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麻黄
2.20麻黄
• • • •
• •
•
• • • •
【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木质茎、残根,迅速洗净,闷润2-4小时(草麻黄闷润1-2小时),至内外湿度一致,切中段,干燥,筛去碎屑。
【炮制作用】麻黄与麻黄根为同一植物,根与茎均能入药,但二者作用不同,麻黄枝发汗解表,麻黄根收敛止汗,故须分开入药。 【主要成分】本品含生物碱、挥发油、黄酮类、有机酸、鞣酸等。麻黄含生物碱1%-2%,其中L-麻黄碱占60%以上。其次为D-伪麻黄碱,及微量的L-N-甲基麻黄碱,DN-甲基伪麻黄碱、L-去甲基麻黄碱、D-去甲基伪麻黄碱及少量苯甲胺。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能主治】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பைடு நூலகம்
•
麻黄性温辛散主入肺、膀胱经,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散风寒以发汗解表,故有:“疗伤寒,解肌第一药”之说,用于风寒外束,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无 汗;开宣肺气,制止咳嗽气喘,用于外感风寒,胸闷喘咳;外开腠理,利水消肿,用于风邪外袭,肺失宣降,风水浮肿。总之本品功效重在宣肺气,散风寒为主要核 心,其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三大功效与肺脏外合皮毛、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一一相扣,故《本草纲目》曰:“麻黄乃肺经之药,故肺病多用之。” 麻 黄的临床应用主要是取它宣发、疏散两个功效。
麻黄配伍应用与不良反应分析
麻黄配伍应用与不良反应分析发表时间:2018-04-27T11:10:05.96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10期作者:郭莉杰[导读] 麻黄有兴奋心脏的作用,高血压患者应慎用,麻黄一般不单独用药,多与其它药物配伍应用,充分发挥其药效并减少毒副反应。
(双鸭山市人民医院黑龙江双鸭山 155100)【摘要】探讨麻黄的配合应用及不良反应。
麻黄主要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化痰止咳,利水消肿之功。
根据不同病因,不同病症表现,临床辨证,符合麻黄的功效适当配伍,发挥麻黄的疗效。
麻黄作为解表效果猛烈,作用强烈,配伍不当易出现意外,辨证准确,合理配伍,通过炮制等方法降低其毒性,充分发挥其药效。
【关键词】麻黄;配伍应用;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R28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0-0031-02 麻黄性温,味辛、微苦。
归肺、膀胱经。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1]。
麻黄,最早在《神农本草经》中有所记载,因“丛生如麻,色黄”而得名。
麻黄主要含生物碱、黄酮、挥发油、有机酸、氨基酸、多糖和鞣质等,其主要成分为麻黄碱、伪麻黄碱、挥发油等。
1.基本功效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的草质茎。
含1-麻黄碱、d-伪麻黄碱、I-N-甲基麻黄碱、小N-甲基伪麻黄碱、1-去甲麻黄碱、小去甲伪麻黄碱,并含麻黄恶嗪、苄甲胺等。
性温,味辛、微苦。
归肺、膀胱经。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用于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湿水肿,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常用量2~9克,水煎服。
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捣绒缓和发汗,小儿、年老体弱者宜用麻黄绒或炙用。
2.配伍应用麻黄具有辛散、温通、苦降之性,善散风寒、开腠理、透毛窍、通经络、宣肺气而利水道,为治疗风寒表实证咳喘、水肿之常用药物。
古人誉之为“发表第一要药”,如确属风寒表实重证,投以麻黄汤可获非凡之效。
2.1 麻黄的发散风寒作用常用麻黄配桂枝,麻黄和桂枝都辛温,可以入肺经,膀胱经。
《神农本草经》:麻黄
《神农本草经》:麻黄麻黄,又称麻黄树,是中医药理中备受推崇的一味草药。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本草药学著作,对麻黄的记载详实,使得麻黄这一中草药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神农本草经》中摘录相关内容,介绍麻黄的起源、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揭示其在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麻黄的起源《神农本草经》中关于麻黄的记载如下:"黄麻也,神农之苗裔也。
"这句话揭示了麻黄的起源。
据认为,"黄麻"即指的是麻黄。
关于神农氏,传说是远古时期的医学领袖,他通过实践和总结创造了丰富的医药知识,这些知识被整理成了《神农本草经》,成为了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草药学著作。
麻黄作为神农氏的苗裔,得到了广泛的采集和研究。
二、麻黄的药理作用麻黄具有温阳宣通、解表发汗、止咳平喘等特点。
《神农本草经》中对麻黄的药理作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其解表发汗的功能。
《神农本草经》记载:"麻黄者,主恶寒发栗,无汗"。
这意味着麻黄可以用于寒邪引起的恶寒发抖、无汗等症状。
此外,麻黄还有祛风散寒、化湿通络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等疾病。
三、麻黄的临床应用麻黄作为中药,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
《神农本草经》中对麻黄的临床应用进行了一一列举。
比如,可以与桂枝、附子等药物配伍,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鼻塞、恶寒等症状;还可以与苏子、杏仁等药物配伍,用于治疗咳嗽、气喘等症状。
麻黄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涉及解表药、温阳药、散寒药等多个药物类别。
四、麻黄与中医理论的关联《神农本草经》中麻黄的记载不仅介绍了麻黄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还融入了中医理论。
麻黄的发汗作用与中医的辨证论治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外感邪气入侵人体,会使体内的阴阳失衡,从而产生一系列症状。
而麻黄的发汗作用可以增强人体的阳气,排除邪气,从而恢复阴阳平衡。
这与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相契合,也是麻黄得到广泛应用的理论依据。
五、麻黄的安全性与副作用麻黄作为一味中草药,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是安全的。
麻黄的介绍中药
麻黄的介绍中药麻黄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药用来源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什么是麻黄?麻黄的功效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麻黄的资料,欢迎阅读。
麻黄的介绍麻黄麻黄,中药名。
为中药中的发散风寒药,是麻黄科麻黄属植物,高20-40厘米;木质茎短或成匍匐状。
包括有三种麻黄属的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与中麻黄,为草本状灌木,采用部位为草质茎,也是重要的药用植物。
生物碱含量丰富,是提取麻黄碱的主要资源。
木质茎少,易加工提炼;由于常生于平原、山坡、河床、草原等处,故易于采收。
因为麻黄的发汗力强,故外感风寒轻证、心悸、失眠、肺虚咳喘等均应忌用或慎用。
老人、体虚及小儿宜用炙麻黄。
本品为常用中药。
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来源: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麻黄、中麻黄的干燥茎枝。
均为野生。
别名:狗骨、龙沙、卑相、卑盐。
产地:主产于山西、内蒙、甘肃、新疆、河北等地。
植物形态:草麻黄:草本状小灌木,高20~40厘米。
本质茎匍匐土中,或稍露地外。
绿色枝膜质鞘状,包于茎节上,下部1/3~2/3合生,上部二裂,裂片锐三角形。
花单性异株,雄株花常3~5朵集成复穗状花序,稀单生,雌球花多单生于枝端,雌花二朵;成熟时苞片肉质、红色、内有种子两枚。
采收加工:立秋后霜降以前采收。
太早则质嫩茎空,麻黄硷含量小,受霜冻则色变红,暴晒过久,色发黄。
均影响疗效。
性状鉴别:草麻黄:细长圆柱形,有的带棕色木质茎。
草质茎少分枝,黄绿色,节间有细纵棱线,节上有细小鳞片,2~3片,基部联合呈筒状,茎质脆,易折断,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内心红黄色(俗称玫瑰心,为麻黄主要成分),微有香气,味苦涩。
以身干茎粗,淡绿色,断时有粉尘飞出,内心充实,味苦涩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L-麻黄硷、伪麻黄硷、挥发油等。
药理作用:发汗、平喘、利水。
1、发汗。
仅在人加热时能增加其发汗量,动物实验尚未证实本品单独应用时有发汗效应。
2、解热。
麻黄发挥油及其主要成分松油醇,对正常小白鼠均有降温作用。
麻黄与麻黄根的功效与作用
麻黄与麻黄根的功效与作用麻黄与麻黄根的功效与作用麻黄,学名麻黄科麻黄属植物,中药学上的名字是Ephedra sinica Stapf。
它是一种多年生半灌木草本植物,主要生长于我国西北地区和内蒙古高寒地区的草地、山坡和沙漠地带。
麻黄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而且在古代医学著作中有大量论述和应用。
麻黄的主要活性成分是麻黄碱,它具有强烈的兴奋作用,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具有显著刺激效果。
而与之相对的,麻黄根则是指麻黄科植物麻黄属的根茎,它同样具有许多非常有用的功效与作用。
本文将对麻黄与麻黄根的功效与作用进行全面的探讨。
一、麻黄的功效与作用1.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麻黄通过其主要活性成分麻黄碱的作用,对呼吸系统具有明显刺激作用。
麻黄碱能够扩张支气管,改善肺功能,促进呼吸道的舒张。
麻黄还能够润肺止咳,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麻黄碱能够刺激交感神经系统,使得心肌收缩力增强,心律增快,从而起到增强心脏功能的作用。
此外,麻黄还能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供血。
因此,在一定剂量下,麻黄可以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3.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麻黄碱能够刺激神经元,促进神经传递物质的释放,使人神经兴奋。
这一作用使得麻黄具有兴奋中枢神经、提神醒脑的功效。
此外,麻黄还能够减轻疲劳,增强运动能力,改善记忆力。
因此,麻黄可以用于治疗神经衰弱、疲劳倦怠等症状。
4. 对于呕吐、腹泻的作用麻黄具有一定的抗胆碱能作用,可减少肠道的蠕动,从而减缓腹泻。
同时,麻黄还能够刺激催吐中枢,有助于缓解恶心、呕吐等症状。
5. 对于体温调节的作用麻黄具有较强的风寒解表作用,能够扩张末梢血管,促进皮肤血流,增强出汗排热。
因此,在感冒发热、风寒感冒等症状中,麻黄可以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
6. 对于体重控制的作用麻黄中的麻黄碱能够加速新陈代谢,促进脂肪的分解和燃烧,从而减少体重。
麻黄--历代本草书籍汇编
麻黄 (《本经》)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和中麻黄的草质茎。
主产于山西、河北、甘肃、内蒙等地。
原植物喜凉爽干燥气候,耐严寒,多生于沙质土壤中。
味辛、微苦,性温。
主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临床用名有麻黄、炙麻黄、麻黄绒、炙麻黄绒。
【本草汇言】《神农本草经》:味苦,温。
主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名医别录》:微温,无毒。
主治五藏邪气缓急,风肋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束伤寒头痛,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
不可多服,令人虚。
《药性论》:君,味甘,平。
能治身上毒风痹,皮肉不仁,主壮热,解肌发表,温疟,治瘟疫。
根节能止汗。
方曰:并故竹扇杵末扑之,又牡蛎粉,粟粉并根等分末,生绢袋,盗汗出即扑手摩之。
《日华子本草》:通九窍,调血脉,开毛孔皮肤,逐风,破症癖积聚,逐五藏邪气,退热,御山岚瘴气。
《开宝本草》:味苦,温、微温,无毒。
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馀疾,止好唾,通腠理,疏伤寒头疼,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
不可多服,令人虚。
仲景治伤寒,有麻黄汤,葛根汤,大小青龙,皆用麻黄。
治肺痿上气,有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皆大方也。
《本草衍义》:剪去节,半两,以蜜一匙匕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俟沸,去上沫,再煎,去三分之一,不用滓,病疮疱倒黑者,乘热尽服之,避风,伺其疮复出。
一法用无灰酒煎。
但小儿不能饮酒者难服,然其效更速。
以此知此药入表也。
《珍珠囊》:去荣中寒。
《药类法象》:若去节,发太阳、少阴经汗。
去节,煮三二沸,掠去上沫,不然,令人心烦闷。
不去节,止太阳、少阳经汗。
《药性赋》:味苦、甘,性温,无毒,升也,阴中阳也。
其用有二:其形中空,散寒邪而发表;其节中实,止盗汗而固虚。
《汤液本草》:《心》云:阴明经药,去表上寒邪。
甘热去节,解少阴寒,散表寒,发浮热也。
《液》云:入足太阳、手少阴,能泄卫实发汗,及伤寒无汗,咳嗽。
根、节能止汗。
有的人煮麻黄为什么没有泡沫
有的人煮麻黄为什么没有泡沫?麻黄是一味很重要的中药,神农本草经记载:麻黄一名龙沙,味甘,温,无毒,治中风,伤寒,头痛。
温疟,发汗解表,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后世的中医大家都十分重视麻黄的使用,一是把它当作发汗解表的要药,二是当作是生发阳气的阳药。
其在伤寒论中应用极为广泛。
在《伤寒论》中用麻黄的方剂有13首,它们分别是麻黄汤、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杏甘石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升麻汤。
它们既有解表的,也有去水肿的。
但伤寒论中有关麻黄的方剂中,均注明了麻黄要先煎,而且去上沫。
主要是麻黄含有麻黄碱这样成份,对心脏具有不良影响,会使人产生晕眩,所以心脏不好的人一般慎用麻黄。
先煎会使这些物质成泡沫状出现。
把泡沫去掉会减轻这些现象的发生。
这显然是古人经过实践观察而总结的结果,这是不容置疑的了。
但现在很多人在药店购买的麻黄(是生麻黄不是炙麻黄),在先煎的过程中却发现没有泡沫,与古人所说不一样,那么碰到这个问题就要注意了。
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关于这个问题网络上也有讨论,不过经过分析以下几个解析相对合理:一是有的人没有按古煎法来煮,古代煎麻黄是用的武火,即大火。
但现在很多人煎药是用电药煲,是文火。
其实白沫需要大火烧沸后才会出现,很多人都是等小火久煮才开盖查看自然没有白沫。
二是使用了去节的麻黄。
现代制药不按伤寒论的要求来,伤寒论中的麻黄要求是去节的。
但事实上很多药店店的麻黄不去节,购买的时候还看见很多的麻黄是带节的。
《金匮玉函经·方药炮制》说:“麻黄亦折之,皆先煮数沸,生则令人烦,汗出不可止,折节益佳。
”张仲景使用麻黄注明“去节”必有其理,麻黄节的存在使用不有害成份的析出受到了阻碍,这个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而且麻黄节有止汗作用,削弱了麻黄枝的发汗功效。
三是麻黄的剂量少了,煎起来不一定会有沫。
麻黄的中医验方和用法
麻黄的中医验方和用法核心提示:麻黄的中医验方和用法麻黄的主要功用有四: 1. 发汗解表 2. 宣肺平喘 3. 利水消肿 4. 散阴疽,消症结。
由于临床上最常用为辛温发汗药,所以一般都归在发散风寒药中。
……麻黄的主要功用有四:1. 发汗解表2. 宣肺平喘3. 利水消肿4. 散阴疽,消症结。
由于临床上最常用为辛温发汗药,所以一般都归在发散风寒药中。
麻黄除了辛温发汗、解表散寒以外,并有明显的宣肺平喘作用。
凡是风寒外侵、毛窍束闭而致肺气不得宣通的外感喘咳,都可用麻黄治疗(风寒表实无汗证)。
即使是表证已解,但仍喘咳的,还可以继续用麻黄治疗,这时可改用炙麻黄。
生麻黄发汗解表的效力大,炙麻黄发汗力小而平喘止咳的效果较好。
用麻黄治疗喘咳,最好配上杏仁。
麻黄宣通肺气以平喘止咳,杏仁降气化痰以平喘止咳,麻黄性刚烈,杏仁性柔润,二药合用,可以增强平喘止咳的效果,所以临床上有“麻黄以杏仁为臂助”的说法。
喘咳的病人,如出现肺热的证候(痰黄稠、喉燥咽干、口鼻气热、遇热则喘咳加重、苔黄、脉数等),则需加入生石膏,或黄芩、知母等,以清肺热而平喘。
常用的方剂如麻杏石甘汤、定喘汤等,可资参考。
麻黄除了解表平喘之外,还可以用它行水消肿。
主要用于上半身水肿明显的,或头面四肢水肿或急性水肿兼有表证的治疗。
麻黄可以温宣肺气、开发腠理、助上焦水气宣化而达到行水消肿的作用。
用麻黄治水肿,可能出现以下情况:水从汗解而消肿;?小便增多而消肿;?大便水泻而消肿;?身有微汗出而小便明显增多而水肿消退。
这与“肺主皮毛、肺布津液下输膀胱、肺与大肠相表里,水肿病其本在肾,其标在肺”等理论有关。
近些年来,根据这些经验,用越婢加术汤(麻黄、生石膏、苍术、甘草、生姜、大枣)加减,治疗肾炎病的水肿,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麻黄配熟地、白芥子、当归等可以散阴疽,消症结。
麻黄温通发散,气味轻清,外可宣透皮毛腠理,内可深入积痰凝血,《神农本草经》有“破症坚积聚”的记载。
《外科全生集》的阳和汤(麻黄、熟地、白芥子、鹿角胶、炮姜炭、肉桂、甘草)就是把麻黄(五分)、熟地(一两)同用,来消散阴疽、痰核、流注结块的最好例子,并摸出了“麻黄得熟地而不表,熟地见麻黄而不腻”的经验。
中药药理-1麻黄-774
性状鉴别:
中麻黄 多分枝,, 膜质鳞叶裂片3(稀 2),先端锐尖。断 面髓部呈三角状圆形。 木贼麻黄 较多分枝, 无粗糙感。节间长 1.5~3cm。膜质鳞叶 裂片2(稀3),短三 角形,灰白色,先端 多不反曲。
草麻黄茎横切面
1、两脊线间有下陷气
孔;下皮纤维束位于脊 线处;皮层纤维成束散 在;中柱鞘纤维束新月 形。 2、维管束外韧型,8~ 10个;形成层环类圆形, 木质部呈三角状。 3、髓部薄壁细胞含棕色 块,偶有环髓纤维。
【化学成分】
总生物碱含量:草麻黄1.3%,中麻黄 1.1%,木贼麻黄1.7%。其中主要为麻黄 碱和伪麻黄碱。麻黄碱具平喘作用,伪 麻黄碱具消炎作用。 尚含平喘成分2,3,5,6,-四甲基吡嗪等。
【理化鉴别】
1 粉末微量升华:得微细针状或颗粒状结晶。
2 颜色沉淀反应:
麻黄的酸水提取液,碱化后用乙醚萃取,挥去乙醚, 残渣用酸水溶解,加0.5%硫酸铜试液数滴后,加10% 氢氧化钠溶液至显紫色,再加乙醚数毫升振摇后放置, 醚层显紫色,水层显蓝色(I-麻黄碱的双缩尿反 应)。
消除水肿的功效与利尿作用相关。
来源:
麻黄科植物 草麻黄、中 麻黄或木贼 麻黄的干燥 草质茎。
主产地:吉
林、辽宁、 内蒙古、陕 西、陕西等 地。
性状鉴别:
草麻黄 1、细长圆柱形,少分 枝。表面淡绿色至黄 绿色,有细纵脊线, 触之稍有粗糙感。 2、节明显,节间长 2~6cm,节上有膜质 鳞叶,裂片2(稀3), 先端反曲,基部联合 成筒状,红棕色。 3、断面周边绿黄色, 髓部红棕色,近圆形。
【品质评价】
传统认为:以身干,茎粗,淡绿色, 内心充实,味苦涩者为佳。
2010年版药典规定: 杂质不得过5%,水分不得过9.0%,总灰分 不得过10.0%,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盐酸麻黄碱和 盐酸伪麻黄碱的总量不得少于0.80%。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_麻黄的药用价值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_麻黄的药用价值1、发汗解表麻黄轻扬上达,性温辛散,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散风寒,常用于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
2、宣肺平喘麻黄辛温则入肺经,宣畅肺气,温散肺寒。
常用于风寒咳嗽,哮喘等证。
3、利水消肿麻黄辛温,入肺,膀胱二经。
肺为水之上源,宣降肺气,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因而有利尿消肿之功效。
4、散寒通痹麻黄辛散温通,《药性论》:“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
”《日华子诸家本草》又言:“麻黄能调血脉,开毛孔皮肤。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提出:麻黄“轻阳上达,无气无味,乃气味中又最轻者,故能透出皮肤毛孔之外,又能深入凝痰停血之中,凡药力所不能到之处,此能无微不至,较之气雄力厚者其力更大。
”故宋、金、元、明、清以来,本品用作佐使药,广泛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皮肤疾患,痈疽肿痛,损伤瘀肿等证。
内服外用皆可。
1、麻黄生津止渴活血的促进作用就是解表药中最出色的,因此比较适用于于风寒感冒重症,以无汗体痛为特征,通常体质较魁梧。
体虚就不太适合。
代表方如伤寒论中的麻黄汤。
辨证桂枝,干姜,可以去除进肌腠中的风寒之鬼神,用作风寒痹证肢体疼痛。
2、用于治疗风寒外侵,毛窍束闭而造成肺气不得宣通的外感喘咳。
麻黄有显著的宣肺平喘作用,即便是表证已解,但是仍喘咳的,还可继续用麻黄治疗,这个时候可改用炙麻黄。
配伍杏仁,两药合用能够增强平喘止咳的作用,因此临床上有“麻黄以杏仁为臂助”的说法。
上述麻黄汤就有宣肺平喘的功效。
假如没有表证,代表方为三拗汤。
热性喘咳的代表方为麻杏石甘汤。
配伍生石膏,或者黄芩,知母等,能够治疗肺热喘咳。
3、用作化疗水肿。
麻黄可取水消肿,主要用作上半身水肿显著的,或者头面四肢水肿,或者急性水肿兼具表证的化疗。
麻黄可以温宣肺气,研发腠理,并助清利水气宣化而达至行水消肿的功效。
4、用于治疗肢端动脉痉挛病,闭塞性脉管炎等病。
经常和熟地黄,辣菜子,桂枝,红花,鹿角霜,炙山甲等随证配伍,可以散阴疽,消结。
中药名字的由来典故
中药名字的由来典故
中药的名字由来典故很多,以下列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1. 人参:相传远古时代,有位妇女无法怀孕,于是她每天在山中寻找人参食用。
最终,她成功怀孕并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孩子。
因此,人们把这种具有补气补血、健脾益胃等功效的药材命名为人参。
2. 麻黄:《神农本草经》记载,黄帝的弟弟麻将采集了一种果实,给他的朋友试吃并得到了很好的疗效。
于是,人们将这种果实称为麻黄。
3. 当归:据传,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高居原是一位寻找药草的仙人。
他在野外看到一只受伤的鹿,给它用当归根治疗并成功治愈。
因此,人们将这种草药命名为当归。
4. 术:《山海经》中记载,神农嫁给了姜姓的女子,该姓家的田地中有草药被病虫侵害。
神农用一种草药将病虫驱走,并将这种草药命名为术。
这些典故是中药名字的一个方面,有时候中药名称的命名也是根据其形态特征、采摘、炮制加工方法等来确定的。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典故仅仅是传说或民间故事,并没有科学依据。
中药药理学:解表第一药——麻黄
中药药理学:解表第一药——麻黄麻黄属于麻黄草本科类小灌木植物,虽然看着时一株中空小草,但其却是我国发散风寒、解表的鼻祖药,并在数次抗击瘟疫、病毒中起到关键性作用。
麻黄最初记载在《神农本草经》中,后在医生张仲景手下得到极致的发挥,并在后市各种医术中成为各种复杂药方的基础药物,麻黄性温、微苦、味辛、入肺、膀胱经,在解表方面能起到关键性作用,且其会因炮制方法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作用,以下就其在解表方面的作用进行简单科普。
1.麻黄成分有哪些?分析麻黄成分,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草麻黄茎含1%~2%生物碱,其中麻黄碱成分大约占比40~90%,剩余的组成部分包括伪麻黄碱、麻黄次碱、d-去甲基伪麻黄碱、l-去甲基麻黄碱、挥发油、儿茶鞣质等;木贼麻黄含1.15~1.75%生物碱,包括伪麻黄碱、麻黄碱,本品中还包括葡萄糖、纤维素、果胶、淀粉、菊粉、糊精、黄酮甙、鞣质等糖类化合物以及延胡索酸、苹果酸、柠檬酸、草酸等有机酸;矮麻黄含 1.15%生物碱,其中包括0.15%叶含蜡,主成分包括卅烷醇、廿九烷、廿九烷醇等。
2.麻黄代表方有哪些?麻黄代表方涉及多种方子,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以下三种:麻黄汤。
主要用于头身疼痛、恶寒发热、外感风寒、无汗而喘的患者,其作为发热解表的方剂,主要有桂枝、甘草、杏仁、麻黄组成,但又因不同患者有着不同的病症特征,因此在用该种方子来解表治疗时,需结合实际情况来应用,比如如果咳嗽痰多、喘急胸闷、表证不甚,应去掉桂枝,加入半夏、苏子,用于止咳、化痰、平喘;若是患者鼻塞流涕加重,应当加入辛夷、苍耳子,用于宣通鼻窍;若是患者夹湿邪、骨结酸痛,可加入薏苡仁、苍术来祛风除湿,若是患者口干、烦躁,可加入黄芩、石膏,用于清泻郁热。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由麻黄、芍药、细辛、炙甘草、干姜、桂枝、五味子、半夏为中药组成的汤剂。
它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的功效,在临床应用中,它主要针对外寒内饮证,比如临床出现的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咳喘,痰涎清稀、量多,干呕,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者身体疼痛,头面四肢浮肿,脉浮等症状。
麻黄及其常见伪品性状鉴别
麻黄及其常见伪品性状鉴别【关键词】麻黄伪品性状鉴别麻黄Herba Ephedrae因其茎表面粗糙,具槽棱,干燥品为黄色,味麻辣而得名。
麻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历代本草均有收载[1]。
麻黄在世界分布共有67种,中国有15种及2变种1变型[2],我国药用麻黄的原植物为《中国药典》收载的3种麻黄的干燥地上草质茎,200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3种麻黄分为: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和木贼麻黄Ephedra eguisetina Bunge。
麻黄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效。
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多用于表证已解,气喘咳嗽[3]。
麻黄各种的麻黄碱含量有差别,同一种又随采收时间不同而变化[4]。
笔者在毛文山[5]和梁新松[6]对麻黄属内的各个种进行鉴别研究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和调研,继续讨论在性状上易与药用麻黄混淆的几种常见伪品,以便鉴别正伪,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1 正品[3]1.1 草麻黄呈细长圆柱形,少分支,直径1~2 mm。
有的带有少量棕色木质茎。
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有细棕脊线,触之微有粗糙感。
节明显,节间长2~6 cm。
节上有膜质磷片,长3 ~4 mm;裂片2(稀3),锐三角形,先端灰白色,反曲,基部联合成筒状,红棕色。
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纤维性,周边绿黄色,髓部红棕色,近圆形。
气微香,味涩、微苦。
1.2 中麻黄多分支,直径1.5~3 mm,有粗糙感。
节上膜质鳞片长2~3 mm, 裂片3(稀2),先端尖锐。
断面髓部呈三角状圆形。
1.3 木贼麻黄较多分支,直径1~1.5 mm,有粗糙感。
节上膜质鳞片1~2 mm;裂片2(稀3),上部为短三角形,灰白色,先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红色至棕黑色。
2 伪品2.1 木贼为木贼科植物木贼Equisetum arvense Linn.的地上干燥部分,多年生草本。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及副作用介绍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及副作用介绍麻黄,又叫草麻黄、华麻黄,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药用来源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
其性温,味辛、微苦,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对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等病症有治疗作用。
一、麻黄的功效1、发汗解表麻黄轻扬上达,性温辛散,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散风寒,常用于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
2、宣肺平喘麻黄辛温则入肺经,宣畅肺气,温散肺寒。
常用于风寒咳嗽,哮喘等证。
利水消肿麻黄辛温,入肺,膀胱二经。
肺为水之上源,宣降肺气,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因而有利尿消肿之功效。
3、散寒通痹麻黄辛散温通,《药性论》:“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
”《日华子诸家本草》又言:“麻黄能调血脉,开毛孔皮肤。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提出:麻黄“轻阳上达,无气无味,乃气味中又最轻者,故能透出皮肤毛孔之外,又能深入凝痰停血之中,凡药力所不能到之处,此能无微不至,较之气雄力厚者其力更大。
”故宋、金、元、明、清以来,本品用作佐使药,广泛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皮肤疾患,痈疽肿痛,损伤瘀肿等证。
内服外用皆可。
二、麻黄的作用1、兴奋中枢神经对大脑,中脑及延脑,呼吸与循环中枢,均有兴奋作用;还有类似肾上腺的作用,故内服麻黄制剂后,表现如下:①全身温暖,心跳加快,末稍血管收缩,血压升高②汗腺,唾液腺分泌增加③缓解支气管和胃肠痉挛④有促进膀胱内括约肌紧张和痉挛作用。
2、影响汗腺分泌由于人与动物的汗腺分布不同,在一般情况下,麻黄碱不能诱发人出汗,但当人处在高温时用了麻黄碱50一60毫克,1.5—2小时后,汗腺分泌比未用麻黄碱时更多更快,但皮下注射麻黄碱的皮肤,不引起特殊的汗腺分泌,因此麻黄碱的这种作用恐系中枢性。
3、抗过敏亦可用于荨麻疹;局部作用,能使鼻粘膜血管收缩,故可治疗鼻炎;对骨骼肌有抗疲劳作用,能促进被箭毒所抑制的神经肌肉间的传导,可用于重症肌无力的治疗;还可引起高血糖,但其作用较弱而不恒定。
麻黄 PPT
大家好
14
化学成分
1、含生物碱。主为左旋麻黄碱(占80~50%,为平喘、扩张气 管的有效成分)、右旋伪麻黄碱(为抗炎有效成分)。尚含 微量左旋甲基麻黄碱,右旋甲基伪麻黄碱。 生物碱存在部位及含量不同: 三种麻黄中生物碱的含量:木贼麻黄>草麻黄>中麻黄 生物碱存在于髓部(节间主为左旋麻黄碱、节部主要为右旋 伪麻黄碱且仅为节间含量的1/2~1/3)
Herba Ephodrae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大家好
1
历史
常用中药。麻黄为我国特产中药。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名医别录》谓:"麻黄生晋地(今山西省境内),及河 东(今河北省境内)。
苏颂说:"今近汴京(今河南开封)多有之,以荥阳、 中牟者为胜。春生苗,至夏五月则长及一尺以来。梢上有 黄花,结实如百合瓣而小,又似皂荚子,味甜,微有麻黄 气,外皮红,里仁子黑。根紫赤色。"述产地、形态与现 今基本一致;
锐三角形,先端反 先端多不反曲。
先端尖锐。
曲类。圆形
类圆形
类三角形
大家好
10
显微鉴别 草麻黄茎横切面
1、表皮细胞外壁厚,被厚角质层,棱线 较密,有角质瘤状突起,两棱线间有 下陷气孔,保卫细胞壁木化。下皮纤 维束位于棱线处,壁厚,非木化。
2、皮层宽,外侧细胞栅状排列,含叶绿 体,有皮层纤维束。
3、外韧型维管束8~10个,两对较大。韧 皮部狭小,外方有纤维束;形成层环 类圆形;木质部三角形,常成环;
4、髓部薄壁细胞含棕红色块状物,有少 数环髓纤维。 表皮、皮层及纤维细胞壁均有细小草 酸钙方晶或砂晶。
要点:角质层,棱线处有瘤 状突起、内陷气孔、下皮纤 维、皮层纤维、中柱鞘纤维、 皮层栅状细胞。
麻黄附子细辛的药理作用
麻黄附子细辛的药理作用麻黄附子细辛的药理作用2011-06-24 23:04:36| 分类:中医中药|字号订阅麻黄是麻黄科Ephedraceae麻黄属植物的干燥草质茎,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记载其功效为:“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积聚。
”,麻黄属植物已知近67种,国内常用的为草麻黄Ephe- dra sinica Stapf、木贼麻黄E.equisetina Bunge或中麻黄E.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主产于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区。
已知麻黄中含有生物碱、黄酮、黄烷、揉质、挥发油、有机酸、多糖等多种成分,但目前对其药理毒理作用研究较明确的只有生物碱类。
1.拟肾上腺素作用麻黄碱能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和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而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的作用。
另外,麻黄碱的结构与肾上腺素相似,可直接兴奋a,B-受体而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
其拟肾上腺素作用表现为2.(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1.1.心脏:麻黄碱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
在整体情况下由于血压升高反射地兴奋迷走神经,抵消了它直接加速心率的作用,故心率变化不大;如果迷走神以反射被阻断则心率将加快。
麻黄碱引起心律紊乱较肾上腺素少,但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或接受洋地黄治疗的患者,也可引起意外的心律紊乱。
麻黄挥发油乳剂对蟾蜍心脏表现抑制作用。
(.2.)血管:麻黄碱使冠脉、脑、肌肉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使肾、脾等内脏和皮肤、粘膜血管收缩,血流量降低。
麻黄碱溶液用于粘膜,能满意地消除血管充血,且不伴有后扩张。
麻黄碱以鼻粘膜血管的收缩作用比伪麻黄碱强,维持时间亦较长。
(3.)血压:麻黄碱常引起收缩压和舒张压上升,脉压增大。
犬小剂量(0.01-0.2mg/kg)静脉注射,血压上升可维持10-15分钟,大剂量(6-10mg/kg)静脉注射,由于抑制心脏而引起血管下降。
中药炮制技术:蜜炙法—麻黄
六、其他炮制方法
麻黄绒
标题 文本
炮制方法:取麻黄段,碾绒,筛去粉末。 成品性状:呈松散的绒团状,黄绿色,体轻。 炮制作用:作用缓和,适用于患有风寒感冒的老人、幼儿 及体虚者。
-9-
六、其他炮制方法
蜜麻黄绒
标题
炮制文本方法:取净麻黄绒,将定量炼蜜加适量的开水稀释, 淋入麻黄绒中拌匀,闷润至蜜汁被吸尽,置炒制的器具内,文 火炒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筛去碎屑。每100kg净麻 黄绒,用炼蜜25kg。
中药炮制技术
蜜炙法——麻黄
-1-
目录
壹 来源 贰 生药饮片制备 叁 炮制方法 肆 成品性状
伍 炮制作用 陆 其他炮制方法、成品性状及炮制作用
-2-
一、来源
本品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添加的干燥草质
茎。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本
-3-
麻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炮制首见于汗代《金 匮玉函经》。历代有蜜炒、炒黄等方法。处方用名有麻黄 、麻黄绒、炙麻黄、炙麻黄绒、蜜麻黄、蜜麻黄绒。
-6-
标题 文本
麻黄
四、成品性状
麻黄——呈圆柱形的段。表面淡 黄绿色至黄绿色,粗糙,有细纵 脊线,节上有细小鳞叶。切面中 心显红黄色。气微香,味涩、微 苦。
蜜麻黄——形如麻黄段。表面深 黄色,微有光泽,略具黏性。有 蜜香气,味甜。
-7-
五、炮制作用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散寒, 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作用。 生品发汗解表和利水消肿力强。用于风寒表实证,风水浮 肿。 蜜麻黄——蜜炙后性温偏润,辛散发汗作用缓和,以宣肺 平喘力胜。多用于表证较轻,而肺气壅闭,咳嗽气喘较重 的患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农本草经》:麻黄
麻黄,又称麻黄草,是《神农本草经》中的一种重要药材。
它在历
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中国药材之王”。
本文将从麻黄的
起源、药用价值以及传统应用等方面,探究麻黄在中医药学中的重要性。
麻黄生长在中国的北方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等省份。
自古
以来,麻黄就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药理研究和应用中
均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首次被记录在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可见其在古代医药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麻黄具有温肺散寒、祛风止痛、解表散寒的功效。
它所含的有效成
分为麻黄碱,具有刺激中枢神经、扩张支气管、提高心脏输出量等作用。
在中医药学中,麻黄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哮喘等肺寒症状。
另外,麻黄也可外用,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筋骨疼痛等病症。
麻黄是中药方剂中常见的药材之一,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最为著名的方剂之一是“麻黄汤”。
这个方剂由麻黄、桂枝、杏仁等药
物组成,主要用于治疗伤寒、温病等疾病。
麻黄汤具有解表散寒、发
汗解表的功效,被公认为神效方剂。
同时,麻黄还可以与其他草药进
行配伍,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
中医药学认为,麻黄具有温燥之性,可促进阳气上升,驱散风寒,
散寒燥湿等等。
它在中医临床中常用于治疗阳气不足、阴寒内盛等疾病。
在现代医学中,麻黄的药理作用已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其抗炎、
解痉、镇静、止咳等作用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尽管麻黄有着广泛的药用价值,但是由于其含有麻黄碱,因此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神经质等疾病的人不宜过量使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此外,麻黄也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长期大剂量使用。
总而言之,麻黄作为《神农本草经》中的重要药材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悠久的历史。
它在中医药学中被广泛用于治疗肺寒、风寒等疾病,为人们健康带来了福音。
然而,对于使用麻黄的人来说,应该谨记适量使用,以免引发不必要的副作用。
参考文献:
1.《神农本草经》
2.刘庆长.我国本草学原理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1.
3.曹志方.中国医学史[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