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来源、内涵及其发展
2013年6月第6期总第232期理论学刊T heor y Jour nalJ an.2013N o.6Ser.N o.232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来源、内涵及其发展尹玮煜,尹保云(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1)[摘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一方面继承了黑格尔,另一方面又从物质生产和交换出发而认为世界历史只是从资本主义时代才开始,从而明显区别于从启蒙思想家到黑格尔的人类历史整体性思想。
弗兰克等新马克思主义学者用向前追溯资本主义的方法来否定欧洲中心论,但却陷入了单纯的经济视角。
就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发展而言,不仅需要重新审视从启蒙思想家到黑格尔的思想,也需要重新研究西欧现代化启动之前中国与西方的文明交漉历史。
【关键词)马克思;黑格尔;弗兰克;世界历史(中圈分类号】K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09f2013)06-0008-05世界历史的概念不仅关系着现代文明起源问题的解释,也关系到对人类文明的建构逻辑的理解。
20世纪末以来,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学界发起并推动了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研究,不断有相关的著作和论文出版和发表,但总体看来,这一研究目前仍还处在开拓阶段。
国内的研究成果常局限于对马克思具体论述的解读,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学者虽然带着批判精神而力求突破,却因受到狭窄的经济视角的限制而影响了理论建构。
本文拟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的来源、内涵以及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突破思路作一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就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从启蒙思想家到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概念世界历史的思想产生于欧洲启蒙时期,到18世纪已经十分清晰了。
启蒙时期的世界历史概念主要是论述了不同地理环境、不同肤色的人的本性的一致性,并强调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
意大利历史学家维柯认为,世界各民族尽管由于地域不同但本性却一样,语言虽然不同却有着共同的“心头辞典”。
他在论述自然法时还提出了人类文明在世界范围内交汇的思想:“各部落自然法都是在互不相识的各民族中分别创始的,后来才由于战争、信使往来、联盟和贸易,这种部落自然法才被承认是通行于全人类的”…(P1㈣。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一、本文概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一篇旨在深入剖析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理论的重要文章。
本文将通过对马克思原著的解读,结合历史与现实,阐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观点、核心内容和历史地位。
文章将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背景、主要观点、方法论特征以及当代价值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框架。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包括世界历史的概念、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过程以及主要观点。
我们还将指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今世界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为后续的详细论述奠定基础。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观点和方法论特征,从而为我们认识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把握时代潮流提供有力的理论武器。
我们也希望通过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探讨,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全球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背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他所处的历史时代和社会环境中。
19世纪中叶的欧洲,工业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这种社会变革为马克思提供了观察和思考世界历史的广阔舞台。
在学术背景上,马克思深受德国古典哲学、政治经济学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影响。
他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特别是其辩证法的思想,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和冲突。
同时,马克思也深入研究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的著作,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还积极参与了工人运动,亲身感受到了工人阶级的苦难和斗争。
这使他更加关注社会阶级问题,深入思考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危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开始构建自己的世界历史理论。
他认为,世界历史不是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孤立发展,而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在相互交往和互动中形成的整体。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及其在当代的启示-2019年精选文档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及其在当代的启示一、“世纪历史”理论的形成、内涵及其价值(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关于世界历史的描述最早是出现于1846《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世界历史理论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一同被提出,作为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个组合部分。
而后马克思又在自己多部著作中更加具体的阐释了“世界历史”理论,如早期的《共产党宣言》,以及中后期的《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逐渐形成了马克思完整的“世界历史”理论体系。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形成发展的时期,正处于西方地理大发现的时期,整个世界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三角贸易”,“日不落”帝国的产生都让贸易开始由区域之间向着全球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生,让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力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纺织和交通运输行业。
在思想方面,当时整个西方都奉献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讲求出口拒绝进口,西方国家将自己的货物开始流入世界各地,而世界其他国家的真金白银也流向西方国家,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也取代封建主义开始成为世界霸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马克思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意识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将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纳入其体系之中,也在逐渐改变每一个国家的历史。
同样的,生产力的交往促进了交往方式的普遍发展,交通和通讯行业的发展使得生产力和资本可以向着更加广阔的市场迈进。
马克思还说过资本是具有扩展性的,一国市场无法满足本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时候,资本就会外扩,资本的扩展性又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也加速了世界历史形成这一过程。
正是在?一系列的条件之下,马克思改变了其最早唯心的,独立的历史观,开始认识到历史的发展具有世界性,受到生产力的巨大影响,形成了唯物的世界历史观。
(二)世界历史观的内涵及其价值总结而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核心讲的是生产力的变革让历史有各个国家单独的国别历史变成了统一的世界历史,即生产力的世界化。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简述社会科学方法中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关系马克思优秀通过的课程论文摘要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是辩证思维的重要原则。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各门科学知识体系,都离不开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原则。
这个原则既带有规律的性质,也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是人类科学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厘定历史与逻辑的科学内涵,考察历史和逻辑的关系,探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前言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的思想,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以唯心主义的形式提出来的。
他认为,整个宇宙和人类历史的发展都是绝对观念的外部表现,“历史上的那些哲学体系的次序,与理念里的那些概念规定的逻辑推演的次序是相同的。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第34页)由此,他提出了关于逻辑的和历史的相统一的深刻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在批判地改造黑格尔哲学的同时,也批判地改造了他关于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的思想,抛弃了黑格尔强加给这一思想的唯心主义成份,使这一思想成了科学的方法论的原则。
并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为我们正确运用这一原则和方法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例如,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灵活而正确地运用逻辑的与历史的相统一的方法与原则的一部光辉著作。
关键字历史逻辑统一马克思黑格尔正文逻辑的和历史的统一包含着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着的两个问题。
第一是逻辑的东西与历史的东西相统一的问题;第二是逻辑的方法与历史的方法相统一的问题。
一.首先,历史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是统一的。
所谓历史的东西,是指客观事物本身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过程;所谓逻辑的东西,是指人的思维对上述历史发展过程的概括反映,亦即历史的东西在思维过程中的再现。
真正科学的认识应当是现实历史发展过程的反映。
从运动、发展、变化的观点考察事物,历史地看问题,就是要使我们思维的逻辑与历史进程相一致。
换句话说,就是逻辑的东西必须符合历史的东西,思维运动的逻辑必须和思想发展史相符合。
试谈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试谈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对历史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严肃探索和科学论断。
它从客观历史整体的高度深入考察并论证了人类社会在生产力推动下由分散向整体的发展趋势。
指出这种趋势就是从民族性和地方性的历史向普遍性和世界性的历史的发展和转变,世界历史的未来就是共产主义,人类本身则同时从地域性的封闭条件下的个人向世界历史性的自由发展的个人转变。
它是我们认识全球化和当代社会发展进程的一把钥匙,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标签: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现实意义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来看待历史、解释历史的结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在1845-1846年所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先提出的。
此后,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中作了进一步阐述,一直到晚年的《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趋势、发展动力、发展道路、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性及衡量世界历史发展的价值尺度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从而形成了马克思较为系统的世界历史理论。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主要思想(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决定性力量在马克思看来,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由神或人的意志决定的,而是由物质的事实所决定的。
它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即生产力、分工和交往的发展。
伴随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不断扩大,广泛的分工使得人与人的交往联系具有了普遍性,从而使民族的、地域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成为可能。
尤其在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飞速发展,自然状态下的小生产逐渐发展为资本主义社会化的大生产,形成了各民族之间在生产方面的相互依赖和联系,这就使得原来的民族史和国家史打上了世界的烙印,使世界联成一个整体。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从“大历史观”角度看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存 在 的 , 为 世 界 史 的 历 史 是 结 果 ”]它 是 工 业 生 产 和 商 品 交 作 [. 2
换 的结 果 。
《 产 党 宣 言 》 后 , 为 马 克 思 视 域 中 的世 界 历 史 理 论 本 质 共 等 认
上是一种“ 大历 史 观 ” “ 种 历 史 观 就 在 于 : 直 接 生 活 的 物 。 这 从 质 生 产 出 发 阐 述 现 实 的生 产 过 程 ,把 同这 种 生 产 方 式 相 联 系
的 核 心 和 价 值 旨归 。 产 力 和 交往 的扩 大是 “ 生 大历 史观 ” 两翼 ; 纵 向上 看 , 克 思 的 “ 历 史观 ” 三 层 逻 辑 表 征 , 的 从 马 大 有 表
层 是 生 产 力 的 发 展 和 人 类 历 史 演进 的 辩 证 统 一 , 间是 人 类 以交 往 为 基 础 的 民 族 历 史 与 世 界 历 史的 辩 证 统一 , 心层 中 核 次 是人 的 解放 与 历 史发 展 的辩 证 统 一 。 关 键词 : 克 思 ; 界 历 史观 ; 产 力 ; 马 世 生 交往 ; 现 实的 人 ” “
向 为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及 其 当代 价 值 。
收 稿 日期 : 0 9 0 - 9 20- 3 0
世 界 历 史 理 论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的一 个 基 本 理 论 。笔 者 在 研 读 马 克 思 论 述 世 界 历 史 理 论 的 早 期 文 本 《 意 志 意识 形 态 》 德 、
中 图分 类号 : 1 A8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 3 1 9 (0 9 O — 0 1 0 17 — 9 9 2 0 )8 0 1 - 2
作 者 简 介 : 波 (9 2 , , 张 18 一) 男 山西 大 同人 , 西 师 范 大 学政 治 与 行 政 学 院( 西桂 林 5 10 )07级 硕 士研 究 生 , 究方 广 广 40 4 2 0 研
浅析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国 内 的不 同 价值 量 通 过 国际 交 换 转 化 为 以“ 界 劳 动 的 平 均 单位 ” 世 为
基 础 的 国际 价值 。
的, 界 历 史一 词在 这 里 指 的 也 是 人类 总体 历 史 是 指现 代 社 会 产 世 二
2 0 .(下 ) 0 91
析
摘 要
昀 世 界 吏理 论
陈美 娟 刘亚 洁
马克 思在 吸收前 人思 想成 果基础 上首 次科 学的解释 了“ 民族 历 史' ‘ 界 历 史’ ’ 世 向 - l的转 变过程 , ' 正确 地揭 示 了 ‘ I 世界
历 史” 的形 成 与发展 。 着生产 力 的提 高, 随 民族 间的 交往 得 以发 展 , 界形 成一 个统一 的整体 , 个 国家处 于相 互影响 、 互 世 各 相 依 赖 、 互渗 透 、 互制 约的 关 系之 中, 类进入 全球 一体化 的进程 。 相 相 人
的历 史过 程 , 开 启 于 资 本主 义 , 终 指 向社 会 主义 年1 产 主 义 。从 它 最 I 共 客体 上 说 是 指 1 世 纪 以来 建立 在 大 工业 和 各 民族 普 遍 交往 基 础 上 日 6 益 形成 的各 民族 之 问 相互 作用 、 互 依 存 的 世 界 整体 性 联 系 的 历 史 , 相 因而 它 包 括 资 本 主 义 世 界 历 史阶 段 和 社 会 主 义 ( 产 主 义) 界 历史 共 世
的国际商品交换使货币超 出国内的流通领域 , 逐渐形成 了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在全世界推行所 需的国际货 币体系。如当时形成 了以英镑为 中心和以黄金为唯一基础 的国际金本位制度。 第四, 确立了 以国际分工、 国际商 品交换 、 国际货 币体系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内涵及方法论意义
u ie s l ya dp riu a i n h nfe y o itrc l t o n h au o 1 n v r a i n a t lrt a d t eu i d wa f so i a h d a d t ev l eg a . t c y i h me
马克思恩格 斯 “ 世界历史, , 理论 内涵
及 方法论 意义
。 曹胜
( 青岛科 技大 学 政法 学院 , 山东 青岛 2 66 ) 60 1
[ 摘
要] 马克思恩格 斯创立了 “ 世界历史”理论 , 其内涵包括: 世界历史的形成是 生产力发 展的必然结果 , 全球经
济联 系与资产阶级 的历史 ‘ ” 世界生产力为共产主 义创造了物质前提 , 使命 , 世界历史 同时也是人的解放的历程 ; 其方法 论意义是 : 批判一  ̄创造性相统一的方法, I X- ' 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 历史方法与价值 目标相统一的方法。 [ 关键词 ] 马克 思恩格斯; 世界历史理论 ; 生产力; 人的解放 ; 方法论 [ 中图分类号 ] 1 [ A8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 6 1 8 7 2 1) 1 0 1— 5 17— 32( 00 0— 11 0
Ke r s ywo d :Ma xa dEn e s t et e r f r itr ; rd c ii ; u n l e ain meh oo y r n g l; h o yo l h s y p o u t t h ma b r t ; t o lg h wo d o vy i o d
马克 思 恩 格 斯 在 世 时虽 然 没 有使 用 过 “ 球 全 化 ”的概 念 , 但他 们 创 立 的 “ 界历史 ”理论 , 揭 世 所
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现实解读
完成 从 世 界 历 史 的 追 随 者 到 主 导 者 的转 变 。 马克思认为 ,资产 阶级 , “ 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 , 使一切 国家 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 的了” ; 迫使一 切民族— —如果 Ⅲ 它“ 马克思认 为世界历 史发展进程 为落后 民族实 现跨越式 发 它们不想灭亡 的话——采用资产 阶级 的生产方 式 ;它迫使它们 展提供 了有利条件 。 落后 民族可 以在 吸收资本主义“ 一切肯定的 的基础上 , 跨越资本 主义 的“ 卡夫丁峡谷 ”加速发展 , , 实现 在 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 , 即变成资产者 。一句话 , 它按照 自 成就 ” 当这个过程逐步实现的时候 , 未来之 己的面貌为 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 。 日 在马克思看来 , 世界历史是 对发达 民族 的追赶和超越 。 我们要在实践探索中 , 依据不 由资产阶级开创 的 , 并且是一 个客观 的、 自然 的历史过 程 , 它把 路 的选择决定 了中国的未来命运。
马 克 思 的 “ 界 历 史 ” 论 是 马 克 思 唯 物 史 观 的重 要 组 成 部 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进行 了艰苦卓绝 的探索 ,积极 寻求 世 理 逐 力 分。9 1 世纪 4 0年代 , 马克思在( 84经 济学哲学手稿》 (4 1 中首次提 融 人 世 界 历 史 的 途 径 , 步改 变 了 完 全 被 动 的 局 面 , 求 在 国 际 尽管 由于 国内 、 国外多种因素的局限和制 出世界历史理论 。 随后 , 德 意志意识形态》 共产党宣言》 从《 《 到马 事务 中谋得一席 之地 。 克思 晚年 的东方社会理论 及《 人类 学笔记》 历史 学笔记 》 马 约 , 和《 , 这个过程走得非 常艰难 , 但是新 中国在外交上取得 的辉煌成 克思对世界历史的形成及发 展趋 势 、 世界历史 的本 质 、 世界历 史 就还是为以后的发展打下 了良好 的基础 。后来邓小平在深刻分 的发展动力 、 世界历史的发展道路 、 世界历史发展过程 中的特 性 析当代世界经济 、 政治形势 的基础上 , 出当今 的时代 主题是和 指 平与发展 , 并认 为现在 的历史是 开放的历史 , 出了中国的发展 提 及衡 量世界历 史发展 的价 值尺度 等问题 进行 了较 为系 统 的阐 离不开世界的著 名论 断 ,中国开始 了一个更加积极主动地融人 述 , 成 了较 为 系 统 的 世 界 历史 理论 。 形 改革开放以来 , 从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 从概念上讲 , 马克思所说 的世界历史是 特指 1 6世纪 资产 阶 世界历史的黄金时期 。 到 沿 沿 逐 级登上历史舞 台以来世界作 为一个 整体所形成 的历史 。它是关 区 开 始 , 开 放 沿 海 、 江 、 边 城 市 , 步 建 立 了全 方 位 的开 放 于人类历史 由民族 、国家 的区域历史 向整体的世界历史和全球 体系 , 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中国政府在坚持 四项 基本原则 的基 历史转变的客观历史进程 的描述 和阐述的理论 。它是近代历史 础上 , 积极发展 国际 贸易 与合作 , 同世界上大多数 国家开展 国际 发展规律 的科学反 映,预测 了世 界上各民族 国家 以各 自的方式 经济贸易 、 交流与合作 , 极参与 国际竞 争 , 进 民族产业 结构 积 促 参与世界历史 的过程 ,揭示 了各 民族 国家 的历史在融人世界历 的优化升级 ,在 此基 础上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 了长足 史的进程 中相互联 系、 相互影响 , 最终 实现全球一体化和全球共 的进步。进入新世纪 以来 , 面对风 云变幻 的国际局势 , 中国政府 积极 承担 国际责任 , 勇于捍卫 国家利益 , 在与西方 国家 的利益纷 产主义的客观规律 。 在全球化 的内容 、 形式 、 响 日益 多元 化的今天 , 影 深入研 究 、 争中坚定地 主张 自己的立 场 ,可 以说在世界历史进一步深化的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与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与实践价值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思想体系之一,它的历史背景和实践价值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和实践价值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探析其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和深刻意义。
一、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创立于19世纪,这个时期的欧洲正处于工业革命的巨变之中。
英国先发制人,率先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
工厂生产的兴起,带来了大量的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崛起为社会的一个重要力量,这也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历史条件。
马克思本人是德国的一名哲学家,但是他长期生活于英国,体验了英国工业革命的伟大变革,这也使得他对社会问题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他的思想理论就是在工人阶级的民主革命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将世界分为两个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代表的是剥削者和压迫者,无产阶级则是被剥削和压迫的阶级。
资本主义体制下的社会就是剥削和压迫的代表。
马克思主义认为,必须通过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革命,推翻资本主义体制,实现无产阶级的阶级解放,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这种历史背景和社会变革的需求,使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系统成为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主要理论指导和思想基础。
二、实践价值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价值在于解决社会问题和推进社会进步。
它的实践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供社会变革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为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基础。
通过批判现有的制度和文化,提出了建立以无产阶级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思路。
在苏联、中国等国家,马克思主义为改变社会制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虽然在实践中也经历了一些误区和挫折,但是总的来说,在为人类解决社会问题和寻求新发展道路的历程中,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独特的思想资源和实践指导。
2. 为实现社会公平公正提供基础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公平和公正,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每个人都应该享受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这在今天的中国,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崇,也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基础。
论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与方法
论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与方法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在承继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和分析社会演化规律基础上而获得的思想体系,是构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蕴含内在的理论规定性,包括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前提、根本动力、基本途径和显著特征以及世界历史与资本主义、世界历史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等等,由此构成一个逻辑严密、体系完整的理论体系。
当前,面对着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全面认识和准确厘清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于推进全球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意义。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立正如美国学者安德鲁·萨托里所言:与‘世界历史’概念联系更为紧密的也许只有黑格尔和马克思,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和辩证吸收黑格尔世界历史观的基础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世界历史理论。
黑格尔是在《历史哲学》中集中阐述他的世界历史观的。
在书中,黑格尔将世界历史理解为理性与精神的展开和实现。
他指出,世界历史是由理性和精神所统治的,理性和精神的展开和实现就是世界历史的形成“哲学用以观察历史的惟一的‘思想’便是理性这个简单的概念;‘理性’是世界的主宰,世界历史因此是一种合理的过程。
理性就如一粒包涵树木、果实一切色泽和材质的种子一样,内部蕴藏着历史及其发展的一切,包括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是理性借以展现和实现自身的场所和方式,理性是世界历史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前提。
不仅如此,黑格尔在书中还揭示了世界历史的整体性。
他认为,世界历史不是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简单组合,而是由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在纵横联系的广泛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有机整体“这种过渡和联系使我们达到全体的联系—达到世界历史成为世界历史概念。
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之间的有机联系构成世界历史的整体,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是世界历史的“器官”。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作者:郑磊来源:《丝路视野》2017年第12期【摘要】如今全球化已经成为人们探讨的时代主题之一。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凸现了它的当代价值,受到学界的热情关注,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
本文欲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思维方式出发,联系当代实践,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性质、内容与当代意义作进一步探析,以抛砖引玉,共同推进该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现实意义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结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对历史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和科学论断。
我们可以发现将人的解放和发展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联系起来考察,可以看出马克思所讲的世界历史形成的两个条件即“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正是人获得解放和实现全面发展的两个条件,因此,可以说,人的解放与发展是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相一致的,世界历史的进程本质上是个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的过程。
生产力与交往越是普遍发展,世界历史就越是世界历史化。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生产力与交往的普遍发展是历史向世界历史发展的最根本的内在机制,共产主义之所以是世界历史性的事业,也是因为只有依赖生产力与交往的普遍发展才能实现,除此以外的方式都只能得到共产主义的外壳,而缺乏共产主义的实质内涵。
通观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这样理解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原意的,而当代全球化的事实又证明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深刻预见和把握,证明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理论逻辑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的一致性。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理论内涵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世界历史前提的考察,不是从观念与精神出发,而是从现实的物质商业的历史出发,资本主义世界化的基本过程即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以现实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为出发点系统反思了这一过程及其基本特征。
论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与方法
论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与方法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在承继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和分析社会演化规律基础上而获得的思想体系,是构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蕴含内在的理论规定性,包括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前提、根本动力、基本途径和显著特征以及世界历史与资本主义、世界历史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等等,由此构成一个逻辑严密、体系完整的理论体系。
当前,面对着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全面认识和准确厘清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于推进全球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意义。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立正如美国学者安德鲁萨托里所言:与世界历史概念联系更为紧密的也许只有黑格尔和马克思,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和辩证吸收黑格尔世界历史观的基础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世界历史理论。
黑格尔是在《历史哲学》中集中阐述他的世界历史观的。
在书中,黑格尔将世界历史理解为理性与精神的展开和实现。
他指出,世界历史是由理性和精神所统治的,理性和精神的展开和实现就是世界历史的形成哲学用以观察历史的惟一的思想便是理性这个简单的概念;理性是世界的主宰,世界历史因此是一种合理的过程。
理性就如一粒包涵树木、果实一切色泽和材质的种子一样,内部蕴藏着历史及其发展的一切,包括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是理性借以展现和实现自身的场所和方式,理性是世界历史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前提。
不仅如此,黑格尔在书中还揭示了世界历史的整体性。
他认为,世界历史不是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简单组合,而是由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在纵横联系的广泛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有机整体这种过渡和联系使我们达到全体的联系达到世界历史成为世界历史概念。
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之间的有机联系构成世界历史的整体,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是世界历史的器官。
此外,黑格尔还进一步揭示了世界历史的本质,即自由意识的进展。
在黑格尔看来,精神和理性的本质是自由,世界历史又是精神和理性的展开和实现,世界历史就是自由意识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类逐步实现自由的过程。
世界思想史逻辑中的马克思类本质理论还原与确证-最新资料
世界思想史逻辑中的马克思类本质理论还原与确证马克思的类本质理论,历来受到国内马克思哲学研究者的重视和争议,特别是当西方马克思主义日益成为学界的一门显学以后,研究马克思早期思想或者早期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学者群中出现了探索譬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哲学原生态;世界思想史与马克思思想逻辑发生学;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性等种种理论思潮的可喜现象,的确,在当代马克思思想研究领域,存在着很多值得探索和创新的领域,本文试图从哲学人类学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维度对马克思类本质理论揭示的人类解放理论即“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思想以一种反思的逻辑在世界思想史的层面进行追问和论证。
一、世界思想史逻辑与马克思类本质理论“类本质理论”作为马克思哲学人学思想的重要逻辑起点,是在继承批判黑格尔“异化”思想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异化理论的思想史基础上创立的有着关键学术效应的观念形态,本文出于学界研究的现实需要,以此作为一个切入点从世界思想史的发生逻辑角度体观马克思类本质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形成中的地位和意义。
人类本质理论的原初内涵。
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人是类存在物的观点。
他说:“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这只是同一种事物的另一种说法――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
”“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的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
”马克思又在考察异化劳动剥夺人的类生活中,阐述了人的类本质及其异化。
他指出:“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从唯物史观角度看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从唯物史观角度看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博大精深,只有从唯物史观角度看待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进而弄清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关系问题,才能深刻地理解这一理论。
笔者认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唯物史观的产生是同一个过程,两者具有共时性;但两者并不是对等的地位,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具有相对独立性。
标签:唯物史观;马克思;世界历史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研究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实质与规律的学说,它是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中期提出的。
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1]28。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状态”,[2]114他还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2]88由此可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是指由资本主义大工业所开创的、世界上各民族和国家通过生产力和交往的发展打破狭隘的地域性限制进入相互依存状态从而使世界进入整体化以来的历史。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中两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
在唯物史观中,马克思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一个是唯物史观的本质,另一个是唯物史观的前提。
这两个重要观点,是我们理解唯物史观的重要指导原则。
马克思认为,唯物史观的本质,是从物质实践出发阐释观念的形成,而不是从观念出发阐释物质实践。
马克思指出,“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同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3]42-43马克思认为,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及其物质生活条件和活动,“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它们不是教条,而是只有在想象中才能加以抛开的现实的前提。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四重维度
[收稿日期]2019-06-01[作者简介]王璐(1993—),女,汉族,山西阳泉人,2017级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哲学。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四重维度王璐(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河北保定,071000)摘要:在社会处于革命与战争的动荡情况下,马克思对世界历史问题进行了全面而又完整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立足于人类实践基础之上,通过认真地分析社会历史,以哲学视角去透视社会发展,成为了唯物史观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将科学地人类认识和能动地改造世界融入到世界历史理论当中,从而形成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世界观。
为我们更好的理解当今世界历史理论的源起奠定了坚实的认识论基础,更好的去寻求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将人类社会的解放和实现共产主义有机的结合起来。
因此,世界历史理论坚定了我们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信念。
关键词: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维度中图分类号:D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908(2019)03-0002-05习近平主席在关于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大会上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努力学习和实践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
”从19世纪以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一直都是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学者们研究讨论的主流话语。
其根本目的都是想要通过学习研究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从而把握经济全球化出现的一些新现象,解决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出现的新问题。
学者们的研究大概从这两个角度展开的:一是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从各个领域如文本学、思想史等研究探讨;二是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的内涵和理论特质加以分析。
但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看来,不免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探索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进一步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源泉。
一、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维度熟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人都知道,哲学家们对世界历史理论问题的关注主要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尤其是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以“初出茅庐”之身,“所向披靡”之势。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特性与世界历史理论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发展的一个重要逻辑环节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特性与世界历史理论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发展的一个重要逻辑环节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特性及其基本问题,并分析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发展的重要逻辑环节。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内在逻辑。
通过剖析这一理论的特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
This article aims to delve in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basic issues of Marx's theory of world history, and analyze the important logical links in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Marxist theory of world history. Marx's theory of world histor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his ideological system, which reveals the universal laws and internal logic of huma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theory, we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basic views andmethodology of Marxism on world history.本文将首先概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其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总体看法、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分析以及对未来社会的展望。
随后,文章将深入探讨这一理论的基本问题,如世界历史的形成机制、民族国家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以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历史命运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从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现实性与理想性的辩证思维方式中,形成了历史的运动和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共产主义的构想有机统一的基本逻辑框架。
通过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逻辑性和现实必然性的阐述,马克思深化了“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实践要求,彰显了人在历史中的主体性地位和生存意义。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以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为动力机制,以批判资本主义的生存境遇为现实依据,以无产阶级解放为价值旨归,从而构建了历史的运动和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共产主义的构想有机统一的基本逻辑框架,这一理论深化了马克思哲学“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实践要求,彰显了人在历史中的主体性地位和生存意义。
一、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构成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形成的逻辑起点马克思在创立“新唯物主义”、实现哲学史上伟大变革的过程中,通过对世界历史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的思考,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人”的深切关注和终极关怀。
“世界历史”因此而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同时也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环节。
马克思认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1](P28)。
纵观人类社会的前资本主义时期,人类社会活动因狭隘的民族地域形式而被分割开来,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它不属于世界历史的部分”[2](P105),因而是不可能形成各民族普遍交往、相互联系的现代社会。
因此,具有地域特点的民族历史和具有现代意义的世界历史是有根本区别的。
所谓世界历史,它是指在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以后,工业活动取代了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从而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方式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各民族的普遍交往由可能变为现实、人的自由向度不断生成的历史进程。
所以说,世界历史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近代以来的物质生产活动归结为“工业”,就是从现代经济领域中寻找世界历史的发源地。
在马克思看来,工业活动是开启世界历史的物质性的动力因素。
“因为对于社会主义的人来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形成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
”[3](P92)虽然马克思在这一时期对人的理解还遗留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痕迹,但是从人的劳动这一客观历史活动中理解世界历史的形成,显然是马克思思想的巨大进步。
我们通过回溯黑格尔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就会认识到马克思此时已超越了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等著作中总是力图以理性的思维方式把握世界历史。
黑格尔说:“因为世界历史是‘精神’在各种最高形态里的、神圣的、绝对的过程的表现——‘精神’经过了这种发展的行程,才取得它的真理和自觉。
”[2](P56)尽管黑格尔把世界描绘为一个运动、变化的历史过程,但他是以理性的“世界精神”为基础来论证世界历史是如何在“精神”中从空间发展到时间的,所以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动力是理性和精神,这无疑就割断了历史与现实的视界融合。
马克思则在实践的基础上克服了黑格尔这一历史唯心主义思维方式,从近代工业这一“直观的、无可辩驳的”物质生产活动中阐述了具有现代意义的世界历史的生成过程,这正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标志。
马克思指出:“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
”[4](P87-88)马克思虽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还没有直接提出“生产关系”范畴,但其中所论述的“交往形式”、“市民社会”等范畴就是从“生产关系”这层意义上来使用的。
通过对“市民社会”的考察,马克思明确指出了世界历史发端的又一“秘密”:“这个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
”[4](P88)所以说,马克思是从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中认识各民族之间普遍交往的历史进程的。
因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4](P88)。
这表明,各民族由“封闭状态”走向“世界历史”的过程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重要标志,而推动这一转变的动力就是生产力及交往的发展。
人类历史的进程充分说明:世界历史的本质内容就是人在历史中追求着“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活动而已,因为它“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P294)。
世界历史的形成不仅意味着现代世界生产力的形成从可能变为现实,而且还意味着世界各民族可以根据本民族的实际交往情况现实地利用这种世界生产力。
所以,马克思指出:“只有当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并且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
”[4](P107-108)这意味着在世界交往的基础上,世界生产力就以它特有的力量、方式推动着世界各民族融入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而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的发展,也就成为相互影响的两种力量,在此基础之上,人类社会就超越“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处于世界历史这一宏大叙事之中。
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展开的现实依据马克思在创立“新唯物主义”的历史过程中,不仅论述了世界历史生成过程的必然性,而且还通过对资本主义历史命运的哲学透视,阐述了世界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4](P57)马克思在这里将“人类社会”作为“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因为他对人类社会作了与哲学史上任何哲学家不同的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4](P56)这一重大发现预示着马克思以一种革命的世界观精神拨开了笼罩在历史天空中的层层意识形态迷雾,重新颠倒已被各种唯心史观所颠倒的世界,从而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从“语词世界”回到“生活世界”。
马克思哲学“提纲”的主题是:“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4](P57)正是以这种实践的思维方式为基础,马克思才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中反思世界现代化运动及其规律,从而以哲学特有的批判精神审视了资本主义的历史性和局限性。
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初始语境中,“现代化”是从资本主义化这一维度上去理解的。
具体说来,马克思是从资本主义对以地域为特征的民族历史的终结与对现代世界历史的形成的宏大叙事中揭示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特征的。
从历史发展的层面来看,现代化是伴随着近代工业化的进程而展开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宏伟画卷,所以现代化与工业化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以致西方某些学者别有用心地将二者理解为一个名词,其实这二者不能完全等同起来。
现代化是在近代资本主义历史运动这一宏大历史叙事中展开的历史变革,与工业化相比,现代化具有更广阔的历史视野。
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化和世界历史这一范畴具有更加融合的性质。
在马克思实践的思维方式中,现代化是在世界历史的地平线上展开的现实力量,它表征出资本主义化的特征,二者的矛盾运动构成了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的实质。
正是以世界历史的进程为研究对象,所以马克思哲学中,资本主义社会被理解为“现代社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理解为“现代生产方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也被理解为“现代资产阶级和现代无产阶级”。
这表明,马克思创立世界历史理论目的之一就是要探索世界资本主义化的真实图景,以此揭示资本主义和世界历史之间的矛盾所在。
由此可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个人的自由就成为世界历史宏大叙事中的真正主题。
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不仅意味着世界历史拉开序幕,而且更预示着无产阶级的诞生,因为无产阶级本身就是世界历史性的。
马克思指出:“当每一个民族的资产阶级还保持着它的特殊的民族利益的时候,大工业却创造了这样一个阶级,这个阶级在所有的民族中都具有同样的利益,在它那里民族独特性已经消灭,这是一个真正同整个旧世界脱离而同时又与之对立的阶级。
”[4](P115)这一阶级就是无产阶级。
当资产阶级“还保持着它的特殊民族利益”的时候,它是不能真正完成世界历史这一重任的。
马克思认为,这一历史重任只能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肩上,由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4](P307)。
只有无产阶级才是世界历史的真正主体性存在。
无产阶级产生于现代大工业时代,是“在世界历史意义上……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4](P87)而存在的,是自觉成长起来的真正主体。
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将自身的解放和人类的解放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创人类社会新的美好的未来,彻底完成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世界历史的形成不仅给无产阶级的诞生创造了历史条件,而且也赋予它神圣的历史使命。
人的发展的核心价值是人的自由,而要实现人的自由,就必须使人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人与自身的关系中获得解放,而这其中的关键命题就是人从社会关系中获得解放。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P56)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总是一定的,是“定在”,而这一“定在”往往就规定了人的不同的时代本质。
在资本主义社会,它是不可能“使每一个人都能自由地发展他的人的本性”[5](P626),这是因为人的本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已经异化了。
为了根除资本主义社会“异化”这一扭曲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经历了从哲学批判到经济学批判,也就是从理论批判到现实批判的路径,终于形成了对人的本质及其发展的科学认识。
马克思认为,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对资本主义真正的革命的现实批判:实现共产主义,使个人的自由和人类的自由真正统一。
马克思说:“无产者,为了实现自己的个性,就应当消灭他们迄今为止的社会的生存条件,即消灭劳动,……他们应当推翻国家,使自己的个性得以实现。
”[4](P121)在此,马克思明确地将社会发展最高价值目标定位于“有个性的个人”,而“有个性的个人”只有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才有其现实的规定性。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理解为“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实现了的人道主义”[3](P23),这是从主观和客观的维度来理解人的自由,马克思认为“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3](P81);到了《共产党宣言》那里,马克思完成了他对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共产主义的核心命题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P294)。
自此,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真正意义就凸现在无产阶级的视线之中:为“每一个人的自由”也就是为“一切人的自由”而奋斗!这就是无产阶级解放思想的核心价值旨归!把无产阶级的解放和人的自由紧紧结合在一起,这正是马克思哲学将革命的现实问题和批判的哲学思维结合起来的内在逻辑。