2021年要达到145万人,每个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都有望至少配备1名社工。

我国的社工大多活跃在民政、妇联、慈善机构、社会团体机构、社区服务机构、街道办事处等各个领域。

从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现状来看,对于社工需求量非常巨大,当前我国社工从业人员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北上广深等社会工作发展较好和福利制度较全的地区和城市。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于专业社工需求的缺口越来越大。

2023主题教育第四专题研讨材料

2023主题教育第四专题研讨材料

2023年主题教育第四专题研讨材料一、引言2023年主题教育第四专题研讨是教育领域的重要会议。

本次研讨的主题是教育创新与发展,旨在探索教育领域的新理念、新模式,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方向。

在本次研讨中,与会者将围绕着教育创新的概念、实践和展望展开讨论,共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二、教育创新:概念与内涵教育创新是指在教育领域中,发展新的教育理念、方法和技术,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个体发展的需要。

教育创新不仅包括课程和教学内容的革新,还包括教育管理、评价体系、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创新。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教育创新更需要融合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使教育更加智能化、个性化。

三、教育创新的实践教育创新的实践是指将创新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教育创新得到了广泛的实践。

一些学校通过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引入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另一些教育机构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政府、企业等社会力量也加大了对教育创新的支持力度,为教育创新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条件。

四、教育创新的展望教育创新的展望是指对未来教育发展的前景和趋势进行预测和展望。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教育的国际化、多样化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正在深刻影响着教育形态,未来教育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

教育创新还将致力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

五、总结与展望本次研讨聚焦于教育创新与发展,从概念到实践,从实践到展望,探讨了教育创新领域的多个方面。

教育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期待教育创新能够更加深入地融合科技、跨学科、国际化等多种因素,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小学数学课如何体现思政

小学数学课如何体现思政

小学数学课如何体现思政第一部分:课程设计与教学理念融合一、背景分析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全民国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其逻辑性、严谨性和应用性为思政教育的融入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体现思政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运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数学教学内容,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具体措施1. 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1)在数学知识传授中,注重挖掘与国情、历史文化、科技进步等相关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过程。

(2)以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发展史为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的精神。

2. 教学方法创新(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运用案例教学法,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课堂组织与管理(1)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强调团结协作、互助互爱,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2)建立健全课堂评价机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4. 课后实践与拓展(1)组织课后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开展数学知识竞赛、科普讲座等活动,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四、总结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反思教学方法和手段,确保思政教育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

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调整教学策略,使思政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得到有效体现。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实践一、数与代数教学中的思政融入1. 结合数的概念,引入我国悠久的数学历史,如讲解“阿拉伯数字”实际起源于古印度,强调文化交流与互鉴的重要性。

4、青少年社会工作

4、青少年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的科学基础
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一点 十分。
2、小组工作的功能特点
(1)小组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增强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2)小组的过程更能刺激出大多数青少年的真实世界 (3)小组规范会对规范青少年的行为起到很好的制约作用
(4)小组能够提供很多示范者、行为预演的协助者,小组也可以提供如实验室般 练习的机会。在这些练习中,不同性格的人相互交流和反馈,大家在小组内获得 的经验将有助于青少年重新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和行为习惯
第四章 青少年社会工作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一点 十分。
三部分内容
青少年社会工作概述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一点 十分。
第一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概述 一、青少年的需要及问题 二、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及特点
三、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一点 十分。
1、服务青少年成长发展
主要涉及五方面内容:
(1)思想引导
为青少年提供思想道德辅导,引导青少年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理论依据:郭尔保(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循规期
我国引导现状:法制教育、公益服务、感恩教育、生命教育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一点 十分。
(5)小组工作为青少年建立正面积极的伙伴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并创造了 安全开放的交往环境
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一点 十分。
3、社区工作的内容特点
(1)举办各类促进社会参与的社区活动,有助于青少年适应并
融入社会
(2)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行动系统建设,整合社会资源
第二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一点 十分。
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一点 十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专题社会支持网理论一、社会支持研究简介1.社会支持概念自从有了人类社会,社会支持就已存在;所以,支持作为一个普通概念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

但是,有关社会支持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 作为一个科学的专业术语被正式提出来则是20世纪70 年代的事情。

有关社会支持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当时,人们探索生活压力对心身健康的影响(Homes & Rach , 1967)。

研究表明,相同的压力情景对不同的个体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同的。

相对而言,那些能得到自家人或朋友等较多支持的人心理的承受力更强,身心也更健康;相反,那些很少获得类似支持的人,心理的承受力更要相对较弱,身心也更健康也相对差些。

20世纪70年代初,精神病学文献中引入了社会支持的概念。

研究者运用社会学和医学定量评定的方法,对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House JS. Landis KR. Umberson D ,1988) 。

研究者发现,有两个因素对抵御、缓解和防治精神病,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一个是自我防御这一内在心理系统;二是个体所处的社会关系背景这一外在因素。

当时的学者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社会支持的基本含义:其一,从功能上讲,社会支持是个体从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中所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其二,从操作上讲,社会支持是个体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的量化表征(胡湘,1996) 。

之后,社会支持一词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并被引入到许多学科。

但其内涵在各个学科之间乃至同一门学科的内部并未达成共识。

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流行病学家等都从各自的理论视角出发,来阐释社会支持的内涵。

早期的研究者往往将社会支持看作是宽泛、统一的关系整体,认为只要有关系存在,这种关系就一定能帮助个人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困难。

例如,伯克曼和塞姆(Berkman&Syme ,1979) 在加利福尼亚的追踪调查发现“那种缺乏社区关系的人较之与人有更紧密接触的人在以后的时期里更可能死亡”(贺寨平,2001) 。

所以,在其社会支持研究者没有考虑到人与人关系的性质。

之后,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研究者发现社会支持是有不同性质之分的。

不同性质的社会关系能够提供不同类型的社会支持。

2.社会支持的分类国外比较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索茨(Thoits)(1982)、Cutrona(1990)按照社会支持地性质把它分为工具性支持(物资、金钱、时间和服务等)和情感性支持(理解、关心、爱和信任等)两种。

Barrera(1986)认为,对社会支持的界定应考虑三个方面的含义:社会处境(socialembededness)、知觉的社会支持(percieved social suport)与行动化支持(enacted suport),个体知觉到的社会支持是目前最被普遍使用的支持概念,因为同样的客观支持,每个人的主观感受并不相同,被感受到的支持是一种心理现实。

据此巴勒内尔(Barreea) 将广义的社会支持分为6 :物质帮助, 如提供金钱、实物等有形帮助;行为支持, 如分担劳动等;亲密的互动, 如倾听, 表示尊重、关怀、理解等;指导, 如提供建议、信息或指导;反馈, 对他人的行为、思想和感受给予反馈;正面的社会互动,即为了娱乐和放松而参与社会互动。

这6 种形式有些是有形的, 有些是无形的。

国内已有的研究看来,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李强认为,“从社会心理刺激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应该被界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李强,1998)章谦、张建明撰文指出,“在笼统的含义上,我们可以把社会支持表述为各种社会形态对社会脆弱群体即社会生活有困难者所提供的无偿救助和服务。

”(郑杭生主编,1996 :319) 肖水源(1987)[12]把社会支持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客观的、实际的或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二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绪上的支持,主要指个体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和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三是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情况,有些人虽然可以获得支持,却拒绝别人的帮助。

张友琴认为,社会支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正式的社会支持,二是非正式的社会支持。

前者指来自政府、社会正式组织的各种制度性支持,主要是由政府行政部门,如各级社会保障和民政部门,以及准行政部门的社会团体,如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实施。

后者则主要指来自家庭、亲友、邻里和非正式组织的支持。

此外,张文宏、阮丹青、蔡禾、陈成文、贺寨平等都对社会支持做出过不同的努力。

总之,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与参与。

前者如人、财、物或服务的支持),后者是指稳定的社会网络(如家庭、婚姻、同学、朋友、亲属等)或不稳定的社会关系(如非正式团体、暂时的社会交际等)的大小和可获得的程度。

二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因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

对这两类支持的重要性,多数学者认为主观感受的支持比客观支持更有意义,因为感受到的支持并不是客观现实,“但被感知到的现实却是心理的现实,而正是心理的现实作为实际的变量影响人的行为和发展”。

三是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体现在个体对社会支持的主动性上。

社会支持的研究还应包括个体对支持的利用情况。

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存在着差异,有些人虽可获得支持,却拒绝别人的帮助,并且,人与人的支持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个人在支持别人的同时,也为获得别人的支持打下了基础。

因此,对社会支持的评定有必要把对支持和利用情况作为社会支持的第三个维度3.社会支持系统的构成社会支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维体系,一般而言,社会支持系统由其主体、客体、内容和手段等几个要素构成。

(1)社会支持的主体——社会支持的施者索茨(Thoits) 对社会支持定义中,我们可以透视出,其社会支持的主体为“重要的他人如家庭成员、朋友、同事、亲属和邻居等”。

(马特. G. M. 范德普尔,1994)章谦、张建明认为,社会支持的主体是“各种社会形态”,即国家、企业、社团和个人。

在他们看来,广义的社会支持分为国家支持(主体是国家) 、经济领域支持(主体是企业) 和狭义的社会支持(主体是社团和个人) 三个层次。

(郑杭生主编,1996 :319) 张文宏、阮丹青、陈成文、贺寨平、李强也有相关的论述。

可见,在大多数学者的视野里,社会支持主体包括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关系网络。

(2)社会支持的客体——社会支持的受者社会支持的客体究竟包括哪些人呢? 对此,有两派不同的观点:一派观点认为社会支持的客体是选择性的,主要指社会弱势或者脆弱群体。

如章谦、张建明认为,社会支持的客体是“社会脆弱群体”,他们指出“社会支持不具备普遍性,它的支持对象并非全体社会成员而仅限于社会脆弱群体。

”(郑杭生主编,1996 :359) 陈成文指出社会支持是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

(陈成文,2000 :131) 另一派观点认为,社会支持是一种普遍性的社会行为,日常生活世界里的每个个体都可能是社会支持的客体。

(马特. G. M. 范德普尔, 1994 ; 蔡禾等, 1997 : 贺寨平, 200l ; 李强,1998)一般而言,就国内的已有的研究看来,大多数学者将社会支持的客体界定为社会弱势群体, 尤其是从朱镕基总理在2002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以官方的名义提出“弱势群体”一词以来,社会支持几乎成了弱势群体的专利。

而国外学者大多认为,社会支持应该网络到所有需要提供支持的个体或群体。

(3)社会支持的介体——社会支持的内容与手段有的学者将之称为社会支持的介体。

(陈成文,2000) 它们是联结社会支持主体与客体的纽带,也是架设在社会支持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桥梁。

社会支持的内容与手段是内在统一的。

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支持的内容决定了社会支持的手段。

换言之,有什么样的社会支持内容也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支持手段。

4.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大多数研究者对于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关系都给予充分肯定。

但是,对于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学术界则可谓见仁见智。

总的看来,目前主要存在着三种理论模型即主效果模式(the Main effect Model)、缓冲器模式(the Buffering Model )和动态效应模型(the dynamic-effect model)。

(1)主效应模式认为,社会支持对个体身心健康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它不仅在心理应激的情况下才发挥保健作用,而且对于维持平时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和身心状况有益。

(李强,1998;宫宇轩,1994)社会支持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增益作用,是因为个体所拥有的社会网络能为其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对个人生活环境的可预测感和稳定感,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认知。

另外,与社会网络的融合在使个体获得归属感的同时,还使个体易于获得必要的帮助以避免一些负性生活经历,如经济问题、法律纠纷等,这些负性生活经历往往会增加心理障碍或身体疾病的可能性。

在这个模型中,社会支持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建立可以有两条作用途径:一个是社会支持所具有的情感性支持功能能够有效调节个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或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个体抵御疾病的能力,从而保持身体健康;另一个是社会支持能够有效调节个体的行为方式,使其避免产生不良的行为方式,如吸烟、酗酒、滥用毒品、不愿就医等,而形成较多的健康性行为,如合群,主动寻求帮助,努力应对困境等,由此也能促进个体保持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增强对生活的自我控制感,从而保持身体健康。

这一假设在社会孤独者与高社会支持者身上都得到了证实,亦即无论个体是否面对压力情境,高的社会支持总伴随着良好的身心状况,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House et al,1982)。

有的研究者将社会交往、社区参与、良好的婚姻状况、朋友互动关系作为社会支持的指标,其研究结果支持了主效应模式。

( Lin, etal, 1979)在主效应模式的倡导者看来,只要增加社会支持水平,必然导致个体健康水平的提高。

(2)缓冲器模式认为,社会支持仅在应激条件下与身心健康发生联系,它缓冲压力事件对身心状况的消极影响,保持与提高个体的身心健康;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明显的压力存在,社会支持并不会有太大效果。

该模式认为,作为缓冲器的社会支持,常常是通过人的内部认知系统(主要指那些影响心理应激强度和对应激的耐受力、调节心理刺激与疾病间联系的个体意识心理特征、意识倾向性和自我观念等)发挥作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