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2024《综合素质》知识点总结

2024《综合素质》知识点总结

2024《综合素质》知识点总结2024年,《综合素质》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以下是2024年《综合素质》考试的重点知识点总结。

一、政治与法律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任务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3.确立和运用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意义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基本原则5.《宪法》的基本内容和作用6.罪与刑的基本概念和关系7.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基本内容和保障方式8.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标志9.政治文明与法治文明的关系与区别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与重大实践11.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优势和特点二、科学与技术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2.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基本路径3.科学民主决策的原则和方法4.科学技术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与保护5.科学道德的内涵和价值取向6.以人为本的科学技术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7.科普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内容8.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关系9.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挑战10.科学技术的应用与创新11.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三、历史与地理1.中华民族抗议运动的重要事件和影响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自我革命的基本道路3.历年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重要任务和产生重要方针政策5.香港、澳门的回归和“一国两制”实践6.地球气候与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和影响7.世界地理格局的变化和地理分区的形成8.世界地理资源的分布和利用9.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适应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基本发展阶段和主要任务四、哲学与伦理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地位和现实意义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追求3.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性的主要特点6.开放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基本立场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实现路径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道德伦理的关系9.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10.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五、文化与艺术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精神追求2.现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和传承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与道义塑造4.中西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5.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6.文学、艺术和哲学等不可分割的文化基因7.文化创造、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基本特点和作用8.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和文化遗产的保护9.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10.工笔画、国粹戏曲、中国诗词等传统艺术的作用和意义11.时尚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六、经济与管理1.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和运行规律2.国有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体制机制的创新3.供给侧结构的背景和内涵4.应对金融风险的措施和路径6.填补全球发展差距的重要举措和路径7.生态文明的内涵和发展路径8.基本解决城市和农村居民社会养老的主要举措和保障方式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素质章节知识点汇集

综合素质章节知识点汇集

第一章职业理念一、教育观1、概念:人们对教育的根本性看法和态度。

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体现在教育目的观,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2、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目的的基本内涵:(1)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2)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3)教育目的对教育对象所形成的素质结构规定: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4)教育的根本宗旨: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二、全面发展教育与实施1、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2、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特征:(1)全体性: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2)全面性:每个人自身所蕴涵的全部发展可能性或潜能的全面发展;(3)主动性:排除外在强迫,主动设计与实现的发展;(4)和谐性:个体在全面发展的多方面中致力于各种素食的优化组合与平衡协调;(5)充分性:分体在社会给予的空间条件下,达到自身潜能的最大发展;(6)可持续性:个人的现实发展既可以得到充分的实现又不会对其未来发展和潜能造成损害。

3、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1)德育:引导学生树立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观点和世界观,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对受教育者起定向作用。

(2)智育:以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学生,给予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使他们具有运用知识于实际的本领,发展他们的智力。

(3)体育:指导学生锻炼身体,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教授学生逐步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卫生保健知识。

是个性全面发展的生理基础。

(4)美育: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正确审美观点和感知、鉴赏美的能力,培养他们创造和追求美的能力,发展学生艺术创作的兴趣和爱好。

(5)劳动技术教育: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提高动脑、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

最新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必背

最新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必背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必背目录第一章职业理念15%(4+1)第一节教育观第二节学生观(每年都出题)第三节教师观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10%(8)(只出单选)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15%(4+1)有2节职业行为(只单选)职业道德(单选+解答)第四章文化素养12%(9)(只出单选)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48%(4+1+1)三种题型:1单选:每年固定29,2分(第一到第五章都会出)2材料分析:3道第一、三、五(阅读理解)章3作文汇总一 职业理念第一节 教育观一、素质教育的概述(一)素质教育观的概念(不需要背,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看看就可以)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一)面向全体(1适龄儿童6周岁,2受教育机会公平)(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除了成绩,还看道德、兴趣、德智体美劳,但不平均发展)(三)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两全两发展记忆魔法创新和实践 【答题技巧】材料分析题改卷标准:踩点给分、多写不扣分材料分析题高分秘诀:三步走战略、总分总模式第一步(总):判断行为正确与错误正确:值得表扬,体现了··的要求,我们应该向他学习;错误:违反了··的要求,应该如何改正。

第二步(分)理论要求+材料分析注:分条罗列、逻辑清晰第三步(总)总结理论和材料分析第二章 学生观一、全面发展的学生观(不需要背,理解的基础上看一下就可以)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重点)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转移,教师不能将个人意志强加到学生身上。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第三项不用记)2、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出单选)①顺序性:要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陵节而施”②阶段性: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教育,注意各阶段的衔接和过渡。

《综合素质》重点知识点汇总(中小幼通用)

《综合素质》重点知识点汇总(中小幼通用)

《综合素质》重点知识点汇总(中小幼通用)学生观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2.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三、教育公正与学生的共同发展1.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2.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师观一、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1.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2.勤于反思,成为反思的实践者3.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4.重视沟通,加强交往与合作能力5.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职前培训职前培训是教师从事专业工作的重要的基础阶段.是入职前的准备阶段。

在职前培训要掌握从事教师所必需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培养专业态度,形成专业素养,为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2.入职培训教师入职培训,是指经历过教师职前培训的人,在刚获得的教职岗位上,进一步了解、学习和掌握岗位知识与能力的培训。

3.在职培训在我国,有大量的教育机构承担着教师的在职进修提高的任务,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在职学习课程。

2024教资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2024教资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2024教资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一、职业理念。

(一)教育观。

1. 素质教育的内涵。

-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

-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是指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2. 新课改的教学观。

- 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创设智力操作活动,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指导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让学生经历过程,要创设生活情境,生活情境要生动形象且符合实际特点,要善于引导,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

-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二)学生观。

1.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内涵。

- 学生是发展的人。

-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阶段性要求教育要有针对性;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互补性要求教育要长善救失;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

《综合素质》知识点总结

《综合素质》知识点总结

《综合素养》重点总结板块一职业理念一、教育观〔一〕素养教育的根本内涵1、素养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的教育:素养教育提倡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

2、素养教育是全面进展的教育:素养教育强调培育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进展。

3、素养教育是促进学生共性进展的教育:教育要考虑学生共性差异,充分进展学生的共性。

4、素养教育是以培育创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培育具有创精神和力量的一代人才,这是素养教育的时代特征。

〔二〕素养教育的根本特征1、教育对象的全体性2、教育内容的根底性:为提高全民族素养、将来劳动者素养和各级各类人才奠定根底的教育,让受教育者拥有一般学识。

3、教育空间的开放性:是安排机敏与组适宜当的、生动活泼的开放性教育场所,乐观开拓猎取学问的来源和获得进展的空间,重视利用课外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利于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与和谐进展。

4、教育目标的全面性: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进展5、教育价值的多元化:必需满足学生个体生存与持续进展的需要,必需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其特长及潜能。

6、重视学生创精神和实践力量的培育7、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留意学生共性安康进展:各级各类教育都要坚持因材施教,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制造条件。

8、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进展:包括整个教育过程和人的进展的各个阶段。

〔三〕实施素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1、途径教育活动的根本实现方式——课程与教学,学校治理活动及课程以外的教育活动。

(1)德育为先,五育并举(2)把握课改精神,实施课程逐步建立起的我国根底教育课程是实施素养教育的根本途径。

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进展”,即使学生进展为一个“整体的人”。

(3)学校治理、课程教学以外的各种教育活动,重点是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中学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治理者。

2、方法(1)教师成为素养教育者(2)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3)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是实施素养教育的重要方法(4)正确运用评价方法,促进学生进展〔四〕实施素养教育应留意的问题1、实施素养教育,批判应试教育,并不是否认以往的根底教育2、素养教育与考试的关系:改革考试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健全和完善教育评价制度3、实施素养教育不会降低教育质量4、素养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进展特长:实施素养教育的主渠道还是课堂教学5、创是实施素养教育的关键二、学生观〔一〕“人的全面进展”的思想1、概念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进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进展2、内涵源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进展理论;实现人的全面进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二〕“人的全面进展”思想与素养教育的关系人的全面进展是素养教育的目的,素养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进展的保障与措施1、人的全面进展是素养教育的目的2、素养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进展的重要途径3、素养教育表达的人的全面进展和共性化的统一〔三〕现代“以人为本”的学生观1、学生是进展中的人,要用进展的观点生疏学生2、学生是进展的主体:学生是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地位的人,具有主体需求的人,具有主动进展可能性的人。

综合素质知识点必背

综合素质知识点必背

综合素质知识点必背
1.诚信: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做任何事都要讲诚信,不说谎,不欺骗,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情。

2. 团队合作:团队合作是指多个人共同合作完成一个任务,要相互协作,互相支持,让大家的优势互补,最终达到团队目标。

3. 社交礼仪:社交礼仪是指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出的礼貌和规矩,包括穿着得体、言谈举止得当、尊重他人等。

4. 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指知识创造者对其创造的知识享有的权益,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等。

5. 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是指个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要注重沟通,理解他人,并且要尊重他人的观点。

6. 沟通技巧:沟通技巧是指在人际交往中,用言语、肢体语言等方式进行有效的沟通,包括倾听、表达、表达信任等。

7. 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指对自己的情绪、行为、思想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等。

8. 人生规划:人生规划是指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目标,制定出一份合理的人生规划,包括职业规划、生活规划等。

9.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质、智育素质、体育素质、艺术素质等。

10. 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指对文化的理解、欣赏和应用能力,包括文化知识、文化价值观、文化能力等。

- 1 -。

(完整版)高中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必背知识点

(完整版)高中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必背知识点

(完整版)高中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
必背知识点
1. 教育理论与教育科学
- 教育的定义和特征
- 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 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 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 教育科学和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
2. 心理学基础
- 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 研究理论和研究风格
- 人格和情绪发展
- 异常心理学和儿童心理疾病
-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3. 教育学基础
- 教育原理和教育方法
- 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
- 评价和测量
- 教育伦理和教师职业道德
- 教育改革与发展
4. 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管理
- 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中小学课程与教材管理
- 学生管理与教育评价
- 班级管理与教育协作
- 教育法律法规和教师职业权益保障5. 教育论文写作与教育调查研究
- 教育论文写作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 教育调查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 教育统计和数据分析
- 教育研究与学术交流
以上是高中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必背的知识点,包括教育理论与教育科学、心理学基础、教育学基础、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管理,以及教育论文写作与教育调查研究等内容。

希望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

完整版!《综合素质》的知识点全在这儿!

完整版!《综合素质》的知识点全在这儿!

完整版!《综合素质》的知识点全在这儿!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主要考查考生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化素养和基本能力。

试卷共三大题:第一大题为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9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8 分),第二大题为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 小题,每小题 14 分,共 42 分);第三大题为写作题(本大题共 1 小题,50 分)。

以下是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重点知识汇总。

一、教育观(一)素质教育观1.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新课改的教学观1. 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二、学生观(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1.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4. 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1. 学生是完整的人;2.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 学生是责权主体。

三、教师观(一)教师角色的转变1.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2.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3.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4.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二)教师行为转变1.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2. 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教资证《综合素质》知识点

教资证《综合素质》知识点

a.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b.面向全体学生c.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d.促进学生个性发展e.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PS :全面发展≠平均的全面发展a. 人的全面发展的丝线b.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①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α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β .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γ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②学生是发展的人③ 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c. 教育公正与学生的共同发展① 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② 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a. 新课改下的教师观①角色转换:知识的传授者→知识的引导者教学活动的执行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学活动的教书匠→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实践者学校的教师→社区的开放的教师② 行为转换:师生:尊重、赞赏学生教学:帮助、引导学生自我:课程的反思与其它教育者:合作b.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① 职前培训②入职培训③ 在职培训④ 自我教育c. 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① 观摩、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②开展微格教学③进行专门训练④反思教学经验d.教室职业的责任与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根本要求:育人为本强大动力:改革创新基本教育政策:促进公平关键:机会公平a. 爱国守法 ---基本要求b.爱岗敬业---本质要求c. 关爱学生 ---师德的灵魂d.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e. 为人师表 --- 内在要求f. 终身学习 ---不竭动力a. 教师思想行为规范b.教师教学行为规范c. 教师人际行为规范d.教师仪表行为规范e. 教师语言行为规范a. 师生关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习b.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平等沟通、良好的沟通习惯、尊重家长人格、教育学生、尊重学生c. 同事之间的关系:尊重、理解、协作d.教师与管理者的关系:尊重、支持。

综合素质知识点全总结

综合素质知识点全总结

综合素质知识点全总结一、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是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道德标准。

道德品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

一个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会受到更多的尊重和认可,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而一个道德品质差的人,则会受到舆论和社会的唾弃。

提升道德品质,首先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坚定正确的道德信仰。

只有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才能做到遵守道德规范,不做伤害他人的事情。

其次,要勇于承担责任,不推卸责任。

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提高情商和社交能力。

另外,还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做出冲动的行为。

同时,要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提高社会责任感,关爱弱势群体,帮助他人。

只有通过这些方式,才能够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二、智力素质智力素质是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和智力水平所表现出来的素质。

一个人的智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一个人的学习成绩和工作能力。

提升智力素质,首先要注重知识的积累。

通过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增加见识,拓展思维。

同时,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认知,提高认知能力,强化逻辑思维。

其次,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要积极参与各类智力游戏和思维训练,锻炼大脑,提高智力水平。

只有通过这些方式,才能够提高自己的智力素质,提高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三、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表现。

一个人的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一个人的情绪稳定和心理健康。

提升心理素质,首先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其次,要培养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困难面前保持冷静。

另外,要注重心理健康的维护,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同时,要学会放松自己,保持身心健康,锻炼身体,放松心情,保持心理健康。

只有通过这些方式,才能够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保持身心健康。

四、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的表现。

《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综合素质》是一门涉及面广泛的课程,它涵盖了职业素质、团队合作、沟通技巧、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综合素质》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汇总:1、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能力。

职业道德是指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如诚实守信、公正廉洁等;职业态度是指个人在职业中所表现出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精神,如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等;职业能力则是指从事某一职业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和技能,如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协作等。

2、团队合作团队合作是现代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也是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团队合作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和团队建设能力。

团队合作意识是指在团队中要有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能够与团队成员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团队合作能力是指在团队中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与团队成员共同完成任务;团队建设能力则是指能够积极参与团队建设,推动团队的发展和进步。

3、沟通技巧沟通技巧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环节。

它包括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是指在口头交流中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书面表达能力是指在书面交流中能够简明扼要、严谨有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倾听能力是指在交流中能够认真听取他人的观点和想法,理解他人的意图;沟通协调能力则是指在交流中能够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达成共识和合作。

4、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现代企业和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也是综合素质中的重要内容。

它包括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创新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时能够打破常规、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创新能力是指在实践中能够创造出新的产品、服务或解决方案;创新精神则是指具有不断探索、尝试、创新的态度和精神。

5、问题解决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是应对复杂问题和挑战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也是综合素质中的重要部分。

综合素质16个知识点总结

综合素质16个知识点总结

综合素质16个知识点总结一、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是指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和教养程度。

它包括对文学、历史、艺术等方面的了解和欣赏,以及对科学、技术、经济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一个具有良好文化素质的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思维素质思维素质是指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它包括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系统思维等。

思维素质决定了一个人在解决问题、创新思考、决策等方面的能力。

一个具有良好思维素质的人能够主动思考、灵活应变,具备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道德素质道德素质是指一个人的道德观念、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

它包括对他人、社会和自己的尊重、关爱和责任。

一个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人能够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道德,具备较强的自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身心素质身心素质是指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它包括体格、体质、体态、体能和心理素质、心态、心理素养。

一个具有良好身心素质的人能够保持身心健康、心态平和,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

五、语言素质语言素质是指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它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

一个具有良好语言素质的人能够清晰表达和准确理解,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学习素质学习素质是指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

它包括自主学习、批判思考、合作学习、实践应用等方面的能力。

一个具有良好学习素质的人能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具备较强的学习适应能力和学习方法。

七、创新素质创新素质是指一个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它包括学习创新、科技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一个具有良好创新素质的人能够具备较强的面对新问题的解决能力和新事物的创造能力。

八、领导素质领导素质是指一个人的领导能力和领导魅力。

它包括组织领导、管理领导、政治领导、道德领导等方面的品质。

一个具有良好领导素质的人能够具备较强的组织调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九、合作素质合作素质是指一个人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大纲必背版)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大纲必背版)

《综合素质》知识点第一章:职业理念一、教育观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学生(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4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5)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途径有:(1)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把握课改精神,实践新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2)学校管理,课外活动和班主任工作(3)举行德智体美并进的教育活动方法有:(1)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作用(主导性作用,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素养)(2)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3)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根据要求和素质教育观念进行分析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二、学生观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人的劳动力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学生观的思想基础就是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综合素质必背知识点

综合素质必背知识点

综合素质必背知识点一、语文1. 古诗文- 唐诗宋词元曲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古文观止中的经典篇章- 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常见句式2. 现代文学- 现代小说、散文、诗歌的代表性作家和作品 - 现代汉语的语法和修辞手法3. 语言文字- 汉字的构造和演变- 词汇的正确运用和成语的意义- 语法规则和句子结构二、数学1. 基本运算- 四则运算法则- 分数、小数、百分数的运算- 根号和指数的基本概念2. 代数- 一元一次、二次方程的解法-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解集- 函数的概念和基本类型3. 几何- 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和计算- 空间几何的基本概念- 坐标系和图形的变换三、英语1. 词汇与语法- 常用英语单词和短语- 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的用法 - 句子成分和复合句结构2. 阅读理解- 快速阅读和寻找信息的技巧- 文章主旨和细节理解- 推理判断和词义猜测3. 写作与口语- 英文写作的基本格式和文体- 口语表达的流利性和准确性- 常见情景对话和演讲技巧四、科学1. 物理- 力学、光学、电学的基本概念 - 物理公式和定律的应用- 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2. 化学- 元素周期表和化学元素的性质- 化学反应的类型和条件- 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用途3. 生物- 细胞结构和功能- 生物的分类和进化-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五、社会科学1. 历史- 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历史时期和文化特点- 历史思维和分析方法2. 地理- 地球和地图知识-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 - 地理现象和环境问题3. 政治- 国家制度和法律法规- 公民权利和义务- 国际关系和全球问题六、艺术与体育1. 音乐- 基本音乐知识:音阶、和声、节奏 - 中外名曲和音乐家- 音乐欣赏和表现2. 美术- 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 色彩、构图、设计基础- 艺术鉴赏和创造力培养3. 体育- 常见体育运动的规则和技巧- 健康生活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体育精神和团队合作以上是综合素质必背知识点的概要,每个部分都可以根据具体的教育要求和个人兴趣进行深入学习和扩展。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一、素质教育观1、定义: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2、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我国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创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3、外延素质教育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学生。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鼓励学生存疑、求疑,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

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加大教育改革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条件。

二)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1.更师的教育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师的教育观念对教师教育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2.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第一部分教师职业理念一、教育观:1 素质教育基本要求(1)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2)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时实践能力的培养(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5)培养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2 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1)把教学目的的实现,落实到每一堂课,乃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2)构建紧密与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发展相联系的学科内容体系3)全方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4)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3 、素质教育问题:(1)注重少数学生的发展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2)注重学生的个别方面(主要是知识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措施: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目的相背离,因而必须尽力克服这种消极现象,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首先,这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生产力发展,教育才有物质基础,教育资源的工序矛盾才有现实可能性。

其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一要建立更加灵活和开放的教育体制;二是加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在课程理念、内容、结构、评价、管理等方面规范和引导学校办学;三是要积极推进高考制度改革,为中小学教育树立正确导向;四是进一步深化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特别是大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五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强中小学的学校建设。

最后中小学本身也应积极进行改革,端正办学思想,认真落实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前提受教者身心全面发展。

4.教育误区(1)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

这是对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误解。

素质教育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不懂的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基础,每个学生只有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教育,才能是接受了好的教育;另一方面,社会需要各级各类人才,通过由针对性的教育,使每个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社会也得到不同层次的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模块一职业理念第一章教育观1、科学的教育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即素质教育观。

2 、1997 年 10 月 29 日,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3 、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4、素质教育的含义: (重点记忆)(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提高国民素质是实施素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4) 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个体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强调因材施教)(5)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5 、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一个宗旨、两个重点、三大要义”。

(重点记忆)一个宗旨:提高国民素质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大要义: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要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

6 、教育素质最早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国家实施素质教育要做到“三个坚持”,一是 “坚持育德为先”,立德树人;二是“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三是“坚持全面发展” ,全面加强 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8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第二章 学生观9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也是确立科学学生观的理论基 。

10、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①概念—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 智力和体力 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此外,还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充分发展。

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容 1. 人的发展是与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相联系的; 2. 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 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11 、“美育” 一词是德国剧作家、美学家席勒在《美学书简》中首次提出使用的。

12、在我国,美育最早是由 蔡元培先生于 1912 年提出的。

他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将体、智、德、美四育并列。

13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4 、学生的特点: (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或客体)(二)学生是自我教育与发展的主体础(三)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四)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15 、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为:自觉性(即主动性);独立性(即自主性) ;创造性。

16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

因此,要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17 、1994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首次提出了全纳教育的概念。

18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重点记忆)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2.学生是独特的人,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要尊重学生的自主独立性。

19 、可通过如下策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2)加强自身修养;(3)发扬教育民主;(4)善于人际沟通艺术。

第三章教师观20 、科学教师观主张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必须要 10 月 7 日(周日) 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促进自身持续地专业成长。

21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为此,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主。

22、夸美纽斯称“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加里宁认为“教师是塑造人类领会的工程师”,还有人认为教师是辛勤的“园丁”,燃烧的“蜡烛”等。

23 、教师的示范是学生最直接、最经常的表率,是引导和规范学生成长所不可缺少的手段。

24 、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则是由盛宣怀于 1897 年在上海开办的“南洋公学”。

其中,内设的“师范院”即是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

25 、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指出,“教学应被视为一种专业”。

26 、我国的《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从法律上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和专业性要求。

1955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资格条例》;2000年,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资格制度开始在全国全面实施。

27 、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1)专业知识; (2)专业能力; (3)专业情意。

28 、1929 年,英国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最早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 1970 年,保罗. 朗格朗出版了《终身教育引论》。

模块二教育法律法规第一章我国教育法律法规29 、根据效力等级的高低,教育法规的纵向结构可分为以下五个层次:(1)教育基本法律;(2)教育单行法律;(3)教育行政法规;(4)地方性教育法规;(5)教育规章(政府规章) 。

30、教育法律救济的特征:第一,纠纷的存在是教育法律救济的基础;第二,损害的发生是教育法律救济的前提;第三,补救受害者的合法权益是教育法律救济的根本目的。

31、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提出的申诉,主管部门应在收到申诉书次日的 30 天内进行处理。

32、在我国的教育管理实践中,学校对教师的行政处分决定以及学校对学生的处分决定,作为教师或学生如有不服,只能依法通过教育申诉的途径获得救济,而无法通过教育行政复议的途径获得救济。

33、学校事故就其性质而言主要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3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解读第一条【立法宗旨】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九条【公民的教育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九条【义务教育】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第五十四条【教育经费体制】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

3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 1995 年 3 月 18 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并于同年9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

2015 年修订。

3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依据《宪法》制定的调整教育内外部关系的基本法律准则,是我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中的基本法,在教育法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3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标志着我国正式步入了依法治教的轨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在教育法律法规纵向层次中处于顶层,是我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中的母法。

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解读第七条【管理体制】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第三十六条【德育为先】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

3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993 年)及解读第三条【教师职责】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第二十五条【教师工资】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40 、《教师法》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部关于教师的教育单行法律。

41 、《教师资格条例》及解读( 1995 年 12 月 12 日国务院第 188 号令发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制定本条例。

第十三条【资格认定机构】幼儿园、小学和初级中学教师资格,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申请人任教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行政部门认定,高级中学教师资格,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申请人任教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后,报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申请人任教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后,报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定或者组织有关部门认定。

第十九条【资格撤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教育行政部门撤销其教师资格:(一)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的;(二)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第二十条【资格考试】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 3 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42、《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及解读第十条【监护职责】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第五十四条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应当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3 、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

44、不良行为是指轻微违法或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

45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46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47、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48 、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49 、儿童享有的最基本权利主要有四种: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

50、《儿童权利公约》提倡四项原则:第一,儿童最大利益原则。

第二,尊重儿童权利与尊严的原则。

第三,无歧视原则。

第四,尊重儿童意见的原则。

模块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51、教师职业道德认识的核心是职业道德价值观。

教师职业道德认识的重要范畴是“义务”。

52、教师的职业行为能否自觉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是形成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标志。

5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师德修养的根本途径。

54、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高层次就是“慎独”。

55 、教师职业道德是中学教师职业素质的灵魂。

56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六条,体现了教师职业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

(重点记忆)①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②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这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勤恳敬业,淡泊名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遵规守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