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中科学同步讲义(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4章 第1节 物质的构成(学生版)
2022年初中科学同步讲义(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4章 第7节 升华与凝华(教师版)
第7节 升华与凝华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1.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能说出物质升华时要吸收热量,凝华时要放出热量。
能用升华和凝华知识解释一些典型的现象。
2.能用物态变化观点说明云、雨、雪、雾露、霜的形成。
解读1: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知道升华和凝华过程中伴随的吸热与放热现象。
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难度较小。
解读2:知道自然界中云、雨、雾、露、霜、雪、冰雹等自然现象成因。
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难度适中。
知识点01 升华和凝华(一)实验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给烧杯里的碘加热,烧杯中出现了紫色碘蒸气。
停止加热后,在盛有水的烧瓶底部出现了紫黑色的碘晶体。
实验表明:加热时,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冷却时,碘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二)升华(1)概念:升华是指物体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2)升华是吸热过程,升华要从周围环境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所以升华有致冷作用。
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来降温。
如利用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热来实施人工降雨,制造舞台烟雾效果,食品冷藏,医疗麻醉等。
(三)凝华(1)概念:凝华是指物体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2)凝华是放热过程,凝华要放出热量。
(四)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升华和凝华升华是固态物质表面的分子克服其他分子对它的引力进入空气中的过程,而凝华则是气体分子碰到固态物质的表面,并被固态物质分子的引力所束缚的过程。
【能力拓展】1、常见的升华现象:a.衣柜中防虫用的樟脑丸会慢慢变小,最后消失不见了。
b.北方冬季,放在室外的冰冻的衣服会慢慢变干目标导航知识精讲c.用久的灯泡灯丝变细。
2、干冰:不是冰,干冰为固态二氧化碳。
干冰易升华,升华吸热。
当将干冰粉喷撒到舞台上时,干冰迅速升华致冷,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白雾”从而渲染气氛。
3、常见的凝华现象:a.冬季看到的“雾松”。
b.冬季窗玻璃的内表面上的“冰花”。
c.用久的灯泡壁变黑。
【即学即练1】(2020七上·临安期末)下列两个实验都是为了演示“碘的升华”而设计的。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知识点(新教材)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知识点第一节物质的构成1、定义: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构成物质的微粒还可以是:原子、离子。
2、性质:(1)分子很小。
(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3)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4)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同种物质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分子的性质不同)。
3、气体分子之间空隙最大,液体分子次之,固体分子之间间隙比较小。
4、扩散现象说明:①分子之间有空隙;②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物质扩散也就越快。
(4)用分子观点解释:若将50毫升水和50毫升酒精混合,混合液的总体积将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0毫升。
这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空隙。
5、蒸发的微观解释: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运动克服其他分子对他的引力,离开液面进入空气的过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越容易离开液面。
沸腾的微观解释:一方面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要离开液体进入空气,另一方面,液体内部气泡壁上的分子也要离开液体。
沸腾比蒸发剧烈得多的汽化现象,同时也认识到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一样)的。
6、物质在发生状态变化时只是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变化了,并没有产生别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注意: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
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不属于分子的热运动。
7、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蒸气容易被压缩,而水和冰并不容易压缩:水蒸气、水和冰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但水分子之间间隙差别较大,水蒸气的水分子之间的间隙较大,而水和冰的水分子之间间隙很小,所以水蒸气易被压缩,而水和冰不易被压缩。
第二节质量的测量1、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
.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物体的质量是由物体本身决定的。
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温度、位置、形状、状态的变化而改变。
2、质量的主单位是千克,单位符号是Kg。
其他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知识点整理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知识点整理本文介绍了物质的特性和质量的测量方法。
物质是构成物体的微粒,分子很小,分子之间存在间隙,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同种分子之间有斥力,不同种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气体空隙最大,液体次之,气体分子之间间隙比较小。
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质量是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不随物体的位置、形状、温度和状态的变化而改变。
国际上质量的主单位是千克,其他单位有吨、克、毫克。
测量质量常用的工具有电子秤、杆秤、磅秤等,实验室中常用天平测量质量。
托盘天平的基本构造是分度盘、指针、托盘、横梁标尺、游码、砝码、底座、平衡螺母。
在使用托盘天平时需要注意放平、调平和称量等事项。
物质的密度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是物质的属性,与形状、体积和质量无关。
同一物质的密度值是不变的,不同物质的密度也不同。
密度的公式为ρ=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常用的密度单位有千克/立方米和克/立方厘米。
水的密度为1克/立方厘米或1×10³千克/立方米。
密度的测量需要用到天平、量筒或量杯等工具。
物质的比热比热是指单位质量的物质在升高或降低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比热的单位为焦/(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水的比热为4.2×10³焦/(千克×℃),表示1千克水升高1℃需要吸收4.2×10³焦的热量。
比热表可以用于读取不同物质的比热值。
1.水的比热是最大的,这说明水可以被用作冷却剂和保温剂。
2.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的比热不同。
比热与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吸放热的多少无关,但与物质的状态有关。
3.沿海地区的气温变化较小,而内陆地区的气温变化较大。
在同一纬度的海洋和陆地上,冬季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夏季陆地降升温快,海洋降升温慢。
这是因为海洋(水)的比热容比陆地(岩石)要大,所以升温较慢。
2022年初中科学同步讲义(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4章 第3节 物质的密度(学生版)
第3节 物质的密度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理解密度的定义,知道不同的物质一般具有不同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能写出密度的定义式,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说出密度的两个单位,能对两个单位进行换算。
3.会用量筒、天平等器材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解读1:概述物质密度的含义和密度所反映的物质属性,常见题型为选择题,难度较小。
解读2:应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使用天平、量筒、刻度尺等常用工具测定固体或液体的密度。
常见题型为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解答题,难度适中。
知识点01 密度(一)实验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提出问题:相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铁块的质量大。
当铁块的体积增大后,其质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猜想与假设:成正比、成反比或不成比例。
实验设计:①取体积不同的铁块和铝块若干,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并记人表中;②分别求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③比较比值,得出结论,验证猜想。
进行实验:①取体积不同的铁块和铝块若干,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并记人表中;②用排水法分别测出铁块和铝块的体积;③分别求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并记人表中。
数据记录与处理:物质 实验序号体积/厘米3质量/克 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质量/体积(克/厘米3)铁块 1 10 79 7.9 铁块 2 20 158 7.9 铁块 3 30 237 7.9 铝块 4 10 27 2.7 铝块 5 20 54 2.7 铝块630812.7目标导航知识精讲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恒定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这个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为了描述这特性,科学中引人了“密度"这概念。
(二)密度的概念,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字母ρ表示。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三)密度的公式ρ=m/V公式中的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ρ表示密度,公式表示的意义是某种物质的密度等于该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此式是物质密度大小的计算式。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进行设计。
具体内容包括:1.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及其探究方法,第2节科学观察与实验,第3节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2. 第二章《生物与非生物》: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第2节生物的分类,第3节生物的进化。
3. 第三章《生物圈》:第1节生物圈的概念与结构,第2节生态系统的类型,第3节生态系统的功能。
4. 第四章《物质与元素》:第1节物质的概念与分类,第2节元素与原子,第3节化学变化与化学反应。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认识生物圈的概念与结构,了解物质与元素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生态系统的功能,化学变化与化学反应。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方法,生物的分类,生物圈的结构,物质与元素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实验器材、模型、挂图等。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器材、作业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学习。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2. 知识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过程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并举例说明。
(2)简述生态系统的功能。
(3)解释物质与元素的关系。
2022年初中科学同步讲义(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1章 第4节 科学测量-温度(学生版)
第4节 科学测量-温度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知道温度的意义、单位,知道温度计的构造、测量原理,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与温度的记录方法。
考查温度计和体温计的原理、读数及正确使用,难度较小,题型主要为选择题和填空题。
知识点01 温度的测量(一)温度物体的 可以用温度来表示。
物体较热,我们说它温度高;物体较冷,我们说它温度低。
温度相同的物体,冷热程度相同,例如0摄氏度的水和0摄氏度的冰相比,温度相同,冷热程度相同。
(二)温度计(1)原理:利用水银、酒精等液体的 的性质制成的,以水银温度计为例,当温度计玻璃泡内水银受热时,水银柱会上升,受冷时,水银柱会下降,观察液柱的长短变化就可以知道温度的高低。
这里采用 的科学思想,温度的变化通过液柱长度的变化来体现。
(2)构造:粗细均匀的玻璃管,管的下端有一个玻璃泡,在管和玻璃泡中装有适量的水银或酒精,外壳上刻有刻度。
这里采用了 的科学思想, 。
(3)常用液体温度计的种类:酒精温度计、水银温度计、煤油温度计等。
常用的制造温度计的液体有水银、煤油、酒精等。
(三)温度的单位:摄氏度( ℃ )温度的单位“摄氏度”不能分开读,例如20摄氏度不能读作“摄氏20度”,而应读作“ ”;单位符号书写时要注意格式,字母左上角的小圆圈,既不能漏掉,也不能分开或者放错位置。
零摄氏度以下,应读作 。
例如,人体的正常体温记作“37℃",读作“37摄氏度”,我国北方漠河的最低气温可达“-52.3℃",读作“负52.3摄氏度”或者“零下52.3摄氏度”(四)温度计的刻度知识精讲目标导航摄氏温度的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把的温度定为0,水部大气压不变,在的温度定为100。
0和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摄氏度。
(五)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使用温度计前的几点注意①温度计的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指最高待测物体的温度超出这一范围,使用温度计之前要观察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并判断是否适合测待测物体的温度。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四章节第一节物质的构成
• 使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玻璃容器中的溶液,注意观察食 盐微粒的运动和分布。
实验步骤与观察结果
2. 观察结果
1
2
可以观察到食盐微粒在水中做无规则运动,随着 时间的推移,食盐微粒分布更加均匀。
3
通过放大镜或显微镜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食盐微 粒的形状和大小。
实验步骤与观察结果
3. 结论
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可以认识到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 动,且不同物质微粒的形状和大小也不同。
03
分子
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 学键结合形成的微粒,是 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之一, 如水分子。
原子
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微粒, 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 和核外电子构成。
离子
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的带电 微粒,在化合物中广泛存 在,如氯化钠中的钠离子 和氯离子。
03 物质的量与单位
物质的量概念
物质的量
表示物质所含微粒数目多少的物 理量,符号为n。
子结构不会发生改变,只是物质的状态 物理变化只改变物质的形态或状态,而
或形态发生了变化。
化学变化会改变物质的化学组成和分子
结构。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所具有的特性,例如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 点等。
物质的性质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进行测定和描述。
物质的性质可以用于鉴别和区分不同的物质,以及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 下的行为。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四章节第 一节物质的构成
目录
• 引言 • 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 物质的量与单位 •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 实验:观察物质的微粒 • 总结与思考
01 引言
主题简介
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包括分子、原子和离 子。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 第四章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第1节:物质的构成1、定义: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还有离子和原子)同种物质构成的分子种类相同,冰、水、水蒸气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2、性质:(1)分子很小,体积小、质量小;(只能用隧道显微镜观察到)(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气体分子之间空隙最大,液体分子次之,再固体分子)(3)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4)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
3、扩散现象说明了一切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还能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分子热运动在宏观上表现为扩散现象。
正因为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就为分子的运动提供了“空间”而气体分子间的空隙较大,液体和固体分子间的空隙较小,所以气体物质扩散较快,而固体和液体物质扩散较慢。
4、蒸发的微观解释: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运动要离开液面的过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越容易离开液面。
5、清晨树叶上的露珠看起来呈球状,对此解释合理:体现了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在引力的作用下,露珠缩小到其表面积最小6、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蒸气容易被压缩,而水和冰并不容易压缩:水蒸气、水和冰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但水分子之间间隙差别较大,水蒸气的水分子之间的间隙较大,而水和冰的水分子之间间隙很小,所以水蒸气易被压缩,而水和冰不易被压缩。
7、黄豆与芝麻的实验是模拟实验,用宏观现象类比微观结构,不能直接得出分子间有间隙的结论第2节:质量的测量一、质量概念理解和单位换算1、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质量的含义: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它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其大小不会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物体质量的主要单位(标准单位)是千克,符号kg。
常用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
3、单位换算: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06毫克1克=1000毫克以上常用的质量单位和中国传统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是:1千克=1公斤,1斤=500克,1两=50克。
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上 第四章 第1节 物质的构成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第1节物质的构成一、单选题1.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选项宏观事实微观解释A黄豆和芝麻混合总体积变小分子之间有空隙B 红墨水滴入水中扩散分子在不停运动C 塑料带很难被拉断分子之间有引力D 水很难被压缩分子之间有斥力A. AB. BC. CD. D2.下图是《物质的构成》一课中的四个重要实验,下面关于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图甲说明分子总是在不断的做无规则运动,集气瓶水平放置可排除地心引力对实验的干扰B. 图乙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实验时将装置上下倒立几次,可加快酒精与水的混合C. 图丙中两杯水温度不同,红墨水扩散的速度也不同,说明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D. 图丁和图乙实验操作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都相同3.用分子的观点分析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解释不合理的是( )A. 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分子之间存在空隙B. 八月桂花飘香-------分子在不断运动C. 1滴水中约含1×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D. 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4.下列事例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 春天,柳絮飞扬B. 夏天,荷花飘香C. 秋天,黄沙扑面D. 冬天,雪花纷飞5.关于分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有的物质分子间无论距离大小都只存在引力B. 水结冰后分子会保持静止C. “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D. “沙尘暴起,尘土满天”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6.国家明确要求所有中小学均为无烟学校,各学校均张贴了如图所示的禁止吸烟标志,这主要是考虑到在空气不流通的空间里,只要有一个人吸烟,其他人都在被动吸烟,这是因为( )A.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B. 分子之间有间隙C. 分子之间有作用力D.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7.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有的分子之间只有引力,有的分子之间只有斥力B. 在固体中,分子只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振动,而气体分子可以在空间中自由移动C. 当物体的温度为0℃时,组成物体的分子就停止热运动D. 液体和气体分子间的排列规律一样8.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有( )①放在盐水中的鸡蛋被腌咸了;②在阳光照射下,看见空气中的尘土飞扬;③糖溶解在水中,使水变甜;④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水中的微生物在游动A. ②③B. ①③C. ②④D. 以上都是9.通常把萝卜腌成咸萝卜需要几天时间,而把萝卜炒成熟的,使之具有相同的咸味,仅需几分钟,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A. 温度低,盐分子就停止了运动B. 盐的分子太小了,很容易进入萝卜中C. 萝卜分子间有空隙,易扩散D. 炒菜时温度高,分子热运动剧烈二、填空题10.用所学知识填空。
初中科学教科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物质的构成
7. 通常把萝卜腌成咸菜需要几天,而把萝卜炒成熟 菜, 使之具有相同的咸味,仅需几分钟,造成这种差别的主 要原因是( D )
A. 盐的分子太小了,很容易进入萝卜中
B. 盐分子温度低是停止了运动
C. 萝卜分子间有空隙,易扩散
D. 炒菜时温度高,分子热运动激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
第二节物质的质量
4.1 物质的构成
一、物质由分子构成 二、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三、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 四、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
你能解释下列现象吗吗?(用分子论观点)
1、 八月,我们在校园中都能闻到桂花的香味
分子在运动,是扩散现象
2、食盐能溶解在水中
分子在运动,且分子间有间隙
3、湿衣服能晾干
分子在运动,有扩散现象
1. 如图4-6,老师在讲台上压一下香 水瓶的喷嘴,当你闻到香水味时,请 马上举手示意。 2. 如图4-7,两只分别装 有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的玻璃瓶瓶口 相对,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去玻璃 板,使两个瓶口相互贴紧,将会看到 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于分子的运动而物质使从高浓度一侧
进入低浓度一侧的现象,叫做扩散。
气体会发生扩散,那么液体、固体呢?
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常温下 放置五年后将它们切开,看剖开切面,可以看到 互相渗入约1毫米深。
固 体 扩 散
液体扩散
气体扩散
液体扩散
固体扩散
扩散现象表明:1、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之间有空隙。
同样数目的乒乓球挨个排列起来有750千米长,相 当于北京到南京的直线距离。
实验设计: 1、在玻璃管内,注射5ml的水.
2、继续加入5ml的酒精,用彩色笔做好液面记号。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章 第1节 物质的构成教案 浙教版-浙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自然科学教案
物质的构成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通过实验活动,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极其微小的粒子。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有空隙的证据。
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3)了解扩撒现象,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能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
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应用分子和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学会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分组实验活动,使学社善于发现科学实验中的现象,并揭示科学本质。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2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学生从更深微观层次去认识物质本质的一节课,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分子观和分子运动观,并用以解释宏观现象。
本节课内容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至关重要。
由于分子是肉眼甚至一般显微镜都观察不到的一种微粒,加之初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有限,本节教学有相当大的难度。
故应以学生分组实验,自主探究为主,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观察和总结,并借助多媒体演示,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3重点难点重点:物质的构成难点:分子的性质4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物质的构成五、教学过程引课问题:同学们,你们见过沙雕作品吗?各种沙雕作品造型各异,千姿百态,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课件展示沙雕作品图片)学生:由大量细小的沙粒构成。
教师:我们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如:水、空气、金属等),它们是否也是由大量微小的粒子构成呢?引入课题《物质的构成》展开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活动一:请大家使用放大镜观察(1)一块方糖;(2)磨碎的方糖;(3)将蔗糖粉末溶解在水中,再观察水中的蔗糖。
问题:老师手中的这块方糖是什么构成的呢?学生1:蔗糖小颗粒(没有经过观察)。
浙教版初中七年级(上)科学各章知识点汇总
-CAL-FENGHAl-(2020YEAR-YICAI)_JINGBIAN初中七年级(上)科学各章知识汇总第一章科学入门第一节科学并不神秘1、科学的重要性: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和谐发展科学技术2、学习科学的方法是: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探究实验。
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是实验。
3、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
第二节走进科学实验室1、常见仪器: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试管内的液体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
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
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爆裂。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Fl(O: 测定电压的大小。
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
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疑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①能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②不能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③不能加热的仪器:集气瓶、水槽、漏斗、量筒④加热常用仪器:洒精灯、电炉、酒精喷灯2、用手在瓶口轻轻煽动,使少量的气体飘入鼻孔。
禁止把凍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
3、实验室意外事故的处理:①洒精灯失火:立即用湿布扑火。
②割伤:用双氧水淸洗,再贴上止血贴。
③烫伤:用大量冷水冲洗受伤处④吸入有毒气体:立即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并请医生处理⑤被化学试剂灼伤:首先用抹布拭去皮肤上的化学药品,接着用缓缓流水冲洗1分钟以上。
4、胶头滴管的正确使用注意事项:使用滴管时,胶头在上,管口在下;滴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更不能接触容器。
滴管用完后应立即冲洗,未经洗涤的滴管严禁吸取其他试剂。
“悬挂式”5、洒精灯的正确使用①洒精灯的结构:灯帽、灯芯、灯芯管、灯身。
2022年初中科学同步讲义(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4章 第6节 汽化与液化(学生版)
第6节汽化与液化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并能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2.了解液体汽化的方式,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蒸发现象和沸腾现象。
3.认识液体沸腾的现象,能根据液体沸腾的特点作出液体沸腾的图像。
4.了解沸点概念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5.知道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了解液化现象以及液化在实际中的应用。
解读1:知道蒸发、沸腾的概念,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的致冷作用。
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难度适中。
解读2:描述液体沸腾过程中的特点,知道液化的概念和方法。
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难度适中。
解读3:能用物质粒子模型简要解释汽化和液化现象。
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难度适中。
知识点01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
液态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过程。
“汽化”不能写成“气化”,“水蒸气”不能写成“水蒸汽”。
汽化的两种方式:。
(一)蒸发(1)概念:蒸发是在液体表面上温度下都能进行的一种汽化现象。
(2)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猜想与假设①液体蒸发快慢跟液体表面积大小有关;②液体蒸发快慢跟温度高低有关;③液体蒸发快慢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实验器材玻璃片(2块)、滴管、酒精、酒精灯、木夹、硬纸片实验步骤检验假设①在2块玻璃片上各滴1滴酒精,将其中一块玻璃片上的酒精摊开较大的面积,观察哪滴酒精蒸发得快检验假设②在2块玻璃片上各滴1滴酒精,并使酒精的表面积大致相同,用木夹夹住一块玻璃片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哪滴酒精蒸发得快目标导航知识精讲①调节液体温度的高低。
②改变液体表面积的大小。
③改变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4)不同的液体蒸发的快慢不一样,如水和酒精在同样的条件下,酒精蒸发得快。
(5)蒸发致冷:液体蒸发时,会从周围物体 热量,使周围物体温度降低,因此蒸发有 作用。
液体蒸发得越快,致冷效果越好。
(6)蒸发致冷的一些具体应用:①病人发高烧时,在皮肤上擦酒精使病人体温下降,是利用酒精蒸发从人体吸收热量,使皮肤温度降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 物质的构成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有空隙的证据。
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2.了解扩散现象,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3.能列举支持分子运动的证据,知道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4.通过应用分子和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学会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
解读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理解分于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证据。
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难度较小。
解读2:了解扩散现象,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理解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难度较小。
解读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且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难度较小。
知识点01 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一)实验一:水和酒精混合①实验现象: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 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
②解释:水分子之间和酒精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当水和酒精混合时,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彼此进人对方分子的空隙中,所以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会减小。
目标导航知识精讲(二)实验二:芝麻和黄豆混合①实验现象:芝麻和黄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体积之和。
②解释:黄豆与黄豆之间存在空隙,一部分芝麻钻到了黄豆之间的空隙中。
结论:不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构成物质的分子(或微粒)之间都有一定的空隙,不同物质分子(或微粒)间的空隙大小不同,固体的最小,液体的次之,气体的最大。
【能力拓展】本实验是实验,芝麻和黄豆不是分子。
【即学即练1】(2019七上·长兴月考)为了探究物质的内部结构,我们利用一端封闭的玻璃管做了水和酒精混合的实验,如图所示。
通过比较混合前后的总体积,即可推断出组成物质的微粒是连续分布的还是存在空隙的。
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我们应该采用的操作是:在直玻璃管中先注入一定量的 (选填“水”或“酒精”),并且优先选用内径较 (选填“粗”或“细”)的玻璃管。
【即学即练2】(2019七上·萧山期末)向容积为250毫升的细颈玻璃仪器A中加水至虚线处,再继续向A 中加酒精至凹液面最低处正好与刻度线相平,塞紧玻璃塞,将A中液体倒转摇匀,重复3次。
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
(1)A中的现象为________,说明了________。
(2)仪器A细颈部分的作用是________。
知识点02 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一)扩散现象(1)现象探究:一瓶是(无色)空气,一瓶是二氧化氨(红棕色),用玻璃板隔开。
抽去玻璃板,使两个瓶口相互贴紧,将会看到没有颜色的那瓶气体变红了,两瓶气体的颜色最后变得均匀。
这就是气体的扩散现象。
将红墨水注人水中,一段时间后,水会变红,这是液体的扩散现象。
扩散现象还能在固体中发生,如把磨得很光滑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起,5年后,将它们切开,发现它们互相渗入约1毫米深。
(2)概念:不同物质的分子彼此进人对方分子空隙中的现象叫做扩散。
(3)扩散现象表明:①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
②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
(二)扩散快慢与温度的关系温度越高扩散越快,说明分子的运动越剧烈。
因为分子的运动与有关,所以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也叫做。
【即学即练3】将2个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ρ二氧化氮>ρ空气)的玻璃瓶口对口对接,中间用玻璃板隔开。
抽开隔板后,通过观察瓶内颜色变化推断气体分子是否做无规则运动。
对于玻璃瓶的三种放置方法,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图放置方法最不合理B.乙图放置方法最不合理C.丙图放置方法最不合理D.三种放置方法都不合理【即学即练4】(2020七上·西湖月考)戴口罩是防止雾霾颗粒物进入人体的一种有效措施,市场上口罩品种繁多。
雾霾颗粒的运动能否证明空间分子的无规则运动________(填是或者否)为探究口罩的防护功能,小敏在三只如图甲所示瓶内装少量激光打印粉,将A,B,C三种口罩分别在瓶口系紧,外面覆盖一张餐巾纸,通过打气筒打气,使粉末飞扬。
实验结果如图乙,则防护功能最好的口罩为________。
知识点03 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一)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1)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物体内部)存在。
分子间的相互引力像一只只无形的手,将分子与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各种固体和液体。
不但物体内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两个物体接触面上的分子之间(不同物体之间)同样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
(2)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
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很难将其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斥力。
(二)物质三态的分子结构及宏观特征对比物质状态微观特征宏观特征分子间距离分子间作用力分子运动情况固态很小很大只能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振动有一定体积和形状,没有流动性液态比固体稍大较大既可以在一个位置振又可以移动到另一位置振动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气态很大十分微弱,可以忽略除碰撞外,均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充满整个空间既没有一定的体积,也没有一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能力拓展】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对外有时表现为引力(如物体被拉伸时),有时表现为斥力(如物体被压缩时),即分子间的作用对外表现形式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
物质三态的分子间距离不同,决定物质三态分子间的作用力不同。
从而导致物体的形状和体识方面也就有很大的不同。
分子间的引力使得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而不致散开。
由于斥力的存在,使得分子已经离得很近的固体和液体很难进一步被压缩。
【即学即练5】(2020七上·温州期末)荷叶上两滴水珠接触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珠,这现象说明了( )A.分子之间存在空隙B.分子之间存在引力C.分子之间存在斥力D.分子非常的微小【即学即练6】(2021七上·平阳期中)将一根棉线松松地系在一个铁丝框架的两边。
把框架浸入肥皂液里再取出来,框架上便会出现一层肥皂膜,如图甲所示。
现用烧热的针刺破棉线一侧的肥皂膜,另一侧的肥皂膜就会把棉线拉过去如图乙所示,这个实验现象说明。
能力拓展考法01 易将机械运动和分子热运动混淆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与外力作用下的机械运动是不同的。
机械运动是宏观物体的运动,用肉眼可以直接看到(如灰尘飞舞柳絮漫天飞等),而分子运动用肉眼是看不见的。
【典例1】(2020七上·仙居期末)下列事例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春天,柳絮飞扬B.夏天,狂风暴雨C.秋天,桂花飘香D.冬天,雪花纷飞分层提分题组A 基础过关练1.(2021七上·平阳期中)密封的烧瓶中装有某种气体,如图所示,图中黑点表示气体分子。
用抽气筒抽出该烧瓶中部分气体后仍密封,下列描述烧瓶内剩余气体分布的四个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A. B. C. D.2.(2021七下·拱墅开学考)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B.分子极其微小,只有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到C.液体蒸发是由于分子不停地运动引起的D.当物质从液态转变为固态时,分子间的空隙一定减小3.(2020七上·台州期末)绿茶是一种很多人喜爱的饮品。
泡茶时,会闻到茶叶特有的清香,这个现象说明( )A.分子非常小B.分子之间存在空隙C.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D.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4.(2020七上·杭州月考)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事实微观解释A 温度降低,汽油的体积减小分子的体积变小B 春天公园里散发出阵阵花香分子在不断运动C 10mL酒精与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 分子之间有间隙D 一滴水中含有约1.67×1021个水分子水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A.AB.BC.CD.D5.(2020七上·诸暨期末)下图是《物质的构成》一课中的四个重要实验,下面关于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A.图甲说明分子总是在不断的做无规则运动,集气瓶水平放置可排除地心引力对实验的干扰B.图乙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实验时将装置上下翻转几次,可加快酒精与水的混合C.图丙中两杯水温度不同,红墨水扩散的速度也不同,说明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D.图丁和图乙实验操作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都相同6.(2020七上·嘉兴期末)如图,做了酒精倒入水的混合实验后,老师得出结论:总体积变小的原因是酒精分子和水分子进入到对方分子间隙中去了.小明却认为可能是手指沾上了部分液体,所以总体积变小.要证明小明的想法是错误的,可以进行( )A.芝麻和黄豆的混合实验B.水倒入酒精的混合实验C.酒精和酒精的混合实验D.黄豆和黄豆的混合实验7.如图所示是由微颗粒(1~ 50纳米)制备得到的新型防菌“纳米纸",在“纳米纸”的表面细菌无法停留且油水不沾。
与此现象有关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组成“纳米纸”的分子间没有空隙B.油与“纳米纸”分子间有斥力没有引力C.“纳米纸”可阻止构成细菌的分子无规则运动D.油分子间的引力使纸面上的油汇集成小油珠8.科学研究需要进行实验,得到事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推理。
因此,在学习科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区分事实与推论。
则下列表述:①在气体扩散实验中,抽去玻璃板后,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进入到空气中;②在液体扩散实验中,红墨水滴入热水,热水很快变红;③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④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正确的是( )A.①②是事实,③④是推论B.①②④是事实,③是推论C.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D.③④是事实,①②是推论题组B 能力提升练1.(2018七上·长兴月考)小明走进正在使用电蚊香的房间,闻到一股特殊的香味,这是________现象;如图所示,把两块表面刮净的铅压紧,它们能结合在一起,甚至还能吊起一个大钩码,这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选填“引力”或“斥力”)。
2.(2019七上·天台月考)用所学知识填空。
(1)水与酒精混合,总体积会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________。
以下事实也能说明上述结论的是________。
A.两块底面干净、平整的铅块紧压在一起,两个铅块就会结合在一起B.黄豆和芝麻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总体积C.对厚壁钢瓶内的油施加高压后,瓶内的油会从瓶壁渗出(2)分别在冷水杯和热水杯中滴一滴墨水,热水中的墨水扩散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________有关。
3.(2020七上·吴兴期末)模型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