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论语》十二章名师教学设计
5.1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新学期,高二的学生进入到选择性必修上册的学习,我们的开学第一课定位到《论语》,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孔子的思想,探讨学校广场雕像后座的“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
”的现代意义。
”一.导入新课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人类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很神奇的现象——一群天才扎堆出现:在中国,有孔子、孟子、老子;在印度,有释迦牟尼;在以色列,有犹太先知;在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这是一个迄今人类都无法解释的现象。
人类在进化的历史中蹒跚了多少万年,为什么那么多重要的思想家都集中出现在这600年?在这一时期,四大文明——中国的儒道思想、印度的印度教和佛教、以色列的一神教,以及希腊的哲学理性主义,全都开始形成。
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大爆发,也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最重要的突破,它奠定了整个人类文明的根基,成为此后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动力。
这一时期,就是由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提出,为后人所公认和推崇的“轴心时代”。
我国思想文化在经过此前千百年的沉积酝酿之后,在春秋战国时期迎来了大爆发。
在这个社会大变革、思想大繁荣的轴心时代,老子、孔子、墨子、韩非子等,诸子争辉;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百家争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论语十二章》正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二.学习任务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论语》,全面了解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仁”和“礼”“乐”之间的关系,体会“君子”品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提升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知人论世《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新教材】4.1《论语》十二章(教案)-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案【教材定位】《<论语>十二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一篇文章。
本单元选择了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说,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感受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
而这篇节选自《论语》的课文,焦点就在于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深入浅出,要言不烦,精辟隽永。
学习这篇文章时,要在理解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也要再研习中,注意把握这些经典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的巧妙之处。
【素养目标】1.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3.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教学重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从小就接受着孔子学说和言论的教诲,从牙牙学语到经天纬地,我们以古典文化为土壤,不断的成长前行。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一起学习《<论语>十二章》。
二、文化常识1.了解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孔子轶事圣人也会犯错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
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
语文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2019年新编)5-1《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资料中本课相关文学常识,了解孔子其人及《论语》的主要思想。
2.通过学习课文,借助工具书,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复习学过的《论语》篇章导入(板书)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思想。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三、学生自学,独立思考1、学生认真读书、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找出自己疑难问题并作出标记。
2、提问检测四、自学指导一(2 分钟)阅读资料中有关本课作者、作品的知识讲解,掌握相关文化常识。
自学指导二(8分钟)大声朗读前六章: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前六章文章内容。
2、概括前六章的主要观点。
五、自学展示,精讲点拨:自学展示一:了解作者: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祖籍宋国,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精讲点拨一:《论语》思想: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自学展示二:主要观点:1、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
2、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3、孔子认为人可以为“道”而死,强调了“道”的重要性。
4、孔子提出君子和小人在义利上的不同态度。
5、孔子强调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见贤思齐的重要性。
6、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要配合适当精讲点拨二:观点点拨:1、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
有了这样的理想,就不应沉溺于物质的欲望,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把对物质的追求提升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
5.1《论语》十二章(教案)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5.1课 《论语》十二章(教案)1.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的意识。
2课时“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从小就接受着孔子学说和言论的教诲,从牙牙学语到经天纬地,我们以古典文化为土壤,不断的成长前行。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一起学习《<论语>十二章》。
关于《论语》历史上有这样的记载: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还是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教学目标教学课时 情景导入 作者简介作品简介教学过程作者作品《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
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
语录体:偏重于言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不讲求篇与篇之间或者段与段之间在世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的散文体式。
《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1.播放朗读视频,学生跟视频学习朗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求:读准字音读对节奏,明确重音、语调(详见配套PPT)2.研读本文,梳理内容,积累文言知识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第上册第二单元第4.1课《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4.1课《论语十二则》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论语》即是其中一部,这部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著作,对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孔子及《论语》。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理解并运用《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的胸怀,提高处世的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问题导入法)有谁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是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回答不了,那老师就直接揭晓答案,并导入到下一个环节“孔子及《论语》”介绍,如果学生回答了其它的文学著作,那老师就进一步引导强调“这可是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从时间上加以引导,在引导后如果能回答到《论语》那就顺势引导到下个环节,如果还不能就老师直接揭晓答案。
)明确:《论语》,今天我们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的一小部分,请大家翻到课文44页。
二、孔子及《论语》的简介结合多媒体图片简单地介绍孔子及《论语》:(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及《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十二章(教案)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普通高中教科书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之《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背诵相关内容。
2.理解《<论语>十二章》中出现的“君子、仁、义、礼、道、诗”等核心概念,认识人物观点的价值与意义;了解《大学》的有关知识;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
3.体验、欣赏“仁、义、礼、恕”等观点的内涵美及人物精神品质之美,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感受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严密的逻辑。
4.学习古人的优秀精神品质及为人处世的原则;认识“修身为本”的重要性,并探讨其现代价值。
第二单元说明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那先秦诸子就是这株大树的根。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铸就了中华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段辉煌。
本单元选择了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说,包括儒家的《论语》十二章、《大学》一章、《孟子》一章,道家的《老子》四章、《庄子》一章,以及墨家的《墨子·兼爱》篇。
可结合以前读过的孔子、孟子、庄子等人的语录或作品,感受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
本单元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以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
要注意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领悟其妙处。
单元研习任务1、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本单元课文大都是谈论立身处世之道的,比如《《论语》十二章》,或阐述持身以道,以礼,以仁,以恕,以义的道理,或辨析君子、小人,或论述经典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价值,都富于启发性。
梳理本单元各篇课文所讲的立身处世的道理,并思考它们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展开讨论。
2、萧统在《文选序》中说:“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
”吕思勉在《经子解题.论读子之法》中说:“诸子之文,各有其面貌性情,彼此不能相假;亦实为中国文学,立极于前。
”总体看来,先秦诸子并不把善写文章当作最高追求,但他们的很多论说又都文采斐然,自成一格。
《论语》十二章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试讲稿—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一、导入新课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历史。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然而他也曾周游列国,被人讥笑,“惶惶如丧家之犬”。
伟大的思想在诞生之初都倍经磨难,斯人已逝,思想永存。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先秦儒家思想,回顾经典,与伟大的灵魂和思想再度相遇。
二、知人论世老师: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尊为圣人。
他通晓六艺,弟子众多,著有《论语》等经典著作。
我们来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讨论一下孔子的生平和他的著作。
学生1: 孔子是哪个国家的人?他在哪个时期活动?老师: 很好的问题!孔子是鲁国人,活动在春秋时期。
学生2: 孔子是什么身份?他有哪些职务和成就?老师: 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通晓六艺,如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有许多弟子,其中贤者七十二。
他还在晚年修订了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和《春秋》。
学生3: 孔子的教育理念是什么?老师: 孔子倡导有教无类,收徒讲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惯例,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
他强调仁义礼智信,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规范。
学生4: 《论语》是什么?老师: 《论语》是一部记录了孔子及他的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
它共有20篇,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也包含一些叙事内容。
学生5: 《论语》的作者是谁?老师: 《论语》的作者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他们根据孔子的讲述和记忆编写了这部著作。
学生6: 《论语》的重要性是什么?老师: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它记录了孔子及他的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论语》,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价值观。
老师:大家都提出了很好的问题和回答。
你们对孔子的生平和著作有了清晰的认识。
同时,你们也能够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对后世的重要性。
继续保持好奇心和积极思考,这对你们的学习非常重要。
三、小组合作,研讨思想内容老师:课前在导学案上,我们已经完成了这课文言字词的相关学习。
5.1《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情境设置:9月28日,我校将举行孔子诞辰纪念活动,请你结合课文《〈论语〉十二章》,设计本次活动流程及内容,传承、弘扬中华经典文化。
任务一:查资料,知孔子为更好地策划“孔子诞辰”纪念活动,我们需要在课前自主查阅孔子的资料,了解其身份地位、人生经历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被后人尊称为圣人、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推行“仁”“礼”主张。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1)自学礼乐(30岁前):掌握“六艺”,勤奋好学。
(2)创办私学(30—50岁):打破教育垄断,促进文化传播。
(3)从政失败(50—55岁):掌权者不重用,齐国离间。
(4)周游列国(55—68岁):历尽艰辛,推广学说。
(5)献身文教(68—73岁):整理文献,继续教育。
教师播放视频,让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孔子。
了解《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二十篇,492章,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朗读经典,听音频齐读课文正音:八佾(yì)朝(zh āo)闻道文质彬(bīn)彬譬(pì)如一篑(kuì) 知(zhì) 者子罕(hǎn) 学夫(fú)《诗》迩(ěr) 之事父任务二:析课文,悟精神为了更好地领悟孔子阐述的君子之德,请参考注释,疏通句意,说说十二章分别阐述了什么道理。
第5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背诵相关内容。
2.理解《论语》中出现的“君子、义、仁、礼、恕”等核心概念。
3.以“君子”为轴,梳理各章中的内在关系,理解君子“义利观”和“内求外修”的内核。
【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仁、义、礼、信、恕”等儒家思想的内涵;体会君子的美好品格。
一、导入有一本书能穿越千年历史给人以温暖和光亮,给人以心灵的指引。
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天不生仲尼,万古终长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论语》。
二、预习检测1.说一说你所知道的《论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2.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
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也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3.出示本课的生字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三、君子为轴,内求外修“君子”是《论语》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君子”是孔子想要通过教育培养的目标。
《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
开学第一课任课教师备课日期科目语文年级高二年级任教班级课时4教学目标必备知识深读文本,掌握基本字词,能翻译全篇关键能力深入挖掘文本的能力、组织和表达的能力、具体情境的实践与运用核心素养总体理解君子的形象(1、4、6、7、9)君子之学(1、3、5、8、12)和君子之仁(2、10、12)教学重点与难点总体理解君子的形象,结合文本进一步分析君子之学和君子之仁教学方法与工具PPT情境创设与演练传统文化介绍【教学课时】 4课时【教学过程】单元导读: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那先秦诸子就是这株大树的根。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铸就了中华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段辉煌。
本单元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以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
要注意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起或扑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领会其妙处。
第一课时一、文学常识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一生富有政治理想,推行礼治德政,其学说核心为“仁”。
为实现抱负,曾经仕鲁,并从五十五岁起周游列国,历经十四年,但终不见用,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从事教育。
《论语》,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被称为“语”。
二、研习文本1、第一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注释]敏:勤勉。
有道: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自己。
教学活动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第二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注释]八佾:古代乐舞的行列,一行八个人叫一佾。
按照礼的规定,天子用八佾,即六十四人的舞蹈队伍;诸侯用六佾,即四十八人;大夫用四佾,三十二人。
5.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高二学期秋季课题《<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领会孔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
2.学习运用评点的方法,记录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不断提高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利用相关注释和参考资料独立研读文本,增进对文本的理解。
2.组织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展开交流和讨论,就孔子思想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等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1.在理解孔子仁、义、礼等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2.将对孔子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思考用评点的方式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今年的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72周年纪念日,为传承传统文化,弘扬尊师重道精神,由辅仁高级中学语文组举办“读圣贤书,明仁义理”的纪念活动,师生共同接受孔子及其倡导的儒家文化的洗礼。
高二语文组负责的是围绕《论语》的学习举办一系列的交流研讨和写作评价活动。
学习活动一:诵读吟咏,疏通理解文意《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也是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
但对高中生而言,《论语》的阅读并非一件容易的事,章句虽短,却是“微言大义”,学生知道大致的字面意思,却很难把握章句的核心思想。
所以,先鼓励学生课前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来疏通理解这十二章的字面意思,对文意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能对十二章句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准确地注解,也能对十二章句的文意初步加以解说,然后在课上提出自己的困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惑。
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的问题:1.第一章中的“就”如何准确理解?2.第二章中为何要将“仁”和“乐”联系在一起?3.第三章中的“闻道”如何理解?4.第四章中的“君子”和“小人”如何理解?5.第五章中的“见贤思齐”和第一章中的“就有道而正焉”有何不同?6.第六章中的“文质彬彬”如何形容君子?7.第七章中的“重”和“远”如何理解?8.第八章中的“止”和“进”如何理解?9.第九章中的“仁者不忧”如何理解?10.第十章中的“克己”和“复礼”有何联系?11.第十一章中的“恕”是否可以理解为“宽恕”?12.第十二章中孔子为何要提出学《诗经》?讨论解决困惑(师生互动):1.第一章中的“就”是“到,赴”的意思,即不断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重在主动虚心去请教学习。
《论语》十二章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2. 把握文言基础知识,理解文本内容。
3.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教学重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有什么智慧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今天一起学习他的《<论语>十二章》。
二、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其先为宋国贵族,至孔子时家道已经衰落。
年轻时,曾经做过管理仓库和牲畜的小官。
中年以后,主要时间都用来整理诗书礼乐,授徒讲学。
一度任鲁国中都宰,后升为司空、大司寇。
因不满季桓子的所作所为,遂周游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国,共历十四年,皆不被重用。
最后仍回到鲁国,整理文献,教育弟子,直到去世。
孔子是中国传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其理论的核心在于维护封建的等级制度,宣扬仁政。
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他曾经整理过《诗》《书》等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现存《论语》一书,主要是他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所记孔子的言论。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案(含教学反思)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的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
2.理解选文的思想观点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能流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4.文化传承与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教学难点】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翻译: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适,行事勤勉,言语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思考1: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标准是什么?“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克制物欲)“敏于事而慎于言”(谨言慎行)“就有道而正焉”(虚心请教)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翻译: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礼与乐——制度文明仁——内心的道德规范,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反映人们的仁德。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与乐——外在表现仁——礼乐的核心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翻译: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可以了。
”“道”在此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教学设计 第4课时《〈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
《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敏、喻、质、史”等文言词语含义。
2.辨析君子、小人的区别。
3.理解“仁”“道”“义”等核心概念的含义。
4.学习“持身以仁、以道、以义”的修身方法。
【重点难点】1.理解“仁”“道”“义”等核心概念的含义。
2.解读“持身以仁、以道、以义”的修身方法。
【教学过程】一、学习导入《论语》十二章,记载了我国古代先贤的思想,讲述了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
本节课,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学习《论语》十二章的前六章。
二、学习任务分析(一)知识要点:1.《论语》简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文化常识:八佾:读音yì,古代舞蹈奏乐的行列,八个人为一行叫做一佾。
八佾是八行共六十四人,按周礼天子才能用,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因鲁国国君是周公后代,周公曾有功于周王室,为报答周公之德,周成王赐给鲁国国君用天子之礼乐祭祀的特殊待遇。
(二)承担的单元任务:35页学习提示: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焦点在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深入浅出,要言不烦、精辟隽永。
学习时要在理解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三、学习活动(一)朗读文本,疏通文意第一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注解:1.安:安适、安逸。
2.敏:勤勉。
3.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4. “君子”一词的理解孔子生活在礼坏乐崩的社会,贵族传统正在崩溃。
孔子为君子重新下定义,将君子分为身份君子和道德君子。
身份君子是指:贵族社会的成员,按照血统关系组成。
处于社会高端,大富大贵,有身份,有地位。
道德君子是指:从社会底层走出来的一种新兴的力量。
他们不但比当时的贵族更有知识,还有他们更不具备的底层经历。
5-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3.人际交往与社交礼仪
-恭敬:恭敬是尊重他人、谦逊有礼的表现。学习《论语》中的恭敬,要关注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展现出尊重和谦逊。
-和为贵:和谐相处、避免冲突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原则。学习《论语》中的和为贵,要关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和谐相处。
2.能力层面:学生在文本分析、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不足,可能会影响对《论语》十二章的深入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这些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评价文本。
3.素质层面:学生的道德观念、人际交往能力等素质直接影响着对《论语》的学习效果。教师应结合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1.儒家核心思想
-仁:孔子认为仁是道德的核心,爱人、同情心、善良是仁的表现。在学习《论语》十二章中,我们要关注仁的具体体现,如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
-义:义代表正义和公正,要求人们做到无私。在学习中,要了解义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如公平对待他人、维护正义等。
-礼:礼是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体现尊重他人。学习《论语》中的礼,要关注礼仪之道,如尊敬师长、谦逊有礼等。
-温故知新:复习旧知识、汲取新智慧有助于个人成长。学习《论语》中的温故知新,要关注如何在学习中不断积累、创新。
-三省吾身:自我反省、不断完善是个人修养的重要途径。学习《论语》中的三省吾身,要关注如何进行自我反省,提高道德修养。
-志存高远:树立远大理想、追求卓越是个人成长的动力。学习《论语》中的志存高远,要关注如何为自己设定高远的目标,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知识点梳理
《论语》十二章涉及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儒家核心思想
-仁:爱人、同情心、善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论语》十二章名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3、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
2、教学难点
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从小就接受着孔子学说和言论的教诲,从
牙牙学语到经天纬地,我们以古典文化为土壤,不断的成长前行。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一起学习《十二章》。
2、写作背景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
《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汉初所传的《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失传。
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
东汉郑玄就鲁论篇章,参考齐论,为之作注,今亦残佚。
魏时的何晏集汉儒以来的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最早的《论语》注本。
3、作者介绍
《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
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以纪念老师。
然后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
4、题目解说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本课节选的是《论语》中的经典篇目,一共十二章,称之为“《论语》十二章”。
5、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十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章):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
第二部分(第2章):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第三部分(第3章):孔子认为人可以为“道”而死,强调了“道”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第4章):孔子提出君子和小人在义利上的不同态度。
第五部分(第5章):孔子强调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见贤思齐的重要性。
第六部分(第6章):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要配合适当
第七部分(第7章):孔子表达了士人要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
第八部分(第8章):孔子阐释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第九部分(第9章):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智、仁、勇这
三种品质,成为真正的君子。
第十部分(第10章):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
第十一部分(第11章):阐释孔子对“恕”的理解。
第十二部分(第12章):多角度具体阐释《诗》在“兴”“观”“鲜”“怨”等多方面的作用。
6、全文分析
1、在《〈论语〉十二章》的《雍也》篇中,孔子论及了“文”与“质”的关系,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
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
“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
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
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
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
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2、难点如何理解孔子的理欲观?
在以往对孔子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对孔子理欲观的研究,通常认为孔子主张只要仁、义,不要利、欲。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能够富贵安逸。
因此,孔子并不反对人们去获取财富,只是孔子认为获取财富必须通过正当的方式。
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传达的正确思想,通过对比的手法,揭示了君子和小人对待“利”的不同态度,从而告诉人们无论致富达贵还是摆脱贫贱,虽然都是人的正常欲求,但是均不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这是孔子对义利关系的基本看法。
在义利关系面前,是见利思义、见义勇为还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确实可以检验出一个人境界的高低,孔子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来表达这种判断。
3、通过学习《〈论语〉十二章》,我们可以发现孔子非常看重对《诗》的学习,那么《诗》真的是一个人提高修养所必须研读的吗?
观点一:是必须研读的。
孔子认为,不学习《诗》,就没有办法说话,学《诗》能知言善语,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可以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怨刺时政。
观点二:不是必须研读的。
孔子只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提出要学习《诗》的建议,孔子看重《诗》,其本质是对教化和德行的重视。
如果一个人通过其他途径能够获得相关的教育,不一定必须研读这部书。
7、写作特点
1、简洁明了的语录体形式。
本文采用简洁明了的语录体形式,通过师徒的对话来传达人物的思想主张,表明人物的观点,体现人物之间的情感活动。
2、丰富多变的手法。
文中多采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言简义丰。
文中还多次运用反问句,言语之间跳跃较大,含意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