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白居易的双重音乐美学思想

合集下载

白居易音乐诗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二)

白居易音乐诗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二)

白居易音乐诗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的浅谈(二)正如艺术的核心本质是审美一样,艺术的核心功能也应该是审美,音乐艺术也不例外。

当白居易以艺术家的身份面对音乐时,他的注意力就集中到音乐的审美功能上了。

其“音乐诗”表现了诗人对音乐的审美功能的认识,这种认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音乐具有移情作用。

所谓移情,就是将外在的物象世界置换为琴乐里的精神世界。

简言之,就是在音乐的创造过程中,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手法,塑造一个鲜明的音乐形象,使意境更加深远,使音乐获得更感人的力量。

关于音乐的移情作用,早在《乐府古题要解》中就曾以伯牙学琴于成连的经过来说明。

白居易的很多音乐诗都涉及了音乐的移情作用,如“猿苦啼嫌月,莺娇语呢风。

移愁来手底,送恨入弦中。

”(《筝》)“弦”作为一件乐器的一部分,本来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体,只是因为将“愁”移入手底,然后把“恨”送入弦中,才使得原本毫无情义的“弦”,演奏出了肝肠寸断的音乐,这是因为人的情感已经移到了音乐中。

再如:“第一第二弦索索,秋风拂松疏韵落。

第三第四弦泠泠,夜鹤忆子笼中鸣。

第五弦声最掩抑,陇水冻咽流不得。

五弦并奏君试听,凄凄切切覆铮铮。

铁击珊瑚一两曲,水写玉盘千万声。

”(《五弦弹》)每一根弦都各自表达不同的意象,五根弦合奏又体现出另一番意境。

白居易在《和思旧乐》中对“音乐的移情作用”作了详细地阐述:“我为此山鸟,本不因人生。

人心自怀土,想作思归鸣。

……峡猿亦无意,陇水覆何情。

为入愁人耳,皆为断肠声。

”在白居易看来,山鸟、峡猿、陇水都本无情义,都只因为人将自己的情感移入到声音中,它才具有了巨大的感人心魄的威力。

第二,音乐具有联想作用。

与其他的艺术门类相比,音乐虽然具有长于抒情的优点,但并不长于叙事。

不过,这并不是否定音乐具有联想作用。

白居易的音乐诗就充分地利用音乐的联想作用,来表现诗人对音乐内涵的把握,以及诗人从音乐中得到的美的享受。

通过白居易的诗,我们似乎可以还有当时的场景,甚至“听到”音乐。

关于白居易及其音乐理论

关于白居易及其音乐理论

白居易及其音乐理论关于白居易及其音乐理论白居易及其音乐理论隋唐音乐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生于河南新郑县一个小官僚的家庭里。

他的童年是在政治混乱、民不聊生的年代里度过的。

这对于他后来能有一些同情人民疾苦的诗歌与理论有一定的影响。

贞元十六年,他开始跨入仕途。

元和三年被任为左拾遗。

当时,唐王朝日趋衰落,一班权贵掌握了朝政。

他们互相争权夺利,又不断横征暴敛,完全不顾人民的死活。

面对当时的现实,白居易曾几次上策,力图改革弊政,结果反而得罪了当权者,几乎引来杀身之祸。

元和十年以后,他早年受佛、道两家影响的消极思想渐渐抬头,不过他后来在杭州、苏州刺史任上还做了一些有益于人民的好事。

会昌六年逝世,享年七十五岁。

白居易很爱音乐,也很懂得音乐,而且还会弹琴。

他对音乐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主要集中在《与元九书》和《论礼乐》等几篇策问里。

首先,他认为,音乐是现实政治的反映。

他在《策林》六十四中就说:“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

在《策林》六十九中又说:“大凡人之感干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而形于歌诗矣。

”就是说,歌曲(音、乐)的产生是由于“事”刺激了人的情感的一种结果。

“事”就是与国家人民有关的社会事件,也是现实政治的具体表现。

这种“事”如果与他在《寄唐生诗》中所说的“唯歌生民病”联系起来,就可知道他是主张歌曲应当写人民的痛苦和指责现实政治的弊病的。

这种见解,在当时不能不说是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是很可贵的。

由此出发,他大声疾呼关键在改善政治,在《策林》六十四中他这样说道:“盖政和则情和,情和则声和,而安乐之音由是作焉”。

他对那些主张取消民间音乐专复“古器古曲”的极端复古派痛加批驳,他说,“臣故以为销郑卫之声,复正始之音者,在乎善其政,和其情,不在乎改其器,易其曲也”。

他认为乐器只是发音的工具,乐曲是音乐思维所表现的形象,所以它们之为“今古”,与音乐的好坏无关。

他警告那些极端复古派说:“言将此乐(雅乐)感神抵,欲望凤来百兽舞,何异北辕将适楚!”就是说,走这条路要改变现实犹如北去的车子要到南方的楚国去,是永远也达不到的。

第十三讲、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第十三讲、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反对“夷声”,有音乐亡国论倾向。 反对“夷声”
2、道、释杂糅
⑴道家之“淡” 道家之“ 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 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 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 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 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 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 ——《夜琴》 ——《夜琴》
▲强调政治因素对音乐艺术的决定作用;反 对是古非今;主张“ 对是古非今;主张“销郑卫之声、复正始之 音”;兼及审美主体思想认识的差异性对审 美结果的巨大影响。
⑵复兴礼乐 臣闻议者曰:“ 臣闻议者曰:“礼莫备于三王,乐莫盛于五帝, 非殷周之礼不足以理天下,非尧舜之乐不足以和神 人。是以总章辟雍、冠服簠 人。是以总章辟雍、冠服簠簋之制一不备于古,则 礼不能行矣;干戚羽旌、屈伸俯仰之度一不修于古, 则乐不能和矣。” 则乐不能和矣。”古今之论大率如此。臣窃谓斯言 失其本得其末,非通儒之达识也。何者?夫礼乐者, 失其本得其末,非通儒之达识也。何者?夫礼乐者, 非天降非地出也,盖先王酌于人情张为通理者也。 苟可以正人伦宁家国,是得制礼之本意也;苟可以 和人心厚风俗,是得作乐之本情矣。盖善沿礼者, 沿其意不沿其名;善变乐者,变其数不变其情。故 得其意,则五帝三王不相沿袭而同臻于理矣;失其 情,则王莽屑屑习古适足为乱矣。故曰行礼乐之情 者王,行礼乐之饰者亡,盖谓是矣。且礼本于
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 ——《策林》 ——《策林》
▲继承“物动心感”说,主张艺术应言之有 继承“物动心感” 物,反对脱离社会生活,具有现实主义倾向; 同时主张应采取适当形式让老百姓把心中的 情感发泄出来。
⑷“恶郑之夺雅也” 恶郑之夺雅也” 古琴无俗韵,奏罢无人听。……奔车看牡 古琴无俗韵,奏罢无人听。……奔车看牡 丹,走马听秦筝。众目悦芳艳,松独守其 贞。众耳喜郑卫,琴亦不改声。 ——《邓鲂张彻落第》 ——《邓鲂张彻落第》

浅谈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浅谈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浅谈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徐明哲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与他一生的际遇有很大关联。

其早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基本强调的是儒家正统的礼乐观念,继承了儒家思想中“平和”审美中有关音乐与政治及社会伦理属性的传统;崇雅贬夷,否定俗乐;出发点不离“和”与“兼济”;后期,他所喜欢的对象除了古琴乐曲之外,也有很多的俗乐和民间音乐。

相比传统的儒家正统音乐理论,在音乐欣赏中他更注重内心对于艺术本身的感受和体会。

白居易中对民间音乐的态度是有一个很大的转变的,因为早期思想上一直接受的是儒家正统音乐理论的教育,所以在理论层次对于民间音乐是一种排斥、否定的态度;而在后期,接触民间音乐后发现并欣赏到了俗乐的美。

这两种互相矛盾的态度在他的诗文中有很明显的体现,诗文的落脚点从前一时期的兼济,转为了“独善”。

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的矛盾性,首先应从他个人的际遇来看。

他是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官场中的一个中下层的“知识分子”,长期接受儒家教育思想与官僚身份的要求,导致他的一些思想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但随着后期生活际遇的变化使他的思想也随之而改变,我们可以将他的思想分为两个时期来看。

被贬江州,显然就是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前后发生转变的分界点。

在此之前笔者将其划分为白居易前段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在此之后,笔者将其划分为后段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

白居易早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比较集中和系统地体现在其诗作当中,从题材来看,描写乐舞的要多一些:如《策林》(卷六二至卷六五)与《试策问制诰》(卷四七)。

《策林》共有七十五门,其中《议礼乐》《沿革礼乐》《复乐古器古曲》三门专论礼乐;在其他的篇幅中也略有所提及。

从写这些作品的目的上来看,还是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长治久安。

在《策林》中白居易写到:“贞观之功既成而大乐作焉,虽六代之尽美无不举也;开元之理既定而盛礼兴焉,虽三王之明备无不讲也。

礼行故上下辑睦,乐达故内外和平。

”在白居易看来,音乐的功用在于它能够调和人的性情,使人从情感上觉得接受各种等级观念是理所当然的,音乐与政治是相辅相成的,礼乐制度的施行有利于帮助统治者维护国家统治,从而使内外和平。

论白居易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白居易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白居易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白居易(772~846)是中国唐代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文学生涯可以追溯到唐玄宗初期,其文学作品丰富多彩,即使在今天他的文学作品仍然受到极大的关注与欣赏。

本文将以白居易的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为核心,探讨其音乐美学思想的魅力所在,并思考它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白居易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大家,他不仅擅长长篇叙事诗,其浅墨扁笔的诗句更是令人着迷,例如他的《清明》、《神仙》、《潭州》等经典诗词,无一不是真情流露的动人之作。

但就其诗歌的类型而言,他最出名的要属以音乐为主题的“乐府诗”。

他的音乐诗写出了大自然令人着迷的神奇美景,以及人们内心深处的温馨情感,同时还提出了他对音乐美学思想的独到理解:一种于节奏而非声乐完美结合的美,是音乐最深层次的魅力。

白居易在他的音乐诗中,把自然中节奏与人类内心的感受结合得恰到好处,将节奏吟咏出令人动容的美,反映出他的音乐美学思想。

他认为节奏是人们表达感情的基础,能触及人们内心最深处:“歌既陶醉了草木,正可满足静中之心”,“歌乐如此,柔和入耳;百愁已尽,只应一声”。

正如白居易所言,音乐动人心魄,可使人感受到和睦、安逸和快乐。

在其“清明”中,白居易写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诗歌也展示了白居易对音乐美学思想的真挚理解。

白居易的音乐诗,以及其中所提出的音乐美学思想,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首先,其音乐美学思想强调了节奏的力量,即用节奏去表达感情,此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把握节奏,以实现自我表达;其次,他的节奏诗也可以令人们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去体验音乐的力量,了解其对生命的足够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音乐诗及其所提出的音乐美学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可贵的现实意义。

他的音乐诗体现了人们对节奏的尊重和遵循,并藉此表达自身的情感,白居易的音乐诗更是给予我们美丽且可贵的智慧。

论白居易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白居易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白居易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白居易(772-846)是唐代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音乐诗人之一。

他的音乐诗深受千百年来众多读者的喜爱,并被认为是中国古典音乐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白居易的音乐诗不仅是有关音乐的诗歌,而且还反映出他的音乐美学思想。

这些音乐思想从抽象的角度探讨了唐宋文化及其产生的影响,为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原则。

一、白居易的音乐诗白居易的音乐诗,按生活经历分成三部分:早期的浪漫抒情诗歌,中期的绅士主义和清新风格诗歌,以及晚期的谨慎思考诗歌。

早期的诗歌受到周代桂林民歌的影响,诗句朴实恬静;中期的诗歌则通过个人独白表达了他的思考和渴望;晚期的诗歌则更多地反映了他的音乐价值观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追求。

白居易还编排了多种不同类型的音乐,其中包括抒情性的诗歌、柔和浪漫的曲调、热情洋溢的抒情音乐、充满情感的吟唱诗歌、简单明了的旋律等等。

他常常将这种多种不同风格的音乐融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一种独特而吸引人的音乐诗。

二、白居易音乐美学思想白居易认为,音乐是一种力量,可以表达人类最深层的情感,也可以抚慰灵魂。

他认为,音乐的创作可以促进人的思想及精神发展,以及艺术的进步。

为了使音乐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白居易鼓励人们把心灵的渴望与优美的旋律相结合。

他认为,以美的旋律把深刻的思想融入音乐中,可以带来深刻的思想体验。

此外,他还提倡探索不同风格的音乐,发掘其中的精髓,将其融合在一起,从而创作出一种统一而具有感染力的高品位音乐。

例如,他将西洋和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创作出具有抒情感染力的音乐诗,使其成为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页。

总之,白居易的音乐诗以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深深注入了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史,并且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在当今社会,他的音乐诗歌仍然被广大众多的爱乐者和文艺爱好者所熟知,并用以倡导对古老文化不忘初心,继续探究深层次的理念和艺术精髓。

白居易诗词的音乐思想

白居易诗词的音乐思想

⽩居易诗词的⾳乐思想 ⽩居易是唐代伟⼤的现实主义诗⼈,也是卓越的⾳乐评论家,他写下了许多感⼈⾄深、流传深远的华丽篇章。

⽩居易,唐朝伟⼤的现实主义诗⼈。

他⼀⽣流传于世的诗作有2800余⾸,其中与⾳乐有关的有近700⾸。

诗中对各种⾳乐要素理解透彻,描写细致。

同时,这些篇章也是极为珍贵的⾳乐⽂化遗产。

⼀、⽩居易与乐器 ⽩居易酷爱⿎琴并善弹之。

正如他在《好弹琴》中所云:“本性好丝桐”,“⼀声来⽿⾥,万事离⼼中。

”⼜云:“七弦为益友,两⽿是知⾳”(《船夜援琴》)。

琴成为他赖以寄托、抒发情怀的精神⽀柱:“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阴⾬》)在诗⼈的⼼⽬中,除读书弹琴外,别⽆所求。

在《履道新居》中写着:“琴书中有得,⾐⾷外何求。

” ⽩居易不仅爱琴,⽽且弹得⼀⼿好琴。

“⾃觉弦指下,不是寻常声”(《寄崔少监》)。

在他家中还专门建造了⼀个琴亭,为弹琴会友所⽤。

他最喜爱的琴是“博陵崔晦叔所与”,其“韵甚清”。

琵琶也是⽩居易的喜爱,⼀⾸《琵琶⾏》更是将⾳乐的美妙与⽂学的意境相融合得妙绝⼊神。

诗⼈在《听曹刚琵琶兼⽰重莲》中写道:“拨拨弦弦意不同,胡啼番语两玲珑。

谁能截的曹刚⼿,插向重帘⾐袖中。

”对“胡啼”“番语”和胡⼈曹刚弹琵琶的⾼超技巧⼤加赞赏。

诗⼈在《云和》诗中写道:“⾮琴⾮瑟也⾮筝,拨柱推弦调未成。

欲散⽩头千万恨,只消红袖两三声。

”⾸句“⾮琴⾮瑟也⾮筝”就是指琵琶,“云和”为阳刚神灵之象征,从题名“云和”及诗意来看,诗⼈“散恨”不寄托神明,不寄托宗教,⽽只⽤美丽的⼥⼦弹“两三声”琵琶,即可消除⼀切烦恼——“千万恨”,可见诗⼈对⾳乐的独特见解和对琵琶的钟爱。

除琴、琵琶之外,⽩居易对筝、筚篥、芦管等都有研究。

诗⼈在⾳乐⽅⾯可谓有着深厚功底,这显然与他平⽇对乐器的了解和思考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才能将⾳乐和⽂学结合得⽔乳交融,恰如其分。

⼆、从《琵琶⾏》看⾳乐在⽩诗中的表现 ⽩居易的《琵琶⾏》历来为⼈们所称道,被认为是中国诗史上写⾳乐的`最为杰出的⼀⾸,其写作技巧⾮常⾼妙。

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浅谈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摘要:白居易,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和这一时期重要的音乐代表人物。

一生酷爱音乐,故能深入到音乐的内部且能发现某些规律,从而能道前人所未道。

但他的论乐思想并未越出儒家礼乐思想的藩篱,而且在对待音乐领域长期争论的诸多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矛盾,这种矛盾既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大多以崇儒垂范、“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反映出中国文化儒、道互补的人文特征。

关键词:古乐;今乐;正始之音;郑卫之音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102-01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发起者。

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卓有建树的音乐美学家。

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这就决定了他对音乐的一些看法。

一、白居易认为“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发起者。

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卓有建树的音乐美学家。

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这就决定了他对音乐的一些看法。

白居易首先肯定音乐可以反映政情与民情以及政治的好坏,决定人民的喜怒哀怨的感情,而人民的情感又对民间音乐的欢乐与否起着重要的影响。

白居易认为,音乐是可以反映政治的。

他说:“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

盖政和则知情和,情和则声和,而安乐之音由是作焉;政失则情失,情失则声失,而哀淫之音由是作焉。

斯所谓音声之道与政通矣。

”白居易认为,音乐是由声音组成的,声音是由感情的表达而发出的,感情是由政治因素所决定的。

政治和平感情的表达也就和平,感情的表达是和平的声音也就是和平的,而安乐的音乐也就由此产生了;政治放纵感情也就会表达出放纵的因素,感情放纵也就会使声音放纵,而哀淫的音乐从此就产生了。

这就是所谓音乐的道理是与政治想通的啊。

音乐与政治想通这主要表现在,人是这个社会的主体。

论白居易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白居易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白居易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白居易(约公元772~846年),西晋末期的伟大文学家,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典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著名诗作《渔家傲秋思》通过平实而幽默的语言,唤起了人们对宁静渔家生活的思索,这首诗也被称为“白氏宗室”。

白居易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他创作了大量的有关音乐的诗歌,这些诗都有着独特的音乐美学思想。

本文就是针对白居易的音乐诗,试图从美学思想的角度,探讨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白居易的音乐诗描述的是宁静的景象,但又能够感受到深刻的思想。

他创作的诗极具诗意,深具哲理,朴实而又能够表达真情实感。

例如,《秋思》在唐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其中有一首诗:“晚风又细雨,天气有变。

早知今日,到明日了。

”这里充满诗意,象征性的表达了一种忧郁的情怀。

另一首《春夜喜雨》的诗句:“天涯何处无芳草,唯有秋风两股劲。

”这里简洁而又富有诗意,说明白居易以隐喻的手法把几乎所有的景物都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此外,白居易也将音乐美学思想融入诗歌之中,从而发挥出更丰富的美学效果。

他的作品中,多采用绕口令的诗句,发挥出韵律重复、韵脚跳跃等特色,也极富音乐性。

《青玉案寻隐者不遇》中的诗句“杨柳依依千条斜,桃花尽日独自开”就有着相当优美的节奏,它将抒情清新的静谧融入了形象优美的描写之中。

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在以美景为主的情节中,宛如演唱者的吟咏,又能使人们体会到深层的哲理。

最后,白居易的音乐诗不但能融合文学与音乐,还让诗歌变得更深刻,他的音乐诗歌表达的正是他的美学思想:感受芳草的美,感受山水的宁静,最终可达至“心无瑕”的境界。

在白居易的诗歌中,无论是形象的传达还是诗篇的安排,都能体现出他坚持的美学思想:“芳草衰荣易自知,宁静美貌最是难”。

他的这种美学思想强调的是心地真挚、表达的淳朴、心灵的宁静以及清新的景色。

白居易通过他的音乐诗,把这种美学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音乐诗是具有深刻诗意抒情和美学思想的作品。

志在兼济 行在独善——白居易诗歌、文集所折射出的音乐美学思想

志在兼济 行在独善——白居易诗歌、文集所折射出的音乐美学思想
的坚决捍卫者 。在如何推行礼 乐的问题 上,他 又提 出要 “ 行礼 乐之情 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行礼 乐之饰” ,对 本末倒 置、食 古不化 的腐儒 思想
进行 了有力的批判 。白居 易曾 自比陶潜 ,追求一种恬淡 、 怡然 的情趣 。 从他 的诗歌 文集中不难发现 ,道家音乐关学思想也深 刻影响 了他的审 美趣味 ,使他 的音 乐美学思想 当中呈现 出儒 、道、佛 三者融合 的意味 。 关键词 :正始之音 郑卫之 声 礼 乐 美学思想
时的高超技艺 , 继而又 从听众 中一位方士 赏乐后 的反应来侧
面 描 写 时人 对 五 弦 弹 的喜 爱 和 痴 迷 程 度 , 这 些 描 写 都 不 是 但
白居 易 是 唐 代 继 杜 甫 之 后 又 一 位 伟 大 的现 实 主义 诗人 。
他一生爱好音乐 ,能弹琴 ,善鉴赏音乐更擅长用诗文描绘音 乐 。自居易有 自编 的 《 白氏长庆集 》传世,收录诗文计三千 七百余篇 , 中论及音乐 的大约有三十余篇 ,从中可 以管窥 其 其蕴含的音乐美学思想 。 中国古代文人大 多“ 达则兼济天下 , 穷则独善其身 ” ,在这方面 ,白居易是一个典 型;中国古代

唱再三叹,曲淡节稀声不多 ,融融曳曳召元气 ,听之不觉
心平和 。人情 重今多贱古,古琴有弦人不抚 。更从赵璧艺成
来 ,二 十 五 弦 不 如 五 。
这 首诗先 从正面 来描写琵 琶演奏 家赵璧在 演奏五 弦弹
1 5・ 】
2 1年第六期 《 02 音乐创作 》
之今 古 也 。何 以考 之 ?若 君 政 骄 而 荒 ,人 心 动 而 怨 ,则 虽 舍 《 原 磬 》与 《 国乐 》真 是 一 对 矛 盾 的观 点 ,颇 有 意趣 。 华 骠

浅析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论文】

浅析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论文】

浅析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摘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生热爱音乐,并在音乐美学方面有其独特的见解。

其音乐美学思想有生平阅历的特色、积极向上的一面,但是,其音乐美学思想也有转变、矛盾的一面,在研究其音乐美学思想时要结合他的生平和诗作论着才能达到“知人论世”。

关键词:白居易;音乐;美学思想;Abstract:Bai Juyi, a great poet of the Tang Dynasty, loved music all his life and had its own unique views on music aesthetics.The aesthetic thought of music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fe experience, but a positive side, the aesthetics of music has changed, contradiction, in the study of the aesthetic thought of music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his life and poetry works to achieve “zhirenlunshi”.Keyword:Bai Juyi; music; aesthetic thought;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热爱音乐擅弹古琴,精于欣赏并着有上百篇关于赏、咏、琴、歌、舞、乐的诗篇,更有专门文章论述自己对音乐鉴赏、音乐改革等的见解,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其音乐美学思想。

白居易的《策林·六十二·仪礼乐》、《六十三·沿革礼乐》、《六十四·复乐古器古曲》等专门的音乐论着,对音乐美学的贡献无疑是出类拔萃的,具有很高的音乐美学研究价值。

一、白居易积极向上的音乐美学观(一)音乐与政治互通的音乐美学思想白居易认为音乐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

白居易的音乐思想及《琵琶行》的音乐形象

白居易的音乐思想及《琵琶行》的音乐形象

白居易的音乐思想及《琵琶行》的音乐形象《琵琶行》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杰作。

它的成就,充分显示出诗人巨大的、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白居易根据自身的遭遇、情感、经历和现实生活中的琵琶女、前人描绘的琵琶女形象,量身打造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白居易式”的琵琶女形象。

本文研究了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生于河南新郑县一个小官僚的家庭里。

当时宦官擅权,政局混乱,他不愿卷入这个漩涡,便要求外出,因此又到杭州、苏州等地任刺史。

晚年辞官,在洛阳闲居。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做。

《琵琶行》显示出唐代叙事诗的新发展,全诗层次变化分明,情节组接曲折,思绪起伏回旋,情感发展线索十分清楚。

诗人高超的音乐描写技巧和妙笔生花的创作匠心,在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和谐韵致中得到了传神表现。

自然的琴上之音,有似主人公如泣如诉,欲断还流的情感长河,成功地塑造了形象生动的音乐意象,读之有味,辨之无迹。

在现实之情与幻化之趣中渗透着诗人心情的无穷变化,闻其声而洞彻其情,形成难以言传的感受。

诗人内心郁积的难以言传的幽恨全溶解在细致入微的音乐描写之中,如盐之化于水,味之有觉,视之无痕,成功地实现了音乐艺术向语言艺术的转化。

一、《琵琶行》写作背景《琵琶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它与姐妹篇《长恨歌》交相辉映,堪称中国古典叙事诗宝库中的一对明珠。

这首长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诗人被贬官江州时期。

前一年的六月,唐帝国首都长安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主张打击藩镇势力的宰相武元衡,一天上早朝时被藩镇收买的刺客暗杀。

当时在朝中任左赞善大夫(陪侍太子读书的闲官)的白居易,出于一个朝臣的义愤,积极上书要求逮捕凶手,以雪国耻。

这一正义行动本属无可非议。

由于他在此之前写了许多抨击朝政、切中时弊的讽喻诗,如《秦中吟》《新乐府》中的许多诗篇,矛头直指以大官僚、宦官集团为代表的腐朽势力,几乎刺痛了所有权贵的心。

他们为之“不悦”、“变色”、“扼腕”、“切齿”,刻意寻找口实,以图报复。

简论白居易“中和”音乐美学思想

简论白居易“中和”音乐美学思想

简论白居易“中和”音乐美学思想作者:陈益润周玄辉来源:《艺术评鉴》2017年第22期摘要:白居易世敦儒业的家庭成长环境,早年颠沛流离的成长经历,初入仕途的政治热情,使其具有了“崇雅斥郑”的音乐审美活动取向,美学特征表现为“中和”之美。

关键词:白居易“中和” 音乐美学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2-0053-02一、白居易家学渊源及早年经历唐代宗大历七年(772),白居易出生于河南省新郑市,当时其父白季庚四十四岁,母陈氏十八岁。

他出身于一个“世敦儒业”(《旧唐书·白居易传》)的书香门第,与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有关,据《太原白氏家状二道》称:白居易的祖父白锽,“幼好学,善属文,尤工五言诗,有集十卷。

年十七,明经及第”。

父白季庚,也是“天宝末明经出身”。

他的外祖父陈润,亦是明经出身,曾任鄜城县尉,是大历中有知名度的诗人。

白居易的家庭可以说是书香门第之家,家学渊源深厚。

白居易年幼时代,正值安史之乱后,强藩剧镇割据称雄,时而互相攻伐,时而连兵抗拒朝廷,战祸连年,民不聊生,河北、山东、河南一带,为害更甚,白居易从此开始了辗转多地的生活。

《将之饶州江浦夜泊》诗云:明月满深浦,愁人卧孤舟。

烦冤寝不得,夏夜长于秋。

苦乏衣食资,远为江海游。

光阴坐迟暮,乡国行阻修。

身病向鄱阳,家贫寄徐州。

前事与后事,岂堪心并忧?忧来起长望,但见江水流。

云树霭苍苍,烟波淡悠悠。

故园迷处所,一望堪白头!全诗的意境和感情基调是沉重而沉郁的。

这一年,二十七岁的诗人已经备尝生活的苦涩和人生的艰辛了。

二、“中和”之美思想源流西周末年的史伯、春秋末的晏婴在论述社会政治问题时认为“声一无听”“和六律”才能“充耳”,认为音乐是诸多因素“相成”“相济”所构成。

老子对对史伯、晏婴的思想进行哲学概括提出“音声相和”的命题。

后来医和、伶州鸠则强调音乐必须“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必须“考中声而量之以制”,即认为只有“中”而不“淫”,合乎一定的律吕才能成就音乐之和。

《琵琶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与音乐美学思想

《琵琶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与音乐美学思想

《琵琶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与音乐美学思想【摘要】《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修辞手法和音乐美学思想,展现了对人生和悲愤之情的表达。

在比喻与象征方面,诗中琵琶的弹奏被比喻为人生的艰难与坎坷;对比与排比则突显了人生命运的无常与反复。

音乐美学思想体现在诗中的节奏与韵律,将琵琶的音乐与人生的波澜相互映衬,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

声音的变化与表现也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情感共鸣。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和音乐美学思想,白居易成功地传达出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人生沉浮的感慨,使《琵琶行》成为了一首永恒的诗篇。

修辞手法和音乐美学思想在该诗中的综合作用,使读者在阅读中不仅感受到音乐之美,更领悟到人生之意义。

【关键词】《琵琶行》、修辞手法、音乐美学思想、比喻、象征、对比、排比、节奏、韵律、声音的变化、表现、综合作用。

1. 引言1.1 介绍《琵琶行》《琵琶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绝世名篇之一。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通过描绘一个弹奏琵琶的女子的形象,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种种悲欢离合,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与悲伤。

《琵琶行》通过女子弹琵琶的形象,巧妙地运用了比喻与象征,将琵琶比作人生的苦乐和无常,寄托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不可挽回的深切感慨。

在诗中,琵琶的弦断音绝无疾而止,如同人生中的悲欢聚散,而琵琶声如泣如诉,道出了人们对过往岁月的留恋与不舍。

通过介绍这首诗的主题和意境,我们可以感受到《琵琶行》所展现的修辞手法与音乐美学思想的深刻内涵。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饱含哀思的咏史之作,更是一部集音乐美学与情感表达于一体的艺术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琵琶行》中的比喻与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与音乐美学思想的体现,以揭示其在整个诗歌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1.2 修辞手法与音乐美学思想的重要性《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唐朝宫廷琵琶女的悲惨遭遇和对流亡生活的思念。

从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探究其音乐美学思想

从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探究其音乐美学思想

从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探究其音乐美学思想一、白居易的生平及创作生平。

白居易是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现存的诗近三千首,在诗歌理论方而,白居易主张反映现实,他的诗作大多抨击当时的腐败政治,揭露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贫困生活和悲惨遭遇,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白居易在艺术上是一位勇敢的革新家,他与元镇等提倡的“新乐府运动”,是唐代诗歌创作中一场很具影響的革新运动,他还写下了《新乐府》五十首,代表了新乐府运动的最高成就。

白居易的诗作形象鲜明、通俗易懂、自然流畅,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不少诗歌还具有民歌风味,很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欢迎。

白居易同时又是一位精通音律的大诗人。

在白居易众多音乐诗中,还隐藏着许多音乐关学观点,大都散落于白居易的音乐诗和《策林》中,现就其音乐生活及其音乐美学思想进行论述。

音乐创作。

①《琵琶行》。

《琵琶行》是我国唐代现实主义叙事诗的经典之作。

白居易以精湛的写作手法从不同角度对琵琶曲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

在诗电“琵琶”是一个帮助诗人表达情感的工具,诗中将诗人所有的情感、意境、风格全部依托在琵琶所奏乐曲之中,诗中对琵琶的形制、演奏技法等作了形象、生动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对琵琶这件乐器细致入微的观察,如琵琶的形制、性能、演奏技巧等,通过描绘性的手法表现出音乐的关。

另外,作品中的描绘也反映出唐代空前盛世的景象,诗中出色的音乐描写使诗作充满强烈的视听效果,表现出诗中有乐,乐中有诗的通感关。

②其他诗乐创作。

音乐在白居易的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酷爱诗、酒、琴,白居易对音乐,特别是对古琴十分钟爱,这在他的诗中也均有记载,如:“酒既酣,乃自援琴,操宫声,弄《秋思》一遍。

若兴发,命家憧调法部丝竹,合奏《霓裳羽衣》一曲。

”这是白居易的一首著名的诗作,诗中一开始就表现出他喜爱音乐的本性,听到音乐就可以忘掉人世间的一切烦恼忧愁,诗人通过音乐寄托自己的情感。

二、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道家美学思想。

【课外阅读】试论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课外阅读】试论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课外阅读】试论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公元772—864年),祖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出生在河南省郑县。

二十八岁(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中进士,三十岁中“拔萃”甲科,任秘书省校书郎,三十四岁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的考试,以第四名入选,任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

后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宰相武元衡、御史中丞裴度被刺,武身亡,裴重伤。

白居易因上疏请速捕贼,得罪了当政者,被贬为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

元和十三年,白居易得到朝中要人的援助,升为忠州(治所在临江,即今四川省忠县)刺史。

以后又曾任主客郎中、知制诰、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太子少傅、刑部尚书等职。

晚年寓居洛阳,号称“香山居士”,人称“白香山”。

曾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是继杜甫以后唐代又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现存诗近三千首,不仅数量为唐代诗人之冠,而且有许多传世的名篇。

白居易恰好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走向崩溃的历史时期,他自己从入仕到被贬为江州司马一段,在政治上都是积极进取的,曾写出著名的《策林》七十五篇,针对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教等方面的弊端提出了一系列切合实际的改革意见。

在诗歌理论方面,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1),故这些诗能紧密地结合现实,抨击当时的腐败政治,揭露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贫困生活和悲惨遭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白居易在艺术上是一位勇敢的革新家,他与元稹等提倡的“新乐府运动”,乃是唐代诗歌创作中的一次成绩卓著的革新运动。

他还写下了《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代表了新乐府运动的最高成就。

白居易的诗形象鲜明、平俗易懂、自然流畅,形成了自己的诗歌风格,不少诗歌还具有民歌风味,很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白居易又是一位精通音律的大诗人,他的音乐、舞蹈诗的数量之多,冠居唐代诗人的首位,其艺术成就堪称第一。

白居易音乐美学研究

白居易音乐美学研究
在白居易的人生经历中,对音乐美的追求是 一个比较关 键 的 方 面。 他 自 诩 痴 情 诗、琴、酒 三 事,足见其对古琴等音乐形式 的 挚 情。比 如 在 《好听琴》中,即有“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的 表白,又有“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的陶醉② , 其作为我国艺术史上较为经典的论乐诗篇,全景 式地展示了诗人以聆听音乐语言为本性、以音乐 的美来消忧解愁的心境,因此才会在悠扬舒缓的 琴声中忘我,在音乐中沉醉心扉,让自己的真实 情感与琴弦联袂和鸣。
一、音乐与政治
(一)“乐由政出”的认知 在白居易的音乐美学理念系统中,对审美情 趣与生活现实充分熔接极为重视,体现了其“乐 由政而出”的清晰认知,这和当代音乐艺术要伴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而实施全面创新 的要求保持一致。他认为乐者总是 “本于声”, 而这种声音则是自身情感的表露,往往与政治以 及 社 会 密 切 相 关,因 此 音 乐 的 形 成 以 及 美 感 释 放,都以“政”和“情”为主要来源,并且会随着社 会的进步而变化发展。所以建议统治者倡导健 康向上的音乐艺术,并应该体恤民生,廉政富民。 他的这些观点 与 我 国 《乐 记 》中 强 调 的 “乐 于 心 生”是完全一致的,体现了我国音乐艺术普遍关 注苍生、由情而动、朴素自然的人文情怀。 (二)“乐与政通”的自觉 在音乐美学理念系统中,白居易的认知观点 是“乐与政 联 袂 融 合 ”,而 且 音 乐 艺 术 对 于 促 进 时政的进步和民生和谐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音乐与情感
(一)情感至上的音乐之美 白居易十分重视情感在音乐中的重要性,他 曾在《与元九书》中写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莫始乎言,莫 切 乎 声,莫 深 乎 义。 诗 者:根 情、苗 言、华声、实义。上自圣贤,下至愚矣......未有 声入而不 应,情 交 而 不 感 者。”⑤ 其 对 诗 的 四 要 素:情、义、言、声 作 了 形 象 的 概 括,白 居 易 将 “情”视为 根 本,情 感 是 决 定 音 乐 打 动 听 众 的 重 要因素,即所谓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然后才 能“深乎义”。情感始终在其作品中占有至高无 上的地位,例 如 他 在 《琵 琶 行 》中 如 是 说:“转 轴 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别有幽愁暗恨 生,此时无 声 胜 有 声 ”,处 处 体 现 了 白 居 易 在 善 于 捕 捉 他 人 情 感 的 同 时,更 善 于 将 情 感 贯 穿 全 文,即音乐中的情感是联系诗人与乐人彼此思想 的纽带,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淡然放达的闲适之美 白居易一生痴迷于音乐,即使到了晚年也会 每天抚琴、吟曲、饮酒、赏乐,在《朝课》中他就戏 称自己每天都要“蕊珠讽数篇”,且要“秋思弹一 遍”,并称即使有友人来访,也要 “从容朝课毕, 方与客相见。”可见这种对音韵的钟爱已经到了 如痴如醉的地步。还有一点更体现了他对琴韵 的 执 着,其 外 出 旅 游 或 者 访 友 时 也 每 每 携 琴 而 行。这种情景 在 《船 夜 援 琴》中 存 在 细 腻 的 描 绘:“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又称自己“心静 即声淡,其 间 无 古 今。”算 是 对 自 己 钟 爱 音 乐 的 一种归纳。 纵观白居易 的 生 平 经 历,可 谓 曲 折 重 重,所 幸的是他一直没有放下词、诗创作,也没有放下 与音乐的缘分。晚年的他回望人生的轨迹未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家白居易的双重音乐美学思想
一、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一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

是唐代存诗最多的诗人。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今存诗文约3700 余篇。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是《孟子?尽心(上)》首次提出,白居易在《卷四十五?书序? 与元九书》中引用。

这也是白居易一生的写照。

诗人白居易一生也酷好音乐,他的生活时时与音乐相伴,他的众多诗文记述了唐代社会乐舞生活的诸多方面从白居易的自述来看在《七德舞》中白居易有诗句曰“元和小臣白居易,观舞听歌知乐意”1 从白居易社涉及音乐方面的诗作,在《全唐诗》中载有三百三十首左右,占全部诗作的百分之十左右。

他爱听音乐爱看舞蹈,曾写下千古名篇《琵琶行》及《小童薛陶阳吹筚篥歌》等大量听乐诗;喜爱《霓裳羽衣》、《绿腰》、《水调》和《杨柳枝》等歌舞曲;自己也会演奏乐器以及演唱歌曲。

他尤喜爱弹琴听琴,对琴乐有很深的心得。

在他的诸多诗词中均有体现。

二、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白居易的音乐思想正如秦序先生所称是崇雅与爱俗的矛盾组合,这也正是由于多层次的白居易的音乐美学观的发展变化的原因。

2
(一)崇雅
首先,白居易肯定音乐的政治作用和音乐内容的重要性。

他认为“音声之道,与政通矣”。

“臣闻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

盖政和则情和,情和则声和,而安乐之音由是作焉。

政失则情失,情失则声失,而哀淫之音由是作焉。

”3他认为(复古)乐、声、情都服务于政,政为第一义。

白居易接受儒家的乐论思想,他进一步说明“礼”、“乐”两者的关系。

他说:“礼者纳于别,而不能和也,乐者致于和,而不能别也。

必待礼以济乐,乐以济礼,然后和而无怨,别而不争。

是以先王并建立国,故理天下如指掌耳”。

在白居易看来,音乐在于它能调和人情,稳定人心,使人从情感上接受各种等级观念而安分守己,不乱时政。

对于雅乐与郑声:在《复乐古器古曲》中,提出了“正始之音”一词,主张“销郑卫之音,复正始之音”。

孔子认为挑动人欲之情的郑声是坏乐,必须放逐。

他认为乐器只是发音的工具,乐曲只是音乐思维所藉以表现的形象,音乐的好坏,并不是在于乐器、乐曲之为古代或是现代,改善音乐,并不在于改变乐器,乐曲,而在于改善政治。

4 同时他认为必须“少抑郑声”这样才能使音乐“合而不流矣”。

白居易对华声与“夷声” (少数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也采取同样的态度,对琴与其他器乐、对古乐与今乐采取不同样的态度。

在诗中均有所体现。

(二)爱俗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白居易提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响亮口号。

我们从白居易大量的适闲诗、感伤诗和律诗的诗中可以清晰看到中唐时期民间音乐的发展。

他赞美民歌、新曲,如:“《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

古歌旧曲君休听,听
取新翻《杨柳枝》。

”……5 管息弦繁拍渐稠,《绿腰》婉转曲终头。

诚知《乐世》声声乐,老病人听未免愁。

6
他不仅赋诗赞美,而且为之填词,如《竹枝词四首》、《杨柳枝词八首》即是。

《杨柳枝二十韵》有小序云:“《杨柳枝》,洛下新声也。

洛之小枝有善歌之者,词章音韵,听可动人,故赋之。

” 7
同时他对于歌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主张“唱歌兼唱情”。

其《问杨琼》说: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

欲说向君君不会,试将此语问杨琼。

8 此即主张声情并茂,反对为歌唱而歌唱,对后世唱论有深远影响。

又其《竹枝词四首》之四涉及歌曲中的词曲关系,与此意相通: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

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他的思想矛盾在于他提倡“复正始之音”,又揭露雅乐的腐朽性;他提出“声之邪正,不系于器之今古也”,又反对新声新乐新器;他提出“夷声邪乱华声和”,又对《霓裳羽衣曲》大加赞赏;他留恋“太古声”又喜爱新词新曲;他在言论中反对民间音乐,又在实际中喜爱民间音乐。

(三)原因分析
一方面,从白居易《策林》撰写的前后经过表明,它们本为参加国家科举考试而作,其好坏成败直接关系前途命运。

因此他的言论一定是遵循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观念。

但是,白居易所处
的中唐时期,在经过安史之乱之后,李唐王朝重新恢复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但是内部矛盾重重,政治上中央集权和地方藩镇割据势力的矛盾,文化上儒家传统思想与佛老思想的对抗。

作为白居
易来说,他一方面接受传统的儒家思想。

而另一方面他又看到盛唐走向衰
落的原因是统治者的无能。

所以他的音乐思想在传统和现实中挣扎。

而崇雅种种言论可能更多是站在“为邦”的角度。

另一方面,我们也许可以从中唐社会状况和白居易自身的两个方面找到答案。

从社会方面来说,中唐时期的时局动荡,宫廷中大量优秀的乐伎乐人流落民间,间接促进了音乐的传播和蓬勃发展。

从白居易自身来说,他从被贬江州开始了宦游生涯,先后又任职忠州刺史,杭州刺史。

这样使他有更多机会可以接近民间音乐,感受到民间音乐的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